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_.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_.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_.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_.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_.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安徽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吴燕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5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安徽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安徽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 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吴燕 导师签名 高尚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4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引 言 通讯地址 邮编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 引引 言言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一 为人女的财产权 二 为人妻的财产权 三 为人母的财产权 二 唐代妇女的人身权二 唐代妇女的人身权 一 为人女的人身权 二 为人妻的人身权 三 为人母的人身权 三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的特点及原因三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的特点及原因 一 特点 二 原因 四 对现代的借鉴四 对现代的借鉴 结结 语语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致致 谢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学术论文目录论文目录 1 4 4 11 17 20 20 24 28 31 31 32 36 38 39 43 44 引 言 i 摘摘 要要 在几千年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中 女性始终是一个受强制 被统治的性别 但传统社会中 女性受禁锢的程度却因所处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 唐朝是中国 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风气最开放 社会最文 明的时期 那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权利到底如何 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关注 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唐代妇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 来研究唐代妇女权利的却并不多见 尤其是唐代妇女的民事权利 作者尝试运 用 角色 划分的理论研究方法 结合唐代妇女一生所扮演的三个重要角色 女 儿 妻子 母亲 从法律的角度 以唐律 唐令以及有关唐代的一些资料为基 础 来分析唐代妇女的民事权利 本文在参考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为四部 分进行论述 首先从唐代妇女的民事权利内容之一的财产权入手 分析唐代妇 女一生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所享有的财产权利 认为唐代妇女不仅享有一定的财 产所有权 也享有财产继承权 其次 探讨唐代妇女的人身权 采取同样的论 证方式 重点分析唐代妇女的人身自由权与婚姻自主权 再次 在上述理论分 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的特点 并且分析了唐代妇女民事 权利较为广泛的影响因素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民族原 因和宗教原因 最后 结合现实 提出唐代妇女民事权利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 义 通过分析法律规定和相关资料的佐证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 在唐代这样一 个比较发达和开放的社会里 妇女的民事权利无论是在法律的规定上 还是在 当时的实际生活中 都要高于其他朝代 尤其是宋代至明清时代 同时也反映 了妇女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多少 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一 点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唐代妇女 财产权 人身权 ii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female always was the sex which was dominated and coerced but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degree of confine on females was varied tang dynasty was the nature period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developed the modernize scholars always focus on what is the actually situation about the female s social status and rights especially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findings in study the women s rights in tang dynasty