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练(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练(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练(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练(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练(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政府曾一度任命胡次珊君_,而为学生所反对,不能到校。(2)我离校时本预定决不回去;度一种劳而无功的生活,所以_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等语。(3)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_,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A继任启事时期B继任启示时期C到任启事时代 D到任启示时代【解析】继任:指接替前任职务。到任:仅指“担当充任”的意思。启事: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名词。如:征稿启事。启示:启发,既作动词,也作名词。如:文章给人很大的启示。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石器时代。时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如:抗战时期。时代,还指人生的某个时期。如:青年时代。有的词既可与“时代”也可与时期搭配,其意义不同。如:五四时代/五四时期。【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总理的关心,泰囧导演兼主演徐峥回复称:“感谢总理的关心,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更希望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块垫脚石!”B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偏听偏信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C蔡先生一句话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D中纪委根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和反腐新形势,不断重拳出击,推出各项反腐廉政规定,还定期公开发布违反八项规定典型事件以儆效尤。【解析】A项,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B项,偏听偏信:片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应改为“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C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D项,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三个角度设误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大街”和“启动”主谓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主语不能是“实时性”,应在“是通过”前面添加“新媒体”。D项,句式杂糅,“兼有特点”与“受影响”杂糅,应为“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或“又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ABC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句紧接第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句紧接第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答案】D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的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及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那时候因新青年上文学革命的鼓吹,而我们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君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沈”的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与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诸君以新方法整理国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因胡君之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我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那时候各科都有几个外国教员,都是托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介绍的,学问未必都好,而来校既久,看了中国教员的阑珊,也跟了阑珊起来。我们斟酌了一番,辞退几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条件办的,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我;有一英国教习竟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同我谈判,我不答应。朱尔典出去后,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我也一笑置之。5作者为什么要对北大的陈规陋习作详尽的描绘?_【答案】作者对北大学生的习惯问题,描述可谓细致入微,一是表明作者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更重要的是为其改革提供依据。6概述蔡元培到北大后遇到的困难。_【答案】学生学习状态松散;老师的学术能力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7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_【答案】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正是北大精神的真正体现,开一代新风。8从辞退外国教员这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怎样的品质?_【答案】蔡元培先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辞退外国“学问未必都好”的教员,从中我们看到先生何等无畏的勇气;从他的“一笑置之”更表现出他内心的大度和从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梁启超的1927年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想法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年12期)相关链接“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伍宪子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地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解析】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错,原文为“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说的是“泰戈尔和甘地对印度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答案】A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其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C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D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解析】B项,范围缩小,并非只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而是传递给包括他三人在内的“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另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文无据;C项,根据文中第一段“历经世变”可知王国维“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错;D项,“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无中生有,“他认为”没有写在给女儿的家书中。【答案】A11“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概括“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特点,相关信息在第四、五段,摘取阐释“不逐时流的新人”的关键句子作答,如“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等。第二问,分析梁启超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的原因,摘取文中的相关句子整合作答。如“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等。【答案】特点:“诚拙、振拔向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原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12北大才子开猪肉连锁店,有人觉得浪费,而其本人说自己的科技含量很高。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_【答案】(示例一)不是浪费。首先我们要对北大学子的这种创业精神表示敬佩。北大才子开猪肉连锁店表明了我们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和成才关系的理性认识。成功成才的途径是千差万别的,只要我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我们没有理由因为社会的偏见而放弃。(示例二)北大学子所说的科技含量高,应该包括猪肉的品质、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方式等要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因为按照我们传统的经营模式,卖猪肉本身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所以高素质人才走向传统领域,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更新换代。13(2018全国卷)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