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0 0 提要 李长之鲁迅批判的地位和价值正在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本 文旨在对它的批评体系进行初步探究。 鲁迅批判于1 9 3 5 年发表,1 9 3 6 年出版,在当时鲁迅研究尚不充分的年 代里,关于鲁迅的创作和思想的研究成果罩还没有过象它这样全面的整体观,如 作者李长之后来在他的自我批判中峰持的那样,这是一本草创性质的著作。在这 本著作里,李长之实践了他的文学批订审荚观,并建立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 其中一些论述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他的批判的最大特点是将科学方法和哲学意识 融二为一,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从批评整体观、美学批评观平现代性角度对李长之鲁迅批判进行整 理和探讨,有些问题如现代性和启蒙、李长之和京派批评的异同等,仍有待于更 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李长之鲁迅研究整体观审美观现代性 【分类号】i2 1 0 。9 7 0 0 o 0 0 a b s t r a c t c o m m e n t a r yo nl u x u n ,w r i t t e nb yl i c h a n g z h i h a s b e e np u b l i s h e df o r s i x t y f i v ey e a r s i nt h ey e a ri t w a s f i n i s h e d ,s t u d i e sa b o u tl u x u nh a d f e ws u c h w o r k so fi n t e g r a l i s ma sa c r o s s - t h e b o a r da si t , j u s tl i k ew h a tl is a i di nh i ss e l f - c r i t i c i s ml a t e r , i tw a st h ef i r s td r a u g h t s m a n s h i pa b o u tl u x u n sc o m c e p t i o na n d a u t h o r s h i p ,w h e r eh ep r a c t i s e dh i sa r t i s t r yo fc r i t i c i s ma n db u i l du pa ns p e c i a l s y s t e m a t i c s a b o u t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m a n y o fw h i c ha r es t i l l i m p o r t a n t a n d m e a n i n g f u lt o d a y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i sc o m m e n ti st h e i m m i x t u r eo fs c i e n t o l o g y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v ea t t i t u d ea sa nc r e a t i v er e v i e w e ro n t h ec r i t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e ) ( tw i l ld os o m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a n dc e r e b r a t ea b o u tl i sc r i t i c i n t e g r a l i s m ,e s t h e t i c n o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 a n g l e i nh i s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l u x u n s e v e r a li s s u e ss u c ha s m o d e r n i t ya n dr e a s o n ,p a r i t y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l ia n df a c t i o no fj i n g s c o m m e n t a r ya r ei n n e e do fm o r ei n d e p t h s t u d y t h e k e y w o r d : l i c h a n g z h i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l u x u n , i n t e g r a l i s m , e s t h e t i c n o t i o n ,c u l t u r a la n g e l t h em a j o rc o d e : 工2 1 0 9 7 0 0 0 丹u舌 李陡之的i f 4 - 迅批判厂三十年代甫山的时候影响是比较大的,甚至达于海外,但是新 时期以来很k 一段时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笔者能够翻查到的范围内,公开发表的关于 李长之的专论也仅仅只有三篇,其中,发表于1 9 8 5 年的邓牛顿的李氐之的美学思想一 文将李k 之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批评方面的贡献做了五个方面的归纳,包括建设文艺美学、批 评家的审美能力、美和技巧、壮美的风格、古典美学研究,文章的归纳是相当简略的,是作 者所说的“初步的工作”。