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实验一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2实验二 手指灵活性测试4实验三 动作稳定性测试7实验四 动觉方位辨别测试10实验五 运动时反应时测试12实验六 动作技能测试15实验七 注意力集中力测试18实验八 深度知觉测试21实验九 记忆广度测试24实验一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一、实验目的 通过双手调节器的操作,学习绘制练习曲线。二、实验基本原理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曲线能形象地反映练习的进程及练习发展的趋势。绘制练习曲线有各种方法。不同的画法曲线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最一般的画法是用练习的阶段或练习的遍数作横坐标,用练习的效果为纵坐标来绘制出练习曲线。以双手调节器的练习为例: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以每遍的结果确定坐标上的位置,连接各点便组成练习曲线。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它是通过双手的操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711双手调节器(见下图)双手调节器操作部件的探笔头一旦碰到起始位,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时,探笔头偏离轨迹,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次,探笔头一旦碰到终止位,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停止记时、记次,结果经锁存、驱动以数码显示。仪器组成:双手操作部件包含有双手分别移动的机构、运动目标的指示与检测电路,以及设定的曲线轨迹。另外还有计时计数器。技术参数:1.计时范围:0.000099999.9999秒2.计时精度:0.13.计数范围:0999次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使用方法:1.用电缆线联接双手调节部件和计时、计数器。2.接通电源,双手调节部件的目标光斑发出红光,计时器数显为0。3.转动右手旋钮目标光斑上下移动。4.转动左手旋钮目标光斑左右移动。5.目标光斑离开起始位,开始计时计次。完成一周,目标光斑进入起始位,停止计时。实验程序:1.按使用方法1、2作好实验前准备。2.主试事先将双手调节器上的目标光斑调到起始位。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双手协调动作的实验。你顺时针旋转右手旋钮目标光标向上移动,逆时针旋转右手旋钮目标光标则向下移动。你顺时针旋转左手旋钮目标光标向右移动,逆时针旋转左手旋钮目标光标则向左移动。你的任务是将目标光斑沿着曲线轨迹但又不超越轨迹运动。要求你又快又准的完成一周运作。走完一周后,休息一分钟。整个过程运作十遍。4.被试者理解实验指导语后,即可开始实验。每走完一周,主试者记录结果,按“复位”键,以便被试继续操作。五、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结果,列表整理完成时间及错误次数。12345678910时间次数 2.绘制时间及次数的练习曲线。六、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练习曲线分析自身的动作技能练习效果。2.分析自身在操作中常会出错的部位及原因。3.联系平时对被试间的接触与了解,比较组内被试间差异及学习特点。实验二 手指灵活性测试一、实验目的 应用手指灵活测试仪,掌握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程序及常用方法。二、实验基本原理 应用心理学测定方法来进行能力方面的动态研究,能够弥补和纠正用快速法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选择时的不足,通过长期的对个体动态的研究与测试,可以向被试提供职业选择宝贵的宝贵建议,这种测验方法在就业指导和咨询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美国的职业评价测验(MVE),日本普通职业的适应性测验,均选用这类测试方法作为应试者手指灵巧性的衡量。手指灵活性测试,主要测试手指的灵活性和手指尖的灵活性二类。手指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被试用一把镊子钳,把数十根金属针分别插入一块具有数十只小孔的板内。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手指尖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安装或拆卸螺母的操作,即是在一块板上装有数十根不同尺寸的螺栓,被试的任务就是装上垫片再旋上螺母。或者将旋有螺母的螺栓上,旋下螺母。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手指灵活测试仪就是选用了以上方案,仪器中配置了精确统计时间的计时器、并精选了螺桂的品种及数量,使其更趋实用,实验也更为方便。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707手指灵活性测试仪(见下图)手指灵活性操作部件的第一根插针插入左上方孔的信号经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时,当最后一根插针(即第二十五根)插入右下方孔的信号经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停止记时,所用时间经锁存、驱动以数码显示。