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融研究四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融研究四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融研究四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融研究四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融研究四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孔鹧堑塞堕鲨滏 学科专业:主国查垡童鲎 指导教n i :丛壅查整撞 内容摘要 研究方向:生蠢至堕塞鲎 研究生:廑盎整f2 墨q s q2 孔融是汉末建安时期重要作家,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本 文以新的视角,审视孔融及其作品,认为孔融在“建安七子”中实属 异类。进而论述其蜚剧蕴抽和巫熏厶搐,并对其往晶匝搭作了探讨。 ( 全文由四论组成: 论之一: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异类。“七子”之名,始于曹 丕的典论论文。后世论孔融。多将他与“七子”中的其他六人 并列。然而事实上,孔融在“七子”之中是颇为特殊的一个。本部分 从政治思想、与曹操之关系、所属集团等诸多方面,详尽剖析了孔融 迥异于其他六子的特殊性,论证孔融实为“建立七子”中的异类。 论之二:“懔懔然,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一一孔融悲剧 精神论。孔融是一个悲剧人物,其一生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 悲剧精神起源于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体现在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及 与曹操严正的凌厉抗争中。这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精神”将孔融 引向悲壮的结局。在悲壮的的毁灭中,孔融完成了其悲剧精神的全部 内涵,体现了浩浩正气,铮铮硬骨。孔融的悲剧精神是形成其作品意 道气盛主导风格的思想血液、精神源泉。 论之三:人是“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一一孔融双重人格论。生 活在汉魏之际的孔融,内心经历着“儒”与“非儒”的激烈冲突,使 其在人格体现上具有双重性的特点:既有唯儒是尊、尽忠尽孝的一 面,又有违背儒礼、通脱不羁的另一面。孔融双重人格的形成与汉魏 之交儒学哀微的文化走向密不可分。现实思潮引起孔融对名教的怀 疑,而孔融内心深处对传统儒学的坚守,又使他抗拒着这份怀疑,从 而使其人格呈现出二分状态。孔融在经历了内心的动荡冲击之后,其 双重人格最终在坚守传统的一方达成统一,实现了由分裂走向整合。 孔融的双重人格体现了某种丰富性,对其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形成产生 重大影响。 论之四:“风格就是人”一一孔融作品风格论。孔融作品的内容 和形式都呈现出意道气盛的一贯特征,从而构成其作品的基调( 或主 导风格) 。风格的一贯性并不排斥多样化发展。孔融的作品也呈现出 或典雅持重或戏谑诡谐或情真意挚的美学特质,与其作品意道气盛的 主导风格融为一体,充分体现t # l 融的“精神个体性”。 全文共约三万字。卜、一 a b s t r a c t t i t e l :as t u d yo f k o n g r o n g m a j o r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t u t o r :p r o f x i o n gx i a n g u a n g a u t h o r :t a n gc h u n y a n t h i sp a p e ri s c o m p o s e do f f o u rt o p i c sf r o mk o n gr o n ga n dh i s w o r k s w eh a v ec a r r i e do u tad e e pe x p l o r a t i o no fh i ss p e c i a ls t a t u si n “j i a n a nq iz i ”,h i st r a g i cs p i r i t ,h i sd u a l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s t y l eo fh i s w o r k se t c k o n gr o n g ,t h es p e c i a lo n e i n j i a n a l lq iz i ”,w a sq u i t e +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eo t h e r s h ep r o c e s s e ds t r o n gt r a g i cs p i r i t u n d e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w h e r e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c l i n e db e t w e e nt h ef a l lo fh a n d y n a s t ya n dt h er i s i n go f w e id y n a s t y ,h i sc h a r a c t e rw a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 d u e l t h e s e t o g e t h e re x e r t e d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 so n t h es h a p i n go ft h es t y l e o fh i sw o r k s h i sw o r k sc o n f o r m e dt oh i st h o u g h t s ,h i sc h a r a c t e ra n d h i sw i s d o m t h es t y l eo fh i sw o r k sr e f l e c t e dh i si n d i v i d u a ls p i r i t 3 - 孔鼬硼穿四论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孔融列于所谓“七子”之首。