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精品讲义-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1_第1页
模糊数学精品讲义-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1_第2页
模糊数学精品讲义-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1_第3页
模糊数学精品讲义-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1_第4页
模糊数学精品讲义-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6 模糊关系与聚类分析 3.6.1 经典关系 “ 关系 ” 是一个普遍使用的 , 又是很重要的概念 。例如父子关系 、 兄弟关系 、 朋友关系 、 大小关系 、从属关系 、 买卖关系 、 供求关系 、 合作关系等等 ,他表示了事务之间的某种联系 。 在数学上 , 关系有严格的定义 。 2 定义 3.6.1 设 X、 Y 为两个非空集合, XY 为 X 与 Y 的笛氏积,即 XY= (x, y) | x X, y Y 。 若有 R XY ( 即 RP ( XY ), 则称 R 为 X 到 Y 的二元关系 ,简称 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 (x, y) X Y, 若 (x, y)R, 则称 x 与 y 具有关系 R, 记作 xRy; 若 (x, y)R, 则称 x 与 y 不具有关系 R, 记作 。 若 X = Y, R 是从 X 到 Y 的关系,则可称 R 是 X 上的关系 。 yRx3 例 3.6.1 设 X、 Y 是实数集, R 是 X 上的“大于”关系,即 xRy x y 或 R = (x, y) x, y 为实数,且 x y , 亦即 R 是坐标平面上直线 y = x 下方 ( 不含直线上的点 ) 那部分平面的点集(图 3.34) 4 图 3.34 关系 x y x y 0 R 5 从 X 到 Y 的关系 R 是论域 X Y 的经典子集 。 所以经典集的并 、 交 、 补运算及其性质 , 以及经典集的特征函数表示法 ,对 R 当然适用 。 6 若 X 与 Y 之间有一规则 R, 使得 xX, 按规则 R 唯一地与 yY 对应 , 则 R 决定了从 X 到 Y 的映射 R: XY x | R(x) = y, (x, y)R 由此可见, 映射中的规则 R,就是 X 到 Y 的关系 R。 7 例 3.6.2 设有四个学生甲 、 乙 、 丙 、 丁 , 用优 、 良 、 差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成绩 。 若作出两个集合 X =甲 , 乙 , 丙 , 丁 , Y =优 , 良 , 差 , 再作其直积 ( 笛氏积 ) X Y = (甲,优 ), (甲,良 ), (甲,差 ), (乙,优 ), (乙,良 ), (乙,差 ), (丙,优 ), (丙,良 ), (丙,差 ), (丁,优 ), (丁,良 ), (丁,差 ) 8 如果已知甲的成绩是优 , 乙和丙的成绩是良 ,丁的成 绩是差 , 则 R = (甲,优 ), (乙,良 ), (丙,良 ), (丁,差 ) 就是 X 与 Y 之间的一个关系,即 R XY, 它表示了甲、乙、丙、丁四个学生与其成绩的对应关系,所以这个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如图 3.35 所示 9 甲 乙 丙 丁 优 良 差 图 3.35 关系也是映射 10 关系也可以用表格表示 ,如表 3.8 y R x 优 良 差 甲 乙 丙 丁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表 3.8 学习成绩关系表 11 表中 “ 1” 表示 (x, y)R, “ 0” 表示 (x, y)R。 如(甲,优 ) R, 则在相应的位置上写上 “ 1”; 又 如(甲,良 ) R, 则在相应的位置上写上 “ 0”。 表 3.8 的形式 可以 更简洁地 用矩阵形式表示 : .100010010001R12 称为 关系矩阵 。它的一般形式为 1.6.3.212221121121mnijnmnnmmrrrrrrrrrrR其中 rij= 0 或 1, i =1, 2, , n, j =1, 2, , m。 13 经典关系可以用特征函数来表示。 