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页(共30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地理鲁教版高一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城镇化一.选择题(共26小题)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城镇化水平均有提高,但地区差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福建省和青海省城镇化水平统计。完成下面小题。年份城镇化水平(%)福建省青海省2010年57.1044.722022年70.1161.431.据表格可知,与福建省相比,青海省()①城镇化水平低②城镇化速度慢③城镇化水平高④城镇化速度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我国学者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城镇化的倒“U”形曲线,并在世界诸多国家的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如图为城镇化倒“U”形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4题。2.P点对应时期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逆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再城镇化 D.城镇空心化3.倒“U”形曲线的峰值过高可能会伴随着()A.城市住宅立体化 B.城市中心空洞化 C.城市人口老龄化 D.农村人口年轻化4.城镇化进入N阶段时()A.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B.乡村人口大量减少 C.城市人口趋于稳定 D.城乡景观趋于相同城市空间的扩张实质就是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可用扩展强度指数来反映。一般会经历如图所示Ⅰ、Ⅱ、Ⅲ、Ⅳ的演变过程。读“城市扩展演变过程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5.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城市面积最大的阶段是()A.Ⅰ B.Ⅱ C.Ⅲ D.Ⅳ6.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A.农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林业用地 D.裸露荒地受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英国伦敦都市圈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图1、图2分别示意伦敦都市圈城镇化进程中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模式和“二战”后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模式对应的伦敦城镇化发展特征是()A.“中心城市”的居住条件优越 B.城市空间沿交通干线向外扩展 C.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都市圈远郊 D.城镇化水平以及速度持续提升8.“二战”后伦敦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家庭汽车的普及 B.城市人口的激增 C.城市环境的恶化 D.轨道交通的建设9.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阶段,为促进再度繁荣发展,“中心城市”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交通设施建设 B.提高民居建筑密度 C.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D.提高城市房屋价格如图为我国某都市圈内部和外部城镇人口流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10.相对于甲县城,乙县城对周边乡镇吸引力更强,是因为()A.城市等级高 B.就业岗位多 C.城乡差距大 D.距离乡镇近如图示意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11.2012年以来,我国()A.城镇人口总量先减后增 B.城镇人口比重整体下降 C.城镇人口总量波状减少 D.城镇人口总量增势放缓12.2016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变化的原因是()①城镇产业结构调整②逆城市化开始显现③城镇经济水平下滑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与平原地区的都市圈相比,山地都市圈有其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表为与上海、广深两大都市圈相比,重庆都市圈近十年人口增长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3﹣15题。重庆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广深都市圈人口增长量(万人)3553402100人口增幅(%)17%10%42%中心城市人口增幅(%)39%5%31%外围地区人口增幅(%)5%16%42%劳动人口占比(%)74.9%80.3%83.6%13.下列符合重庆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的是(图中圆圈大小代表都市圈内城镇规模)()A. B. C. D.14.重庆都市圈近十年的人口变化说明()A.都市圈内经济发展差异小 B.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 C.都市圈内城市结构较合理 D.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较强15.为优化未来重庆都市圈的人口分布格局,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充分挖掘外围城镇区域特色资源②优化中心城市产业结构③完善都市圈内交通建设④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务水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某市“因煤而兴、缘煤而建”,现已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该市前期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2000年后开始转型发展,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在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聚落经历了如图所示的演变。据此完成16﹣17题。16.关于该地城乡聚落演变的各阶段表述正确的是()A.阶段一煤炭产业开始衰退 B.阶段二主城区快速扩张 C.阶段三主城区辐射带动减弱 D.三个阶段城乡联系紧密17.该市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 B.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 C.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 D.利用人口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城市之一,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如图为通过收集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绘制的城市重心迁移图。据此完成18﹣20题。18.获取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源的主要手段有()①人工测绘②遥感影像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④地理信息系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9.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特点是()A.重心点位置均在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 B.位置重心一直呈现向南迁移的趋势 C.1820﹣2020年重心位置迁移距离共计为4km D.新中国成立后的迁移距离大于之前的迁移距离20.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形平坦②政策驱动③交通发展④产业集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青海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07%,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7%。如图示意青海省城镇分布。据此完成21﹣23题。21.青海省的城镇主要分布于()A.东部 B.南部 C.西部 D.北部22.海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原因是()A.西部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B.工矿业发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 C.接受东部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密集 D.