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认识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doc_第1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doc_第2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doc_第3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doc_第4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论文本科论文 认识实习报告 题题 目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目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姓 名 学 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系 建筑系 专 业 建筑学专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校内 2012 年 9 月 12 日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摘要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摘要摘要 摘 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 2012 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 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 本文通过对其参观经历的叙述 从建筑师设计风格及理 念 选址与布局 建筑材料 建筑细部 相关争议等方面入手 分析校园总体 营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传统的诗意与审美 中国传统气息的 建筑观等 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 中国传统 建筑观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目录 I 目 录 第第 1 章章 综综 述述 3 1 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3 1 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3 第第 2 章章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5 2 1 选址与布局 5 2 2 材料的运用 5 2 3 建筑细部 6 2 4 相关争议 7 总总 结结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8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 第第 1 章章 综综 述述 1 1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建筑师 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 只谈房子 所以就是业余的 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 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 第一句 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 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 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 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 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 细细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 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第二句 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 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 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 态度 房子比建筑更基本 它紧扣当下的生活 它是朴素的 通常是琐碎的 他说 我在 做一个建筑师之前 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 所的人文气息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对于文化 建筑其实不大 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 是先文化 再建筑 而不是为了建筑 去 套文化 谓之概念 第三句 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 当他在被问到 在教学体系中 重 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 他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 他说 我们有不同于其 他建筑院校的教学方法 我们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有关 采用大量开放的课程 比如一年级必 须要学木工 砌砖 书法以及手画图的训练 当然 文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但如果能把我 的学生培养出文人气质 这是可能的 所以我说我是培养 哲匠 的人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问题 并且是个会做木工的匠人 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的教学理想 1 2象山校区设计思想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 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02 年 杭州南山路开 始改建 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 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 阻止这一切 王澍沿西湖拍了 400 多张幻灯片 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 每一幢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3 房子 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 他说 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 从你们改建完 成那天起 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 1 年了 因此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 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 嚣 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 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 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 人文理想主义的校 园规划 和校园营造 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 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 随意而自然 没有刻意设计的建 筑形象 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 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 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 也着意于建构 园林城市 建筑 的范本 所以说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 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 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 用在今天的现实 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4 第第 2 章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 1选址与布局选址与布局 王澍先生认为 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 从 来不是景观关系 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 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 建筑共存活用 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 观各占一半 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 山脚 下一弯流水 10 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 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 建筑群随山体扭转 断裂 王澍说 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 座不大的山的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 开工之前 原本是 一片平坦的水稻田 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 中 平地起坡 技法 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 度 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2 2材料的运用材料的运用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 周围青山 绿水 白鹭满山 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 材的原色 青瓦 钢筋 水泥 原木 竹 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 让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 木这类自然材料作 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 循环使用 于是 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 集来了 700 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 变废 为宝 王澍说 你知道 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 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 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 哪里下来 他在做瓦檐的时候 一直在想象学生 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 另 外 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5 交叠出的缝隙 这是天然的空调机 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 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 而 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2 3建筑细部建筑细部 从远处望去 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 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 筑融入象山 丰富的墙面细节 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 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 回廊和走廊像 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 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路面 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 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 值得大卫称赞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6 2 4 相关争议相关争议 然而 象山校区的建成也带来了不少的争议 在豆瓣网上 有美院学生抱怨学校外表美 观却不实用 其中有几个方面 如开窗问题 也许是为了丰富的立面 有些地方不该开窗地 方开窗 最后又用帘幕遮上 废弃不用 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无窗墙面 还有楼梯的问 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 只能容一人行走 人员疏散缓慢 且采光明显不足 楼梯间 十分阴暗 而采光问题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 或许就是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 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 导致其中许多窗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这样导致 了教室里面极其阴冷 冬天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 可却照不近教室里面 师生们只能趁课间 的休息时间去晒太阳等等等等 对于这一点 王澍是这样解释的 他说 长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修养导致我想做出不 艺术 或者不好看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每次做设计时 我最重视的出发点反而是实际 的使用 而并非艺术的形式 我对使用的看法有些不同 因为使用往往变成了大家能够意识 到的固有习惯 如果要让它变得有意思的话 是不是应该对使用做出一些改变 我对这类现 实问题总是有些触动 和生活有关的东西都与使用有关 比如改变人的坐姿 改变人的睡觉 方式等等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方式 极端地说 我不处于这个时代 更像是 生在17世纪 在那种找不到门的地方漫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 只是现代人不太理解 本科论文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7 总总 结结 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 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 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 所有的建筑都以 象山 为中心 将它做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 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 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 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 样重要 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 一些历史的遗物本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 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 王澍的设计理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 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 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所以说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 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 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 用在今天的现实 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象山新校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