定义 3.6.2 若 RP (XY) , 则其特征函数表示如下 当 X =x1, x2, , xn, Y = y1, y2, , ym, 则二元关系 R 的特征函数组成一个 布尔矩阵 ( 矩阵中的元素或者为 0, 或者为 1) ,如 ( 3.6.1) 式所示。但 .,0,1,RyxRyxyxR14 其中的元素 rij 如下选取: 定义 3.6.3 设 R 是 X 到 Y 的关系 , 令 R-1= (y, x)Y X | (x, y)R , (3.6.2) 则 R-1 是 Y 到 X 的关系 , 称 R-1 为 R 的 逆关系 。 .,0,1RyxRyxrjijiij15 定义 3.6.4 设 R 是 X 到 Y 的关系 , Q 是 Y 到 Z 的关系 , 令 ( 3.6.3) 则 RQ 是 X 到 Z 的关系,称为 R 与 Q 的合成 (或复合)关系(参见图 3.36)。 ),(),(),( QzyRyxYyZXzxQR 且使16 若用特征函数来表示合成运算,则有 因而有 .1),(),(1),)( zyQyxRYyzxQR 使 4.6.3.),(),(),)( zyQyxRzxQR Yy 17 例 3.6.3 图 3.36 所示之例,用特征矩阵写出有 4321321100010001010xxxxRyyy32121101001yyyQzzX Y Z x1 x2 x3 x4 y1 y2 y3 z1 z2 图 3.36 合成关系 QR18 从图 3.36 直接可以看出 由 (3.6.4) 式也可以计算出 (RQ) (x, z)。 这里和普通矩阵的乘法运算类似,只要用 “ ” 代替 “ ”, 用 “ ” 代替 “ +” 便可 。 易知,计算的结果与直接观察的结果是相同的。 43212110100110),)(xxxxzxQRzz19 定义 3.6.5 设 R 是 X 上的经典关系,则有如下定义: 称 R 是自反的 xX, (x, x) R。 称 R 是对称的 若 (x, y) R, 则 (y, x) R 。 称 R 是传递的 若 (x, y) R, (y, z) R 则 (x, z) R。 称 R 是 X 上的 等价关系 R 是 X 上的一个自反、对 称 和传递的关系。 20 若 R 是 X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xX, 称 Rx = y X | (x, y) R (3.6.5) 为以 x 为代表的 R 的 等价类 。 显然,等价类满足: (1) X = xX Rx; (2) 若 RxRy, 则 RxRy = 。 21 我们将全体等价类的集合 X / R = Rx | xX (3.6.6) 称为 X 的关于 R 的 商集 。显然, X / R 是集合的集合。 22 例 3.6.4 设 X 为整数集,令 R = (x, y) X X | (x y) 可被 3 整除 , 则 R 是 X 上的等价关系,且 xX, R0 = R3 = R3x = , -6, -3, 0, 3, 6, , R1 = R3x+1 = , -5, -2, 1, 4, 7, , R2 = R3x+2 = , -4, -1, 2, 5, 8, , 即 X 的(模) R 的等价类只有三个: 23 一个是所有 3 的倍数的整数集; 一个是所有形如 3 的倍数 +1 的整数组成的集; 再一个就是所有形如 3 的倍数 +2 的整数组成的集。因此, X 的( 模) R 的商集只有三个元素: X / R = R0, R1, R2 。 24 定义 3.6.6 设 A = At | tT 是 X 上的一个子集族 ,若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则称 At | tT 为 X 的一个 划分 (分类 ): (1) At A , At , 即每类不空; (2) 若 At, As A , At As 则 At As = , 即不同类不相交; (3) , 即 X 的每一元素必属于一类而且只属于一类 。 XA tTt25 命题 3.6.1 设 R 是 X 上的等价关系 , 则 X / R 构成 X 的一个划分 , 并称为由等价关系 R 诱导的划分 。 证明 (1) 先证每类不空 。 因 R 具有自反性 , 故有 xRx, 从 而 xR x = At, 即 At 。 (2) 次证不同类不相交。设 At = R x, As = R y , 且 At As, 若 At As , 取 zAt As, 则 xRz 且 yRz则由传递性可知,有 xRy。 由于 x、 y 是任意 的,于是有 R x = R y , 与假设矛盾,故 At As = 。 26 (3) 最后证 。一方面, xX, xRx ,即 另一方面,显然有 因此有 综上所述, X / R 构成 X 的一个划分。 