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走向融合: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的建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 要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住区邻里关系疏远、淡漠,住区主体间缺乏交往 与互动,居民对住区缺乏心理认同和归属感的社会问题,在总结了国内外住区规划 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为住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在居民的交往与互动 中形成,住区主体间的各种联系与交流都要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交往起着组织整 合功能与文化协调功能。因此,增进住区主体间的交往与互动对促进住区融合,形 成共同的住区归属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住区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特征,研究认为住区主体间的人际交往行 为主要发生在社会和空间两个层面,即:住区开放空间、住区组织与住区文化,并 将其相互交织构成的住区公共领域及发生在其中的住区居民间的交往与互动关系定 义为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然后,以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分析了 转型期我国住区主体异质多元、空间环境设计的功能主义倾向、管理组织体系结构 不完善以及住区文化活动难于开展等一系列现状特征。进而明确了从物质层面和社 会发展层面两个方面来探讨居民交往互动的规律,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以指导下 一步的研究。 在住区的物质层面上,住区开放空间是住区主体间互动与交往的物质载体。本 文通过分析、借鉴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的行为动机、环 境行为、人对环境的感知等角度研究个体与住区开放空间相互作用的行为规律;从 邻里交往的空间范围、各类亚社群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来研究住区亚社群与住区 开放空间的互动规律。 在住区的社会发展层面上,住区组织和文化是住区主体间互动与交往的媒介。 本文根据城市社会学、组织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着重研究住区组织与文化的互动与 阻隔对住区主体间相互交往的影响,探讨了增进住区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合理组织结 构和文化沟通模式。 最后,依据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结论,本文以增进居民交往与互动,促进住区 融合为目标,在物质环境层面住区开放空间和社会发展层面住区组织与文 化两个层面为住区公共空间网络的建构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网络,交往,社会整合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abstract based on some social problems of the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for example, the distant neighbourhood, the absence of intercourse and the lack of self-ident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planning theories worldwide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dicat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that is formed in the intercourse of inhabitants in substance. the intercours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habitants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harmoniz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by the way of enhancing the intercourse among inhabita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society-space entia, it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course of inhabitants mainly takes place in the two asfects of society and space, namely the open space,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is paper, its defined that the network of public space is the public sphere, including the open space, the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and the intercourse among the residential-community inhabitants. then,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spa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characters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for exampl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omposing of inhabitants, the functionalism tendency of the spatial design,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orgnazations and culture. on the material aspect, the open space is the carrier of the intercourse of inhabitants. baseded on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ehavior principle of the interactiona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pen space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motivation of behavior, the manner of behavior, the psychological apperceive, and so on. furthermore, accordding to the spatial scope of neighbors intercourse and the space-time character of the community activity,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a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open space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is also researched. on the asp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rgnazations and cultur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s the intermedium of intercourse. refering the theories of urban sociology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i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s the mechanism that the orgnazations and culture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fect the intercourse of inhabit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to sum up the above argumen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s of promoting the intercourse of inhabitations an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how to construct the network of public space. keywords: the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the network of public space, intercourse, social integration 2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绪 论 1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空变革,城市规模 迅速扩张。