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除适用以测定手指与手指尖灵活性的仪器外,也包括手、手腕、手臂的灵活性,以及手和眼的协调性能力的一类仪器。技术参数;1.计时范围:09999.99秒2.手指灵活性测试量:100个孔3.手指尖灵活性测试量:M6、M5、M4、M3螺钉各25个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使用方法:1.将所需实验的配件板插入机箱(稍用力插紧)。抽出附件盒盖。2.接通电源,数码显示为零(如不是全零,可按复位键)。3.装入第一个(一般指左上方的一个)零件开始计时,装完最后一个(一般指右下方的一个)停止计时。显示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实验程序第一项实验:手指灵活性测试1.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2.接通电源,被试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4.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停止计时。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5.主试者记录实验结果。第二项实验:手指尖灵活性测试1.将手指尖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螺栓),插入机箱。打开附件盒,露出螺帽盒。2.接通电源,被试坐在测试板前。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尖灵活性的实验。你面前的手指尖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螺栓,附件盒里有100个不同规格的螺帽,你的任务是用手将盒中的螺帽拧入对应的螺栓中。拧入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个螺帽拧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螺栓上,第二个螺帽拧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螺栓上,以此类推,第100个螺帽拧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螺栓上。要求你拧得快并要拧到位,即拧到底。4.被试者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当第一个螺帽拧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螺栓时,仪器内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个螺帽拧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螺栓时,停止计时。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5.主试者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项实验:比较非利手指灵活性1.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2.接通电源,被试非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非利手握着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4.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停止计时。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5.主试者记录实验结果。五、实验结果 1.列表整理各5次的练习结果。被试者测试针数测试用时备注2.绘制个人的练习曲线。六、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一、实验三结果分析利手与非利手的差异。2.根据练习曲线,分析手指及手指尖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实验三 动作稳定性测试一、实验目的运用动作稳定测试仪,学习测定动作准确性的方法。二、实验基本原理任何精细的动作都涉及强度、速度与空间方位三大要素。对于需要用手进行的精细动作,其中动作的速度与空间方位的判断尤为重要。作为空间方位的准确定位,视觉的反馈联系又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手臂瞄准运动测验是用来研究随意运动准确性的最简洁的方法。动作稳定测试仪中的九孔瞄准测验就是根据这一思路来测定个体运动的准确判断力的。测验时手持测试笔,以笔尖通过孔(笔尖不碰孔边为准),以通过孔的最小直径为衡量准确性的指标,通过的孔直径越小其瞄准的判断力就越高。这种测验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受视觉支配的随意运动的准确性,而且可以用来研究左右手瞄准运动判断力的差别,以及瞄准运动能力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寻找这种能力和其他心理特点的关系。不少心理学家将身体某部位不由自主地颤动的范围作为控制运动的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弱,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一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不由自主的运动亦会比没有该类情绪时有明显的增大。所以,这种颤动范围也可作为情绪强度的心理指标。