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现代语义场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 相结合以及传统训诂学等研究方法,对汉语“种植”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 描写、比较、分析,探讨汉语“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从先秦到唐宋的发展演变过 程。全文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历史时期,选取每一时期的代表性文 献材料,对这些文献材料中表示“种植”动作的单音词进行调查和统计,考察不 同时期“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的成员构成,对其进行共时描写,进而考察这些动 词在历史上的更替变化,将不同时期“种植类动词语义场作历时的比较,以寻 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选题意义,介绍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确立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本论。从两个角度来研究:第一,以语义场的整 体变迁为切入点,对汉语“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场内成员在各个时期代表性文献 中出现的频率、各成员“种植 义位的义素区别以及语义场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 描写和分析,进而对语义场变化进行历时的比较和分析。第二,以语义场具体成 员为切入点,研究语义场每一个成员的历时发展情况,根据意义把语义场分为五 个子语义场分别探讨:( 1 ) “播种 子语义场成员的历史演变过程;( 2 ) “移 植 子语义场成员的历史演变过程;( 3 ) “扦插 子语义场成员的历史演变过程; ( 4 ) “泛指种植 子语义场成员的历史演变过程;( 5 ) “泛指种田 子语义场 成员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部分总结全文,通过本论部分对“种植”类动词语义 场整体及其场内每一个成员的历时考察,探讨该语义场词汇发展的一些规律,归 结该语义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特点。 利用语义场理论对汉语“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进行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分析 比较,可以发现和总结出该类语义场历史演变的规律。同时可以印证语义场理论 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种植;语义场;历史演变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d e s c r i b e d ,c o m p a r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m e m b e r so fc h i n e s es e m a n t i c f i e l do fp l a n tt y p ev e r b s ,a n dd i s c u s s e di t s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f r o mp r e - q i nt ot a n g a n ds o n g , b yt h eu s eo f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y n c h r o n i cr e s e a r c ha n dd i a c h r o n i cr e s e a r c h ,t r a d i t i o n a le x e g e t i c sa sw e l la st h et h e o r y o fm o d e r n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h e o r y l i n g u i s t i cm a t e r i a l sw e r ec h o s e nf r o mt h r e ep e r i o d s : p r e q i n ,h a nw e i j i ns o u t ha n dn o r t h ,t a n ga n ds o n g t h e nw es u r v e y e da n dc o u n t e d t h em o n o s y l l a b l e sw i 廿1p l a n tm e a n i n g w es t u d i e da n dd e s c r i b e dt h ec o m p o n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p l a n ts e m a n t i cf i e l d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s ow ec o u l ds t u d yt h ea l t e r n a t i o n s o ft h e s ev e r b si nt h eh i s t o r y t o e x p l o r et h el a wo f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 d i a c h r o n i c a l l yc o m p a r e dp l a n ts e m a n t i cf i e l di nd i f l b r e n tp e r i o d s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e l u c i d a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s e l e c t i n g t h i ss u b j e c ta n dc h o s e n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 ,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 o r e t i cb a c k g r o u n da n d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 m e t h o da n dr e s e a r c ht h i n k i n g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m a i np a r t w es t u d yf r o mt w o a n g l e s :f i r s t l y , r e g a r d e dt h ew h o l ec h a n g i n go ft h ef i e l da s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w ed e s c r i b e d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f r e q u e n c yo fe a c hm e m b e ri nt y