1 9 9 3 年发表的宋钢的从(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看李长之文学 批评的浪漫风格一文从李长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时的特定环境、批评家的个性特征以 及史学观和美学思想出发,试图说明李长之文学批评浪漫风格的成因和表现。1 9 9 6 年发表 的郜元宝的追忆李长之则提出李长之文艺批评整体观的说法,其中文化文艺教 化、与生命道德情感的两个三位一体的论证间架,对李长之文艺批评的宏观体系和 微观分析都有大致的把握。但从整体上看,关于李长之的专论还是少得可怜。 独立论文之外,李长之开始山现在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中,司马长风的中国 新文学史,许道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等对李长 之都有独立章节的评论。近年来,关注李睦之的研究者逐渐增多,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而 笔者适逢此州,对李长之批评实践中的重要一环鲁迅批判进行批评体系上的梳理和 分析,以期加入这一场酝酿之中的现代文学研究课题,并作为对这位早期文艺批评家的微薄 的纪念。 2 堂垫型生塑型生堕 o 0 o o 0 笫一章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作为一部长达十八万字的鲁迅研究专著,在一九三六 年正式出版。当时的版本与今天重新编选翻印的李长之批评文集中的鲁迅 批判相比,多出一篇“后记”1 ,是相当完整的成书版本。 这本著作的出版,被称作鲁迅研究学术史上的第一本带有首创性和开拓性的 著作,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数目上的庞大为前人所不及,二是内容上的完整 对后人多有启示。然而这个成书版本是经过大刀阔斧的增删之后形成的,它的原 始版本更加庞杂。一般来说,成书版本表现了作者思想上的成熟,应当作为后来 者研究的主要依据,但正如作者在成书版本中所说:“以后有机会,我也许在增 订本时,恢复本来所要完成的规模吧。”2 这个版本也只是李长之“鲁迅批判”进 行中的一个过程。五十年代李长之表示将重写鲁迅批判,除了政治气候变化 的特殊因素之外,也应有作者从批评本体出发而决意继续当年未完成工作的个人 愿望。因此,原始版本不妨成为考察鲁迅批判的参考部分。 原始版本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开始陆续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 和国闻周报上发表,每隔一周左右,国内著名大报副刊上就有整版的鲁迅研 究论文发表,其阵势和分量都是空l 讨的。从发表的文字看,主要有三个部分:一 是收在鲁迅批判中的内容,包括批判一、二、三、四、六、十一及总结;二 是与整个批判不太衔接的内容。包括批判五和批判七;三是鲁迅的身外之物,指 批判十,即鲁迅著译工作的总检讨及其续论。3 由此可见李长之最初的批评野心 。最新版本为郜元宝李书所编,见李& 之批件艾集,珠海“j 版杜1 9 9 8 年1 0 月版 2 鲁迅批判- 后记,北新书局,1 9 3 6 年l 川扳 3 另见原始版奉本来所列十二个题目:一,导高: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_ 二,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三 阿q 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四,鲁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五,鲁迅在文艺创作中表现之人生观;六,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七,热风前之鲁迅;八,从热风到准风月淡:鲁迅在思想斗争上 之进退观;九,鲁迅杂感文之技巧与杂感文中之抒情:十鲁迅著译工作的总检讨;十一,鲁迅之生活及其 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十二,总结:诗人帛1 战i 。的鲁迅:鲁迅之奉质及其批评鲁迅批判的内容,益 3 0 0 o 鲁迅批判的整体观 甚为博大,除了第三部分对鲁迅译著进行了丌拓性分析,第二部分对热风以 前鲁迅早期论文和鲁迅创作中表现的整体人生观也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分析。 对热风以前鲁迅鲁迅早期论文的分析提出“浪漫主义”的说法,根源在 于鲁迅坟中表现出来的对黑格尔、尼采和拜伦的崇拜。当资本主义文化在中 国思想界拉开序幕的时候,鲁迅同时站在了反抗十九世纪物质文明的尼采的一 边。李长之由鲁迅“推崇个人”、攻击“代表了养育于资本主义下的文化的别一 面目”4 ,进而推断鲁迅此时萌生的现代主义思想,并且将这一思想与一九。七 年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他的方法论是无可厚非的,他甚至触及到现代主义可能 走向极端的感性表现5 ,探究鲁迅从“精神界战士”的立场对文艺的价值和作用 的把握,这样就把文艺创作和思想革命连为一体。 再看批判五中论及的“鲁迅创作中表现之人生观”,文中尚未涉及杂文,仅 从两本小说集探讨鲁迅早期的人生观,其结论是:生物学的人生观。虽然在成书 版本的鲁迅批判导言中对鲁迅早年的进化论观点有提纲契领式的总述,但不 及这篇专论来得具体而有针对性。文中说道:“他的一切奋斗,一切抗战,一切 同情,都似乎出发自这个思想中心。鲁迅的中心思想是生存,所以他为大多数 的就死而焦灼。