故后世论孑l 融, 多将他与“七子”中的其他六人并列。然而事实上,孔融在“七子”之中是颇为 特殊的一个,堪称“建安七子”中的异类。故对孔融其人其作实有必要作一番深 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前人所未涉及的孔融的悲剧精神、双 重人格入手,探讨孑l 融作品风格之成因及其特色,以期有所突破。 教一 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历来论及孔融,多将其与陈琳、王粲、徐干、阮王禹、应砀、刘桢等六人( 以 下简称“六子”) 并列,称为“建安七子”。“七予”之名,源于曹丕典 论论文。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 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王禹元瑜,汝南应砀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马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 良难矣。”由此,后世有了“建安七子”的惯称。今之辞书、文学史及有关论 文,凡论及“建安七子”,多将之视为一个整体,似乎孔融与“六子”同类,并 无显别。然而,按之事实,揆诸情理,以孔融与“六子”同列,颇不相宜。鲁迅 先生早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曹丕典论里有 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明 确强调了孔融与“六子”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凸现了孔融实为“建安七子”异 类的特殊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己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 论盛孝章书) 可知孔融比曹操尚年长两岁。“六子”之中,除陈琳与曹操 年龄相若外,其余均远小于孔融。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整整比孔 融年少二十五岁。所以“七子”并列,孔融较其余六人显为长者,并非同侪。除 此而外,在政治理想、与曹操的关系、所属集团等诸多方面,孔融均突出地有别 于“六子”。以下分别论之。 一、政治理想不同 面对汉末离乱,“七子”均表达了欲澄清天下、留金石之功于后世的勃勃雄 心,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七子”中,唯有孔融将这种价值的实现寄于兴汉的 政治理想,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东汉后期,政治、经济的迅速腐败,导致了公元1 8 4 年的黄巾大起义。在镇 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各路诸侯,拥兵而立,均怀问鼎之野心,企图消灭异己,自 立为王。汉王室在“家家欲为王,人人欲为公侯”的血雨腥风中摇摇欲坠。作为 累世汉臣之后的孔融,怀着对汉王室的深厚情感,自始至终置身于匡复汉室之前 沿,希冀尽其绵薄之力,力挽汉室于倾危。早在董卓废立之际,孔融便有匡正之 言。他任北海相时,立乡校,荐举贤良,意在表显儒术,维护汉王室的名份和尊 严。汉献帝迁都许昌,征辟孔融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每次朝会访对,孔融献 计献策,抒己政见,表现了对复兴汉室的极大热情。孔融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兴 汉理想的奋斗中,其追求的执着与坚韧,非“六子”所能比及。 孔融的政治理想,也鲜明地贯穿在其作品中。六言诗三首浸透了他对 “汉家中叶道微”的痛惜,对董卓“僭上虐下专威”的忧虑,因而寄希望于曹 操,意在匡救汉室。这种力图复兴汉室于倾危之际的政治理想,在孔融的散文中 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其荐人之作,还是议政之文,抑或讥讽曹操之辞,皆情感 充沛,饱含着作者对汉王室的至情至性。在论盛孝章书一文中,孔融既表达 了对朋友身处乱世危境的担忧,更隐含着在“宗社将绝”之际“实须得贤”以正 汉室的拳拳之心。对于逃入山中不肯出仕的邴原,孔融则致喻邴原书,一方 面以匹妇相比,批评他在“王室多难”之际置身事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希望他 “仁为己任”,救汉于水火,反复叮咛,殷殷期盼,其忠汉之心,溢于言表。孔 融的议政之文,如上书请准古王畿制、肉刑议、崇国防疏等,更是 坦陈己之政见,体现了他对匡复汉室的积极探索。这些作品,均跃动着孔融对兴 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个忠汉之臣为挽救行将就木之东汉王朝而发出的切切悲 吟。 对“六子”而言,致忠汉室的观念则渐趋淡漠。东汉末年,主荒政缪,处士 横议,相当一部分士人由政权的维护者渐渐转变为政权的批评者,形成对汉王室 的疏离心态。两次党锢之祸,更加深了这种疏离意识。遭受党锢之祸的党人,多 为当时忠于朝廷、忠于君主的名士,他们因反对外戚和宦官而不幸罹难,在士阶 层中引起极大反响。许多士人对东汉政权的失望情绪不断强化,开始偏离事君忠 汉的正统,趋向人生为己的轨道。生活在汉魏之际的“六子”,便更多地融入了 这种社会潮流之中。 “六子”虽均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但这种理想己不同于孔融以兴汉 为己任的苦苦追寻。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个人才华得以充分展现的基础之上。为 此,他们不再把忠贞不二作为事君的原则。如王粲,初依刘表,后归曹操。文 士传记载王粲劝说刘琮时说,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之际,唯有“能先见 事机者”,即能盯准事态发展苗头者,方能“恒受其福”。其观点趋向务实,更 多地关注于在乱世中如何保护、发展自我。陈琳更具代表性。他三易其主,却均 能以其雄健之章表,为各主尽心效力。有人因此讥讽他“不能抗节服义,与主存 亡”。陈琳作应讥对答,认为“夫世治则责人以礼,世乱则考人以功,斯各 一时之宜”,时代不同,标准殊异;“是以达人君子必相时以立功,必揆宜以处 事”,顺世而动,择主而依,方为达人君子应有的处事态度。这种合则留、不合 则去的战国策士遗风,虽使陈琳等人纷纷逞能竞才,然而由此而生的效命私主的 行为特点,与孔融唯兴汉是务的言谈举止已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如徐干,在从戍征行五六载之后,消解了先前从政的热情,转向 个人精神家园的回归。