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的矛盾现象透析兼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的矛盾现象透析兼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的矛盾现象透析兼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的矛盾现象透析兼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的矛盾现象透析兼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y 3 5 8 3 8 占 本文通过对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中矛盾现象的分析,进一步 探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主体因素。本文认为,作 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张謇在创办近代实业、推动近代中 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其经济思想与实践始终处于新旧 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具体表现在:在伦理价值观上,张謇于传 统和现代的两难选择中徘徊;在与政府关系上,张謇有着欲亲 还离的矛盾心态;在对待外国资本主义上,张謇既渴望引进国 外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更痛恨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 本文进一步认为,这种经济思想与实践上的矛盾现象是近代中国 社会的时代特征。正是未能处理好自身存在的矛盾思想与矛盾行 为,资产阶级这一历史主体始终未能把握历史机遇,完成充分发 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张鸯丝鲞墨壑与实践矛盾现象资轰乡义 不能充分发展主体因素 v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f u r t h e rd i s c u s e st h em a i nb o d yf a c t o ro fn o n f u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f x t e r nc h i n e s e c a p i t a l i s m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p h e l l o m e n o n i n z h a n gj i a n se c o n o m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 i ta r g u e st h a tz h a n gj i a u s e c o n o m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w e r eb e t w e e no l da n dn e w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c o n f l i c t f r o mb e g i n n i n gt oe n dw h e nh ef o u n d e dm o d e mi n d u s t r ya n dp r o m o t e dm o d e m c a p i t a l i s mo fc h i n a t h i s c a nb ee x p r e a s e di nd e t a i l sb e l o w : f i r s t ,z h a n gj i a nh e s i t a t e di nt h ed i f f i c u l tc h o i c e s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a n d m e d e r n i s mi ne t h i c a lv a l u e ;s e c o n d ,z h a n gj i a nw a si na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s t a t eo f m i n db y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g o v e r m n e n ta n dh eh i m s e l f ; t h i r d ,z h a n gj i a nw a sa n x i o u st oi n t r o d u c et h ea d v a n c e dc a p i t a l i s tp r o d u c t i v e m e t h o d sf r o ma b r o a do no n eh a n d ,b u th ef i r m l yh a t e dt h ec a p i t a l i s te c o n o m i c a l c a p t u r i n gf r o ma b r o a d t h i sp a p e rf u r l h e ra r g u e st h a tt h ee x m t r a d i c t o r yp h e n o m e n o no fe c o n o m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i st h ee r af e a t u r e so fn l o d e r u , s o c i e t y o fc h i n a i tw a sj u s tb e c a u s eh ec o u l d n td e a lw i t h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t h o u g h t a n da c t i o no fh i m s d ft h a tc a p i t a l i s tc l a s sa sa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m em u l dg r a s p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n c ef r o ms t a r tt of i n i s