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成功经验及做法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14-201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14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第三篇:我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成功经验及做法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14-201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14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民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自身素质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第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民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安全。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基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给予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计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2014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实施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2014-2014年,对全市30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12014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4000人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并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各培训机构的协调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跟踪做好农民工信息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制造条件,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率。赤水市农业局张宗平第四篇: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2014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全国两会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热门话题,标志着中国改革和发展重点转向农村,新农村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同时也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但由于这次新农村建设并未触及与农民切身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开始对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影响程度,不可能同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对广大农村起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同时,仍听不到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自己的声音。建设新农村绝非一场运动,在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舆论覆盖下,我们同样需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的冷静思考,更需要倾听广大农民的意见和看法。我们正是带着这个问题,对我县的多个乡村进行调研,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仅供领导决策参考。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目标上不知所措。新农村建设为我们明确提出了提出五大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级特别是农村基层对新农村到底如何起步、具体怎么分步走、要建成什么样子等,根本没有明确思路。只知道上级和政策怎么要求,自己就怎么做。并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大多热衷于修村级公路、修村部、修水厂等之类的事。因为相比之下,只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这一目标自己易做、大家易见,同时相对见效较快,而其他四大建设目标则相对比较长远、难以奏效、或是比较抽象。思想上等靠索要。建设新农村中央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第二句是国家政策要加以扶持;第三句是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调查中则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半步”思想比较流行:就是新农村建设早一步有可能多费自己的财、多费自己的力,反而结果可能和别的村一样;迟一步又可能好处都让别的村占尽,不能享用自己份内的上级投资计划;只有早半步或是慢半步正好,既不致于多耗费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和别人享受一样新农村建设成果,又不致于新农村建设起步太迟而成为落后村。有的甚至是连村里力所能及、举手之劳的事都抱着等靠思想,如陈家嘴镇有一个村沟渠不通,投几个工就能解决的事,支部书记却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后盾单位帮助投资疏洗。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公开表示:“新农村建设,我们不急。国家财力只会越来越强,省市财政收入也会不断增加,上级对农村的投资也只会越来越大,到时说不定上级会帮我们把新农村全部建设好,现在根本不需要费财、费神、费力,再说以我们现在的财力,根本不具备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配套实力。”座谈中,村民们对新农村建设反映最多就是目前村里一无钱财,二无资源,三来支部又没有号召力。所以对新农村建设抱的希望不大,只求能把村里的路修好,要是真能解决看病贵、读书难的问题就已经很满足了。行动上急功近利。实际上,城市经济发展初期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围绕着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展开的。从这一点来看,新农村修公路、扩村部、建水厂本无可厚非。但在规划未出的情况下,大家都一哄而上,只求有项目,不管项目是否紧急、是否长效。如建一座小型自来水厂,可以指望上级的支持,但总不能长期指望靠政策投资来养活它。按目前情况分析,养活一座小型自来水厂,必须能长年保持约有500个用户、2014人的生活用水才行,但如果村民居住太散,铺设管道太长,水厂的经济效益是不会乐观的。所以在村民集居点未规划出来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无效投资。出现此类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换届新上任的村干部抱着必须在任期内做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省、市、县三级每年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大好时机,自己不为本乡本土争回一点投资,地方组织则显得无能;再就是乡村经济捉襟见肘,正常的都难以开展,向上、向外争回一点资金,自身的日子也会好过一点。人才上严重缺乏。一是规划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全县没有一家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等级的专业院所,县新农村建设办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仅有一名,当前编制完成五图一书”草案的只有安障会子庙村、安裕乡安庆村、安全志中村等3个市级示范村,这与目前村庄规划的紧迫性严重不符。二是培训农民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网络强大、服务齐全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形同虚设,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等机构自身都难以为继,目前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转化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言传不如身教,农村尤为如此。农村经济其实就是能人经济,农民差的不是干部,而是会带头经营的村级班子。这从华西村、南街村以及村级经济发展发达的江浙、广东的发展情况就可以清晰看出。二、当前基层期待上级着力解决的五个突出问题农村“三大民生”问题。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可称之为当前农村新的三大民生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带给农民最大痛苦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医疗体制造成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民最大的担心就是得病,得病后怕进医院,怕耽误时间为子女挣钱读书。相比之下,农村教育之痛比患病之痛更加剧烈。一名普通高中一年约要花费6000-8000元,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年约花费15000元,而我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50元,基本处于全市、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以我县农民的收入水平,2个农民才能供养一名高中生,5个农民才能供养一名大学生。