but there are little of them study on in law eyes especially about the women s civil law rights in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tries to study it through law eyes by taking tang dynasty s law as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ree strong characters as entering point which the characters acted by an ancient times women in her whole life these roles are daughter wife and mother basing on some relevant achievements of some scholars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four parts in conveying the author s ideas first of all it starts with the property rights of women s in tang dynasty then we analyze the personal rights of women s in tang dynasty mostly on personal freedom rights and the rights in marriage third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brings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women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reasons why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women in tang dynasty is so extensive which include four sides economical reason political reason national reason and religion reason by analyzing the law and the literary works we have a conclusion that the civil rights of women in tang dynasty is higher than any other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especially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nd meanwhile it reflects that the women enjoys how many civil right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is point ha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women in tang dynasty property right personal right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妇女 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大群体 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 而且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曾对妇女的这一历 史作用作出了高度评价 认为 没有妇女的酵素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表明妇女地位的高低 权 利的大小 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能产 生重大影响 因此 开展对妇女民事权利的研究 是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妇女问题 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目前已引起国际社 会的重视 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我国 由于受绵延 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男尊女卑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妇女问题研究长期处 于学术的边缘 并未受到正统学术传统的重视 对于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占主导 地位的妇女地位的研究 基本上定调为中国妇女是处于受歧视和受压迫的地位 而忽视了她们反抗男权压迫的一面 另一方面 早期中国妇女史的研究 多侧 重于宋以后妇女问题的探讨 宋以前的汉唐妇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而且对于 妇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守节和再嫁方面 不太注意从其他视角来探讨古代 妇女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随着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兴起 妇女史作为新兴的社会 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愈来愈受重视 出现了一系列研究唐代妇女问 题的新成果 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 较以前有了一定的突破 这就使得以往 学术界对唐代妇女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 如台湾学者谢茂权先 生 从姓名变化看时代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 陈弱水先生 试探唐代妇 女与本家的关系 分别从姓名变化的角度及出嫁女与本家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古 代妇女的地位 吴益球 唐代妇女的文化生活 张维一 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 