ha n dd i d n tf u l f i l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a s ko ff u l l y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 r nc h i n e s ec a p i t a l i s m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j t a n e c o n o m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p h e n o m e n o ng a p i t a l i s m n o n f u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b o d yf a c t o r 刖置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催生的。 不可否认,在鸦片战争之前,远在宋明时期,中国封建主义的大地上就出现 了以雇佣劳动和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但长期以来,封建主义下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顽固地抑制着新生事物的成长,而与此相适应的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经济伦理观念也成为近代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 沉重精神负担。对外长期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则使人们在老大帝国的光环下 自我陶醉,中国资本主义也只能长期停滞于萌芽状态。 直至近代,在外国资本主义隆隆的炮声中,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挑战。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帝国的臣民们开始把目光 自觉地投向西方的“奇技淫巧”。从军用工业到民用工业,从器物的学习到 制度的模仿,从洋务运动到实业救国,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恢复民族自信, 先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契机。 正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农家子弟出身的张謇在登上科举的颠峰之 后,凭借其满腔的爱国热忱和状元的金字招牌,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为楷模,提出并步人了“实业救国”的行列。且与其他实业家一道,逐渐把 近代中国推上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舞台。张謇自身也因此一跃而成为当日f j 先进 生产方式的代表资产阶级。 当然,对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除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巨大影 响之外,以张謇等为代表的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主体资产 阶级,无疑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资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将影响乃至在某 种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而在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过程中,由于走的是一条与西方资产阶级所不 同的道路,即主要走的是突变与外生型道路,中国资产阶级也主要由官僚、 地主、买办、商人等通过投资新式工商业转化而成。而这些人在传统社会中 所处地位的差异,则决定了其在转化为早期资产阶级道路过程中的地位并不 尽相似。有学者曾对十个行业早期资产阶级的来源作为了统计,详见表 ( 1 ) 。 一i 一 表( 1 )十个行业早期产业资本家的来源 企业 创办 官僚地主买办商人 业别时期 家数人数人数人数 人数 棉纺1 8 7 2 一1 9 1 32 5 4 12 66 3 4j o2 4 451 2 2 毛纺1 8 7 2 1 9 1 36856 2 533 7 5 缫丝1 8 7 2 1 9 1 31 21 375 4 6 4 3 0 821 4 6 水电 1 8 7 2 一1 9 1 31 82 21 04 5 662 7 262 7 2 面粉1 8 9 5 1 9 1 33 0 3 01 i3 6 71 03 3 3 93 0 0 水泥1 8 9 5 1 9 1 33331 0 0 0 榨油1 8 9 5 1 9 1 39 1 055 ( ) 04 4 0 0l1 0 0 卷烟1 8 9 5 1 9 1 34 437 5 0l 2 5 0 航运 1 8 7 2 1 9 1 31 21 596 0 042 6 721 3 3 煤矿1 8 7 2 1 9 1 33 84 33 47 9 037 061 4 0 合计 1 5 71 8 91 1 35 9 84 52 3 83 11 6 4 注:制表时曾参见汪熙: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 载( 近代史研究) 1 9 8 0 年第2 期) 表1 ,略作 调控并重新计算部分数字。 从表( 1 ) 可以看出,依早期产业资本家的出身,商人与官僚地主 共有1 4 4 人,占总人数的7 6 2 。因此,地主官僚与商人在近代中国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兼具三者身份的近 代实业家张謇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张謇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中的矛盾 现象。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体因素。 