他的心太切了,他又很敏锐地看到和事实相去之远,他能不感到 寂寞吗? ”6 这也是由创作而至生活的对鲁迅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探讨。这种早期 思想与上一段所论及的由“推岽个人”到三十年代可能出现的极端倾向,实际上 透露了李长之对鲁迅思想上f 后变化的总体观照。这种观照在论述成书版本中关 于鲁迅精神进展阶段的章节里更加明晰:“在从前,他有所攻击,是因为关己, 现在是不触着自身,也来战斗了,从前他的战斗为个人,现在是为受压迫的大部 分人了。”“他这时的作品也最是在浑浑厚厚之中,而有一种生气。所以我认为这 是他最健康,而精神进展达矛极点的时期。”7 世报( 天津) ,1 9 3 5 年7 月3 1 日 李长之: 以前之鲁迅鲁迅批判之六,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1 9 3 5 年7 月1 7 日 5 同上,文中论道:“养育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浪漫土义并小是全然尤缺的,倘若凶为重在人的缘故,而弃 置了对于大自然的利用,这无疑是堕落,倘若凶为重在人的情志,糟神的缘故而忽略了理智的发展,这无 疑是颓废,倘若因为重在个性的缘故,而只允许了一部分人的自由j 司时却把多数人的自由给剥夺,这无疑 是暴横,所有这些统统可以说是弊端鲁迅这时的思想,却是很容易走入这一途的” 6 李长之:鲁迅创作中表现之人生观鲁迅批判之五固闻周报( ,i :海) 1 9 3 5 年六月二四口 7 李长之:鲁迅批判,李氏之批评义集,邯儿宝,牟* 编选;f ;3 5 贝 o q o 一堕型堂堂塑塑 可以看出,原始版本中被删剪的多是关_ j 二鲁迅思想方面的详细论述。还有一 个例证是关于阿q 正传艺术价值新估一文的重写。成书版本中的阿q 正传 之艺术价值的新估放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一章,在内容分析上用“无 限同情,代替“讽刺”,在艺术分析上强测从容的风格和距离美感,这与李长之 一九三二年所写的长文 之新评价人相径庭。后者的笔墨重在阿 q 正传的国民性批判,对国民性的轮廓描绘得深刻而清晰: 模糊的、不彻底的、健忘的、不健全的、封建的,自私而残忍的旁观者。 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便只好用精神的胜利法。由于数千年咬文嚼字的恶习 惯,因而喜欢形式主义;由于数千年专制流毒,因而骨子里有着奴性与皇 t 帝瘾,表现而为不负责任争权利;由于生活是拘于历史上的农业经济的, 眼光极小,容忍现状,不愿改革。8 这是对当时“阿q 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尖锐回击。文章在第四部分将社会变革、 民族危机与中国国民性并论,从文学评论进入社会评论、思想评论。这种评论是 从文学作品的暗示性出发,而非从作家的创作责任出发,与瞿秋白的 序言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序言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论述了鲁迅杂感产 生的宏观革命背景,把鲁迅杂感提升到“社会论文”的高度:“杂感这种文体, 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自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 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 之新评价中的社会思想批判同样也不同于冯雪峰的讽刺文 学与社会改革。冯文把鲁迅誉为“伟大的讽刺作家的一群里的人”,”直接论述 讽刺文学的阶级性和政治任务。李长之虽然在他的批判中提到了“阶级论”,但 是并没有因此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对鲁迅创作的价值进行肯定,而是将其作为论述 刨作产生的精神背景。这些内容最后都被毫不留情地删剪了,可见思想评论并非 成书版本鲁迅批判的主体。 从原始版本到成书版本,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整体观,前者是一种包罗万象的 8 李长之: 之新评价) ,再生。1 9 3 2 年l o 月2 0 筇一卷第六期 9 瞿秋白: 序言青光书店,1 9 3 3 年7 几版 ”成文英: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萌芽月刊1 9 3 0 年5 月i ! f ;一卷第五期 o o 鲁迅批岍的整体观 整体观,力图将社会思想、艺术评价、译著理论全部容纳在一个框架之中,但最 终被作者搁浅。后者是有所取舍、专门化的整体观,使文学评论与社会思想评论 保持适当距离,成为一个比例分明、主次突出的单一体系。 鲁迅批判在章节布局上就明晰地显示了两个维度:作家的精神史和作品 的宽阔格局。这实际上是整个鲁迅批判的两大组成。表面上看,这样的布局 类似传统文学批评的“知人论世”的简单铺衍,的确,李长之的批评中常常可以 看到传统文学批评的影响,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于传统文学批评之外充分利用 了西方自然科学与哲学批评的方法,从而构成一种有体系的整体观。 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而论证作家的创作根源、风格特色,并非自李长之开始。 张定璜的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引证鲁迅生活与创作的 天然联系,他抓住“寂寞”这个基调,说:“然而逃不掉寂寞,他于是作了许多 梦,白昼的梦,张开眼作的梦。