命题 3.6.2 设 A = At | tT 为 X 上的一个划分,则 A 决定了 X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R ,并且 X / R = A 。 XA tTt tTtA .tTX R x U ,tTR x XU tt T t TX R x AUU27 证明 在 X 上规定一个关系 R : xRy tT, x, y At , 可证 R 是 X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1)xX, 因 A 是划分,故 tT, 使 xAt , 故 xRx。 (2) x, yX, 若 xRy, 则 tT, 使 x, y At, 即 y, x At, 从而 yRx。 (3) 若 xRy、 yRz, 则 t, sT, 使 x, y At, y, z As,因此 yAt As, 故 At As 。 由定义 3.6.6 可知 At = As, 这意味着 x, z At, 即 xRz。 28 例 设 X=某校全体学生 , R1 是同年级关系, R2 是同性别关系。显然, R1, R2 都是 X 上的等价关系。 R1 把 X 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年级: X = X1, X2, X3, X4 , 其中 Xi 表示 i 年级 ( i = 1, 2, 3, 4)。 R2 把 X 划分成男生集合与女生集合: X = 男生集合 , 女生集合 。 29 定义 设 R 是 X 上的一个经典关系,如果 R 是自反的和对 称 的,则称 R 是 X 上的 相似关系 。 例如,合作关系、朋友关系都是相似关系。 若 R 是 X 上的一个相似关系, xX, 称 Rx = y X | (x, y)R 为以 x 为代表的 R 的 相似类 。 30 显然,相似类满足: X = xX Rx。 但是,当 RxRy 时, 可能有 RxRy 。 这是因为相似关系可能不满足传递性。 31 例 设 X =1244, 157, 287, 456, 690。 定义在 X 上的关系 R = (x, y) X X | x 与 y 有相同的数字 ,则 R 是 X 上的相似关系 ,其对应的 相似矩阵为 .1100011011001110111101111R32 R1244 = 1244, 157, 287, 456, R157 = 1244, 157, 287, 456, R287 = 1244, 157, 287, R456 = 1244, 157, 456, 690, R690 = 456, 690。 可以看出,虽然 R287R456,但是 R287R456 = 1244, 157 。 33 3.6.2 模糊关系的基本概念 经典关系只能说明元素之间关系的有无。现实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有无,而是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貌相似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相似或不相似,而是有不同的相似程度。反映这种性质的关系就是模糊关系。 34 定义 3.6.7 设 X、 Y 为两个论域。 X Y 中的任何一个模糊集 RF ( XY ) 都称为 X 与 Y 之间的模糊关系 ,即 R: X Y 0, 1 , (x, y) | R (x, y) , 其中 R (x, y) 称为 x 与 y 关于 R 的 关系强 (程 )度 。 当 X = Y 时,称 R 为 X 上的模糊关系 。 35 例 3.6.5 医学上常用 体重 (kg) = 身高 (cm) 100 描述标准体重。这实际上给出了身高 (论域 X ) 与体重 (论域 Y ) 的普通关系。若 X = 140, 150, 160, 170, 180 , Y = 40, 50, 60, 70, 80 , 则普通关系由表 3.9 给出。它的关系矩阵是个布尔矩阵 36 yi R(xi, yj) x 40 50 60 70 80 140 150 160 170 18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表 3.9 体重与身高的普通关系 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R37 人有胖瘦不同,所以大部分人并非严格是标准情况,而是与标准情况有不同的接近程度,显然这更能完整、全面地描述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如表 3.10 所示 yi R(xi, yj) x 40 50 60 70 80 140 150 160 170 180 1 0.8 0.2 0.1 0 0.8 1 0.8 0.2 0.1 0.2 0.8 1 0.8 0.2 0.1 0.2 0.8 1 0.8 0 0.1 0.2 0.8 1 表 3.10 体重与身高的模糊关系 38 当 (x, y) = (170, 60) 时, R(x, y) = 0.8; 当 (x, y) = (180, 50) 时, R(x, y) = 0.1。 