黄伟 唐代体育与唐代社会开放风气 则介绍了唐代妇女教育 文学和参加体 育活动的情况 高世瑜女士 唐代妇女 一书 堪称近年来学术界对唐代妇女 研究的集大成者 该书涉及面广 史料运用颇为丰富 全面介绍了唐代妇女的 共产党宣言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1 版 第 24 页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2 社会地位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研究唐代妇女的全新的社会学视角 尤其是段塔 丽女士的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作者独辟蹊径 采用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的方 法 同时辅之以社会学上关于角色划分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方法 从史学 社 会学和女性文化的视角 从参政 社会交往 文化教育 婚姻自主 体育活动 等诸方面对唐代妇女所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在评价妇女地位问题上 将个性特征和体育活动作为显示唐代妇女地位的两个因素指标 其研究思路及 观点看法均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 堪为突破传统边缘 僵化研究的开创之举 而在史料运用方面则广泛征引了唐人文集 墓志 敦煌文书 笔记小说等资料 从而更加细致的研究了唐代各阶层妇女的地位问题 尽管国内学术界有关唐代妇女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关于唐 代妇女民事权利的探讨性文章 数量却相当有限 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 大多 数学者只是论述了唐代妇女的某一方面的权利 主要集中讨论了唐代妇女离婚 改嫁权利及继承权方面 并未系统全面地对唐代妇女民事权利进行研究探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借鉴国内外一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 在详细分析有关唐代的文献资料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财产权 和人身权的角度 对唐代妇女的民事权利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尝试运用 角色 划分的理论研究方法 结合唐代妇女一生中所扮演的三种角色 从法律的角度 来考察唐代妇女的民事权利 分析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的特点及原因 以期对这 一问题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一个 很高的水平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风气最开放 社会最文明的时期之一 生 活在这一特定时代的唐代妇女 自然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 在经济地位上 唐代在法律上不仅规定了妇女可以成为授田的主体 拥有一定 的经济地位 还明确规定了妇女的继承权 如为人女时的在室女 可以在出嫁 的时候拥有一份嫁妆奁产 在 户绝 的情况下更是能享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 利 为人妻后的出嫁女也有权继承娘家的财产 而自己的嫁妆不作为夫家继承 时的遗产份额 为人母的时候 拥有一定的家长权 特别是在家中男性家长缺 位时 她的经济地位是妇女在一生中最高的 在参与政治方面 由于处在封建 经济高度发展 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一个时代 唐代女性的参政是历代封建王 引言 3 朝里表现最为活跃和普遍的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较前代有了新的突破 武则天 的称帝就是唐代妇女参政的最佳体现 受其影响 唐代女性参与政治者更是风 起云涌 屡见不鲜 从当时参政者的身份和地位来看 不仅有宫廷后妃 宫人 女官 公主 达官显贵家的妻妾侍婢 而且还有普通官员的夫人 以及在社会 上拥有特殊身份的女巫 女尼 女冠等 从而形成了有唐一代特有的女性参政 现象 在受教育方面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鼎盛时期 随着魏 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的衰落与隋唐以降的科举制的兴起 教育打破了以往严 格的等级限制 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 与此相应 文化教育也迅速在全社 会普及 在这种文化大普及的社会氛围中 女性也深为这种风气所熏染 通过 多种途径学习读书 并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同与鼓励 总之 唐代女性在经济地 位 参政议政 受教育等方面均享有较多的权利 较之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 唐代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 这也揭示出唐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4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在我国古代社会 一般来说 女子基本上没有私有财产 就更谈不上财产 权了 所谓 子妇无私货 无私蓄 无私器 不敢私假 不敢私与 但是在 法律上或事实上 女性又有一定的财产权 唐朝以前 由于资料的零散和缺乏 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原因 关于女子在财产继承方面的规定 往往不见于统 治者颁布的正式法律条文中 而是以不成文法的形式保留在某些习俗中 到了 唐代开始 不仅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妇女在家庭中享有的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 权 而且还对女性继承权的范围及份额都从立法上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我们 将按照妇女一生中所扮演的三种角色 为人女 为人妻 为人母来展开研究 一 一 为人女为人女的财产权的财产权 