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复习专题.doc_第1页
物质跨膜运输复习专题.doc_第2页
物质跨膜运输复习专题.doc_第3页
物质跨膜运输复习专题.doc_第4页
物质跨膜运输复习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郑口中学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物质跨膜运输专题1、渗透作用模型2、渗透作用的发生:(1)当S1浓度S2浓度时,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 多于S1S2的水分子数,水分子是可以双向运动的,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2)当S1浓度H2,则图(二)中B的浓度应该大于C的浓度。【答案】B3、如下图,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一段时间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蔗糖酶,在加入蔗糖酶前后甲、乙两侧液面的变化是()A. 甲高于乙 ,然后保持液面平衡B. 乙高于甲 C.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最后两侧液面相平D.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解析】葡萄糖为单糖,蔗糖为二糖,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中,葡萄糖的分子数大于蔗糖分子数。导致甲侧吸水,液面上升。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蔗糖酶后,蔗糖酶只能专一性水解蔗糖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乙侧单位体积溶液中分子数高于甲侧,乙侧吸水,液面上升,并高于甲侧。由于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自由通过,最后甲乙两侧液面相平。【答案】C4、如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B图乙中液面不能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C图丙中组成原生质层D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解析】本题结合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等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面的知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半透膜及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A项正确。图乙表示的是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液面不再升高时,通过半透膜进出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这时半透膜处的液体压强和浓度差的作用达到了平衡的状态,但此时b的浓度应大于a的浓度,B项错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构成了原生质层,C项正确。植物细胞在吸水状态下没涨破的原因是有细胞壁的支持作用,如果破坏了细胞壁,则植物细胞吸水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涨破,D项正确。【答案】B5、如图为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第三次观察(f)和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B该实验用显微镜主要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C如果将蔗糖溶液换成浓度适宜的KNO3溶液,则可以省略e过程D增大蔗糖溶液的浓度,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清楚每一步骤的操作方法及目的,尤其是显微镜观察的指标及溶液种类和浓度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图中共有三次使用显微镜观察,观察的指标主要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大小和颜色等,三次观察形成对照,可了解是否发生了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A、B项正确。如果将蔗糖溶液换成浓度适宜的KNO3溶液,由于在细胞失水的同时,细胞不断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获得K和NO3-,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开始吸水,从而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C项正确。如果蔗糖溶液浓度过大,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D项错误。 【答案】D6、将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且长为5.0 cm的小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小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分两次(浸入30 min和4 h)测量每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条马铃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Bb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Cc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Dd条马铃薯细胞外KNO3溶液浓度增加【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马铃薯小条a的长度不断增加,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A项正确;马铃薯小条b的长度先缩短后复原,说明细胞失水后又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B项正确;马铃薯小条c的长度变短,说明细胞失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C项正确;马铃薯小条d的长度变短,说明细胞失水,细胞外KNO3溶液的浓度降低,D项错误。【答案】D7、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两组幼苗在KNO3溶液中的鲜重变化A3 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B6 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C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解析】6 h后甲组幼苗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 h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根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子数量在增多,而吸水量也在增加,根细胞内离子浓度在变化,而根外溶液离子被吸收和水分的吸收也在变化,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所以根的吸水能力不好判定。【答案】B8、 如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是()A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B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等于a侧液面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解析】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渗透压相等,但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分解,使得b侧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水分由a侧向b侧转移。【答案】D9、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表所示。装置编号甲乙丙半透膜面积SS/2S蔗糖溶液体积TT2T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A1丙;2甲;3乙 B1乙;2甲;3丙C1甲;2乙;3丙 D1丙;2乙;3甲【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的半透膜的面积比甲小,单位时间内渗透的水分子数相对较少,漏斗液面高度升高得相对较慢,但最终到达的平衡点甲、乙应该相同,故图2中曲线3代表乙,曲线2代表甲。甲和丙比较,半透膜的面积相同,蔗糖溶液体积丙多于甲,漏斗液面高度丙应该比甲高,曲线1应代表丙。【答案】A10、下图是细胞吸水力随质壁分离程度变化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负相关B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就没有吸水力C在细胞可承受的浓度范围内,如果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则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更高D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吸水力应逐渐升高【解析】从题图曲线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质壁分离程度的增大,细胞吸水力也在增大,即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正相关。植物是否吸水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高低有关,而与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无直接关系。在细胞可承受的浓度范围内,增大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变大,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会更高。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力应逐渐降低。【答案】C9、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所示:实验组5分钟后的现象再过5分钟滴加清水5分钟后0.3 g/mL的蔗糖溶液x无变化质壁分离复原0.5 g/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y无变化1 mol/L的KNO3溶液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z1 mol/L的醋酸溶液细胞大小无变化细胞大小无变化细胞大小无变化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B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解析】洋葱表皮细胞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在质量浓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