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704动作稳定实验仪(见下图) 九孔实验仪、凹槽实验仪均以大孔底部和进入口为启动点,以孔边和凹槽边为计数点,最小孔底部和出口为结束点,(故探笔一碰大孔底部和进入口信号进入整形电路a;探笔一碰孔边和凹槽边信号进入整形电路b;探笔一碰最小孔底部和走出凹槽口信号进入整形电路c),经整形信号进入电脑芯片在编程软件的作用下,开始工作、计数及停止记时计数,再由锁存、驱动数码管显示实验结果。控制按键使结果逐个显示及复位。 组成:计时器、 九孔实验仪、凹槽实验仪三部分组成。技术参数;1.九孔直径;12,9,6.7,5.3,4.2,3.5,3.1,2.7,2.5毫米2.测验笔尖直径;2毫米3.凹槽宽度范围;2.512毫米4.计时范围;09999.99秒5.计数范围;0999次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 1.将凹槽实验仪与九孔实验仪用线缆联接。测试棒尾部与九洞实验仪联接。 2.将九孔实验仪与计时器用线缆联接。接通电源。 3.测试棒碰到大孔底部或凹槽起始端,计时器开始计时。每碰到孔边或凹槽边一次,计错加一,并发有声音,以示警告。直到测试棒碰到最后一孔的底部或凹槽结束端,计时器停止计时。 4.按计时器“复位”键,显示归零。 实验程序:第一项实验:瞄准准确性测试1.按使用方法1、2,做好实验前准备。被试坐在实验仪器前,手捏测试棒。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瞄准运动测验。你面前有一个具有九个大小不一之孔的斜面板,你的任务是用手握的测试棒尖,插进孔里、碰到底部,顺序是从大至小,直至进入最小一个孔并碰到底部。希望你发挥最大的判断能力、在用测试棒插入孔中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碰到孔边,同时尽快的通过九个孔。3.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实验。4.实验结束主试按记时器“T/N”键,记录显示的时间(T)及出错次数(N)(未通过的孔数)。5.被试先用左手后用右手,按以上程序进行实验。第二项实验:运动的稳定性测试1.按使用方法1、2,做好实验前准备。被试坐在实验仪器前,手捏测试棒。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运动稳定性测验。你面前有一个由宽至窄的凹槽,你的任务是用手握的测试棒尖,由宽处进槽、从宽至窄移动,直至进入最窄一端的结束位。希望你以最稳定的状况,在用测试棒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碰到槽边,同时尽快地通过凹槽。3.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实验。4.实验结束主试按记时器“T/N”键,记录显示的时间(T)及出错次数(N)(未通过的槽数)。5.被试先用左手后用右手,按以上程序进行实验。各做五次。6.将凹槽板转180度,让被试换一种方向(即原来是自左向右运动,换成由右向左运动),按以上程序进行实验。五、实验结果1.根据实验一结果,分别统计被试左、右手完成任务的时间及通过孔的个数。计算两手瞄准动作误差的相关系数。第一项实验数据记录表 1 2 3 4 5 6 7 8 9 10右手个数时间 左手个数时间 2.根据实验二结果,分别统计被试左、右手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及通过凹槽边标尺刻度平均数。计算两手的动作稳定性的相关系数。第二项实验数据记录表 1 2 3 4 5 6 7 8 9 10右 手 左 手 3.根据实验二结果,分别统计被试自左向右、自右向左时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及通过凹槽边标尺刻度平均数。计算两种方向两手的动作稳定性误差的相关系数。六、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一结果,分析左、右手差异。分析时间及通过个数的关系。2.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不同方向差异。实验四 动觉方位辨别测试一、实验目的通过动觉方位辨别仪的测试,测定个体前臂位移的动觉感受性。二、实验基本原理动觉是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一种内部感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和肌腱内,感受器中的刺激来自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并反映出一动作的强度、速度和轨迹的信息。正因为各类的感受器的存在,保证了人体能确切而精细的完成所需要的动作。一个完整的动觉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往往是先作暂时性的运动,然后再根据环境的影响去逐步调整而完成的。例如一个完善的投掷动作须把握方向、射角及初速度,而这三项中的前两项就是靠动觉方位的正确判断而决定的。动觉方位辨别效果决定于先天作用及后天的训练。一个好的运动员除先天的秉赋以外,后天尚需经大量的训练、逐步调整自身,才能达到高的水平。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207动觉方位辨别仪(见下图)组成:1,带有半圆刻度的底板和圆心轴相连的滑动臂。 2,九个制止器座套,分布在底座0、30、50、70、90、110、130、150、180度的位置上。并配有三个制止器。 3,滑动臂下面有活动挡块,两侧有螺钉限位。可调滑动臂指针与下上行度数间的差。技术指标:1,动作移动可测范围:0180度2,分辨精度:1度3,复制定位:0、30、50、70、90、110、130、150、180度共九个4,复制定位精度:1度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1、新装仪器前准备:用户打开仪器箱,取出底板和滑动臂,将滑动臂的轴芯插入底板的中心轴套,并在轴芯的螺纹端拧上固定螺帽。当感到滑动臂旋转自如,又没有明显的上下窜动时,拧紧固定螺帽上的小螺钉。2、被试把胳臂放在滑动臂上,根据被试的手臂长短,选择合适的螺孔,拧入夹紧杆(夹紧杆装在中指和食指间对应滑动臂上的螺孔中)。