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s t u d yo n c h i n e s e m o d e r n “g r o w i n g u p n o v e l ” b yr e c o u n t i n g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mr e v o l u t i o n sa n dr e f o r m a t i o n sb r o k eu pi nt h ep a s to n eh u n d r e d y e 虬n o to n l y d e v e l o p e daf l o u r i s ha n ds t r o n gc o u n t r y , b u ta l s oa c c u m u l a t e dc h e f i s h e dc u l t u r e 1 1 l i s s p e c i a l h i s t o r yp r o c e s sg o tt h er e c o r do ft h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t h e c h i n e s em o d e m “g r o w i n g - u pn o v e l ”c o v e r e dt h ew h o l e g r o w i n gh i s t o r yo f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e s c r i b e dt h ew h o l e n a t i o n a lr a c eo f g r o w i n gu p i tb e c o m e s o n eo ft h e s p e c i a ln o v e la p p e a r a n c e so f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1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m o d e m “g r o w i n g u p n o v e l ”i sa p r o c e s s a c c o m p a n i e dw i t h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 r ea r em a n yp e r i o d si ni t sh i s t o r y t h et h e s i sb a s e so nt h ew e s t e r nr e c o u n t i n gt h e o r y , w h i c hi sa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f o r t e x t ss t u d y i n g a f t e ra n a l y z e dd i f f e r e n tg r o w i n g - u ps t o r i e s ,t h et h e s i sf o r m ss e v e r a l g r o w i n g u pr e c o u n t i n ga p p e a r a n c e so f 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o fr e c o u n t i n g s c o p e ,r e c o u n t i n gt i m ea n dr e c o u n t i n go r d e r ,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dt h er e c o u n t i n ga r ta n d t h eo u t - o r d i n a r yr e c o u n t i n gs t y l eo f “g r o w i n g - u pn o v e l ”t h et h e s i sf i n a l l yr e s o l v e d 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r e c o u n t i n gl a n g u a g ea n d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r e c o u n t i n gm o d e g r o w t hi sa l le t e m a lt o p i co ft h em a n k i n d c h i n e s e m o d e m “g r o w i n g u pn o v e l ” i saw i t n e s so fn a t i o n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p e r s o n a lr e c o u n t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e s c l e a r l y , a n dt h a ti sap a r a b l et i l a tac o r p u sn a t i o nb e c o m e sf l o u r i s hg r a d u a l l y t h eh e r o e so f t i l ec h i n e s e m o d e m g r o w i n g u p n o v e l ”a l m o s ta r et h em o d e m k n o w l e d g e n u m e r a t o r sw h o s es p i r i t c h a n g ec a nr e f l e c tt h e 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f r o mt h e m o d e m s p r o u t ,d e v e l o p t ou l t i m a t em a t u r i t y , k n o w l e d g en u m e r a t o r so f 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h a v ed i f f e r c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st h a t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s p e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e a t u r e s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o f e a c ha g e 1 1 1 eg e n e r a t i o n s g r o w t hl a s t st h ew h o l e h i s t o r yo fm o d e m c o u n t r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m o d e m “g r o w i n g u p n o v e l “c o n t i n u e s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s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c e s s a n di ti sah i s t o r i c p r o o f o ft h en a t i o n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eg r o w t hr e c o u n t i n gi st h ea b s t r a c ts y m b o lo f t h en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g r o w i n g - u p n o v e l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r e c o u n t i n gt h e o r y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一 括i 要、中同现代的历史经历了 一命、改革的风风雨雨,在一百多年的t l , _ l i i j h 逐渐完成了一个现代自主困家的建立、发展以至繁荣,使得中国近百年历史的 文化含量最为丰富。