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doc_第1页
八识规矩颂.doc_第2页
八识规矩颂.doc_第3页
八识规矩颂.doc_第4页
八识规矩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题解: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认识功能。识谓了别义,是一种认识功能。唯识者:1、但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2、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3、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唯识是把方广一切唯心造,和二时般若学两大原则的有机结合为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眼识者: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识名眼识,也就是眼见色。耳识者: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识名耳识,也就是耳闻声。鼻识者: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识名鼻识,也就是鼻嗅香。舌识者: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识名舌识,也就是舌尝味。身识者: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识名身识,也就是身触尘。意识者:意根缘法境所生起的识名意识,也就是意了法。末那识者:名思量义,恒审思量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名我执;执阿赖耶识为实有名法执。末那识者,以末那识为根所生起的识故名意。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相互为根,是输出输入的枢纽,此识内为本识的根,外为意识的根。阿赖耶识:名含藏义,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具有三义:能藏: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所藏:一切诸法种子被阿赖耶识所藏;我爱执藏:第七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为我。规矩者:规范,规则也。一切事物皆有一定规则,八识规律体相业用也有不同的特征。此讲八种认识功能的规律。颂:述语。梵语:伽陀。译言:相当于中国诗歌体裁,以五字或七字一句,四句为一颂。八识规矩颂有四部份,一、前五识颂;二、意识颂;三、末那识颂;四、阿赖耶识颂。著者:玄奘法师依护法论师最为圆满的唯识主张作八识规矩颂,以津梁后学,使后学唯识者以此为准绳。玄奘法师俗名陈袆,唐初偃师人,十三岁入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遍游西域诸胜地,广学大小乘诸论,后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在戒贤论师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贞观十九年回长安,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得太宗皇帝的支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翻译家,也是沟通中印文化的一杰出人物。世亲而后讲唯识学的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十大论师。八识规矩颂每一部份皆依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七个规矩加以说明,所以学此颂者,必须对此通贯全书的七项规矩作一定了解。(一)三性:有漏识性有善、恶、无记三种。善性者:以道德为性,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恶性者:以非道德为性,而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恶性。无记性者:一般心理现象和作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无有善恶之可记别的,是无记性。性谓性质,前五识和意识都具有三性,每个人都有八识,都具备善、恶、无记三性,只是善与恶的比例不同而已。儒家孟子讲:“人性之善”,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荀子讲:“人性恶”。汉朝杨雄讲:“善恶混合”。楚国号子讲:“无记性”。在八识规矩颂中讲:前五识和第六意识是三性;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性;第八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二)三量:量是分别度量义,识对境界的认识,就是对境界的度量。识是量境: 1、“现量”,能量的识与所量的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观照,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均属世间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实证真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现观”是无分别的现量。前五识属现量;第六意识有一部份属现量;第七末那识属非量;第八阿赖耶识属现量。2、比量:意识缘境,除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有现量外,其余多属比量,用语言文字分别推度一切事理,是为比量。比量有二:、真比量;用意识推比正确谓真比量。、似比量:用意识推比不正确谓似比量。3、非量:在观境时没有看清事物的实质,而随迷情错误地判断,这种错误认识,是错觉,便是非量。