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_第1页
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_第2页
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_第3页
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_第4页
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第一节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第二节“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第三节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第四节战后分裂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生存形态的国家,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杰弗里帕克,“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这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第一节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英国的著名政治地理学家泰勒指出,地缘政治学在西方的复兴有三种显著的表现:,首先,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其次,在学术界,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个热门领域。,第三,是欧美大国的政党、议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与集团对影响自己国家利益的各种国际事件、变革和关系、格局十分敏感。,地缘政治学说根据时间的发展与理论特点,分为三类:“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分裂的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第二节“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二、马汉的海权论,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是国家级的理论,后来成为德国扩展主义地缘政治学一个理论依据。,拉采尔在1896年完成的政治地理学中应用与生物的类比方法来研究政治地理问题,把国家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从而形成“国家有机体”论。,拉采尔主张地球是一个整体,在政治地理学中认为,国家像生物一样具有有机组织形式,其社会行为遵循生物规律。国家也像生物一样,有一种相当于头脑的组织(国家的核心组织)在操纵着自身活动。,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拉采尔把国家比喻成大树,扎根于土壤(国家领土性质和所在区位),土壤决定了国家的特征。国家(大树)生存和发展需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理论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二、马汉的海权论,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紧要。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制海权的四点结论:,第一,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第二,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实力与繁荣至关重要。,第三,取得海洋大国地位的六个条件。1)地理位置适中,靠近海上交通要道并拥有良好港口和基地;2)陆地结构合理,尤其是海岸线的性质和海岸地貌的状况;3)疆域的大小;4)人口较多,拥有相当多的从事海上职业的人口;5)民族特性;6)政府意向。,第四,海军战略的四个要素。1)集中和达到集中的方法是海军战略的入门;2)中心线或中心位置;3)中心位置表现出的内线运动;4)海上交通对于军事供应与胜利的关系。,马汉认为,北半球的大陆是获得世界实力的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是欧亚大陆内部,俄国占有统治欧亚大陆的地位,很难被外界攻破。因此预言,美英德日将会形成联盟,共同对付俄中。可见,马汉持有一种“世界岛”的观点,这一观点早于麦金德,但海权论的地缘战略结论却与麦金德相反。,第三节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三、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19世纪末,英国工业经济遇到德美的挑战,欧亚大陆上在海外殖民地方面,非洲与德、法发生争夺;英国长期的海洋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攻势,这种形势促使麦金德思想发生变化。,麦金德原是自由党,转向保守党,主张利用“关税改革”来保护德国对英国的工业挑战。,麦金德注意全球战略的形成原因:,第一,20世纪初,德国海军扩建德国远洋舰队的行动,对英国造成很大威胁。第二,英国在南非对布尔人的战争。第三是日俄战争。,1904年初,麦金德发表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是第一篇关于“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麦金德对影响世界的欧亚大陆的地理条件的分析:,陆块的中心整个是个草原地带、内陆水系。其北面是广阔的森林与沼泽,气候寒冷不宜农业。这里地势低平,没有山岭阻隔。这里就是麦金德所称枢纽区域。枢纽区北面是北冰洋。其他三面被山岭、高原、盆地包围。围绕枢纽的环形地区,即内新月形地区。面向东面和南面的季风地带,一个是太平洋的佛教领域,一个是印度洋的婆罗门教领域。西面的欧洲是基督教领域。西南的中东地区是欧亚水陆交通的关键地区。内新月形地区以外为外新月形地区,它包括欧亚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及其他诸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和南、北美洲。