这一独特的历史过程在现代文学史中得到了记录和书写。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涵盖了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叙述了 整个国家民族成长的故事,是国家民族的成长寓言,从而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 小说形态之一。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文学的历程而行的,基本上经 历了雏形、勃兴、延续、中断、回复、过渡、繁荣几个主要阶段,论文以西方 叙萼学为理论基石,将其作为一个完锯的系统,在确定中圜现代“成长小说” 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来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诸多文本。通过对中国现 代“成长小说”发展历程的整体观照,分析不同时代的文本的不同成长叙事, 从而形成几种成长叙事形态。并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顺序等叙事因素 出发,探讨“成长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感受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独立的 叙事风格,和其作为现代小说存在的意义。论文最后解次“成长小说”叙事话 语的问题,归结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夕 成长足人类永恒的话题。巾冈现代“成长小说”是中困走向现代文明的历 史见证。个人化叙事特征的f l 渐彰兄,足一个主体圆家逐步走向繁荣的寓言。 中困现代“成长小说”中成氏的主人公基本上是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予的精 神变迁最能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家、民族前进的方向。从现代的萌芽、 到现代的开端再到现代的发展最后至现代的成熟,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各自 不同的成长经历,代表着各个时代的发展特色和背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 成长,接续了整个中国现代的历史。同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历史 延续着整个中困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是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证明。 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升华为抽象的象征。一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史就是一 个民族囡家的“成长”寓言。 i f 一 , 关键词:慵段小谠p中国现代文学叙事学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始终处于动荡变化之中,整个民族处于社会革 命的长时期中,从与传统的断裂到自主国家的追寻直至最后建立,再 到其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内得以实现, 使得中国近百年历史的文化含量最为丰富。这一独特的历史过程在文 学史中得以记录和书写。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涵盖了整 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叙述了整个国家民族成长的故事,是国家 民族的成长寓言,从而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小说形态之一。 n i 因为此,巾圆现代“成跃小说”这概念不再烛简单等i 习于i s _ i f 方文学史上的同一概念,i 叮只柏了亚为深刻、更为广阔和亚为独特的 内涵意义。过往的文学史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有的是对文学发展 历史概况的介绍和在此基础上对某些细节的研究,他们往往对文学发 展规律、文学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作品艺术特色、作家写作风格多方 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世人共识的成果;有的是从本体论、 主题论等专题出发进行的研究,同样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史特色。可 以说,文学史为我们提供了条回归历史原貌的途径。而过往的研究 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各自研究的立足点,对文学做出了形形 色色的理解和阐释。在过往比较流行的文学史中,已经形成多个达成 共识的概念( 小说文体范畴) ,这些概念已然成为定论,被历史证明 是合理的,文学史家们也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谨慎的厘定。 从对这些概念的观照中,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所在,无论是从主 题还是从风格出发,虽然都是着手于小说内部,但都忽略了小说最重 要最突出的特征一一叙事性,当然这并不是想否定这些概念,丽是说 还存在另一种言说的可能,叙事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基 石。 2 ;j i一 0一;j一i_;一i_:,i。 !j 中脚现代“成艮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罗钢先生在其叙事学导论l j 指出西方叙习学家们的最初意图: “结构主义的叙事家们的理恕足,通过一个丛本的叙习 结构来观察世 界上所有的故事。他们的设想是,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故事中提取出它 的基本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这就是 隐藏在一切故事下面那个最基本的故事。”