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苗族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其视觉冲击力强、种类繁多、 构图精巧、造型万千、技艺精湛而著称。苗族银饰承载了苗族的历史、经济、文 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侧面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 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以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可以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 丰富的灵感与借鉴,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就 苗族银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利用价值进行探究。 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大量的馆藏书籍、采风拍摄、史料记载和网络图片等图文 资料,进行总结归类,研究苗族银饰的造型和纹饰,并始终结合苗族的宗教、历 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采用由点到面,由面再到点反复对比的方法,总结,提炼, 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如今,在个性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越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国际 流行时尚所吸纳,民族风则会经久不衰、历久常新。苗族服饰在复杂的历史变动 后依然被沿袭了下来,留住了“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苗族服饰 就如同苗族的旗帜高高飘扬,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幕幕视觉的盛宴。这种鲜明 的民族标识性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随着论文的深入,我对苗族人民的敬佩之情也 越来越强烈。 关键词:苗族银饰;宗教信仰;图腾文化;纹饰图案:民族标识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l v e rw o r ki ss t r o n gi no c c u p y i n g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p o u n d i n gaf o r c ew i t hw h o s eo p t e s t h e s i a i n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c l o t h e sa n d o r n a m e n t s ,ag r e a tv a r i e t y ,p i c t u r ec o m p o s i t i o na r ee x q u i s i t e ,m o d e l1 5ml a r g e n u m b e r ,m a s t e r l yb u tc e l e b r a t e d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l v e rw o r kh a sb o r nt h e w e i g h to fe a c ha s p e c ts u c ha s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h i s t o r y ,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 ,a n , t h es i d ef i e l dh a sr e f l e c t e dc h a r a c t e rp r o d u c i n gl i f e ,t h en a t i o n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t h e b e a u t yt e m p e r a r n e n ta n di n t e r e s to f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p e o p l e h a sh a di t 毫 d i s t i n c t i v en a t i o na n dr i c hc u l t u r ev a l u e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 ,c a nb et h a tm o d e m c l o t h e sa n do r n a m e n t sd e s i g n st h em a r k e t a b l ev a l u ea n dv a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s p e c t p r o v i d i n gr i c hi n s p i r a t i o nh a v i n gt h ei m m e a s u r a b l el u r k i n gw i t hd r a w i n gl e s s o n s t h em a i nb o d vo fab o o k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l v e rw o r kc u l t u r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k i n dt h ef o r mc o m p o s e si nr e p l yd e s i g n st om o d e r nc l o t h e sa n d o r n a m e n t sm a k i n gu s eo fv a l u et oe a r l yo u ta n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t h ep r i m os h o o t s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b yc o l l e c t i n gl a r g ea l n o u n to f m a n s i o nt i b e tb o o k s ,c o l l e c t i n gb a l l