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痛苦地探索民族解放进步道路 的同时,泰国也在西方列强的持续威逼下进入民族主义的自觉时期。泰国华 文文学创作是泰国社会风云变迁的忠实记录,泰华作家们以他们博大的人道 情怀和精湛的艺术功力,形象地呈现了这一时代泰国人民的苦难人生。 在这一泰华作家群体中,年腊梅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她怀着对劳动人民 深切的同情及自己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动荡险恶的政治背景 和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下凭着对中国和泰国那份深切的爱,历尽艰辛,坚忍 不拔地创作了极具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的优秀作品。她的文学创作主要反映 的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本质,工人和小工业主之间的矛盾和 斗争,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形态的描绘. 笔者认为年腊梅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泰华文学史上有突出的成就,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创作题材,思想倾向,艺术风格与中国现代作家老舍 的众多相同之处。本文通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泰国华文作家年腊梅和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传世经典作品,从两位作家的身世背景,笔下人物 形象构造及描写手法,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文学即是反映生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对泰华作家的影 响以及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泰华文学把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植根于泰国的土壤,与泰国 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世界华文文学中独特的风景线。本文通过对两位作家进 行比较研究分析,找出年腊梅与老舍文学创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更深 入地理解年腊梅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就及其在泰华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比较、老舍、年腊梅、相同点、不同点 关键词: 比较、老舍、年腊梅、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china explored the wa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hardships. thailand was intimidated by western colonial countries and came into the period of nationalism consciousness. thai chinese literature had vividly reflected inconstant history of thailand. thai chinese writers reflected the natural essence of thai people with their great humanity and exquisite artistic skills. nian lamei was one of those great thai chinese writers. she had done a great deal of outstanding work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and historic value rely on the insincere sympathy to working people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from her deep heart. her literature works mainly reflected the natural essence of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workers and small-scale industry owners, as well as the females social status and living condition nian lameis literature had reached a prominent achievement in thai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nian lamei had formed her unique writing style. her literature themes, thought tendency and artistic styles shows lots of similarities with chinese modern writer lao she.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ai chinese writer nian lamei and chinese modern writer lao she. in the aspects of their life background, their novel characters construction and image, descrip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ir religions. thus draw the conclus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literature reflects life, through investigating h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influence on thai chinese writers. it is found that thai culture take roo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meanwhile, it combines with thai local culture and forms a unique literature. the thesis fou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nian lamei and lao she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two great writers. it also showed that nian lameis realism creation has been a great achievement and take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hai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key