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1页
[最新]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2页
[最新]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3页
[最新]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精编范文 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听民心、集民智、解民意, 笔者对_市救助管理站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有效开展流浪救助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该站严格执行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在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 积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截止十_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该站着力加强软件建设, 规范化、科学化实施救助管理。20_年和20_年该站党支部连续两年被局党组评

2、为先进支部委员会。二、救助工作中的基本做法该站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 安全、规范化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 班子成员分工明确, 逗硬抓落实, 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一, 作为民政工作的窗口单位, 站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 重救助水平, 重救助质量, 重救助效率, 重安全救助。建立安全建设目标责任制, 确保无重大事故发生。加强流动救助, 专门成立4个流动救助工作小组, 实行轮流外出开展流动救助。确保每周开展两次街头救助, 向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宣传资料、指引卡, 引导受助人员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职

3、业乞讨人员, 进行劝导、告诫, 加强与其户籍所在村、社区联系, 力争让他们主动放弃职业乞讨行为;进一步探索变“输血”为“造血”, 变“消极性社会救助”为“积极性社会救助”的救助模式。建立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将制度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工作中。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交通日趋便利,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无论是救助对象、救助理念, 还是救助内容、救助方法都在改变。传统的吃、住、接、送等救助方式已不适于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 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 救助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流浪乞讨成因复杂, 救助对象的数量和群体逐年扩大, 救助的要求和救助的内容延

4、深, 救助质量要求高, 救助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还有财物被盗、传销解救、进城务工、城市拾荒人员, 以及打拐解救妇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无人照管儿童等。仅20_、20_年度该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分别为298人次、260人次。其次, 救助工作理念和救助内容发生了变化。人性化的救助,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更加彰显。救助内容不再是仅仅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救助, 而是全方位的生活救助和心理修复、精神支持、医疗救治等的综合性救助, 救助的要求更高, 层次更深。第三, 救助工作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从求助者主动来救助站求助到救助工作人员走出去上街主动救助;从护送回家到

5、源头预防;从简单生活救助到生存技能培训、心理矫治等, 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单一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救助工作需要。第四, 救助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由于我市没有高校和专业的社会组织, 再加上救助站硬件设施不完善, 缺乏社会工作人才, 目前只有1人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 无法全面开展社会工工作服务, 导致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徘徊于低水平阶段。同时新进工作人员往往专业不对口, 专业对口人员又进不来的现状, 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如下:由于救助工作这些变化, 传统的救助方式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 为求助人员提供食物、住所、医疗救治, 联系家人和单位, 提供乘车凭证等物质方面的

6、救助, 而缺乏精神与心理需求方面的安抚与疏导, 尤其是流浪未成年人他们还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医疗保障、心理修复、获得就业机会、接受相应教育等等, 通过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使儿童再次流浪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矫正感觉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矫正、非正式教育等服务。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寻找新的救助方式, 创造新的救助理念, 建立新的救助工作机制以适应这些情况的变化。一是通过引导和购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的机制, 可以有效开展救助管理站内的社会工作服务和

7、站外拓展性服务。二是内部挖潜, 加大干部职工学习力度, 通过组织培训、学习等方式, 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虽然救助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受助人员的安置措施, 但在实际工作中, 受助对象返家安置仍比较困难。通常对于能够自行回家的成年受助者会提供乘车凭证, 受助儿童由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至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但其中的盲聋哑、痴呆傻、精神病等受助人员因受语言交流、精神疾病等障碍, 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 无法和受助家属联系, 只能送往医院治疗、供养, 救助期满也无法送走;有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因亲属或所在单位不愿接回, 要求救助站送回或者借故推托甚至直接拒绝接回;流出地不主动配合接回未成年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人员;一些因年老、年幼或智力存在障碍无法查明亲属者。我市缺乏相应的福利机构对上述对象进行安置, 目前市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