如夜间或入暗室,见绳为蛇,似现量而实非现量,是为“似现量”;如理解原子是极微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实不尔,是为“似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均为非量。三量者,主要以主观认识上讲,但还有所认识的对象。三、三境:境是识所缘的境相。属唯识的相分。1、性境:性谓体性,此境有体,即是实境。八识中:前五识变色、声、香、味、触五尘;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为境,均是性境;第六意识中的五俱意识(前五识与意识同起)和定中意识亦有一分性境,此皆是世俗的性境。2、独影境:此境是意识用名想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无实体,名“独影境”。此境有二:有质独影:如游子思家园,学生在书本上推想原子、电子等形相,虽是独影境而却有其物,是为“有质独影”;3、带质境:迷情挟带本质,见似某物而实非某物的错觉影相。此中有二种:真带质:如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不用名相,而见分实有其物,是为“真带质”;似带质:如桌椅等物,所见的是木质或石质,而并无桌椅等实体,而见者自以为见的是桌椅等物,实质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此似带质而实无质为其所带,故名“似带质”。一切众生在通常见闻觉知的生活中常常都是似带质境,由于境不真实,常常都在非量错觉之中。学佛后都要破我法二执,从似带质中观如幻而解脱出来。因为桌椅等物都是因缘和合,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所以缘生故空,缘起性空,人们不觉真实义而颠倒妄想,错误执著,其实哪有个真实不变的实体,事物都在刹那生灭,新新而非故故,无常变化,抓不住,不可得,就在似带质中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观一切皆是心识所现的影相,当下解脱。三境与三量密切关系:现量缘性境;比量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三量是从能认识的主观上讲,是属见分;三境是从被认识的客观境界上讲,属相分。四、界地:界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1、欲界:五趣杂居地:天、人、饿鬼、傍生、地狱。2、色界天:初禅离生喜乐地。3、二禅定生喜乐地。4、三禅离喜妙乐地。5、四禅舍念清净地。6、无色界:第一定空无边处。7、第二定识无边处。8、第三定无所有处定。9、第四定非想非非想处。欲界地:有饮食男女之欲。包括五趣:地狱、饿鬼、傍生、人、天。色界地:有物质世界,物质身体,但只有眼耳身及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无喜乐苦忧。无色界:没有物质身体和物质世界,只有第六意识活动、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道家练精化气,练气还虚,练虚还无。三界以内犹如火宅,犹如闪电射虚空,总有三灾八难。欲界有小三灾:在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于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1、刀兵灾:时人为非法,嗔恚转盛,相见时起猛利之坏心,随于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2、瘟疫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瘟疫,遇之便命终。3、饥馑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俱舍论十二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刀兵灾起极唯七日;瘟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灾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色界天有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扫三禅;四禅不为三灾八难所动。大三灾:过住劫后,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水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润。风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漂散。其次第,先有火灾七度,后有一度水灾,更有七度火灾,复有一度水灾。如此每七灾有一水,七度水灾后,更经七度火灾,又有一度风灾,然则三灾为一周,有八七火灾与一七水灾与一风灾故,总经六十四度之大灾,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之四劫,坏劫之终有一度大灾也),俱舍论.二十曰:“初火灾与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淋润。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还有八难,八难: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暇也。一者地狱;二者饿鬼;三者傍生;四者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者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者盲聋音哑;七者世智辨聪;八者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维摩诘经方便品曰:“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途八难”。四禅天不为三灾八难所动。欲界: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全有。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全有。色界天:眼、耳、身三识有,鼻舌两识无。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全有。