同时,在社会转型期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延续 了半个世纪的单位制解体,市民利益社会化,国家逐渐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淡出, 这使得:一方面,市民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以非政府组织(ngo)为代表的 “第三部门”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力量使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 分化,社会流动加剧,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 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住区建设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其 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住区在物质空间层面上功能主义倾向严重, 住区建设求快求洋,住区环境重视觉、轻使用, “简陋、短缺”与“奢侈、豪华”并 存,空间环境的社会意义缺失。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层面上,虽然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单位制住区”模式被打破,但新的住区组织结构还未完全建立, “大政府、小 社会”的体制惯性仍在发挥作用, “社区自治”大多还停留在口号阶段,居民参与住 区事务仍停留在表层。此外,住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在住区 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仍存在不足。以上这些问题,都加剧了现代社会 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城市住区邻里关系疏远、淡漠,住区主体间缺乏交往与互动, 居民对住区缺乏心理认同和归属感的等现象,成为当前我国城市住区的突出问题。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社区、居住区与城市住区的概念 1)社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社区、居住区与城市住区的概念 1)社区 “社区”是从英语community一词翻译而来,英文原意指公社、团体、社会、公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众,以及共同体等。英国学者hs梅因于1871年出版的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 中首先使用了“社区”一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ftonnies)在 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 (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正式提出社区这一 概念,藤尼斯将社区定义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 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中文“社区”一词,是20 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者费孝通等人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意在强调这种 社会共同体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之内的 1。 这里,我们借鉴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关于社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阐释,即:社区是 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形成的具有认同 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 2) 居住区2) 居住区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居住区”定义为:“一般称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3) 城市住区 3) 城市住区 本文所指城市住区(the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是城市居住社区的简称, 是指在城市的一定地域范围内,一定规模的居民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 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社区的 主要类型之一。它是与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时空载体,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在认知 意象或心理情感上均具有较一致的地域观念、认同感与归属感。 1.2.2 住区与社区、居住区的区别 1) 住区与社区的区别 1.2.2 住区与社区、居住区的区别 1) 住区与社区的区别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具有一个涵盖面较广的界定范畴。现代的社区概 1 沙颂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p18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念己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实体概念,几乎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经济、 文化活动均可纳入到社区研究范畴中,甚至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虚拟空间 (virtual space)的出现,虚拟生活也被纳入到社区研究的对象之中。而在城市住 区内虽然也可能包含了生产、商贸、教育、文化等其它城市职能活动,但居住及其 相伴而生的休闲活动无疑占具绝对的主导优势。 然而,住区与社区两者之间在内涵上又有诸多共同之处。正如前面住区的定义 中所指出:住区是社区中的一种类型。因此,住区作为一种社会共同体,也具有现 代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人际互动、一定的组织结构、以及文化和社区情感上 的认同等。 2) 住区与居住区的区别 2) 住区与居住区的区别 比较城市住区和居住区的概念及其要素可知,居住区的概念较为强调物质空间 的内涵,居住功能的实现是其主要目标。而城市住区则具有物质空间与社会发展的 双重内涵,它是与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社会空间”统一体,住区本质上体 现了一种社会关系。而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形态属性的片面关注, 忽视其社会空间内涵,使得以居住区规划理论方法为指导而建构的居住空间与社会 群体的多层次社会需求相脱离,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本文以城市住区的 概念取代居住区的概念,深化了对居住空间社会本质的认识。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住区作为一种社会共同体,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它在居民的交往与互 动中形成,住区内的各种活动、联系与交流,都要通过人际交往去实现。