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ocx_第1页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ocx_第2页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ocx_第3页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ocx_第4页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内容摘要3一、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4 (1)违约责任说 4 (2)侵权责任说 4 (3)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并且是特殊的侵权责任 4二、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5三、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6(1)法律要求的必然结果6(2)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6(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道德力量对夫妻关系的调整并不矛盾6四、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和义务7五、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7 (1)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认定7 (2)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范围8 (3)损害赔偿请求权系一个独立请求权8六、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及相关问题 10(一)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10 1、违法行为10 2、损害赔偿10 3、因果关系10 4、主观过错11(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11 1、重婚11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11 3、实施家庭暴力12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12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及赔偿时限12 1、赔偿主体12 2、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时限13(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方式13(五)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的确定14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仍待完善15八、致谢18参考文献19内容摘要夫妻作为婚姻家庭中最主要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家庭矛盾时有发生。传统习惯认为,夫妻间的家庭矛盾一般由自己协商解决,除非因特殊情况导致离婚的,无过错的受害方才有可能得到民事救济,这实际与婚姻的立法目的相饽。修订后的婚姻法弥补了这一立法上未明确的缺陷,第四十六条确定了夫妻双方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使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明确的法律保护,使司法机关进一步对相关案件裁判有了法律依据,是我国立法进程加快的体现,使法律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可基于损害赔偿范畴,在离婚时或在一定条件下无过错的当事人方,就精神方面或者物质方面所受损害请求的赔偿,这一制度应值得提倡,这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要求。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法律使用;离婚过错;归责原则;过错,推定 我国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有特定侵权行为,导致双方离婚,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请求的赔偿。该损害赔偿应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两个层面。 一、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目前理论界主要存在着违约责任说和侵权责任说。承担责任的性质不同,因而适用的法律、举证责任的承担等就不同,进而会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在处理离婚损害赔偿的案件时必须予以明确。 (1)违约责任说 违约责任说是建立在“婚姻契约说”基础上的,认为婚姻是配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由这种契约关系衍生出配偶双方的同居义务、忠实义务、相互扶助义务等,在配偶一方违反这些义务而使配偶另一方受到损害时,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故有的学者主张,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相对于侵权责任,更似违约损害赔偿。(2)侵权责任说 侵权责任说是建立在“婚姻制度说”和“配偶权”的基础上,认为婚姻不仅仅在配偶双方之间发生效力,它从产生之日起便承载了诸如种族延续、经济互助、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等社会功能,使它更多的成为一种伦理实体、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在配偶一方因过错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时,也就连带侵犯了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破坏了社会秩序,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带有侵权责任的色彩。 (3)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并且是特殊的侵权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特征以及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本文认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在本质上是侵权责任,理由是:第一,婚姻法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是无过错方的配偶权,而配偶权属于人身权中的身份权,对人身权的侵害当然是侵权责任。第二,侵权责任的承担以造成实际损失为承担的前提,而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正是基于侵权人的实际损害。