a d s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r e c o r d st h eg r o u p i n g p r e p a r i n gt h en e t w o r kp h o t o g r a p hw a i t i n gf o rt h ep i c t u r ec u l t u r ed a t a ,c a r r y i n go u ta s u m m a r y , m o d e la n dl i n e ss t u d y i n g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l v e rw o r k sa d o i t i b et i e d i nw e d l o c k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r e l i g i o n 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ea n dt h ec o n v e n t i o nl i v i n ga l l t h et i m e ,a d o p tt o s p r e a do v e raw h o l ea r e af r o mo n ep o i n t ,a g a i na n da g a i n , t h e c o n t r a s tm e t h o d ,s u m su p ,r e f i n e s , f o rm o d e r nc l o t h e sa n do r n a m e n t sd e s i g np r o v i d e s v a l u a b l ed r a w i n gl e s s o n sf r o mr e a c h i n gt h ee n dp o i n t a g a i nf a c et of a c e w h a tf a dr i g h ta w a yi n c r e a s i n 甜ye a s yt ob ep o p u l a rf o rb yt h ei n t e m a t i o n a l a t t r a c t sa c c e p t st h et h i n gh a v i n g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 ,n a t i o nw i n di s n o td e c l i n i n g ,a st i m eg o e sb yo f t e nn e x vw i l lb ed u r a b l e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n o w , m a k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w i d e l yk n o w ni n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 t h em i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c l o t h e sa n do r n a m e n t sh a sb e e nf o l l o w e dr a i n 曲i n gh a v i n g c o m ed o w n ,f i r m l yh a v i n gs t a y e d ”r o o t ”,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ea s b e f o r eb e h i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h i s t o r ya l t e r a t i o n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c l o t h e sa n d o r n a m e n t sh a sb e e nt h a tw eh a v ed i s p l a y e dt h ev i s u a lg r a n db a n q u e to fc u r t a i n s 、,i v i d l yr i g h ta w a yl i k et h a t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b a n n e rf l i e sa l o f t g o i n gd e e pi n t o t h a tt h i sd i s t i n c tn a t i o nb l i ph a sg i v e i lm yv e r yb i gs h a k i n g , w i t ht h et h e s i s ,m yf e e l i n g o fe s t e e m i n gt o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p e o p l ei sa l s om o r ea n dm o r ei n t e n s e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l v e rw o r k ;r e l i g i o u sb e l i e f ;t o t e mc u l t u r e ;l i n e s c o v e r su pp a t t e r n ;n a t i o nm a r k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丞洼王些盍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腺眵凌歹象签字同期:口) 年月三l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洼工业盍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天津工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掐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 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球甬 导师签名 哆1 、褊 j 签字日期:。 年月? ) f 1 签字日期:口7 年月专7 n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苗族银饰,理解其丰富的纹饰造型及其寓 意和功能,认识其作为民族标识性饰物的内涵; 二、从技术方面展示苗族银饰的材料及制作工艺,为现代银饰设计提 供借鉴; 三、从时尚流行角度审视苗族银饰,发觉其古朴的形制背后掩饰不住 的时尚气质; 四、从设计理论的角度认识苗族银饰,着重从其造型,纹饰,和审美 等方面阐述其设计意识。 