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PPT_第1页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PPT_第2页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PPT_第3页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PPT_第4页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在设计系统时,必须考虑 以下问题: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控制系统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的平衡问题,这 在系统设计中是首先要解决的。 控制系统结构的选择。一般有串联校正、复合校 正、反馈校正和串联反馈校正四种结构,串联校正 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典型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 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和pid校正。 第一节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正方法的选择。若采用时域性能指标,则用根 轨迹法进行设计,重新配置闭环系统极点;若采用 频域性能指标,则宜用频率法进行设计。 时域性能指标:调整时间 、上升时间 、峰 值时间 和最大超调量 等; s t r t p t p 频

2、域性能指标:相位裕量 、增益裕量 、谐 振峰值 、谐振频率 和频带宽度 等。 g k r m r b 控制器的选择。根据系统本身结构特点、信号性 质,并综合经济和技术指标选择具体的实现方式。 第二节 串联校正装置的结构与特性 v 超前校正 目的: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实现在系统稳 态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方法:在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一个超前校正装 置。 所以,超前校正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针对稳态性 能基本满足要求,而动态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 系统。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 无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t s t s ts ts su su sg i o c 1 1 1 11 )

3、( )( )( 1 2 21 r rr 21 21 rr crr t 超前校正 无源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另一常见形式为 t s t s ts ts sgc 1 1 1 1 )( 1 21 2 rr r crt 1 有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ts ts k csr csrr k su su sg i o c 1 1 1 )(1 )( )( )( 2 21 st st k st stt ksgc 2 1 2 21 1 1 1 )(1 )( 1 2 21 r rr 1 / rrk f crt 2 crt 22 crt 11 实际pd 控制器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的极点及频率特性 采用超前校正网络后,

4、系统开环 增益将有 的衰减,需用放大倍数 为 的附加放大器补偿,补偿后的传 递函数为 /1 ts ts sgc 1 1 )( tj tj jgc 1 1 )( /1 1 1 arcsin m 超前校正 ttt m 111 1 lg10)( m l 因 , 时, 校正网络相位为正,输出 信号在相位上超前于输入 信号,故称超前校正,且 网络为一高通滤波器。 10 滞后校正 目的:增大系统的开环增益,使校正后的系统 动态指标仍保持原系统的良好状态。 所以,滞后校正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针对动态性 能较好,但稳态性能指标较差的系统。 方法:在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一个滞后校正装 置。 滞后校正 滞后校正装置 无

5、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t s t s ts ts csrr csr su su sg i o c 1 1 1 1 1 )(1 1 )( )( )( 21 2 1 2 21 r rr crt 2 滞后校正 有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 1 1 ( )( )( )( st k su su sg ii o c ) 1 1 ()( st ksg i pc 通过串联一个反相器抵消“”号后,则滞后 校正为pi控制器的形式 12 / rrk crti 2 滞后校正 滞后校正装置的极点及频率特性 1 1 arcsin m t m 1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点: 输出相位总滞后于输入相位,这是校正中必须要 避免的;

6、 滞后校正 它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具有高频衰减作用,高频 时幅值衰减 , 通常取 10较为适宜; /1 利用高频衰减作用,使 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前移,达到增大相位裕量 目的。 c 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无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 1)(1( ) 1)(1( )( )( )( 2 1 21 sts t stst su su sg i o c 超前作 用 滞后作 用 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极点及频率特性 有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 1 ( )( )( )( 12 2121 2211 1 2 scr scrcr crcr z z su su sg i o c ) 1 1

7、(st st k d i p ) 1)(1( ) 1)(1( )( 2 1 21 tj t j tjtj jgc 微分时 间 d t 积分时 间 i t 比例系 数 p k pid控制器 滞后超前校正 2 2 21 2 2 2 1 )(1)(1 )(1)(1 )( t t tt jgc 2 1 1 )( 1 ) 1 1 ( arctg)()( t t jgc 2 2 2 )(1 )1 ( arctg t t 滞后超前校正 当 从 变化 时,滞后超前校正装 置起滞后作用;当 从 变化时,滞后 超前校正装置起超前 作用,其中 1 0 1 21 1 1 tt 第三节 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校正设计 超前校