3、滑动臂的位置是用臂下红色指针对准底板上的刻度值所表示的。为使制止器的位置基本上与刻度对应,该作以下调整;a先将滑动臂放在底板左侧。b在底板90度的制止器座套中,插入制止器。c顺时针调节滑动臂,碰到制止器时,观看红色指针对应刻度值。d如刻度值小于90,逆时针拧松左侧限位螺钉直至红色指针对准90刻度值。反之顺时针拧紧限位螺钉。e再将滑动臂放在底板右侧。f在底板90度的制止器座套中,插入制止器。g逆时针调节滑动臂,碰到制止器时,观看红色指针对应刻度值。h如刻度值小于90,顺时针拧紧右侧限位螺钉直至红色指针对准90刻度值。反之逆时针拧松限位螺钉。4、作为训练或复制实验时,可用制止器插在所需角度的制止器座套中,作为基准。5、作为方位估计实验时,无需制止器即可实验。实验程序:第一项:复制实验1在按使用方法1、2、3的基础上作好准备。2主试随机的选择复制角度(即在九个带有制止器座套中选用),插入制止器,先让被试在排除视觉作用下,练习五次。作为被试在标准刺激状况下的练习。3然后拔除制止器,复制练习结果。4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动觉复制测试。先给你一个标准位,可练习五次,练习中自我感觉手臂在标准位时的各关节所处的部位、肌肉的收缩程度。练习结束,将取除挡块,你根据练习时的感觉,复制到原部位。要求做到误差角度越小越好。共做六个标准位。5主试记录被试在每一个标准位时的复制值。第二项:反馈条件下的动觉训练效果1按“第一项”中的1、2、3的步序操作。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动觉复制测试。先给你一个标准位,可练习五次,练习中自我感觉手臂在标准位时的各关节所处的部位、肌肉的收缩程度。练习结束,将取除挡块,你根据练习时的感觉,复制到原部位。复制后我将告诉你偏离的方位及角度,你可做修正再复制。共做十次。3主试记录被试在此标准位时的各次反馈后的复制值。五、实验结果 列表统计各种实验结果(格式见下表)。实验条件实验方式30度50度70度90度110度130度第一项第二项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制实验第二项的反馈状况下的练习曲线。2比较各角度的误差值。实验五 运动时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检验优势手的反应时与运动时是否相关,学习测量运动时的方法、比较运动目标在不同方位运动时的差异。二、实验基本原理 在动作技能的心理实验研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研究动作技能的时间问题,须区别两个概念: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从呈现刺激到外部开始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反应潜伏期。它和剌激呈现前的准备工作相关,是知觉的一种表现。运动时间;是运动开始到运动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反映运动过程所需的时间,所以它和运动的距离及击中目标的难度密切相关。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因为知觉和运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过程,所以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不应该有显著的相关。该论点曾由Henry(1961)的研究认为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的相关是0。Hodgkins(1962)对6岁至84岁的被试的研究说明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Slaten-Ham_mel(1952)和L.E.Smith(1961)的报告,也支持上述论点。认为两者无显著相关。杨博民教授曾用80名被试,对简单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如果用手反应为0.21,用脚反应为0.29,虽然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因相关系数太小,对于预测来说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然而,Kerr(1966)Pieason和Rash(1959)和Hipple(1954)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本书作者在被试的实验中却发现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的比例,会因被试的性格而变化,尤其在运动目标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反应灵敏的被试(外向性格者)反应时间占的比例小、反之稳重的被试(内向性格者)反应时间占的比例相对前者要大得多。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206P运动时反应时测定仪8个目标键 反应键 8个指示灯 打印机插座电源插座 设数按钮 数码显示屏 功能键 打印键复位键电源开关组成:被试操作面板上具有一个反应键,八个均布半圆的运动目标键,及对应的八个目标指示灯。主试操作面板上具有八位数码显示、五种实验次数设置键、结果轮流显示的功能键及初始状态复位键。技术参数:1、每次反应时间的计时范围:0.0001999.9999s2、每次运动时间的计时范围:0.00019.9999s3、计时分辨率:0.0001s4、可设置的实验次数:10、20、30、40、50次5、运动目标:8个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1联接220V电源,EP206P因配有打印功能,应先用连线将打印机和主机联接,然后再将主机和打印机连接到220V电源。