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r1j一 at h e s i si n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n c e p ta n a l y s i so f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a n di t s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a c t b ys h ih u i b i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f a nz h i p i n g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 y2 0 0 8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诡甏诎 日期:训,g - 5 f 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半年口一年口一年半哆两年口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讫髦蜊 签字日期:wd 艿1 。1 年 导师躲微c 留尹 一,、 j 签字日期: 彦刎0 户夕乒c 7 l【r, j t 0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知识协同概念分析及其心理契约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正经历着经济上的巨大转变。组织创 造价值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无形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组织最重要的竞争 能力。在某种条件下,知识资本已成为组织赢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随着科技 的进步,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仅凭个人或一个团队的知识很难达到预期 的目标,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合作协同,实现共赢,而合作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具有不同 知识背景的合作伙伴之间协同的工作,达到整体的效应大于各独立个体的效应之和,于 是,如何协同各方的知识,达到预期目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 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知识协同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便于 更好的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然后,分析了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对知识协 同中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助于知识协同在实际工作中的开展;另外,本文将知识协 同看作一个知识协同伙伴之间的博弈局势,将合作博弈理论用到知识协同研究上,有助 于对知识协同的深入认识。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 1 ) 提出了一个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本文在对大量知识协同研究文献综述的基 础上,分析了知识协同的一种情境,得到了知识协同的系统特征,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 的形式化定义,为知识协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2 ) 建立了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并对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 知识协同的生命周期,结合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建立了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最后 探讨了知识协同效应的涵义,知识协同效应与知识协同过程的关系和知识协同效应的涌 现过程,为知识协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3 ) 对知识协同心理契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论述了两种情况下的交易契约, 然后又运用博弈理论对关系契约进行了阐述,对知识协同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 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 4 ) 给出了一个知识协同的实例。首先介绍了实例的内容,然后运用本文已得到的 结论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它的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 关键词:知识协同;模型;心理契约;交易契约;关系契约 1 1 一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o n c e p ta n a l y s i s o f k n o w l e d g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a n di t s 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a c t a bs t r a c t a st h ee c o n o m y , n e t w o r k s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t h eg l o b a le c o n o m yi s u n d e r g o i n gad r a m a t i ct r a n s i t i o n t h es o u r c e s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c r e a t ev a l u em o r ea n dm o r e d e p e n do nt h ei n t a n g i b l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c a p i t a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c a p i t a lh a sb e e n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e t i t i v es t r e n g t h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u n d e rc e r t a i n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c a p i t a lh a sb e e n s t r a t e g i cr e s o u r c e sw h i c h c a l lw i nt h ec r u c i a l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f o r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w i t h 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p r o b l e m sf a c i n gi np r a c t i c ea l em o r ea n dm o r ec o m p l e x , j u s to n ep e r s o n so ro n et e a m sk n o w l e d g e ,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a c h i e v et h ed e s i r e do b j e c t i v e s , p e o p l ec h o o