p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a n dt h es e m e m e d i f f e r e n c eo fe v e r yg l o s s e m ep l a n ta n dt h ec h a n g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t h e nd i a c h r o n i c a l l yc o m p a r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c h a n g e m e n to fs e m a n t i c f i e l d s e c o n d l y , r e g a r d e ds p e c i f i cm e m b e ro fs e m a t i cf i e l d a s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w e r e s e a r c h e de v e r yd i a c h r o n i c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 w ed i s c u s s e df r o mf i v e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o fm e m b e r so fs u b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s o w ;s e c o n d l y , t h e o d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o fm e m b e r so fs u b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t r a n s p l a n t ;t h i r d l g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o fm e m b e r so fs u b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c u t t a g e ;f o u r t h l y , t h e i i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o fm e m b e r so fs u b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g e n e r a l p l a n t ;f i f t h l y ,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o fm e m b e r so fs u b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 g e n e r a l f a ,_ 掰t h et h i r dp a r t i st h es u m m a r y w ed i s c u s s e ds o m ed e v e l o p i n gl a w so fv o c a b u l a r yi nt h es e m a n t i c f i e l d ,a n dg e n e r a l i z e d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i ss e m a n t i cf i e l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d i a c h r o n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a c h r o n i c a l l ys t u d y i n gt h ew h o l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a n d i t se v e r y m e m b e ro f p l a n tt y p ev e r b s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m a k i n gu s eo f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h e o r y , t os y n c h r o n i c l l yd e s c r i b ea n dd i a c h r o n i c a l l y c o m p a r e ds e m a n t i cf i e l do f p l a n tt y p ev e r b s ,w ec o u l df i n da n dg e n e r a l i z et h el a w so f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 t h e nw ec a nc o n f i r mi t st h e o r e t i cv a l u e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 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k e yw o r d s :p l a n t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v e m e n t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住申请冬( 擘位论交作者) 签名:。主通,毋粤 2 即j 鲁歹,月西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j l 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s ? 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髟:可以采取影即l 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氟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塞孓马母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批 舯7 a 1 1 研究现状 、绪论 汉语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汉语词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发生 了许多变化。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发展历史,以及继承我 国古代的文化遗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词汇研究一直发展缓慢,其原因在 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汉语词汇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训诂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传统训诂学关注的往往是僻字僻义,而对常用词却略而不论,因而对古汉语词汇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它把古汉语词汇作为一个平面来研究,不太注意汉语词汇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因而就谈不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古汉语词汇作历 时的描写并探索其发展的规律,传统训诂学的种种不足限制了汉语词汇史研究的 深入。