他“潜身穷港,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 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这种隐居遁世、淡然自守的生活追求使 其与政权相距益远,更谈不上心系汉室的忠怨慷慨了。 二、与曹操关系迥异 “七子”之中,孔融是唯一敢与曹操作对的人,难怪鲁迅先生说:“七子之 中,特别的是孔融。”罾 建安元年( 公元1 9 6 年) ,孔融征辟入许,与曹操同殿为臣,并立衰朝。相 处之初,孔融以尽忠汉室为前提,曾称美曹操,说“曹公辅政,思贤并立” ( 与王朗书) 。而曹操自“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管开 始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以来,也确实做过许多有益汉室之事。如汉灵帝中平六年 o 中论序。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j9 7 3 年版,第4 9j 页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操 ( 公元1 8 9 年) ,京都大乱,曹操更名换姓,私逃出京,偷奔陈留,散去家财, 联合义兵,征讨逆贼董卓;汉献帝初平三年( 公元1 9 2 年) ,曹操得“青州军” 三十万,先后击败许多拥兵自立的军阀和地主武装,稳定了政治局面。由此曹操 在士人中享有了勤王佐汉之名。建安元年,曹操移帝幸许,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实权,但因对“兵多意盛,与强者争,倘更为祸始”多有顾虑,所以入许之 初,曹操尚小心翼翼,未曾坦露代汉之野心,在外仍有勤王之名。初至许昌的孔 融也因曹操之名而对其颇有好感。面对关河破碎、生灵涂炭、天子蒙尘的现实, 孔融在六言诗三首中由衷地发出了“梦想曹公归来”的感慨。孔融之所以有 如此之梦想,是因为他认为曹公归来则可以解国家之危,消弥朝廷内外的忧患, 由此寄托了孔融戡乱复国的期待。孔融称颂曹操“辅国无私”、“减去厨膳甘 肥,群僚率众祁祁,虽得俸禄常肌,念我苦寒心悲”,亦完全出自其忠汉的襟 怀,匡扶汉室的理想,并非“附曹”的依据。 然而,好景不长。孔融对曹操的“梦想”随着曹操僭汉之心的日益膨胀而迅 速破灭。孔融一旦觉察他与曹操在政治上的根本分歧之后,便一改初衷,与之势 不两立。他处处向曹操发难,尽展刚烈之性,其态度之明朗,言辞之激切,行为 之无忌,非一般人所能比。孔融与曹操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将曹操激怒。曹操 以孔融于事有碍,暗示郗虑和路粹编造孔融罪名,将其杀掉,连其幼子也不放 过。 孔融以笔为刀,对曹操极尽讽刺之能事,形成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六 子”难以望其项背。如建安十二年( 公元2 0 7 年) ,曹操北征乌桓,孔融作嘲 曹公讨乌桓书,以“昔肃慎不贡槽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相讥,讽 刺曹操出师无名,小题大作。营操攻占邺城,其子曹丕夺袁熙之妻归己。孔融作 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讥刺极锐。又如曹操下令禁酒,说酒可以亡 国,非禁不可。对此,孔融表示反对,写了两篇难曹公禁酒书。第一篇里有 这样的话: 夫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张,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 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 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 第二篇又说: 而将酒独急者,凝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o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操裴注引魏武故事 - 7 曹操僭汉之心昭然若揭,却时时打着护王的幌子。孔融在陈述酒之功用之 后,一针见血地道破了曹操“以亡王为戒”的真实意图,诙谐之中见犀利,戏笑 里面含讽刺。针对曹操的“亡王”论,孑l 融又进一步论古证今,加以反驳,指 出: 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 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 其犯颜强辩之势,令人击掌叹赏。这些嘲谑的文字,虽令当时威势日盛的曹操 极为不满,却使那些对曹操敢怒而不敢言之士顿觉酣畅淋漓。7 l 融对曹操的对立 情绪于此尽显矣。 孔融与曹操同为朝臣,并无隶属关系。“六子”则完全不同,他们均被曹操 辟为掾属,成为其不同程度的拥护者。建安九年( 公元2 0 4 年) ,曹操攻克邺城 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阮确、刘桢、应砀这时已在曹操军中。此后,陈琳、徐干、 王粲也先后归附,听命于曹操。“六予”作为曹操的部从,都有追随曹操南征北 战的共同经历。如建安五年,应砀、刘桢归曹不久,即得以跟随曹操出征袁绍于 官渡,分享了这一扭转全局的战役之艰辛和胜利之喜悦。建安九年,曹操征邺, 刘桢又意气昂扬地参与了“北渡黎阳津”的雄伟进军。建安十二年,徐干随师北 征乌桓,领略了关外驱师的j 沫险,孟冬河朔的严寒。以后的东征孙权,西讨韩 遂,平定汉中诸役,阮壬禹、陈琳、王粲等都纷纷从曹操出征,并“马上草书” ( 阮孺) 、传檄东南( 陈琳、王粲) ,以文笔助武战,为曹操扩展基业立下了汗 马功劳。 在征战中,“六子”目睹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并被 其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们以手中之笔为曹操摇旗呐喊的同 时,亦多有溢美之词见于字里行间。如陈琳在神武赋并序中,不仅勾勒出 曹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壮,而且将作者对曹操的崇仰之惰贯注其 间。王粲则在从军诗中直接称颂曹操的功绩:“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 威”,“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此类赞美之辞乃由衷之言,与孔融对曹操 的辛辣讽刺形成鲜明对比。 三、所属集团有别 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曹公初破邺,武功之定始于此也。”