无色界天:前五识全无,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全有。三界九地: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种识全有。四禅天:无想天无意识。除此之外三界九地都有六、七、八识。成佛是在色界天的四禅天里之净居天,出离三界。在广果天成佛。外道修无想定生在四禅天里有一个无想天。阿罗汉修行在色界天的四禅天的无烦天、无热天(无烦恼热)往返七次即在无烦天证果。五)心所:八识心王起时必有相从助伴,助伴与心王相应,为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为五十一法。八识心王相应的心所有:1、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有五遍行。2、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五遍行,别境心所中的慧,八大随烦恼。以及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共十八种。3、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全有。4、前五识相应心所三十四,即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及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共三十四。八识心王如司令员,心所为臣,为心王所有,王在臣在。(六)作用:1、前五识作用是合三离二观尘世,了解物质现象。合三者鼻、舌、身三根境相触;离二者,眼见色,耳闻声要有一定的空间。是对内身外器所有粗显物质现象能遍了知,也就是能遍了知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物质世界。2、意识作用是能动身思为身业,发语思为语业,审虑决定思为意业。身口意三业感世间一切苦乐舍果报;也能修戒、定、慧三学,造无漏业,引生出世离系果。、缘法境是意识的分别;、为前五识的分别依;、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造业范围最宽广。3、末那识作用有:、第七识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为我执;又执阿赖耶识为实有名法执;、又能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根;、并能为前六识的染净依;也能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识的作用。4、赖耶识作用有五:受熏、持种,保持种子习气,内变根身,执受根身,投身时先来,死亡时阿赖耶识后离身。阿赖耶识执持中有身,而起贪欲入母胎。佛经上判定人死后往生:头上最后冷者生天,或往生极乐世界等;最后心窝冷者生人道;肚脐下最后冷者堕畜生道;大腿至小腿最后冷者,堕饿鬼;脚心最后冷者,堕地狱。变现器界:器界为依报,我们处的环境,物质世界。为动物生命去后来先作主体。前五识是物质性的根,有护根尘;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精神性的根;意识依第七识为它的根,末那识又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是输入输出的枢钮,如传达室。意识生起时要通过末那根门。第六七识无护根尘是精神性的根。(七)转依:即转识成智。修大士行的过程中,至圆满位能了别的八识便转为无漏四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四智各有二十二相应心品,即无漏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和随其所应的自净识,此名大菩提。四智作用:、大圆镜智现佛的报身及佛土,亲自受用广大法乐。、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度化地上菩萨;妙观察智能善分别诸法自相共相,能善了知所度有情根性胜劣,善说法要,度化有情;成所作智现种种化身,教化地前菩萨,声闻、独觉及欲界众生。报身,化身和他受用身以及所依诸土及四智能相应心品,皆属无漏有为法,其性清净,无漏有为法与世间众生所属的有为法,其性清净,是我法二空的真理,属无为法,此无为法是佛的法性身土。转依不但转识成智,而且在生活环境方面也要转生死诸苦为永无生死,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故转生死为涅槃。涅槃有四种:、自性涅槃:一切诸法从缘所生,自性空寂;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阿罗汉断烦恼,身体存在,也就是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障,证得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而前业所感之生命尚存的“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苦因,证得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而最后一生的身命亦灭的“无余依涅槃”。无住涅槃:由大悲大智二力,断灭烦恼所知二障,出离生死,而常度化众生不住涅槃;同时虽常度化众生,出入世间而又不住世间,心常安住在自他平等,染净平等的真如实相境中,是为“无住大涅槃”。众生有自性涅槃;声闻,独觉有自性,有余依和无余依三种涅槃;佛有此四涅槃,但主要是无住大涅槃,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涅槃境界。无住大涅槃的形象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脱,无时无处不安乐的境界。三世中道了义教之教义即是讲转依,转依有。1、转染污八识为清净四智;2、地位转换,在凡夫位上以八识为心王,心所为臣,在成佛的转依上,用四智及相应心品二十二法;3、转生死为涅槃,4、转烦恼为菩提。唯识讲转依、换种、创新,出谷迁乔。1、顿悟与渐修的关系,2、修习戒定慧的方法达到转依。正见、正念、正思维住心。成佛形相:大圆镜智现二种身,即佛报身和法身,有体、相、用。体:佛的法身以无为为体。实证诸法空性,实证我法二空真理。是报身的空性。