8、正 通过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 的相位裕量,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使校正装置 的最大相位超前角 出现在系统新的剪切频率处。 m 校正后系统的低频段增益满足稳态精度要求; 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为 ,且有较宽的 频带,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 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db/dec20 q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原理 超前校正 q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步骤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画 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求出相位裕量 ; k 1 由期望的相位裕量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 最大相位超前角 1m 根据所确定的 计算相应的 值 m m

9、 m sin1 sin1 处斜率 105 db/dec40 c 处斜率 2015 db/dec60 c 超前校正 计算校正装置在 处的幅值 。由未校正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图,得其幅值为 处的频 率,该频率 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 , 即 ; m )/1lg(10 m c mc )/1lg(10 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和 ,即 1 2 m t 1 1 m t 1 2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验算相位裕量是否满 足要求。若不满足,则增大 值,直到满足要求。 超前校正 例1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4 )( 0 ss k sg 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 , 相位裕量

10、 不小于 ,增益裕量 不小于10db。 1 s20 v k g klg20 50 解 由期望的 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v k k 202 )2( 4 lim)(lim 0 0 0 k ss k sssgk ss v 10k )5 . 01 ( 20 )2( 40 )( 0 jjjj jg 18 1 超前校正 根据相位裕量的要求,确定超前校正网络应 提供的最大相位超前角 18 1 超前校正 3861850 1 m 校正装置的参数 为 24. 0 38sin1 38sin1 c 确定校正后开环系统的剪切频率 db2 . 6)/1lg(10)(lg20jgc 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和 1 2 1

11、 s9 mc 超前校正 41. 4 1 1 m t 4 .18 1 2 m t 50 校正后系统的开还传递函数为 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054. 01 ( )227. 01 (24. 0 4 .18 41. 4 )( s s s s sgc )054. 01)(5 . 01 ( )227. 01 (20 )4 .18)(2( )41. 4(417. 4 )()( 0 sss s sss s sgsgc 附加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 。17. 4/1 超前校正的特点 超前校正使系统暂态响应的速度变快, ,校 正后系统的频带变宽,但抗高频噪声能力变差。 cc 超前校正主要对未校正系统中频段的频率特

12、性进 行校正,使校正后中频段幅值斜率为 ,具 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达到改善动态性能的目的。 db/dec20 若未校正系统的相频特性曲线在剪切频率 附近 急剧下降,此时用单级的超前校正网络可能无法获 得较大的相位裕量,宜采用多级串联校正。 c 滞后校正 利用滞后校正装置的低通滤波器特性,使它在 基本不影响校正后系统低频特性的情况下,降低校 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的中频段和高频段增益, 使剪切频率 前移,达到增加相位裕量的目的。 c q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滞后校正的步骤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画 出未校正系统伯德图,求出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k q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滞后校正的

13、原理 由期望的相位裕量 ,在未校正系统的相频曲线上 寻找一个频率点,该点开环频率特性的相角满足 滞后校正 该频率即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 c 180 155 确定滞后校正装置的 值。由于滞后校正装置在剪 切频率 处的幅值为 ,为使校正后系统的剪 切频率位于 ,必须使未校正系统在 处的幅值等 于 ,由此可得 值。 lg20 c c c lg20 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和 ,即 1 2 cc t 5 1 10 11 2 t 1 1 滞后校正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验算相位裕量是否满 足要求。若不满足,则改变 值,直到满足要求。 t 例2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5 . 0)

14、(1( )( 0 sss k sg 设计一滞后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 ,相 位裕量 不小于 ,增益裕量不小于10db。 1 s5 v k 40 解 由期望的 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v k k 5 )5 . 01)(1 ( lim)(lim 0 0 0 k sss k sssgk ss v 滞后校正 )5 . 01)(1 ( 5 )( 0 jjj jg , 对 应于 角的频率 ,即校 正后系统的剪切 频率 。 180 1 s5 . 0 1 s5 . 0 c 40180 12812 滞后校正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未校正系统在 处的幅值为20db,即 , 。 1 s5 . 0 c db20l