words: comparison, lao she, nian lamei,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 签 名 日 期 :- 签 名 日 期 :- - - - - - - - - : : 1 绪 论 绪 论 泰华作家活跃在文坛上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一批有志之士在动 荡险恶的政治背景下,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对中国和泰国那份深切的 爱,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及自己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坚忍不 拔、历经坎坷,数十年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用优美的中文创作了大量极具艺术 魅力、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他们书写的绚丽篇章使我深受感动,由 衷敬佩。 虽然这一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文学前辈们,有些已经离开人世, 有些也年过花甲。但他们的思想精髓和文学作品为泰华文学史增添了光辉,在鉴 赏的同时是值得人们学习、研究和思考的。 泰华优秀的作家之一年腊梅的创作题材、 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 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曹禺先生曾说: “老舍留给我们的是天上 人间、永不休止的乐曲,是悲壮、沉痛、愤怒,但又十分幽默、诙谐、乐观的乐 章。”11本论文志在研究和对比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的同时,真情地缅怀和欣 赏中国和泰国华文先辈们的思想之花和艺术之果, 希望中国文化和泰华文化继续 发扬光大,为人类创作出更美的篇章。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老舍先生经历过“五四”思想 的洗礼,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学底子,又在中西思潮交会和激荡中对中西方文化有 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其作品把目光投注于当时的国民启蒙,表现二十世纪的城 市社会、人物和历史。高举着文学“为人生”的大旗,描述了时代命运与个人命 运的矛盾,倡导国民精神改造的重要。作品里对中国人因循守旧、保守、善良、 蒙昧、 知足、要面子、中庸、畏缩、随遇而安等国民性,表达了作者的反思。 1966 年 8 月 24 日,在“文革”中饱受身体和精神摧残的老舍,毅然在北京太平湖投 水自尽,从而留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最悲绝的背影。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撰 文道:“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他(老舍)那样让后人痛心,其悲壮 之志,让一切苟活者顿失光泽。当今天的人们试图对二十世纪那些“被抬高”或 “被贬低”的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进行重新评判时,老舍其人其文始终是一个屹 立不倒的坐标。”23 对老舍文学的研究几乎是与他的创作同时进行的。自二十世纪以来,朱自清 12 秦文.老舍北京足迹j.2008.(4) 2 先生于 1929 年写下了首篇老舍研究的评论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邓绍 基的老舍近十年的话剧创作和蔡师圣的略谈老舍早期的小说。张桂兴先 生的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这三本书广泛地 收集、综汇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和研究资料,并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之具有极 高的实用性,成为老舍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必备的权威工具书。 1984 年,周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老舍诞辰八十五周年大会上,发表 怀念老舍同志,称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 文坛德高望重的杰出代表之一”,“艺术革新家”,“为一切追求进步,追求光 明,追求革命的作家作出了足堪垂范的楷模。”1199 樊俊的老舍研究以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刻透析的理性分析,及博学睿智的学 术思想,走在老舍研究的前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 义、走近老舍。另外,还有孟广先生的二十年代老舍思想发展初探、 三十年代老舍思想发展初探、老舍研究论文集。宋永毅的老舍与中国 文化观念,石兴泽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范亦豪的论月牙儿及 其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地位,章罗生的论四世同堂在老舍创作中的地位, 赵园的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刘诚言的老舍幽默论, 徐德明的 老舍宗教态度与创作 等等。 此外, 老舍研究的主力军还包含严家炎, 钱理群、吴福辉、杨义、温儒敏、王富仁等。 织布女工出身的年腊梅,本名许静华,是泰国华文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 她创作领域广阔,艺术形式多样,作品丰富多产(对泰华文学界而言)。泰华资 深作家老羊在越过泥泞小道的女孩里写道:“年腊梅从她稍微懂事到长成大 姑娘,过的是算命先生所算到的凄惨命。五岁以后,她的家从富有转入贫寒 。小小年纪便分担了家庭生活的担子,从右肩转到左肩,又从左肩转到右肩,默 默地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29 原泰华写作人协会方思若会长对她曾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李虹(许静华, 笔者注)是近二十年泰华文坛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写得一手很美的散文, 情调怡人, 文采淡雅, 富于泥土气息; 而更突出的表现, 是她短篇小说的创作上, 1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 2 陈春陆、(泰)陈小民.泰国华文文学初探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0.(4) 3 对于写人物,刻画性格,塑造形象,着墨传神,栩栩如生。像这样才华横溢的女 作家,在泰华文坛上的确难再找到第二个。由此可见,年腊梅在泰华文坛上占有 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1358 纵观中泰文学研究界,年腊梅及其作品没有得到充分地研究。现有比较突出 研究成果的有张国培的20 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张国培以欣赏者的角度审 视和评价了年腊梅的作品。