s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t oa c h i e v ew i n w i n t h ek e yo f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i sh o wt om a k et h ep a r t n e r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k n o w l e d g eb a c k g r o u n d sw o r k t o g e t h e rt oa c h i e v et h eg o a lt h a to v e r a l le f f e c ti sg r e a t e rt h a nt h es u mo fi n d i v i d u a le f f e c t s , a n dt h e r e f o r e ,h o wt om a k ed i f f e r e n t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et oa c h i e v et h ed e s i r e dg o a lh a s b e c o m ea np r o b l e mt h a tc a l l sf o ri m m e d i a t es o l u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a u t h o rr e s e a r c h e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i n t ot h ec o n c e p to f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i s s u e so nt h e b a s i so f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i no r d e rt oh e l pt oc a r r yo u tt h e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 a n d 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d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a c to fk n o w l e d g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s t u d i e dt h eh u m a nf a c t o r si n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 c o n t r i b u t et oc a r r yo u t 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i np r a c t i c a lw o r k ;i na d d i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 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i sr e g a r d e da sag a m eb e t w e e nt h ep a r t n e r s ,a n dc o o p e r a t i v eg a m et h e o r yw a sa p p l i e dt o 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s ,w h i c hc a n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i n d e p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t h em a i nw o r ko ft h i st h e s i si si nf o u ra s p e c t sa sf o l l o w i n g : ( 1 ) af o r m a l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w a sp u tf o r w a r d o nt h eb a s eo f b r o a d l yr e v i e w i n gc u r r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o f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a n a l y z e dak n o w l e d g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s c e n e ,g o t t h es y s t e mf e a t u r e so ft h e 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a n dt h e n p r e s e n t e dt h ef o r m a ld e f i n i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w h i c hl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f u r t h e rs t u d y 1 1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独创性声明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i 摘要i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l 章绪论l 1 1 研究背景1 1 1 1知识资本是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1 1 1 2 知识协同对知识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3 1 1 3 心理契约在知识协同中的重要作用5 1 2 问题的提出6 1 2 1 需要明确知识协同的概念。6 1 2 2 需要进行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分析一6 1 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7 1 3 1 研究的目标7 1 3 2 研究的意义8 1 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8 1 4 1 研究思路8 1 4 2 研究方法1 0 1 5 本文章节安排1 0 第2 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 2 2 1关于知识协同的理论研究1 2 2 1 1 知识协同的概念与特征1 2 2 1 2 知识协同的过程1 4 2 1 3 知识协同的模式1 5 2 2 关于知识协同的实践。1 6 2 2 1 知识协同的技术1 7 2 2 2 知识协同的应用17 2 3 关于心理契约方面的研究1 9 v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2 3 1 心理契约的概念 2 3 2 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2 4 对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2 1 2 4 1主要贡献_ 2 1 2 4 2 不足之处2 2 2 4 3 进一步明确需要研究的问题2 2 第3 章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研究的理论基础2 3 3 1 知识与知识资本。2 3 3 1 1知识的内涵与特征2 3 3 1 2 知识资本的概念与特征2 7 3 2 协同学3 2 3 2 1 协同学基础3 2 3 2 2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j 3 3 3 2 3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3 4 3 3n a s h 讨价还价模型3 7 3 4 本章小结3 8 第4 章知识协同的概念分析:3 9 4 1知识协同的定义3 9 4 1 1知识协同情景分析与系统特征3 9 4 1 2 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4 0 4 2 知识协同的过程。