。从此,邺 城成了曹操“霸府”所在地,许多文人陆续集中到这里。“六子”也相率归曹, 于建安十六年( 公元2 1 1 年) 前后共聚邺城,成为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成 晋书乐志。 - 8 - 员。魏志王粲传言:“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 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弼;字元瑜,汝南应砀字德琏、东平刘桢字 公干并见友善。”陈寿评日“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 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始于建安十六年春,同年 曹植被封为平原侯,而孔融已于建安十三年被诛,远在“六子”共聚邺下之前。 所以有论者日“七子的诗不如三曹,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配角。正由于有他们的 支持,五言诗才能造成声势;正因为有他们在一起切磋,曹氏兄弟才能乐此不 疲,坚持创作,并把技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乃有违史实之言。陈寿所评 甚确,与曹氏兄弟同声相应、切磋技艺的诸予之中,是不能包括孔融的。因为当 时孔融己死,不及领略邺下文会的盛况。退而言之,即使孔融仍在,依其对待曹 操的态度,想必也断无加盟邺下文人集团之意。 孔融与邺下集团无缘,却以其为核心形成了汉末的一个清议中心。孔融与壮 节名士多有往来。年方十岁时,以巧言善辩深为当时名士、河南尹李膺赏识;十 六岁时,孔融替兄救友而甘受其罪,从此名震遐迩,加入了名士的行列。孔融生 性耿介,傲岸倔强,为士人所敬仰,加之宽容少忌,“喜诱益后进”。,渐渐在他 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称孔融 “英雄杰立,譬诸物类,犹众星之有北辰,百谷之有黍稷,天下莫不属目也”, 实非虚言。这些社会名士聚首于孔融家中,欢会宴饮。孔融由此常叹日:“坐上 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他们于觥筹交错中品评人物,指点时政,实 际围绕孔融形成了一个清议中心,也即曹操一心想破除的“浮华交会之徒”( 路 粹为曹公作书与孔融) 。 “六子”与邺下集团之关系自不待言。作为邺下集团成员的“六子”,与其 他文人一道,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宴饮游乐,吟诗作赋,形成著名的邺下文人 盛会。曹丕描绘当时的盛况为:“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 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其 乐也。” 邺下文人盛会为“六子”提供了共同进行文学创作和探讨的广阔空间。 他们在相互吟咏唱和中,或兴之所趋同作某题,或受曹氏父子所诏命题作文,产 生了同题共作的文学现象。如鹦鹉赋是由王粲、陈琳共作, 迷迭赋由陈 张瑷建安文学和建安七子辨议,江海学刊1 9 8 6 年6 期。 o 后汉书孔融传 与吴质书 琳、王粲、应场共作,车渠a 窥赋由陈琳、王粲、应场共作。应曹氏父子所召 而就之作,有的题目虽不尽相同,取材却具有一致性。如古文苑卷七章樵注 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所云:“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赋命陈琳、王粲、 应砀、刘桢并作。琳为武猪,粲为羽猎、砀为西狩、桢为大 阅。凡此各有所长,粲其最也”。这些应诏之作,题目各异,却均以出猎为题 材,属同一题材共作之作。三国志魏志首植传日:“时铜雀台新成,太 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诸子”中自然是不含孔融的,所以这类共作的 题材为孔融所未涉及。至于那些反映邺下文人生活的作品,如应场、阮王禹、刘桢 同作的公宴诗,陈琳的宴会等,亦未见于孔融的作品中。 以上均体现了孔融与“六子”的显著差异和他的特别之处。当然,“六子” 之间也存在着个体的不同,但他们由于相近的生活经历,共同的价值取向,同受 曹氏父子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大体一致的审美情趣,使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 共性,而独有孔融显别于“六子”,实为“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孔融之所以成为“建安七子”中介然特立的个,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人 生阅历、价值取向、性格才情等密不可分。在汉室陵迟之际,孔融独怀瑾握瑜, 以靖难之志,致力于兴汉之业。在那条饱和着血和泪的仕进之路上,孔融艰难而 执着地跋涉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生悲歌。 微二 “懔懔然,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 一一孔融悲剧精神论 孔融为文,气盛意道。何焯说他“特其气犹壮”,张溥则日:“东汉词章拘 密,独少府诗文豪气直上,孟子所谓浩然,非邪? ” 这种浩然之文,与孔融的悲 剧精神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悲剧精神的集中体现。 所渭悲剧精神,正如美国当代批评家柯律根所说:“不是叫人逆来顺受无所 作为,而是一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精神。”悲剧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无畏无 o 义门读书记文选。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题辞。 1 0 惧的精神,更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孔融身上即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 精神具体说来起子其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贯穿着百折不挠、以死捍汉的殉道精 神,体现了一种浩然之气,一种铮铮硬骨,是形成孔融作品意道气盛主导风格的 思想血液、精神源泉。 