所谓为人女 即在室女 前辈学者赵凤喈先生有过精辟的定义 他说 凡 女子在父母家 尚未适人者 皆 在室女也 其年龄之大小 是否许嫁 均 非所计 故一家中之姑 姊 妹 女 与孙女等 在内焉 唐代为人女在家 服从父辈 所以在法律上并无独立的身份和地位 更别提有何经济权利 按照 规定 女儿是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的 在世人的观念中 女儿偷用父母的 钱 是要遭报应的 如唐代某家的女儿因 盗父母钱 欲买脂粉 未及而死 死后转生为青羊以偿父母钱 又贞观年间 魏王府长史韦庆植幼女先亡 后来 庆植妻梦见女儿说 昔常用物 不语父母 坐此业报 今受羊身 来偿父母命 这些记载虽然带有传奇色彩 但说明在人们的观念中 女儿未经父母同意 不 能私自占有娘家财产 而且 女儿因不能为娘家尽继立门户的义务 所以不能 享有与儿子同等的家产所有权 她们所能得到的娘家财产只有奁产嫁妆以及户 绝时部分或全部地继承家产 1 奁产所有权 礼记 内则 赵凤喈著 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 商务印书馆 1928 年第 1 版 第 28 页 中国古代 女子未嫁时与父母兄弟同居 称 在室女 即为人女 出嫁为他人妻者 称 出嫁女 或 已嫁妇 生儿育女之后 又居 为人母 的身份 赵凤喈著 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 商务印书馆 1928 年第 1 版 第 8 页 太平广记 报应三十三 宿业畜牲 赵太 太平广记 报应三十三 宿业畜牲 韦庆植 这里所说的家产 指的是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劳动所得 即家庭共有财产 属于家人共有 并非家长的私 产 只是管理权归家长所有 与财产有所区别 财产应为家庭中每一个人自己私自所有的财物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5 无论是在有子嗣的正常家庭中 还是父母已死亡 未嫁女子及归宗者 都 能分到一定的财产 即 嫁资 嫁资的数量 唐令拾遗 户令第九 分田宅 及财物 条中规定 其未娶妻者 别与聘财 姑姊妹在室者 减男聘财之半 因此奁产嫁妆成了为人女获取财产的主要方式 古代的奁产主要有日用衣物 首饰 但也有随嫁田 珠宝 古玩等贵重物品 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某候王 赋 封田以嫁妆 的记载 杜预注曰 封田之内 悉赋税之 即以赋税充妆奁之 资可无疑矣 又如 太平广记 卷四四八 李参军 条中的萧公 不仅门第 清高 而且家中富有 其女出嫁时所送的嫁妆 宝钮犊车无乘 奴婢人马三十 匹 除此之外 其他服玩 不可胜数 唐代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嫁奁的数量 说明了为人女的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同时 唐律疏议 规 定嫁妆是妇女的私有财产 即使到了夫家分割财产时也是 不在分限 的 唐 高宗时 依李义府奏 诏天下嫁女者所受资财皆充所嫁女资妆等用 其夫家不 得受陪门之财 是陪嫁之财虽禁 而资妆则仍女之私有也 鉴于此 民间习 惯上 往往依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对儿女感情的深厚程度给予嫁妆 在数额 上不受法律条文的限制 一般有钱人家 均会多陪嫁妆 以提高女儿日后在夫 家的地位 如果是公主出嫁 那嫁妆自然就更加丰厚了 唐太宗时 长乐公主 下嫁 因其为长公主 太宗命有司赐予双倍的嫁妆 永乐公主出家做道士 文 宗诏赐邑印 且归婚资 因此 唐朝那些出身显赫富贵的女子在出嫁后由于享 有丰厚的嫁妆 在夫家享有较多的经济权利 但大多数唐朝女子在家庭中所享有的经济权利是极其少的 因为从文献记 载来看唐代婚礼情况 唐代婚礼的费用是相当庞大的 以致一些贫寒人家的子 女 终身未娶 或 终老不嫁 大凡能够承办一起像样婚礼的人家 必定是家 境比较殷实的 因此社会上便形成了两种畸形的状态 富家女子大有 供不应 求 之势 贫家女子却是 家贫无人娶 一身无所归 李商隐比喻得很有趣 他认为贫家女子难嫁的情况好像是孕妇走路 新妇见客一样迟滞 贫女销量不 畅 富家千金供不应求 求者的目的与其说是娶妇 毋宁说是贪慕妻的丰厚嫁 左传 哀公十一年 转引自叶孝信主编 中国民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 版 第 309 页 唐律疏议 户婚律 同居卑幼私辄用财 条 转引自王娟 唐代妇女权利研究 年 8 月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6 妆 因此对于大多数的贫家女子来说 由于家境状况的原因 其陪嫁的财产必 定很少 这也使得她们日后在夫家的地位较为低下 另外 唐朝关于婚姻契约的法律规定的一个特殊现象是 它只涉及聘礼而 不涉及嫁妆 在解释这一现象之前 首先要弄清楚聘礼与嫁妆的区别 对此研 究最有影响的是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杰克 戈迪与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斯坦利 丁 坦比亚 他们提出聘礼是男性家族支付给未来新娘家族的款项 而新娘家 族的男性又用它来为自己获取新娘 嫁妆是一种 夫妇基金 新婚夫妇可以用 这笔基金来建设自己的小家庭 因此 虽然聘礼与嫁妆的支出者的地位是同等 的 它们的接受者的地位却不一样 聘礼的接受者是新娘的家族 而嫁妆的接 受者是新婚夫妇 由此可见 唐代婚姻对聘礼有严格规定而对嫁妆只字不提的 现象 反映了早唐时期仍然是一个以父权而不是夫权为中心的社会 唐代婚姻 法的目的在于保障父系家族的利益 而不是夫妇本人的利益 此外 唐代婚姻 法之重聘礼轻嫁妆也是对唐代社会现象的一个真实反映 唐代婚姻极重门第 即使在进士集团因科举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在政治上形成主流后 进士们仍然以 娶望族女为荣 唐文人薛元超曾感叹道 吾不才 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 始不以进士擢第 不得娶五姓女 不得修国史 可见 在唐代的婚姻交易中 身为五姓女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筹码 因此 出身于贵族 尤其是望族 的女 性并不需要在婚姻契约中加上其他的条件 因为门第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资本 而当门第失去了它在婚姻交易中的分量时 嫁妆就成为女方婚姻交易中的主要 资本 因而 那些有钱人家的女儿在夫家中的经济地位应该是比较高的 2 财产继承权 把自己拥有的身份 财产传递给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 这是随着私有财产 出现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 