这说明身高 1.7 m 与体重 60 kg 的人与标准情况接近的程度为 0.8,或其关系强度为 0.8; 身高 1.8 m 与体重 50 kg 的人与标准情况接近的程度为 0.1 或其关系强度为 0.1。 39 这个模糊关系的矩阵形式如下: 18.02.01.008.018.02.01.02.08.018.02.01.02.08.018.001.02.08.01R40 一般地,对于有限论域 X = x1, x2, , xn,Y = y1, y2, , ym 之间的模糊关系 R 可用 n 行 m 列 ( 简称 nm 阶 ) 的 模糊矩阵来表示 : R = ( rij )nm , 其中 rij = R(xi, yj), 0 rij 1, 或 nmnnnmmmrrrrrrrrrrrrrrrrR32133332312232221113121141 例 3.6.6 设有一组学生 X = 甲、乙、丙 , 他们可以选学 Y = 英、法、德、日 中任意几门外语,他们的结业成绩见表 3.11。 学生 语种 成绩 甲 甲 乙 丙 丙 英 法 德 日 英 86 84 96 66 78 表 3.11 外语成绩表 42 若把他们的分数除以 100, 则得 X 与 Y 之间的一个模糊关系 R, 见表 3.12. 它的矩阵形式为 R(x, y) 英 法 德 日 甲 乙 丙 0.86 0 0.78 0.84 0 0 0 0.96 0 0 0 0.66 表 3.12 模糊关系表 66.00078.0096.0000084.086.0R43 有限论域上的模糊关系除了可以用矩阵表示外 , 还可以用模糊关系图来表示 , 如图 3.37 所示 甲 乙 丙 英 法 德 日 0.86 0.84 0.78 0.96 0.66 图 3.37 模糊关系图 44 由于模糊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模糊集,即 X Y 上的模糊集,故其运算与模糊集的运算完全一致,即包含关系,恒等关系,并、交、补的运算都有相同的定义。模糊关系的运算符合幂等、交换、结合、吸收、分配、两极、复原、对偶等规律,但不符合排中律。 R 的 截集 R 是 X 与 Y 之间的普通关系 ,前述的截集的性质也完全适用于截关系。 45 000000000O1 0 0 1 1 10 1 0 1 1 1,0 0 1 1 1 1IE LLM M M M M MLL它们分别称为 零矩阵 、 单位矩阵 和 全矩阵 。 记 46 R 的截关系 R 称为 截矩阵 ,记为 其中 类似地 , 也有 强截矩阵 的概念 。 8.6.3,212222111211nmnnmmrrrrrrrrrR 1 , ,3 . 6 . 90 , .ijijijrrr 47 正如普通关系的合成运算一样 , 模糊关系也有合成运算 。 定义 3.6.8 设 X、 Y、 Z 是三个论域, QF ( XY ) , RF ( YZ ), 由 Q 与 R 作出一个新的模糊关系 Q R F ( XZ ), 称为 Q 与 R 的 合成模糊关系 ,它的隶属函 数规定为 )10.6.3(.),(),(),( zyRyxQzxRQ Yy 48 若 R 是 X 上的模糊关系 , 则 R 与 R 也可以合成为 RR , 记作 R2, 即 R2 = RR 。 显然 R2 还是 X 上的模糊关系 。 R2 与 R 还可合成 R2R , 记作 R3 , R3 = R2R, , 一般地 , 有 Rn =Rn-1R, n = 2, 3, 。 49 当 X、 Y、 Z 为有限论域时 , 即 X = x1, x2, , xn, Y = y1, y2, , ym , Z = z1, z2, , zl , 则 Q、 R、 S ( = Q R) 均可表示为矩阵形式: Q = (qij)nm , R = (rjk)ml , S = (sik)nl 其中 S 称为 模糊矩阵 Q 与 R 的乘积 。 1. 3 . 6 1 1mi k i j j kjs q r 50 注: 若将 “ ” 换为 “ +”,将 “ ” 换为 “ ”,则模糊 矩阵的乘积与普通矩阵的乘积完全相同。 51 例 3.6.7 设 则 0 . 1 0 . 