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力先生首先明确提倡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他指出:“我 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在何时产生,何时死亡。虽然古今书籍有限, 不能十分确定某一个语义必系产生在它首次出现的书的著作年代,但至少我们可 以断定它的出世不晚于某时期;关于它的死亡,亦同此理。我们必须打破小 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王先 生所说的“新训诂学”实际上就是词汇史。王力先生发表于五十年代的汉语史 稿中即有“词汇的发展”一章,勾勒了若干组基本词变迁发展的轮廓,后来又 扩充成汉语词汇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取得了长 足进展,涌现出许多词汇史研究的专著,如:舒化龙的汉语发展史略、潘允中 的汉语词汇史概要、史存直的汉语词汇史纲要、向熹的简明汉语史、蒋 绍愚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李宗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汪维辉的东 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等。这些专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探索,无 。于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3 2 1 页 1 疑将对推进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语义场理论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洪堡特的“世界图像”和“内部形式”学 说,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 ,其直接来源是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论”。而有 关语义场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则是由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 j t r i e r ) 于2 0 世纪3 0 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同一个概念场上覆盖着一个词汇场。词汇场中的各个 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每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根据和它相邻近或相反的其它词的 意义而确定,一个词的变化会影响到和它临近的词,使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发生变 化。这一理论方法改变了以往词语研究中孤立、分散的原子主义倾向,使词汇研 究从对单个词的无系统的研究转入对词汇系统的研究。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语 义场理论己经成为汉语词汇研究中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最充分的揭示了语言 的系统性,反映了语义的聚合关系。运用语义场理论来分析和描写某些具体语义 场的历史演变,总结其演变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 将语义场理论运用于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当首推蒋绍愚先生的古汉语词汇纲 要,该书力图把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语义场、义位义素分析理 论结合起来,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开辟一条新路。在“词在语义场中的关系 一节,作者具体分析了一些古汉语词汇聚合、组合语义场。张联荣先生的古汉 语词义论第一章“词义”,以古汉语中表示年龄段、温度、树木三组词来说明词 的语义范围:第六章“词义范围的变化 中第三节“关于词义的转移 中以语义 场发展演变来论说词义的变化。到2 0 世纪9 0 年代,以语义场为单位的词汇历史 演变研究也逐渐活跃,如蒋绍愚先生的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动词、解海 江、张志毅的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一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 王建喜的“陆地水”语义场的演变及其同义语素的叠置、马丽的试论未成年 人语义场的演变、李云云的汉语下肢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等等。 除此之外,以语义场的历史演变为题的硕博论文也不断出现,如吕东兰从 ( 史记) 、( 金瓶梅) 等看汉语“观看 语义场历史演变、崔宰荣汉语“吃喝 o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 0 0 9 年,第1 9 页。 2 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杜翔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宋新华汉语 “穿戴”语义场历史演变、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王枫“言说 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滕华英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闰春慧汉 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吕文平汉语“买卖 类动词语义场的历 史演变、王洋汉语“烹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 了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关于“种植 类动词的研究,前辈学者做过一些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 如王凤阳先生的古辞辨中“树艺种植栽莳 条、黄金贵先生的古代文化词 义集类辨考中“植殖种栽树艺”条、王政白先生的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中“种 树艺 条、段德森先生的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中“艺树种 条、管锡华先 生的史记单音词研究中“种树艺殖植田 条等,他们的研究都有很好的见解, 为“种植类动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这 个语义场中核心词的变化,目前还没见到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这一语义场作全 面系统研究的文章。 