相:佛报身有形无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佛报身是四智相应心品,无漏色法,以光轮为体,佛与佛才能互知互见,有形无质,妙用无边,穷未来际,寿命无穷无尽,永远不生不灭,是无漏有为法。总之,体相用亦是不一不异,性相一如之不二之法。报身与法身的关系:报身是无漏有为法,以光轮为体,属事;法身是报身之空理空性,属二空真理,理事不二,理事无碍,理事圆融,法身与报身融为一体是为佛的真身。佛具备:无漏有为法报身和清净无为法的法身二种。佛真身与化身的关系:佛真身如天上月亮,佛化身如水中月。佛是无生无灭,但有微细生灭,如海水。不增不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化身,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化身佛而来。香集佛土是他的受用身,度地上菩萨。大菩提是以四智相应心品:清净五遍行,清净五别境,清净的善十一,清净的自识,如四智各自净识,二十二相应心品,和合而成。学佛的根本:就是要懂得世出世间染净因果规律,实证人生宇宙实相。明白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即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识名虚妄别,虚妄分别即“依他起性”“他”指因缘,识依因缘生起,一切法皆从缘生,一切法唯是识,故唯识即是缘生的唯识,缘生是唯识的缘生,识从缘生。缘有四种:1、“因缘”:即是生起各个识的各别自种,各个现形识从自种生已,又能熏习本识,成为能再生的自种,故种子与现行识互为因缘。故唯识称“种现熏生”。现形识之生必带四缘,而以其种子为主要依据,是其“因缘”。又名“种子依”。因缘是种子所依,以种子为因,又依种子建立,故名种子依,因为一切识之所生起,必定要仗种子为他所依才能生起,故因缘名种子依。2、“等无间缘”:等谓同等,同类引生,故为等,每一识生必以前聚自识为开导,使接着它生起的自类识能与其续缘一境,使前后认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此缘指一识前后刚灭的前念对刚生的后念中无间隔,有开导作用,故此缘名为“开导依”。3、“所缘缘”: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义,识能分别,必有所分别的对象,这是识所缘的境界,要有此境界为条件,识才得生。故此条件名“所缘缘”亦名“境界依”。所缘缘有二:、亲所缘缘:是能缘的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也就是亲自缘自识亲变之境;、“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其他识所变之境作为本质境,才能引起自识生,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故名“疏所缘缘”。诸识之生必仗境界而生故立“境界依”。亲所缘缘与疏所缘缘关系:无疏所缘缘,则无亲所缘缘。如:阿赖耶识外四大种,依依报之引业力,变现的器界,此器界境相,为阿赖耶识直接所变所缘,是为阿赖耶识的亲所缘缘。又如:当我们见到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器界境相时,眼识即以此器界作为本质境(疏所缘缘),这时,眼根与器界相对,此器界的倒影映在视网膜上,刺激视神经,引动阿赖耶识中的眼识自种现行,这时物质显能(倒影)刺激潜能,潜能(眼识自种)又滋养显能。二者融合为一体,并将此影像疏放广大通过眼根的根门,反射到客体的器界上,便成为眼识所见的器界,此疏放广大的器界影像,为眼识所变所缘,即是我眼识的亲所缘缘。此眼识所变现的器界影像又为第六识的疏所缘缘,第六意识对它进行分别、思维、推理、判断,就成为第六意识的亲所缘缘;又为第七识的疏所缘缘;第七识如果凡夫执为实有,圣者观如梦幻泡影,心识所现的影相,就成为第七识的亲所缘缘,又为第八阿赖耶识的疏所缘缘,有分别,就有熏习,有熏习,就有种子,此种子又成为阿赖耶识的亲所缘缘。4、增上缘:增谓增添其力量,上谓向上发展,助其生起,故名增上缘,亦即助缘,诸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能助此识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缘”故此缘有多。八识之生总的来说不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但增上缘中不只一法,故具体分析。阿赖耶识四缘:第八阿赖耶识以其自种为“因缘”,前聚自识,前念开导后念为“等无间缘”,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缘”,末那识为他生起的根为“增上缘”。第七末那识有五缘:以其自种为“因缘”,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是为“所缘缘”,以第八识为“根本依”,又以第八识为生起之根。第六意识六缘:以其自种为“因缘”,自识前聚为“等无间缘”法尘为“所缘缘”,以末那识为根,又以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鼻舌身三识各七缘: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各以其境界为“所缘缘”,各别以意识为“分别依”,末那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各各以其净色根为俱有依。耳识八缘:七缘仿鼻舌身三识,再加一“空”。眼识九缘:八缘仿耳识,再加一“明”。(一)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此二句中主要说明前五识之性、境、量、界地。上句说前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所具之量为“现量”;其性通善、恶、无记。“性境”者,谓有体性之实境,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各由自种生,眼识自种生眼识,眼识又熏成眼识自种;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复如是。有实体性,有体性的境,是实在的境(依世俗谛说唯识三十颂说:“由假说我法”。)“现量”者:是能缘识与所缘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觉了,是为现量。