3 0 . 70 . 4 0 . 91 0 0 . 3, 0 . 8 0 . 1 ,0 . 2 0 10 . 3 0 . 70 . 6 0 . 4 0 . 8QR.7.04.07.03.09.04.07.03.0 RQS 52 命题 3.6.3 模糊关系的合成运算具有下列性质: (1) 合成运算满足结合律 ( Q R ) S = Q ( R S ) , (3.6.12) 特别地 Rm Rn = Rm+n 。 (3.6.13) (2) 合成运算关于并 “ ” 满足分配律 ( Q R ) S = ( Q S ) ( R S ) , (3.6.14) S ( Q R ) = ( S Q ) ( S R )。 (3.6.15) 53 证明 只证 (3.6.14)。设 Q, RF (XY), SF (YZ), 故有 ( Q R ) S = ( Q S ) ( R S )。 zxSRSQzxSRzxSQzySyxRzySyxQzySyxRzySyxQzySyxRyxQzySyxRQzxSRQYyYyYyYyYy,54 第二式证明相似。 应注意的是, 1) 合成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即 Q R R Q。 如设 则 因此, Q R R Q。 ,0110,1001 RQ,1100,0011 QRRQ 55 2) 合成运算对交 “ ”不满足分配律 ,即有下列二式: ( Q R ) S ( Q S ) ( R S ) , S ( Q R ) ( S Q ) ( S R )。 例如,设 则 ,1111,1110,0101 SRQ ,110011110100 SRQ56 因此 ( Q R ) S ( Q S ) ( R S )。 同样可以举出反例来说明第二个式子。 (3) R = R = , ( XY ) R = R ( XY ) = R 。 (3.6.16) (4) 若 Q R, 则 Q S R S , P Q P R , Q n R n (3.6.17) ,111111111111 SRSQ57 定义 3.6.9 设 RF ( XY ) , 定义 R-1F ( Y X ) 的隶属函数为 R-1( y, x) = R( x, y) ( ( y, x)Y X ), 称 Y 到 X 的模糊关系 R-1 为 R 的 逆关系 。 命题 3.6.4 逆关系有下述性质: 设 R, R1, R2 F ( XY ), Rt | tT F ( XY ), S F ( YZ ) ,则 (1) 若 R1 R2 R1-1 R2-1 。 (2) ( R-1 )-1 = R。 58 推论 (1) 设 R F ( X X ), 则 ( Rn )-1 = ( R-1 )n 。 (2) 设 R, QF ( X X ) 且 R Q, 则 R - n Q - n ( n 为 正整数 )。 ( 参 ( 3.6.17) 式 ) 1 1 1 1 11 2 1 21 1 1 1 11 2 1 21 113 , ( ) .4 , ( ) .5.ttt T t Tttt T t TR R R R R RR R R R R RR S S R U U U UI I I Ioo59 3.6.3 模糊等价关系 定义 3.6.10 设 R F ( X X ) (1) 称 R 是 自反的 xX, R(x, x) =1 。 (2) 称 R 是 对称的 x, y X , R(x, y)= R(y, x) 。 (3) 若 R 是 X 上的自反、对称关系,则称 R 是 X 上的模糊相似关系,简称 相似关系 。 60 命题 3.6.5 设 R F ( X X ) , 则 (1) R 是自反的 I R。 (2) R 是自反的 Rn Rn+1( n 1) 且 Rn 也是自反的。 证明 (1) 显然。 yxyxyxI,0,1,61 (2) 用归纳法证明包含式 Rn Rn+1。 (x, y) XX, 有 故 R R2。 设 Rn-1 Rn, 由 ( 3.6.17) 式 可得 Rn-1 R Rn R , 即 Rn Rn+1 。 (3.6.18) 因 I R Rn ( n 1), 由 (1)知 Rn 是自反的。 ,2yxRyxRxxRytRtxRyxRXt62 命题 3.6.6 设 R, R1, R2 F ( X X ), 则有 (1) R 是对称的 R = R-1 。 (2) 若 R1、 R2 都是对称的,则 R1 R2 对称 R1 R2 = R2 R1 ( 即 R1、 R2 是可以交换的 )。 (3) R 是对称的 Rn 是对称的 ( n 1)。 证明 (1) 由对称关系的定义可得。 63 (2) 先证 (): 若 R1 R2 是对称的,因 R1、 R2 也对称,故 R1 R2 = (R1 R2)-1 = R2-1 R1-1= R2 R1 。 