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doc_第1页
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doc_第2页
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doc_第3页
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doc_第4页
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制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将“见死不救”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一个法律人,从法律角度思考对“见死不救”问题进行规制是职责所在。在这里本文从剖析“见死不救”的类型出发,探讨法律对“见死不救”的规制。 关键词“见死不救”类型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皮立城、付京章,兰州大学法学院。 一、“见死不救”的类型 通过对社会上出现的“见死不救”现象进行研究,本文的思路就是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见死不救”的特点来阐述不同种类的“见死不救”哪些应该由法律进行规制,哪些不应该由法律进行规制,以及该由什么类型的法律进行规制。“见死不救”的类型划分如下: 1有法律规定的积极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一般法律都规定了不救助者相应的作为义务,但是不救助者并没有履行这种法律规定的作为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所要求的积极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一般由于不救助者的职业或业务要求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救助者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例如大连6.20事件大连警察见死不救 3有先行行为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说的是见死不救者的先行行为引起了某种危险,这种危险致使危难者处于危险当中,见死不救者对这种情况下的危难者“见死不救”。 4法律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说的是见死不救者先前与相对人有某种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约定了见死不救者的某种义务,见死不救者没有履行约定,因而对相对人或其亲属造成严重后果,但是不去救助。例如保姆坐视不理致重病幼儿死亡被批捕。 5具有“特殊身份关系”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说的是不救助者和受危难人有某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一方陷入紧急危险,另一方不救助的情形。例如妻子服毒自杀丈夫见死不救案。 6不负有特定义务的国家公职人员的“见死不救”。这种“见死不救”是说见死不救者的身份是国家公务人员,但是此种救助义务不在不救助者的职务或业务范围内。例如2001年宁夏吴忠市副市长面对求救岸上观望被停职。 7其他一般社会公众的“见死不救”。这种的“见死不救”说的是见死不救者和陷入危难者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见死不救者也没有上述的法律上、职业上的救助义务,见死不救者对非自己行为造成的使他人陷入危险的情形而不予搭救。典型的就是“小悦悦”事件。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也可以分为对己有害的“见死不救”和对己无害的“见死不救”。对己有害的“见死不救”指的是假如不救助者对受危难者救助则会对自己造成损害。对己无害的“见死不救”顾名思义,假如不救助者救助危难者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害,或这种损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二、法律对见死不救行为的规制 上文中,笔者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对“见死不救”进行了划分。下面笔者根据上文对“见死不救”的分类来论述我国法律应该怎么对“见死不救”问题进行规制。 (一)“见死不救”的刑法规制前五种类型 关于刑法对“见死不救”问题的规制主要针对的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来说的。由于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有关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的明文规定,因此在以不作为犯理论对见死不救行为进行分析的时候,其依据只能是刑法学的一般理论。 我国刑法理论上在关于不作为犯的义务根据的问题上的通说为“四来源说”。“四来源说”不认为作为义务来源包括:(1)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业或职务道德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笔者认为,有法律规定的积极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有职务或业务上所要求的积极作为义务“见死不救”、有先行行为的“见死不救”、法律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和具有“特殊身份关系”的“见死不救”是构成犯罪的,应该由刑法进行规制。这四种情形下当然构成犯罪,在此不赘述。 关于具有“特殊身份关系”的见死不救,笔者认为也是构成犯罪的。德国学说界也有人提出“密切的社会关系”也是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因为在见死不救者和陷入危难者之间维系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或是夫妻关系、情侣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在陷入危难者处于危难之际,不救助者具有救助的期待可能性。公众从心理上认为见死不救者存在着救助的责任,这种责任是超越了基于道义和公德所要求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理所当然的法律应该对不救助者有更高的要求惩罚这种“见死不救”。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上文中“妻子跳车丈夫见死不救,丈夫背叛故意杀人罪”的案例。丈夫就被认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一判决结果也是被公众舆论接受的。 (二)“见死不救”的行政法律规制第六种类型 关于这种“见死不救”是否应该纳入法律范围之内,笔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应该由法律进行规制,但不应纳入到刑法体系当中,而应该由行政性法律、法规进行规制。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之所以应该由法律进行调整是因为见死不救者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社会公众和法律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理所应当要高于对一般民众的要求。这类人员的“见死不救”对社会有更大的不良示范性,对国家公信力和政府形象有很大损害。同时,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不应该由刑法进行调整,而应该由行政性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因为在这类“见死不救”中,见死不救者虽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救助陷入危难者不是他们的法定义务,也不是他们职责所要求的义务。