一、经济思想上与时代的共振与反弹 1 义利观的嬗变与回归 黄仁宇在论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时曾引用了一则海瑞审判 民事案件原则的史料,内容如下: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 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生,与其屈小民,宁 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黄仁宇因此得出中国传统道德制约司法公平的结论。本人认为,这则 材料与其说是仅反映了道德制约司法的内容,倒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对中国传 统社会里伦理道德覆盖面之广的一个总结。体现于经济之上,则表现为“与 一2 一 其屈小民,宁屈乡宦”的清官的非功利主义思想。这一重义轻利的观念的灌 输和运用,是长勤以来封建统治者维系其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的一大法宝。泊 至近代,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虽有所松动,但近代 中国的第一代实业家们却始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窠臼,在价值观上于传统 与现代之问徘徊。张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同普通的士人一样,青少年时的张謇孜孜于科举的仕途,而耻于经商言 利。张謇曾在其早年的日记中叹其“最契好”、“垂髫总角”的好友道:“今 则文字均楚楚可观,惜弃儒而贾矣。”无意识中,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流露 无遗。即便是在其仕途上最失意的时刻,张謇亦始终沉溺于立言治邦的大义 之中。迨至甲午惨败,清王朝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张謇才逐渐 意识到发展实业以拯救中国的必要性。然而,发展实业就意味着言利,这显 然与张所固有的义利观相矛盾。张也因此对自己作了以下无可奈何地描述: “下走家素寒,窭人而兼腐儒,忽为实业公仆,乃至由一而二而三不止, 知者嗤为怪物,不知者直以为嗜利无厌之贱大夫。怪物是也,贱大夫亦是 也。” 但时势所趋,儒生以治国、救国为己任的理想决定了张坚定不移地沿着 自己的实业救国道路迈进。而情感上传统义利观的折磨,迫使张不得不处心 积虑地为自己构筑实业谋利的理由。 当然,发展实业以救国既是张最初的动机所在,亦是首要的谋利理山。 张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明确写道:“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 i 同利源讣”,“利之不保,我民1 1 贫,国于何赖? 下走寸心不死,稍有知 觉,不忍并蹈于沦胥。”言词中闪烁出强烈的保利救国之热枕。 欲“雪书生空言之耻”是张的第二大理由。张曾言:箩謇窭人也, 二、三十年前,不胜时世之愤,欲雪书生之耻,慨然委身实业,宁不自知用 非所习,患不胜防,而守忠信笃敬蛮貊可行之训,不自满假,推诚待物,反 诸寸衷,确然自信。” 但经营实业,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謇一介穷儒,空弩蹶张,于何 取济”, 不得已,张只得求助于拥有资金的资本家。但对于资本持有者而 言,能够获利是其投资的前提。而事实上,自大生纱厂筹办之始,“凡人资 人皆甲日入而乙得息,未问斯须。”巨额的股息支出和创业的艰难使得张渐 渐无暇顾及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开始艰难地向义利并重的现代价值观念 一1 靠拢。 在经营实业过程中,张謇曾概叹“中国自尊士卑商重义轻利之说餍乎人 ,t 7 ,干百年来,几百营业,听其一生白灭,从未有提倡保全者”,并声称, “凡鄙人之为是不惮烦者,欲使所营有利,副各股东营业之心,而即借各股 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 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公开言利。在此基础上,张逐渐形成了自已 的取利观。 张謇以为,“人世取予之道,最明弊正当者,无过以劳力、金钱之交易。 但彼此欲得之意,与所易之格相当。与虽重而无伤于惠,取者虽重而无伤于 廉”。o 于取与之道之中,可以看出张的既言利又注重取与之道、既具有现代 色彩又饱含传统底蕴的义利观。 在新的义利观的观照下,张謇对士与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重新定位。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社会的士表面上行的是重义轻利之词,而实际上做 的却是通过人仕作官、搜刮民脂民膏以发财致富之实。1 9 0 7 年,张謇在一 次演讲中公开指出:“中国人人格,大概不及各国之处,在今h 尚沿科举余 习。人人歆羡做官。官之所以令人歆羡者,岂不以贵乃可富,富乃可以快吾 之所欲,既图遂吾之所快,则不得不尊人而受压制。”o 到了晚年,他更是大 发感慨:“呜乎,纤人骤南则厌嬲而弃其乡里矣,以官致寓者弥盛焉! ”幕 于此,他认为,“商无上行者,驵侩数也;士不治生者,世大蠹也。娴于商 而士其行者,如是日商”,o 明确提出士人应该言利,商人亦应该讲义,把士 人所讲求的义与商人所言的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人们所应该提倡的义 利观。这无疑既是第一代实业家在发展实业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呼声,又是对 传统义利观的一种背离和抨击。体现在言行上,张曾公开主张弃官就实业, 把一陶姓政客“舍议员而就实业”的行动评价为“出幽迁乔”,提出“尤不 可不优异视之,以为沈迷政浊者劝”,“亦尤足矫正士气”, 并坚信,“据正 义而言,其可以皇皇然谋财利者,惟有实业而已”。o 张的这一系列见解,无 疑既是对其新义利观的观照,又是对其自身弃官就实业的一个呼应。但从另 一个角度上,我们不难看出,背离传统义利观、勇于言利的张謇在强调重利 时总显底气不足,总希冀找出同类或言利时强调义以证明其新义利观的合理 性。 贯穿于作为实业家的生涯中,张謇提出了“公仆”与“众仆”说。“营 4 一! j ,使人资人享优厚之利,因渐以,r 投资合群之风气,此公仆之说。域于 一事,使人资人享优厚之利,因牺牲其身,为有限股东之牛马而悦之而于 世无预,此众仆之说也”。张多次强调,“为公仆可,为众仆不可”。无疑, 在张的“公仆”与“众仆”观中,蕴含着张反对纯粹言利、主张“开风气” 以实现救国这一大义上言利的义利观,体现了张始终不渝的实业救国思想。 