再证 (): 若 R1 R2 = R2 R1 , 则 (R1 R2)-1 = R2-1 R1-1 = R2 R1= R1 R2 由 (1) 知 , R1 R2 是对称的。 (3) 若 R 对称,则由命题 3.6.4 推论 (1) 有 ( Rn )-1 = ( R-1 )n = Rn 。 由 (1) 知 , Rn 是对称的。 64 推论 (1) 若 R 是 X 上的相似关系,则 Rn 也是 X 上的相似关系。 (2) 设 RF ( XX ) 是任一模糊关系,则 R R-1 是 X 上的对称关系。 证明 因 (R R-1)-1 = ( R-1 )-1 R-1 = R R-1, 由命题 3.6.6 (1) 知 , R R-1 是对称的 。 65 定义 3.6.11 设 R F ( X X ), 称 R 为 传递的 0, 1, x, y, z X, 若 R(x, y) , R(y, z) ,则 R(x, z) 。 命题 3.6.7 设 R, R1, R2 F ( X X ), 则 (1) R 是传递的 R2 R。 (2) 若 R 是传递的 Rn 是传递的 ( n 1)。 (3) R1、 R2 是传递的 R1 R2 是传递的。 66 证明 (1) 先证 (): 设 x, yX, tX, 令 t = R(x, t) R(t, y) , 则 R(x, t) t , R(t, y) t 。 由于 R 是传递的 , 故R(x, y)t (tX), 于是 yxRytRtxRyxR tXtXt,2 67 由 x, y 的任意性知 R2 R (3.6.19) 再证 (): 若 R2 R 且 R(x, y) , R(y, z) 于是 由定义 3.6.11 知 R 是传递的。 zyRyxRztRtxRzxRzxRXt, 268 (2) 若 R 是传递的,则 由 (1) 有 R2 R , 进一步由(3.6.17) 右边一式得 (R2)n Rn 又由 (3.6.13) 有 (Rn)2 = (R2)n , 联合上面两式,得 (Rn)2 = (R2)n Rn, 最后由 (1) 知 Rn 是传递的。 69 (3) 我们可以用 (3.6.17) 式证明 ( Q R ) S ( Q S ) ( R S ) , S ( Q R ) ( S Q ) ( S R )。 应用上面两式,得 (R1 R2 )2 = (R1 R2 ) (R1 R2 ) ( R1 (R1 R2) ) ( R2 (R1 R2) ) (R1 R1) (R1 R2) (R2 R1) (R2 R2) 70 R12 R22 。 因为, R1、 R2 是传递的,即 R12 R1、 R22 R2,则有 (R1 R2 )2 R1 R2 , 所以, R1 R2 是传递的。 71 例 3.6.8 给定有限论域上的模糊关系 R 如下: 则 由于模糊矩阵 R2 的元素不超过 R 对应位置上的元素 1.0111.003.01003.06.004.04.012.0R1.03.001.003.06.0003.06.002.04.06.02.02R72 因而模糊关系 R2 R, 故 R 是传递的。 命题 设 R 是 X 上的一个 自反的和 传递的模糊关系,则有 R = R2 。 证明 因为 R 是 自反的,则由 命题 3.6.5 (2) 有,R R2。 又因为 R 是传递的,则 由 命题 3.6.7 (1) 有,R2 R, 故有 R = R2 。 73 定义 3.6.12 设 RF ( X X ), 若 R 满足下列三个条件,则称 R 是 X 上的一个 模糊等价关系 : (1) 自反性: x X, R(x, x) =1 。 (2) 对称性: x, y X, R(x, y)= R(y, x)。 (3) 传递性: R2 R, 即 x, z X X, 有 20.6.3., zxRzyRyxRXy 74 若 X = x1, x2, , xn 为有限论域时, X 上的模糊等价关 系 R 是一个矩阵 ( 称为 模糊等价矩阵 ) ,它满足下述三个条件: (1) 自反性: rii=1, i =1, 2, , n。 (2) 对称性: rij= rji, i, j =1, 2, , n。 (3) 传递性: R R R, 即 21.6.3.,2,1,1njirrr ijkjiknk75 条件 (1) 说明模糊矩阵的对角线元素都是 1 ; 条件 (2) 意味着模糊等价矩阵是对称矩阵。 76 定理 3.6.1 设 R F ( X X ), 则 R 是模糊等价关系 0, 1, R 是经典等价关系 , 这里 R = (x, y) X X | R (x, y) 为 R 的 截关系。且对于 , 0, 1, ,有等价类 R x R x ( x X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