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案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5-7/4/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1.gif)
![【荐】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案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5-7/4/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2.gif)
![【荐】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案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5-7/4/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3.gif)
![【荐】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案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5-7/4/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gif)
![【荐】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案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5-7/4/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49ec057f-0802-41e9-8ffa-0811a43fff695.gif)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边 一、新课导入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二、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 认真阅读课本( P63至 P64“探究”前,时间: 5分钟) 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 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研读二、 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 3分钟) 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二、 6、在三角形 ABC中, AB+BC AC AC+BC AB AB+AC BC 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 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 C, 有 路线。路线 最近,根据是: ,于是有:(得出的结论) 。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 4、 8 (2)5、 6、 11 (3)5、 6、 10 研读三、 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 5分钟) 要求:( 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 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 (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 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三、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8cm.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 3倍,求各边的长; 已知其中 一边的长为 6cm,求其它两边的长 .(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强化训练 【 A】组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2) 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 3)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 4) 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是( ) 2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有两边分别是 3、 5另一边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3、下列长度的各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12cm、 8cm B、 6cm、 8cm、 15cm 、 3cm、 5cm D、 6.3cm、 6.3cm、 12cm 【 B】组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 4,另一边长等于 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5、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5cm,另一边长为 3cm.则第三边的长取值范围是多少? 【 C】组(共小 1-2题) 6、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5cm,另一边长为 3cm.则第三边的长取值范围是 。 小方有两根长度分别为 5cm、 8cm的游戏棒,他想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搭成一个三角形 . ( 1)你能帮小方想出第三根游戏棒的长度吗?(长度为正整数) ( 2)想一想:如果已知两边,则构成三角形的第三边的条件是什么? ( 3)如果第三边的长为偶数,那么第三条又有几种情况?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1) 一、新课导入 你还记得 “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 怎么画吗 ?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 2、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1、 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 向它的 所在的直线作 , 和 之间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 高 。 2、几何语言(图 1) AD是 ABC 的高 AD BC于点 D(或 = =90) 逆向: AD BC于点 D(或 = =90) AD是 ABC 中 BC 边上的高 3、请画出下列三角形的高 A A A B C B C B C ( 1) ( 2) ( 3) 图1 A B C D Aa 3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 一、新课导入 请画出线段 AB的中点。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 中线 的概念 ; 2、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 中线。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 1)定义: 连结三角形一个 和它对边 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 中线 。 ( 2) 几何语言(右图) AD是 ABC 的中线 = 逆向: = AD是 ABC 的中线 ( 3)画出下列三角形的中线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四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 一、新课导入 请画出 AOB的角平分线。 二、学习目标 A BA B C D ( 1) ( 2) ( 3) AOB 4 1、 了解三角形的 角平分线 的概念 ; 2、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 角平分线。 三 、 研读课本 认 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 1)定义: 三角形一个 内角 的 与它的 相交 ,这个角 与 之间的线段 ,叫做 三角形 的 角平分线 。 ( 2)几何语言(右图): AD是 ABC 的 角平分线 = 逆向: = AD是 ABC 的 角平分线 ( 3)画出下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思考: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有何异同?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 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五课时 三角形的稳定性 (角) 一、新课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 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如右图),为什么 这样做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理解 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 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 1、自主探究 1、如图( 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如图( 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如图(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 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 1) ( 2) ( 3) 图 3 A B C D 1 2 5 活动 2、 议一议 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 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 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 性 ,四边形 不具有 性 。 