2接通电源开关,显示“SEL”。(EP206P型应先打开主机电源开关,然合再打开打印机的电源)。3设置实验次数,如需10次,按面板上按键10,显示“n 10”,同理可选择实验次数20、30、40、50。显示器显示选择次数。4被试手按住反应键,当随机的刺激呈现,即某一指示灯光点亮的瞬间,开始计时,当被试手离开反应键,停止计时,仪器自动记录为反应时。同时重新开始计时,当被试手按下亮灯的相应键,停止计时,仪器自动记录为运动时。如被试按错目标键或是运动时间超过9.9999秒,仪器将判为错误。时间不记入总数。5按下目标键后,手指仍返回反应键,等候下次刺激的呈现。(如手指没返回到反应键,仪器就进入等候状态。6当显示器显示“END”时,表示设置的次数已完成。7主试可依次按动“功能”键,显示实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序列如下;1-XX 实验次数2-XXX.XXX 总反应时间3-XXX.XXX 平均反应时间4-XXX.XXX 总运动时间5-XXX.XXX 平均运动时间6-XX 出错次数注:X表示数字8EP206P型测定仪在显示“END”后,即可依次按“功能”键,显示以上结果。亦可按“打印”键,打印机将打出每次反应及运动时间的详细结果及统计结果。9按“复位”键,主机返回初始状态。注意:实验结束关机时,须先关打印机电源,再关主机电源。实验程序:1按使用方法1、2、3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被试坐在仪器前,利手能舒服地按到每一个目标键。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的实验。一共要做a次(a是主试设定的次数)。每次开始时你把手指按在反应键上,注视八个目标位指示灯,一发现那个目标指示灯亮了,就立即将手指从反应键上离开,按对应于亮指示灯的目标键。要求你又快又准地完成。完成后手指再次返回按住反应键。4被试明确指导语后,手指按反应键,即开始实验,直至设置次数的完成。显示屏呈现“END”以示结束。5主试连续按“功能”键,逐次显示“实验次数”、“总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时间”、“出错次数”。可供记录实验结果。五、实验结果列表统计一个组的实验结果。不同次数的实验结果记录表:设置次数1020304050总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时间出错次数六、实验报告要求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及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分析其是否相关,说明相关的原因。实验六 动作技能测试一、实验目的通过镜画实验,观察动作技能形成和变化的进程、研究动作技能迁移的问题。二、实验基本原理动作技能迁移的实验,是研究动作技能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掌握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称之为技能的迁移。一个经验丰富,能熟练使用某一种机器的老人,掌握另一种同类的机器要比没有使用过该类机器的新人快得多。也就是说,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往往受到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亦就是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将会、向学习的内容“迁移”,从而可提高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效率。研究学习迁移常用前后测验法。是采用两种学习作业,被试在学习前一种作业的前后测后一种作业的学习效率,以观察前一种作业的学习对后一种作业的两次测验结果有何差异。为确切表明结果,实验中往往加一个控制组,控制组的操作是不插有前一种作业的两次测验。如实验组的后一次测验比前一次的测验有所进步,并且其进步程度大于控制组的后一次测验比前一次的测验程度,就为正迁移效果。反之则为负迁移效果。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715镜画仪(见下图)镜画操作部件的探笔头一旦碰到起始位,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时,探笔头偏离轨迹,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次,探笔头一旦碰到终止位,信号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停止记时、记次,结果经锁存、驱动以数码显示。组成:操作部件由平面镜、遮板、图形板、探笔组成。检测部件由计时器、计数器组成。技术参数:1最大显示时间:9999.99秒2显示精度:0.1+-一个字3最大记录次数:999次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1.用线缆连接操作部件与计时器。2.接通电源显示0000.00或000。3.探笔从起始位进入轨道,开始计时、计次。4.探笔走完一周进入终止位,停止计时、计次。显示所用时间或出错次数。5.按“T/N”,显示出错次数(N)或所用时间(T)。6.记录数据后。按“复位”键,显示归零。实验程序:第一项实验:检验利手镜画练习对非利手练习的迁移作用1.按使用方法1、2作好实验前准备。2.被试面对镜子坐正,调节遮板使被试即不能直接看到图形板,而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图形的镜像;因时又应使被试能手执探笔,自由地在图形上移动。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对着镜子描画的实验,你看着镜子里的图形,先用非利手执笔,从起始位开始,顺时针地沿着图形的轨迹移动,直至走完一个周期,回到起始位。然后再用利手执笔,按以上方法走10遍。最后再用非利手执笔,按以上方法走一遍。