概括言之,在寻求“实业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张逐渐透析出传统义利 观尤其是传统士人义利观的本质,并于不自觉中越过r “君子不言利”的传 统藩篱,实现了向近代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的嬗变。但饱受传统义利观浸染的 张謇,即便是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认识和重新阐释后,仍然对之不能释 怀。因此,在言利与取利之时,张謇显然格外小心翼翼,总是为自己寻求合 适的托辞和借口,以至自觉地又回归到重义轻利的老路。当然,这种重义轻 利的价值观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重义轻利了。 早在纱厂开办之初,张謇就曾向刘沥一大吐苦水:“抑三载以来,謇之 所以忍辱蒙讥,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昼惭而夜 懊者,不知凡儿。” 为同资本持有者相处言利而感到羞愧与耻辱。即便是在 大生集团蒸蒸日上之时,张仍不h 寸大发感慨:“此十余年中,所感觉资本家 种种之势利,感受办事人种种之痛苦,几于罄竹难书。既已身于其中,任为 牛马,焉辞衔策。然非书生之本分,夙昔之本愿也。是以汁定七十以后,尽 谢世事,所有实业,清股东另举贤能,放牛! j = l 马,漫浪i j j 泽,还我农家不磷 不缁之素”。”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内心境况,体现了张对为谋利丽处心 积虑的生活的痛恨和对“不磷不缁”的传统农家生活的无限向往。到了晚 年,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张謇不无痛心地总结道:“謇不幸而生中国,不 幸而生今之时代,尤不幸而抱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之志愿,致以嚼然自待 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凹为自己投身实业而言利的一生懊恼不已。即使是 在实业生涯的全过程中,张謇也始终未把获利作为目的,而仅仅作为一种手 段。在张謇的实业思绪里,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救国,实现其儒生的“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张看来,救国需从改善中国的教育始,而办教育需 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张希望“言利”来吸引资本家的资金,以求获取更大 的“利”投资于其“教育救国”的理想之中。因此,可以这样讲,贯穿于张 謇一生中的价值观,是始终游离于重义轻利与义利并重间的双重选择。列于 二者,即便是张謇再世,恐亦难确认出个谁是准非来。 5 2 在重本抑末与农工商并重之间 和传统的义利观相适应,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的是重本抑末、重农轻 商的j b _ l k 价值观。在人们的观念或生活实践中,基本上是遵循并习惯于按照 :j 二、农、工、商的次序所构成的等级制的“四民社会”。即便是偶而有一些 思想家或政治家如j :f | j 非的发小一两声异样的呼声,但靠历一匙车轮的巨大惯性 作用和当权者的竭力维护面前,却显得如此的软弱无力,以致很快湮没于历 史前进的巨流之中。迨至近代,伴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天朝上国的美梦日 渐破碎。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们逐渐无暇顾及四民之首的等 级地位,屈尊到学习西方“奇技淫巧”的行列。洋务运动的轰轰烈烈进行及 重商主义与商战的呼声,则足人们观念转变在实践及舆论上的反映。 但历史k 期积淀下来的观念倏地完全改变似乎显得过于突然而让人难以 接受。长期高高在上的二l 二阶层为突然问与“贱民”们平起平坐而感到羞耻。 在一片“世风日下”的哀号声中,他们或固守残垣、或羞答答地对新观念不 自觉地进行认可,但他们始终不愿完全抛弃那曾世世代代伴随着他们的政治 秩序和相应的重本抑末的经济秩序,尽管他们的目的或许各不相同。在这些 人之中,同普通士人一样,张謇也始终未能逃离这个历史漩涡,并于其中挣 扎、徘徊。 早年的张謇,接受的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教育,走的是耕读人仕的道路。 在传统科举入仕的熏染与诱惑下,十五岁时张謇就以丧失殷实的小康家庭生 活为代价,以冒籍的方式,首次叩开了通往科举人仕道路的大门。这,于传 统四民社会等级秩序及相应的职业价值观而言,张謇是位很大的成功者,因 为他既获得了功名,又得到了正直的地方官员的赏识,为其入仕拓开了一条 康庄大道;但于经过几代人苦心经营、靠瓷器贩运致富的张家而言,不啻为 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将再次为了生存而负债奔波。不难想象,历经磨难而获 得的科举功名在张謇心目中的地位及其为此而获得的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深刻 感受! 嗣后,带着维持生计的目的与建功立业的理想,张謇在吴长庆幕中度过 了近八年的游幕生涯。但吴长庆的过快离世,使张謇的建功立业理想很快破 灭。带着几分惆怅,张謇“浩然归沧洲,徘徊惜文采”,o 重新开始了其新一 轮的科举征途。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失意于新一轮科举仕途、关注乡里社会活动之 一一 一一 寸,乃至在“冒籍风波”之后经济上最困难的时刻,张謇始终未对其祖辈、 父辈赖以致富的经商之路正看- - l i e ,而只是作出“百年已决为农计,四海常 参种树书” 的决定,即使是参与乡里事务也多是与农业有关。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早年的张謇,已完全接纳了传统重本抑末的经济观念,并将其作为 一项伦理准则诉诸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促使张謇经济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 1 本这 一曾与中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蕞尔岛国,经过明治维新后近三十来年的发 展,竟然击败了泱泱中华帝国,这引起张謇深刻的思索。( 事实一i - ,在张謇 后半生近三十年的实业生涯中,基本上都是以e l 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楷模 的。) 尤其是准许外商在内地投资设厂一事,使张謇感到极大的忧虑。