这些梦不打紧工夫就织成了狂人日记以下共 十五篇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种抒情化的表达侧重评论者与作家作品之间 的沟通和共鸣,是感悟之语,如其极具主观感情色彩的论断“第一个,冷静,第 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所显示的,这种批评与体系化相去太远。 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评论还有沈雁冰的读 和成仿吾的 的评 论。前者将呐喊里十多篇小说的成就归纳为“新形式的先锋”“后者对这十 五篇小说的划分采用了“再现”和“表现”两种况法。并将大部分作品称为“自 然主义的作品”。这两篇评论不再局限于单篇作品,同时突破了当时普遍的感 悟式只言片语的散论,分别针对作品的文体和表现手法建立了一定的价值评判体 系,这对后来的鲁迅研究不无启示,但它们的评判体系仍比较单一。三十年代突 出的鲁迅研究当属冯雪峰的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和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 张定璜t 鲁迅先生( 上) ,现代计论1 9 2 5 年1 月2 4 ,第一卷第七期 2 张定璜:鲁迅先生( 下) ,现代计论,1 9 2 5 年1 月3 0 第一卷第八期 3 雁冰:读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 9 2 3 年1 0 门8 | ,第几卜一朋 1 成仿吾: 的评论,创造( 季刊) ,1 9 2 4 年1 月,筘_ 二巷第一期 一_ o c 鲁迅批判的整体观 序言,它们对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尤其是社会批判价值有很深的开掘,但是 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很少涉及,表现了特定蚪代文学批评的功利性。 鲁迅批判出版不久,青年界的书刊介绍冠之以“批评界之权威著作” 的名号,称它将“科学的态度与艺术的笔墨,熔而为一了,所以是中国批评界上 划时代的本著作。”“在鲁迅研究尚未充分的年代里,这本书的分量是相当引人 注目的。但它在方法论上的价值并不随着f 1 后研究者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而减 弱,反而日益印证了“科学的态度和艺术的笔墨”体现出来的独立批评观。鲁 迅批判的方法论的成熟还在于其在李长之以后系列批评实践中稳定的延续, 如关于李白、韩愈、司马迁的专论。有人将这种方法沦称为“有自然科学之条理 奠其基础,哲学之超越精神阔其眼界”,也有人称为“中国传统的灵悟妙识, 调和繁复密致的逻辑理性,是批评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一条大路”。这些说 法的共同点是指出鲁迅批判的科学精神与超越科学精神之间的辨证关系。 李长之多次提到他对于批评的要求和主张,他强调批评必须知道作者的社 会、环境,包括作者的天性、教育、阶级基础等方面;必须有哲学家的头脑:必 须跳入作者的世界。”我们看他分析鲁迅的生活和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所依 据的是每一时期外在环境的变更及其对鲁迅的生活所发生的特殊意义和影响。他 详细考察鲁迅精神进展上的六个阶段,涉及到每个阶段里社会变革的风云变幻, 鲁迅所处地域的风气变迁,个人生活的起伏波折,思想信念的发展演变,直到文 学创作的主题与风格。这种自然科学般的周至考察是以作品为出发点,又服务于 对作品的分析,从而将“精神进展”的六个阶段在横断面般细致真切之上有了整 合的哲学观照:环境限制一个人的事业,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 这是李长之论证思路的显著) ( 1 格:从现实基础出发的批评,却衍生出带着神 秘主义的天才论,他强调的是作家主体强烈的个性力量和鲜明的个体生命力。环 境为鲁迅提供了发展他自己的空阳j ,譬如陈独秀办新青年,鲁迅有了献身新 文化运动的机会;譬如女师大起风潮,于是鲁迅加入和“正人君子”“新月派” “批评界之权威著作 ,青年界( 月刊) 1 9 3 6 年4 月,第九卷第四号 ”李长之:韩愈作者小传,胜利出版公d ,1 9 4 6 年版 ”郜元宝,李书:李长之批评文集编后记,殊海版礼,1 9 9 8 年1 0 月版y j , t 追忆李长之,读 书,1 9 9 6 年第l o 期 ”李长之: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主日蛐,批计辅神p 1 9 ,南方印书馆,l 嘴年6j = 3 版 - 一 o o o o 鲁迅批判的整体现 的战斗。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成就作家,李长之的推论不仅仅限于自圆其说 的诠释,而在于提升了鲁迅的个体精神力量,环境是偶然性因素,并非必然的。 只有与作家个人的精神力量相结合,偶然因素j 能成就必然结果。抄古碑的鲁迅 会投入新文化运动,是因为感到寂寞,要驱除那些少年时受自农村社会的悲凉的 回忆;学湖可以不理,但因为他足鲁迅, 二足要- l c i l l i , j ,要戳一戳,结果被迫出走。 李长之的批评体系独立却不孤立地借鉴了自然科学,涉及的范围不限一隅,论文 学必然涉及与文学相关的各方面,是一种思想缜密的体系。但给人更多启示的是 他不拘滞于自然科学的束缚而张扬了鲁迅的个性力量,从鲁迅对环境的选择和突 破观察鲁迅精神进展上的饱满程度,山此判别其作品的完整程度。 李长之认为鲁迅精神进展的六个时期分别是:1 一八八一至一九一七,成长 和准备时期;2 一九- - k 至一九二四,丌始向封建文化攻击的时期;3 一九二五 至一九二六的八月,以女师大事件为丌始的具体而切身的斗争;4 一九二六的九 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生活上感受了异样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5 九二七的九 月至一九三一,精神进展上达于顶点的一个时期;6 一九三一到作者动笔写鲁 迅批判,用新的理论进行应用并明显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抗争的时期。