在中国古代父家长社会中 这主要表现为 由上而下的男系纵向传递 即父亲向男系子嗣传递 从子嗣方面来说 则是后 辈得到了前辈的身份 财产 因为 自下受上称 承 承 者 下载上 新郎的家族出聘礼 新娘的家族出嫁妆 英 杰克 戈迪 斯坦利丁 坦比亚著 聘礼与嫁妆 王峰译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3 年第 1 版 第 82 页 姚平著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第 61 页 隋唐嘉话 卷中 五姓即太原王 范阳卢 荥阳郑 清河博陵二崔 陇西赵郡二李 日 滋贺秀三著 中国家族法的原理 张建国 李力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第 30 页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7 也 所以这一社会现象被称为 承 承继 继承 凡非由上而下的传递 就不能称为 承 承继 继承 如唐代 丧葬令 诸身丧户绝者 所有 资产 无女均入以次近亲 中的 入 唐代敕文 死商钱物等 其死商有 父母 见相随者便任收管财物 中的 收管 等 近代民法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包含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财产传递 如我国现行 继承法 所规 定的继承人包括配偶 子女 父母 兄弟姐妹等 不同于中国古代的 承 承 继 继承 另外 中国古代家庭中的财产承继是身份承继的附庸 家产作为 祭祀义务的内在附属物而存在 承继 是子嗣对父祖辈权利义务的包括性承受 这更不是可以用近代民法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一词所表述的 总而言之 古代汉语中的 承 承继 继承 与近代民法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的区别有二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 承 承继 继承 既包括身份传递 也 包括财产传递 而现代汉语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仅指财产传递 二是古 代汉语中的 承 承继 继承 指的是自上而下的传递 现代汉语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则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递 故此我们应该明白 现代汉语中的 succession 继承 与古代汉语中的 承继 继承 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但在立法中 通常以 继承 对应 succession 所以在本文的 论述中 笔者还是采取习惯做法 让 继承 一词一身而二任 既用于对应古 代汉语中的 承继 继承 收管 又用于对应近代民法中的 succession 如上所述 中国古代的继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即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 其中身份继承依照家族的身份继承与国家的政治地位继承可分为宗祧继承 祭 祀继承 和封爵继承 而财产继承包括父母的遗产继承 死商财产的继承和食 封继承 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性独尊的家族社会 这一特性反映在继承关系 上表现为法律和礼俗重男子权利而轻女子权利 就祭祀继承及其相关的立嫡 继嗣和爵位继承制度来看 均是男性血缘的延续 因此可以说 凡在涉及身份 地位 荣誉的法律关系中 女子都没有继承权 这是由女子所处的依附地位所 决定的 所以我们这里只探讨女子的财产继承 康熙字典 引 增韵 宋刑统 卷一二 户婚律 死商钱物 门所引唐太和五年二月十三日敕节文 有学者将食封继承纳入身份继承中 如吉林大学副教授王云飞 唐代继承法探析 笔者认为食封虽为 皇帝的恩泽 代表的是无上的荣誉 远非普通财产可比 但其最终是以食邑等财产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 明显的物质性 故将其归为财产继承中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8 1 一般的财产继承 中国的礼教素来重视纲里伦常 长幼有序 即为五伦之一 故女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 也需要按 长幼有序 来定位 但在财产继承权上 长幼有序 的 等级规定却失去了作用 作为长姊的继承份额不但不能与长兄相等 而且不能 与名分上低于自己的诸弟相比 这是因为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 男子是法定的 宗祧继承人 而后代的继产权利又是依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来确定的 这样一来 女子既然不是继承门户的法定继承人 自然就无权参与财产的分配 但在另一方面 唐代法律本着 同居共财 同居应分 的财产分配制度 女 子也有权获得一份祖 父辈留给自己的财产 那女子究竟享受多少份额的继承 权 唐代以前律文中不曾有过明文规定 直到唐代 才对包括在室女在内的所 有女子的财产继承权从法律上予以确认 同时 对女性享有的财产继承权的范 围及份额从律法上做了详细的规定 唐律规定在室女可以享有 依子承父分法给半 即未嫁的女子在财产继 承份额上 可依法律的规定获得未婚兄弟聘财的一半 这种继承财产的方式即 为上文所述的奁产嫁妆 取得方式要么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以析产的方式取得 要么是父母去世后以继承的方式取得 2 户绝财产的继承 为人女的财产继承权的第二种实现途径就是 户绝 时的财产继承 所谓 户绝 又称为 绝户 这一概念在唐宋时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它指的是 父系的断绝 如 唐律疏议 所说 无后者为户绝 另一方面 它也指作为 纳税单位的户的消失 一个有男性家长的户称之为 课户 一个无子嗣 无论 亲生或领养 的寡妇家庭则称之为 女户 当她死后其家庭就成为绝户了 所 以绝户概念适用于这样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已经与他的兄弟分家并独立 门户 而父亲 和母亲 已去世 没有留下子嗣 这样的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 绝户 即父系的断绝和纳税单位的消失 对户绝的遗产处理 先看历史上的例 子 陈留有富老 年九十无男 娶田家女为妻 一交气绝 后生得男 其女曰 