刖吾 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 地吸引着我从中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兴起的大前提下提炼符合潮流 的新的穿着风格和搭配形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发扬光大。现在市面上的图书或资 料,对于苗族银饰的介绍多是将其作为苗族服饰这个庞大肢体中很少的一部分来 描述,简单的介绍其种类和工艺,很少有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细致的研究点为现代 服饰设计提供借鉴的。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变化万千,纹饰图案丰富,是苗族人民聪明 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美学的研究价值。其对于学术方面的研究价值: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承了苗族文化因子,在历史演化中,也融合了其 他的民族文化。研究苗族的银饰文化,对于深入挖掘整个苗族的历史、民俗、宗 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乃 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对于艺术审美的价值:苗族银饰造型艺术,传 承了苗族独特的视角艺术和审美观,以大、多、重为美的审美观念和各种复合型 文化符号,抽象、夸张变型的造型纹饰,隐含着苗族社会历史、宗教习俗等,具 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第一章苗族的概况 第一章苗族的概况 1 1 “苗族”称谓的由来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其自称为“木”、“蒙”、“达木”、 “达吉”。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综合表明,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 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着 同源关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苗族的他称也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命 名的“红苗”、“花茁”、4 白苗”、“青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 的作物而命名的“高地苗”、“八寨茁”、“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 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由于“苗”的名称历史悠 久,尽人皆知且为苗族人民所普遍接受,因此1 9 4 9 年以后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 “苗族”成了族名的统称。 1 2 苗族的发展简史 苗族人民曾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生活经历,他们以树叶为农,以岩洞或树 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都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 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中华文明史上。这时尚处在文明的童年期,也是传说 中的英雄时代。中原腹地刚刚从渔猪进入农耕的部落群体开始了对土地、人口支 配权的争夺,部落首领们为了某片水草丰裕的土地或河段开始了最原始的战争。 华夏民族的先民炎、黄二部落就在此时诞生并逐渐强大,这两个来自黄河流域的 强大部落一路拼杀,后被另一英雄率领的部落蚩尤和他的九黎部落所扼制, 这个崛起于土地肥沃的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部落,就是苗族的先民。 传说炎、黄与蚩尤的战争异常的惨烈,他们最终在涿鹿决战,最后蚩尤在此 地被炎、黄二部落组成的联军剿杀。九黎部落战败后,元气大伤,到了尧、舜、 禹时期,大部分苗族先民南下,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三苗”。战败者的 土地被战胜者掠夺,只能唱着哀伤的歌曲离开自己的家园故土,向西,向西,追 寻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寻觅新的土地。根据尚书“穿三苗于三危”的记载,一 些学者认为,苗族的先民在尧、舜、禹时代就歼始大规模迁徙。此后战祸不断纠 缠着苗族的先民。在青铜制成的横戈、长戟的追赶下,他们被迫扶老携幼,背井 2 第一章苗族的概况 离乡,躲进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西去无尽头,他们从草丰水美的湖泊地带不断 地向苍莽的山区迁徙。 苗族历史上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中白j 还穿插了许多局部的迁徙。第 一次发生在尧、舜,禹三代不断的征伐下,一部分苗族先民开始离开位于黄河下 游的家乡;第二次发生在西周至战国时期,西周对“荆蛮”的多次用兵和楚国势 力的扩展,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从江湖平原迁入武陵、五溪地区;第三次发生在 秦汉至唐宋时期,苗族先民从武陵、五溪地区向西、向南迁徙向西进入川南 和贵州大部份地区,有的经过川南和黔西北迁入云南。向南迁入湘西南和桂北, 有的进入黔南、黔东南;第四次发生在元明和清代,这几个时期苗族继续从武陵、 五溪地区迁入贵州、广西,然后又从贵州、广西及川南进入云南并陆续由云南出 境,迁徙至东南亚半岛的北部山区,包括今天的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部分地 区:最后一次大迁徙发生在2 0 世纪7 0 年代的东南亚战争期间,突如其来的战乱 迫使大批苗族难民从东南亚向海外迁徙,他们分别迁往美国、法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及阿根廷等国。这使苗族成为了世界性民族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一位 名叫造斯的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晓:“世界上有两个苦难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一 个是犹太民族,另一个是苗族。”