“正如语言学家们从复杂多 变的词句中总结出了一套语法规律,叙事家们相信,他们也一定能够 从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抽象出套故事的规则,从而把变化多端的故事 简化为容易把握的基本结构。”( 1 ) 也就是说,西方叙事学家们想从 形形色色的小说中抽取出一个酱遍使用的结构,用它米观j ! ( c 任何一部 小说。可以说,“西方叙事学是一种小说的语言学,是指向抽织概 括的是在纷纭复杂的世界小说作品中寻找一个维系全部小说作品命 脉的永恒、普遍的结构模式的。”( 2 )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 则与之不同。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正是因为中国现代“成长小 说”是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一种特殊的小说形态,而不是因为它仅是与 其他小说一样都是小说而已。j 下是叙事学,为我们研究现代“成长小 说”的独特之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确定现代“成长小说”这一概念 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文本的论著越来越多,e 巾不乏对 现代“成长小说”某些文本的解读。如李扬在其著作抗争宿命之路 中的一章经典文本分析:( 青春之歌) 与成长小说和张闳的革 命的“灰姑娘”,前者对“成长小说”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和 阐释,对“成长小说”的经典文本一一青春之歌进行了解读,得 出了不同于以往文学史的新观念。后者同样是对青春之歌的重新 解读文章归结出“革命狄姑娘”的“成长”叙述模式。应该说,这 两篇文章是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成氏小既”进行研究的成功例作,对 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是将其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而进行的。但这仪是对 单篇作品的解读,并没能将“成长小说”这类小说形态的整体视为考 察对象。因此,本文一方面既要对“成长小说”的整体加以探究,另 一方面又要从叙事学的一些方面探讨“成长小说”的叙述艺术,从而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受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独立的叙述艺术,以及它由此而存在的独 特的意义。 “成长小说”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它还是相对陌生的 概念,但在西方文学史中,“成长小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学 者将其译作“教育小说”,也有“修养小蜕”、发展小既的提法,虽然 提法不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刘半九在绿农亨利序中说: 在近代西欧文学、特别是德语文学的画廊中,就有一种几 乎传记的品种,名目“教育小说”( b il d u n g sr o a l a n ) ,这种 文学品种不同于一般的长篇小说,不是以一个或几个成熟的、 定型的性格为中心,通过一些特殊的、复杂的以至离奇的生 活现象或传奇情节,呈现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的横断面,它 也不同于一般的传奇作品,不是以真实的不可改变的人物或 事件为描写对象,来表现这个人物在特定社会中所产生的历 史作用,并通过这个具体任务反映作者的有关的历史见解 “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 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 所赋予他的潜能因此,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教育问题便 成为这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教育小说”,我们往往 首先会想到卢梭的爱弥几( 1 96 2 ) 但是,它的作者在更 深刻的意义上乃是一位哲学家,这部名著在同样深刻的意义 上乃是作者以文艺形势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 个尝试,作者在这里所鼓吹的以野蛮反抗文明的教育方式 ( “回到自然去! ”) 实际上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不可能付诸实 践的恰巧相反,本文所谓的“教育小说”往往是以一个所 谓“白纸状态”( t ab u lar asa ) 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 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 4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炼、变化和 发展,描写他的能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 界观的形成过程 从广义上来说,不论主人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不论个人 和社会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冲突,也不论主人公在这种矛 盾、冲突中挣扎、奋斗的结局如何一一是明显的惨败还是虚 假的胜利( 资产阶级社会的个人在这种冲突中是不会有真正 的胜利的) ,只要主人公的一生能够反映出一个典型性格的成 长过程,而这个典型性格的经验又能从正面或反面为读者提 供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以至创造生活的能力,这种作品都可 以称为“教育小说”可以举出狄更斯的大卫科柏菲尔、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巴尔扎克的拉斯蒂涅、 司汤达的于连以及托尔斯泰、高尔基的某些小说作为这类作 品的代表但是,从狭义上来说,从德语文学中的具体范例 来说,“教育小说”是一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为敌对 状态为前提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 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的合作者的过程主人公奋 斗一生的结局,不是明显的惨败,如死亡或屈服,也不是虚 假的胜利,如变得愤世嫉俗,孤傲立群,或者随波逐流,玩 世不恭,而是把自己的一生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升到原则的 高度加以总结之后,为读者留下了一条自觉地把生活当作严 肃的课程而奋勉向上的道路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歌德的“威 廉迈斯特,还有与威廉迈斯特齐名的另一位大作家 的绿衣亨利 5 青岛人学砌j :学位论文 冯至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序中也说: 