在成长 和准备时期里,他非常重视鲁镇生活和家道中落在鲁迅情感上的烙印,在早期情 感的刺戮下萌生了对封建文化的攻击和求生存的人生观,而农村生活也成为后来 许多小说的背景,鲁镇、成亨酒店构成的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至于接受科学 和日本留学经历则跟鲁迅一生峰持的国民性批判息息相关,鲁迅在文学创作和精 神进展上的基本点虽然没有表现得很充分,却都在感受、储蓄。对第一个时期的 观察就显示了李长之宽阔的视野和持续的发展观,在第二个时期里他侧重的是鲁 迅创作的实绩,前一个时期储存的能量爆发出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助成者:“他 在杂感里,向旧的攻击;他在小说单,也向1 日的攻击。”除了最著名的狂人日 记,李长之还列举了鲁迅一九二三年翻译的俄国爱罗先珂的童话剧桃色的云, 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及杂感集热风, 在这些著译里表现的是一种对旧制度旧文明的弃绝和对一种“空洞的新文化的向 往的热狂”。以女师大事件开始的第三个时期是鲁迅面临较多切身的战斗的时 期,这一时期的三- - ) t 事件警醒了他对于私人的攻击,使他的杂感从从容幽默 ”郜元宝,李书;李长之批评文集第1 9 贝 鲁迅批判的整体删 除了最著名的狂人e 1 汜,李长之还列举了鲁迅一九二三年翻译的俄国爱罗先 王可的童话剧桃色的云,阿尔志跋绥犬的工人绥惠略夫,厨川白村的苦 闷的象征,及杂感集热风,在这些著译里表现的是一种对旧制度旧文明的 弃绝和对一种“空洞的新文化的向往的热狂”。以女师大事件开始的第三个 时期是鲁迅面临较多切身的战斗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三- - k 事件警醒了他对 于私人的攻击,使他的杂感从从容幽默的风格而变得浓烈尖锐。第四个时期充 满漂泊,从北平到厦门,到了广东,又到了上海,在起伏不安和愤慨自危里酝 酿了坟、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而已集等。李长之认为鲁迅在精 神上达于顶点的第五个时期j 下是他趴创造社等人进行沦t 1 浅的阶段,“他对于革命 已取一种讽笑的态度”,“在偏颇不驯的神情罩,抵挡了当时的幼稚的攻击”,他 的成熟还表现在对新思想的吸收和研究,表现在他的作品的大气:“最是在深深 厚厚之中,而有一种生气。”“ 李长之对这六个时期的划分在时间的连续性之外还有一条发展着的精神 史,贯穿着这条史的线索,比较集。p 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和螺旋式的精神进展。 鲁迅早年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志愿与农村生活和科学的洗礼有关,加上家国之 痛,和他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些模糊而残忍的群愚,国民性批判便表现为阿q 及 其周围的人身上,既而表现在臼j 近的划于“人情世故”的攻击上,这样的由远 及近的趋向,包括鲁迅在厦门h i j 期经历的动乱和驳杂的戮刺,在李长之看来是 鲁迅精神进展上的一个迂回,既使鲁迅鲁迅陷入空虚和寂静的压迫里,却也是 一个蛰伏状态,在这样的迂回期罩,他用很曲折幽默的话语模糊主旨,他避免 谈现实,却处处有对现实的批评,因为他虽然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而 在青天白日下,又有缧绁之忧了。他的关于国民性的批判从农民的执拗和群愚, 到知识分子的挤轧,甚至对青年的失望,以及对革命内部的弊端的讽刺,其中 的锐感是一脉贯穿的,因此在二十年代后期同创造社的论战中,他能从对手那 里感觉到“集团主义”的空虚,并在新的理论的吸取中建立起爽朗开拓的文风。 一九三一年以后,因为国难的关系,他开始写攻击“吃白相饭”等社会现象的 文章,由于接受了新的理论,处处:意不掉社会机构的背景,他的观感多半更深 ”郜元宝,李书:李氏之批评文集,笫1 9 负 2 0 间上,笫3 5 贞 9 鲁迅批判的整体观 入一层。鲁迅在国民性批判上的深入- j 他整个精神进展的螺旋式上升密切相关, 也与社会变革、政治思想斗争的人环境息息十日关,并由此而表现到他的刨作之 中,形成一个交融的整体。 作家生活经历与作家精利t 进展的交融一方面避免了单独的身世考察导致的 机械论,一方面把鲁迅的精神进展和文学创作定位于较大的时代背景。李长之 的批评文本中始终少不了这条精神史的纵向观察线,f j 面说过的“稳定的延续” 中,李白、韩愈、司马迁之人格,风格也都有一条发展着的精神史的主 线,以这条线为轴,融合作者的家庭环境、交游阅历、思想情感、创作概况等 相关方面,这些看似零散、庞杂的资料经过整合变得脉络清晰。主线的贯穿还 提供了生活精神创作交互作1 j 的立体观察角度,从而将作家创作的外 部世界与艺术作品的内部诸多契合点放在丌放的研究视界中。这在鲁迅批判 里面就构成了自外而内的关于鲁迅生活及精神进展的纵向维度,同时,关于鲁 迅作品的艺术考察及杂感文的考察构成了一条自内而外的横向维度,在横向维 度中展示了鲁迅多种创作文体的宽阔格局,并在不同的创作体式中寻求共通的 本质风格。纵横之说作为经营文学批评的两大支撑一度被李长之推崇,他称之 为史的研究和体系的研究并重,认为:“普通对于一种学问,不外是这两种处理, 例如文学,就有文艺史和诗学,l i 者即史的研究,后者即体系的研究,一个是 纵的,一个是横的,一个是自外而内的,一个是自内而外的,合起来,才是一 种完备的科学。”“这里出现的“体系”明显指代整体批评之下的横向格局,与 纵向的发展史共同组成完整的批评体系。 鲁迅批判以前的鲁迅研究多限于单篇单本,导致议论上的狭窄,即使 论及所有创作,也只是就感印而生发的较为笼统的总论。