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与邻近概念的整合研究.doc_第1页
文学意象与邻近概念的整合研究.doc_第2页
文学意象与邻近概念的整合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文学意象与邻近概念的整合研究作者:程道明 摘要:本文整合文学意象及其临近概念,以意象为思维中介沟通物象、形象、记忆表象、心理图式、意境等相关概念,把文学文本看作“由文学意象及意象组合构成”的话语系统,为深入开展文学阅读与写作提供了理论参照。 关键词:文学意象;整合研究;物象;记忆表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29-2 文学意象是中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目前已形成了以“意象”为思维中介、多学科理论互为参照的多元视角。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意象理论主要局限在诗歌欣赏领域,文学理论中的意象与形象、与典型的关系,与心理学中的记忆表象、心理图式、集体记忆表象的关系等邻近概念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梳理整合和清晰的认识。文学阅读理论视野的狭隘,导致文学欣赏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个别化的阅读感悟阶段,难以形成基于理论指导的深入研讨交流。本文通过整合意象及其邻近概念的关系,将文学文本概括为“以文学意象为思维中介”的话语系统,旨在为文学阅读与接受提供多角度的理论借鉴,下面谨就此展开分析阐释。 一、意象与物象 意象是借助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则是形成意象的客观基础。2一般而言,物象总是具体的,可以被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并能借助语词表达而引领读者想象,产生记忆表象;读者凭借记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建构阅读情境,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再造想象。但是,单一物象并不具备表达作者情感意向的功能,只有一组物象构成的“意义场”或情境才能具备这一功能。主要原理为:主导性物象与辅助性物象两相对应,构成内在的映衬或对比关系,营造出表意倾向的情境氛围或暗示情感意向,类似于绘画中的背景与主题的两相对应关系作为背景的辅助性物象,只能营造情境氛围;只有主导性物象才是绘画的表意中心。 以诗歌为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个诗句中,“青荇”是主导性物象,是表意中心;辅助性物象主要是营造情境氛围,如:软泥上交代了青荇的生长环境,传达出视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油油地写出了青荇饱满的生命状态,透视出作者的喜悦;在水底招摇写出了青荇柔曼的动作姿态,传达出青荇对“我”的依恋不舍:写“物”实则折射出“我”对康河美景的留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导性物象正是诗句的表意中心,辅助性物象的作用则是营造情境氛围,因此,我们可以用“青荇意象”来概括这个诗句的主要内容。反之,我们也可以借助“青荇意象”还原出辅助性物象,再造出附着其间的情境氛围。推延开来,我们就可以以意象为思维中介展开阅读想象借助物象把握意象,借助意象感受作品的艺术氛围,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 二、意象与意境 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艺术至境的意象,朱光潜先生称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理性”、表现力已经达到“最高理想”境地的意象。3意象的上位概念是意境,广义上等同于境界、艺境,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与表现形式两相融合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表现型和再现型文学在意境(或艺境)的创造和欣赏方面稍有不同 首先,在意境创造方面,表现型文学以“意象单元”为基本的思维单位,按照情感逻辑来构造“情”“景”关系,营造整体的艺术境界;再现型文学则以“场面场景”为基本思维单位,按照因果逻辑来构造情节结构,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寄寓丰厚的主题内涵。其次,在意境欣赏方面(主要考察文本意蕴的整体表现力),表现型文学艺术境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情景的交融度和情感的饱和度,可从语词的表现力、意象的典型性、意象组合的融合度等方面来具体考察评价;再现型文学的艺术境界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主题意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可从环境的典型性、人物的典型性和情节场面的生动性等方面来具体考察评价。 例如:王国维曾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揭示表现型文学艺术境界的高下。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注:指主观情感)为主来观察景物,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何者是我,何者是物。王氏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表现型文学最终目标是要表现作者的情感或情趣,但情感表现直露,境界就会不高。反之,情感隐藏得越深,越值得玩味;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大,情境氛围也就越是浓厚,境界也就越高。就“泪眼问花”意象来看,虽然花儿通了人性,并饶有情趣,能听得懂自己语言,但“泪眼”早已暴露了作者情感倾向,根本不需要想象体味,所以“有我之境”有情境但情感显露,逼窄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在境界上自然逊色了许多;而“采菊”意象,却因情感内隐更加耐人玩味,读者可以在想象中分享物我契合的愉悦。“东篱”写出隐者的居所环境;“采菊”写出隐者的闲适生活;“南山”的本原意象是指四位德高望重、衣冠伟然的辅政老人,也可指美好的自然景物,“悠然”浮现(“见”),传递出采菊人不经意抬头看到南山时的淡淡喜悦之情,作者选择典型的文学意象寄寓情感,不直接显露情感却能启发读者想象,分享隐居者的悠闲心境,并且物我交融,情境氛围整体统一,自然艺术境界廓大高远。因此,表现型文学的表现力主要在于创作出典型的抒情意象,营造整体统一的情境氛围,将抽象的情感意趣高度情境化具象化,不着痕迹地融会在意象和意象组合之中,给予读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三、意象与记忆表象和心理图式 记忆表象和心理图式是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用以揭示外部信息在人脑中的思维加工过程,对文学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所谓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事物后在头脑中所保存的形象。刺激物的强度、活动性和新异性,都有利于知觉的选择,形成新鲜的记忆表象,保证思维活动的持久深入进行;文学意象是典型化的感性形象,因而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激发读者的艺术想象,能够形成长久的记忆表象,有利于展开持久深入的阅读活动,使得阅读体验深刻持久。所谓的心理图式,是指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是知识的有序化储存方式。心理图式还可以表示一系列行为事件的有序联系。比如:对于去餐馆吃饭这一事件,人们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表征结构,即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在餐馆吃饭”心理图式:进入餐馆、点菜、吃和离开餐馆。因此,心理图式可以概括为按主题组织起来的行为事件。 就文学作品而言,文本就是作者心理图式的外在投射,暗含着作者的创作思路。阅读文本,概括段意,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找出那个隐藏的主题,用语言概括作者的心理图式。反之,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图式的提示,还原文本情境。比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可以概括为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等6个心理图式(等同于意象),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图式去还原附着其间的情境事实。 此外,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荣格称为集体记忆表象),基本等同于文学理论中的“公用意象”,凝结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虽然属于无意识范畴,情感意向较为隐秘,但因承传的是集体的记忆表象,经过很多作者的选择加工,成为“公用意象”,自然不难把握。至于个体无意识,只要在文本中有所显示,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文本的整体语境,也能意识把握。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深入无意识层面,虽不能直接被我们的意识所把握,但确是客观存在的,大大增加了文本主题意蕴的隐秘性以及作品的深度。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整合意象及其邻近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第一,文学意象涵盖人物形象,功能与心理图式大体相当,都是对外部信息的概括性反映,具有一定的主题情境内涵。第二,借助文学意象理论,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概括成典型意象或心理图式,也可以据此还原出当时的情境。第三,借鉴记忆表象和心理图式等心理学知识,能丰富文学阅读理论,揭示出阅读活动从理解语词到解读意象,再到发现主题意蕴各个思维环节的内在心理机制。第四,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典型化、情境化、意象化及意象组合的过程,主题意蕴可以借助“意象”这一中介而得到艺术地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看作“是由文学意象及意象组合构成”的话语系统,在文学文本“言象意”三层结构系统中,意象处于中心地位:意象是语言的概括化典型化成果;意象的典型化及意象的经营组合,就是艺术构思过程;意象对于主题的表现既确定又含糊,具有较大的读解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把文学意象视作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