德国有一大部分长篇小说,尤其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 纪这三百年内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名称, 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 e n t u ic k iu n gsr o m a n ) 它们不像许多 英国的和法国的小说那样,描绘出一幅广大的社会图像,或 是单纯的故事叙事,而多半是表达一个人在内心的发展与外 界的遭遇中间所演化出来的历史这里所说的修养,自然是 与这个字广泛的意义:即是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 会怎样阻碍了或助长了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偶然与必然、命 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 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却独立 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感、服从、迷途最 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 片断作者尽量把他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与观察写在这类的 小说里,读者从这里边所能得到的,一部分好像是作者本人 的经历,一部分是作者的理想在德国,从十七世纪的葛利 梅豪生( g r i m e ls h a u s e n ) 到十九世纪朱叶,几乎每个第一流 的小说家都写过一部或两部这类的长篇小说 上述是关于“成长小说”较为集中的明确的论述,其中我们可以 看出,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修养小说和发展小说这些概念虽然 在叫法上不同,但其内涵实质上是一致的。小说叙述的中心不再是外 部社会,而是人自身在外部环境中如何最终确立自我,获得人之所以 为人所应该具裕的成熟要素:叙述人如何从单纯的“白纸状态”不断 的琐充自己,逐渐地成熟起米,成为深贝内涵的独立的个体的人。它 6 中国现代“成k 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们都将重心放在了人本身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叙述的关键所在就是 “成长”,这是建立在近代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这一类概念在文学史 上的出现,足见西方现代化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是一次质的 飞跃后的反思。人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最大解放,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一 次总结和集约。人终于从神的无限权力中夺回了自己。于是,从自身 思考人的秘密。教育小说在i8 世纪末以后形成一定的规模,是人相 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得到完善”的结果,是西方现代人在文学上 对这一问题刁i 约而同的探讨和回答。 巴赫金是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在其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 历史。p 的意义一文中,按主要人物形缘的构建原则对长篇小既的体 裁在历史上的重要变体和类型加以考察和分类评述,他提出的几种类 型主要有漫游小说,考验小说,传记( 自传) 小说和教育小说。巴赫 金在文章中区分比较了这几种小说类型,并着重分析了教育小说的问 题,他指出:“大部分小说( 以及小说的各种变体) 只掌握定型的主 人公形象。除了这一占统治地位的,数量众多的小说类型之外,还存 在着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缘。这 里主人公的形象,不足静态的统一体,而足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 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 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 构建,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 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小既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 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 3 ) 巴赫金接着区分了几种教育小说的 类型:纯粹的循环型( 即年龄的循环) 成长小说;与年龄保持着联系 的循环型成长小说,即勾勒山某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人的成长道路, 从青年时的理想和幻想变到成熟时的消醒和实用主义;传记( 以及自 传) 型小说;训谕教育小说;小说中人的成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 的联系在一起,人是在一个时代的范围内成长、发展、变化的;现实 主义型的成长小说。按照自己的界定,巴赫金将色诺芬的居鲁士的 教育( 古希腊) ,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的帕尔齐法尔( 中 7 童曼盔兰塑:! 兰丝丝兰 一 世纪) ,拉伯雷的巨人传,葛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 文艺复 兴时代) ,费纳隆的忒勒马斯科历险记( 新古典主义) ,卢梭的爱 弥儿,维兰德的阿伽通的故事,维采尔的托比阿斯克纳乌特, 吉佩利的谱系传记,歌德的威廉迈斯特( 两部) ,让保罗 的巨神( 以及他的其它几部小说)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拉贝的饥饿牧师,商特弗利特凯勒的绿衣亨利,彭托皮丹的 幸福的彼尔,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冈察洛夫的 平凡的故事和奥勃洛莫夫,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 夫,托罗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及魔山等等都划为成 长小说之列。 巴赫金将教育小说的概念作出了更为仔细的界定,并划分了主要 几类教育小说的形态,对西方文学史上教育小说的发展历程也加以考 察,根据自己的定义罗列出了教育小说的诸多文本。应该说巴赫= ;: 作为一个理论家,对教育小说这一文学史现象做出了较为详细较为完 整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巴赫金指出了概念中最突出的两点现代特征: 人的形象突出出来并成为动态的统一体:时间这一极具现代意义的因 素进入人的内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的背景不同于西方,但 又是中国迈入现代历史后的一种文学体现,因此这一概念既与西方文 学史上的相类概念有相通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内涵意义。 