他曾 为此惊呼:“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 ( 口人) 今更以我剥肤之痛,茄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讣i j 可待。,” 为了挽救时局,张謇主张尽快讲求商务、工艺,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并 在分析中国现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其农、工、商并举的大实业路线。 张謇曾公开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 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说为完善”, 阐发了其大实业的内涵。其中,对于 农、商关系,张謇认为,“天下之大本在农,今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 输产之功,不农则商无校能之地”, 并提出“商为农工兵之枢纽,义应力图 保护,以冀振兴”。o 由此可以看出,急于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现状的张謇,不 仅开始将商与农摆放在一起,而且提出了优先发展商的必要性。这无疑是对 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挑战! 刘于工与农的关系,张密以纺织一f :业为例,指 出,“微自有厂,则其价固听命于他人丽无其准,是则必有工而后农可利, 彰彰明矣”,揭示出有工然后农才能与外人在贸易中获得平等的竞争地位。 至于农工商之间,张謇则以棉业为例,明确提出,“棉之始,农之事;棉之 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未有能澈首尾一以贯之者,无始则无以资于 人,无终则无以资人,而无策于中,是无以资人资于人”,o 阐明了农工商三 者在实业中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正是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张謇逐渐形 成了新的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由重本抑末向农工商并重的转 变,并以新的职业价值观为伦理准则,开始其“实业救国”的探索者征途。 尽管,本末观的改变在近代是大势所趋,是与时代特征相呼应的。但, 受的是传统教育,曾经拥有的是传统本末观的张謇却始终于自己本末观一i z l j 9 1 一一 改变耿耿于怀。他始终忘不了旧有的观念,总是试图为自己的改变寻找历史 依据,或者找出新旧观念的相通之处,甚至于自觉地走回到传统的老路。 张謇曾在代鄂督条陈立囝自强疏巾写道: “周官考工记以百工列六职之一。舜命九官,责以时亮天工之事,而 共:f 之官居其一。孔子论为天下之九经,以来百工为足财之本。可见唐虞三 代之圣人,其开物前民,未有不加意于此者。后世迂儒俗吏,视为末务贱 业,不复深求;于是外工技巧,遂驾中华之上。” 很明显,与近代一i ,国的政治活动家一样,张謇引经据典的h 的是为了从 历代圣贤中寻找出“兴工”于情感上的合理性和制度上的合法性。此后,张 謇更是撰写题为记论舜为实业政治家的文章,详尽描述舜由贫民成为实 业政治家的经过,竭力为自己的实业活动蒙上圣贤的影子。o 不仅女i l j l e ,张謇还对传统本末观进行新的解读,为自已对传统本末观的 叛离进行粉饰。他认为:“农本商末非重轻,秦法利农汉是承”,并大肆宣 扬“能务大非纤毫争,既富既彀好德行”国的理论。即便如此,张謇仍然不 能完全说服自己,最终于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又自觉地走回到重本抑末的老 路,只不过“身在此山中”,不可能在抑末上表现得象传统那么绝对而已。 事实上,即使是在张謇提出“实业救国”之初,其亦奉行的是“大本在 农”的原则。在大生纱厂度过艰难时期而略有起色时,张謇就以纱厂的部分 赢利为臆金,招股兴办其庞大的农垦习f 业。这是张向传统本末观的回归之 始。此后,张謇分析传统士、农关系后认为:“士大夫之于农,张其利而不 能执其事,状其器而不能橡其功,执书与田父野老言,辄格格不相人。官亦 有时言农矣,其去乃弥远。农终不可振哉。”o 鉴于此,张謇提出,“私以为 必经生学士之农,与田父野老之农合,而后学可致于业而发于政”, 为士于 农事上指点迷津。更有甚者,张謇对政府官员辞职就农采取了赞赏和鼓励的 态度,o 可见张謇对农的“痴迷”程度之深! 更甚者,对于政府于实_ q k j :的 重视,张謇在“至用钦佩”之余,特别强调“惟是实业以农为本,农以垦荒 为先”, 显示出其于以垦荒为代表的农本思想的“情有独钟”! 尽管,在近 代中国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下,张謇的重农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一l 的 农本思想。但应当承认的是,张謇的这种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农本思想即始 终附着传统的影子。 到了晚年,张謇更是明白无误地重新为农工商排位。他声称:“民之业 一r 一一 农为本,殖生货者也;j j 次之,资生以成熟者也;商为之绾毂,丽以人之 利为利,末也。汉人重农谓为本富,商末富,亮哉! ” 公开走回到传统本未 观的老路。付诸实践,除列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事业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之外, 张謇还曾斥资购买土地,o 而对于商业交往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交易所于南通 的出现,则坚决予以, l i , j i i - , 在一定程度j :走回到重本抑末的致富老路。实 际上,刘于自己一生于本未道路上的选择,张謇曾予以总结:“惟吾昆兄弟 不敏,不自量度,诞造实业,坏于通蕞尔地,越二卜有三年,勿敢懈,而强 p i 奋效于t 商,归于农,以睡于江海,而达于淮泗。” 综观张謇一生,受欧美列强侵略的刺激和传统二l 大夫爱国热情的驱动, 张謇曾充满激情地投身到以“开风气”、“保利权”、“实业救国”为目的、以 农工商并重为手段的职业价值观行列。但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残存和长期的历 史积淀,使张謇始终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本末观的羁绊。正是在这新旧的矛盾 和冲突中,张謇艰难而痛苦地走完其实业救国的人生征途。 