第三,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方式等问题是不允许当事人事先约定的,即使有约定,其约定也不具有法律效力,这符合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而不符合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第四,根据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这一规定与侵权责任的特征相符,而违约责任只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同时,离婚损害赔偿又是特殊的侵权责任,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离婚损害赔偿是严格责任,即只要行为人具有法定的四种情形,无过错方就有权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第二,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人需没有过错,如果受害人有过错,则无权请求损害赔偿。二、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对我国婚姻法律制度来讲,离婚赔偿制度无疑是一种崭新制度。所谓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的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予以赔偿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在国外立法史上已有几百年。如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在因一方配偶单方过错而宣告离婚的情况下,该一方对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损失,得受判处负损害赔偿责任。”1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056条也规定:“夫妻之一方,因判决离婚而受损害者,得向有过失之他方,请求赔偿。”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该制度体现了惩罚、保护与补偿的功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婚姻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内在要求。婚姻是男女双方为共同生活之目的而依法结成的以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民事行为,这种行为必须严格依照婚姻法规定进行。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婚姻法充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并明确予以具体规定。如婚姻法第3条规定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的义务;第4条规定了配偶双方必须履行相互忠诚、相互扶助等义务。当一方不履行上述义务时,如虐待、遗弃、通奸等,必然会导致对方的财产或精神损害,而这种损害又不能通过离婚得到补救。所以,只有通过赔偿的方式,才能使无过错方得到财产补偿和精神慰藉。显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正是婚姻关系中法定义务规定的必然法律后果。(二)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效弥补了社会道德功能之不足和现有刑法制度之空白。长期以来,人们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受重刑轻民的思想影响,要么运用道德手段说服教育,要么运用刑法制裁。甚至在广大农村,绝大部门农民认为家庭中的纠纷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舆论评价来控制,国家强制力量不宜介入其中。但是,从现实来看,单靠社会道德约束和社会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间的虐待、遗弃,婚外恋,“包二奶”等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据广东省妇联的统计,接受上述的投诉,1997年比1996年增长了7.3%,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48%.3单靠刑事制裁也不行。一是现行刑法只设有虐待罪、遗弃罪,而无家庭暴力罪;二是许多家庭暴力构不上伤害罪的量刑标准;三是刑法对重婚罪有严格的界定,且不宜任意扩大重婚罪的适用范围,而许多包二奶的行为并不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对尚不构成刑事责任的家庭暴力、包二奶等行为,从法律上强制加害方对所受害方的损害予以赔偿,能弥补现行刑法及其道德功能之不足,达到了对加害方实行惩罚,对受害方实行抚慰的目的。(三)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回应了婚姻审判实践的呼唤。在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前,婚姻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无过错方的损害,通常无法得到赔偿。而无过错方的损害不仅有财产损害,还包括精神损害,如过错一方虐待、遗弃无过错一方,对其实施家庭暴力等会造成无过错一方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过错一方重婚、与他人同居等不忠诚行为也会导致无过错一方精神受到打击,心灵遭遇创伤。这些损害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无法得到救济或补偿。另一方面,修改前的婚姻法仅规定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照顾无过错方。故一些当事人为争夺财产故意夸大对方的过错或极力掩饰自己的过错,致使离婚诉讼充满了指责、敌对和怨恨的气氛。尤其在一方擅自变卖、转移和隐匿财产,甚至销毁证据致使财产存在的真伪及财产的权属难以查证时,则加重了善意一方的财产和人身的双重损害。若不出台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则难以消释和平衡感情上的冲撞及财产上的损失。同时,修改前的婚姻法对夫妻双方的忠实义务又未作规定,过错一方与他人同居、通奸、姘居甚至重婚,致使婚姻关系终止,无过错一方的精神损害也不能得到抚慰和补偿。4上述问题给审判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与麻烦。许多离婚案件虽然解决了婚姻关系本身的终止问题,但由此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却无法通过审判手段消除。因此,审判实践呼唤完善婚姻立法,通过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给无辜的受害人一个配套的救助措施,还他们一个公平与人道。所以,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回应了婚姻审判实践的呼唤。三、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家庭中的纠纷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舆论评价来控制,国家强制力不宜介入,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实际上,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也会发生人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而过错赔偿规则作为民事责任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内也应当并且能够发挥作用。 (1)建立过错损害赔偿制度是法律要求的必然结果。婚姻法实行的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禁止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等行为。在调整平等主体关系的民事法律领域,包括婚姻家庭关系中,法律责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加害者承担过错赔偿责任。(2)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配偶中无过错的一方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却得不到法律的救助,这是极不合乎情理的。为了保护合法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受害方的合法利益,应当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道德力量对夫妻关系的调整并不矛盾。在修改婚姻法的讨论过程中,一些学者出于对法律干涉私生活自主权的担忧,反对法律干涉婚外恋等问题,主张“把道德的东西还给道德”。应当承认,这些学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法律与道德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力量,二者在各自的调整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法律在道德领域内的过度扩张可能危害健康稳定的社会关系。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简单地把法律调整或者道德调整分开。事实上,法律调整也好,道德调整也好,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平衡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维护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应的婚姻家庭关系。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是互相渗透的,两者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良好效果。四、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和义务 依婚姻法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在于“无过错者”,有过错者是无法请求和获得赔偿的。在审判实践中,确定婚姻家庭关系一方有无过错并非易事。在婚姻家庭中,一方有可能因为另一方的虐待而产生婚外情,也可能因为另一方关心而产生婚外情,也可能因为另一方懒惰、游手好闲、小偷小摸等产生婚外情,还可能因为另一方婚前的性行为而产生婚外情,甚至还可能因为对方有了婚外情而产生婚外情。在这些情况中,出现重婚、同居、虐待、遗弃等固然是重大过错,但仅仅因为不关心、懒惰这类相对较小的过错就失去损害赔偿请求权,甚至被重婚者、同居者、施暴者以此作为抗辩,使受害者赔偿请求落空,这不能不说有失公平。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和审判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如果在离婚案件中出现大量过错相对较小的一方丧失请求权这一不良状况,四十六条规定的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就不能取得立法本意上良好的预期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审判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该条所限制的“无过错者”,而应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民法原则,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四十六条所规定的赔偿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大小和程度,在过错相抵之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这样,才能体现审判的公平和公正,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1)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认定 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基于婚姻法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三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将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书面告知当事人。在适用婚姻法四十六条时,应当区分以下不同情况:符合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符合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诉讼。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由此可知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婚姻当事人,而且也只有在婚姻当事人提请离婚时才能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离婚损害赔偿不同于其他损害赔偿,可以单独提起诉讼,它必须依附于离婚损害和离婚诉讼之上,并在离婚的同时提出。离婚赔偿中涉及到第三者的必须是共同侵权,若不是共同侵权,第三者就没有赔偿责任,更不用说参与诉讼了。如因为第三者的关系,配偶一方对配偶或家庭成员实施的虐待、遗弃和暴力行为,因其并非是第三者的直接侵权,第三者才与义务主体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够成为赔偿主体加入诉讼。在此情况下,第三者应当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与诉讼,不存在另案起诉问题,这样一来法律覆盖面相对变的狭隘。 (2)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范围 我国婚姻家庭法虽然以“婚姻法”命名,但却属于广义的婚姻法。我国婚姻法不仅调整夫妻这一婚姻关系,而且还调整由婚姻衍生而成的家庭关系。不论是在夫妻之间,还是在家庭成员之间都会发生侵权事件,都会产生损害赔偿问题。既然婚姻法对这两类主体均进行调整,那么发生在这两类主体间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也同样要进行调整。现在立法只对夫妻间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作出了规定,那么权益遭受侵犯的家庭成员,其损害赔偿请求又应该如何落实呢?