什么是“成长小说”呢? 简而言。之,就是叙述成长的小说。所谓 叙述,用直白的话解释,就是讲故事,所以“成长小说”就是讲述“成 长”故事的小说。对一个( 或几个人物) 一定时间内( 可以是一生, 也可是一定阶段) 经历的叙述中,能够反映出人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历程,形成典型性格,这样的小说称作“成长小说”。 首先,小说叙述的必须是人的成长。也就是说,文本的基本情节 模式是人的成长。小说主题不一定是成长,但应该涵盖人物成长的故 事。人是小说关注的中心,场景的设罱、情节的展开都应是围绕人物 进行的。 其次,“成长”是一个极具现代性的词,它的内涵有两层:“首先 8 _ , _ 0 _ 中国现代“成跃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是生理层面的,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经历的童年、少年、青年、壮 年这样一个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其次它还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这 一t 成长意味着个体存在的趋向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 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问的冲突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 4 ) “成长小说”中的“成长”指的是第二个层i f i i 上的,即心理和精 神层面的。人总要经历各种遭遇和挫折,彳能在理性上扶得年u 对完满 的成熟。这是在理性层面上量的积累和质的逐步蜕变。当然,人物精 神心理层面的成熟会有多种表现形态。可能是智力上的加强,也会是 意志上的坚决,还会是人格、情感、道德等诸方面的提升。而且,人 的成熟与否,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艺术等关 系的处理上也会不一而足。所以,成长意味着变数,人物上必须体现 出多种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次“成长”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词,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这决定了“成长”的动态性。所以,“成长小说”一定足涉及成长这 一动态过程的,也就是说,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人物生 活的历程性,即我们必须能够从文本中读到主人公阶段性的历程叙 述。这个阶段可能是一生,也可能是生命的一段,但应有一定的长度。 这种长度一定层面上是指物理概念上的时间,另一个层面是涵盖量, 这是指,在这段时间内,所包含的人物的信息量,而且,这些信息能 够体现出人物变化性的东西。 最后,小说对于“成长”的叙述应该足封闭式的,无沦足循环型 的抑或是线性的发展成长,都应该有完成性的标志。 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与西方文学史上的相类概念加以比较。 就会发现其间在人物性格的动态性变化等诸方面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甚至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概念内涵。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还有属 于自己独特的内涵,这是由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主要 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从更为狭义的意义出发,中国现代“成长小说” 中主人公的身份更加确定,总体来说是知识分子,而且是接受了现代 教育的知识分予,他的初始状态不一定足“白纸状态”,也不一定足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青少年;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的成长展现的是一种正 面的发展过程,他的结果一般体现出一种向上的倾向,是符合历史前 进方向的,代表着先进力量的发展趋势。虽然主人公的结局会有肉体 的灭亡,但在精神历程上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叙述具有相对封闭 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没有形成“成长小说”的概念,但这并非意 味着中国文学史上不存在“成长小说”的作品文本。玉君、少年 漂泊者、倪焕之、虹、小小十年、新生、光明在我们的前 面、韦护、家、春、秋、财主底儿女们、青春之歌、 一代风流、青春万岁、平凡的世界、一个人的战争、私人 生活、玫瑰门、大浴女等文本构成了中囡现代“成长小说”的 景观,并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有自己发展的特色和规律。中困古 代文学史中能够占据一席位置的小说巾都没有成长,就算是西游记 这样的经典作品也没有涉及成长这一极具现代意义的问题。小蜕讲述 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远赴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八十一难的故事基本 上都大同小异,叙述模式是相同的,其主人公是孙悟空这只猴子,实 际上可以看作是人的化身,但孙悟空在每一回中都是以恒定的而目出 现,他的性格没有发展,自然也就谈不上成长,小说与“成长小说” 相去甚远。与此相比照的,反而在通俗文学r f l 的武侠小说巾我们能够 看到“成长小既”的影予。且不晚武伙小说的目的和意义足怎样的。 单就小说本身来看,小说一般会有一个或几个鲜明的主人公,如何在 险恶的江湖上取得霸主的地位,这往往是武功积累的结果,也是人意 志方面锻炼后的结果。武侠小说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一个尚未成年 未经世面的少年,身负某种使命踏入社会( 江湖) ,经历了种种复杂 曲折的充满着九死一生的痛苦磨难,及情与仇,爱与恨,血与火的考 验与洗礼,最终成为一个人所景仰的英雄大侠。这类小说其实是英雄 的成长,与西方英雄史诗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成长因其带有虚幻性, 有理想色彩,与现实中的成长还有差别,所以不能算作现代“成长小 说”。 1 0 中周现代“成k 小说”的叙事学研冗 其实,成长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 越来越探求这一本源问题,作家们自然也不例外。在当代文学史上, 余华、张承志等作家也对“成长”倾注了热情,但在他们笔下,只是 对成长问题的关注,叙述的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或一个阶段, 或是成长之初,或是成长的结果,都没有体现出成长的发展历程性这 一最为突出的特点,所以这部分相类小说也被排除在现代“成长小说” 之外。 