苦难深重的苗族先民们,以部落、村落甚至以 家庭为单位,四散分布在莽莽群山中,他们互相隔绝,各成一支,以不同的方式 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在一些苗族地区,由于道路的阻隔形成的长期封闭,村寨 之间的苗族人竟也各操一种土语,很难交流。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 很多地方,历尽了干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 近百年) 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 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1 9 4 9 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过5 0 年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苗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社会历史进程已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1 3 苗族的现状 今天的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 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毕节、铜仁、安顺、遵义等地区, 贵阳、六盘水等市;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 侗族自治县等: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的黔江、秀山、酉阳土家族 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隆林、龙胜、 防城等各族自治县;海南的保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 第一章苗族的概况 治,其它地方的苗族则与周边各民族杂居。其中,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约 占苗族人口的6 0 。 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几百户、几千户。居住环境各地的差别也 较大,但多是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 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 方言,即湘西( 东部) 方言、黔东( 中部) 方言和川黔滇( 西部) 方言。此外,川黔滇 方言内部又分为7 种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于1 9 5 6 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 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 普及使用。 4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2 1 苗族服饰的种类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由于苗族分布广泛,支系繁多,各地苗族女性的服饰千差力别,不管是款式、 颜色、图案,都存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差异。苗族素以服饰作为区分支系的 依据,以不同服饰不通婚作为氏族内婚制的范围晃定。在苗族服饰中,每种类型, 又有若干亚类型,所以苗族服饰包括各支系的服饰在内,超过2 0 0 余种。据初步 调查。仅贵州省的苗族服饰类型就有1 0 0 多种,其款式、花色变化多样。走进苗 族社区,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斑斓的服饰海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式样令人目不 暇接。苗族是世界上盛装式样最复杂、种类最多的个民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 因要追溯到历史、地理及各地独特风俗文化等方面。对于各地苗族盛装的巨大差 异的由来,苗族人也有自己的说法。一个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中的故事这样描述不 同支系苗族服饰差异的缘由:在远古时候,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叫乌颖。乌 颖有位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叫榜香,美丽的棒香有双巧手,绣的花栩栩如生。棒 香出嫁了,先后生了九男七女。七个女儿长大后和母亲一样心灵手巧。转眼到了 女儿出嫁的年岁,榜香为他们做了七种花色不同的出嫁衣裙,并嘱咐女儿出嫁以 后将来生儿育女,也必须按照阿婆给阿妈做的衣服花色传下去。日后,愣香只要 一看姑娘们的穿戴,就能知道是哪个女儿的子孙。七个女儿出嫁后,严格按照母 亲的吩咐,如法给女儿们制作衣裙,代代沿袭,渐渐形成今天各地衣裙的差异。 传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仍然反映了苗族由于服饰的差异而存在对不同支系的 认同。 , 现有的苗族服饰类型,主要以地域而定,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 型、湘西犁和海南型等五个类型,每型又可分为= 卜余种款式。 黔东南苗族服饰类型: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 6 个县市和都 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 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花饰以变形动植物和合体图案为主,佩戴各式围腰和绑 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节日期间,妇女佩戴大量银饰。总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 有3 0 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类型:主要有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 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 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歼,上衣多附配件。