更何况婚姻法四十六条所规定的诸种情形中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夫妻间的,也有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立法上限定只有婚姻当事人才能主张损害赔偿,婚姻法四十六条中所涉及到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侵权行为的规定就有些个画蛇添足了。当法律确定该行为为民事侵权行为,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举措,此时的法律既不能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处,又不能得到有力的保护受害人,提供妥当的法律救济。那么法律进行如此的立法规定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因此,笔者认为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仅配偶有之,家庭成员也应该享有。因为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不同的损害形态侵害的是不同的权利主体。在重婚、同居中,侵权方是重婚的配偶和第三者,因而其诉讼主体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配偶双方,有过错的第三者就成为共同侵权者参与诉讼;对于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因为该对象可以是配偶一方,也可以是家庭的其他成员(毫无疑问,虐待、遗弃、施暴者等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成为离婚的理由),在此情况下,暴力、虐待和遗弃的受害家庭成员有权参加到离婚诉讼之中,并有权独立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3)损害赔偿请求权系一个独立请求权 婚姻法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提起确定一个前提条件,即离婚请求的提起,从而将损害赔偿请求与离婚请求紧密相连,若非如此,法律将不会作出丝毫的回应。在笔者看来,此做法,使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有了主从的划分,离婚请求权是主权利,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从权利。主权利不行使,从权利就无法主张。而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私权利。离婚请求权是基于夫妻感情的破裂而主张夫妻关系的解除,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基于侵权行为而主张受损益的法律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应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取消离婚的前限。 1、从婚姻法本身的立法规定来看,应将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 我国婚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此处的平等意味着在婚姻家庭领域,夫妻也好,家庭成员也罢,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人格保持独立。不因为婚姻关系或者是家庭关系的存在,产生相互间人格的吸收或一方人格为另一方的人格所吸收的后果。他们彼此之间是互不隶属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受到了侵犯,侵权者自然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理所当然的要对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因为是夫妻或是家庭成员,因为存有合法的婚姻关系或是家庭关系,而硬性限制只有在提起离婚时才能主张侵权损害赔偿,那岂不是使一方的违法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合法化?那法律便有包庇、纵容、助长该侵权行为之嫌。因此使侵权行为人可以凭借着合法的身份大摇大摆穿行于法律之中。如此而来,婚姻家庭领域的“侵略”行为不仅不应予以回击,反倒应予以肯定和支持。那么,婚姻家庭领域的合法权益,由于期间的当事人对该立法信心的不足,要将这些合法权益中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概率便会大打折扣了。更不用说要如何充分发挥婚姻家庭法的弱者保护功能了。 2、从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的原因来看,应将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 在民事立法中非常注重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这种法律地位的平等与民事主体的身份无关。商人、国家机关干部、普通社会成员等,不会因为他们的政治身份、社会身份等而享有特权。在民事领域中,公民的民事法律地位是平等一致的。夫妻、家庭成员,虽然彼此之间拥有具有特定意义的身份,但是他们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平等性,也不会因彼此间的特定意义身份的存在而享有某种特权。在夫妻、家庭成员之间,由于自身的过失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便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主张身份的抗辩来谋求法律责任的豁免。谁侵权谁就要承担责任,这是民事领域的通行做法。由于夫妻、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侵权行为,使婚姻家庭关系中权利的享有与义务的负担无法得以平衡兼顾,导致权益分配的不公。此时,便有必要对被侵犯的民事权利进行民事救济,从而使一个失去平衡的法律关系能得以恢复。于是当配偶的同居权被侵犯,当配偶的忠实权被侵犯,当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权被侵犯等情形出现时,法律应赋予受害者有提出损害赔偿的权利,而这一权利的行使应以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要件,不能以身份进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人们尽可能持久而稳定的行使民事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规范中内部的强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保证社会关系的稳定、有规则、连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正义这一法律理想。 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的内容建立了我国婚姻法上的侵害配偶权的离婚过错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婚姻关系无过错方请求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是对无过错方当事人所遭受的财产损失的补偿;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离婚中无过错当事人一方精神痛苦的功能。