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 改变,原因是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利用了三角形的 。 活动 3、 看一看,想一想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角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你知道课本图 7.1-8和图 7.1-9中的例子哪些是利用 三角形的稳定性? 哪些是利用 四角形的不稳定性?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六课时 三 角形的内角 一、新课导入 1、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2、 1平角 = ;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理解 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 1、自主探究 在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如图 1), 并将它的内角剪下 拼合在一起,看看得到什么结果。 (图 1) (图 2) 活动 2、 议一议 从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把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 2、图 3),形成了一个 角。 说 6 明在 ABC 中, 。 从中得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活动 3、 想一想 1、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的正确性呢? 2、 已知: . 求证: . 证明: 如右图,过点 A 作直线 DE, 使 DE/BC 因为 DE/BC, 所以 B= ( ) 同理 C= 因为 BAC、 DAB、 EAC组成 角, 所以 BAC+ DAB+ EAC= ( ) 所以 BAC + B + C= ( ) 说明: 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 辅助线通常 用虚线表示 。 3、思考:在图 2中, CM 与 ABC 的边 AB 有什么关系?你能从中想出其他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吗? 活动 4、 例题 如右下图, C岛在 A岛的北偏东 50 方向, B岛在 A岛的北偏东 80 方向, C岛在 B岛的北偏西 40方向,从 C岛看 A、 B两岛的视角 ACB 是多少度? (先独立解决,再小组合作,教师点评 ) 解: CBA= - = 80 - 50 =30 由 AD/BE,可得: + =180 所以 ABE=180 - =180 -80 =100 ABC= - =100 -40 =60 在 ABC中, ABC=180 - - =180 - 60 - 30 =90 答: 。 想一想: 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七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 一、新课导入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填空 : (1) 在 ABC中, A=300, B=500, 则 C 。 (2) 在直角 ABC中,其中一个锐角是 500, 则另一个锐角等于 。 二、学习目标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 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7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 1、做一做,把 ABC 的一边 AB延长到 D,得 ACD ,它不是三角形的内角,那它是三角形的什么角? 。 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 组成的角,叫做 三角形的外角 。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有几个? .每个顶点处有 个外角,但它们是 。 活动 2、议一议 在图 1 中, ACD 与 ABC 的内角 有什么关 系? ( 1) ACD = + ; ( 2) ACD A, ACD B (填“ ”)。 再画 ABC 的其他的外角试一试,还 会得到这些结论吗? 同学用几何语言叙述这个结论: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两个内角的 ;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任何一个内角。 你能用学过的定理说明这些定理的成立吗? 已知: ACD 是 ABC 的外角 求证:( 1) BAAC D ( 2) AACD , BACD 证明: ( 1)因为 A+ B+ ACB=180( ) . 所以 A+ B= . 又因为 ACB+ ACD=180,所以 ACD= . 所以 ACD= ( ) . ( 2)由( 1)的证明结果可以得出: AACD , BACD 想一想: 你还可以结合右图形给予说明吗? 活动 3、例题 如右图, 1、 2、 3是三角形 ABC的不同三个外角,则它们的和是多少? 解:因为 1= ABC+ ACB, 2= , 3= ( ) 所以 1 + 2 + 3 = 2( + + ) 因为 + + = 180, 所以 1 + 2 + 3 = 2 180 = 360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8 你能从图 7.3 1中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 (二)知识点 我们学过三角形。类似地,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 形叫做 多边形 ( po1ygon)。 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 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 n 边形。如图 7.3 2,螺母底面的边缘可以设计为六边形,也可以设计为八边形。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图 7.3 3中的 A、 B、 C、 D、 E是五边形 ABCDE的 5个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图 7.3 4中的 l是五边形 ABCDE的一个外角。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 的对角线( diagonal)。图 7.3 5中, AC、 AD是五边形 ABCDE的两条对角线。 特别提醒: n边形( n 3)从一个顶点可引出( n 3)条对角线,把 n边形分割成( n 2)个三角形,共有对角线 n(n 3)2条。 例如:十边形有 _条对角线。在这里 n=10,就可套用对角线条数公式n ( n 3 ) 1 0 ( 1 0 3 ) 3522 (条)。 如图 7.3 6( 1),画出四边形 ABCD的任何一条边(例如 CD)所在直线,整个四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 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而图 7.3 6( 2)中的四边形 ABCD就不是凸四边形,因为 9 画出边 CD(或 BC)所在直线,整个四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类似地,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本节只讨论 凸多边形 。 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像正方形那样,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 正多边形 。图 7.3 7是正多边形的一些例子。 特别提醒:( 1)正多边形必须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各内 角都相等;各边都相等。例如:矩形各个内 角都相等,它就不 是正四边形。再如:菱形各边都相等,它却不是正四边形。 (三)练习 一起学习课本 86 页的练习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思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 360,其他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二)探究 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 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 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得出这个结论 ? 如图 7.3 8,画出任意一个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都能将这个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 。这样,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即 360。 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 ?观察图 7.3 9,请填空: 10 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 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_。 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_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为 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_。 通过以上问题,你能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吗 ? 