1 2 选题意义 常用词是构成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不论是阅读古书还是研究古汉语词 汇的规律,常用词都很重要。常用词的研究,可以为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服务, 也有利于总结古汉语词汇的规律。张永言先生指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 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以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以 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就数量而言,常用词在整个词汇系统中所占的 比重并不太大,但是它具有常用性和稳定性两个显著的特点。常用词的常用性与 稳定性使其在词汇系统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常用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活动,是与人类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词类之一。从语 法角度来说,“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引 。 张永育、汪维辉; 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6 期。 3 从意义角度说,动词是语义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是基本词汇最重要的构成部 分之一。认识汉语语义系统,动词是首先需要考察的对象之一。 从历时的更替来看,动词的变化也十分复杂。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 演变研究中指出:动词常常具有几个以上的义位,发生新旧更替时“大多是某个 或某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 ,另外,“新词在跟旧词竞争 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 保持不变 。而且“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历时更替的也最多”。由于动词发 展变化的复杂性,“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 复杂性,它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因为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的现象和 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和具体 。 所以,动词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很 值得关注。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种植行为从古至今都是 人类生活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动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种植类动词语 义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 迹。从语义场理论角度来看,汉语“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在共时平面上包含有不 同的场内成员,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以及旧词 的发展演变,同义关系的种植类动词又形成了历时的聚合关系。不同历史时期, 同一个词在语义场中的聚合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组合关系也发生了改变。本文 要考查的就是“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场内成员在共时平面上的聚合、组合情况, 以及历时发展过程中消亡、更替和组合情况的变化。对词汇系统的静态描写,将 有助于历史词汇学的研究:理清词汇的动态发展,将有利于词汇系统变化的深透理 解,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对“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各阶段词汇系统和汉语词汇发展史研 究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研究不仅能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使我们深入地理解 。凸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载句型和动词,语文f 1 版社,1 9 8 6 年,第l 页。 国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0 5 页。 4 某类词的词义,也能阐明不同时期词汇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 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1 3 研究方法 文章的研究思路是:运用特里尔语义场理论,对汉语“种植 语义场进行分 阶段共时描写,并作历时比较分析,探究该语义场嬗变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动因。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3 1 语义场理论和方法 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本文力图对“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作系统的研究。宏观上,将“种植一语义场成 员视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微观上,将此语义场根据意义分为几个更小的子语义场, 考察每个子语义场及其中每个成员的发展演变,在调查和统计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义位和义素分析,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1 3 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也就是统计数据与典型例句相结合。为了更准 确地描写“种植 语义场的变化,文章对所考察文献中表示“种植 义的单音词 及其使用频率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统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词组合 关系、出现语境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并选出其中的典型例旬,在此基础上进行定 性分析和深入解释。 