李长之在鲁迅批判 中涉及的范围则比较广泛,将小说、散文、杂文、论文、散文诗纳为一炉,并 且从单篇单本的创作引发出的艺术感觉向上攀升,试图完成一个客观的艺术理 论体系,探求鲁迅整个创作生命的艺术本质。体系的“大”和细部分析的“小” 在他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一章中,逐篇分析的作品 有孔乙己、故乡、风波、阿q 正传、社戏、离婚、祝福、伤 势、头发的故事、在酒楼上、一件小事、端午节、肥皂、弟兄、 “李长之:德闽的古皿精神,p 3 8 ,民从 s 鳓p q 编椎5 6 卷,i :海书店据东方书 j1 9 4 3 年版蟛q j 奉 1 0 o o 鲁迅批判的整体删 示众、高老夫子、幸福的家庭、狂人同记、明天、鸭的喜剧、 长明灯等等,几乎逐一解读鲁迅小说创作,被称为“一捆一掌皿一鞭一条 痕的旬比字求,也通于新批评之细读。”“李长之的细读很清楚地表明 了他的陟罚臧否,有的在今天看来山j :所受视们的有所局限而令人有不足之感, 如关于狂人r 记他说:“凶为内容人好了,技巧上似乎缺少的是结构。”这 和今天有些关于鲁迅小说形式先锋性的探索棚去太远,李长之所认为的技巧上 的“缺少”又被发掘出“反讽的结构”。“在他的细读中,有争议的地方还有不 少,这跟李长之的批评美学有很大关系。批评家进行批评的时候,切入的是一 个自己认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任何“个事物都会得到不同方面的结论, 而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以及每个批评家的知j 识结构和批评个性的差异更容易产 生对同一作品南辕北辙的结论。李氏之论鲁迅创作之外因缘的时候,借重社会 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同时也未曾忽略“发愤而作”的传统批评因子,而 到了论述鲁迅创作文内奥义的时候,多加了几分传统的印象式批评,所借重的 多是对作品创作的灵悟妙识,并不拘于固定的模式和结构,所以他的“细读” 一篇有一篇的角度,往往给人新异的感受。 纵向贯穿的精神史结合细密 ;| f j 展的作砧论构成鲁迅批判整体观的两大 基本维度,这样的批评规模在三十年代煺棚当引人注目的,其影响达于海外, 日本竹内好的鲁迅就对它推桨备仝,火段引用。即使今天看来,这个规模 仍不无科学性及合理性,它至少提供了曲点肩示:一是文学批评中整体环境把 握,一是文学创作离开作家之后的独立价值。李长之的批评显示了两者相关又 相离的姿态,他的整体观既泼洒出去成规模,又聚拢回来论本质。 李长之关于鲁迅本质的论述作为结语部分压轴,这部分正是鲁迅批判 2 2 郜元宝t 李长之批评文集编后记 2 3 李长之:鲁迅批判,李匠之批计立集,第8 0 挺 h 温儒敏、旷新年:( 狂人日记) :反诫的迷宫,鲁迅乱究_ r 刊1 9 9 9 年第8 期。又有李欧梵鲁迅的 小说现代州投巧中说:“鲁迅的小说j 桥严融的结构和梢数的反讽它们址然小足这个时期小说 作品的舆型”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究,江姐出版社1 9 9 3 年1 2 月版,第2 91 i ( 0 o o 鲁迅批判的整体胱 i 吏期以来为人诟责得最厉害的地厅,w 为扛这鸱他对鲁迅本质的论断为:“鲁迅 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至于r l j 思心i ,他却止于是一个战士。”“这听起来是 很难让人接受的。一九五。年,这种论断遭受广泛丽严厉的批评,李长之在他 的“自我批判”中说:“我在很多地方采取了割裂的概念去处理问题,说明问题, 而不能从统一的有机的联系的方面去看。例如我把诗人和思想家分开,而把诗 人局限于一点,又应用在鲁迅先生身上。”“但他“转变”之后所认为的鲁迅的 思想性却完全与“阶级斗争的武器”j 1 j 天,把鲁迅批判中对理智和情感的 不同侧重,健康与道德的不同针对刈+ 象归结为“错误思想方法”所致。“自我批 判”也对这本著作进行了几分辩解:“作为剥鲁迅先生的生活和思想的研究过程 看,它也代表一部分人,在某一个年代,某个地域的看法。” 鲁迅本质论是鲁迅批判整体脱l i 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本质论中的基本 点先前已经贯穿在各部分的论证之中,单独成论不是简单的总结。李长之在这 里将鲁迅生活和创作再次结合与强调有种形而上的意昧。探索作家的创作本质 是李长之文艺批评的有意为之,他多次提到文学批评中的本质论。在介绍温克 尔曼的古代艺术史的时候他称赞温克尔曼:“他说要寻求艺术的本质,这令 我们想起要写一部哲学史,当然是寻求哲学的本质了,写一部文学史,当然是 寻求文学的本质了,这样的史才有它学术上的贡献,才有除了史实之外,有它 的史观,有它的特殊的心得。”这足论史,论人也同样,我们看他自k o r f f 的歌德之生活观念中得到的启示i j 巴:“在方法上,一则让我知道所谓了解, 是了解一种事情之内在必然性;二则让我知道看一个人的作品,必看整个的, 例如作者在这里把浮士德当作长成的维特,并非维特自维特,浮士德自浮士德; 三则让我知道,研究一个作家,当追究其现象界之背后的精神核心,例如他这 里的历年的歌德:四则让我知道所谓精神史的方法,例如作者把歌德放在文艺 复兴以来的人生形式之动摇中去理解。这都是极可珍贵的。”注重本质与追求 精神核心相通,它并非概念化地要给作家定一个性质,而是通过本质去贯通作 2 5 李长之 拍李睦之 月3 0 日 2 7 李长之 2 5 李长之 鲁迅批判李k 之批评立集,第1 0 8 贞 ( 鲁迅批判) 的自我批判为鲁迅先生逝【l :q 刷年纠念作,光叫i j 报,1 9 5 0 年1 0 德闽的古典精神,第3 8 贝 德田的古典精神第1 2 5 贝 鲁迅批判的整体观 家从生活到创作一系列现象之问内n :n 0 必然性;它也 二非大而话之地忽略作家 生活与创作中丰富的细节,而是使这些细节的地位层次分明,轻重垒然,由此 可见,本质论在整体观中是必不可缺的。 鲁迅批判中的本质论把鲁迅9i 结为诗人和战士,有特定的概念表述。 即从文学家的角度而非思想家的角度评价鲁迅的价值,这是鲁迅研究里对创作 主体的回归。