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陆行南校 张珏1、 教学目标1. 认识旧中国农村破败、封闭的落后面貌,感受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 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2、 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作者变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2. 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3、 课时安排:三课时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梳理情节,感受环境1.布置预习2.导入:检查预习(1)注音校对;(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介绍;3.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为三部分,怎样分?4.依据你的阅读体会(要求勾画:勾画小说环境描写的句子;勾画出小说人物描写的句子;勾画体现“我“的情绪的句子),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请以以下的句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我”认为这是一个 的故乡,因为 课文中表现“我”的情感关键词语有 可见小说的情感基调是 5. 在故乡,“我”的情感是悲凉的,是什么让“我”感到如此悲凉?故乡的景和故乡的人6. 小结:故乡萧条、荒寂的冬景图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7.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人物 感受对比写法导入:上节课我们已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感知了故乡的环境气氛,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1. 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2. 结合预习作业展开讨论和交流(1)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相比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2) 分析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小结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3) 故乡除了有“闰土”这样的农民,还有“杨二嫂”这样的人物,看看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是否也有变化?(4) 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有何作用?3. 小说中除了以上两个人物外,还有“我”、“水生”和“宏儿”,他们身上又有什么特点呢?4.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之间关系怎样?5. 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鲜明生动,主题深刻明确,他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1)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2)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 6. 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了解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以“闰土”作为代表的勤劳、善良、忠厚的农民,因长期遭受经济压迫和思想愚弄而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城镇小市民也在贫困和压迫中被扭曲。作者通过对比着力写出两个人的今非昔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7. 布置作业第三课时 品味语言 感悟情感导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久别的故乡,又因为这次是永远别她而回来的,所以心中难免留恋不舍。当“我”见到如此期待的故乡发生了如此变化的景物和人物后,“我”又不得不离故乡而去了。可是“我”去得轻松吗?1. 课文84段说:“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四面有悲哀2. “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指什么?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3. 虽然故乡让“我”感到气闷、悲哀,但“我”依然想到希望。“我”所希望的是什么?预设:希望宏儿和水生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4. 可是“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还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预设: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凉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闰土的愿望是实现眼前生活的改善;“我”的愿望是对新生活的希望实现,可是又没有找到实现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5. 故乡渐渐远离了“我”,在我眼前再一次展开的“那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这朦胧中对故乡新生的想象是我切实的期盼。文末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你理解这句话吗?预设: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6. 小结:所以,同学们!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