移动时要尽量又快又准。4.被试明确实验方法后,即可实验。每遍结束主试记录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并按“复位”键,显示归零,为下一遍操作做好准备。直至12遍操作结束。第二项实验:前后测验法1.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2.按使用方法1、2作好实验前准备。3.被试面对镜子坐正,调节遮板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图形板,而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图形的镜像、同时又应使被试手执探笔,能自由的在图形上移动。4.实验组的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对着镜子描画的实验,你看着镜子里的图形,先用非利手执笔,从起始位开始,顺时针地沿着图形的轨迹移动,直至走完一个周期,回到起始位。然后再用利手执笔,按以上方法走10遍。最后再用非利手执笔,按以上方法走一遍。移动时要尽量又快又准。 控制组的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对着镜子描画的实验,你看着镜子里的图形,先用非利手执笔,从起始位开始,顺时针地沿着图形的轨迹移动,直至走完一个周期,回到起始位。然后休息10分钟。再用非利手执笔,按以上方法走一遍。移动时要尽量又快又准。5.被试明确实验方法后,即可实验。每遍结束,主试记录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并按“复位”键,显示归零,为下一遍操作做好准备。直至14遍操作结束。五、实验结果1.列表整理每遍练习结果。(记录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非利手实验组控制组 2.根据结果绘制错误曲线和时间曲线。3.计算实验二的迁移效果。六、实验报告要求1.说明本实验所得练习曲线属于哪种形式。2.分析练习曲线的迁移效果。3.换成非利手练习,检验对利手的迁移效果。4.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差异。实验七 注意力集中力测试一、实验目的通过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的操作,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并评定注意集中的能力。二、实验基本原理 注意的集中,指的是注意能较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而没有松弛或分散的现象。注意的集中与对象的数量、性质等因素有关,更与个体的心理或生理因素及职业特征相关。叶尔莫拉耶娃一托米娜曾提出:神经系统的力量是决定长期注意集中的基本因素,在执行长期精神集中和经常仔细观察的职业任务方面,兴奋过程“衰弱”的人(其它条件相同)较之兴奋过程“强壮”的人要困难些。同时指出:感情因素(对工作结果是否感兴趣)对于系统地集中精力劳动的习惯也具有补偿意义。所以说注意的集中与个体的心理倾向性、健康状况等有关。在动作进行的过程中,一般都伴随有眼的控制行为,这种行为称为追踪运动反应。在日常生活中,飞行员、汽车驾驶员等,都要学会和运用在视觉控制下对连续运动目标的追踪反应。追踪反应能力的检测,常用追踪难度目标移动速度、目标移动图形的难易而定。追踪的好坏一离靶次数、在靶时间而定。追踪运动反应在心理学中常被作为个体长期注意集中的一种手段。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就是根据以上思想及方法,用可调节追踪目标速度、可选择追踪时间的追踪运动反应为操作手段、用可调频率的声音为附加刺激,测定个体的注意集中的能力。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 701注意集中能力测定仪(见下图) 仪器工作原理:根据实验所需,主试按控制键确定内容、次数及方式。电脑芯片按控制软件所定光靶旋转速、定时、噪声频率响度呈现剌激。被试根据剌激进行追踪,追踪信号经整形送入电脑芯片,经正误判别、时间统计,最后结果经锁存、驱动由数码管显示。 仪器组成:主机(具有可调定时控制、记录操作时的离靶次数及在靶时间、附加剌激的声干扰源、及可调速的运动靶)、实验图形板、L形光笔、立体声耳机。技术参数:1.最大定时时间:9999秒2.最大在靶时间:9999.99秒3.最大出错次数:999次4.测试盘转速:10转/分、20转/分、30转/分、40转/分、50转/分、60转/分、70转/分、80转/分、90转/分。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1.硬件联接:将L形光笔插头插入主机背面“光笔输入插座”处。如需干扰,则将耳机插头插入主机背面“耳机输出”处。最后插上电源插头。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自动进入上电复位状态(也可在任意时刻按红色“复位”键进行复位)。仪器面板上的转速显示“50”,定时“0030”,在靶时间显示“0000.00”,转速显示在不停闪烁。3.转速设置:在转速显示不停闪烁时,根据实验所需转速,可直接按定速定时键组中的某键。如需转速为60转/分,可按左上方标有60的键即可。此时转速显示停止闪烁,而定时显示随之不停闪烁。4.定时设置:在定时显示不停闪烁时,根据实验所需操作时间,可直接按定速定时键组中的键。如需定时为360秒,可按右下方标有数字的“3”、“6”、“0”的键即可。5.干扰强度调节:可根据实验要求,调音量调节旋钮。6.设置完毕,按“开始”键,即完成实验前准备。7.当操作者将L形笔跟上红色接收靶,主机会发出“嘀嘀”二声,同时开始计时计数工作。当完成定时时间,主机会发出“嘀嘀”二声,以示实验结束。8.主机显示结果。实验程序:第1项实验:间时学习和集中学习1.