建立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既是婚姻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婚姻关系民法属性的直接反映,还是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近年来,社会上“包二奶”的现象较为严重,家庭暴力亦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多数起因于家庭暴力和夫妻一方与人有婚外情,或通奸、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重婚而导致的离婚。许多无过错的离婚当事人因另一方的侵权违法行为,使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却得不到法律救济。婚姻法规定了侵害配偶权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就可以有效地运用民事制裁手段制裁重婚、“包二奶”、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并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对受害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偿,以有效保障婚姻家庭关系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并最终实现保护合法婚姻关系,保障无过错配偶合法权益的目的六、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及相关问题 (一)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1、违法行为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只有在以下四种违法行为导致离婚的情况下,无过错方才能请求过错方予以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以及因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婚姻法的这一规定将过错行为以列举的方式法定化,即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过错行为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其余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则不可以要求。2、损害赔偿 所谓损害,是指因过错配偶的行为给无过错方造成的不利,它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根据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填补损害的立法宗旨,我们认为离婚财产损害的范围,应当包括财产方面已经发生的现实损害或称积极损害;至于可期待利益的丧失或称消极损害是否应包括在内,则应区别对待。凡属于过错配偶违法行为造成的夫妻共同财产可期待利益的丧失,应包括在离婚财产损失的范围内,但配偶继承权等期待权的丧失,则不应包括在内。离婚的非财产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前者是指人身受到的伤害,后者指精神利益(如名誉权、自由权、贞操权等)的损害和精神创伤两个部分。3、因果关系 过错一方实施的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是导致离婚,造成无过错方配偶遭受物质和精神损害的直接原因。物质损害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是发生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才能认定为因果关系;精神损害只要确认过错一方有违法行为而直接导致离婚即可。但违法行为若没有导致离婚的,则不能适用离婚损害赔偿。4、主观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故意违反婚姻家庭法律的规定,明知合法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合法的配偶身份利益不受侵犯,却实施该行为。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过错理论:主观过错论、客观过错论和主客观相结合的混合过错论。主观过错论认为过错是指行为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可以归责的心理状况,它具体表现为故意或过失;客观过错论认为过错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过错,而是一种客观行为的过错,即行为人实施了第四十六条所列举的行为,就是说,能够请求损害赔偿的理由是特定的,过错的概念是特定的;主客观相结合的混合过错论认为过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指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 我们认为行为人之所以要承担赔偿责任是因为有过错,过错在客观上反映出的是一种行为,在主观上会反映出一种思想。因此,法官在考虑当事人的过错时应结合主客观方面,而不应机械的只看法律规定的客观情况,而且此处的主观过错应为故意形式。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1、重婚 重婚行为,是指有配偶者而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是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重婚是对婚姻关系的最严重违反,它使原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同时,重婚又使无过错一方陷入精神痛苦,致使其精神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因一方重婚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一方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有关重婚的含义,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已作了相关定义:“有配偶而再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以重婚罪论处。”此处的结婚既包括登记结婚也包括公开以夫妻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虽然婚姻法已放弃了“事实婚姻”的提法,但司法解释第5条10对此仍作了具体认定。从其规定来看,在1994年2月1日前,有配偶而与他人再发生事实婚姻,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发生事实婚姻的,也应构成重婚。因此第46条所指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而再结婚,而并不是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这一情况。因为在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重婚情况下,若该明知方有原本未婚,那么由于重婚的自始无效性,将不会涉及离婚问题,从而也不会有第46条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发生;或明知方有合法配偶,那么该无过错的合法配偶只能依据“有配偶而再结婚”的重婚情节要求明知方根据第46条的规定给予离婚损害赔偿。因而第46条所指的重婚应仅限于有配偶而再结婚这一情况。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何为同居?