段塔丽著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第 29 页 唐律疏议 卷一二 户婚 上 白凯著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第 11 页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9 我父死时年尊 何一夕便有子 争财数年不决 丞相邴吉出上殿决狱云 老 翁儿无影 又复畏寒 于时八月 取同岁小儿俱解衣裸之 老翁儿独呼寒 复 令并行日中 无影 因以财与男 在此暂且不论邴吉的亲子鉴定方法是否科学 如果最后鉴定出该男并非此老所出 家产自应由其女继承 简言之 在绝户家 庭中 女儿包括出嫁女 是全部家产的继承人 在唐代法律中 对户绝遗产又是如何处理呢 唐令拾遗 卷三十二 丧 葬令 曰 诸身丧户绝者 所有部曲 客女 奴婢 店宅 资财 并令近亲 亲 依本服 不以出降 转易货卖 将营葬事及量营功德之外 余财并与女 户虽 同 资财先别者 亦准此 无女 均入以次近亲 无亲戚者 官为检校 若亡 人存日 自有遗嘱处分 证验分明者 不用此令 由令文中可知 户绝情形下 遗产继承的顺序是 有遗嘱时 则按遗嘱处分 若未在遗嘱中做安排 则财产 归女儿所有 若无女儿则归其父系近亲 兄弟 子侄 叔伯或堂兄弟 所有 若连近亲也没有 则其财产归国家所有 可见在户绝情形下 无论是在室还是 出嫁 女儿都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都可以依法承继除去父母丧事费用所需的 全部遗产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实现这种权利的 如 全唐文 卷九八 零九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案件 洛阳人晁谚先蒙本县给同乡人任兰死绝宅一区 又被兰女夫郭恭理诉 此宅县断还谚 州断还女 谚不伏一事 这起出嫁女争 回父亲遗产的案件 女儿最终胜诉 判文称 宅及资物 女即近亲 令式有文 章程宜据 这说明令中所规定的事项得到了实际的实施 并没有成为一纸空文 也说明了女儿对父母的遗产的继承权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这一点 在唐人的笔记小说中也能证实 如 太平广记 卷三四五 郑绍 条记载 南 人郑绍途径华山附近时 见到一位独撑门户的贵家女子 在主人的邀请下 郑 绍随侍婢走进一处大宅 见有 从婢十余 并衣锦绣 复入一门 见珠箔银屏 焕然相照 攀谈间方知此女乃已故皇尚书家幼女 少丧二亲 无兄弟 女子 继承门户后 以其家产在华山之侧构筑别墅 准备招婿入赘 可见女子继承家 产的事很是普遍 基于此 唐文宗开成元年七月五日的敕文中又有进一步的规 定 自今后 如百姓及诸色人死绝 无男空有女 已出嫁者 令文合得财产 东汉 应劭撰 吴树平校释 风俗通义校释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第 1 版 第 420 页 叶孝信主编 中国民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 版 第 309 页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10 其间如有心怀觊望 孝道不全 与夫合谋 有所侵夺者 委所在长吏 严加纠 察 如有此色 不在给与之限 即女儿在作为继承人时应无损害被继承人利 益和人身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 否则 官府有稽查的责任 并有权剥夺其继 承的权利 之所以这样规定 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父系家族的利益 防止女儿在 作为继承人时与其夫为合谋财产而损害被继承人的人身及利益 充分说明了唐 朝仍然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 法律的目的也是在于保障父系家族的利益 3 死商财产的继承 在唐朝 还有关于特殊身份的为人女者的财产继承 包括死商财产继承和 食封继承两方面的规定 唐律之所以对死商财产继承做出规定 还是由当时的 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极度繁荣 经济高度发达 社 会风气非常开放的朝代 国内各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也十分频繁 因此商 旅众多 而按照古人的理解 行曰商 处曰贾 行商意味着离开原居住地从 事买卖 故而商人所留财产极易散失 其权利也难以得到保护 唐律即对商人 的遗产单独予以规定 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日趋完善 关于死商财产 唐律 中有三则规定 诸商旅身死 勘问无家人亲属 相随 者 所有财物 随便纳官 仍具状申省 在后有识认堪当 灼然是其父兄子弟等 依数却酬还 唐太和 五年 831 年 敕令 死商钱物等 其死商有父母 嫡妻及男 或亲兄弟 在 室姊妹 在室女 亲侄男 见相随者便任收管财物 如死商父母 妻儿等不相 随 如后亲属将本贯文碟来收认 委专知官切加根寻 实是至亲 责保讫 任 分付取领 状入案申省 唐太和八年 834 年 敕令 死商客及外界人身死 应有资财财物等 检勘从前敕旨 内有父母 嫡妻 男 亲侄男 在室女 并 合给付 如有在室姊妹 三分内给一分 如无上件亲属 所有钱物等并合官收 死波斯及诸番人资财货物等 伏请依诸 客商例 如有父母 嫡妻 男女 亲女 亲兄弟无相随 并请给还 如无上件至亲 所有钱物等并请官收 更不 牒本贯追勘亲族 从这三则规定可以看出 立法用意在于妥善保管财物 使 其不受损失 其内容是逐渐具体 明确和成熟的 第一则规定只是规定了处理 宋刑统 户婚 引唐令 张晋藩主编 中国法制通史 隋唐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第 427 页 宋刑统 户婚 死商钱物 条所引唐 主客式 宋刑统 户婚 死商钱物 条所引 宋刑统 户婚 死商钱物 条所引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11 死商财产的总原则 其所确认的继承主体仅限于 父兄子弟等 并没有明确死 商女儿的继承权 第二则规定 改正了继承主体范围不明确的不足 明确了死 商的在室女有对其父遗产的继承权 比起第一则有了很大的进步 还加强了程 序法方面的规定 以防止妄冒认领 第三则规定在第二则规定的基础上 还增 加了在室姊妹的继承权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的 法律地位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 应当是不断地在提高 4 食封继承 与前三种财产继承方式相比 能够享有食封继承权的主体并不普遍 尤其 是女性继承人 一般应为公主及贵族女子 所谓食封 是指由获得实封爵位的 人所享有的由皇上恩赐的以食邑为主的封赏物 唐代将封爵继承与食封继承相 分离以区别虚封与实封 在唐代 