三组被试分别按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S1: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10秒; S2: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60秒; S3: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60秒,第7-8遍间休息15分钟;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追踪的实验。实验时红色的靶位在不停的转动着,你的任务是拿着L型笔追踪靶子,要求你尽可能不要让弯头离开靶子,接触靶子的时间越长越好。 对S1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10秒。对S2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60秒。对S3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10秒,第7-8遍间休息15分钟。3.被试理解指导语后,主试按使用方法设置转速为60转/分、定时为60秒,按“开始”键。可开始实验。4.实验结束主试记录操作结果。 第2项实验:附加刺激的测验1.三组被试分别按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S1: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10秒; S2: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60秒; S3: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间隔60秒,第7-8遍间休息15分钟;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追踪的实验。实验时红色的靶位在不停的转动着,你的任务是拿着L型笔追踪靶子,要求你尽可能不要让弯头离开靶子,接触靶子的时间越长越好。 对S1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10秒。对S2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60秒。对S3说:你要做14遍,每两遍间停10秒,第7-8遍间休息15分钟。3.被试理解指导语后,主试按使用方法设置转速为60转/分、定时为60秒,按“开始”键。被试戴上耳机,调高附加声刺激。可开始实验。4.实验结束主试记录操作结果。 第3项实验:追踪运动反应1.被试分别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学习: S1:用圆形轨迹的图形板,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隔10秒; S2:用三角形轨迹图形板,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隔10秒; S3:用六边形轨迹图形板每遍操作60秒,共14遍,每两遍间隔10秒; 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追踪的实验。实验时红色的靶位在不停的转动着,你的任务是拿着L型笔追踪靶子,要求你尽可能不要让弯头离开靶子,接触靶子的时间越长越好。每种形式各做14遍,每两遍间间隔为10秒。 3.被试理解指导语后,主试按使用方法设置转速为60转/分、定时为60秒,按“开始”键。可开始实验。4.实验结束主试记录操作结果。五、实验结果 1.根据第一项实验的结果,分组计算追踪平均时间及出错次数。画出学习曲线。2.根据第二项实验的结果,分组计算追踪平均时间及出错次数。画出学习曲线。3.根据第三项实验的结果,统计三种追踪运动反应的正确率。分析追踪运动反应中常发生的错误动作:超前与延迟反应的现象。 1234567814无扰S1 S2 S3 有忧S1 S2 S3 变轨圆形 三角 六边 六、实验报告要求1.分析集中学习和间时学习效果。2.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分析其个体差异。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追踪运动反应的特征。实验八 深度知觉测试一、实验目的比较单双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值的准确方法。二、实验基本原理深度知觉是指人的眼对物体三维空间远近距离的感知能力。人眼能够在上下左右二维光学印象的基础上看出物体的深度,主要是双眼视差和单元线索的作用。驾驶(飞机、火车、汽车)、精密加工等工作,对人的深度知觉要求较高。深度知觉是后天形成的,并代有条件反射的性质。深度知觉测试仪是用于研究深度知觉的仪器亦称霍尔-多尔曼仪器。是1919年由霍尔-多尔曼(Haward一Dolman)根据黑尔姆霍兹(H.von Helmholtz)的三针实验而设计的,当时用于选择和淘汰那些不符合深度知觉要求的航空候选人员。该仪器上有一根固定的立柱(1厘米粗,25厘米长),旁边另有一根同样大小可前后移动的立柱。固定的立柱为标准剌激,可以前后移动的立柱为比较刺激。被试坐在距立柱2米远处,通过一个长方形窗孔观察这两根立柱(只能看到立柱的中间部分),并可拉动绳子使比较剌激柱(可前后移动的立柱)前后移动,至两立柱处于同一距离。调节后的距离差为深度知觉误差。霍尔-多尔曼曾测定过106人,结果发现双眼在辨别远近的平均误差为14.4毫米,其中误差在3.6一5.5毫米的有14人,误差在3.6毫米以内的有24人,而单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平均误差却是285毫米。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EP503型深度知觉测试仪(见下图)工作原理:操作遥控器的低速进、高速进开关经电控线路均可让电机正向旋转,带动变异标杆拖板向前移动,拖板上装有指针直接显示变异标杆所在位。反之操作遥控器的低速退、高速退,变异标转向后移动,同时显示所在位。组成:主机有二根固定立柱、一根可控前后移动立柱、移动主柱变速电控单元、带照明外壳及误差指示表尺和被试操作遥控盒。