由介绍年腊梅的身世背景、家庭情况、创作经历到分 析她作品的写作手法、 语言特点、 思想、 艺术价值, 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 从而向读者表明年腊梅作品的可读性和可贵性。另外,刊登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2 期的年腊梅创作论,这是中国国内自 1994 年来唯一的一篇关于年腊梅文学的研究文章。 在泰国, 洪林的 泰华文学史 中, 也有介绍年腊梅的生平和作品的章节。此外,在年腊梅作品的前言和后记中也有 一些介绍和简评。但是,迄今还没有一篇关于年腊梅及其作品的专题研究的硕士 论文。笔者认为年腊梅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泰华文学史上有突出的成就和重要贡 献, 年腊梅的文学创作特点是根据其自身经历和感受描写社会底层民众的人生百 态和社会现状。与老舍的作品有极其相似之处。 鉴于年腊梅和老舍的生活背景,创作题材,写作手法等众多的相似之处,本 文志在比较研究二者在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方面的特点。 本文作为首篇以泰华 作家与中国作家比较研究的文章,视角独特,手法新颖,有开先河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从宗教学的角度来透 视年腊梅和老舍笔下的人物。以年腊梅的小说为个案,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 国现代文学对泰华作家的影响,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年腊梅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就及 其在泰华文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从两位作家的身世背景,创作思想,笔下人 物形象塑造及创作手法,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得 出结论。 本文共有三章。分析作品主要涉及两位作家笔下的妓女,工人和小业主,市 民。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骆驼 祥子、 月牙儿、 微神等。泰华著名作家年腊梅女士: 黑腊肠、 湄 南河畔的故事、花街、弄斧集等。 1 陈茂贤主编. 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二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1999.(8) 4 第一章 年腊梅与老舍相似的人生经历 第一章 年腊梅与老舍相似的人生经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泰国华侨华人逐渐接受从中国传来的新文化和新文学, 并由此产生了以泰国华族及泰族人的社会生活题材以及使用中国汉语现代白话 文创作的泰国华文新文学。泰华新文学不是中国新文学的分支,而属于世界华文 文学的范畴,中国文学和泰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泰华新文学是在中国的 “五四”新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使用汉语,并继承了中华文化精神。 以“五四”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纪元,出现了群 星璀璨,百花竞放的局面,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老 舍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家,其作品无论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极具代表性。而年腊 梅则是活跃于当时泰国文坛的作家之一。不同的国度,相似的创作风格及人生经 历吸引后学以比较的视角来探讨其作品的文化蕴含及社会意义。 年腊梅和老舍都是出生于动乱的战争年代、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身挑家庭 重担,生活经历艰辛坎坷。他们都深知底层社会民众的生活与疾苦。 第一节 身世背景 第一节 身世背景 华侨华人移居泰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 西汉平帝元始年间 (公 元 1-5 年),中国的航船就到达过泰国。此后,因中泰关系的密切,中国沿海地 区逐渐有人去泰国经商、 定居。 这些劳动力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颇受泰国人民的欢迎。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有十多万中国劳工进入泰 国。移居泰国的华侨华人既给所在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又在与泰族人民和 睦共处、文化交融的同时,通过华文教育源源不断地传承着中国的文化和文学。 1938 年,泰国与日本签订暹日条约。为了帮助日本实现“大东亚文化圈” 的战略目标,亲日的泰国政府展开了禁绝华文的活动。次年八月,釜披汶封闭了 泰京八家华文报,并大规模查封华校。到了 1940 年 6 月,全泰国二百九十三所 华校荡然无存。出生于这一时期的年腊梅当然无华语学校可读了。 5 此后的三十余年里, 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呈现出封闭放松限 制放宽的反复状态。鉴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泰国政府曾一度做过 适当的变通,然而,在这三十年中,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仍以抑制为主, 汉语的地位几经沉浮。 泰国华文女作家年腊梅,原名许静华,年腊梅是她的泰文名字。1934 年 6 月 16 日生于泰国。祖籍中国广东省饶平县。常用的笔名有:无盐、许心怡、李 虹、李洵、李可欣等。年腊梅的祖父是华侨,祖母是泰国人,父亲是中泰混血儿, 母亲是华侨。父亲早年经营农场兼做海产、粮食生意,家庭生活富裕。日本侵华 前夕,父母变卖家产,将全部资金汇回中国,想在故乡置业安家。但随着日寇侵 华及占领泰国,全家人与中国大陆失去联系,家道中落。父亲经不起经济破产的 打击,忧愤成疾,在年腊梅七岁的时候撒手人寰,家庭生活随即一落千丈。母亲 靠做小贩挑担买卖带着全家大小七口人艰难度日。为分担母亲的重担,年腊梅 8 岁开始即打工,做学徒学织布和裁缝,也做过女佣。年腊梅 14 岁成为一名正式 的织布工人,而且后来成为了一名服装师。由于家境贫寒,年腊梅家庭条件只能 勉强撑着让两个弟弟进学校,她姐姐无缘进学校,而年腊梅也只读过一年泰文。 年幼的她,尝尽了各种杂工的艰辛和酸楚,但同时也练就了她坚毅不屈的个性。 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 春,笔名有“舍予”、“老舍”等。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清 末满族家庭里。老舍先生出生的时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老封建帝国的政治体 系崩溃,整个社会处在风云激荡中。父亲舒永寿是保卫皇城的一名士兵,1900 年 8 月 15 日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巷战中阵亡。 由于老舍的父亲过早去世, 家庭生活变得更为艰难,一家人全靠母亲缝洗和当佣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老 舍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自幼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 该如此”的看法;母亲的含辛茹苦,经济上的羞涩拮据,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给 老舍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塑造了老舍自幼刚强、自尊上进,勤奋 好学的性格。