15、g2010 取 , ,则1 . 05/1 2 c t01. 0/1 1 t s s s s s s sgc 1001 101 )01. 0( ) 1 . 0( 10 11 )( 1 2 )1001)(5 . 01)(1 ( )101 (5 )()()( 0 ssss s sgsgsg c 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增益裕量为14db。6 .41 滞后校正的特点 不同于超前校正,滞后校正装置转折频率的选取 不是十分严格,设计相对简单。 滞后校正装置通过低通特性使剪切频率前移,因 此该方法可能使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超过 。 90 由于滞后校正装置的低通特性,校正后系统的剪 切频率 减小, ,频带变

16、窄。 c cc 滞后校正装置在滤波性质上与积分环节相似,它 的引入会导致系统阻尼比 增大,超调量 减小, 暂态响应速度变慢。 p 滞后超前校正 利用校正装置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 量,以改善其动态性能;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 的稳态性能。 q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滞后超前校正的原理 例3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5 . 0)(1( )( 0 sss k s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 ,相位裕量 ,增益 裕量不小于10db,系统剪切频率不小于1.5。 1 s10 v k 50 滞后超前校正 10k 解 确定开环增益并作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32 1 m 若只用超前 校正, 接近或 超

17、过 ,物理上 无法实现;若只 用滞后校正,剪 切频率太小,不 能满足要求。 90 滞后超前校正 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c 若未对系统的快速性提出要求,可选相频特性 上相角等于 的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 率 , 。 180 c 5 . 1 c 确定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先确定滞后部分的转折频率,令其中一个转折 频率 , ,则另一个转折频率为 ,校正装置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5. 010/1 2 c t10 015. 0/1 2 t s s s s 7 .661 67. 61 10 015. 0 15. 0 滞后超前校正 确定超前部分的转折频率,未校正系统在 处的幅值为 ,欲使该频

18、率成为校正后系统的剪 切频率,则滞后超前装置在 处产生 的 幅值。过点 作斜率为 直线,与0db 线和 线交点为 、 ,即为超前部 分的转折频率。因此,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5 . 1 db13 )5 . 1,db13( 5 . 1db13 db/dec20 db207/ 1 t7 . 0/1 1 t s s s s 14. 01 43. 11 10 1 7 7 . 0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滞后超前校正 )7 .661)(143. 01 ( )67. 61)(43. 11 ( )015. 0)(7( )15. 0)(7 . 0( )( ss ss ss ss sgc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

19、传递函数为 )015. 0)(7)(2)(1( )15. 0)(7 . 0(20 )()()( 0 sssss ss sgsgsg c )5 . 01)(1)(7 .661)(143. 01 ( )67. 61)(43. 11 (10 sssss ss 第四节 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 v 超前校正 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的本质是通过引入校正 装置对闭环系统的极点进行重新配置,从而改善系 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的左方,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 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 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超前校正 q 根轨迹超

20、前校正原理 设 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 点,若 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 上的点,必满足根轨迹的相角 条件,即 d s d s 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 )(180)( 0ddc sgsg )()()( 0dcddc sgsgsg 180)( 0d sg 超前校正 q 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零、极点抵消法 将 的零点设置在所希望的闭环极点 正下 方的负实轴上,或紧靠坐标原点的两个实极点的左 方,使校正后系统的希望闭环极点成为主导极点。 )(sgc d s 这是一种使超前校正网络的零点和极点的比值 为最大值的设计方法,按此方法设计 的零点和 极点,能使附加放大器的增益尽可能地小。 )(sgc 比值

21、 的最大化法 超前校正 )sin( sin n c z )sin( )sin( n c p )sin()sin( )sin(sin c c p z )( 2 1 对应于最大 值时的 角为 超前校正 幅值确定法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 )( 21 21 0 n m pspspss zszszsk sg c c c ps zs ts ts sg 1 1 )(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k若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为 ,则 n j j m i ic s pzksgsgsk 11 0 0 /)()(lim 超前校正 在开环增益 确定后,若 为校正后的闭环极 点,应满足根轨迹的幅