1 3 3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 “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语料,既要 考虑到词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共时条件下的意义和分布,又要注意到词义的发 展演变及其更替关系。 5 二、本论_ 、,t o 眦 2 1 对不同时期“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的历时考察 根据考察文献,结合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我们可以确定 从古至今的“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成员共2 1 个。但不同时期汉语“种植 类动词 语义场成员的构成情况却是不同的。按照“种植类动词语义场成员所表达的意 义,“种植类动词语义场又可分为五个子语义场:“播种 子语义场、“移植 子 语义场、“扦插 子语义场、“泛指种植子语义场、“泛指种田 子语义场。 本部分分三个层面,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历史时期汉语“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调查,统计它们在每部文献资料中出现的频率,分析 其义位,归结“种植类动词语义场在各个时期共时平面上所包含的成员以及这 些成员在整个义场中的关系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语义场根据意义的不同 分为五个子语义场,对每个子语义场进行历时的比较分析,考察义场格局的变化 以及义场成员的地位演变情况。 2 1 1 对先秦时期“种植刀类动词语义场的考察 本文选取尚书、诗经、论语、左传、礼记、孟子、周礼、庄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文献,考察先秦时期“种植”类动词语义场 中成员的使用情况。 先秦时期“种植类动词语义场有9 个成员:“种 、“播”、“树”、“栽”、“莳 、 “艺 、“殖,、“稼 、“田 。 2 1 1 1 种 “泛指种植”义场中的词既可以指播种,又可以指移植,同时还包括除草、施肥等一系列活动,前面加“泛 指”以区别“种植”类动词总语义场。 6 “种”的种植义见于西周初文献:“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弗厥丰草,种之 黄茂。 ( 诗经大雅生民) 郑玄笺:“后稷教民除治茂草,使种黍稷。 “种 用于种庄稼,就是“播种”,即把种子撒在田地里,例如: ( 1 ) 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 礼 记本瞧) ( 2 )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 孟子滕文公上) ( 3 ) 作田,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周礼地 官稻人) ( 4 )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周礼地官草人) ( 5 ) 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 6 ) 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 “种在本文所用先秦语料中共出现2 3 例,西周和春秋时期用例较少,在吕 氏春秋一书中首次超过“树、“艺 、“稼 的用例,跃居第一。“种”作为动词 “种植 用,在先秦只限于五谷,不包括树木。所以先秦只能说“树之榛栗 、“树 之以桑”,却不能说“种之榛栗 、“种之以桑 。本时期出现了“种与“殖 、“树 形成的同义组合“种殖”、“种树”,但用例不多。 2 1 1 2 播 “播最早见于西周,指把种子撒到耕过的地里,如: ( 1 )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尚书益稷) ( 2 ) 帝日:“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尚书舜典) ( 3 ) 厥父茁,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 ( 尚书大诰) ( 4 ) 昼尔于茅,宵尔索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豳风七月) ( 5 )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小雅大田) ( 6 ) 妥矍良耜,傲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诗经周颂良耜) ( 7 ) 有略其耜,傲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诗经周颂载芟) 马银琴:两蒯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6 8 页。 7 ( 8 )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诗经周颂噫嘻) ( 9 )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孟子滕文公上) ( 10 ) 今夫赛牟麦,播种而粳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泞然而生,至于日至 之时,皆熟矣。( 孟子告子上) “播在本文考察的先秦语料中共出现l l 例,“播”和“种 一样表示把种 子撒在f ;开里,是先秦用于“撒播种子”义的常用词。二者的不同有两点:第一、 二者常用的时代不同,西周和春秋时期“播 用的比较多,战国时期特别是吕 氏春秋中,“种突然增多。吕氏春秋中“种 用于“撒播种子 义有1 5 例,而“播 无1 例,在“撒播种子 义上,“种 的出现代替了“播”。第二、 “种后的宾语常常是具体的粮食作物,如:“种粟”、“种麦、“种稷 ,而“播” 的宾语常常是“百谷或“种”。这说明在“播种义上“播是个上位词,“种 是个下位词。先秦还出现了“播与“莳 的同义组合“播莳 。 2 1 1 3 树 “树 较为可靠的用例见于东西周之交的文献,本义是指种植树木,例如: ( 1 )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诗经小雅巧言) ( 2 ) 树之榛栗。( 诗经墉风定之方中) ( 3 ) 季孙为己树六根于蒲固东门之外。( 左传襄公四年) ( 4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例句中的“树 都不能换成“种 。“树 又引申为“种草 : ( 5 )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诗经卫风伯兮) 战国中期见到了“树用为种庄稼的用例,如: ( 6 ) 今夫妻牟麦,播种而授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淳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 皆熟矣。( 孟子- 告子上) ( 7 )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 孟子告子上) ( 8 ) 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 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 o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5 1 页。 