一、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 汉末连绵的征战,使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加之 自然灾难的肆虐,“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 曹操蒿里行) 的凄凉之景 随处皆是。人的生命在时时袭来的灾难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活泼泼的生灵也许在 转瞬之间便灰飞烟灭。生于汉末的孔融,对生命的易逝有着极其深刻的体验,特 别是在北海郡八年,孔融率众辗转征战,亲历了血肉横飞的残酷现实,加之爱子 的早逝,使其深深体味到生命的短暂,由此多发忧生之叹。 在杂诗其一中,孔融由衷叹日“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如果说这 种忧虑人生短暂的哀伤被紧接而来的“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生, 与世同举厝”的壮志豪情冲淡得只留下一抹淡影的话,那么,在杂诗其二 中,孔融则陷入了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强烈悲哀中。就在作者远行送客而暂别 家人之时,家中的爱子却独眠在了西北一隅的孤坟里。痛失爱子的不幸遭遇强化 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寿天无定的忧患情绪,使他在目睹了坟茔蒿薇丛生的凄凉之 后,深切体会到“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稀”的无奈。论盛孝章书作于孔融 晚年,其时孔融五十又二。文章以感慨年迈、悲伤凋零起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 内知己,零落殆尽 五1 卜年的光景,转瞬即逝;曾有的知己,如今零落殆尽。这种叹年华易逝、 哀生命有限的忧患意识一直沉积在孔融内心深处,是其对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感 悟。 天子蒙尘、汉室衰微的现实,是触发孔融忧患意识的又一因素。对汉王室有 着深厚情感的孔融渴望再现汉帝国曾有的升平局面。然而现实却是,安顺以降, 多母后摄政,外戚专权,至恒灵之世而达于极致。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初 平元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更是极大地冲击了正统的封建秩序。此后的董卓之 乱,把洛阳变成了“宫闱荡涤,百官披荆刺而居焉。”长安变成了“城中尽空, o 悲副与悲剧精神见悲剧:境观与形式,纽约1 9 8 1 年版。 o 晋书食货志 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u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而在乱世 中并起的群雄,则相互角逐,分割疆宇,东汉王朝危若累卵,命运堪忧。忠心耿 耿于汉王室的孔融面对社稷倾覆、君臣紊乱的现状,不由忧从中来。北堂书 钞卷一四四引孔融别传日:“汉末天下荒乱,融每食,奉鳢一盛、鱼首 以祭。”在这每食必祭的虔诚中,掩饰不住孔融对汉室前景的担忧。 对汉王室的忧虑情绪在孔融的诗文中也时有流露。在六言诗三首中,无 论是对“郭李分争为非”的焦虑,还是对“董卓作乱乘衰”的痛斥,抑或“梦想 曹公归来”的期盼,都强烈地体现了孔融忧存社稷之心。对邴原在“王室多难” 之际却隐入郁州山中之举,孔融表示异议。从孔融“根矩、根矩( 邴原,字根 矩) ,可以来矣”( 喻邴原书) 的急切呼唤中,亦可想见孔融对汉室陵迟局 面的如焚之忧。 面对生命的易逝、汉室的岌岌可危,孔融表现出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所 谓忧患意识,乃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务发生责任感的表现。”罾深受儒学影响 的孔融,本持以儒家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而根于现实的浓厚的忧虑意识,则极 大地激发了孔融弘道济世、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期留不朽之名于身后, 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忠君事汉的坚定信念,又使孔融将这种社会责任具体化为 匡复汉室于倾危之际的政治理想,从而最终将孔融引向了“抓住不放斗争到底” 的悲剧境界。 二、矢志兴汉的坚韧精神 悲剧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罾的冲突的表 现。孔融以个忠汉之臣的责任感,孜孜不倦于兴汉的政治理想。然而孔融的理 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孔融一心想匡复的东汉王朝经过中叶以来的宫廷 斗争、卖官鬻爵、侵掠百姓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孔融欲以一己之力扭转局势,无 异于杯水车薪,实难成功。加之汉末群雄并立,均欲取东汉王朝而代之,更为孔 融理想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孔融的理想追求从一开始就被涂抹上几多悲 壮的色彩。然而,孔融生命境界中最有感染力的地方,却正在于他的这种悲剧性 的理想追求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份坚韧和执着。 o 晋书食货志。 o 徐复观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 每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3 4 6 页。 ( 一) 北海:抗“黄巾”,兴儒术 汉献帝初平元年( 公元1 9 0 年) ,三十八岁的孔融出任北海相,成为其人生 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孔融先后充任司徒杨赐属员、侍御史、议郎等无足轻 重的官职,且多依附于他人,少于独立行事。出任北海相后,孔融成为一方长 官,获得了施展抱负的主动权。 北海地处偏远,黄巾军活动颏繁。初到北海的孔融,站在维护汉王室的立场 上,立刻“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主动迎击黄巾军。