司法解释第2条中将其定义为“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从上述规定来看,认定同居的充分条件是“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而配偶者与婚外异性维持一种持续、稳定地非共同居住关系,或配偶者与婚外异性维持一种非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关系都不应视作是同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情人关系”、“艳遇”都不应属于司法解释所指的“同居”范畴,所以因上述关系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是无法根据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向过错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这一解释是有悖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的,因为婚姻法在总则中,有一条禁止性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该条其实对“包二奶”、“养情妇”或“纳妾”等行为明确说了“不”。还有一条宣言性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该条其实在倡导“以德治家”,建设“德治家庭”,但一方如果无视这一倡导,与他人同居,同样可以成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一个事由。而且从现实来看,“情人关系”、“艳遇”对家庭、夫妻关系的影响并不比“重婚”、“同居”所造成的损害小,因此如果说引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本意是要让那些轻视、践踏婚姻的一方付出代价让受害方得到一定补偿,并试图通过此种制度增强婚姻的稳固性,减少社会上“婚外恋”情况的话,那么将“情人关系”、“艳遇”排除在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可能只会造就更多的“花花公子”。 11故笔者期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对“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作相应扩张的司法解释,以实现引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真正立法意图。3、实施家庭暴力 实施家庭暴力,侵害的对象不仅仅是配偶的权利,还包括侵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不仅使受害人受到身体上的损害,还可能在长期的暴力下造成精神的损害。对于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应分别予以人身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对家庭成员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虐待是对受害人人身权益的严重侵犯。夫妻一方有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虐待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遗弃,是指家庭成员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违法行为。夫妻一方有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足以满足损害赔偿事由的法定要求,不必构成遗弃犯罪者才准许请求损害赔偿。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及赔偿时限 1、赔偿主体 (1)无过错配偶是离婚损害赔偿关系的求权主体。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来看,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婚姻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即无法定过错一方当事人。 (2)义务主体。婚姻法司法解释(一)规定,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仅限于离婚诉讼当事人的过错方。 2、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时限 离婚时的损害赔偿是法律赋予无过错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而权利的行使与否完全取决与当事人。它实行“当事人告诉乃论”的原则,即如果无过错方未在离婚诉讼中提出,则人民法院不能就损害赔偿问题作出判决。但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后,有义务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享有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权利。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作出的规定:(1)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不予支持;(2)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不予支持;(3)无过错方作为离婚案件的原告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否则视为放弃;(4)无过错方作为离婚诉讼的被告,如果不同意离婚,也没有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就此起诉;(5)无过错方作为离婚诉讼的被告,在一审期间未提出离婚损害请求的,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经过调解不成时,无过错方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另外,依据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当时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四十六条的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请求,或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方式司法解释第28条明确规定了离婚赔偿方式包括两种:一是物质损害赔偿,二是精神损害赔偿。关于物质损害赔偿的范围,世界各地规定大体相同,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了家庭生活费用请求权、抚养权请求权,基于夫妻财产法上之请求权,均可因离婚而受损害,离婚诉讼费用,强制的夫妻财产侵害所受之损失,因杀害或虐待而致劳动能力之减少,均可包括在内。对于聘金、订婚之宴客费等,则不包括在内。6比较特殊的是瑞士的相关规定,瑞士民法典第151条规定:“因离婚,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在财产权或期待权(即继承权、保险受益权等)方面遭受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支付合理的赔偿金。”