8 “树”在本文所用先秦语料中共出现4 3 例,出现频率居先秦“种植 类动词 义场首位,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除了尚书和诗经,本书所用其它先秦典 籍中均有“树”的用例。“树表示植树木,有时在上下文中可以不出现所树的 木名。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孔颖达疏:“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 这里的“树 就是指的植树木。 “树”的动作施及对象范围也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树木,又可以是花草,也可以 是五谷。“树”又可以与“艺 连用组成“树艺 。一个词既然能与其它同义词 同义连用说明了该词在语义上的概括性和指称语义的泛化性。“树畜”的出现表明 “树 已经作为种植业的代表,进入一个更大的语义场,与畜牧业并列。所以, “树”在先秦时期是一个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上位词。 2 1 1 4 栽 “栽 最早见于战国文献,用于移植: ( 1 )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礼记中庸) 郑玄注:“栽,犹殖也;培,益也。今时人名草木之殖日栽。“栽 在先秦处 于萌芽状态,用的比较少,在本文所考察的先秦文献中只出现1 例。 2 1 1 5 莳 “莳 最早见于西周文献,他的意思比较单一,只用于移栽,如: ( 1 )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尚书舜典) 孙星衍注引郑玄日:“时,读日莳。 可见“时 通“莳 。郑玄注:“种莳五 谷以救活之。”“莳 在先秦用的也比较少,在本文所考察的先秦文献中只出现1 例。 2 1 1 6 艺 诰) “艺”始见于西周文献,用于种庄稼,如: ( 1 ) 淮沂其义,蒙羽其艺。( 尚书禹贡) ( 2 ) 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酉 9 ( 3 ) 艺麻如之何? ( 诗经齐风南山) ( 4 ) 自昔何为? 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诗 经小雅楚茨) ( 5 ) 王事靡盟,不能艺黍稷( 诗经国风唐风) ( 6 ) 王事靡盛,不能艺稻粱。( 诗经国风唐风) ( 7 ) 艺之荏菽,荏菽旆旆。( 诗经大雅生民) ( 8 ) 管子复于桓公日:“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邀,请置 以为大田。”( 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 “艺 作为种植义动词,不仅指播种,还包括栽培、管理等使农作物生长、繁 育的全部农业劳动。例( 2 ) 孔颖达疏:“其当勤种黍稷,奔走事其父兄,农功既 毕,始牵车牛远行贾卖,用其所得珍异养其父母。 此句中的“艺 就不单单 指播种,而是指包括播种在内的全部农业劳动。例( 3 ) 中“艺麻 的“艺 是指 播种。例( 4 ) 由于“阴阳和,风雨时 ,所种黍稷“与与翼翼 地长势旺盛,仓 庚盈积很多粮食。很清楚,“艺 所指的种植,是致力于整个培育过程。 例( 5 ) 的意思是无暇种植管理自家的庄稼,“艺是种植管理的意思。 “艺 在本文所用先秦语料中共出现1 0 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用例比较多, 战国时期有所下降。“艺 的语义范围比较宽,包括播种,也包括管理、繁育等。 “艺 的对象,有麻、黍、稷、菜、果,大豆等农作物。孟子中出现了“树艺 组合,泛指种植,如:“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 孟子滕文公上) 2 1 1 7 殖 “殖 最早见于西周文献,用于种庄稼,侧重于表示从少变多,指“春种一 粒谷,秋收万颗子 的增殖过程。如: ( 1 ) 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尚书吕刑) ( 2 ) 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 礼记祭法) ( 3 ) 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 吕 氏春秋孟春纪本生) 1 0 ( 4 )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吕氏春秋士容论任 地) 战国中后期“殖 也可以用于种草,仅1 例: ( 5 ) 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 庄子庚桑楚) “殖 在先秦用例比较少,共5 例。 2 1 1 8 稼 “稼”最早见于春秋文献,指耕作、种植。例如: ( 1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诗经魏风伐檀) 郑玄笺:“种之日稼。 西周时期稼穑常常成对使用,对举使用如上例中“稼 指种庄稼,“穑”指收庄稼。“稼”不单指种植的过程,它包括耕地、种植等一系 列活动,后面一般不加宾语。“稼穑也经常连用,尚书中稼穑连用就出现了 六次,连用时泛指农业劳动。 春秋后“稼”单用也泛指农业劳动,如: ( 2 ) 羿善射,界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论语宪问) ( 3 ) 樊迟请学稼。( 论语子路) ( 4 )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论语子路) ( 5 ) 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 礼记坊记) ( 6 )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孟子公孙丑上) ( 7 ) 是以人稼之容足。( 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 ( 8 ) 不知稼者。( 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土) “稼 在先秦是一个泛指农业劳动的常用词,出现频率比较高,共1 8 例,用 法比较稳定。 2 1 1 9 田 “田”始见于西周文献,用于种庄稼,如: ( 1 )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诗经齐风甫田)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 l :版社,2 0 0 6 年,第2 8 1 页。 马银琴:两蒯诗史,社会科学文献j i | 版社,2 0 0 6 年,第2 6 0 页 1 1 孔颖达疏:“上田谓垦耕,下田谓土地。 又如: ( 2 ) 昀昀原隰,曾孙田之( 诗经小雅信南山) 远古之时,人们要开发土地,首先就是放火烧荒,林木草丛被焚烧的草木灰 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接着是翻耕种艺,方成农田。这放火烧荒,古习称“焚 林而田 ,所以“田 有两个义素,垦耕和种植。 