在 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下,孔融仅仅依靠北海的地方势力是难以取胜的,再加上他文 人气重,疏于军事研习,“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 ,故多次为黄巾 军所败,在力竭技穷无路可走时,甚至只有求助于远在平原的刘备。孔融在郡八 年,连年倾覆,事无所济,最后竟不能保住鄣郡四境,只好弃之而徙徐卅l 口所以 如言孔融几次军争“迄无成功”,确属事实,他在军事方面表现出来的“才疏意 广”,亦非曲说。然而面对能够动摇甚至摧毁两汉封建统治秩序的强大的黄巾 军,孔融能够知难而上并不怕为其所败,其靖难之志己属非常坚定,忠汉之心, 昭然可见。 推崇儒术是孔融任北海相时复兴汉室的又一举措。在孔融看来,儒道不兴, 尊卑失序,“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肉刑议) ,是造成社稷倾颓的根源。 惟有推崇儒术、教化于民,使上下各守其分,僭逆不兴,才能改变末世颓风,恢 复汉王朝曾有的稳定秩序。所以作战之余,孔融热衷于“更置城邑、立学校、表 显儒术、荐举贤良。” 在其荐举的“贤良”中,首推经学大师郑玄。孔融对这位 “实怀明德”的儒学集大成者推崇备至,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名为“郑公 乡”,并广开门衢,号日“通德门”。当郑玄怀有“归来之思”,孔融又命高密 县修缮其旧居,以俟其归。此外,孔融还以周武王尊称吕尚为“尚父”相比,告 僚属当称郑玄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其推崇儒术之诚,由此可窥一斑。 除此而外,孔融又以彭璎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修为孝廉,极力向朝廷推 荐。凡此种种,均为孔融挽救汉末颓风而在北海所做的探索。在孔融看来,如果 儒道畅行,世人皆能恪守尊卑之礼、君臣大义,那么兴汉的理想则可有望实现。 o 后汉书孔融传, o 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 o 同上 然而,北海乃黄巾军活动最为厉害之地,不仅君臣之义受到严重冲击,而且 在频繁的战争中,生民废业,饥馑流亡。人们性命尚难以自持,更不可能留在书 斋里精研儒学,所以孔融推崇儒术以兴汉业的举措,在北海难以施行;其在郡八 年的结果,却是“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此乃孔融始未料及的。 孔融在北海虽屡遭败绩,却未能瓦解其兴汉的坚强意志。此后,当孔融由北 海转入许昌而成为国君的近臣,其靖难之志越发坚定,并最终将他引向了以身殉 汉的悲壮结局。 ( 二) 许昌:辅君王,谋朝政 建安元年,孔融应汉献帝征辟入许,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作为献帝身边 的近臣,孔融经常和爱好文学的献帝“侍讲禁中,旦夕谈论”,关系十分融洽, 由此赢得了直接辅佐君王的契机。如建安五年( 公元2 0 0 年) ,献帝之幼子南阳 王冯、东海王祗不幸早殁,帝伤之,欲为之修四时之祭,以访于孔融。孔融则以 儒家经典、先王已然之法劝说献帝,使其最终放弃了为子设四时之祭的想法,从 而避免了“不合礼仪”之举,达到了辅佐君王的目的。 孔融入许之后,在朝政上亦表现得异常活跃。他抱着兴汉的理想,不仅积极 地向献帝推荐谢该、祢衡等汉室可用之材,而且“每朝会访对,融则引正定义”固, 积极参政。如建安二年( 公元1 9 7 年) ,马日礴丧还京师,朝廷将欲加礼,孔融 则独持异议,据理力争,认为马日碑曲媚奸臣,不宜加礼。孔融之议为朝廷采 纳,显示出孔融在朝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孔融多次上书,陈己政见,其 所作的上书请准古王畿制、崇国防疏、肉刑议等多篇政论文,均在 朝政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孔融在经历了北海的失败之后,得以入许佐王议政。随着他在朝政中的影响 不断扩大,其兴汉理想的实现似乎并非遥遥无期。就在孔融意气风发地为汉室振 臂高呼之时,他与曹操的矛盾渐趋尖锐。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孔融不畏权势、凌 厉峻急的刚烈之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三、勇忤僭臣的无畏精神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 来,环境的互相冲突越多、越艰巨,矛盾的破坏力越大,而心灵越能坚持自己的 o 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注引司马彪o c 州春秋 o 后汉书葡悦传) o 后汉书孔融传, 性格,也就越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面对僭心曰著的曹操,孔融能够奋 起抗争,无畏无惧,本身即显示“性格的深厚和坚强”,是其悲剧精神的又一重 要体现。 ( 一) 忠僭相对的政治分歧 建安元年,曹操移帝都许。同年,孔融入许,与曹操并辔同行。相处之初, 曹操尚有勤王之名,孔融对曹操亦多赞美之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 基业不断扩大,其掩藏在“勤王”背后的僭逆之心由隐而显。i l 融与曹操在政治 上的根本分歧渐趋明朗化。他对曹操的态度也由建安初年的“梦想曹公归来”演 变为后来的“多侮慢之辞”,其过程是随着孔融对曹操的本质认识不断加深而逐 步发展的,所以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早在入许之前则“知( 袁) 绍、 ( 曹) 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的说法有违情理,与孔融入许之初对曹操的称赞 自相矛盾,疑其记载失实。 孔融忠汉,对僭汉者的疾恶如仇,向来态度鲜明。汉灵帝中平元年( 公元 1 8 4 年) ,僭臣董卓大兴废立之事,孔融痛斥其非,因忤董旨被转为议郎。刘表 “不供贡职,多行僭伪”,在郊外祭祀天地、行天子之礼,孔融则直言其“昏僭 恶极,罪不容诛”( 崇国防疏) ,情绪激愤。孔融又称马日碑不宜加礼,因 其曲媚僭臣( 马日召单不宜加礼议) 。诸如此类,均鲜明体现出孔融与僭逆之 臣势不两立的刚硬态度,与孔融一贯高扬的兴汉理想一脉相承。所以面对曹操 “渐著”的篡汉之心,孔融立即从昔日的“梦想”中清醒过来,代之以愤怒的抗 争。 ( 二) 严正刚直的凌厉抗争 在孔融与曹操的冲突上,有几种假设可以使之化干戈为玉帛。其一,假若孑l 融也能如陈琳等人一样,以务实致用的态度,放弃忠汉的传统操守,事一人即为 一人说话,昨日痛诋之敌即成今日颂扬之主,势必为正急于笼络人才的曹操所宽 宥而加以重用,其结局当是皆大欢喜。其二,即使孔融坚守传统,不受容于曹 操,如果他能像当时另一些士人那样,认为小人道长,王室将乱,时不可为,从 难以料定的政治漩涡中抽身出来,隐而不仕,以示其高洁,亦可以全身远害。