22、值条件 k d s 1 cd cd ps zs u k sin cos ctg k u mddd ndddd zszszs pspspss u 21 21 式中, 超前校正 q 超前校正的步骤 根据系统稳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确定希望的开环增益 和闭环主导极点 的位置。k d s 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判断希望的主导极点 是否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侧,以确定是否加超前 校正装置。 d s 求超前校正网络在 点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 。 求 ,确定 的零点和极点,得校正后系统的开 环传递函数。 )(sgc 超前校正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校核闭环主导极点是 否符合设计要求。 若采用参

23、数确定的第一法和第二法,需根据根轨 迹的幅值条件,确定校正后系统工作在 处的增益 和稳态误差系数。若所得值与希望值相差不大,则 适当调整 的零点和极点;若所得值比希望值小 得多,则考虑采用其它校正方法。 d s )(sgc 超前校正 例4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4 )( 0 ss k sg 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 ,阻 尼比 。 1 s4 n 5 . 0 解 校正前系统的 , ,闭环极点 为 , 。 2 v k 1 s2 n 5 . 0 31j 由 、 ,得希望的闭环极点为4 n 5 . 0 322jsd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在 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为 d

24、 s 30)(180 0d sg 确定超前校正装 置的零点和极点 45)( 2 1 9 . 2 1 t zc 4 . 5 1 t pc 超前校正 c kk4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4 . 5 9 . 2 )( s s ksg cc )4 . 5)(2( )9 . 2( )()()( 0 sss sk sgsgsg c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d s 系统在 处的增益和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为 1 )4 . 5)(2( )9 . 2( d ss sss sk 7 .18k68. 4 4 7 .18 c k 超前校正 系统对应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 . 5)(2( )9 . 2(7 .18 )(

25、)()( 0 sss s sgsgsg c 02. 5 )4 . 5)(2( )9 . 2(7 .18 lim)()(lim 0 0 0 sss s ssgssgk s c s )4 . 3)(322)(322( )9 . 2(7 .18 )( )( sjsjs s sr sc 校正后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超前校正 例5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1( )( 0 sss k sg 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 , 。 %20 p )02. 0(s4 s t 超前校正装置在 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为 d s 解 由 , ,得 , ,希望 的

26、闭环主导极点为 。 2 n 5 . 0 73. 11jsd %20 p 4 s t 60)3090120(180)(180 0d sg 超前校正 开环极点 在 下方负实轴上,可用第一 法进行校正,令 d s 1s 2 . 1 1 t zc95. 4 1 t pc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 函数为 )()()( 0 sgsgsg c )95. 4)(4)(1( )2 . 1( ssss sk 超前校正 由幅值条件,得系统在 处的 ,上式为 d s4 .30k )95. 4)(4)(1( )2 . 1(4 .30 )()()( 0 ssss s sgsgsg c 84. 1 95. 441 2 . 1

27、4 .30 )()(lim)(lim 0 00 sgssgssgk c ss v 校正后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65. 6)(35. 1)(73. 11)(73. 11( )2 . 1(4 .30 )( )( ssjsjs s sr sc 超前校正 例6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8)(2( 10 )( 0 sss sg 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 ,闭 环主导极点位于 。 1 s5 v k 322jsd 在幅值确定法中令 ,得 322jsd 解 由稳态误差系数,可得开环增益为 5)(lim 0 0 ssgk s v 80582k 9693

28、. 6324 21 pspssu ddd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为 )(180 321 60 确定夹角 0.8)cos( sin 1 ctg k u 51.05 由要求 , , 得校正装置参数为 5 . 0 60 4 n 超前校正 68.956005.51180180 3.33 sin sin n c z24 )sin( )sin( n c p 7.21 c c z p 0.042 1 c p t 24 )33. 3(21. 7 042. 01 0.301 )( s s s s sgc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超前校正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9、 )24)(8)(2( )33. 3(8 .576 )()()( 0 ssss s sgsgsg c )164)(75. 4)(25.25( )33. 3(8 .576 )( )( 2 ssss s sr sc 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为 , 主导极点为 ,符合设计要求。 1 0 s5384/1921)(lim ssgk s v 322jsd 若对稳态误差系 数有特殊要求, 应用第三法校正 滞后校正 q 根轨迹滞后校正原理 通过设置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使之成为一对 在 平面上靠近原点的偶极子,这样,在基本保持 原系统主导极点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稳态误 差系数而不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坏。 s )(