首先,他确定鲁迅的生活和创作的基调是壮美。他丝毫没有把鲁 迅派作是吟风弄月的雅士的意思,闪为鲁迅有的不是消闲,不是优美,而是一 种强烈的情感和一种粗暴的力,有的是对人对事的不妥协和旺盛的生命力。其 次,他细述了鲁迅的孤寂之感,这单他又只j 了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字眼“内 倾”。“内倾”的注脚应该是“他和j 洋愚足立于一种不能相安的地步”,如鲁迅自 己所说:“我在群集里面,向来是坐小久的。”刚李长之的解释是:“他对人生, 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术从容,他一不| f | i j ,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 来。”由“内倾”而观察鲁迅的“不世故”,处处树敌,锐感和行文的“深文周 纳”,以至鲜明的个人主义,这f # i i q i g 折是, f 1 1 当深细周至的,最后,他框定了鲁 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在当时以至将来的时代,鲁迅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十 七年来( 一九一七一九三血) 的新文学的历史中,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可以 与之比肩的人。”“可见,关于诗人和战士沦断是从性格和情感的角度对鲁迅创 作价值的再次肯定,李长之循着生活情感创作的三位一体在一种近乎 “自言自语”的执拗中倾吐对鲁迅创作的赞美,3 2 他把社会思想变革仅仅作为一 个背景,远远没有进入鲁迅本质的雕坦之1 1 ,相反,他把美学的观察应用在本 质论里,他甚至提到梅兰芳的戏片r 显示的优美的女性意味与鲁迅的审美情趣 相冲突。同时,本质论还是先前的两大维度精神史和作品格局的凝练 综合,作家生活和创作交融之下的本质论因此有了千钧之力,于是鲁迅的整个 精神史界仿佛洞开一角,我们得以窥见许多隐蔽而深晦的角落,并且有了来自 一个宏观架构体系的充满感性的烛照 2 9 两地书,第1 8 页,北新书局,1 9 3 3 年4 几版 ”鲁迅批判,李| 圭之批评文集鹕1 1 3 负 ”鲁迅批判,李长之批评立集,第1 2 5 贝 2 郜元宝老师0 :李氏之批评文集的编后“蚺把李艮之的批计j 坐论概括为强烈的整体盥识,井论证1 e 义 化文艺教化,生命一道德情感曲个二位一体,这一点对笔名的心考肯很人助益 p 一型型业盟型 o 第二章 细密铺腱的作品论既构成僻迅批判挫体j 5 1 i l 的横向格局,又自成一个完 整的批评体系,这就是李k 之颇。| 人注i 二i 的审美的批评体系。他在进入鲁迅作 品的艺术的时候说:“也许这是刁i 剥的吧,我特别被吸引于审美的方面。中国有 r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些老话,可是我不管这些了。”特别被吸引于审 美的方面”是李长之文艺批评重心所在,他在论及文艺教育和文艺批评的时候 说:“文艺教育须以文艺批评为基础,而文艺批评却根于文艺美学。文艺美 学的应用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的应用j 是文艺教育。”2 有批评者把李长之的 批评观点提炼为“文化文艺教化”的三位一体,“文化文艺”所涉 及的范围和“教化”分属艺术和教育的不同领域,但在李长之看来,艺术即教 育,教育即艺术,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重合的。所谓“艺术”,在鲁迅批判 中则集中表现在对鲁迅作品艺术,包括杂感文的分析,也就是“文化文艺” 的观点的具体实践。这种分析再次提醒我们李长之的批评观念在批评理论建设 上的意义,它总是环环相扣,却又能各自独立,究其根结在于其有体系。“体系” 是李长之文艺批评中常见的一个名词,他把科学的态度和建设的体系结合起来, 如他论及中国画的时候既:“国人对于中国话论和中国画,在过去从历史的 实用的观点去整理者多,从体系的哲学上的观点去整理者则少。”3 他从中 国画的创作主体、创作对象、乃至用具上逐一分章列节,并在整体上升华到“气 韵生动”的境界。一种有体系的文学批评实践,本身也应该是美的创造,细细 阅读鲁迅批判文本,也会有一种审美的愉悦,李长之认为文学批评文章能 够突破理论的灰色,成为美文,他自己的文章j 1 二是沿着这样的方向一路发展而 来:“我最早的批评文字,是印象式的,杂感式的,即兴式的,我有点厌弃,此 1 李长之:鲁迅批判李长之批评文集,第4 3 2 李长之: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苦雾集,商务印* 馆1 9 4 2 年版 3 李之:中周i 叫论体系及其批w ,独:* 店l 9 4 4 年版,导苦部分 鲁迅批判的审美观 后的一期,是象政治、经济论文似的,也太枯燥,我总觉得批评的文章也得是 文章。,。宗白华对他文章风格的评价是“简劲明晰”,5 司马长风认为他的批评 文章“洒脱豁朗”,。郜元宝则察觉到他从“早期的庞杂细碎”到“渐入大境” 的趋向,许道明认为他“为文氏于雄辩”,论多铺张。8 这些归根结底,都源于 批评家美学追求上的自觉。 一九三三年,梁实秋和朱光潜就“荚学和文艺批评的关系”有一番针锋相 对的争论,朱光潜认为“美涵义较广,指文字所传达的一切连情感思想 在内,所以我认为美在文学中的呕要性不亚于其他艺术。”李长之明确表示 同意他的说法,他认为文艺批评家所婴解答的问题中,荚学的问题占据重要一 席:“一个文艺批评家需要美学的智以,为的是他好知道这位作家所想表达的和 已经表达的是不是还有距离,即便没有距离了,是不是完整,倘若完整了,是 不是还有更好多的表达方式。”关是升i 可抵抗的,一一正如善、真不可抵抗 然。”1 0 美学的态度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是无所为的态度。所谓无所 为,就是只以创作本身为目的,没有其次的目的,一旦有其次的目的,这种作 品决没有价值:“因为是无所为的,所以非常自然,一无娇揉。”