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南苗族服饰有5 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类型: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 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材料,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 艺普遍。服饰和发型的变化多种多样。服装多是大襟或对襟上衣,蜡染百褶裙, 喜用几何纹图案装饰,盛装银饰较少。 湘西苗族服饰类型: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 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也有8 种。湘西苗族妇女着圆领大襟袖衣,宽脚裤、喜用折枝花鸟图案装饰,过去这一 带妇女多穿红裙,裙装改成裤装是近百年的事。 海南苗族服饰类型: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茁女穿右偏襟长 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内围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 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 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异样。 男子服装,除黔西北、黔东北着有大花披肩的麻布衫外,多为大对襟衣或大 襟长衫,长裤,包头帕,扎绑腿。参加盛大活动时,也有穿红衣裙的。 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是否有风格统一的服装形式,今天已难以考证,但从历代 有关这个民族的种种记述、史籍中可以判断,苗族服装的多样性很早就是如此。 但是,尽管苗族服饰款式纷繁,却都保持了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男子 多是短装衣裤,或着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 裙有长短之分) 配件多 花饰丰富,工艺精巧。苗族女性的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用刺绣、织锦、 蜡染、挑花手法装饰。衣捃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 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各地区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以棉、 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的居多。 清代中期以前,在苗族聚居的区域,男人和女人都一样完好的保持着苗装的 特色和风格,这一时期之后因为经历了清代“改土归流”,以及以后的几次苗族 大规模起义,苗族地区的封闭性被慢慢打破,民国初年以后,一些地方政权强迫 苗族男女改装的政策,使得经常在外活动的苗族男性所受的冲击较大,苗族男盛 装在这一时期变化飞速加上现代苗族男子与外界接触面的扩大,如今大多数传统 的男子盛装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渐消失,但在节日、庆典、祭祀等场合还是必须穿 戴的,他们认为,祖先是只认识他们当年的服装的。在这些场合男盛装就以礼服 的形式出现,成为标志性的盛装。女性因与外界接触较少,便比较好的保存了古 老的盛装式样。因此,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服饰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 饰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以至于今日苗族人民的符号和 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标志。 6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2 2 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苗族的口头文化却极为发达。现在我们对 苗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苗族古歌和至今仍然流传于苗族妇女中的“口头 传说”作为依据的。很多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都是依靠这种口耳相承的“口头文 学”才得以传承下来并为后人所知的。聪明智慧的苗人又将这些文化内容表现在 了服饰文化上,这就使他们具有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以说苗族服 饰文化的发展是深深的得益于这种口头文学的,难怪有人将苗族的服饰比作苗族 历史文化的“无字史书”,如果苗族古歌是口头化了的原始宗教,那么服饰文化 就是图绘化了的宗教形式和文字形式。因此,研究苗族宗教文化对于进步理解 它的服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神秘多姿的苗族服饰、纹饰图案就是这些信仰的 物化的表现形式。 2 2 1 宗教信仰在服饰中的体现 苗族在历史上一直承奉着“信鬼好巫”的宗教信念和“万物有灵”的原始价 值观,他们认为周围生活的很多事物都是有灵魂的生命存在,甚至同人类本身的 繁衍和发展是分不开的,那些本来就有生命的物质就更不必说,例如枫树和蝴蝶 被苗族人认为是同苗族甚至整个人类的起源有密切联系的物质,在这种信仰的影 响下,就直接导致苗家人在苗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对这些纹样有所涉及,从而 构成了苗族社会独一无二的宗教内容和形式,成为苗族社会标志性和民族识别性 的物质形态。再如,苗族服饰上的龙纹极多,形象万千,有牛龙、鱼龙、鸟龙、 羊龙、螟松龙、蚕龙、马龙等等,都是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的反映;甚至一些大 自然中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都被苗家人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例如雷公,虽然苗族 文化中并没有直观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它却是苗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 “人物”,从雷公频频出现在反映苗族原始信仰文化的“苗族古歌”中便可以得 出这个结论。 