只有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才出现了“成长小说” 的可能,这利一“成长小说”是贴近现实大地的,而且延续发展形成了 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同时,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发展的,它有自己迥异的特点,所以,“成长小说”的形成 与发展构成了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民族的“成长寓言”,“成长小说” 的强烈叙事性,将国家、民族近百年的历史纳入到了“成长”故事的 叙述之中这成为q i 网现代“成长小说”存在的意义所在。 成k 足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问题,足一个人一生l | 1 的m 大课题,早 在人类迈进文明之初,就有对成长的探索。关于生命成长的隐喻原型, 可以追溯到“英雄神话”。“已有的人类文化学资料表明,英雄神话诞 生于人类社会从万物有灵的动植物神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时 期。英雄神话的诞生,意味着人类主体意识的产生和主体地位的 确立,这在神话中表现为神大都是人类某种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的创 造发明者,而工具和技术的拥有,宣告着人对自然力的历史性的胜利。 因此,英雄神话讲述的便是一个人之成为人的故事。从而神话中 英雄的成长历程便是人类作为一个丝体的成长历程的隐喻。”( 5 ) 可 见,成长有着久远的文化渊源,而且延续下来在古代原始社会中化为 一种可见的实体形式,即成人仪式。这种仪式甚至还保留在现在社会 的一些地区,在另一些地区则以某种变形出现。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成长的隐喻原型的表现形态已变得模糊不清,但成长文化作为一种集 体无意识仍得以存留。成长也在更多的领域体现出实绩,现代“成长 小说”的确立,是成长隐喻原型的一种转换表现形式。从这一角度而 苦,现代“成长小说”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文学的历程而行的, 基本上经历了雏形、勃兴、延续、中断、回复、过渡、繁荣几个主要 阶段,并在各个时代体现出不同的叙事特征,形成了几种属于不同时 代的“成长”叙事形态。就如同西方近代文明的开端是以人的解放为 标志一样,中国的近代变革也开始于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中国一向承 继地闷罐子式的循环发展历史被打破,国家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一些 真i e 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丌始萌芽。 鸦片战争残酷地击碎了中困人的大帝国迷梦,闭关自) 、自给自 足的封建王图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已是满目疮痍,摇摇欲坠封 建势力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可中华民族自身产生的资产阶级势力 还不能强大到取代它的地步,历史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沿着西方已经完 成的进程走下去。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无人知晓。 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历史从此即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处在这样历史环境下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再是传统的士大夫,此 时的文学功用,也不可能再是以往的“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文学从各方面诸如文学观念、文学体裁、创作风格、文学语音等都发 生了与封建j 下统文学的逆转。晚清维新派们提出的“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白话文运动”,无疑是对封建正统文学的猛烈冲击。 一批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动探求中国的出路,在文学上也开始 表现这一稚嫩的想法。小说的功用开始被提到如此高的位置,开始与 国家、民族的命运变得休戚相关。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开始之间的这 段时间里,小说的数量急剧增加,谴责小说、政治小说、翻译小说、 黑幕小说等诸利i 小说类型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这些都预示着一 个新时代的到来。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巾因追求现代化的丌始。应该、说,血 四开启的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此时知识分 子共同的追求。郁达夫就曾经指出: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就首先在于个 1 2 中田现代“成睦小说”的叙事学研冗 性的发现。血四时代的知识分予足饱含主观情感的,他们以商度的活 力投入到创作中,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在抛弃了所有传统方式 和价值,并摧毁了一切信仰和确定的方向之后,五四作家们发现自己 处于新体系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演化出来之前的过渡时期的文化真 空之中。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政治混乱加强了他们的异化感,因而使情 况更加恶化。五四作家们被割断了和政治权利的联系,并且和任何社 会阶级都缺乏有机的接触。他们被迫回归到他们自身,并将他们自我 的价值观念强加于社会一这一切都足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名义 下进行的。”( 6 ) 就像李欧梵提出的一样,五四知识分子实际上与政 治是相对隔离的。所以他们才能以主观的激情投入到新文学的理论建 设与创作实践中。但这并不是说,知识分予已经游离于现实之外,实 际上,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他们以知识分 子的良知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就是对民族未 来的期聪而自觉做出的势力。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自觉追求“现代性”, 所以“五四文学的现代主义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l l j 国现代作家 突出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向外部现实施加影响,而不是转向自我和艺 术领域。”( 7 ) 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最初的雏形。 