3 经济思想上对政府的依离 受传统“家天下”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流行 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所有权观念。直至近 代,这一观念仍是历久不衰。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实业财产得不到政府制度 性的保护,已成为近代中国实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洋务运动中所开办的诸如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性质的企业也很快因此而成为历史的殉葬 。总 结历史,展望未来,甲午战后为救国投身实业的士子们开始在历史的经验教 训中寻找同国家的主宰者政府在经济思想上新的契合点。 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侵略者进人内地投资设厂的权利的获得,清政 府被迫默认民问投资设厂的合法性。但民间资本的相对弱小,地方胥吏的盘 剥和阻挠,以及各地税卡林立,无疑是民问发展实业的严重障碍。由此而引 发了第一代实业家张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而改变这一现状的一系列经济思 想。当然,这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先天性不足而对政府具有严重依赖性的 典型表现。 在张看来,民间资本的相对弱小和民间“风气未开”是政府应予民办实 业以扶持的首要原因。为此,张曾呼吁政府:“为开通风气,拟清照五 年期限,垂念集股为难,事属创始,谋利不易,宽免厘税五年后,由厂 向通州厘局报完熟货捐一道,请领局照运往指销之地,沿途不再报捐,以期 o 简便”。 为了弥补地方创绊实业于资金上的不足,张甚至曾主张政府截留部 分昭信股票的股款投资于兴办地方农工商务。鲫 外国资本的侵入与国内税卡的林立是张謇萌生得到政府扶助的愿望的另 一原因。在张看来,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实业,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l 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同外资争利而实现“保利权”的目的, 政府因此而予民间资本施以援手为应曝之义。国内税卡的林立,对于民问资 本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件不幸的事。因此,张謇提出政府对“凡属土法创办 及机器制造之货,初办五年,只征半捐半税。若系改造土货,就地收买零 销,估值不满万者,免捐免税;过万者按应税应捐之数,只征七成”的主 张o ,要求政府从捐税上予民间资本以支持。 此外,基于外国已有的经济发展史为参照,张謇亦认为政府应该予实业 以扶持。张謇曾言:“日本与西人通商,专讲精造土货、自运外洋两端。商 本弓累,则官助之,不以赔折而阻。今该国商利岁人至八干余万元,其j 汉于 美利坚者约四千万元。商务胜利,交涉得手,国势自振,其明效若此。”由 此,他得出政府扶助的方法:“至护商之要,不如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 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客观地讲。希望得到政府的扶助是近代q ,国实业家们的共同心声,但政 府藉此对实业予以不同形式的掠夺却令他们齿冷心寒。因此,在近代中国实 业家们的心目中,列于政府的支持与政府的掠夺,他们怀有同样程度的向往 和恐惧。 早在洋务运动期问,与“官”相关企 l k n j 腐败经营,使得资本持有者在 随后的实业经营中与官“誓不两立”。即便是出身官场、与政府保持千丝万 缕联系的张謇,在与政府的交往中亦显得小心翼翼。张曾对官商间的关系进 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中国近日,官皆商也,商可官也,弊在不当通而 通。商有事求官,则官利商;官有事求商,则商利官。若官无利商之心,则 官尊而苦商;商无利官之心,则商散而仇官。弊在不当隔而隔。欲挽其弊, 须自官场决破一切壅隔始。而官场积习,通一语须钱也,行一牍须钱页, 求一见须钱也。不肖者乐以为用丽不肯破,贤者以为无关轻重而不肯破。” 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之官专与商人诘难以为能”, 对于实业,则 是“名为提倡,实则沮之。”o 以致于在民办实业中,“惟不愿领官款,不愿 派委员,几乎是心腹大患,在此二事”。张为此而叹息道:“甚矣,官之不见 一1 0 信商也,耻孰大焉! ”o 对于官民间的恶劣关系,张謇描写道:“夫今日之官 贼民,不足奇也;所奇者,不知民为谁何之民,而官自以为贼民,乃可效 忠。民之疾官,不足奇也;所奇者,知官所为非朝廷之为,而弃塞生i i 一,宁 为荼毒以同尽。”o 攀于此,一向依重于政府的张謇也公开宣称:“走本十年 之经验,不觉将依赖政府之心,逐渐丧失。” 慢慢产生并加深了对政府的离 ,e , , n i n 。但实业经营过程中与政府问“斩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联系, 使张謇于对政府支持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寻找新的出路。 为了改变同政府之间的恶性互动关系,张謇曾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 最初,他曾把导致商与政府间的恶性互动关系的原因归结为胥吏的中饱。因 此,在创办实业之初,他曾把希望寄托在传统的“清官”身上。他曾建议, 政府“选派无习气有见闻之人主之”( 指商务) ,“平时每日定三个时辰,接 见商民,许其申说利弊,条陈办法,而抉择其利之能兴与否,弊之能除与 否,办法之有当与否,酌其可兴可除可行者,随时闻之南洋大臣,分别准驳 咨奏。”o 但那个时期的历史土壤既不可能氤氲化生出、更容纳不了张謇理想 化中的“清官”。于是,张謇又把目光投向社会更深层次的制度上。他认为, “今环球万国之政i j 新,我已不能固守其旧,而沿前朝之旧法理财,其取困 亦必至之势矣”,回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同度量衡”、“变盐法”等有利 于官与商沟通的制度变革。但晚清的制度改革与其立足的社会土壤似乎始终 未能和谐。最后,张謇又把目光聚焦于曾使西方各国日臻富强的法制建设 上。张謇在其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明确地将“乞灵于法律”作为协调官、 商关系、推动实业发展的第一条措施。