2 2 2 思古怀乡在服饰中的体现 苗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崇拜,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 他们吃饭时要捏食祭祖,逢年过节要祭租,娶亲合苔要祭徂,播种五谷要祭祖, 捕获猎物要祭祖,生病遇灾要祭祖,调解纠纷要祭祖。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祭 鼓节”,旧称为“吃鼓藏”;湖南湘西的“椎牛”:贵州黔西北的“解簸箕”: 云南会平、元阳等县的斋,咸信、砚山等县的杀牛等都是祭祖的丰要形式。其中,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以黔东南的“祭鼓节”和湘西的“椎牛祭”的场面为最大,是当地苗族最隆重的 盛典。苗族崇拜的祖先,一是本民族的始祖蚩尤,二是本家族的祖先。 贵州西部、四川i 南部、云南、东南亚和美国等地的苗族广泛流传着蚩尤的 神话传说,都说始祖蚩尤原住黄河边上,很强大,后来,被黄帝打败才南迁,又 被打败,再西迁。蚩尤的传说一书,收了关于蚩尤的七则神话传说。其中一 篇叫蚩尤的神话说,苗族最先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里,蚩尤带领八十一个 兄弟,种庄稼,建城池,神鸟带他去找药,他又发现铜,冶炼铜,制兵器。黄龙 公来攻打,蚩尤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杀退了敌人。西部苗 族古歌有三十多首是唱叙蚩尤的强盛和蚩尤失利被迫迁徙的历史。中部苗族即 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用神话的形 式曲折地反映蚩尤与黄帝争战的历史。蚩尤的辉煌时代和蚩尤失败后苗族被迫作 长期艰苦的命运大迁徙的历史生态环境,铸就了苗族文化精神,形成苗族传统文 化模式。各地苗族都把蚩尤奉为祖先,传颂蚩尤在黄河边上与炎黄斗争的事迹( 神 话传说) ;老人死了,要把亡灵送到祖先发祥地与老祖宗蚩尤同在;服饰、歌舞 和各种民俗也都记录了这段历史。镇宁苗族老人穿的裙子有三种,一种叫“迁徙 裙”,苗族叫“百恼”,意思是“九黎裙”,有8 l 条横线,分9 级,表示蚩尤 有9 子,每子又有9 子,共8 1 人,即九黎部落。一种是“三条母江裙”,表示 过去蚩尤失败后苗族迁徙,过黄河、长江和嘉陵江。再一种是“七条江裙”,表 示祖先迁徙过七条江河。而黔西北苗族的服饰图案既是美的创造,又是历史的记 录。裙脚三条横线表示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星宿花”图案表示 蚩尤和黄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就靠星宿指引方向。“九曲江河花”图案记录 祖先从黄河、长江再经过许多河流才迁徙来的。“蜘蛛花”图案则表示祖先被围 困时顽强战斗的精神。“虎爪花”图案叙述了迁徙苗人到深山老林后打虎的故事, 等等。 2 2 3 图腾崇拜在服饰中的体现 “图腾崇拜的主要特征是相信本氏族同某种动植物之间有超自然的联系,这 种动植物就被视作图腾”,“氏族中的人相信自己同本氏族的图腾有血统关系”, 从而对它产生一种爱戴、崇敬或畏惧的感情。苗族支系庞杂因而其图腾崇拜也会 因地区而异,这些神秘的图腾纹饰在苗族服饰中随处可见,主要有蝴蝶,龙、牛、 枫木、鸟、盘瓠等。 1 ) 蝴蝶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传说在远古时候,蝴蝶在枫 树心里产下了十二枚卵,分别孵化出狮、牛、蝶、松等等动物以及人类的祖先姜 央,从那以后才有了苗族。在清水江流域,当地苗族称蝴蝶为“妹榜留”,苗语 第二二章茁族服饰的概况 中“妹”为妈妈,“榜留”为蝴蝶,合为“蝴蝶妈妈”之意。因此,在各地的苗 族银饰中,出现了大量蝴蝶造型,如银蝶 替、银蝶吊、银蝶衣片等。在苗族服饰中, 还有一种长着人脸的蝴蝶形象,即是用神 化的手法表达崇拜心埋。丹寨八寨苗族妇 女用青句蒙暑,青布之外的后脑处只插一 枚蝶簪,黑白对比强烈,充分表达出她们 对蝴蝶妈妈的虞诚。 2 ) 苗族人普遍怀有对龙的崇拜,这种 崇拜在各地苗乡都很盛行。如:贵州黔东 南苗族地区的“招龙”;湖南湘西地区的 圈2 - i 蝴蝶图腾 “接龙”;云南屏边、砚山、麻栗坡等到 境的“祭龙”;广西融水县境的“安龙”等。苗族龙在现实民俗文化中主要是以 保护神的身份出现,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有一条龙庇护着自己的村寨,并且对此 深信不疑。苗族节日中的“拉龙迸寨”、“祭桥”、“龙船节”等等,都是对龙 的祭祖,对五谷丰登的希冀。而在服饰中千姿百态的龙纹的出现,也是茁人对龙 崇拜的一种体现。 3 ) 崇牛与崇祖是紧密相连的。蚩尤是苗族的祖先,牛是苗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黔东南苗族祭祀古歌焚巾曲也说要用牛祭祖、让祖先得牛犁田。蚩尤不仅用 牛作战,而且战士们也都头戴剑戟,似牛角,用以抵御敌人。苗族民族传说和汉 文记载都这么说。秦汉至唐的“角抵戏”就演蚩尤作战,“以角抵人”。苗族喜 爱斗牛,也喜爱耕牛。贵阳“四月八”节同,一方面是为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一 方面是祭牛王,给牛做生日,表达了苗族对耕牛的崇拜。每次杀牛祭祖,都要把 牛头角垒于堂屋中间作为祖先灵台,越垒越高。镇宁苗族祭祖传说,杀牛祭祖是 因为祖先在阴问要用牛来犁田。千百年来,苗家堂屋中垒牛头角,已积淀为苗家 人的精神内核。现在的苗人塑牛像,其意义和内涵已提高到了更新的层次。因为 蚩尤是苗族祖先,牛是苗族文化精神的象征。牛文化精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 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变化。 4 ) 在苗族的图腾崇拜中,还有一个密布天空的飞鸟世界。古代殷商崇拜玄鸟。 诗经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作为凤凰的原生形态,是今天仍然 保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图腾遗迹。迄今世界上许多民族仍把鸟视为女性的代 表,生育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明显的图腾意识。而在黔东南苗族地区,至少有三 个苗族分支是直接以鸟命名的。一个叫“嘎滩”,即鸟的宗族:一个叫“寨柳”, 即呜嗓的宗族。当地称燕子为“爸柳”,所以有人认为是燕子的宗族,另一个叫 9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代良”,即山岔鸟或青鸟的宗族。