自然环境优越,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好23.海西州人口向城市集聚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有()①土地沙化现象减轻②气温年较差增大③天然植被逐渐恢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根据图文材料,完成24﹣24小题。24.针对出现的问题,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③环境改善,吸引人口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则反之。二者综合后为溢出效应,如果扩散大于集聚,则溢出效应为正脉值。如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25﹣26题。25.下列关于t0~t1阶段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心城市发展快 B.外围城市发展快 C.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D.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26.在长株潭城市群内部,长沙发展打破“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的有效措施有()A.加强长沙人才政策,鼓励外地人才落户长沙 B.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各城市产业分工 C.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高城市群竞争力 D.提升省会首位度,促进长沙的高密度发展二.解答题(共1小题)27.(2024秋•邹城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空知工业区位于日本北海道内陆地区。自1879年首座煤矿开业,空知工业区城市发展进入兴起与繁荣期,逐渐成为日本最大的产煤区,也吸引了日本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广泛利用和当地煤炭资源的枯竭,自1960年开始,空知工业区城市发展进入衰退期,煤矿被陆续关闭,逐渐出现空心化特征。2001年,随着空知工业区的255项煤矿设施和文化被认定为北海道遗产,当地将目光投向工业遗产开发,逐渐成为日本著名的采矿文化旅游地区,城市发展进入再生期。(1)在图中绘制空知工业区城市发展生命周期示意图(补绘曲线,并标注3个阶段)。(2)推测空知工业区空心化的主要表现。(3)空心化工业区往往存在文化认同危机。空知工业区在发展采矿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时,与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了解故乡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如图示意当地部分研学地点及对应地理课程主题。试指出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课程主题。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地理鲁教版高一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城镇化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BACDABACC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CCBABCADDAB题号23242526答案BCAB一.选择题(共26小题)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城镇化水平均有提高,但地区差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福建省和青海省城镇化水平统计。完成下面小题。年份城镇化水平(%)福建省青海省2010年57.1044.722022年70.1161.431.据表格可知,与福建省相比,青海省()①城镇化水平低②城镇化速度慢③城镇化水平高④城镇化速度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至2022年期间从57.1%上升到70.11%(提升了约13个百分点),青海省城市化水平在此期间从44.72%上升到61.43%(提升了约17个百分点),整体城市化水平福建省更高,青海省相对较低,青海省城市化进程速度更快,故①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镇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我国学者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城镇化的倒“U”形曲线,并在世界诸多国家的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如图为城镇化倒“U”形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4题。2.P点对应时期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逆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再城镇化 D.城镇空心化【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逆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后,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此时城镇化速度是下降的。而P点对应的城镇化速度快,所以不是逆城镇化,A错误。P点城镇化速度达到峰值,意味着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但由于中心城区的地价、环境等问题,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促进郊区城镇化的发展,B正确。再城镇化是面对逆城镇化局面,城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人口回流的过程,一般出现在逆城镇化之后,此时城镇化速度由降转升。P点是城镇化速度快的阶段,并非再城镇化阶段,C错误。城镇空心化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产业等要素从城镇中心区向郊区和农村转移,导致城镇中心区衰落的现象,通常伴随着城镇化速度减缓或逆城镇化。P点城镇化速度快,不会出现城镇空心化,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镇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倒“U”形曲线的峰值过高可能会伴随着()A.城市住宅立体化 B.城市中心空洞化 C.城市人口老龄化 D.农村人口年轻化【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倒“U”形曲线峰值过高意味着城镇化速度过快。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用地紧张,为了容纳更多人口,城市住宅会向立体空间发展,出现住宅立体化,A正确。城市中心空洞化一般出现在城镇化后期,是因为城市中心地价高、环境质量下降等,导致人口、产业外迁。而倒“U”形曲线峰值过高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中心吸引力大,不会出现空洞化,B错误。城市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造成的。在城镇化速度过快(倒“U”形曲线峰值过高)时,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会降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C错误。倒“U”形曲线峰值过高时,农村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人口会出现老龄化,而不是年轻化,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镇化问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4.城镇化进入N阶段时()A.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B.乡村人口大量减少 C.城市人口趋于稳定 D.城乡景观趋于相同【分析】城镇化的进程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郊区城市化因市区人口增多,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人口由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地矛盾得以缓解;再城镇化是指城市内部升级改造,交通和环境问题得以改善,人口迁回市区。【解答】解:城镇化进入N阶段时,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都得到了提升,城乡之间统筹发展,收入差距会缩小,城市人口也趋于稳定,A错误,C正确。乡村人口大量减少出现在P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中,B错误。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乡景观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城市空间的扩张实质就是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可用扩展强度指数来反映。一般会经历如图所示Ⅰ、Ⅱ、Ⅲ、Ⅳ的演变过程。读“城市扩展演变过程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5.