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掌握“顾”“稍”“置”“去”“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2.背诵并理解全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并学习融情于清淡琐事叙述之中的写作技巧。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赏析词意:重新走过苏州城的西门已经是处处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能和你同来为什么不能和你同归呢?失去你后,我就像那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失去你后,我就像那失去伴侣的老鸳鸯,只有自己孤单悲伤地飞行,不知所归了。人就像那在草原上挂在草叶上的露珠,须臾之间就干掉,消失不见了。我的思念在你的旧居新坟两处不断地徘徊。自己的心空空的,只有孤单无助地坐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给我缝补衣裳呢?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又加上不幸失去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写的这首词就难免显得悲观沉重。一、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古文家。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多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情感,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因此被人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二、背景简介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三、相关知识关于“志”这种文体“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渗漉(shn)修葺(q)栏楯(shn)偃仰(yn) 异爨(cun) 先妣(b)呱呱而泣() 以手阖门(h) 长号(ho)2辨形组词。 3词语释义。雨泽:雨水。修葺:修补。增胜:增加光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亭亭如盖: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4文学文化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归有光,明代古文家,被称为震川先生。在散文方面强调真情实感,被人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是其代表作品。(2)名句填空。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知识梳理1通假字。而母立于兹通“尔”,你2古今异义。(1)先大母婢也古义:去世。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2)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3)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常常。3一词多义。(1)顾(2)稍(3)置(4)去(5)归4词类活用。(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名词作状语,“向西”。(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喂养”。(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5文言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读书于轩中)(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6翻译下列句子。(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疏密交错,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译文: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二、文本研习7本文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可分为哪两部分?就全篇结构来看,哪部分是主体?答:_答案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了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第二部分(后两段),是而立之年写的,补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就全篇来看,第一部分为主体,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充实和补充。8文章前后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而神不散。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答:_答案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或喜或悲)。一、中心主旨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二、写作特色1叙事、抒情的线索。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惟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2景物传神。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烘托出了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对亡妻的感情。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三、结构思路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漏下。雨泽:雨水。下注:往下流。下,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案:书桌。顾视:环视。者:助词,与动词“置”构成名词性这里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万籁(li):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名人评价(1)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2)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赞归有光:“风行水上,涣为文章;风定波息,与水相忘。千载有公,继韩、欧阳。”(3)明末黄宗羲说归有光写的妇女志传“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时光,是一把切梦刀陈俊明树树秋声,山山寒色,万叶秋波里,千家落照时。孤夜,残月,冷雨,寒雪。也许他只是希望在梦中回到过去,回到他的项脊轩归有光,就如一片孤独的落叶,凄美地飘零,在项脊轩这个背景下显得更寂寥。年轻的归有光雄心壮志,苦读诗书,一心希望榜上有名,光宗耀祖。然而,六十六载,任光阴的丝,灵魂的须,拉得细长细长,却织不成锦,做不成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漉的还有岁月的变迁;“又北向,不能得日”,不能得的或许还有他毕生的追求。难道“可容一人居”就真的注定他一生的形单影只? 倔强的他不相信宿命,认定自己能瓦解孤苦,拥有心中的“珊珊可爱”,享有风移影动的轻盈。窄小、破旧、昏暗,不堪人居的小屋,稍经修葺,旁边种上花草树木,屋中书籍满架,竟成了理想的书斋。他欣然自得,“偃仰啸歌”,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和诗意。他甘于清贫,乐诗书以自娱。这个一丈见方的小居,成了他精神求索的天地。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五年,书读得到底怎样呢?只知道他“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当时一个姓张的主考官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 然而归有光的举业之路依然荆棘丛生。他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挥毫千言,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乡试头名。可是接下来五上南京均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十五载,三十五岁上才以第二名中举。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竟又名落孙山。接下来他的马车一跑就跑了二十四个春秋,奔波到六十岁才进士及第,此时他的生命之烛也将燃尽。寒门不第的阴影还没有挥去,生离死别,更让他直不起腰来婴孩时丧母,家族分崩离析,祖母生老病死,知己爱妻早逝。斑驳的岁月已在墙角渐渐剥落,辉煌的理想已经是明日风中颤抖的黄花。归有光能否在长风中想起亲人的音容笑貌?他心中的那棵枇杷树是否亭亭如盖?归有光的后半生生活得辛苦而硬气:第一次会试还乡后,他就移居嘉定安亭江上,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弟子满门,皆称他为震川先生。他曾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其中许多建议被后来的大清官海瑞采用。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他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六十岁的他任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在文坛,他与拟古者对抗,力矫“文必秦汉”之论,成为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成为“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 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理想,但时光是一把残酷的利刃。终于,六十六岁的归有光在病魔缠身的悲凉境遇中抱恨而死。 夜,如此迷茫孤苦,是因为斜挂着一轮残月,泻下无比冷落的银光,还是那清辉下茕茕孑立的项脊轩?曾几何,泼墨清香溢轩内,琅琅书声传轩外;曾几何,殷殷期盼寄轩中,切切情语流轩脊而如今,几度杨柳春风,拂淡了当年的背影;又几度芭蕉夜雨,抹尽了流金的岁月。赏析读项脊轩志总能咀嚼出丝丝伤悲的情愫,哀悼祖母,怀念母亲,思念妻子温馨感人的笔触挥不去蛛网般的哀愁。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归先生还有更坎坷的人生路啊,时光这把切梦刀正在血刃他的理想,叫他如何不忧伤呢!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偃仰啸歌(yn)迨诸父异爨(y)b先妣(p) 余扃牖而居(jin)c前辟四窗(p) 垣墙周庭(yun)d先大母婢也(bi) 东犬西吠(fi)答案c解析a“迨”读di。b.“妣”读b,“扃”读jin。d.“婢”读b。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b妪,先大母婢也 先大母:死去的祖母c吾妻归宁 归宁:回来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十五岁,男孩成年答案c解析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b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答案d解析乳: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答案d解析第三人称代词。5下列句中的“顾”字,作“反而”用的一项是()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答案a解析b看。c.只是,但是。d.拜访。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完成69题。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楚人一炬四海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用心一也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一室之中 初一交战a/b/c/d/答案a解析是数量词;统一,动词;把看做一样,全,动词;整体,一体,名词;专一,形容词;才、刚,副词。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b大类女郎也 类:像c大母过余曰 大母:祖母d往往而是 往往:时常存在答案d解析往往:到处。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灶前后的庭院,分灶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逸事。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逸事。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答案a解析没有“表现了作者的喜”。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庭院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总共变了两次。(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文: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b孺公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答案d解析d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代词,指居宅/副词,表反诘。b.介词,在/介词,被。c.介词,用/连词,表并列。d.的原因。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 b c d答案c解析是他建杏花书屋的愿望,指世俗,指子孙。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答案a解析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译文:_(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译文:_答案(1)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2)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参考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