杨振声的玉君、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都可以算得上此时期的 “成长小说”。前者叙述了一个五四女性玉君追求独立自主的过程及 她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磨练成一个坚强的女性;后者以书信的形式叙述 了一个少年漂泊者汪中的成长经历,汪中出一个贫苦孤儿成长为一个 战死沙场的革命英雄的故事。小说题为少年漂泊者,接近于西方 的流浪汉小说而且诬方有一个传统,一个人必须经过一徭游历后j 能获得承认,这是西方文学史上“教育小说”的一部分。汪中通过漂 泊,经受了锻炼,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家乡的惨痛经历是促使汪 中漂泊的起点,父母的惨死,首先让汪中认识到了地主阶级的残忍与 欺诈。在漂泊过程中,汪中先后成为学生、学徒、工人,又让他认识 到了智识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外国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最终认识到 1 3 青岛大学硕i :学位论文 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要通过革命米改变这利一局而。可以浇,汪巾漂泊 的经历一方面足逐步揭露社会黑暗和罪恶的过程,更重要的一方而在 于更是一步步促使他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过程。郭沫若曾评价 少年漂泊者为“革命的前茅”。从汪中这一人物身上,我们可以 看到“五四”到二七这一段时期内一些进步青年的缩影。“这一形象 是富有时代色彩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五四至于五卅时期青年的 成长和进步倾向。”( 8 ) 从这个方面说,少年漂泊者算得上是“成 长小说”的“前茅”。 从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加上历 史赋予的契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自身开始发生质的裂变,知识分子 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激荡的洪流之中。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人选择怎样 的出路成为知识分子所要思考的问题,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面临着崭新 的人生道路。“成长”这个极具现代意义的问题被提到显性位置上来。 五四开启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知识分子还沉 浸在情感的激荡中,对“成长”也只能是匆匆忙忙的加以叙述,简单 勾勒出新的历史背景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此时的“成长小 说”还略显单薄,也没能缔结成莲勃之辨,但却已经妊现出“成长小 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成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历史开端。 五四时期在文学上是一个抒情的时期,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们还 多是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此时的文坛上的。“从五四革命 退潮,到大革命失败,中国知识分子经验了空前深刻的激情与思考”。 ( 9 ) 到了此时,文学才真j 下进入了一个批判性思考的时期。知识分 子们从革命的激情中沉寂下来,_ 丌始进入到理性的思考。也就是在这 个时候,“成长小说”的叙小才可能,:t 而零之的山现在作家的笔下。 再加上1 9 2 8 年后中国而临的独特历史背景,“成长小说”在现代文学 史的第二个十年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大规模的创作。“成长小说” 在这个阶段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 1 9 2 8 开始往后的十年时间里,社会革命上升为历史的主题,国民 党政权建立之初的相对稳定到后来的危机四伏,使“中国将往何处去” 1 4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凸现为时代意识的中心。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预示着历史新生的 另一种可能。时代已经告别了五四时期相对自由的局面。“如果说五 四是个个性解放的时代,现在就进入社会解放的时代,不仪人的思 考中心发生转移,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从对人的个人价值、人 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向的探求。”( 1 0 ) 作家 们向外转,形成了以1 9 2 8 年为丌端的“3 0 年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家自觉的寻找个体与时代的契合,此时的成长 更多的是革命要求、时代召唤的结果。五四时期从封建家庭走出来的 叛逆者们似乎在新的历史中需要寻求到一条出路,3 0 年代文学中“成 长小说”的勃兴。向我们叙述了那个时代的集体成长故事。这些作品 包括叶圣陶的倪焕之( 1 9 2 8 年) :茅盾的虹( 1 9 2 9 年) ;叶永 蓁的小小十年( 1 9 2 9 年) ;巴= ;= 的家( 1 9 3 1 年) 、新生( 19 3 1 年) 、春( 1 9 3 8 年) ;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1 9 3 0 年) :丁 玲的韦护( 1 9 3 0 年) 。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现代青年 知识分子形象,已然成为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代。 叶圣陶的倪焕之,叙述的是知识分子倪焕之的成长过程。倪 焕之的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想的学校,即通过理想的教育 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新民,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另一个 是理想的家庭,爱人同时又要是同志。倪焕之身上的理想与当时社会 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脱节,注定他在现实中受挫,倪焕之的两个理想都 幻灭了理想的双重破灭,将倪焕之推入矛盾的境地。苦闷颓废也成 为此一时期青年共同的精神特征。苦闷一方面是理想破灭造成的后 果,另一方面又成为倪焕之成长的契机。正是因为这两个理想在当时 的社会中是实现不了的,促使倪焕之寻求另外的出路。倪焕之逃离了 乡村,逃离了理想破灭的地方,来到上海。上海是轰轰烈烈的革命所 在地,在革命洪流的召唤下,倪焕之终于摆脱了阴影,投入到集体的 怀抱克服了自身精神上的苦闷,将自我个人的理想融入到集体共同 的工作中,最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倪焕之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 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实现自己最后的理想,个人的意识逐渐得到明 1 5 童壁查兰堡主兰堡丝奎 确。