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城市面积最大的阶段是()A.Ⅰ B.Ⅱ C.Ⅲ D.Ⅳ【分析】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解答】解:阶段I至Ⅳ城市扩展强度指数都为正值,说明城市面积一直在不断变大,城市面积最大的阶段是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6.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A.农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林业用地 D.裸露荒地【分析】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仓储物流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的总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解答】解:城市周边一般为耕地,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用地,A正确。工业用地一般污染严重,不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B错误。城市周边林业用地和裸露荒地面积较小,不是城市用地的主要来源,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受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英国伦敦都市圈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图1、图2分别示意伦敦都市圈城镇化进程中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模式和“二战”后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模式对应的伦敦城镇化发展特征是()A.“中心城市”的居住条件优越 B.城市空间沿交通干线向外扩展 C.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都市圈远郊 D.城镇化水平以及速度持续提升【分析】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发展期、停滞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解答】解: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发展促进了电车运输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空间以及城市规模扩大,居民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空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呈星形分布,B正确。成熟期“中心城市”主要是普通市民居住区,居住条件一般,A错误。居住区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而不是都市圈远郊,C错误。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模式未能城镇化水平及速度,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知识点,难度较小。8.“二战”后伦敦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家庭汽车的普及 B.城市人口的激增 C.城市环境的恶化 D.轨道交通的建设【分析】市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答】解:“二战”后伦敦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郊区居住区分布较均匀,不再集中分布在轨道交通附近,其形成主要是因为家庭汽车的普及,使人们的居住区摆脱了轨道交通的束缚,从而呈现出弥漫式扩张,A正确,D错误。城市环境的恶化会城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但不会形成低密度人口居住模式,已经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相对稳定,城市人口并没有激增,BC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不同国家城市化起步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做题时要联系社会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城市化不同的原因。9.低密度弥漫型居住模式阶段,为促进再度繁荣发展,“中心城市”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交通设施建设 B.提高民居建筑密度 C.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D.提高城市房屋价格【分析】城市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答】解:二战后弥漫型居住模式的“中心城市”主要为贫民区,地租水平低,原因主要是“中心城市”为早期工业区,工业发展导致“中心城市”污染严重,并随着工业的衰落,“中心城市”衰败,为了使“中心城市”再度繁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减少城市污染,吸引人口不断回流,C正确。“中心城市”交通比较便利,建筑密度较大,会带来更多城市问题,AB错误。提高城市房屋价格不利于人口回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不同国家城市化起步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做题时要联系社会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城市化不同的原因。如图为我国某都市圈内部和外部城镇人口流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10.相对于甲县城,乙县城对周边乡镇吸引力更强,是因为()A.城市等级高 B.就业岗位多 C.城乡差距大 D.距离乡镇近【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解答】解:距离乡镇近不是乙县城对周边乡镇吸引力更强的主要原因,D错误。乙县城位于都市圈影响力之外,缺乏都市圈强大城市群的产业、资金等加持,产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将高度集中于县城内部,县城与周边乡镇就业岗位、收入、生活便利度等差异较大,区域内发展较不均衡,因此,周边乡镇在距离其他大城市较远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向乙县城迁移。整体来看,乙县城的发展程度不如位于都市圈内部的甲县城,城市等级较甲县城低,就业岗位较甲县城少;但乙县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远大于甲县城,即城乡差距大,更容易吸引周边乡镇人口,C正确,AB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人口迁移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如图示意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11.2012年以来,我国()A.城镇人口总量先减后增 B.城镇人口比重整体下降 C.城镇人口总量波状减少 D.城镇人口总量增势放缓【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占比等信息可以从图示信息直接获取。【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虽然有波动,但始终是正值,这意味着城镇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先减后增,A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比重是整体上升的趋势。因为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为正,且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因素,使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而不是整体下降,B错误。如前面所述,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一直为正,说明城镇人口总量是持续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不是波状减少,C错误。观察图中曲线可以发现,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呈现出波动变化,且整体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表明城镇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在放缓,增势放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2.2016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变化的原因是()①城镇产业结构调整②逆城市化开始显现③城镇经济水平下滑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城镇人口年增长数量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逆城市化现象、城镇经济水平的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解答】解: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部分产业向外转移,城镇人口数量减少,故①正确。