该鸟红嘴赤脚,毛色波青,颈短尾长,如鸽 大小。在当地,燕子、山岔鸟及青鸟皆被视为精灵鸟,禁杀禁食,死则厚葬。台 江苗族更是把这种崇拜意识铸进银饰里。反排一带流行的银瓢头排,为鸟羽造型, 戴于额前。传说其祖先迁徙该地,初见此鸟,惊其美丽,视为神鸟,遂定居并立 下不准伤害此鸟的祖训,后人因而仿其羽为饰。施洞一带流行的银凤替,替上风 鸟的原生形态是鹊字鸟,它所表现的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蝴蝶妈妈出自同一个 传说,即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传说蝴蝶妈妈产蛋后,是鹊字鸟帮助蝴蝶妈妈 把十二个蛋孵化出来的。鹊字鸟因此作为人类创生的参与者而被奉为神鸟。值得 注意的是,在同一个传说里,枫树、蝶、鸟共同创生了人类,而且在今天的现实 社会中皆被以不同的形式敬奉。鸟族中的老鹰被视为挽救人类的神鸟。织金龙场 乡苗族传说洪水滔天后,人类仅有兄妹二人侥幸存活,但他们赖以逃生的木盆在 水退时不幸搁浅陡岩,幸亏老鹰将他们叼离险地。至今,该地的婚俗中还保留有 “老鹰讨肉”的固定仪式,即由两妇女扮成老鹰,来接受人类对其救命之恩的感 激和酬谢。在特定场合中,苗族银饰中的鸟羽形纹也是男性的头部饰物。施洞“龙 船节”时,船上划手所戴的斗签后沿都要插上两根银羽,无疑也是鸟崇拜观念的 物化。 5 ) 黔东南一带的苗民很崇拜枫木树,他们的村前寨后都有枫木。为了祈求保 佑,人们还给老枫树烧香、挂红,一时祭祀;修建房屋也必须找大枫木作第一个 中柱,才能发富发贵。不仅如此,人们还把枫木比作自己的祖先。如把“我们是 一个祖先”说作“我们是一个棵枫树”。黔东南苗族流传有一首很长的古歌 枫木歌,即视枫木为繁衍子孙的始祖。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枫树的形象在 苗族服饰中随处可见。 6 ) 据苗族学者石建中、麻树兰称:目前,湖南的泸溪、沅陵、麻阳、风凰、 花垣、吉首等县的苗族,都崇拜盘瓠,不仅到处有盘瓠洞、盘瓠庙的遗址,而且 还有关于盘瓠的传说。传说上古时,高辛帝皇后耳痛三年,从耳中取出一虫,育 于盘中,后变成龙犬,高辛帝赐名龙期,号称盘瓠。其时大戎兴兵采犯。高辛下 诏: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 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 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 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会主随盘瓠入居深山, 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 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 亦作“字”) 深。沅陵的苗族尊奉盘瓠、辛女为祖 先,盘瓠的形象是一只狗。他们每年农历十月要过明香节,称为“十月明香大 会”,主要是庆贺辛女生同。农历五月要举行盛大的龙船比赛,主要是为祭祀盘 1 0 第二章苗族服饰的概况 瓠。苗族漫水神歌中唱:“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沅陵苗族 聚居区内,还有许多关于盘瓠传说的遗址。2 0 0 2 年,湖南省花博会三湘景园中 的怀化景园就是根据麻阳漫水盘瓠庙内保存完好的盘瓠图腾,雕刻了数根苗族盘 瓠图腾柱。龙犬、蝙蝠、蝴蝶、葫芦等均栩栩如生。是苗族盘瓠文化的艺术杰作。 第三章 苗族银饰的概况 第三章苗族银饰的概况 3 1 苗族银饰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主要集中在洞庭右岸的武陵地区,又称武陵蛮或五溪蛮。 隋唐时期,史上最著名的唐贞观三年,东谢首领谢元深率各支首领进京朝贡。史 书中记述:“东蛮谢元深入朝,冠鸟熊皮冠,以金络额,毛帔,以为行滕,着履”, 对当时苗族服饰有清楚的描写。这时苗族妇女开始出现佩戴耳饰者。“妇人横布 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日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简三寸,斜穿其耳,贵者饰 以珠踏”。珠踏质地为烧料或玻璃一类,无疑这是现在千姿百态的茁耳环的雏形。 宋元时期,苗族的穿戴型式,基本上仍与唐代一脉相承,但考诸当时苗人佩 戴的饰物,基本都是铜质材料的,这说明在唐宋以前,苗族并未有饰银的习俗。 明代的史籍中才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富者以金银耳珥,多 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服中孔,以首 纳而服之”。从上可知,这时苗族人身上已经出现了银饰,甚至还用银饰为婚否 的标示,“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则脱之。妇人染海、铜铃、栾珠、 结缨络为饰,处予行歌于野以诱马郎”。明代以后,银和铜钱作为通货工具日渐 普及,白银的涌入为加工银质饰物提供了材料,使银饰的流行成为可能。有的地 方甚至直接把银当作饰物。以钱为饰的习惯至今在部分苗族地区还有保留。贵州 省博物馆所藏的剑河苗族服饰用数十枚铜钱沿衣摆垂吊,则正是历史上这种夸富 心理在服饰上的体现。由于这种夸富心理所引发出银饰所产生的财富感、炫耀感, 刺激苗族开始改变原有饰物的质地,代之以银,这种状况自明代开始愈演愈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及压迫,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 直到清末才基本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苗人选择刚进入流通领域不久的银作为饰 物,同银的昂贵和便于携带是分不开的。清代是苗族银饰普及和流行化的时期, 除了银饰种类增多,如银簪、银环、银项圈、银镯等:在普及化方面更是不分性 别、老幼、贫富,都以佩戴为荣,由于人们追求银饰的数量愈多愈重,佩戴风气 直接影响了苗族银饰的设计款式及造型,更成为苗人日常生活重要的标志。 银在苗人的传说中是光明的象征,家庭富裕的标志,每个苗族家庭都会不惜 重金用银饰装扮自己的女儿。苗族银饰用于订情、避邪、祭祖等活动中,是苗族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黔东南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银饰较多,贵州雷山、 台江等地的妇女饰银满身,有些盛装银饰竟有三十余种,用银多达二三百两。