这些艰辛的生活经历使得他身不由己地处在北京底层市民的行列 里,在大杂院里与贫穷阶层的市民朝夕相处,小巷里居民的琐碎事充满于耳,灌 满于心。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小业主、小商贩、工人、下等艺人和娼妓等挣 扎在水生火热的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也使他 6 从小就喜爱上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戏剧、曲艺等,这些都是他后来文 学倾向于写平民生活和擅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二第节 创作生涯 二第节 创作生涯 年腊梅虽只读过一年泰文,但母亲曾是红极一时的潮剧名青衣,由于从小受 母亲讲故事和唱词曲的熏陶,使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母亲反对, 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白天做完苦工,晚上就躲进被窝里用手电筒偷偷 看书,用中文拼命地练习写作。自小热爱文学的她穷尽毕生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癌症晚期躺在病床上,还在争分夺秒的修改文稿。在当织布女工期间,她的第一 篇习作让位在曼谷华文报的“少年园地”发表。从此她和文学结缘。并下定 决心拼命挤时间读书写作,锲而不舍。在年腊梅创作的道路上,有两位重要的文 坛前辈,即张综灵和方修畅。1952 年年腊梅认识了张综灵,他当时任曼谷中 原报编辑,负责“国际”、“服务”、“通俗小说”和大众文艺等版面编 辑工作,年腊梅凭着“试一试的心理”给大众文艺寄去了散文童年忆, 没想到果真刊登了,并收到了张综灵的一封信,约她到报社会晤。对于这件影响 她一生的事,年腊梅曾说:“他见面便问起我的生活情形和学习状况,送给我好 几本书, 记得其中有卡耐基的 处世教育 、 世界史大纲 、 世界地理大纲 、 苏曼殊断鸿零雁、唐诗三百首、词选、还有一本张先生着的实用 新闻学。”115张先生还对她说,“写作的素材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寻觅, 你除了读文艺书籍外,也应该读应用文和史地,然后再读古典文学对写作才有进 步.”2153接受张综灵的指导和建议,捧着他送的书,年腊梅日夜啃书, 由白话文再到古典文学,一一品味。1955 年,泰国世界日报创刊,张综灵 任总编辑,他介绍年腊梅到该报社当一名剪报员,历时四年。 另一位对年腊梅的文学生涯起重要作用的人是方修畅先生。 他是年腊梅十八 九岁时候认识的。当时,方修畅任中原报“大众文艺”版编辑。年腊梅给该 报的四个板块:“学习”、“通俗小说”、“万象”、“大众文艺”投稿。方修 1 陈贤茂主编. 泰国文学史第二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8) 2 张国培.20 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7) 7 畅在“万象”版刊登了她的文章后约她前去见面。从第一次捧着方修畅借给她阅 读的文艺理论书和小说集之后,年腊梅便经常去拜访方先生,向他老人家请教一 些文艺理论难题,同时也和方先生的两位千金华儿和莱儿结为朋友。方修畅对年 腊梅的指导和栽培,使她永远铭记于心。年腊梅说:“每次读方修畅先生的诗, 总会想起三十年前他老人家对我栽培的一片苦心,他的教育、以及对一个小辈的 关怀。”1154 泰华新文学的创始时期,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 国大革命失败后,一些在大陆求学的华侨青年和新移民从大陆南渡。他们在国内 接受了新文学思潮的影响,来泰国后又大多从事文化、教育、新闻等工作,这些 青年接受了提倡新文化的激进思想,开启了华侨作家用华文进行创作的先河,并 由此开始了泰华新文学的拓荒时期。从 1956 年到 1975 年,泰华文学经历了一个 波浪形的“繁荣转入沉寂”时期。1955 年 4 月在万隆会议上,中泰两国外长就 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协定, 许多华侨加入泰国国籍, 为华侨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也缓和了泰华关系。一些泰国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华侨文学青年已经相继成熟,成 为泰华文坛的生力军。其中,年腊梅就活跃于这一时期。1964 年,由方思若与 其夫人何韵创办的 华风周报 ,通过与众多泰华作家的共同努力,推出了第 二个长篇接龙小说 风雨耀华力。年腊梅是创作者之一。 艰难困苦的生活压力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 也使她从 中体验到真实的社会与人生,特别是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形形色色。对文学创作 的执着追求和向往激发了她日日夜夜勤学苦练的决心和毅力; 名师的启蒙和指引 更使她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充满信心。尽管创作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她仍然以坚强 不屈的毅力排除万难,她的内心充满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激励着她奋勇向前,最终 成为泰华文坛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三十多年来,年腊梅问世的作品约计一百余万 字。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花街、湄南河畔的故事、中篇小说在鹰爪 花架下、长篇小说集黑腊肠、散文集长春藤、杂文小品弄斧集、 人物写真泰华写作人剪影及与几位泰华作家共同出版的小说集轻风吹在湄 江上、尽在不言中、泰华短篇小说集等。 泰国华文女作家年腊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泰国世界日报 1 张国培.20 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7) 8 资料室职员,泰国新中源报新闻版编辑,中华日报经济版编辑,中华 日报文学、华园、妇女版编辑,泰华写作人协会理事等职务。1993 年 3 月 28 日在泰国曼谷家中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老舍于 191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 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提倡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 兢业业办小学, 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 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 的人生信条中惊醒; 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4 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 1925 年 起,陆续写了 3 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 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 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 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 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 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诉对于祖国命 运的忧患,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1926 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 会。