,草原民族出征的原因在于利用了马与骆驼所带来的机动性的优势。在欧洲形成了俄罗斯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和拜占庭希腊人的历史,才实现欧洲的文明。麦金德在该文中提出:“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和亚洲人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这是哥伦布以前时代的情况。,在欧洲,东欧与枢纽地区相毗邻的是平坦的地区,有两条道路可由东进入欧洲中部。是喀尔巴阡山北面的波兰平原与南面的多瑙河谷地。,哥伦布时代,西方利用海洋的机动性,突破欧洲范围,发现通过好望角达到印度及远东的中国,通过舰队不仅建立了制海权,还在欧亚大陆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大片殖民地。,西方向海洋发展的同时,俄罗斯组织向亚洲东部管辖了草原区。两种力量的发展抵消了枢纽地区游牧民族所在中心位置的战略优势。这就是哥伦布时代欧亚两洲的战略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开端的哥伦布以后时代,铁路直接代替了马和骆驼的机动性。政治上,俄国取代了蒙古。,针对这种形势,麦金德的结论是:“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而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海上强国的英国如何采取对策呢?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将推动法国与海上强国联盟。,在学术上麦金德地缘政治学作品贡献在于,以全球战略观念,将时空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世界形势的第一人,把地理学变成国际政策与战略的重要辅佐的开创者。陆权战胜海权的观点,在海权全盛时期为之一震。该文中的两个主要战略观点至今仍有影响。一是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一是认为俄国的扩张与收缩对世界有极重要关系。,1919年,麦金德发表了民主的理想与现实这一论文。,他看到东欧的重心移到柏林。德国处于战败国地位,但是以柏林为核心的普鲁士组织机构,已成为德意志国家的基础。从地缘政治出发,枢纽地区不管在哪个国家控制下,它也会像俄国人那样在同样地理制约下运转。海权与陆权国家战斗中,陆权失败、海权胜利,证实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坚持陆权优势的信念。写出其新作,目的是使有关国家的领导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他修改了原来的枢纽地区的范围。他根据对海洋大国进入能力的重新评价,把枢纽地区的范围向西扩大。在名称上他使用“心脏地带”代替原来“枢纽地区”。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世界岛是指欧、亚、非三大陆。,从美国的密苏里州到苏联的叶尼塞河的广大地域,形成地缘政治上的大地支撑点。他称此为他的“第二地理概念”。两次大战中,都是心脏地带国家与海上强国结盟的事实,他因此对其原理论作了修改。,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斯皮克曼教授是美国40年代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他的同事们根据斯皮克曼教授生前的著作与讲演稿进行整理编写成和平地理学一书,于1944年出版。,1.对麦金德理论的分析2.美国的战略利益3.“边缘地区”理论与美国策略,从历史看,总是某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而另一些边缘国家和俄国,或者是不列颠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1.对麦金德理论的分析:和平地理学首先分析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不足之处。,在气候上,内新月地区比心脏地带优越。从欧亚大陆的形势看,麦金德深信陆海势力对抗形式。19世纪英、俄冲突的形式。20世纪初开始,英俄站在一起反对边缘地区的侵略国家的。,2.美国的战略利益:从美国情况看,一战中德、日可能分别占据欧亚大陆东西两个边缘地区。通过二战,扩张地域达到高峰。,对保卫世界安全的战略进行了分析,战争的总战略须从世界实力中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为取得战争胜利,美国必须参与陆战,现代战争需海、陆、空三军配合,同时亦需后勤支援。,二战有两个主要战区,每个主要战区又都成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又都有两个海陆两性的边与一个大陆边。苏联介于两个战场之间,有完整的陆地领域彼此相联;美国亦介于两个战场之间,但需分别跨过大洋,进入海陆两性的边参加战斗。,对德、日来说,他们既要开展陆上战斗,又要开展海上战斗,这是最大不利之处。,3.“边缘地区”理论与美国策略:东半球的势力冲突有四类:一是在大陆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之间,二是在边缘地区内的各势力之间,三是海上势力与大陆沿岸之间,四是西半球的参与。中、俄在边界地区的矛盾都属于第一类冲突。第二类冲突有西欧、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与矛盾。第三类冲突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第四类如两次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属之。,根据两次大战都发生边缘地区,而且都是通过海权与陆权国家联合击败边缘地区国家的现实,加上边缘地区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力量都超过心脏地带的条件下。,和平地理学中的:口号“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是在美国以其巨大优势参与战争情况下形成的学说。符合当时战争发展的现实,对美国战时与战后的对外政策亦有一定影响。,三、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实行侵略扩张主义政策中,地缘政治学则为其重要理论武器之一,形成了当时的德国地缘政治学。