人际交往 在住区内的共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住区融合,形成共同的住区归属感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以规划的手段来促进住区主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进而达成促成住区融合的社会目标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本文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中受到启发,偏重于人文视角,将住区开 放空间、住区组织与住区文化,并将其相互交织构成的住区“公共领域2”及发生在 其中的住区居民间的交往与互动关系定义为住区公共空间网络。进而从物质层面和 社会发展层面两个方面来探讨居民交往互动的规律,研究其相互作用机制,以指导 具体的住区规划实践。 1.3.2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就规划理论而言,我国的住区规划理论大多还停留在“居住小区” 、 “邻里单位” 的阶段,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见物不见人”,缺乏对社会人文的深层关注。而 关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交往、心理需求等理论被认为是社会 学、管理学、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住区规划无关。即使偶尔关注,也往往是 断章取义,仅仅作为一个“说法”,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社区研 究成果和方法与城市规划的住区研究还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结合。 而20世纪末,科学领域又出现了学科综合、交义的大趋势。城市住区作为城市 综合系统的子系统,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并不断发 展的“社会空间”复合系统,物质空间和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联系。 因此,从多学科的人文视角进行住区规划理论的梳理和整合,对规划理论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 2) 现实意义 2) 现实意义 住区是社区乃至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住区研究是 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在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原有的社会网络被打破, 新的、稳定平衡的社会网络还未完全建立,社会出现阶层分化与隔离,住区内邻里 关系淡漠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在现代城市中的一定居住空间范围内建立人 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联系网络和凝聚力就成为我国住区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2 借用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公共领域”的概念,本文的“公共领域”还包含了开放 空间这一物质载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题,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综述问题的界定理论的建构提出对策”的技术路 线,抓住住区发展的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采用层层剖析的方 法,研究的内容紧紧围绕物质层面的住区开放空间和社会发展层面的住区文化及组 织结构这几个方面的主题,理清研究的脉络,突出重点,具体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分析 1)文献分析 在具有了社会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实地取证的真切感受之后,大量性地阅读了关 于城市住区营建的各类书籍、期刊、杂志、报纸等,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全面客观 的综合、分析与比较,力图把握住主要的思想脉络,同时汲取自己所缺乏而又需要 的营养,充实自己的学科理论与分析水平,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及相关数据,为课 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实证研究 2)实证研究 深入城市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观察、摄影、访谈以及亲身的体验等方 式收集相关资料及信息。此外,通过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住区规划、实施案 例,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调查数据,以补充信息的不足。 1.4.2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框架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研究的背景 相 关 概 念 辨 析 研 究 内 容 及 意 义 研 究 内 的 方 法 及 框 架 公共空间网络的系统构成 公共空间网络的现状特征 住区居民互动的发生域 理论的建构 住区主体与空间互动关系 住区组织间的互动与阻隔 住区文化的互动与阻隔 合 理 的 住 区 结 构 空 间 的 行 为 学 设 计 空 间 的 系 统 化 设 计 住 区 组 织 与 公 众 参 与 住 区 的 文 化 发 展 居民 互动 是整 合的 关键 国外住区理论及实践 国内住区理论及实践 理 论 趋 势 社会发展层面 物质空间层 及问题的提出 研究主题的界定 多元 化的 发展 特征 实施的策略 绪 论 部 分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2 国内外住区规划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2 国内外住区规划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的演进及实践 2.1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的演进及实践 人类的居住社区思想早已存在,但是人们对其较为深入的认识与研究却始于近 代,并随着近代城市建设而不断发展完善。按照相对一个时期住区规划理论及实践 发展的主要特点,国外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3: 理想主义时期 理性功能主义时期 人本主义回归时期 新的发展时期 2.1.1 理想主义住区规划思想(1810 年1920 年) 2.1.1 理想主义住区规划思想(1810 年1920 年) 现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萌芽产生于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当时, 由于工业化需要大批自由的密集型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西欧城市急剧 膨胀,城市生活环境极端恶化,社会矛盾尖锐,这期间产生了大量工人生活区及公 寓式住宅。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及查理傅立叶 (charlesfourier)等人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希望改 善工人生活条件,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组织模式,从而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改 良社会的目的。 1817年欧文提出了“新和谐村”(village of harmony)的规划思想,将居住空 间与社会构成紧密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人的基本需要,是最早的白给白足的完整 社区。傅立叶于1829年提出法朗吉(phalanges)的概念,主张以1800人的法朗吉为城 市的基本单元组织公共生活,以促进人际关系。至19世纪中叶,一些工厂发展了欧 文的模范工厂模式,在大城市郊区统一规划建设工厂和配套的工人居住社区,这些 工业社区(industrial community )已经具有功能型城市住区的雏形。然而,鉴于时 代的政治背景及经济原因,以上这些规划实践终因其乌托邦式的理想模式的局限性, 不久均归于失败,但其实践却为西方近代住区规划理论奠定了基础。 3 朱海波现代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四川建筑,2006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19世纪末,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奠基人、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在其1898年出版的名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 市” (garden city)的概念。