其 三,在坚守传统与积极用世均不放弃的情况下,如果孔融仅为一个无名小卒,其 言行对曹操正待扩展的基业无甚威胁的话,想必曹操无暇亦无兴趣与之周旋。 o 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第2 2 7 页 上述假设如能成立,孔融便不成其为孔融,其人生的悲剧亦将失去高潮而难 以令人扼腕叹息。事实上,有令“士人引领而去”之重名的孔融已将其生命的全 部热情投入了兴汉的理想中,其与曹操的矛盾冲突,势在必然。 孔融生性刚直,一身正气。他年仅十六岁时,即挺身营救为奸臣所陷害的名 士张俭,并敢于承担责任,与其兄争死,体现了一股浩然正气。光和五年( 公元 1 8 2 年) ,灵帝下诏令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官。当时宦官亲属多贪浊,众人 因怯于权势,皆不敢言,独孔融举发之,且“陈对罪恶,言无阿挠”。孔融的这 种不畏强权、凛然正义的刚正之性多受当时党人的影响。这些党人为君臣之义、 为朝纲皇权,置生死而不顾。他们舍中庸而尚刚烈,峻激之至,几近断裂。孔融 十岁时造访的李膺即为党人之一。他一心忠于朝廷,惩治奸臣,数被黜免,而无 所屈折。直到第二次党禁祸起,有人劝他逃走,他仍矢忠之志不移,说:“事不 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四乃诣狱,而终被拷死。曾被孔融相救过的张俭也 是著名的党人之一。他为了维护东汉统治政权,举奏宦官侯览贪侈奢纵的罪行, 亦表现得“凌刚摧坚,视危如宁”( 卫尉张俭碑铭) 。这些为孔融所熟悉和 敬重的党人的义举与直行,对孔融日后的刚直之性的形成不无产生影响。所以张 溥称孔融“犹党锢余烈”,实乃知情之言。 孔融傲岸不屈、锋芒毕露的刚直之性在与曹操的抗争中达到极致。孔融面对 的曹操并非等闲之辈。“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操,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己”, 曹操成为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其势炙手可热。孔融并不为曹操的权势所慑服,敢 于直斥其非。如建安二年,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联姻,诬陷杨彪欲图废置,乃收 奏杨彪下狱,劾以大逆。孔融闻之,不及朝服,面斥曹操,称杨彪“四世清德, 海内所赡”,如“横杀无辜”,则“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 矣” ,其言铮铮,掷地有声。 随着曹操僭汉之意日显,孔融更是毅然奋起,与曹操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其 峻急凌厉的刚烈之性得以充分的展示。如在朝政中,曹操每有所论,孔融则多持 异议,与其相抵忤。建安四年,曹操欲复肉刑,孔融作肉刑议及肉刑论 加以反对,指出汉废肉刑,原为开改恶之路,不可再复。此后曹操借刘表郊祭天 o 后汉书孔融传。 o 同上 国后汉书党铟列传李庸传) o 后汉书董卓列传) o 后汉书杨震传 附彪传) 1 6 - 地而欲击之,孔融则主张应隐其恶而待其自毙。孔融给予曹操的致命一击还在于 建安九年他所作的上书请准古王畿制。其时曹操以司空领冀州牧,有人劝说 曹操恢复古九州,则其所制者广。曹操欲从之。而孔融的上书无疑给了曹操当头 一棒。因为据7 l 融书中所论,曹操不仅无法扩展其基业,连其居住邺城也是有违 先代已然之法,故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孔融敢于如此冲撞威盖天下的曹操,是 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的。矢志于兴汉理想的孔融此时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 外。他站在维护汉王室的立场上,知难而上,拼死抗争,表现了一个汉室忠臣的 懔懔壮节。 “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是孔融忤曹操的又一方式。与曹操“并立衰朝”, 孔融对曹操“既不能诛之,又不能远之”;对其“雄诈渐著”,又“数不能 堪,”于是发辞多致偏宕、侮慢,以泄胸中怨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肚子里 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出来。”所以在嘲曹公为子纳 甄氏书、嘲曹公讨乌桓书、难曹公禁酒书等“戏谑笑傲”的文章中, 孔融都是在“借着笑的幌子”,以表达对曹操的怨愤之情。泄愤之余,孔融更希 望通过这种戏谑的方式达到使曹操改弦易辙、心归汉室的目的。故钱钟书先生称 孔融的“嘲戏”,“乃其持论之方,略类史记滑稽列传所载微词谲谏耳” 。 然而,曹操篡汉之心己非一日,其急于定夺天下的企图会视任何反对者为阻梗大 业的绊脚石,并对之向来意坚手狠,毫发不容。孔融对曹操无所顾忌的讥讽嘲 戏,只能更加激其忌怒,无异于“肉喂馁虎” 。孔融之所以能够如此无所畏惧, 非有一股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而不能为。难怪姚信称孔融“金性太多”o 。 四、以死捍汉的殉道精神 宗白华先生说,悲剧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 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 的人生态度,体现的是一 种自我牺牲、勇于殉道的悲剧精神。面对曹操的巨大威压,孔融兴汉之志不移, o 后汉书孔融传) 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题辞) o 同 国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鲁迅全集) 第4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3 年版,第4 5 0 页, o 管维编,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0 2 6 页 o 同。 o 意林卷四引姚信士纬 悲剧的与幽驮的人生态度,宗白华全集) 第2 卷,安徽教育出版杜1 9 9 6 年版,第6 6 页。 “以忠义气节冠天下,其势足与曹操相轩轾”,当决非两立时, “北海以一死捍 汉”,用生命的代价去“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 孔融的处处作难,令曹操不胜恼怒,嫌忌之意目深。因碍于孔融名重天下, 曹操曾一度采取了“外相容忍”的态度,但7 l 融逼进之势渐厉,特别是建安九年 孔融上书请准古王畿制一事,使曹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剖,杀之之念萌 生于此。