女儿是没有资格继承爵位的 但是与爵位的 单人继承不同 属于经济利益的食封可以由妻子儿女们共同继承 据 唐六典 载 食封人身殁以后 所封物随其男数为分 承嫡者加一分 若子亡者 即男 承父份 寡妻无男承夫份 若非承嫡房 至玄孙却不在此限 其封物总入承嫡 房 一依上法为分 其分嫡房 每至玄孙准前停 其应得分房无男有女在室者 准当房分得数与半 女虽多更不加 虽有男 其姑 姊妹在室者 亦三分减男 之二 若公主食实封 则公主薨乃停 从这一规定来看 法律虽然对女性的继 承施加了诸多限制 如在继承顺序上 女性获得食封继承权的前提是 寡妻无 男 改嫁者无 或 应得分房无男有女在室 继承份额极少 在应得分房无 男可继承食封时 各女均分同房男子应继份的一半 女子人数越多 各人所得 份额越少 在室姊妹所得为同房男子的 1 3 另外 女性的食封无法承袭 若 公主食实封 则公主薨乃停 但法律明确规定了女子有一定的继承权 虽然得 到的不多 但也是法律所保障的一份 这也成为为人女者财产权利的一部分 二 为人妻的财产权 二 为人妻的财产权 首先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在探讨为人妻的财产权以及下文中为人妻的人 身权 均是以家庭中男子的正妻作为研究对象 至于家庭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妾 媵 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王云飞 罗浪等 唐代继承法探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4 期 陈鹏生主编 中国古代法律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第 1 版 第 393 页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12 中国封建社会 自汉代儒家定于一尊之后 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儒家 伦理道德观 便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三从四 德 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 在女性一生中所扮演的三种角色中 为人 妻的地位是最低的 她们从出嫁为人妻 直至去世 始终是以家庭主妇的身份 承担着为家族繁育后代 相夫教子 奉养舅姑 以及维护家庭和谐之重大责任 她们为家族繁荣兴旺 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理本该拥有较高地位 但在 已嫁 从夫 的封建夫权社会 她们在男人心目中 不过是家庭中生儿育女 传宗接 代的工具而已 她们不仅在人身上受制于丈夫 在财产上更是不得有私财 但 是不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实际生活中 为人妻都是有一定的财产权 因而本文 从两方面对此加以考察 一为媳妇从娘家带来的财产 包括奁产陪嫁和户绝之 家依法继承的娘家财产 二为妻子对夫家财产的占有和继承 1 对所得娘家财产的所有权 唐代妇女出嫁后从娘家获得财产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出嫁时娘家所陪 送的嫁资 二是娘家在父母兄弟身亡 无子嗣继立门户 家中惟有出嫁女的情 况下 可依法继承本家家产 关于嫁资 在上述为人女的财产权中也有所阐述 是父母出于人伦感情的需要 在世时为出嫁女备办的一份比较像样的奁资 留 作女儿日后生活需用 然而 嫁妆 于在室女通常只是一种名分 于出嫁女才 是一种实用 嫁妆的丰厚程度 既显示在室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地位 而且 也关系到在室女在嫁到夫家之后的家庭地位 故父母在世时 总要想方设法将 女儿的嫁妆置办的丰厚一些 以便女儿将来嫁为人妻时 不受夫家歧视 从唐 代的一些史料记载来看 唐代女子出嫁时所陪嫁妆是相当丰厚的 那对于这部 分丰厚的嫁妆 妇女是否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呢 唐代法律规定 诸应分田宅及 财物者 兄弟均分 其父祖亡后 各自异居 犹不同爨 经三载以上 逃亡 经六载以上 若无父祖旧田宅邸店碾硙部曲奴婢见在可分者 不得辙更论分 妻家所得之财 不在分限 妻虽亡没 所有资产及奴婢 妻家并不得追理 兄 弟亡者 子承父分 继绝亦同 兄弟俱亡 则诸子均分 其父祖永业田及赐田 亦均分 口分田即准丁中老小法 若田少者 亦依此法为分 其未娶妻者 别 段塔丽 唐代女性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中华文化研究 2002 年第 5 期 钟铁蕙 论唐代妇女的个人财产所有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7 年第 4 期 段塔丽著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第 41 页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13 与聘财 姑姊妹在室者 减男聘财之半 寡妻无男者 承夫分 若夫兄弟皆亡 同一子之分 有男者 不别得分 谓在夫家受志者 若改适 其见在部曲奴婢 田宅 不得费用 皆应分人均分 这表明 唐代对于女儿出嫁的奁产 到了 夫家之后仍归妻子所有 但在妻子去世之后 她所有的资产及奴婢 应归夫家 所有 妻家不得处置 除了奁产的所有权 唐代女子的继承权也没有划分在室女和出嫁女 都同 样具有继承权 如唐文宗开成元年 敕节文 中明确规定 自今后 如百姓及 诸色人死绝 无男空有女 已出嫁者 令文合得资产 从礼法规定上讲 女 子出嫁后 便由父宗加入夫宗 与本家脱离了从属关系 故无权再参与本家财 产的分割 但唐文宗开成敕令 却以国家法令的形式 肯定了出嫁女拥有本家 家产的继承权 而到了宋代 宋律对女儿做了未嫁 出嫁和归宗的区别 宋刑 统 对 户绝条 的起请条说 今后户绝者 所有店宅 畜产 资财 营葬功 德之外 有出嫁女者 三分给与一分 其余并入官 如有出嫁亲女被出 及夫亡无子 并不曾分割得夫家财产入己 还归父母家 后户绝者 并同在室 女例 余准令敕处分 从该条规定中可以看出 宋代只有未嫁的女儿保留了 她们对绝户财产的充分权利 出嫁女儿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继承娘家财 产的前提条件是绝户且没有在室女 在份额上也做了更为苛刻的限制 只能继 承绝产总额的三分之一 其余三分之二收入国库 如果家中有 不曾分割得夫 家财产入己 的归宗女 就要按照 家财并与女 的 在室女例 办理 全部 财产则由上述归宗女继承 出嫁女没有份 当然如果有姊妹在室 出嫁女就更 不能回家继承了 相比宋代而言 唐代女子的财产继承权要充分得多 至于离婚后妻子的奁产和在娘家继承的属于其自己所有的财产如何分割 在唐代法律中尚无明确的规定 但依礼制和当时的风俗习惯可以推断出 这时 妻子的财产仍归其个人所有 如 礼记 