,1.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德国地缘学的中心人物是卡尔豪斯浩弗。推崇基伦的“国家有机体”学说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信奉国家的区位和领土特性是决定其命运的主要条件。,对国家看法上,国家生长和发展赖于对生存空间的获取,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征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德国地缘政治家们认为,凡尔赛和约分割出去的德国的国土必须归还德国,日耳曼人必须结成一个单一的国家。根据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分布,德国生存空间扩张方向被认为是东方。,对其东方,俄国(已成苏联)。豪斯浩弗等人认为,苏联有可能与德国组成大陆联盟来反对国联的海权统治的世界强权”。对苏联是结盟,“控制心脏地带不是靠征服,而是靠外交和秘密手段来完成。”,对其西边的海权国家英国,豪斯浩弗认为,英国是当代最成问题的政治结构”。在空中力量发展的时代,英国处于易受空袭的地位。,海权优势已结束,未来应由陆权势力支配。在陆权与海权关系上,陆权建立必须先于海权,而且在寻求建立海权势力之前,需要巩固陆权势力。,中欧的南部,豪斯浩弗认为控制着欧洲,这首先要归咎于未能控制地中海。,2.关于全球泛区的观点:全球泛区的观点,它反映了德国地缘政治学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设想,它也成为德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目标。,世界泛区有四个:(1)泛美区:南、北美洲联合,以美国为主导;(2)泛亚区:从东北亚、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实现联合,以日本为主导;(3)泛欧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以德国为主导;(4)泛俄区:以苏联的领土加西南亚及印度,以苏联为主导。豪斯浩弗的这种生存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大国列强为中心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设想。,该泛区的划分,不仅每个泛区都包括不同的自然地带,而且各有其核心与边缘。随着德、意、日轴心的失败,其设想主导的泛区亦随之消失。,3.德国地缘政治学与纳粹的侵略决策:德国地缘政治学是用麦金德“心脏地带”来为德国扩张主义服务的。,第四节战后分裂的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一、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二、柯恩的“分裂的世界”图式,一、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二战结束后,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新的对立,成为两极体系,形成了分裂的世界。反映了海权与陆权、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的战略格局。40年代中开始的,这种两极对峙的分裂的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终于随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而不复存在。,二战以德、日法西斯的投降而结束。虽然美、苏、英、法、中5国均是战胜国,但实际由美苏英三国掌握着局势,控制一切。美国不但海军完全控制着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且陆军在欧洲一直推进到易北河。在亚洲,则完全控制着日本。苏联在欧洲追击德军越出国境,进入东欧,抵达易北河与美、英联军会师,控制着柏林至亚得里亚海一线以东的地区。在亚洲为打击日军,曾进军到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这种情况,在麦金德的三句名言中,苏联的地缘政治格局已成为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堡垒,在历史上它首次由一支庞大精锐的驻军守卫。”,中国于1950年与苏联结成联盟,使欧亚大陆的东部的边缘地区加入了心脏地带,结果从太平洋西岸直到易北河成为一个整体。它占世界人口约1/3,面积约1/4。这样一种心脏地带加东欧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庞大地缘政治力量是空前的。,通过二战,美国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欧亚大陆的东、西边缘地区和北非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上英、法及其殖民地,可以说麦金德所划的内、外新月形地区已全部受到美国“控制”。,战争已使英国极端虚弱,国家十分困难,夹在美、苏两大势力之间,只能在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从地中海经中东到印度一线维持其力量,成为最弱的一环。,在这种格局下,苏联想巩固其势力范围,美国要扩大其边缘地区影响地域,英国要保持其原来地位,遂形成了美国全面遏制苏联“扩张”的杜鲁门主义。陆权和海权、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区、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极权政治”和“自由世界”、帝国主义与民族解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美国集团和苏联集团等等,,遏制心脏地带办法:第一条,在堡垒的外围,通过各种条约把该地区的国家和力量组织起来;另一条是核威慑,利用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核武器的垄断,以大规模毁灭性的战术对苏联进行威胁。,从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40多年的冷战亦有变化,分为4个阶段。1947年到1953年为第一阶段;1953年到196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