但历史给予张謇的始终是遗憾,在中 国传统“人治大于法治”的惯性作用下,加之清末民初军人政治的纷争,终 其一生,张謇始终是在与政府的磕磕碰碰中艰难地推动中国实业的发展。这 是第一代实业家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悲剧。 4 对外“开放主义”和反对外国经济掠夺思想并存 ( 1 ) 对外“开放主义” 甲午海战,东洋蕞尔岛国击败泱泱中华帝国,在一片痛苦、自责和反省 声中,人们开始寻找日本取得胜利的原因。当他们了解到日本经历“明治维 新”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历史现状后,先进如张謇的中国人开始走上了 学习日本、对外采取“开放主义”的实业救国道路。 利用外资并因此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是张饔“开放主义”的重营内容。早 一1 1 一一 在1 8 9 5 年,张謇就曾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里写道:“而f 再区区 之愚。窃渭此数事为巾国安身立命之端,万难缓图,若必待有巨款,必致一 切废沁自亡而后已。今日赔款,所借洋债已多,不若再多借十分之一二,及 此创深痛巨之际,一举行之。负累虽深,而国势仍有蒸蒸日上之象。此举借 之款,尚可从容分年弥补。果从此立自强之机,自不患无还债之法。” 这 里,张謇是希望利用借外债这一畏途,通过充分发展中国各项事业,以实现 自强的目的。这当然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民国初年就任工商、农林两部部长后,张謇仍然不改初衷。在其施政纲 领巾,张謇公开宣称:“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 手。” 主张针对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行对外“开放主义”。此外,针对 借人外国资本常有的附加条件,张謇并不完全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刘外国技 术人员的参与。他认为这 ;叫,虽然存稚:不合理因素,m j 因此叮以学- y - i i5 l 、网先 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而力主赞成。 反列对外采取保守和抵制的态度是张謇对外“开放主义”思想的又一重 要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针对当时世界形势,张謇曾言:“欧战告终, 华府会议之后,世界未来大势,驳骏趋于大同。而就实业论,亦有不能不向 大同之势,此察觉世变者类能道之。”o 在此基础上,张謇提出,世界的大同 趋势,势必要求世界范围内实业的供求平衡。因此,他反x , l - x i j - 9 1 , 采取抵制和 保守的态度。他曾以衣食为例,提出:“今以抚有四万万人1 2 1 之中国,而衣 食所资,事事物物,仰给外人,虽欲不贫,乌可得也。”9 x 寸- t - 国内抵制外国 货物的作法,张謇更是不以为然。他认为:“国际之交涉,商业之大势,兹 且姑论。人之生也l ,赖衣食住。足敞一缕一粟之所便,匹夫匹妇之所同,而 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我仍其旧而不慕于外物也,则不必言抵制;而我 自为之不资于外物也,亦不必言抵制;为其无所为抵制也。且抵制云者,犹 必我有可以相当之物。我而无斯物也,是所谓空言抵制。”张因此进一步提 出:“最小之的,欲于十年之内,由政府奖劝而提倡以成立,不言抵制也。 我苟一日伸一缕,则人市于我者,必日缩一缕;伸而不已,我自为我奚必嚣 嚣言抵制乎? ”o 在张謇的眼里,世界日趋大同,落后的中国欲实现自救自 强,只有在开放主义中利用外国已有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实业, 才能实现救国的目的,保守只能是自取灭i = 二。 应该说来,张謇对外“开放主义”的经济思想在中国技术落后、资金缺 一1 2 一一 乏的情况下,对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它既有力地 鞭挞了近代巾国对外或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或闭关保守的落后经济思 想,又鼓励人们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面对面地 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体现_ 第一代实业家们积极发展实业,以实现救 国目的的信心和决心。 ( 2 ) 反对外国经济侵略 同“开放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张謇的反对外国侵略的经济思想。外 国先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本,无疑是吸引张謇之处;但外国对华的经济掠夺 同样令张謇痛心疾首。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张謇主张学习和 吸纳外国先进经验、技术及中国所缺乏的资金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其坚决反 对外国掠夺的经济思想。 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设厂的不平等合法地位的获得,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侵略方式由纯商品输出转变为商品与资本输出并用。侵 略者纷纷在华投资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经 济掠夺。从1 8 9 5 年至1 9 1 3 年问,外国资本在华设立的纺织、面粉、烟草、 造船和机械等工厂就达1 0 4 家。o 面对疯狂的掠夺,张謇逐渐形成了反列帝 国主义侵略的“实业救国”思想。 仓协实业之初,张謇宣称:“謇荷眄睐,乙未之岁令即通州设立纱厂以 开风气而保利权。”q 张謇的目的很明确:其一是亲自创办纱厂,同外人争利 的基础上保利权;其二则是以状元之身投身实业,开创办实业之风尚,其目 的仍是保护国家利权,反对外国经济侵略。这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之 始。而且,基于最初的认识,张謇的反侵略仅停留在棉纺织业上。 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进步深人,到了二十世纪初,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日臻丰富和成熟。 