前五识缘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现现觉了,故其境是性境,量是现量。三性者:即善、恶、无记。前五识通三性。善性者:慈心现时,眉飞色舞,气细言和,笑容可掬,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怨家仇敌,顿时两眉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架式摩拳擦掌,刀杖相加,是恶性嗔心的表现。不善不恶的心理现象则属无记性的具体表现。下句言五识所通的界地。一般说来,欲界有情五识全有,无色界有情五识全无,色界有情离欲界欲,无有饮食,生初禅天已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身三识。四禅皆有眼、耳、身三识。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此二句言五识相应的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有贪嗔痴三,共三十四种心所与之相应。遍行心所遍于八识相应,遍行心所是普遍性的心理现象,遍行心所遍于三界九地。前五识与意识关系极为密切,意识有五种:1、五俱意识,又名明了意识,意识与前五识同起同灭的意识,故名五俱意识。凡是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皆得与五识相应;不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多不与五识相应。独头意识:意识独自思维,有条不紊,而生起的意识。梦中意识:比如梦中思维、做梦等。定中意识:定境意识。乱意识:心里动荡不安而思维事理。根本烦恼中“慢”主要是我执的表现,前五识无执著,是末那识,“慢”即不与前五识相应。恶见、疑、悔、眠、寻、伺,此六心所多是意言境,前五识缘境离名,故无此五心所。眠:与梦中意识相应故非五识所有心所。小随烦恼皆是贪嗔痴三根本烦恼现行的差别相,前五识与根本烦恼中贪嗔痴相应。故不必立此小随烦恼十心所。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此二句言五识所待之缘,谓眼识待九缘,耳识待八缘,鼻舌身三识待七缘,五识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前念自识开导后念自识为等无间缘,各以其所依之根为主要增上缘,以其色声香味触为所缘缘,均以第八识为根本依,第七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六意识为分别依,鼻舌身三识唯有七缘,耳识缘声必有空间距离,故加一空成八缘;眼识缘色境,既要有空间,又须光明乃得见,再加一明,成九缘。五识所依之根同是净色根,均在身中,故言好相邻。色有二:广义色:称为物质。 狭义色:眼见色,有青黄赤白的显色,长短方圆的形色,手舞足蹈的表色,表色有二:1、有表色:表示动作的色;2、无表色:受戒时的一种堪能,戒律或纪律,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规范人们言语行动,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也是一种控制能力。净色根者:即是五根,是精微物质的根,是前五识所依的根。前五识是物质性的净色根;第六、七识是精神性的根。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此中上句言五识作用。鼻舌身三识缘境,必须境与根合,方可起用,故曰合三。眼耳两识缘境必须境与根有一定空间距离,然后起用,故曰离二。观尘世:即观法尘世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下句言根能发识而实非色根直接缘色等诸境的作用,也就是说五根不能直接缘色等诸境,因为五识各有由自所熏习的潜能寄存于阿赖耶识中,也就是五识各有自种,各由自种生。在色境与眼根相对时,由本质境倒影映在视网膜上,剌激眼根(视神经),引动阿赖耶识眼识自种潜能腾跃而起,这时,物质显能剌激潜能,潜能又滋养显能,精微物质给显能物质作增上缘,通过根门,将视网膜上倒影舒放广大,反映在客体本质境上。即成为眼识所见之境,此如电力由灯泡放光照物一样。光虽由灯泡发出,实际是电力所发之光,而非灯泡直接发光,譬如灯光如眼识,灯丝如眼根。眼识的潜能通过视神经现形,现形又熏成种,成为种现熏生。故眼识与眼根的关系密切,而实非一,其耳鼻舌身根与耳鼻舌身诸识的关系虽极密切,而各有自体。然一般愚者不知唯识道理,故愚者难分识与根。总之,前五识作用主要观世界色、声、香、味、触五尘境,因为前五识是现量,没有比量;只有性境,没有独影境,带质境,决不能以理境为缘,故曰观尘世。故此观尘世实为五识之用,决非五根之用。变相观空为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此四句总显五识转依相。初句显五识转依为成所作智,其智以后得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与根本无分别智有区别,根本无分别智缘二空真理,后得无分别智缘事相法相。五识未转依位,观色法尘境,不思维诸义理,缘事不缘理;转依后,后得无分别智亦不缘理体真如。故次句云:“果中犹自不诠真。”“变相观空为后得”者,后得智的作用是变相观空,相即名相,变相观空者,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分别而无执著。“圆明初发成无漏”此言五识转依的时位。“圆明”指“大圆镜智”。成佛时入“金刚喻定”断尽赖耶识中有漏名言习气及异熟习气,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及无垢识,由此大圆镜智现起无漏有为法的报身,而有无漏五净色根,根发无漏五识。成所作智有圆足的相应心品而使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诸佛菩萨主要是普度众生为家务,以宏扬正法为事业,在因位上必须大用功力广度众生,在果位上无为而无不为,无功用行而随缘度化。现千丈大身: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现丈六金身:对资粮位菩萨,二乘学、及人天有情现丈六金身进行教化。现随类化身:对三恶道(地狱、饿鬼、傍生)随类化身进行度济,如是三类分身,即能变化无边异生,而使之出离解脱。故曰:“三类分身息苦轮。”(二)意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此中初句显意识的性、量,及所缘境。