战国时期“田泛指耕作种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 ( 3 )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礼记月令) ( 4 ) “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 韩非子奸 劫弑臣) ( 5 ) 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 事富贵,为私善立各誉,以取尊官厚俸。( 韩非子奸劫弑臣) ( 6 ) 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7 ) 若民不力田。(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 “田 在本文所考察的先秦语料中共出现了1 0 例,在“泛指农业劳动”义位 上与“稼同义,后面也不加宾语,但“田 侧重于农业劳动的费力、辛苦,所 以出现了“力田 、“惰于田 ,而“稼”侧重于农业劳动中的技术,所以出现了“樊 迟请学稼”、“不知稼者”。本时期出现了“力田 组合。 2 1 1 1 0 小结 由上我们可以对先秦的种植类动词语义场做个大致的总结: ( 1 ) 从意义看,“播 和“种”先后作为“撒播种子 这一更小的子语义场 的常用词出现。“树”、“栽、“莳”同属于“移植子语义场,其中“树”为本子 义场的常用词,共出现了3 5 例,“栽、“莳 各出现1 例。“艺 、“殖 同属“泛 指种植子语义场,这一子语义场中的成员包括了撒播种子和移植、培育等一系 列活动,对象主要是农作物,“艺 是这子语义场的常用词。“田的开垦耕种义 素在本语义场中是独有的,后面常常不带宾语。“稼 的耕作义素在本语义场中是 1 2 独有的,它单用常常泛指耕作、种植等一系列农业活动,后面常常不加宾语。在 泛指种田义上“田 和“稼 是一对同义词,“田 侧重于种田的辛苦,“稼 侧 重于种田的技术。 。 ( 2 ) 从对象来看,“种 、“播 、“莳 、“艺基本用于庄稼,“树常常用于 草木,但战国中期以后有时也用于庄稼。“殖可以用于庄稼和草木,“田、“稼 泛指农业劳动,一般单用,不带宾语,“栽”仅1 例,也不带宾语。 ( 3 ) 从使用频率来看,先秦“种植类”动词出现次数都不多,出现频率也比 较均衡,没有哪个词占有绝对优势。用于种庄稼以“艺 、“种 、“播为多,用 于种草木以“树 为多。 ( 4 ) 从构词能力来看,先秦时期以单音词为主,“种植类 动词的构词能力 都比较弱,“种植类”动词单音词有9 个,而组合仅有7 个:“耕种”、“种树 、“种 殖”、“树艺”、“稼穑”、“播莳”、“力田 。 先秦时期“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单音词的使用情况 种播树栽莳艺殖稼 田 尚书 0300l3100 诗经 1580o6o33 论语 oooo0oo3o 左传 o020oo001 礼记 30 31 o0l l 1 孟子 127000010 周礼 20 5o ooo70 庄子 00200olo0 韩非子 ol 9 0000 o 3 吕氏春秋 1 5 o70 o 123 2 共计 2 31 l 4 3 l11 05 1 8 1 0 百分比( ) 1 8 99 o3 5 2o 80 88 24 11 4 88 2 1 3 2 1 2 对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的考察 本文选取史记、论衡、抱朴子、三国志、世说新语、齐民要术 为代表文献,考察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 类动词语义场中成员的使用情况!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类动词语义场包含2 1 个义场成员:“种 、“下 、 “散 、“播 、“掷 、“纳 、“耩”、“布 、“撒 、“栽 、“树 、“移”、“植”、“另i j 、 “莳 、“徙 、“插 、“殖 、“艺 、“田 、“稼 。义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 时期义场中新增加了大量新词,而先秦原有成员也在继续使用。 2 1 2 1 新词的产生 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有1 2 个:“下 、“散”、“掷 、“纳”、“耩”、“布”、“撒”、 “移 、“植”、“另0 、“徙 、“插 。 2 1 2 1 1 下 “下 最早见于南北朝,指播种,如: ( 1 )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函( 颜氏家训涉务) ( 2 ) 种法:欲雨后速下;或漫散种,或耧下,一如种麻法。( 齐民要术种 红蓝花栀子) ( 3 ) 候昏房、心中,下黍种无问。谷,小亩一升下子,则稀概得所。( 齐民 要术杂说) ( 4 ) 其所粪种黍地,亦刈黍了,即耕两遍,熟盖,下糠麦。( 齐民要术杂 说) ( 5 ) 凡种麻地,须耕五、六遍,倍盖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 齐民要术种 麻) ( 6 ) 种法:黄场时,以耧耩,逐垅手下之。五寸一株。( 齐民要术种蒜) ( 7 ) 旱种者,重耧耩地,使垄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 齐民要术种 苜蓿) 国本文部分用例引自汉语大词典。 1 4 “下 在这一时期用例较多,共2 6 例。“下 既可以指用手播种,又可以指用 播种工具“耧车或“窍瓠 播种,它对播种的方式没有具体的要求,泛指播种, 在齐民要术中,“下”的用例超过“播 的二倍,成为“播种 义的常用词。 2 1 2 1 2 散 “散 最早见于南北朝,指撤播,如: ( 1 ) “岁常绕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 ( ( ( 齐民要术种桑柘) ( 2 ) 六月间,可于麻子地间散芜菁子而锄之,拟收其根。( 齐民要术种麻 子) ( 3 ) 漫种者,和以耧耩,然后散子,空曳劳( 齐民要术胡麻) ( 4 ) 种泽蒜法:预耕地,熟时采取子,漫散劳之( 齐民要术种蒜) ( 5 ) 三月,候枣叶始生,乃种兰香。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 ( ( o r - 民要术种兰香) ( 6 ) 种柘法:耕地令熟,耧耩作垄。柘子熟时,多收,以水淘汰令净,曝干 散讫,劳之。( 齐民要术种桑柘) ( 7 ) 种者,宜于园地北畔,秋耕令熟,至春榆荚落时,收取,漫散,犁细再, 劳之。( ( (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 ( 8 ) 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劳之。( 齐民要术种槐柳 楸梓梧柞) “散”指把作物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地里,“散 前面常加“漫 组成组合 “漫散”强调均匀分布。“散 与“撒是一对古今字,所以这两个字表示的是 一个词。“敖 在本时期出现了2 4 例,后面带种子类宾语。 2 ,1 2 1 3 掷 “掷”最早见于南北朝,指撒播。如: ( 1 ) 种大、小麦,先哥,逐犁禾奄种者佳。( 再倍省种子而科大。逐犁掷之亦 1 5 得,然不如作禾奄耐旱。) 其山田及刚强之地,则耧下之。( 其种子宜加五省于下田。) 凡耧种者,非直土浅易生,然于锋、锄亦便。( 齐民要术- 大小麦) ( 2 ) 渍种如法,襄令开口耧耩禾奄种之,( 禾奄种者省种而生科,又胜掷者。) 即再遍劳。( 齐民要术旱稻) ( 3 ) 再遍杷之,漫掷黍檫,劳亦再遍。( 齐民要术耕田) ( 4 ) 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垡掷豆,然后劳之。( 齐民要术大豆) ( 5 ) 熟耕、耧下以为良。泽多者,耧耩,漫掷而劳之,如种麻法。( 齐民要 术小豆) ) ) ( 6 ) 便于暖处笼盛胡荽子,一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