4 2 4 2 1 知识协同的生命周期4 2 4 2 2 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4 4 4 3 知识协同的效应分析:4 5 4 - 3 14 知识协同效应的含义4 5 4 3 2 知识协同效应与知识协同过程的关系4 6 4 3 3 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过程4 7 4 4 本章小结4 8 第5 章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分析4 9 5 1交易契约4 9 5 1 1 风险分摊情况下的交易契约4 9 v i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5 1 2 主导行为主体承担风险情况下的交易契约5 1 5 2 关系契约5 1 5 2 1 关系契约的构成5 2 5 2 2 关系契约的博弈分析5 2 5 3 本章小结5 5 第6 章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的实例分析5 6 6 1问题的描述5 6 6 2 计算与分析5 6 6 3 本章小结5 9 第7 章结论与展望6 0 7 1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6 0 7 2 本文的主要贡献6 0 7 3 本文的研究局限6 1 7 4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6 1 “ 参考文献6 2 致谢6 9 。 v i i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1 1 1 知识资本是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 1 9 9 6 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 o e c d ) 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在报告的一开始就提出: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术语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知识 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 分,向来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正如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一 样,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1 1 l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又从工 业化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传统产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 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又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并使得研究开发逐渐独立于生产过 程。在这个阶段,除了土地、劳力、资本、自然资源外,信息与知识也开始成为重要的 生产要素。知识的创新、传播和使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比起工业社会来显得 更加突出,因此有人认为,以发达国家为先导,全球将在2 1 世纪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资本,有时亦称为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g a l b r a i n t h 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 的概念,他认为【2 l :“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 资本形式。e d v i n s s o n 和m a l o n e 提到i 引,在许多上市公司的市场值和账面值之间存在 着相当大的差别,会计将这种差别称为“商誉厅,但实际上它却被定义为无形知识资产 或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在组织获得成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文献【4 ,5 忡整理如下: ( 1 ) 知识资本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 以“市场价值( m v ) = 智力资本( i c ) + 账面价值( b v ) 的观点看以下几个统计数字: h a n d y 在1 9 8 9 年对美国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m v 大约为b v 的3 4 倍( 其中, i c 占m v 的7 5 8 0 ) ; m o r g a ns t a n l e y 的w o r l di n d e x 中指出,1 9 9 6 年世界股票市场平均值m v 是b v 的3 倍( 其中l c 占m v 的6 6 ) ,并且美国企业的m v 通常为b v 的2 - 9 倍; 微软公司在1 9 9 6 年的m v 是8 5 5 亿美元,b v 是9 3 亿美元( 其中l c 占其m v 的9 5 ) :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k e i t hb r a d l e y 教授也指出,从1 9 8 1 1 9 9 3 年的3 9 1 件并购案中,并购价格( 市价) 是b v 的4 4 倍,知识导向的公司则为1 0 倍以上; m m 公司1 9 9 5 年并购l o t u s 花了3 5 亿美元,而其中的b v 只有2 3 亿美元( 1 5 倍) 。主要原因在于l o t u s 拥有几百万名顾客、有力的市场定位、品牌和名声,并具有 创新的精神及高明的经营眼光等,这些都属于i c 部分; 根据b r o o k i n gi n s t i t u t e 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占企业总价值的比率可以看出, 从1 9 8 2 2 0 0 0 年无形资产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2 0 0 3 年,全世界第一品牌可e l 可乐( c o c a ) ,其商标价值约为6 0 0 亿一7 0 0 亿美元; 第二品牌是微软,第三品牌i b m 约值5 0 0 亿一6 0 0 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的“黑面蔡 品牌杨桃汁则卖了3 0 0 0 万元新台币。 ( 2 ) 知识资本是组织最重要的竞争能力 从导致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来看,根据几位管理学者与实践大师的观点,企业 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的智力资本。 彼得德鲁克( 管理学大师) 认为创新是现代企业家的核心条件,这个观念必须建立 在组织得核心部位,凭借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支持并且继续培育,才能转变为公司的价值。 d e eh o c k ( v i s a 创办人) 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制度失败的年代,应该重新检讨并淘汰1 日 的价值系统和传统得组织系统,而现在需要的是混沌式的组织系统,需要能够快速、弹 性并且能适应现实环境变化的企业组织。a n d r e wg r o v e ( i n t e l 公司创始人) 认为一个组织 必须非常机警、迅速地了解外部环境的改变并调整适应的能力,因为快速技术导向的转 移不只是威胁到它们产品的生存,还会威胁到经营方式。t o mp e t e r s 认为在快速变化的 世界,一个组织必须构建一个相当动态的组织,让顾客、员工及战略伙伴能够专注于彼 此关系的维护,并创造出具有刺激感、高度创新和满意度的工作环境。d e m i n g ( 质量管 理大师) 认为组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中有9 7 都是无形的。l e i fe d v i n s s o n 认为当组织处 于快速变换、知识密集的现代经济中,必须具备下列能力才算具有核心要素。 ( a ) 在合伙公司中,要具备强有力且持久的企业内部关系。 顾客是长久的忠诚关系。 ( c ) 公司的未来发展依赖具有关键知识和能力的员工。 ( d ) 公司的承诺及员工学习和更新的速度。 ( c ) 最重要的是,一个公司要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价值。 这些都是投资者和决策者寻求战略伙伴的合并、并购、结盟,以及雇用员工逾合伙 人的决定性原则。 2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总结上述杰出学者与管理者的经验看法,可以归纳出:核心能力都是无形的智力资 本。例如,创新( 属于结构) 、工作环境、企业特色与价值潜力、组织结构及价值系统等 都属于结构资本( s c ) 。而企业间关系、顾客忠诚度等都属于顾客资本( c c ) 。另外如员 工能力、学习和更新速度等是人力资本( h c ) 。这些都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有形资产( 厂房、 设备、机器和土地) 所刨造出来的,而是无形的智力资本所涵盖的核心要素。 1 1 2 知识协同对知识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知识协同对知识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 )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 自从1 9 9 5 年达文波特提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之后,知识管理已被看作为组织提升 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反应力的重要手段【6 ,7 引。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知识管理的发展极 其迅猛,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已经历了两个显著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处于第三代知识 管理阶段中 第一代知识管理以1 9 9 5 年达文波特最早提出“知识管理”为标志,公司认识到掌 握着公司核心知识的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知识的有 效管理。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思想是对员工进行“持续管理”,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员工 知识尽可能固化到组织的知识库中,虽然这促进了这部分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并且也初 步获得了知识资源创造的收益。但是,这种做法也造成了一些关键知识员工的反感和恐 慌;而且,组织的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非常难以进行显性化并存入知识库中的,这 引起了知识管理是否会失效的疑虑。 第二代知识管理则是从前一阶段进化而来的,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 特点。知识地图、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等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由于前一阶 段的教训,尽管在这个阶段对关键知识员工的关注一如既往,但策略已经发生改变,不 再将重点放在毫无效率的隐性知识转换上,而是用知识地图、知识网络等辅助手段来标 注隐性知识的位置,并通过知识共享氛围的建立,促进隐性知识在组织内的合理流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重用,组织再次获得知识资源的价值。但是也要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于知识地图的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方式,其实就是电子化的人 力资源管理( e l e c t r o n i c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 ,e h r m ) ,或者是所谓的战略人力 资源管理。同样,也再次引发了知识管理是否无效的疑虑。 第三代知识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协同化,关键词是创新。协同商务、实践 社区、协作型社区等词汇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主题,组织的资源观已经从组织内部延伸到 3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 组织所有的合作伙伴,组织试图通过协同办公、协同业务、协同商务等方式实现全 的组织问协作。 尽管对大多数组织而言,第三个阶段才刚刚开始,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协同正成 为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 2 ) 知识协同是知识资本创新的重要途径i l o l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然而普通知识管理的重点并 不放在知识创新上,而只是侧重于如何有效处理并重用已有的知识。与此不同的是,知 识协同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不仅是知识整合、知识重建等低水 平的知识创新,更侧重于自主创新的知识创造;二是互动式知识共享,由于知识资源与 一般传统的经济资源不同,只有在知识能够被广泛共享的情况下,知识资源的积累与财 富的创造才是可能的。然而,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单方向转移,而 在知识协同的知识共享活动中能够进行知识供需双方的高效互动,不仅可以提升知识共 享的水平,而且在这过程中使知识激活,能迅速用于实践甚至产生新的知识。 ( 3 ) 知识协同是激励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手段1 1 1 j 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占有重要地位。知识型员工既追求较低层次的需 要如生理、安全等需要,也追求如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既追求与工作条 件和工作环境相关的保健因素需要,也追求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关的激励因素需 要;既追求成就需要,也追求权利、社交关系的需要。 与体力劳动者相比较,知识型员工虽然都有追求较高工作报酬的动机,但前者把追 求较高的物质报酬作为其主要的工作动机,属于追求“保健因素一的人。追求“保健因 素 的体力劳动者受到的激励,来自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不是工作本身,对“保健因 素 的改善极为敏感并且这种满足具有短期效应,即他们很少能从工作成就中体会到满 足。i x 2 1 知识型员工追求较高的物质报酬,他主要不是作为“保健因素,而是作为一种 “激励因素,作为自身工作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和在企业中地位象征;而且知识型员 工受工作内容的激励,从工作成就中得到巨大的内在满足,表现出对所做的工作的喜爱 和对工作、生活的积极态度。在知识协同过程中,知识型员工通过互相之间的思想碰撞, 完成对工作中的难题,并且产生新的知识,这可以给知识型员工巨大的满足感,激励他 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二是知识型员工追求基于责任和能力、讲究贡献、已完成企业目标和任务为宗旨, 具有技能互补、坦诚相待、信任与合作等特征的“团队式 的人际关系。 三是知识型员工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同时也看重支持【l 引。他 4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三是知识型员工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同时也看重支持【1 3 】。他 们有追求参与企业管理、拥有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自主决策的权力需要,希望管理 者少干涉和少控制,更多的是以“支持者”、“指导者”的身份给其顺利完成工作提供 支持和帮助。在知识协同过程中,不分等级,员工之问都是以平等的地位进行知识交流, 互相之间正是以“支持者 、“帮助者”、“指导者的身份来完成一次或多次知识协 同。 