倪焕之的成长,“反映了从1 9 1 1 年,特别是从1 9 1 9 年到1 9 2 7 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时间内,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 精神面貌。”( 1 1 ) 倪焕之的形象和典型性格成为一个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 子的缩影,他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一个时代成长寓言的象征。之后的文 学青年形象都带有倪焕之式的精神特质和相似的成长历程,倪焕之开 启了一代青年的成长模式。 茅盾的虹叙述了一个“虹一样性格的人”一一梅行素的成长 经历。梅女士是五四新思潮激荡下觉醒起来的新式女性,有着对美好 生活的憧憬,然而自主爱情遭受了打击,致使梅行素选择了消极的态 度,她甚至一度受到肉体的诱惑,安心做起了少奶奶。绮君的帮助, 使梅挣脱了旧式无爱婚姻的束缚,从家中逃离,走上了新式女性自主 的道路,这也是梅走出自我小圈子的丌始。可逃离家庭的梅陷入了另 一种困境,理想仍不可得。现实的污浊又一次促使梅出走。最终,在 革命者梁刚夫的影响和帮助下,投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梅 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从抗婚、出走、单闯人海,到最后汇集到 集体主义的洪流中,梅行素逐步成熟起来。梅行素是在革命洗礼中逐 渐成长起水的,她经受住了革命道路上利,利,挫折的考验最终成长为 一个一醪定的革命者。虹通过时代女性一一梅行素从五四到五 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利,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 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追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写出 了一个对旧社会始终采取挑战态度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经历了曲折的 斗争,终于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 1 2 ) 这个“虹一样性 格”的女性,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千万个知识青年的身影,成为现代文 学史上女性形象群中鲜明的一个。 巴盒的家写予1 9 3 1 年,足“激流三部i h l 的第一部。小说 最精彩之处就在于除塑造了觉新这个内涵丰富的形象外。就是写出了 新人觉慧的成长历程。觉慧是封建大家庭的离经判道者,他入的是新 学堂,接受的是西式教育,获取的新知识使得他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 1 6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一种本能的厌恶感,看到了f 0 统逝德伦理制度的吃人本质。刚出场时 的觉慧自发地萌发出革命的激情,但还只是单纯的。那种割不断的天 然血缘关系让他还有一丝留恋,革命的道路也仅仅停留在学生运动这 一简单的手段上。此时的觉慧有的只是青年的热情,激进却又盲目。 况且还有少年初恋的甜蜜。少女鸣风单纯的爱让觉慧于家庭的冷酷背 后得到一丝温暖,也让他于前景抱有极美丽的幻想。他一味地认为终 有一日他会让这个美丽单纯的少女成为他的少奶奶。但不久,这个幻 想就走向了破灭,鸣风被当作礼物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当姨太太, 这无疑给沉醉在爱中的觉慧以重重一击。可他无力做什么,甚至犹豫 想要放弃鸣风。鸣风的自杀惊醒了觉慧,一个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就 这样被无情的摧残了,被那个制度任意的蹂躏了。觉慧第一次觉出了 这个家的吃人所在。他第一次萌生了要走出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念头。 觉慧不仅仅看到了家的黑暗,也开始看到背后吃人的礼教和不合理的 封建制度。他更积极的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逐渐明晰革命的目标和 目的。梅和大哥的爱情悲剧使觉慧看到了不抵抗的后果,促使他积极 帮助觉民和琴的爱情斗争。瑞珏的死最终促成了觉慧的出走,走向了 广阔的社会斗争。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一直到最终出走,表现 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13 ) 如果说, 觉慧最初的革命要求“源于对劳动者朴素的爱和对封建社会的恨”, 尚且单纯,那么随后“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以后又走 向革命”,则是觉慧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结果,“作者也力图通过这一思 想发展过程缩影近百年来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 北师大版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 趣味拼摆| 青岛版(五四学制)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3份)-54
- 2025年河南测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广东金融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
- 2025年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一套
- 2025福建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度幼儿园教职工被辞退劳动权益保护合同
- 2025年度幼儿园实习教师培养与就业服务协议
- 二年级下册计算小能手带答案
- 2024年临沧市工业产业发展集团限公司招聘2名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2023年3月云南专升本大模考《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一年级趣味数学几和第几
- 2024年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班物理试题答案详解
- 方案优缺点对比表模板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学业水平考试第四章三角函数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 数据真实性承诺书
-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充电站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