一般地 ,怎样求 n边形的内角和呢 ?请填空: 从 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_条对角线,它们将 n边形分为 _个三角形,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_。 总结:过 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做( n 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 n 2)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 180。 所以 n边形内角和( n 2) 180。 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 ?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 方法 2:如图: 7 3 3过 n边形内任意一点与 n边形各顶点连接,可得 n个三角形,其内角和 n 180。 再减去以 O为顶点的周角。 即得 n边形内角和 n 180 360。 得出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n边形内角和等于( n 2) 180。 (三)例题 例 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 解:如图 7.3 10,四边形 ABCD中, A C 180。 因为 A B C D( 4 2) 180 360, 所以 B D 360( A C) =360 180 =180。 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例 2如图 7.3 11,在六边形 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 11 分析:考虑以下问题: ( 1)任何一个外角同与它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 ( 2)六边形的 6个外角加上与它们相邻的内角,所得总和是多少 ? ( 3)上述总和与六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有什么关系 ? 联系这些问题,考虑外角和的求法。 解:六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加上与它相邻的内角,都等于 180。 6个外角连同它们各自相邻的内角,共有 12 个角。这些角的总和等于 6 180。 这个总和就是六边形的外角和加上内角和。所以外角和等于总和减去内角和,即 外角和等于 6180( 6 2) 180 2 180 360。 (四)探究 如果将例 2中六边形换为 n边形( n的值是不小于 3的任意整数), 可以得到同样结果吗 ? 思路:(用计算的方法) 设 n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 1, 2, 3, , n,其相邻的 外角分别为 180 1, 180 2, 180 3, 180 n。外角和为( 180 1)( 180 2) ( 180 n) =n 180( 1 2 3 n) =n 180( n 2) 180=360 注意:以上各推导方法 体现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基本思想。 由上面的探究可以得到: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你也可以像以下这样理解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如图 7.3 12,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 A出发,沿多边形的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点 A,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转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五)练习 一起学习课本 89 页的练习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2.1 全等三角形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12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学习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获取概念: 阅读教材 P90 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则 _ 叫做全等三角形。 ( 2)全等三 角形的对应顶点: 、对应角: 、对应边: 。 ( 3)“全等”符号: 读作“全等于” (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5)如下图: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则 ABC A1B1C1.点 A 与 A 点是对应顶点 ;点 B与 点 是对应顶点 ;点 C与 点 是对应顶点 . 对应边: 对应角: 。 C 1B 1CABA 1二 观察与思考: 1.将 ABC沿直线 BC平移得 DEF;将 ABC沿 BC翻折 180 得到 DBC;将 ABC旋转 180得AED 甲DCAB FE乙DCAB丙DCABE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即 DEF, ABC , ABC ( 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 但 、 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2 . 说出乙、丙图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三、自学检测 1、如图 1, OCA OBD, C 和 B, A 和 D 是对应顶 点, 则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 。 相 等 的 13 角 。 DCABOD CAB E DCABEO2 如图 2,已知 ABE ACD, ADE= AED, B= C,指出其它的对应角 对应边: AB AE BE 3.已知如图 3, ABC ADE,试找出对应边 对应角 4.如图 4, ,DBEABC AB 与 DB, AC 与 D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 AB ,求 BED 。 解: A+ B+ BCA=180 ( ), 30,43 AB ( ) BCA= ,DBEABC ( ) BED= BCA= ( ) 5.完成教材 P91练习 1、 2 四、 评价反思 概括总结 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两个全 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2.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 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 3.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4.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五作业 12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学习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 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 “ S S”条件 4能运用“ S 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学习重点 :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二、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 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14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阅读: P92 操作 总结:通过我们 画图 可以发现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 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给出两个条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 可能的情况吗? 归纳:有四种可能即: 三内角、三条边、 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 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 3、如图 2, AC、 BD 相交于 O, AO、 BO、 CO、 DO 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 CDO是否能完 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AO CO, AOB COD, BO DO 如果把 OAB绕着 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 OA OC,所以可以使 OA与 OC重合;又因为 AOB COD, OB OD,所以点 B与点 D重合这样 ABO与 CDO就完全重合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 如下的实验: (1)读句画图:画 DAE 45,在 AD、 AE上分别取 B、 C,使 AB 3.1cm, AC 2.8cm连结 BC,得 ABC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 A B C (2)如果把 A B C剪下来放到 ABC上,想一想 A B C与 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5“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边角边”或“ SAS” ) 书写格式 : 在 ABC和 A1B1C1中 ABC A1B1C1( SAS)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 