意识内容比较复杂,故通善、恶、无记三性。意识分别事力特强,故通现、比、非三量。意识活动范围最极广泛,故其所缘之境,有性、独影、带质三境。次句言意识所通的界趣。三界:欲界中意识全有。色界中除无想天外,其余皆有意识。无色界中除无所有处天外,其余皆有意识。 此意识通于三界,第七末耶识,第八阿赖耶识俱通三界;但意识通三界明显亦知,非如第七,第八两识通三界隐微难知,故曰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此四句总言与意识相应的心所,心所总有六位五十一法:1、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2、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3、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4、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5、随烦恼: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嫉、悭、骄、害。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6、不定心所四:悔(恶作)、眠、寻、伺。意识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所以,五十一心所全与意识相应,但是心所性别有异,绝非完全同时同境俱起。特别是恶性的烦恼现行,则障蔽善法,而信等善心所不起;若善心所现行时则能制止烦恼而恶心所不起。一定是意识现时善法与恶法分别相应,而不同时配合,故曰:“善恶临时别配之。”总之:意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上,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流转上,在苦、乐、舍三受的领纳上,虽恒常转变而无定性,但与之相应的心所或根本烦恼,随烦恼,或信等十一善法与之相连而不舍离,以故意识在造作上常有善恶业之相续无穷。故学佛修行,特在意业上用功,时时事事以般若住心,以般若代替无明烦恼,以清净心降伏染心、妄心、烦恼心、学佛修行正是佛法讲换种、转依,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境界现行时,以清净般若正见正念换取杂念、染种、净种增一分,染种减一分,净种增之又增,染种减之又减,最后,般若种子直至圆满,染种减之又减,直至消灭,挖根断苗,最终成为圆满大圆境智无垢识。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性谓三性,界谓三界,受谓依名取相的三种感受,共三类,每一类共三种,善、恶、无记三性,与苦乐舍三受,随阿赖耶识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内转动不停,流转诸趣。故曰:性界受三恒转易。根谓根本烦恼,随谓随烦恼,信等谓善法十一,意识活动范围宽广,思维能力特强,故意识随时与之五十一心所相应,故曰: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此言意识作用,此二句,上言意识支配身业、语业最极有力,造业独胜。下言依止业力能招感后有果,由斯业报展转相续,可使众生流转六道受轮回之苦。业有身、口、意三业:身业:能动身思属身业。口业:能发语思属语业。身口二业以思为体属思业。意业:审虑、决定二思属意业以意业为体为意业。身口意三业皆由意识支配而有,故曰:动身发语独为最” 。意识所造善恶诸业,能感现在部份增上果。若业熏本识,成为业习气,即业种,在本识中变异成熟,便感当来异熟果。由业种上的引业力能使本识变现某趣的根身为(正报)和器界为(依报),成为总报,名为异熟。由种子上的满业力感前六识决定生活享受,有种种不同,即是别报,名异熟生。异熟与异熟生总名异熟果。业有二:引业-总报-熏本识-异熟。满业-别报-熏前六识-异熟生。引业、满业引生异熟果,异熟果有:异时而熟本识感异熟;异性而熟异熟生熏前六识感受;变异而熟异熟果。根身为正报,器界为依报;引业者:引到三界五趣感总报;满业者:满此身果报也,感前六识生活享受之别报。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此四句总显意识的转依相,菩萨登初地又名欢喜地时,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此智能善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善能了达一切有情根机胜劣,教化众生,自觉觉他,法雨普润,法喜充满,自在解脱,无不微妙,故曰:“发起初心欢喜地”。可是登初地只能破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而俱生我法二执,所引生俱生烦恼所知二障犹未除灭,不时现行缠缚身心,使妙观察智不能圆满转得,故曰:“俱生犹自现缠眠”。故六祖坛经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菩萨在修道位不断修戒定慧及无相无分别智,到达第七地远行地后,第八不动地前,破除俱生我法二执,第六意识无障缠缚,纯属无漏,而妙观察智开始圆满,普照十方尘刹土,故曰:“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意识转依: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转?什么时候转圆满?答曰:意识转依,时间是在欢喜地(初地)开始转,在第七地后,八地前才能转圆满。圆满成佛需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资粮位:最初发心,集积福德智慧资粮。加行位:加紧用功修行,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见道位:达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我与宇宙完全融为一体。在见道位,断分别二执、二障,具备自利利他功德,断异生性障,断除堕三途之障,证遍行真如,第二大阿僧祗劫:从见道位至第八不动地。第三大阿僧祗劫:从第八不动地直到成佛。顿悟与渐修的关系:顿悟即是顿悟天真佛,也就是开悟;渐修就是开悟后,自觉又觉他,在觉他的同时使自己的觉悟,不断增长直至成佛。