逆城市化现象通常指城市人口向郊区或乡村迁移,这可能会减少城镇人口数量,但在中国,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明显,故②错误。城镇经济水平下滑可能导致城镇吸引力下降,从而减少城镇人口数量,故③错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吸引部分人口回流农村,从而减少城镇人口数量,故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城镇化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结合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与平原地区的都市圈相比,山地都市圈有其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表为与上海、广深两大都市圈相比,重庆都市圈近十年人口增长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3﹣15题。重庆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广深都市圈人口增长量(万人)3553402100人口增幅(%)17%10%42%中心城市人口增幅(%)39%5%31%外围地区人口增幅(%)5%16%42%劳动人口占比(%)74.9%80.3%83.6%13.下列符合重庆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的是(图中圆圈大小代表都市圈内城镇规模)()A. B. C. D.【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行政因素、自然因素等。【解答】解:重庆都市圈属于山地都市圈,图C和图D中有山地,图A和图B中没有山地对都市圈模式的影响信息,应属于平原都市圈,AB错。请表可知,重庆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增幅远高于外围地区人口增幅,表明重庆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规模差异很大,图C中城市差异较图D大,C对,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4.重庆都市圈近十年的人口变化说明()A.都市圈内经济发展差异小 B.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 C.都市圈内城市结构较合理 D.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较强【分析】城市圈的等级越高,城市功能越全,辐射范围就越大,交通便利,城市圈的等级越低,城市功能相对不齐全,辐射范围就越小,交通相对不便利。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距离越远。【解答】解:近十年都市圈内中心人口增长远高于外围地区人口增长,说明中心与外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A错误。中心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地区,表明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强,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而辐射功能相对较弱,B正确。中心人口增长过快,而外围地区人口增长缓慢,这可能反映出都市圈内城市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城市结构并不一定合理,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不利于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C错误。重庆都市圈近十年的人口变化能够说明提供就业机会较多的产业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不能说明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较强,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城市辐射功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5.为优化未来重庆都市圈的人口分布格局,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充分挖掘外围城镇区域特色资源②优化中心城市产业结构③完善都市圈内交通建设④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务水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如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解答】解:①根据表格数值可知,相对于上海都市圈和广深都市圈,重庆市外围地区人口太低,所以要充分挖掘外围城镇区域特色资源,增加人口就业,故正确。②相对于上海都市圈和广深都市圈,重庆市都市圈劳动人口占比低,所以要优化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嵌入,故正确。③重庆都市圈外围和中心人口差别大,可以完善都市圈内交通建设,促进人口的流动,故正确。④重庆都市圈中心人口人口增幅大,说明中心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高,不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优化未来重庆都市圈的人口分布格局的措施,属于基础题,根据表格内容分析解答。某市“因煤而兴、缘煤而建”,现已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该市前期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2000年后开始转型发展,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在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聚落经历了如图所示的演变。据此完成16﹣17题。16.关于该地城乡聚落演变的各阶段表述正确的是()A.阶段一煤炭产业开始衰退 B.阶段二主城区快速扩张 C.阶段三主城区辐射带动减弱 D.三个阶段城乡联系紧密【分析】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有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生产力水平较低;中期阶段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解答】解:在阶段一时以矿业为主,人口、产业等要素流向矿业城镇,阶段一煤炭产业是繁荣期,A错误。阶段二乡村、矿业城镇,人口、产业等要素流向主城区,主城区城镇空间面积明显扩大,急速扩张,B正确。阶段三,主城区和周边地区的人口产业等要素流动越来越明显,主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总体增强,C错误。阶段一、阶段二城乡联系不紧密,在阶段三城乡联系紧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镇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7.该市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 B.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 C.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 D.利用人口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措施主要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压缩过剩产能;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解答】解:阶段二已经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不适合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A错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需要大量人才、资金,当地经济不发达,不适合发展,B错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利于促进区域整体经济健康发展,C正确。当地资源枯竭,其它资源没有明星优势,不适合利用人口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城市之一,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如图为通过收集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绘制的城市重心迁移图。据此完成18﹣20题。18.