因此,这类身份的人在特定危急情况下的不作为并不符合刑法理论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因此就不构成犯罪。并且这种情况由行政性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也是符合实际的。 (三)“见死不救”的法律不规制第七种类型的见死不救 关于其他一般社会公众的“见死不救”,有的国家选择由民事法律来进行规制。葡萄牙是第一个在民法典中规定对己无害危难救助义务的国家。葡萄牙民法典第2368条规定:“在他人受侵犯时,在场的人有义务救助被攻击者,但不得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并且自身不冒风险。不阻止此等犯罪的人,应就损失和损害承担责任。” 有的国家选择用刑事法律来规制。例如,美国弗蒙特州的紧急医疗法案规定:“一个人在知道他人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并且救助伤者不会对他本人带来伤害后,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伤者提供帮助,除非已有其他人向伤者提供了这种帮助。”挪威刑法典规定,在不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特别危险或者牺牲的情况下,对生命处于明显的、紧迫的危险中的他人有能力提供帮助而不予救助的,处罚金或者三个月以下监禁;若是发生火灾等危及生命的类似事故,能够及时向有关机关报告而不予报告的,处罚金或者3个月以下监禁,但造成死亡的,处6个月以下监禁。法国在其法国新刑法中规定任何人能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害,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须处以自由刑并科以罚金。此刑法同样适用于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够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行为者。“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仍予不行为者,处两年监禁并科3000欧元罚金。”德国刑法规定在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难发生时,行为人有实施救助的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救助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刑。 我国目前刑法还没有诸如此类的规定,但是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有32名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刑法修正案增加“见死不救罪和见危不救罪”来惩罚这种“见死不救”。“小悦悦”事件中,有人建议将这种“见死不救”入刑。 笔者认为一般社会公众的“见死不救”不应该用法律来强制规制,不论这种见死不救对己有无危害。它既不能由民事性法律来规制,也不能用行政性法律来规制,同样也不能用刑事性法律来规制。 假如这种情形的“见死不救”会损害自己的权益。如果法律强制要求社会公众必须牺牲自己的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利益,这样的法律超出了基本道德的范畴是毫无疑问的,它是对公民自由的严重干涉。因此,假如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法律是不能强制规定此种救助义务的,否则这样的法就是越界的法。 即使这种“见死不救”是对己无害的,也不应该用法律来规制。民事法律的理念是意思自治,其基本原则是自由平等,等价有偿。假如民事法律强制要求社会一般公众有“见死不救的义务”是违反民法的基本价值和民法基本原则的。 同样的,也不应由行政性法律来强制,理由很简单: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它不涉及行政主体。这类“见死不救”也不应该有刑法进行规制。 不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之一就是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在犯罪成立上,不作为与作为具有等价性。而这种类型的“见死不救”陷入危难者受到的伤害是由先前的行为人或事件造成的,与“见死不救者”无关,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是先前的行为人或事件与特定的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说见死不救者与陷入危难者之后的死亡或是其他危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这是超出公众预期的,因为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与陷入危难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对陷入危难者不救助同杀害了陷入危难者具有等价性。把此类型的见死不救纳入法律规制只是极少数国家的做法,更存在操作层面的问题,典型的是证据方面的问题。 法律不能强制规定对这类“见死不救”公众必须予以救助,但是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可以通过精神鼓励或是物质鼓励手段促使人们见义勇为,这也符合法律的功能。社会主义法通过奖励的手段可以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能做到道德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法律与道德的良性互动。 注释: 黎宏不作为犯罪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09-156 池应华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和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法商研究2005(6) 徐国栋大陆法系国家见义勇为立法中华见义勇为2009(9) 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其案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80 马松建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 罗结珍法国新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3 江平.不应动用法律手段制止道德滑坡http:/v.省略/news/opinion/201110/65 e7e601-37cf-4ae7-9301-f7920403c361.shtml2011-11-16. 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29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善意取得和私力救济中的占有辅助 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及保护的法律审视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探析 行政问责程序的作用及其设计 人格权独立成编问题研究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商贩主体地位初探 论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的生命关怀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青年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