1 1 3 心理契约在知识协同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生产和商业的性质。大约5 0 年前,随着大型计 算机步入商界,一场变革运动开始了,其结果是工业时代让位于信息时代。2 0 年前, 当微型计算机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当微机与主机相连之时,信息时代才真正腾飞。尽 管我们现在认为,计算机已经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竟成了生产力悖论。这一悖论的实质在于,人们长期以来翘首企盼的 计算机将带来生产力提高的这一愿望至今尚未真正实现。与此相反,随着每周工作时间 的缩短,个人电脑的引入和使用却导致了人们实际工作的延长。 由此可见,提高生产率和创造财富的决定因素是知识和人,而不是信息和技术1 1 4 1 如果没有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及合作精神,再多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重组或是知 识管理技术,都不可能使组织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知识。有一点必须记住:一个组织的 知识并不属于某个具体的个人或小圈子,而应被整个组织所分享。这就需要组织内全体 成员协同合作,确保所有人都能得到并利用这些知识。 知识协同通常是以完成一个知识创新任务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分布的知识资源和提 高组织的知识能力为主要途径,通过由多个知识个体( 如组织、团队、人员或知识管理 系统,也称为知识点、协同伙伴、成员) 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构成的知识协同网, 实现整体最优的协同效应【l 们。而心理契约是合作成员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的内 容包括在彼此关系中,一方希望给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该得到什么。狭义的心理契 约是指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指 的是雇员队外线和内在的雇员贡献( 努力、能力和忠诚等) 与组织诱因( 报酬、晋升和工 作保障等) 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心理契约包括两个公共因素:以经济 交换为基础的交易性因素和以社会感情交换为基础的关系性因素【1 5 1 。综上,知识协同的 心理契约恰好能反映出知识协同中,协同成员对互相之间付出与所得的期望,同时也能 反映出他们的行为态度、合作及动力等软因素。 - 5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1 2 问题的提出 1 2 1需要明确知识协同的概念 企业面对复杂网络中大规模、快速的知识创新活动时,常常出现知识缺口,为弥合 知识缺口,需要选择动态联盟或建立虚拟企业的方式进行合作知识创新。基于知识协同 过程,可实现快速的知识传递和有效的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吸收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于是,自从2 0 0 2 年k a r l e n z i g 首次提出知识协同( k n o w l e d g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 概念以来,已有很多学者丌始关注这一课题,在商业领域也有许多i t 公 司、咨询公司、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等组织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不同侧面对知识 协同进行了阐述。但是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和应用到目前为止仍然比较零散和缺乏系统 性,不同的知识协同概念层出不穷。由此可见,知识协同理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所以, 给出一个明确、完整的知识协同定义是非常必要,同时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 2 2 需要进行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分析 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生产和商业的性质。大约5 0 年前,随着大型计 算机步入商界,一场变革运动开始了,其结果是工业时代让位于信息时代。2 0 年前, 当微型计算机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当微机与主机相连之时,信息时代才真正腾飞。尽 管我们现在认为,计算机已经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竟成了生产力悖论。这一悖论的实质在于,人们长期以来翘首企盼的 计算机将带来生产力提高的这一愿望至今尚未真正实现。与此相反,随着每周工作时间 的缩短,个人电脑的引入和使用却导致了人们实际工作时间的延长。 起初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计算机只不过将业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而这一流程早已 过时,使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h a m m e r 和c h a m p y 指出f l6 1 ,以缩小组织规模为主 要方式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由计算机引发的生产力提高就会成为现实。然而,差 不多经过了l o 年的重组之后,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仅仅通过改进信息战略或工作流 程,或仅仅通过开发更加有效的信息技术,根本无法解决这一悖论。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开始思考我们称之为技术悖论的成因:技术越精密复杂, 人类行为的态度、合作、动力以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培训、教育及学习就越发重要。 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或知识管理的创新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 果,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有关人员及其所持态度的问题。这些软性因素才是问题的真正 所在。 6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同样,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协同的技术方面已经基本不存 在障碍,但是技术越精密复杂,”人类行为的态度、合作、动力以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 培训、教育及学习就越发重要。这些软因素条件才是知识协同的关键。提高生产率和创 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是知识和人,而不是信息和技术。 心理契约是合作成员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的内容包括在彼此关系中,一方 希望给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该得到什么。所以可以将心理契约作为一个突破口,来 研究知识协同中人的因素。 1 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 3 1 研究的目标 本文在分析知识协同的基本原理、心理契约基本概念和结构维度的基础上,确定本 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 ( 1 ) 在知识协同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分 析。知识协同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对其研究尚很不完善,目前不仅缺乏一个统一 的明确概念,也缺乏一个对其理论研究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框架,而对知识协同的很多重 要问题更是所知甚少。