杂记 及两汉制度就规定 夫妻离婚 时 男方应归还女方陪嫁之物 敦煌文书中收录了几件唐末五代放妻书的格式 样文 其中涉及到对妇女离婚后的财产问题 如 乡百姓专甲放妻书一道 称 缘业不遂 见此分离 聚会二亲 夫与妻所有物色书之 已归一别 唐律疏议 户婚 同居卑幼私辄用财 条 宋刑统 卷一二 户婚 户绝资产 条 宋刑统 卷一二 户婚律 户绝资产 臣等参详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14 三年衣粮 便畜 献 柔仪 另一份内容大致相同的放妻书中也提到 今已 不和 聚会二亲 以俱一别 所有物色书之 三年依 衣 粮 便献 柔仪 表明离婚时 男方不仅需要归还妻子的嫁妆 而且在男方单方面休妻时 还需要给予妻子一定数量的钱财 作为对女方的赡养和补助 这一点 在唐代 其他文献资料记载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 旧唐书 卷一三二 李澄传附李元素 传 记载 初 元素再娶妻王氏 石权公方庆之孙 性柔弱 元素为郎官时娶 之 甚礼重 及贵 溺情仆妾 遂薄之 且又无子 而前妻之子已长 无良 元素寝疾昏惑 停辙遂出之 给予非厚 妻族上诉 乃诏曰 李元素病中上表 恳切披陈 云妻王氏 礼仪殊乖 愿与离绝 初谓素有丑行 不能显言 以其 大官之家 所以令自处置 访闻不曾告报妻族 亦无明过可书 盖是中情不和 遂至于此 胁以王命 当日遣归 给送之间 又至单薄 不惟王氏受辱 实亦 朝情悉惊 如此理家 合当惩责 宜停官 仍令与王氏钱物 通所奏数满五千 贯 当然这种对女方的补偿是有随意性和特殊性的 没有形成一种定制 之所以当时会出现这样的习惯做法 还是因为唐代法律中已明确规定嫁妆 为出嫁女的私人财产 当夫妻离异或改嫁再嫁时 均可以将这份陪嫁资产随主 人带出 这种习惯做法也影响深远 直到北宋时期还很普遍 如北宋末年曾出 任乐清县令的袁采在 袁氏世范 卷一 睦亲 同居不必私藏金宝 中说 作 妻名置产 身死而妻改嫁 举以自随者亦多矣 神宗朝释文莹也指出 高粱 士族之家 夫始属纩 己欲括奁结橐求他耦而适者多矣 但到了南宋尤其是 中后期 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 妇女携产改嫁的权利逐渐丧失 据 名公书判 清明集 卷五 继母将养老田遗嘱与亲生女 记载 妇女随嫁奁田 乃是父母 给予夫家田业 自有夫家承分之人 岂容卷以自随乎 将妻子的随嫁资产视 为夫家的财产 与唐朝有了根本区别 又如陈氏为徐梦彝之妻 有子女四人 不幸夫亡 陈氏弃子携其奁田归父家 徐家不满而诉于官府 官府的判决明确 指出 押陈氏归徐家 陈氏的奁田归徐家所有 到元明以后 随着统治者对妇 女贞节观的日趋严格和对女性离婚改嫁及寡妇再嫁行为的歧视 原属于对出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 敦煌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61 年第 2 版 第 444 页 张艳云 从敦煌 放妻书 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 敦煌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文莹著 玉壶清话 卷二 中华书局 1984 年第 1 版 第 20 页 邢铁 高崇 宋元明清时期的妇女继产权问题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名公书判清明集 附录 2 徐家论陈家取去媳妇及田产 一 唐代妇女的财产权 15 女的个人私产的嫁妆已逐渐演变为夫家财产的一部分 如 元典章 中明确规 定 今后应嫁妇人 不论生前离弃 夫死寡居 但欲再适他人 其元随嫁妆奁 财产 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明会典 中也有类似规定 其改嫁者 夫家财 物及原有妆奁 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至此 妇女对于随家资产的所有权被剥 夺得一干二净了 2 对夫家财产的占有和继承权 在古代作为儿媳的女性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 没有财产管理权和处分 权 礼记 内则 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子妇无私货 无私蓄 无私器 不敢 私假 不敢私与 唐律疏议 卷十二 户婚 子孙别籍异财 条也规定 诸 祖父母 父母在 而子孙别籍 异财者 徒三年 为人子女者在父母俱在的时 候都是没有什么财产权 更别说在家庭中地位低下的妻子了 但在实践中 唐代为人妻的女性并不与此完全相同 在唐代的家财管理中 妻子有 管钥 的传统 古代传统社会中的家庭都是实行家庭收入同产共财制 家庭的财产虽然是共有 但是财产的管理和使用权却掌握在家长手中 在许多 大家庭中都设有收支帐簿和储藏仓库或箱柜 而这个帐簿和仓库的钥匙一般都 由家长之妻掌管 如 旧唐书 李光进传 记载 光颜先娶妻 其母委以家事 母卒 光进娶妻 光颜使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姒 而与此相对 在 新唐书 徐 岱传 中有 岱 吝啬 自持家管钥 世所讥云 再如 册府元龟 卷七五 七记载的李谓和寡嫂孤侄共居 庄田租税自主办 资财管钥寡嫂掌之 这三个 不同的记载却传递了一个相同的信息 那就是在当时社会里妻子管钥已经成为 了一种普遍现象 这个管钥是家庭财产的象征 虽说妻子不能随意处分家中财 产 但还是有管理权的 正如日本的仁井田陞先生所说的 这种管钥权象征了 主妇的地位 说明了妻子在家庭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家财中有一定的发 言权 但唐代社会妇女对家产的掌管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它主要依靠的是夫 妻之间的感情 一般而言还是男子主家事 如上文所述 唐代妇女在继承娘家财产方面是无法与同胞兄弟相比的 但 元典章 第十八 夫亡奁田听夫家为主 明会典 卷十九 户口一 户口总数 日 滋贺秀三著 中国家族法原理 张建国 李力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第 45 页 转引自王志胜 唐代家庭收入初探 年 11 月 唐代妇女民事权利研究 16 却比他们多了一个继承财产的机会 即可以在夫家继产 这种继产主要发生在 丈夫去世之后 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寡妻守节不再改嫁 二是寡妇再嫁 对于 守节寡妻不再改嫁 唐律中有规定 诸应分田宅者 及财物 寡妻无男者 承夫分 若夫兄弟皆亡 同一子之分 有男者 不别得分 谓在夫家受志者 若改适 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 不得费用 皆应分人均分 说明无子的守节 寡妻可以继承丈夫的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