1929 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 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年 7 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 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 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创作法等课程。课余 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 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取向含蓄,相当圆 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 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 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一是更加关怀重视贫民的苦难,以此 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骆驼祥子以农村来 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 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 11 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 年 3 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 8 年中,对文艺界的 团结抗日多有贡献。 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 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宗旨。 9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 年 3 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 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舍在美国收到 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装就道,于 1949 年 12 月 12 日回到故乡北京。此后,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 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 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朝友好协会副会 长等职务,并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到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 访问。 1951 年初创作的龙须沟,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平 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龙须沟是老舍创 作上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 担任多种职务,但仍勤奋创作。五十年代后半期创作的话剧茶馆描绘了近代 北平的历史风云。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 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 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 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荣誉。 “老舍不但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甚至几乎获得国际最负盛名的诺 贝尔文学奖。老舍在一九六八年被提名,到了最后五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 第一名就是老舍。各国言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 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对此没有答复,老舍实际已经死于一九 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由于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而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 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再剩下的四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 是给一个东方人。 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 123 老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 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一千 1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 10 多篇(部)作品,约计八百余万字。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 猫城记、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短 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柳 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 品曾结集为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 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出版。 第二章 年腊梅与老舍笔下人物形象比较 第二章 年腊梅与老舍笔下人物形象比较 “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式样。