对于行路难的问题,安全乡高阳村的村民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安全乡农民从订单榨菜的生产获利颇丰。但高阳村却因交通不便,榨菜需经菜农肩挑手提运上板车,再由板车转手扶拖拉机运出,由于交通费用过高,在别的村一亩可获利200多元的情况下,高阳村的菜农则收效甚微,甚至亏本。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行政经费缺口问题。乡镇机构几经改革,上级是人疲马乏,基层是人心惶惶,结果人员包袱依然沉重。免征农业税后,靠有限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肯定无法维持生存,村级管理人员也是无米下锅,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履行服务农民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行政职能所需的行政经费缺口越来越大。乡村两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总不忍心在他们捆住肚子的情况下,去领导广大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好。乡镇管理体制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搞了四次,均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官本位的管理体制和有待完善的干部提拔机制的存在,使领导干部的对上负责制仍没有转变为对下负责制,农民遭受领导者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造成痛苦的现象不可避免,并引发了不少新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明确农民是主体;建设资金的投入使用,政府部门是主体。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国家对农村的各项补贴和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投资必将被原有体制所稀释,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权贵部门”。乡村债务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县目前乡村总负债约6亿元,20个乡镇本级乡乡负债,且平均超过1000万元;258个行政村中,村平负债在130万元以上,负债最多的村达到了400万元,2014年获县委表彰的无债村仅有15个。黄山头镇界沟村现负债117万元,约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据其支部书记周胜赋反映,每年的年关和村级兑现,是支部书记被逼债而最难熬的时期,不光人要到处躲,就是兑现的物质也要四处分散藏,一年中应付债主的精力至少要花费支部书记的40。同时,乡村债务的存在,也是乡村两级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诚信的巨大障碍。乡村债务包袱不卸下来,新农村建设同样难以起步。财政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当前我国用于农村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采取“跟着项目走”的办法,争取到项目就意味着拿到了更多的建设资金。而大多数项目又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资金配套,省里的项目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国家项目则要省市县三级配套。像我们这样财政状况拮据的县,在争取项目过程中就肯定处于劣势。为了拿到农村建设项目,多数时候尽管配套资金还没着落,首先一定要爽快地承诺下来,千方百计保证拿到项目。项目到手后,出于财政的压力,配套资金缩水或是项目质量折扣的事,也就在所难免。农村建设资金“嫌贫爱富”的项目资金配套体制,很有可能导致县域之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三、当前决策者应树立的四种思想观念树立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观念。目前对新农村建设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北大教授林毅夫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应当在2014年完成,政府财政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他所依据的两条逻辑是:一方面通过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费,消化已经过剩的产能。而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则旗帜鲜明提出反对意见,他表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严密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从现在起仍然大约需要4060年左右的时间;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其基本标志应该是农村和农业实现现代化。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来看,其标志是整个国家已经现代化,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和现代化程度的差距已经消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下降到510左右。按照这个标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完成要到2014年前后,大体上需要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新农村建设除了农业生产、科技和市场组织以外,重点应当是农村的教育、培训、卫生和医疗,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做好城乡统筹和衔接,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需要。做好“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的大文章。第二阶段:展开阶段。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目前95亿农村人口从占总人口比重的70下降到3040左右,城乡人口和居住格局大体清晰,乡村的村落布局也开始初见端倪,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较大规模展开。第三阶段:完成阶段。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和现代化,农村布局会依此有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同时适应后城市化阶段一部分城市就业人口在乡村居住的需要,乡村居住逐步成为一种现代时尚居住方式。树立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观念。当前出现这样一种认识,或者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观点,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局限于农村,就农村建设农村,以农村发展农村,而忽视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其实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树立外内并重的劳动力转移观念。国家免征农业税后,又系统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不是说把农村建好了,把农民留在农村,让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村民深以为然,他们中大多数认为不可能打一辈子工,农民终究还是要回到农村。目前城乡户口差别逐渐缩小,市民申请农村户口的事例已屡见不鲜。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根本就是减少农民。1997年之后,我县农民新增收入的50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中已经突破40,这说明,农民不外出,收入则很难提高。同时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演进经验来看,按照国家现在的规划,到2014年全国农村即使3亿多人定居到城市,也还有5亿多人在农村。所以转移农民必须外内并重,在重点向大城市转移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扩充中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但转移重点应放在前者,所以我们要摒弃旧有的“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思想。树立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观念。建设中小城镇,重点应是县城,当然个别有产业支撑的乡镇集镇也应在之列,但不能遍地开花。一般来说,乡镇规模太小,辐射能力太弱,还达不成一个城市的规模,而且资源占用太大。相对于农民进入大城市,进入县城的代价要小得多,首先离家近,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成问题,安家置业成本也较低,农民容易转化为市民,身份置换时间相对较短。四、当前基层应积极探索的四个问题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的特色的村庄规划。制定村庄规划,无论对建设、国土等政府部门,还是对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来说,都还是新生事物,而且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对普通村民来说还比较超前。这就需要县、乡、村进行积极探索,在村庄规划中必须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如何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及党员的公信度和凝聚力。