今 2 第二章苗族银饰的概况 同苗人节日时姑娘身上衣服,有时缝缀着l o 公斤多的银饰,而是她们的身态就 像羽毛一样的轻,银饰上的纹样,有古老的传说,有图腾崇拜,还有动物花卉, 它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苗 族银饰的品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黔东方占区内 的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和懈阳河流域,那罩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灿灿银光 包裹着的民族。 早期的银饰用银都是由银币加工而成的,因而银饰品的质量与银币的质量直 接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曾底价 拨出专用银给苗族制作银饰,现在苗族使用的银子是由银厂直接提供的。云南的 银资源居全国第二,为云南的银产量和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如今的苗族银 饰大部分是纯银打造的,也有部分盛装的全套银饰是用自铜制作的,也有的是用 锌铜合金的,由于白铜价格较低廉。一些条件较差的苗人只能购买锌铜合金的银 衣,但这并不影响苗族姑娘对美的追求,除了材料的不同,饰物优美的造型、传 统的图案也同样绚丽动人。 3 2 苗族银饰的工艺特色及其种类 3 2 1 制作工具及主要工艺介绍 银匠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丝跟扳、钳锅、花纹模型、錾子、拉丝 钳、剪刀、松香板等。风箱与铁工风箱类似,外形较小,活寨压风。制作工艺有 熔、炼、锻、抽、拉、钻、凿、焊、镀、刻、铸、压、磨、扭、扎等。苗族银饰 的加工,全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 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现在仍按传统的方式手工制作。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 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均历史。 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 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银匠也 使用一些现代工具,如用氧焊代替传统的吹焊,这种方法省力方便,提高了工作 效率。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吹焊手艺,一些精细的焊接仍然是用吹焊工艺。有的 银匠还使用在外地加工的铜制模具。整体来看银饰加工技艺没有大的变化。 苗族银饰品的打造要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的工 艺流程。首先是将银料溶化,然后在制作成条,片,丝等零件。多数的作坊中均 有专门的木碳炉,火力较猛,加之是用风箱送氧,坩埚中的银料得以很快溶化, 而后将其倒入石槽铸造成条状,冷却后方再加工:而走方的匠人在溶化银料时, 先将碎银子放在小坩埚内,再放入少量的硼沙粉搁在架子上,下置一油灯,匠人 第二章苗族银饰的概况 将油灯点燃后,手持一根铜吹管,用力吹火,直到坩埚中的银子融化成液状将 银液倒入一铁槽内,一会儿即凝结成银条。等银条完全冷却后,便可将钳子夹着 银条在铁砧上打成片状或拉成条状待用。 当银片或银条准备到一定数量时,匠人便可根据主人所要求的花样,对银片 和银条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具备银饰零件的基本形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 画在银片上,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钻子凿出花纹,或是将银片或银条放在铁制模 具中,用锤子直接打制出有凹凸的花纹,这样打制出来的银饰片花纹略粗。还有 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摸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 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按图案的纹理进行打击,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片 来。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型,作特殊用 途。单丝多用作边缘线,复丝则用两根以上的银丝搓成麻花状。所有的零件加工 完成后,即放在硼酸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放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 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挚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 时,即焊接完毕。这时,用锉子略作修整后,放入自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 亮即告完成。 主要的制作工艺有: 1 ) 锤:用锤敲打银块,使之延展成片、条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 2 ) 掐丝:用镊子把银细丝掐成各种纹样,称“掐丝”。 3 ) 填丝:在用宽扁丝掐成的纹样里,填入细花丝,称“填丝”,也称“平填”。 4 ) 花丝:把银拉成细丝,再依图用堆、垒、编、织等技法或编成辫股、或网 状焊于饰物上。 5 ) 炸珠:也称“吹珠”。是把银丝截成小段,用火吹烧,使之溶化,再把溶 液滴入温水中,使之结成大小不一的粒珠,再用这些粒珠粘焊成鱼子纹或联珠纹。 6 ) 开模:金属细工的传统技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脱落模,用来制作平 面的坯件;另一种叫花模,用来制作立体的坯件。 7 ) 錾花:镂刻技术,这是一种中外常见的金银加工的古老的技法。将金银锤 薄,运用小凿,在坯件表面锤凿出各式图案,一般来说,面积越大,表现出来的 效果越丰富。 8 ) 刻花:用小刀在金属坯件表面上刻出各式图案,分阴文、减地阳文、沙地 和阳地。 9 ) 累丝:金属细工的传统技法。又名“花作”,是金属细工中最精巧的工艺。 它用细如发丝的银丝,依图用盘曲、累积,经焊接连成各式图案。其中立体的累 丝作品制作更难。须先经“堆灰”手续,“堆灰”即先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 制的黏液调和做成灰模,塑成图形,然后在上面进行累丝,用银焊药焊连,然后 1 4 第二章苗族银饰的概况 置于火中将里面的灰模烧掉,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工艺美术品。 1 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