30、)( 0 0 bsass k sg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abkkv/ 0 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若主导极点为 ,则 d s 滞后校正 bsassk ddd 0 t s t s ts ts sgc 1 1 1 1 1 )(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 ) 1 ( )()()( 0 t sbsass t sk sgsgsg c / 0 kk 滞后校正 若要求主导极点基本不变,则须使 的零点 和极点均靠近坐标原点,满足相角条件。 )( t s t sbsass k d dddd 1 1 1 1 1 t s t s d d 0 kbsassk ddd vv kk 结论

31、:校正后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增大了 倍, 主导极点基本保持不变。 滞后校正 q 滞后校正的步骤 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根据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 、开 环增益 和稳态误差系数 。 0 d s 确定滞后校正装置 值, 。 / 确定 的零点和极点。以 为顶点,引线为边, 向左旋转 ,与负实轴交点为 )(sgc d s 105 t zc 1 t pc 1 滞后校正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若新的主导极点 或 稳态误差系数与要求相差较大,适当调整 值,直 至满足要求。 d s 例7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1( )( 0 0 sss k s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 , ,

32、 。5 . 0)02. 0(s10 s t 1 s5 v k 解 由 , ,得 ,希望的闭环 主导极点为 。 8 . 0 n 7 . 04 . 0jsd 5 . 010 s t 滞后校正 滞后校正装置的 值为 66. 241 0 ddd sssk 67. 0)(lim 0 0 0 ssgk s v 确定校正前系统在 处的开环增益 d s 5 . 7 67. 0 5 0 v v k k 考虑滞后角的影响, 取 。10 滞后校正 由 点作一与线段 成 的直线,得校正装 置的零点和极点为 , ,则 d s d s06 1 . 0 c z01. 0/ cc zp s s s s sgc 1001 )1

33、01 (10 01. 0 1 . 0 )( 由校正后系统根轨迹可见,若要 ,则点 将移到点 ,相应的开环增益 。 5 . 0 d s d s 2 . 2)( d sk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01. 0)(4)(1( ) 1 . 0(2 . 2 )()()( 0 ssss s sgsgsg c 55 . 5 v k 滞后超前校正 利用超前校正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改善系统 的动态性能,利用滞后校正减少系统的稳态误差。 q 根轨迹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设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 1 ( ) 1 )( 1 ( )()()( 12 12 21 t s t s t s t s sgsgsg

34、ccc 起超前校正作用,利 用相位超前角 使根 轨迹左倾,通过 , 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1c d s 起滞后校正作用,使 系统在 处的开环增 益增大,满足稳态性 能的需要。 d s 滞后超前校正 q 滞后超前校正的步骤 根据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 位置。 d s 根据确定的 值,设计滞后部分 。)( 2 sgc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确定系统在 处的稳 态误差系数。若计算结果小于希望值,则增大 。 d s 设计超前部分 ,使其在 处产生的超前角 满足相角条件,且其极点与零点之比 足够大,满 足滞后部分使系统在 点的开环增益增大的需要。 1c d s)( 1 sgc d s 滞后超前

35、校正 例8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1( )( 0 0 sss k s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 , , 。5 . 0 1 s2 n 1 s5 v k 解 由 , ,得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为 。73. 11jsd 5 . 02 n )( 1 sgc 超前部分 在 处应提供的超前角为 d s 60)3090120(180 1c )( 1 sgc令 的零点 ,抵消原系统的一个开环极点。 1 1 c z 滞后超前校正 )( 1 sgc则 的极点为 , , 。4 1 c p 4)4/() 1()( 1 sssgc 超前部分校正后,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0 01 )4( )()(