如大阿弥陀经云:“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次度诸众生,远达无穷劫,如是宝刹者,有何不可成”。故顿悟与渐修相结合,而以顿悟为主。妙观察智作用:观察诸法自相共相,观察有情诸根胜劣。自相者:谓差别相,似相。指唯识讲三自性中的依他起相,缘生幻相。共相者:谓一切诸法皆从因缘所生的理体真如,人生宇宙绝对真理,我法二空真理,广之宇宙而皆有,验之万法而皆然。谓真如,指圆成实性。四智所现之身:成所作智:现三类分身;妙观察智:不现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大圆镜智:现报身。(三)末那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此中上句言末那识的“境”和“性”。末那识所缘之境是“带质境”,由于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又执赖耶为实有,便是迷情,有了我法执著的迷情,不能亲缘第八识见分如幻,而迷情中挟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故曰:“通情本”。又由于末那识错误执第八见分为我,有我法执的迷情覆蔽真相,故性是“有覆”(有遮蔽)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末那识名意,恒省思量执第八识见分实有并认为我,名我执,反过来又执第八识为实有名法执,故俱生先天我法执。下句言末那识的量,是属“非量”。因为此末那识缘第八赖耶识的见分为境,而错误执著为我,不见其境的真相,如见绳为蛇,故是“非量”。此随缘暗指“界地”,因为阿赖耶识生到哪个界地,末那识也随缘生哪个界地。末那识的性是有覆无记性;量是非量,错误认识;境是带质境,此主要讲的真带质,无名言障碍,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似带质即是有名言障碍。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此二句言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大随烦恼八: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遍行心所五:即触、作意、受、想、思;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我见、我慢;共十八种。由于末那识迷情挟带本质,有我法执著,对于佛法僧三宝功德怀疑不信;由于对止恶修善不积极向上,而懈怠、懒惰;由于无明,不警觉烦恼生起,不约束自己,放逸去造业;由于没有般若定心,心常妄心纷飞,流散杂乱而散乱;由于无正念,于诸事理,不能明记而失念;没有正定,心不能平静,于所观境,时时动荡而掉举;由于精神不振,神志昏暗,力不从心而昏沉;由于没有正知正见的认识,故对事理偏见邪执,不正知;而生八大烦恼。因此,末那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自然会对我生爱而有贪;因有我执其心昏昧而有痴;执我是错误认识而为邪见,有我执自高自大而有骄慢。由于有此以我执为中心的贪、痴、见、慢四根本烦恼,而常颠倒梦想。由于我见,自然于别境中的慧心所相应,至于五遍行心所,是遍于八识相应,当然亦于第七识相应。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此四句显第七末那识的“作用”,有显著的两方面。1、由于第七末那识恒常而细微地执赖耶识见分为我,生起俱生烦恼障,有恒行不共无明,镇住有情,日夜昏迷,颠倒梦想,沉轮生死,流转诸趣,不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只有依法修行,断第六意识分别我执和断第七识俱生我执,使第七末那识不执赖耶为我,断俱生烦恼障,成阿罗汉而得出离解脱,证阿罗汉果。2、大乘菩萨修学在第八地不动地前,末那识舍去阿赖耶识俱生我法执,再进而入金刚道空去业果相续的异熟识,空细微的俱生我法执,才能得大转依的圆满无住大涅槃,成为无垢识,大圆镜智。故本论曰:“远行地后纯无漏,金刚道后异熟空”。若不依法修行而出离三界苦海,流转六道轮回,有情永远为俱生我法执所覆蔽,而长夜沉轮,不得解脱。以上二句说明末那识作用。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者:根本烦恼中贪、痴、慢、见。由于第七末那识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贪四根本烦恼及掉举、昏沉等八大随烦恼相应,制约着前六识,恒常污染,不得清净、净化,而一定要第七识破二执,清净无染污,故前六识才有清净的可能,故末那识是前六识生起的一份增上缘。末那识作用有四:1、末那执第八识见分为我,镇住有情于三界内而不得解脱。2、为前六识的染净依。3、内为第八识生起的根。4、外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根。末那识是世出世间染净转化中心枢纽。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此四句总显第七识转依相。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末那识在有漏位恒常执赖耶见分为我,有人我自他差别相,于法有染净之分。即得转依时极喜指登初地,欢喜地,又名极喜地;初心者,指末那识最初开始转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初转妙观察智;平等性者:人我平等,法我平等,染净平等,自他差别相平等,此识在登地时开始转得平等性智。此智什么时候最初转得,当知大乘菩萨在见道位登极喜地。第六识初转妙观察智时,此第七识即开始转得平等性智。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在远行地(第七地)后,不动地(八地)前,即得纯无相智,无功用行,断俱生二执、二障,长期修行,无为而无不为。恒常隐约而细微地任运自然的正行势力,能使俱生我法执消灭于无形,此时此位平等性智即圆满转得。八地以后,是无功用行,微细的烦恼障要在证金刚喻定时才能断完,这时般若智慧彻底圆满,转为大菩提。所有一切俱生细微烦恼燃烧尽,彻底出离三界,永不流转生死,此时证金刚喻定刹那二执二障彻底断尽。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平等性智妙用是什么呢?即如来以此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为十地菩萨对机说法。