霍华德设想在大城市外创建一个个自给自足的理想社 区,试图将城市生活的优势和乡村生活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在他的设想中, “田园城 市”是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其中每5000人构成一个居住单元, 住宅皆独幢,住宅区在中心公园与绿化带之间,空间开敞、环境优美。霍华德的“田 园城市”蕴涵的住区规划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改善物质环境的住宅计划,而是规划和 组织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带有社会改革的性质。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1903年翁温和 帕克在伦敦东北64公里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letchworth),城市和农业 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20年又建设 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welwyn),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 人口50000人。 田园城市的实践最终虽未成功,但其理论中对改善生活环境的大声疾呼,迎合 了社会各阶级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的强烈不满和中产阶级郊区化的迫切要求,同 时,田园城市把城乡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 市模式 4。而其将城市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 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其理论的光芒和崇高的理想仍是指引当今城市住区规划发展的 明灯。 2.1.2 理性功能主义规划思想(1920 年1960 年) 2.1.2 理性功能主义规划思想(1920 年1960 年) 20 世纪上半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对机 械化大生产和技术的崇拜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理性成为主流思想,大量的城市 规划严格遵从机械的功能分区方法。此时,大规模的城市住区建设成为城市现代化 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上,这一阶段形成了集中主义规划思想和分散主 4 张京祥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国外城市规划,1998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图 21 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 义规划思想两类思想阵营,对城市住区规划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集中主义规划思想 1)集中主义规划思想 1922 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名作明日的城市中提出了一个 300 万人口“光辉城”方案来体现其集中主义的城市思想,光辉城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 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系统来统领全局,住宅区分布在大片公园和运动场等绿地空间 周围, 并且均向高空发展, 楼中有日常服务设施, 形成自给自足的 “居住单位” 。 勒 柯 布西耶认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城市住宅区既能满足现代社会高密度的人口需要, 又能形成开阔、安静和优美的居住环境,使居民获得充分的阳光与空气,享受现代 生活的舒适与便捷。 2)分散主义规划思想 广亩城市思想: 2)分散主义规划思想 广亩城市思想:与柯布西耶相反,美国建筑师赖特则强调人的个性,反对集 体主义。赖特认为大都市将消亡,人们将走向乡村。他于 1935 年提出广亩城 (broadacre city)的概念,认为为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家庭和家庭之间要留有足 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同时,他也认为汽车、电话等新技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赖特关于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在北美的住宅郊区化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有机分散理论:有机分散理论:有机分散理论是沙里宁(eliel. saar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 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针对居住问题, 他套用其他学科的规律,从生物有机体成长的 视角来看待城市,他主张建设一种人的工作、 交往与自然相融合,城市与乡村优点并蓄的居 住环境。 邻里单位思想:邻里单位思想:1929 年美国人西萨佩 里 ( clarence. perry ) 提 出 的 邻 里 单 位 (neighborhood unit)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 的现代住宅区设计理论(图 21),成为现代城 市的居住设计的一种基本模式。所谓邻里单 元,是指用城市干道所划分的,容纳 5000 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居住的地块作为基本聚居单位,使居民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小学、商店等服务设施, 并拥有充足的室外活动场地。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 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邻里单位的规模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 干道为原则,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二战后邻里单位理 论在英、美及前苏联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如位于伦敦郊区的哈罗新城,1933 年斯 泰因(c. stein)的雷得朋规划等,1956 年前后前苏联根据邻里单位思想形成了居 住小区理论。 2.1.3 人本主义住区规划思想的回归(1960 年1980 年) 2.1.3 人本主义住区规划思想的回归(1960 年1980 年) 二次大战后西方住宅短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背景为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 思想的广泛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理性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由于其便于操作的“科学 理性”精神在住区建设中大行其道。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曾经有效的解决了城市住房 的燃眉之急,但城市住区大规模的建设则使其根本的功能主义指导内核中存在的隐 患逐渐显露出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图 2-2) ,引起了规划界的反思。这期间, 主要理论思潮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 2-2 普鲁伊特伊戈住宅及其炸毁情况 1)关于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和环境关系的研究 1)关于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和环境关系的研究 纽曼(oscar newman)在1972年提出了“可防卫空间” 理论,从行为学角度提出 了住区空间层次和住区安全的规划原则。