技术参数:1.比较刺激立柱移动速度分快慢二档。 快:50毫米/秒 慢:25毫米/秒2.比较刺激立柱移动方向可逆。3.比较刺激立柱移动范围;-200+200毫米。4.比较刺激立柱与标准刺激的横向距离为55毫米。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方法: 1.被试者坐在离标准刺激立柱2米处,手握遥控器,双目与观察窗持平,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2.主试者接通主机电源,打开照明灯。按“复位”键能使比较刺激处于初始位置。3.被试者操作遥控开关,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 4.主试者从标尺读数中观察被测试者的测定误差。实验程序: 第一项实验:单眼深度知觉阈限测定1.被试坐在离标准刺激立柱2米处,手握遥控器,双目与观察窗持平,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二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柱,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刺激柱,你的任务是用优势眼观察,即是你觉得视力好的一只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刺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离你同样的远近。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是一样。3.当被试者理解指导语后,主试将变异刺激按远、近、近、远的序列呈现给被试,让其调节并记录其结果。共做八次。第二项实验:双眼深度知觉阈限测定1.被试坐在离标准刺激2米处,手握遥控器,双目与观察窗水平,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二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柱,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刺激柱,你的任务是用双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刺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离你同样的远近。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是一样。3.当被试者理解指导语后,主试者将变异刺激按远、近、近、远的序列。呈现给被试,让其调节并记录其结果。共做八次。五、实验结果 1.分别计算被试单、双眼各八次的测量绝对误差的平均数。 远近近远近远远近远近近远近远远近 单 眼 双 眼 2.分别计算被试单、双眼在变异刺激初始位处于远、近时的测量绝对误差的平均数。3.根据小组全体被试双眼和单眼测量误差的平均数,用t检验的简捷法检验单、双眼在辨别远近能力上的差异。4.根据被试在远、近初始态时的测量误差平均数,用t检验的简捷法检验个体在初始位处于远、近状况时辨别远近能力上的差异。5.将测量误差的平均数转换成弧秒值。六、实验报告要求1.分析没有双眼视差的线索,单眼为什么能分辨远近。2.将实验测得结果和前人结果作一比较,有何差异。3.说明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4.深度知觉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实验九 记忆广度测试一、实验目的通过记忆广度测试仪的应用,测定视觉数字记忆广度。二、实验基本原理记忆广度又称为“记忆范围”。是瞬时记忆的一种重要品质。它指对某种材料呈现后能正确复现的数量,个人的记忆广度指标,简言之,就是个体对记忆材料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量。反映出其人的瞬时记忆能力。在记忆广度的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课时1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与蒸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12 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Unit 2 What's your number Lesson 8(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3四年级数学下册 6 小数的认识6.5 数的改写教学设计 冀教版
-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Unit 1 Making friends B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五年级品社下册《南湖游船》教学设计 苏教版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邻居之间怎样相处(三)教学设计 未来版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 快餐店创业计划书
- 2024年4月27日福建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交通运输行业股权分配方案
- 中试平台管理制度
- 入职申请表(完整版)
- 人卫版内科学第九章白血病(第4节)
- 建筑节能技术课件
- 环保节能空水冷系统在高压变频器上的应用
- 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经典讲义(PPT)
- 207卒中患者时间节点控制表
- 硅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