如来的报身名自受用身,受用自己所应有的广大法乐,对十地菩萨示现种种与自受用身近似的身土,使地上菩萨(指初地至十地菩萨)易得受用与佛近似的殊胜法乐。十地:1、极喜地,又名欢喜地、初地、见道位。菩萨修加行到达言忘虑绝,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我和宇宙完全融为一体,融小我到大我,达到无我之境界,能缘之智与所缘之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到达一空一切空,万境自如如之境,实证一相无相之实相。此时刹那顿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破我法二执,得部份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受用殊胜法乐,断异生性障,断除流转三途的生死障,在人天往返受生,心生极大欢喜,又有堪能广化有情,证遍行真如。2、离垢地:修戒,修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修净戒,令戒行圆满,三业清净,远离犯戒尘垢,故名:“离垢地”。3、发光地:修种种禅定,使定学圆满,能发出种种殊胜智慧之光。4、焰慧地: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智慧火焰猛烈,焚毁种种烦恼。5、极难胜地:修四谛,修世出世间因果规律,既修出世离欲,同时大悲有情,普度众生,不舍世间,能使世出世道并行修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实属难能可贵。6、现前地:修十二缘起,以无明为根,形成世间,以“明”般若为体,形成出世间,深达法性,能令殊胜的无相般若现前。有功用行。7、远行地:有功用行至为后边,七地后还是有功用行。对于一切最细诸法平等观照,勤用功力,使无相智殊胜圆满,用功修行到最后边。8、不动地:修无功用行,象摩尼宝珠,不待用力,自然发光,随缘任运,俱生二执二障断完,但还有一点微细的烦恼润生惑,还有一点贪欲烦恼而投身,八地后菩萨修变异生死,(八地前修分段生死)。观一切皆是心识所现影相,心常不动。9、善慧地:善说法要,辨才无碍,以大法雨广度众生,得四种无碍智。、法无碍解:即通达一切法本性空之无碍智。、义无碍解:即通达诸法义理之无碍智。、训词无碍解:即对诸法名词完全通达之无碍智。、辨说无碍解:广度一切众生,能为宣说,善说法要,辨才无碍。10、法云地:最后功行圆满,大法智云蕴含无量三摩地门(定),陀罗尼门(般若智),具无边慧,无边功德,如大云层含无量微细水珠一样。等觉菩萨悟之境界与佛相等,但不能见佛报身,转识成智,证漏尽通(十地菩萨无漏尽通),再进一步证金刚喻定时,顿断一切微细二执二障。此时现八相成道。如是十地,一地比一地殊胜,一地比一地广大,层层深入,最终直至觉行圆满。在此长期过程中皆由如来现种种相应的微妙身土,说种种相应的微妙正法,引导地上菩萨依次前进,最极究竟,至佛果位,如是一切皆平等性智的妙用。(四)阿赖耶识颂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阿赖耶识的性是无覆无记性,相应心所是五遍行。阿赖耶识没有我法执著,没有障蔽,又不造善恶业,故其性是无覆无记性,由此性无覆无记就附带显示出它的量是现量,境是性境,故颂中不别显它的量与境。赖耶识只有自性分别,不造善恶业,故不与善心所及烦恼心所相应,又与意识关系疏远,不缘名言,故不与别境心所和不定心所相应。因此它的心所只有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此讲阿赖耶识界地。赖耶识于欲、色、无色三界皆有,不仅全通三界,而且三界九地皆是随有情善恶业力之所变现。有情造善恶业皆能熏习成种。恶与善业皆有上中下三品。善恶业三品:恶业下品堕傍生,恶业中品堕饿鬼,恶业上品堕地狱。善业下品生阿修罗,善业中品生人道,善业上品生天趣。欲界六道所有的根身,器界皆是赖耶识随有情造业熏习成种所变现。至于色界、无色界皆是有情修世间离欲道所有定业熏习成种。赖耶识随定业力的高低胜劣不同,而变现出种种差异的界地。故“界地随他业力生”,即是显赖耶识通于三界,而且世间所有界地是赖耶识随有情业力之所变现,无赖耶识则无界地可言。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二乘谓声闻、独觉,声闻者闻佛声教才能成道证果,是为下根;独觉又谓毗支佛,在成道这生中能无师自悟,证离系果,是为中根。此二乘但求自己解脱,无大悲利济群生的愿行,故通称小乘。佛陀对二乘只讲我空,不讲法空,更不讲非有非空中道了义教。何以故?阿毗达摩大乘经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此中胜者指殊胜的大乘人,大乘人能通达世出世间深妙的缘起正理,能通达世出世间染净因果,能通达世出世间人生宇宙实相,能圆证二空的诸法实相。所以佛陀必须向彼开示一切法所依的阿赖耶识。佛给小乘人讲我空法有,讲十八界,没讲阿赖耶识。佛专给胜者大乘人,上根人、无上乘人讲赖耶识,故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所以小乘人不能接受此殊胜妙法;若向彼开示讲赖耶缘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故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一般人只有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俱生我法执,并无第六意识执八识为我的分别我法执。若向大惑不解的凡夫和但求自了的二乘愚者说阿赖耶识,则彼等将会在意识用分别名言,执赖耶为我,执赖耶为实有,从而反生增益执,增添其我法执,助长其无明,故佛陀在小乘法中从不谈阿赖耶识,而于大乘法中处处宣说此识。因此,大乘讲阿赖耶识时,小乘便起而反对,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乘人为了破邪显正,不得已而与之进行强烈的争辨。如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皆多有破小乘反对阿赖耶识之文。故此中颂文有“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之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三藏义:阿赖耶识具备能藏诸法种子,诸法种子为阿赖耶识所藏,第七识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