纽曼建议,可防卫空间的设计特征有助于 居民对领域进行控制,这将导致犯罪案件的减少和居民安全感的提高;凯文林奇 (lynch)于1960年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以心理认知图式描述了居民对社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的整体地域概念,从更深层次发掘了巩固社区稳定性的物质环境设计基础,认为城 市意象五要素所形成的清晰结构是形成人与环境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诺伯格舒 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50年代提出的场所文脉理论,舒尔茨将社 会文化、城市发展和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都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 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2)关于城市多样性的社会思想 2)关于城市多样性的社会思想 1961年,雅各布斯(jjacobs)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对大城市 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她认为城市中的大尺度是对传统生活多样性的破坏,并且把城 市中的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升高联系在一起。 城市可视为一个 “复杂性的组织问题” , 而功能分区的僵化教条正是导致复杂性降低、 活力丧失及非人性化现象的主要元凶 5; 同年,芒福德(l.momford)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中也认为“郊区真正生物学上 的好处,被心理和社会的弱点所破坏” , “一些好的郊区,一它的物质环境是如此美 好,以至很少有人注意它在社会方面的缺陷和疏漏” ;c亚历山大(calexander) 在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的重要论文,批判了阶层式空间的思想。他从数 学集合论的角度,将基于严格功能分区和层级概念的人工制造的城市抽象为树形结 构, 而将多功能有机结合、 互相交融的自然生成的城市归纳为半网络 (semi-lattice) 形结构,通过实证性研究证明半网络形结构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城市就是一个重叠 的,模糊的,多元交织起来的整体” 6。亚历山大的规划思想从理论上推翻理性功能 主义的规划思想,指出了现代住区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随着对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反思,小规模的邻里设计成为社区规划的主流,社区 规划设计理论更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对旧城的渐进式改造和更新,注意对原有社会 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保护,以利于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3)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为缓和现代社会给住区社会关系带来的破坏,增进住区居民间的交往与互动, 社会学、组织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被逐渐引入到住区规划领域,而社会学中关于 5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m.random house, 1961. 6 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社区发展的思想更为住区规划注入了新的理论源泉。 早在20世纪初,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在英、美、法等国开展的了 “睦邻运动” 。二战后大规模住区建设所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及社会分异的不断加剧,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立政府力量或市场调节基础上的住区规划很难有效解决社会问 题,因此组织民间力量运用民间资源来应对社会变迁、促进住区的健康发展成为一 种重要的举措。对此,sanders(1958) 、warren(1978)等学者认为住区的发展是 一种社会过程。而联合国更是在1963年明确指出应通过人民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 合作,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纳入国家生活中,从而对推动 国家进步作出贡献 7。 社会学领域关于各类社区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使建筑师、城市 规划师对住区社会发展层面的理论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住区非政府组织 的发育,提高居民自治和社区参与能力成为住区规划的重要目标。 2.1.4 新的发展时期(1980 年当今) 2.1.4 新的发展时期(1980 年当今) 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完成了郊区化,但郊区化的低密度蔓延加剧了城市阶 层分化和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机会,空间场所缺乏识别性特 征,使人们难以获得最初所向往的赋于安定感和归属感的郊区生活。虽然随着信息 化和全球化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时空范围中大大拓展,但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的转型也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人们追求自身认同和社会 认同的愿望更加强烈。 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及 所生活社区的安全与融合。因此,城市住区的规划建设也已成为广泛的世界性课题,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今在社区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90年 代出现的“新城市主义” (the 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丹尼(andres duany)和兹伯格(elizabeth zyberk)夫妇, 7 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他们所设计的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是“滨海城”(seaside),特点是传统高密度的、 小尺度的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它力图根据传统的小镇模式来重新设计郊区发展 模式,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及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 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1996年的第四 届cnu大会签署了新城市主义宪章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正式得 以确立。 新城市主义一些引人注目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由丹尼和兹伯格夫妇提出的侧重 于小尺度的城镇内部街坊角度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 (如图) ;由彼得卡斯罗普(peter calthorpe)倡导的偏 重使用公共交通的 “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 。 tnd和tod是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提出的关于现代城市空间重构的典型模式,虽然这 两种设计中偏重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基本一致,即从工业革命前 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概念中发掘灵感,在今天的城市中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 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其社区理论强调社会整体关怀,把人与居住场所视为一体, 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混合。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结合了社会和 环境的考虑,如减少机动车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更为多样、复杂和混合的 住宅,尊重自然环境和具有历史特征的场所和传统市镇的的许多特征:如宜人的尺 度、蜿蜒的街道、明确界定的公共空间、多样的住宅类型、在步行距离内的多功能 中心 8。