SA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 三、 小组合作学习 (1)如图 3,已知 AD BC, AD 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 ABC 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 AD CB(已知 ),二是 _;还需要一个条件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 (2)如图 4,已知 AB AC, AD AE, 1 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 ABD 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 _还需要一个条件 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 四、阅读例题 : P94 例 1 例 2 五、 评价反思 概括总结 : 15 DCABE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 ),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 定义、公理、定理 六、作 业: 七、 深化提高 1已知:如图, AB AC, F、 E分别是 AB、 AC的中点 求证: ABE ACF 2已知:点 A、 F、 E、 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 CE, BE DF, BE DF 求证: ABE CDF 3、已知: AD BC, AD CB, AE=CF(图 3) 求证: ADF CBE 12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条件 2能运 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学习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 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二 种 : 定 义_; “ SAS”公理 _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二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3.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二、阅读教材 P95-96 判定全等三角形的第二种方法 “角边角”定理 两角和它们的 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 ASA”) 书写格式 : 在 ABC和 A1B1C1中 ABC A1B1C1( ASA) 三、 小组合作学习 16 1.如 右 图, D在 AB上, E在 AC上, AB=AC, B= C 求证: AD=AE 证明:在 和 中 AAAC ABCB ADC _ ( _ ) AD=AE( _ ) 2.观察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它们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50504545DCAB(1)11、如图:在 ABC和 DBC 中, 1= 2, 3= 4, P是 BC上任一点。 求证: PA=PD。 证明:在 ABC和 DBC中 1= 2( ) BC=BC ( ) 3= 4( ) ABC DBC( ) AB =_( ) 在 ABP和 DBP中 AB=_ ( ) 1 = 2 ( ) BP = BP ( ) ABP DBP( ) _=_( ) 四、阅读例题 : P96 例 3 例 4 五 评价反思 概括总结 至此 ,我们有三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判定定理: 边角边( SAS) 角边角( ASA) 推证两三角形全等时,要善于观察,寻求对应相等的条件,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六、作 业: 12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P4321( 图 11)DCBA 17 C B A CBA学习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 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学习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寻 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 回顾思考: 1(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定义 _; “ SAS”公理 _ “ ASA”定理 _ 二、新课 1. 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 已知 ABC A B 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图中相等的边是: AB=A B、 BC=B C、 AC=A C 相等的角是: A= A、 B= B、 C= C 2.已知三角形 ABC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 阅读教材 P97-98 归纳: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书写格式 : 在 ABC和 A1B1C1 中 ABC A1B1C1( SSS) 3. 小组合作学习 ( 1) 如图, ABC是一个钢架, AB=AC, AD是连结点 A与 BC中点 D的支架 求证: ABD ACD 证明: D是 BC的中点 _ 在 ABD和 ACD中 (A B A CB D C DA D A D 公共边) ( ) ( 2) 如图,已知 AC=FE、 BC=DE,点 A、 D、 B、 F在一条直线上, AD=FB要用“边边边”证明 ABC FDE,除了已知中的 AC=FE, BC=DE以外,还应该有一个条件: _, 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FDCBEAD CBA 18 C 1B 1CABA 1 _ _ _ ( 3) 如图 ,AB=AC, AD是 BC 边上的中线 P是 AD 的一点 ,求证: PB=PC 4.三角形的稳定性 : 生活实践的有关知识:用三根木条钉成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而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利用三角形做支架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例如屋顶的人字梁、大桥钢架、索道支架等(阅读 P98) 三、阅读教材例题 : P98- P98 例 5 四自学检测 课本 P99练习 1.2 五 评价反思 概括总结 1. 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又 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 SSS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定义 _; “ SAS”公理 _ “ ASA”定理 _ “ SSS”定理 _ 六作业 12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 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学习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 1.我们已经学习过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2.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二、新课 1 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阅读教材 P100 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 AAS”) 书写格式 : 在 ABC和 A1B1C1 中 ABC A1B1C1( AAS) 19 2.定理证明 已知:如图,在 ABC 和 DEF中, A= D, B= E, BC=EF, 求证: ABC与 DEF 证明: A+ B+ C= D+ E+ F=180 A= D, B= E A+ B= D+ E C= F 在 ABC和 DEF中 BEBC EFCF ABC DEF( ASA) 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 A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L-酒石酸二甲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铍铜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男春秋长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清开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操作员面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不锈钢软管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除盐水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躺椅调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船舶三维设计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砂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26篇(含答案)
- LS/T 1234-2023植物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以比亚迪公司为例15000字】
- 安保服务技术标准及要求
- 教学课件:《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
- 排水管网检测投标方案(技术标)
- 污水处理药剂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建筑材料案例分析
- 小班《夏天的服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