从1 9 0 9 至1 9 9 1 年问,外国商品仅棉布一项进口总值即达1 1 6 5 3 2 3 4 5 元,棉纱进口总额亦达1 3 2 0 1 9 7 公担,棉花进口7 2 5 7 1 公担,钢铁进口 2 2 6 4 2 5 7 公担,机器及工具进口总值1 2 5 6 5 3 5 2 元。o 外国商品如潮水般涌人, 引发了张謇深深的忧虑和无休止的深思。张謇以后回忆说:“宣统二年,南 洋劝业会开幕,謇既与各行省到会诸君子发起联合研究会,乃裒光绪一朝海 关贸易册,参考其大略。如寐始觉,如割始痫;如行深u 1 ,临深崖,榛莽四 出,披而始识无路;如汛雾海,见一岛屿,若隐若见,而始得所趋。则以我 一1 3 一 i 目实业当从至柔至刚之两物质,为应共同发挥之事。”所谓“至柔至刚”, 也就是张謇以后所说的“至自至黑”,指的是棉花和钢铁。无疑,从贸易册 中,张謇察觉出棉花和钢铁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这是张謇实 业救国思想的一个新进展。创办大生纱厂之始,他还只认识到从棉纺j l q l , _ 着 手奋起盲追,现在则以“棉铁主义”为口号,期望建立一个轻重工, l k ;i t - 举的 独立国民经济体系,最终摆脱帝国主义经济上的压榨与剥削。以“棉铁主 义”为核心的实业救国思想是张謇反x , f 夕l - 国经济侵略的重要内容。 此外,张謇还坚决反对外国资本通过控股与收买的方式吞并民族企业。 据统计,从1 8 9 7 年到1 9 2 7 年,外国资本单就纱厂一项就兼并民族企业达1 4 家。对此,张謇始终有所防范。1 9 0 5 年,张謇在创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 时曾公开声明:“本公司只收本国人股本,人股人亦不得以股票转售、抵押 于非本国人。”o 对于不慎为外国人所控制的实业,张謇则积极寻求解决办 法。1 9 1 2 年,日本趁汉冶萍公司资金发生严重困难之机,企图通过合资的 方式控制汉冶萍。张謇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强调:“凡他商业皆可与外人 合资,惟铁厂不可;铁厂容或可与他国合资;惟日人则万不可。日人处一f l , 积 虑以谋我,非一日矣;然断断不能得志。”o 为了处理好汉冶萍公司的财政问 题,张謇曾兼任该公司的经理,亲自参与其事。总之,对于帝国主义采取各 种形式的经济掠夺,张謇基本上持反对态度。 ( 3 ) 经济思想上列外的两难选择 客观地讲,对外“开放主义”与反列外国经济侵略本应是并不矛盾的两 种思想。在世界日趋“大同”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闭关自守显然不可能有 f 璐;“开放主义”则可以引导人们学习他国先进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 其最终目的是充分发展本国经济,有效抵制外来的经济掠夺。而只有有效地 反对外国经济掠夺,才可能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在向外国学习中提高本国 的综合实力。因此,从理论上讲,开放主义与反对外国经济侵略是一组相辅 相成的概念。但在对外不平等的国际交往中长期处于屈辱地位的近代中国实 业家们,却往往不得不于这组经济思想的采用上犹豫和彷徨。这一点于列待 外资的态度上显得尤为突出。 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与原始资本的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外国廉价商 品的冲击下e l 趋破碎,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涌向城市,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 4 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但与劳动力市场极不和谐的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则显得极不充分。因此,在外国冲击下仓促上马的中国资本主义,事实上经 历的是一个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进行的历史过程。而近代以来强加 于中国人民身上的巨额赔款使资本的积累更显得捉襟见肘。为了改变艮期以 来不平等的屈辱地位,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实业家们在外国资金的诱惑面 前,也就很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张謇对于外国资本的态度,详见表( 2 ) 。 表2 时问 对外资态度史料实行情况材料出处 全集卷 1 8 9 5主张借见正文第1 2 页1 5 行。 , 一,p 4 0 主张招洋全集卷 1 8 9 9又不行,( 指几种筹款方法) 则请招洋股 并未实行 股j = p 1 1 8 本公司只收本国人股本,人股人亦不得以全集卷 1 9 0 5 反对洋股未招洋股 股票转售、抵押于非本国人。三。p 7 1 0 盏借债兴利,为各国常有之事。中国自芦 主张借外 汉、沪宁铁路借款,亏损主权,至士大夫相 全集卷 1 9 0 9戒不敢再言借款;因噎废食,窃谓过计。臣未能成功 债导淮 二v 7j 意为民兴利除害,本国家应尽之义务;而因 时推行通变,为今日应审之机宜。 正月,遇杨士琦于上海,北洋属以外债可 借否问张、汤、郑。余日:“借自可,全集卷 1 9 l l 有条件借 , 但当问用于何事? 用于何法? 用者何人? 六 冯7 2 当则借,不当不借。” 从日本大仓 组借银2 0 万两,汪敬 虞编 第二 辑1 8 9 5 1 :r 2 2 6 1 9 1 4 ( 下) 。 科学出版社 1 9 5 7 4 舨 p 1 0 5 2 。 主张利用 利用办法有三:合资,“凡利害参半之 全集卷 1 9 1 3 外资振兴 事业用之”;借款,“凡事业确有把握者 用之”;代办,“凡先难后易而可以永久 未能实现二。p 1 6 9 实业 一1 7 1 获利之事业用之” 1 5 时问对外资态度史料实行情况丰j 料出处 为欧战发 全集卷脊予民国三年,曾与美红i 字会订立借款 生,一再 2 5 ,p 3 6 3 1 9 1 4 主借治淮合同矣。岂不知利率之负重,条件之烦 延约,卒 琐? 只为巨款难筹,不得已而谋之。 3 7 1 以罢议 走意由五省合举外债,省各千万,少或五 五省合借 百万。省自为政,而政府为之首。即以水全集卷 1 9 2 0 利带征担保还款。因款不必由政府经手,未果二p 4 3 l 以赈灾 借债条件亦不避监督之嫌。冀有实施之一4 3 2 效。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