总之,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 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2 建国后我国住区的发展演变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区模式(19501978) 2.2 建国后我国住区的发展演变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区模式(19501978) 我国城市中的住区建设自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背景下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住区规划模式。 8 沈克宁可持续发展与“新”的社区和城市概念建筑师,2000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1)50 年代苏联街坊模式的借鉴 1)50 年代苏联街坊模式的借鉴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着住房短缺,居住水平低下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当时,我国住宅多为平房住宅: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成行排列,人们称之“兵营 式” ,大片修建住宅是当务之急。在国家建设的步入起步阶段,主要引入并借鉴苏联 模式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安排工业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 建设同步配套进行,具有强烈的工业文化色彩和理想主义意味。借鉴苏联以“街坊” 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图 2-3) ,住区组织采用苏联“周边式、双边式”的院落街坊 小布局,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住宅沿周边布置,围合成庭 园,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庭园绿化较多。其缺点 在于街坊布局过分强调对称构图的视觉要求,忽视了部分住宅的日照通风,因而在 此后的规划中没有继续采用。主要的建设实例有:北京东郊棉纺厂、北京三里河居 住区、百万山庄住宅区(图 2-4)等。 这种苏联街坊式布局模式的设计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强调轴线构图和 周边布置,空间布局上不如邻里单位自由。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 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建筑格局按周边式布局,过分强调形式对称,造成不利通风和 日照的死角,对居住条件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居住街坊的付诸实施,积累了大量实 践经验,结合建设和使用情况的反馈,规划理论也取得发展,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 式,而是与居民实际生活相适应。 2) 居住小区居住区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居住小区居住区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图 2-3 莫斯科齐廖穆什卡第九号街 图 2-4 百万山庄住宅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图 2-5 上海市的曹杨新村居住区 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大城市的住宅区建设受了“邻里单位”理论的影响,邻里 单位与居住街坊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居住小区规划理论。这一 理论综合了居住街坊和邻里单位的优点,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且拥有更多配套设 施,用地一般约为 10 公顷左右。其基本特征与邻里单位相近似,如城市交通不穿越 小区;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小区规模以小学及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为限;小 区内道路形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封闭性等。居住小区内最初的只设托幼机构, 到后期与居委会的管理范围相吻合,提出了组团概念并强调了住宅小区内的绿化分 级系统与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一般采用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住宅组 团的规模与内容也不断演变。 70 年代末, 北京、 上海等城市的住 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建设得到 加强, “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成为当时的建设原则,为适 应发展的需要,住区建设规模扩充到居 住区一级,从而形成“居住区一居住小 区一住宅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级用 地一般有数十公顷,有较完善的公建配 套,如影剧院、百货商店、综合商场、 医院等。 居住区对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 居民的一般生活要求均能在居住区范围内得到解决,建设实例如:上海市的曹杨新 村(图 2-5) 。 建国之初,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一套高度集权的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城市住区带有明显的单 位属性,处于“亚社区”9状态。这一时期,城市住区直接服务于生产工作,同工作 单位所在地和工业生产区的空间联系密切,具有明确的边界,功能单一,主要在区 9 指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管理地区社会(居民居住地)的一种模式, 是指内在价值被 严重低估,社会角色不清、社会功能萎缩、社会机制发育不良、居民参与度较低、单一行政化了的社区。引自: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内围绕中心提供服务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强调实用性。住宅建设只能满足居民 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环境设计简单化、绿地缺乏、布局简单,对居民的交往、互 动等社会性活动考虑较少。 其住区社会功能是所属单位高度行政化功能的延伸,政府把各种社会组织作为 自己的直接附属,社区成员间的耦合表现在单位内部及同事之间,而并非表现在住 区中。住区组织与政府之间界限模糊,这不仅使城市单位制社区在不同程度上成为 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实体,而且造成社区居民对单位的全方位依属(工作、住房、 医疗、养老、教育、生活服务等等) ,不同单位之间互相隔离,市民公共意识、公共 生活极不发达。 总体来说,这段时期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居住社区规划。不过 在当时条件下,对生产建设的开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仍有积极意义,也为今后住区 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2 改革开放后住区的多元化发展(1978 年当今) 2.2.2 改革开放后住区的多元化发展(19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北科技学院《健美操主项I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通渭县2025年五下数学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通道下腰椎手术后的护理
- 企业员工培训稽核
- 2025简易农村土地承包租赁合同
- 2025标准建筑施工合同
- 2025繁华街道商铺租赁合同
- 2025商业店铺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2025联盟加盟合作的相关合同格式
- 2025汽车销售合作协议合同模板
- 卡仕达dvd导航一体机说明书
- 《薄膜材料简介》课件
- 内燃机车柴油机机油系统-直流传动发内燃机车柴油机机油系统
- 退费账户确认书
- JCT170-2012 E玻璃纤维布标准
-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宣贯
- 地表沉降监测典型报告
- 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 基于单片机的噪声检测报警系统
- 电磁阀的原理与结构
- 高中生人际交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