小说的基本特 征主要是: 深入细仔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1199本章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年腊梅与老舍笔 下人物形象的文学意蕴层面和文学典型这个点进行分析; 再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 学理论与方法,对两者的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等因素的异同,通过平行 比较的方法即:类比(相同点)与对比(不同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得出结 论。 老舍学过私塾,但在他的文章中没有文白加杂的艰深文字;他留过洋,在 国外生活了十年,但在他的文章里没有充斥任何洋码子词汇,他的文字都是老百 姓常用的,能看懂的;所写的人和事,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对通俗性、写实 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有唐代白居易的风格。他是大教授,却不端架子,专 注于写小百姓。老舍的作品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 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老舍在 北京口语的基础上, 广泛吸取古典文学、 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 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且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骆驼祥子中车夫 们的拉车姿势、 讲价时随机应变, 走路的抄近绕远, 都足以展现老舍的语言特点。 其中“扇着”一词用的极精确,反映出了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老舍善于运 用有声有色,色彩鲜艳的语言,使文章富有感染力,悦耳生动。 老舍的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生动。他能熟练地驾奴语言,善于正确地运用北京话表 现人物、描写实景,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作品的 一大显着特点是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他善于描绘抒写平民 的生活和命运, 尤其擅长刻画他们在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 民在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恐、犹豫、寂寞的矛盾心 理以及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 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 谐之中品味出生活气息和情趣。老舍是大作家,大就大在他虽然只写小百姓,但 却可以通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从而被人民接受,被人 民喜爱。 年腊梅的作品语言特点是自然平易流畅,清新质朴,善于描写和刻画人物心 理。通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用词的细腻准确,人物塑造的生动形象,使作品 富有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年腊梅的作品中也参有一些潮州口语,这是受中国 新白话文文学影响的表现,同时,这一语言特点也使文章浅而易懂,使读着感觉 更亲切。 轻风吹在湄江上中作者采用插叙的手法,以精致而不浮夸的语言将 安巧娜的性格、 形象、 心理活动等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使读者深受感染。 在 黑 腊肠中,年腊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从外貌 至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致生动,并赋予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使之具有鲜明的个 性特征。 通过黑心老板江利金想要拿被他虐待厌倦了女童工去换刘老二家三头死 猪的细节,将江利金贪婪无耻,狠毒残酷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除了小说创作 以外, 年腊梅的散文也颇为突出。 她的散文情调怡人, 文采淡雅, 富于泥土气息; 而更突出的表现, 是在她短篇小说的创作上, 她的叙事手法和描写风格自然易懂, 用亲切和接近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形象,精彩传神,栩栩如生, 使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用词简洁、准确,选词富有个性化。同时,运用情景 交融的描写手法,是文章富有节奏感和诗情画意。叙述语言和她笔下的人物语言 一样,活泼灵动,年腊梅把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人物内心世界或景物描写 中去,强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两位作家都擅长以犀利精 确的词语来刻画人物,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写作中,描写更真切细致感人。不同 的是老舍的作品更具诙谐幽默,而年腊梅的温婉平缓。下面对年腊梅与老舍笔下 12 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节 风尘女子 第一节 风尘女子 由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相似的底层生活经历,年腊梅与老舍 笔下的人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社会底层的贫民。如风尘女子,车夫,童工,市井小 民等。 这一节主要分析两位作家笔下的风尘女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比 较两位作家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在题材表现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人物形象 (一)老舍笔下的风尘女子,主要有月牙儿中的“我”、微神中的“她”、 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等。在月牙儿里,老舍详细描写了主人公沦为暗娼 的过程, 表现了其复杂而痛苦的内心矛盾过程。 月牙儿 中的主人公没有名字, 因为她常与“月牙儿”为伴。故称其为月牙儿。月牙儿中的“我”,本是一个 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由于世道险恶,命运不公,一步步沦为风尘女 子。“我”虽经挣扎和反抗,但是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乌云终于遮住了皎 洁的月亮,一个花季少女的青春岁月从此毁灭。 (二)花街以一间缝衣兼烫发店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我”的视角来 透视卖春女形形色色的生活。其中主要人物有:汪娜,阿花,阿香等。在花街 这一条街里,住着许多苦命女子,她们成了美国大兵的“租妻”,她们除了在肉 体和精神上备受摧残,过着忍泪吞声的日子外,更糟的是她们中的一些亲人对她 们的悲惨遭遇不仅不给予同情,反而以为他们会卖笑和卖肉,便经常伸手索取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