36、ss k sgsgc 系统在 点处的开环增益 d s 8 .23 0 k 49. 1 44 0 0 k kv 滞后超前校正 由 点作一与线段 成 的直线,得滞后部 分的零点和极点为 , ,则 d s d s010 24. 0 c z06. 0/ cc zp )06. 0/()24. 0()( 2 sssgc )06. 0()4( )24. 0( )()( 2 0 0 sss sk sgsgc 经滞后超前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主导极点由点 将移到点 ,相 应的增益 。 d s d s 2 .23 0 k 58 . 5 06. 016 24. 02 .23 v k pid校正装

37、置(pid控制器)是一种有源的比例、 积分、微分校正装置,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 之一,在工业过程控制中有着最广泛的应用。 第五节 pid 校正 原理简单,应用方便,参数整定灵活 适用性强 鲁棒性强 有什么 特点? pid 控制器工作原理 pid控制器的数学描述为 dt tde tdtte t tektu d i p )( )( 1 )()( pid 控制器工作原理 p控制器 pc ksg)( pid控制器中令 , ,即为p控制器, 其传递函数为 i t0 d t 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 环传递函数为 3 ) 1( )( s k sg 时,系统产生等幅 振荡,系统不稳定。 8 p k pid 控

38、制器工作原理 pi控制器 pid控制器中令 ,即为pi控制器,其表达 式为 0 d t dtte t tektu i p )( 1 )()( 采用了pi控制后,系统 的稳态误差为零; 减小, 系统稳定性变差; 增大, 系统响应速度变慢。 i t i t 3 ) 1( )( s k sg pid 控制器工作原理 pd和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中令 ,即为pd控制器,相当于 超前校正装置,有利于系统响应速度的改善,但实 际采用pd控制的系统较少。 i t 实际的pid控制器的传 递函数为 ) 1 1 1 ()( s n t st st ksg d d i pc 一般 大于10 n 后, 近似精度

39、满 意 10n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zielogerniclosls整定公式是针对含时延环 节的一阶系统而提出的一种实用经验公式,此时, 将系统设定为 ts ek sg s 1 )( 在实际控制系统中,尤其对于一些无法用机理 方法建模的系统,大多数系统可用此模型近似。在 此基础上,可用时域法和频域法来整定模型参数。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q 基于时域响应曲线的整定方法 第一法:在被控对象输入端施 加一个阶跃信号,得到输出响应 曲线,通过曲线确定参数 、 、 (或 ),其中 ,由表 确定pid控制器参数。 k tatka/ 第二法:控制器采用纯比例作

40、 用, 由0增大到 时,系统产生 等幅振荡,得 和振荡周期 , 由表确定pid控制器参数。 p k t p k p k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上述方法也适用于系统模型已知的系统,但存 在局限性,如第一法不能应用于开环传递函数中含 积分项的系统,第二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二阶系统。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解 采用zielogerniclosls整定公式第一法, 由阶跃响应曲线可得一阶延迟系统的参数为 例9 设一伺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的稳态位置误差为零。 )4)(3)(2)(1( 1 )( 0 ssss sg 4167. 0k76.

41、 096. 176. 072. 2t p控制器: , ,控制器 传递函数为 1616. 0/tka2 . 6/1ak p 2 . 6)(sgc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28. 23 i t pi控制器: , ,控制器传 递函数为 57. 5/9 . 0ak p ) 28. 2 1 1 (57. 5)( s sgc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pid控制器: , , 控制器传递函数为 425. 7/2 . 1ak p 52. 12 i t 38. 02/ d t )38. 0 52. 1 1 1 (425. 7)(s s sgc 闭 环 系 统 阶 跃 响 应 曲线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解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含积分环节,无法采 用第一法,只能采用第二法整定参数。 例10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为零。 )5)(1( 1 )( 0 sss sg 令 ,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i t0 d t p p ksss k sr sc 56)( )( 23 zielogerniclosls 整定公式 由劳斯判据可得:当 时,闭环系统 产生等幅振荡,振荡频率和振荡周期为 30 pp kk 581. 2/2t zielogerniclosl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