“他认为作家平 时需要有意识地提高洞察力和人格修养,似这与创作州的态度并无冲突,因为 审美是居于知识界和意志界之问,即是既不忘情又不沉溺的念度,表现在创作 是,就是能将这种审美态度和要求“具象化”,与此同时,李长之的审美批评观 并不否定艺术的功利性,他承认艺术的凭籍是物质的,艺术的反映是时代的, 艺术的功用是造福于人类的,他所强调的是,艺术的功利性与创作的主观意识 过程不必有关,创作时有意识地顾忌到许多,却不会有伟大的艺术,批评亦然。 他的口号里有艺术和人生的双重变奏:“为艺术而艺术,为批评而批评”、“为人 4 李长之;鲁迅批判后记,北新书局,1 9 3 6 年1t r 版 宗白华: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跋,商务剐郫馆1 9 4 3 年版 6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f 卷,香港昭j 版利:1 9 7 8 年版,第2 4 8 贝 1 郜元宝;李长之批评文集编后记 8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江苏文岂“”龊札, 9 9 5 年9 月版,第3 1 2 页 9 查长之:我对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关系”的看法,批评精神第3 页 。李长之:艺术领域中的绝对性必然性j 强迫忡。莆劣集,第2 3 呱 “李k 之:我对于“荚学和文艺批甜的关系”的石浊,批计枯刊i ,讹5 贝 o o 鲁迅批判的审哭j | ! l ! 生的艺术,是得自为人生的人格。2 李长之的“艺术”特别针对鲁迅创作中的 “纯艺术”,他认为鲁迅“纯艺术”的创作不是很多,“然而遇有从容的笔墨, 却一定是优美的笔墨。这也是切艺术的特质i | 出,必须和实生活有一点距离, 所以和爱人吻着的时候大抵是不会写情诗的,如周作人所说。艺术的创作究竟 是有闲的,鉴赏亦然。”他尤其强调技巧,认为“其所以为艺术者,不在内容, 而在技巧”,批评家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研究技巧,去了解什么是最高的技巧, 什么是某个作家的特有技巧,并体验作家技巧之中的创作甘苦。他本人则使用 了一些专用的词语特指鲁迅的创作技巧,如“不苟”、“从容”、“冷”等,这些 技巧分析与内容的分析互相呼应。 李长之认为鲁迅的艺术观是非功利的,而且有创作完整艺术品的能力,但 现实的环境和需要使他没能将这方面的j 能充分地发展。沈雁冰于一九二三年 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 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李长之于一九三五年说:“鲁迅,从一九 一八年到一九三三年,差不多出了十本杂感,单单这,就也已明白他不必写小 说形式的创作的根由了。不过最大的缘故似乎在他对创作的认识与革命的信念 的冲突,我们知道,大儿两种力在冲突了的时候,是会停滞着。”这两点在鲁 迅创作艺术的研究中都是相当值得注意的。 鲁迅关于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有过一些零星论述,被李长之重视,他引用 鲁迅而已集中的名文魏晋x l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论曹丕的一段: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曹丕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 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 或者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 a r tf o ra r t ss a k e ) 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 “李长之:批评家为什么要批评? 批计精神,第4 8 - 4 9 页 “李长之:鲁迅批判,李氏之批评文集,第4 4 虹 “雁冰:读( 呐喊)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讹9 t 姗 ”李长之:鲁迅批判,李k 之批评文集,豫4 5 血 o 一型些业堕空重型 赋而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之外,加上壮大。”由此断定鲁迅在 文学创作上并不反对“为艺术i 酊艺术”,甚至有“艺术的保护人”之嫌。他分析 鲁迅一九。七年的摩罗诗力说中所论:“严冬永留,春气不至,生其躯壳, 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文章不刚之用,其在斯乎? ”这种“不 用之用”,李长之说,就是和实生活有一种距离的意思,这确乎是一切艺术的审 美的性质和审美的价值的所在。”他认为鲁迅对于文学和实用的关系看得很清 楚,而且对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也一早表示得很清楚: 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 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然而,在社会的改革感到迫切的时候,能不能觉得这种余裕的东西还是有价值 的呢? 李长之提出的这个疑问是三十年代酊后作家们面i 临的普遍性难题,李长 之从情感和理论两者的不同层面追问,从工具和武器的角度展示他们的矛盾处 境:艺术是不是也可以拿来作工具的呢? 它是不是应当剖析现实,而有一种推 动的力量的呢? 他认为作家们方1 f | j 觉得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