7从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意图看,笔者认为物质损害赔偿主要是指未经合法配偶方的同意,一方在重婚、同居所遭受的其他物质损失。由于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了夫妻可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属订立协议,那么在有该财产协议的情况下,重婚方或同居方将其自身的财产赠与与其重婚、同居的第三方的行为应该是有效的,无过错方无权对该部分赠与财产主张权利。但是,如果该赠与行为影响到婚姻法第20条所所规定的“夫妻间互相抚养义务”的履行时,无过错方仍可以要求过错配偶方赔偿因其不履行抚养义务而给无过错方带来的物质损失。关于精神赔偿,过去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直接法律规定,从而使遭遇精神损害的当事人无法得到救济。但近年来,人民法院的审判实务当中陆续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1年3月颁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这一解释的有关规定,无过错方因婚外恋所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基础是其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这就使得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缺乏可操作的司法规范,故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另行对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作进一步的司法解释。其赔偿数额的确定,笔者认为需由侵权人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等具体情节,侵权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多重因素来予以确定。8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都是补偿性质的,因此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一般不高。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无过错方只能通过离婚损害赔偿获得相应补偿而无法借此支付或使有过错的配偶方倾家荡产,应当说这种补偿性质的赔偿目前还是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吻合的。(五)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的确定1、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离婚时的损害赔偿既包括财产损害的赔偿,又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 (1)物质上的损害赔偿 财产损害主要是指因过错方的过错行为而造成的无过错方实际财产利益的减少。根据损失形态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现有财产的损失,间接损失是将来可得利益的损失,但除配偶继承权等期待权外。 (2)精神上的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主要是指因过错方的违法行为给无过错方造成一定的精神压抑和痛苦等精神利益的损害。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不是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而是为了抚慰受害人受伤的心灵。依照损害利益角度来看,离婚精神损害的范围包括精神利益损害赔偿和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精神利益损害赔偿主要是指由精神利益损害所引起的直接财产损失,如身体健康损害的医治费用、精神遭受创伤致使无法工作的损失等;精神痛苦是纯粹精神利益的损害,即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非财产因素的损害,这种损害是无形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通过金钱补偿,可以平复受害人的精神创伤,慰籍其感情,是一种有效的减轻和解决精神痛苦的方法。2、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要求。 (1)物质损害赔偿数额 对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物质损害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即离婚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当以行为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的大小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换言之,就是赔偿范围以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为限,损失多少,赔偿多少,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人身伤害也应以实际损害作为确定损害赔偿的基本依据。 (2)精神损害的赔偿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权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据此司法解释,法官在裁量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时,应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确定公平、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安抚受害人,惩戒过错方。 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仍待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施以来,对进一步保护公民特别是妇女的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在一些不足,除前文已对有关问题论述其不足外,还有如下一些地方仍待完善:(一)损害赔偿所诉的主体不应限于夫妻。按照婚姻法第46条和司法解释第29条之规定12,损害赔偿的请求人显然是针对夫妻双方而言的,但第46条第(三)(四)两项即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受害人(无过错方)并不限于夫和妻,有时还涉及子女、父母等。如果遭受家庭暴力或被虐待、遗弃的家庭成员就其损害赔偿欲提起诉讼,因为司法解释第29条之规定而拒之于法院之外,显然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在实践中,有的父亲既有外遇又施暴于妻子、儿女。在河北曾发生过15岁的男孩状告生父和第三者的案例,这名男孩要求生父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同时要求生父和第三者赔偿精神损害。13在国外,也有类似案件发生。对这个问题在司法中如何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损害赔偿不能以离婚为条件,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受害方也应有权要求加害方予以经济赔偿。