此后孔融无所顾忌的发辞偏宕、讥讽嘲笑,更激起了曹操的忌怒之心。 其情形已是“非公诛操,则操害公”蛳。 曹操欲诛孔融,亦非易事。就连曾吐言“天下之事,岂不在我? 我欲为之, 谁敢不从? ” 的董卓,对孔融的忤逆之举,也奈何不得,只有“讽三府同举融为 北海相” ,将其发配至偏远的北海。而在上下相疑、人人自危的乱世中欲争取人 心的曹操,更不敢贸然向在士人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孔融举刀,他只有授意御史大 夫郗虑“以微法奏免融官” ,然后假惺惺地致书调解融、虑之隙,以示其雅量, 制造孔融被免与己无关的舆论。居家失势的孔融并未就此悄然隐退。他在士人中 的威信因宾客日盈其门而不断扩大,令曹操惶恐不安。曹操欲除之之心,变得有 些迫不及待。 孔融处境甚危,其友脂元升亦早有所察,“常责融,欲令改节。融不从” 。 已全身心肯定其追求的孔融从未想到过退却和放弃。一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 精神”将他引向了人生中悲壮的一幕。建安十三年,就在孔融被免官几个月后, 曹操收杀孔融。临刑前,孔融谓兄日“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 ”然 后延颈就刑,颜色不改。其从容就死的懔然之气,感天动地。 孔融以生命为代价,虽未能挽回汉王室气数已尽的命运,但在某种程度上延 缓了曹操代汉的进程。正如范哗所言,孔融之举“足以动义檗而忤雄心,故使移 鼎之迹,事隔于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他从容就义的悲壮,更令后人 叹为仰止。苏轼以孔融“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曾叹曰:“文举在天,虽 亡不死” 。 o 苏轼仇池笔记 o ( 后汉书孔融传 o 同上 o 孔北海赞并序 o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o 同。 o 同 o 魏略纯固传j 。 o 同 o 孔北海赞并序 综上所述,在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所滋生的责任感的推动下,孔融矢志不渝 于兴汉的政治理想,并为此无畏无惧地誓死抗争,直至在悲壮的毁灭中完成其悲 剧精神的全部内涵。对其坚韧执着、严正刚直、傲岸不屈的精祠i 力量,张溥盛赞 为“豪气直上”o ,苏轼则称孔融有“英雄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9 ,范晔 亦日“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固 孔融的悲剧精神,在孔融身上凝聚成一股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 气灌注在他的笔下,则形成其作品意道气盛的主导风格。刘熙载称孔融“道文壮 节”,实可解释为:孔融将其凛凛壮节不加掩饰地显现出来,才有了他气势雄迈 的道劲之文。 诠之三 人是“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 一一孔融双重人格论 拉辛说:“悲剧人物既非十全十美,也非穷凶极恶,由于他们的自相矛盾, 产生悲剧的危难。” 作为悲剧人物的孔融,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复合体。他生活 在汉魏之际这个风云变幻、异端纷里的时代里,其内心正经历着“儒”与“非 儒”的激烈冲突。孔融在为人行事上因此体现出强烈的自相矛盾,使其人格也 度具有了双重性的特点。本部分拟对孔融的双重人格加以透视,旨在揭示其丰富 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此探讨孔融作品风格多样化的成因。 一、睢儒是从与通脱不羁的双重人格 人格是一种关涉伦理道德的价值确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人格尤其如 此。人格是内外状态的统一,而所谓的双重人格,则是“人格的内在状态与外在 状态的不一致性,以及这两种状态中的各自矛盾的内容的交叉对立。” 孔融在人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题辞 圆东坡全集正集 o 后汉书- 孔融传 o 艺概文概。 o 安德洛玛克序 曲炜人格之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6 5 页 格体现上也存在着这种内外的不一致性。他有唯儒是尊、追求儒家理想人格的一 面,也有违背儒礼、通脱不羁的另一面,由此形成其人格双重性的特点。 ( 一) 唯儒是从的7 l 圣之后 孔融为孔子第二十代孙,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可谓得天独厚。他的七世祖孔 霸,修治尚书,并为太子选授经学。孔融的父亲、兄长也皆研习儒家经典。 耳闻目染中,“幼有异才”的孔融对经学的接受表现出过人的禀赋。他年仅十岁 时,与李膺谈论百家经史,便能“应答如流,膺不能下之。”所以深受儒学浸润 的孔融,其儒家思想极为浓厚。 在儒家思想中,“忠孝”是其核心。儒家给士人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自我实现之路,实际上就是士人“忠孝”理想人格完成的过程。所谓 “孝”,子l 子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国也就是说“孝”的核心内容是服从父母和长辈的意志。以此准则来处理家 庭关系,则可达到“齐家”的目的。中国封建社会又是一个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 国度,家与国具有同构的意义。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这就要 求士人还应移孝作忠,事奉君王,服务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从而 完成自我实现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完成儒士理想人格的塑造。 儒家思想深厚的孔融,不仅热衷于推崇儒术,有明显的宗经倾向而且在其 内心深处,早已烙下了孝父忠君的道德律令。他对“忠孝”儒士理想人格的追 求,反过来可以更清楚地观照其对儒家传统的坚守。 l 、以孝立身。孔融年方十三岁,其父卒,孔融“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 里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