获取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源的主要手段有()①人工测绘②遥感影像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④地理信息系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3S各自功能:RS:地理信息的获取;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GNS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解答】解:早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主要靠人工测绘获得,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用到遥感技术获取建成区信息,①②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获取某一个点的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分析处理信息,均不是获取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源的主要手段,③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3技术的应用,难度小,结合所学知识既可答题。19.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特点是()A.重心点位置均在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 B.位置重心一直呈现向南迁移的趋势 C.1820﹣2020年重心位置迁移距离共计为4km D.新中国成立后的迁移距离大于之前的迁移距离【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解答】解:据图看出1965年重心位于苏州河以北,A错误。1965年之前呈现向北迁移的趋势,之后呈现向南迁移的趋势,B错误。结合比例尺,量取1820年与2020年重心,应超过4km,C错误。新中国成立前,重心点分布密集,迁移距离短,之后,重心点分布稀疏,迁移距离长,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市重心迁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0.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形平坦②政策驱动③交通发展④产业集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影响城市重心迁移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解答】解:改革开放以来,地形变化较小,对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小,①错误。受政策驱动、交通发展、产业集聚等的影响,上海市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影响了上海城市重心的迁移,②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城市迁移的区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题,难度较小。青海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07%,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7%。如图示意青海省城镇分布。据此完成21﹣23题。21.青海省的城镇主要分布于()A.东部 B.南部 C.西部 D.北部【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解答】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气候较为寒冷,图中可看出,城镇分布不均,整体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城镇较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2.海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原因是()A.西部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B.工矿业发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 C.接受东部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密集 D.自然环境优越,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好【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西部开发政策支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但不是海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海西州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B正确。海西州经济落后,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C错误。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差,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海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原因,难度较小。23.海西州人口向城市集聚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有()①土地沙化现象减轻②气温年较差增大③天然植被逐渐恢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湿地萎缩等。【解答】解:随着海西州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减少了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植被能够防风固沙,因此土地沙化现象有所减轻,①③正确。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同时,植物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的概率,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减小,②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问题,难度较小。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根据图文材料,完成24﹣24小题。24.针对出现的问题,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③环境改善,吸引人口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解答】解: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近年来支柱产业收缩,应对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发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①正确。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人口,②错误,③正确。该市应振兴产业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应发挥本地湿地、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理解即可。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则反之。二者综合后为溢出效应,如果扩散大于集聚,则溢出效应为正脉值。如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25﹣26题。25.下列关于t0~t1阶段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心城市发展快 B.外围城市发展快 C.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D.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分析】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心城市发展时,虹吸效应强,外围城市发展时,扩散效应强。读图可知,t0~t1阶段虹吸效应较强,扩散效应较弱,因此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艰苦奋斗培训
- 课间安全教育微班会
- 2025年无锡货运上岗证哪里考无锡货运从业资格证哪里
-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 松下手机新品发布会活动策划案
- 宁波联丰中学地块产品定位报告
- 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试题汇编
- 在线学习平台内容规划与运营管理策略制定
- 某集团年会活动策划方案
- 盈利能力案例分析课件
- 初中作文指导-景物描写(课件)
- 秋 轻合金 铝合金相图及合金相课件
- 6.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课件(共15张PPT)
- 安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设备、设施)
-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017
- 小学巡课记录表
- 消防管道隐蔽工程验收报审表(表格记录)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讲义
- 高频变压器标准工时对照表
-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项目及标准表67262
- 232425黄昆固体物理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