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及党员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可以说已经大为下降,大部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严重弱化,党员在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与一般群众并无两样,制度改革和组织创新迫在眉睫。我们应积极进行探索,找准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创新党员教育、发展及组织生活模式,使村级组织和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名副其实的组织实施和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培育农村的“第三种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凝聚民力,要凝聚民力必先凝聚民心。在目前农民与组织之间相互缺乏信任的时候,积极探索如何培育农村的“第三种力量”,不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使然。中央一号提出“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这正是我们探索培育农村的“第三种力量”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安凝乡新兴堡村农村经济协会于2014年成立,目前该村农民通过协会组织买肥购种,规模采购效益明显;通过协会组织支农贷款收放,解决了农户贷款户散、额小、信誉度低等问题;通过协会组织农产品销售,部分缓决了农民单枪匹马闯市场的现状。同时协会由农户自发组织形成,会员由农户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解决因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不信任而难以解决的事情。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项基本战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超前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和方案,稳妥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这是我们基层干部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马渠乡将如何依据实际、创造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本人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与思考:一、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把广大干群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上来。首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全面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开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意义,让大家从根本上明白,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么样建设新农村。要让广大干群真正懂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宏伟、内涵丰富,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注重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注重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和总抓手,使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战略,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其次要统一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上从干部到群众都普遍认为,这是党中央为农村发展所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一项功盖千秋、福泽子孙的伟大事业。这一决策深得民心,无比英明。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但从我们所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在一部分干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顾虑,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随着这一工程的推进,可能导致许多矛盾和问题,客观上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有一部分同志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宏大工程,感到自己缺乏通盘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工作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驾驭能力不足,担心工作做不好。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上基层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四难:一是建设资金投入难。对我们贫困乡村来说,在新农村建设投入上,除了国家投入还是国家投入,由于经济薄弱,无论是乡财政,还是村积累,都拿不出钱来投入建设,在关键时期可能因此而影响总体进程。二是建设用地难调整。中心村建设都要按总体规划进行集中布局安排,而所规划中心村建设用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承包地,有的还涉及到跨组、跨村,由于受现行承包土地法律法规制约,这部分建设用地调整难,矛盾多。三是建设规划实施难。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难就难在实施上。由于目前农村村庄布局分散,居住零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原因,加之复杂的群众思想工作。给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很难按上级要求的时序进度实施到位。四是农民素质提高难。鉴于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普遍滞后这一现状,农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短时间内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上述这一类问题我们都要按上级领导的要求,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以解决。二、瞄准目标,因地制宜,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马渠乡而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上必须牢牢抓住三点:1、加快发展,激发新农村建设内生动力。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将坚持从本乡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三产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2、科学决策,拟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和“三集中”的原则,重点对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个科学可行,切实可靠的实施方案。3、典型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新农村建设。计划在工作基础较好的赵渠村,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搞好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上述三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将一并抓好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工作,使新农村建设绐终沿着健康轨道运行。三、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并致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从我们调查了解所掌握的情况看,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否会增加农民负担;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厨房包间出租合同范例
- 壁灯低价出售合同范例
- 工程 安装合同范例
- 培训讲座合同范例
- 投资合同范例公章
- 土地耕种合同范例
- 施工合同及安全合同范例
- 商业空调工程合同范例
- 房屋宾馆转让合同范例
- 建筑补偿合同范例
- FZ/T 90097-2017染整机械轧车线压力
- 《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刷墙的精彩片段市赛获奖
- 武汉大学2023年824法学基础B考研真题(回忆版)
- 你比划-我来猜(适合小学生)课件
- 《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现状及前景【论文】4600字》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单词表(打印版)
- 学生篮球考核标准
- 未来社区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社区全生活链服务构建未来社区全业态
- 账号租赁合同
- 抗震支架施工方法
- 《红楼梦》作品简介名著导读 国学经典 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