为此,本文在知识协同理论研究方面的具体目标如下: 明确知识协同的概念。从知识协同的情景分析和系统特征,得出知识协同的形 式化定义。 建立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从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出发,结合对知识协同生 命周期的分析,得到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 分析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首先探讨知识协同效应涌现的原因,进而结合知识 协同的过程,研究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过程。 ( 2 ) 在知识协同心理契约方面,分别对心理契约的两个结构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心 理契约分析知识协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讨论的内容如下: 分析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的交易契约。首先通过分析,将知识协同团队分成两个 部分,其中一部分为主导成员,另一部分为一般成员,两个部分分别看成一个整体,分 别讨论两者都为风险中性和主导成员为风险中性,一般成员为风险规避这两种情况,得 到两种情况下的交易契约。 讨论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的关系契约。首先对关系契约的构成进行分析,然后通 过应用n a s h 讨价还价模型来分析关系契约,最后对交易契约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7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1 3 2 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工作是以知识协同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 主要在于: ( 1 ) 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给出知识协同的形式化定义,建立知识协同过程 模型,分析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其理论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明确了知识协同的概念。目前,知识协同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对于开展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相当的不利。 其次,分析了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已有文献很少有人对知识协同中人的因素进行 研究,而人作为知识协同的行为主体,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 知识协同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结论。 第三,丰富了知识协同的研究手段。目前知识协同已有研究成果是以一些概念描述、 定性描述为主,而本文将知识协同看作一个知识协同伙伴之间的博弈局势,将合作博弈 方法用到知识协同研究上,有助于对知识协同的深入认识。 ( 2 ) 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工作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知识协同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组织开展知识协同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 所涉及的知识协同形式化定义、过程模型和效应涌现等方面均是知识协同的重要问题所 在,组织在准备开展知识协同时,需要了解清楚这些理论问题的根源和规律。 本文对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组织在实际开展知识协同中可以 应用这些结果对员工的心里的期望所得有进一步了解,对稳定知识协同团队和涌现更多 的知识协同效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4 1 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如图1 1 所示,具体阐述如下: ( 1 ) 首先分析知识协同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知识协同迫切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2 ) 确定知识协同的研究目标与意义; ( 3 ) 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 ( 4 ) 对目前相关的知识协同和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8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知识协同概念及其心理契约研究 j 研究背景分析与问题提出 i 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i 相关研究义献综述 j 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研究的理论基础 i 知识协同理论研究 f lll 卜酱式 知识协同过程 知识涌现效应i 模型 i 知识协同心理契约研究 i 交易契约 关系契约 li i 知识协同心理契约实例分析 i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l 进一步t 作展望 图1 1 本文的研究思路 f i g 1 1 b a s i ct h o u g h t so ft h i st h e s i s 器j ( 5 ) 对知识协同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全面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知识协同 的形式化定义,建立知识协同的过程模型,探讨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 ( 6 ) 利用博弈论,对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进行分析; ( 7 ) 给出一个知识协同实例,然后对其心理契约进行分析; 9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 8 ) 总结知识协同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工作欠缺之处; ( 9 ) 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知识协同的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1 4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对知识协同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契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 1 ) 逻辑分析方法。知识协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复杂系统,有其自身的 生命周期,本文以知识协同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基础,建立了知 识协同的过程模型,并结合过程模型,分析了知识协同效应的涌现。 ( 2 ) 归纳研究方法。知识协同是在大量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一些已公开的实例资料,归纳出知识协同的概 念、内涵、特征等方面的内容,逐步深入讨论知识协同的一些理论问题。 ( 3 ) 数理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知识协同的心理契约进行了数理分析 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