从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看,损害赔偿限定在离婚程序中,而且司法解释第29条、第30条予以了进一步明确14.这些规定,笔者认为不仅在法理上违背了侵权行为法的宗旨,在实务上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依侵权行为法,哪里存在侵权,哪里就发生赔偿。赔偿制度,既是对侵权行为人的民事制裁,又是对受害方的法律救济。如果侵权行为不受法律制裁,则将会鼓励侵权人藐视法律的存在,加大侵权力度;使受害人对法律失去信心。从婚姻家庭的角度,如果加害方的侵权行为不能及时受到制裁,则加害方会更加藐视受害方的权利,侵权行为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受害方在受到伤害时若不能及时得到法律的救济,将会对法律失去信心,转而寻求其他解决方法,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近几年来,受害一方因得不到法律救济,铤而走险杀害加害方的事例经常见诸报端。许多人在评论此事时只是一味地指责(或哀叹)受害人不知道寻求法律帮助,但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法律在受害人受到伤害时及时予以救济,受害人会继续受到伤害吗?会做出过激的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吗?因此,不论从侵权行为法的价值观看,还是从维护夫妻平等的权威性上看,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只要存在侵权,受害方就可以要求法律救济,法律就应制裁加害者。其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家庭财产逐渐增多,成为社会财富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这与以前我国个人财产很少,主要是维持吃、穿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夫妻财产共同制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婚前财产公证悄然兴起,夫妻财产“”制在一些大城市也多了起来。婚姻法对此种财产制也予以肯定,那么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过错责任赔偿也就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何况对于“包二奶”的人予以经济赔偿的制裁方式,更符合大多数受害人的心理需求,对遏制包二奶也有很大的作用(包二奶花费甚巨,如判决高额赔偿,则无力再包二奶)。 其三,在审判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无过错方不要求离婚而只要求损害赔偿。如某对夫妻感情尚好,在一次争吵中,丈夫用开水烫伤了妻子的右腿,情节比较严重,医院鉴定为轻伤,而这个丈夫却离家出走,对妻子不加照顾,妻子非常气愤,她可以提起刑事诉讼,追究丈夫的刑事责任,也可以要求离婚,但她考虑再三,只要求丈夫赔偿损害。结果,法院判决丈夫负赔偿责任。判决后,丈夫回家向妻子赔礼道歉,表示“今后不敢了”并精心照顾妻子,夫妻俩和好如初。15这个案例表明,婚内也可以请求赔偿。有的同志认为,这种赔偿有什么意义?反正财产是共同的,但笔者认为,这一判例还是很有意义的。法院的判决分清了是非,明确了责任,从而伸张了正义。对施暴的丈夫有教育震撼的作用,这正是法律的威力所在。如果一定要以离婚为代价,对被侵权人是不公平的。(三)损害赔偿的范围应扩大。第46条列举了4种情形可以请求赔偿。但现实生活中,情况是复杂的,重大过错不仅是列举的四种情形,如发生婚外性行为未达到同居而对配偶一方造成严重伤害的,应不应赔偿?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累述。现仅就侵犯配偶名誉、精神利益的过错赔偿予以论述。许多情况下,对名誉造成的损害同时也损害了精神利益,但对单纯精神利益造成的损害则不一定使其名誉受损。据报载:有一对配偶都是知识分子,丈夫要与妻子离婚,妻子坚决反对。两人平时没有大声争吵过(怕邻居听见),也没有撕打过(二人都文质彬彬)。丈夫问一位法官朋友若起诉离婚法院能否判离婚,法官朋友听说两人既无大声争吵又无撕打情况,表示不可能判决离婚,想离婚只有得到女方同意。丈夫为达离婚目的,花二百元钱在街上请来一个无赖,录下该人骂其妻子的十分难听的话。以后每当女方回到家,男方即放录音。后来女方不堪折磨,同意离婚。16此案例中,女方的精神利益很明显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从法理上讲,她完全应该得到精神赔偿,但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难以实现。(四)损害赔偿义务人应包括第三人 .婚姻法第46条在责任承担规定上也存在着缺陷。从条文本意看,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在夫妻双方的范围之内,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也对此予以了明确。根据上述规定,在离婚情况下,无过错方只能向其配偶要求赔偿而无权向与其配偶有重婚或同居关系的第三者提出赔偿请求,这样就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笔者认为,这些规定也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在明知一方已婚却仍与其结婚的重婚情况下,从法理上无过错方仍存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向明知方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的可能。虽然法律未对此作明确规定,但是基于重婚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因而作为无过错的合法配偶可被视为重婚罪的被害人,因此无过错方基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应可向法院提起附带的民事赔偿诉讼。根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所适用的实体法应是相关的民事方面的具体法律,即民法通则和婚姻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但是由于现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释都未规定无过错方可向重婚或同居的第三方主张赔偿,那么无过错方只能根据民法通则有关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来要求明知方赔偿损失。17鉴于附带民事赔偿只限于物质损害赔偿而不包括精神赔偿,因此此时无过错方也只能基于因重婚罪所遭受的物质损失来向明知方主张赔偿,并承担产生物质损失的举证责任。而且婚姻法实施以来,有的法院也受理了无过错方状告第三者的案件,有的已调解结案,第三者予以赔偿;有的判决第三者不承担责任。世界一些其它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美国、台湾地方的一些判例都承认破坏他人婚姻关系的有过错的第三人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当然,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应具备损害赔偿的要件,即:主观上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的,如果是受骗或受胁迫的,那么他(她)不是第三者,而是受害者,当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