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阿Q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 们先后作为2 0 世纪2 0 、3 0 年代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 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影响了一代代 青年作家。鲁迅重在“揭丑”,在阿0 正传中塑造了一个承载着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戕害下形成的病态人格和病态心理的阿q 形象,他健忘、奴性、卑怯、守旧、夸大狂、假道学、无是非、无特 操、自寻开心、以丑骄人、等级观念、排斥异端、憎恶革命等等,可 以说几乎汇集了鲁迅所发现的中国人所有的不良品格和精神,使阿q 的一生成为我们国人的人生,阿q 的性格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 灵,阿q 正传也成为2 0 年代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重在“显 美 ,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边城里, 不仅有集自然美、人性美与人情美于一身的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更 有着体现中华民族以诚待人、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传统美德的摆渡老 人、船总顺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寄 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的边城继阿q 正传之后, 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阿q 正传“揭丑。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与 边城“示美一以激起人们对人性美的渴望与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从中体现出两代作家解剖国民性和“重造民族经典一的殊途同归 的理想。这样,从文本、作家的生命观以及文化生态学背景下的个人 体认三个方面对阿q 正传边城作为中国形象背后的文化隐寓 进行剖析,将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阿q 正传;边城;比较 a b s t r a c t a st w op i o n e e r i n gm a s t e r si n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 r a n k e dp r e c u r s o r si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l ds u c c e s s i v e l y d u r i n gt h e2 耐d e c a d ea n dt h e3 mi nt h e2 0 mc e n t u r y , t h e yi n f l u e n c e d g e n e r a t i o n s a n dg e n e r a t i o n so fy o u n gw r i t e r s w i t ht h e i rr i c hw o r k s , o u t s t a n d i n g 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t h e n a t i v e - c o u n t r yl i t e r a t u r ea r e a l ux u ns t r e s s e dm u c h o n r e c r i m i n a t i o n t h ei m a g eo fa hqh ec r e a t e di st h eo n ew h ob e a r sa l m o s ta l lk i n d so f m o r b i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m o r b i d p s y c h o l o g y u n d e rt h e l o n g - t i m e o p p r e s s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hqi s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a l m o s ta l l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b a dc h a r a c t e ra n dm o r a l sa n db a ds p i r i t u a l b e l i e 6 i n c l u d i n gf o r g e t t e r y ,s l a v i s h n e s s ,h u m b l e n e s s , f o g y i s m , m e g a l o m a n i a , h y p o c r i t e , m o r a l s e n s e l e s s n e s s ,n o - s p e c i a l t y , s e l f - a m u s e m e n t , u g l i n e s sa b u s e ,h i e r a r c h y , e x c l u s i o nh e r e s y , h a t i n g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s oo n h e n c e ,l ux u nm a d et h el i f eo fa hqt h el i f eo f e v e r yc h i n e s ei n d i v i d u a l , a hq sp e r s o n a l i t ys o u lo fe v e r yc h i n e s ei m a g e , a n dt h en a m eo f t h et r u es t o r yo fa ha as u r l l a m eo fa l lc h i n e s e d u r i n gt h e2 0 hc e n t u r y i nh i sw o r k sh ed i s c o v e r e da n dp r o t r u d e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r t u eo ft h er e m o t ef r o n t i e rc o u n t r yp e o p l ea sw e l la st h e i r s i m p l ea n dh o n e s th u m a nn a t u r e i n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o f t h er e m o t e t o w n ,t s u i - t s u ii sac h a r a c t e rw h od i s p l a y st h eb e a u t yo fn a t u r e ,t h e b e a u t yo fh u m a n i t y , a n dt h eb e a u t yo f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m o r e o v e r , t h e o l df e r r y m a ns h u n - s h u n , i sf a s h i o n e di n t oar o l er e p r e s e n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 m o r a l i t yi n c l u d i n gt r e a t i n gw i t hs i n c e r i t y , v a l u i n gp e r s o n a ll o y a l t ym o r e t h a nb e h o o f , w a r m - h e a r t e d n e s s t h e yt o g e t h e r f o u n d e da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i nw h i c h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c o - e x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 l y , t h r o u g h w h i c ht h ea u t h o rc r e a t e dh i si d e a lo ft h er e - c o i n a g eo fo u r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s , s oa g a i n , m a d e t h er e m o t et o w n9 1 , i ns u c c e s s i o nt o t h et r u es t o r yo f 4 j lq :a n o t h e ri m a g e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t h e r er a i s e sav i v i d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 t h et r u es t o r yo f a hq w h i c he x p o s e st h ed a r k s i d eo fh u m a n i t yt oa r o u s ea t t e n t i o nt oc u r ea n d t h er e m o t et o w n h o w e v e r , d i s p l a y sb e a u t yt os t i m u l a t ep e o p l e sa s p i r a t i o na n dp u r s u a n c e f o rh u m a n i s t i c b e a u t y t h e s et w og r e a tm a s t e r s w i s h e st o p a r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o u rc o u n t r yp e o p l ea n dt or e b u i l dn a t i o n a ls u t r ab y d i f f e r e n tr o u t e sa l e e m e r g e d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i ti s as i g n i f i c a n ta n d d e s i r a b l et o p i ct op r o b ei n t ot h ec u l t u r ei m p l i c a t i o nh i d d e ni n “t h et r u e s t o r yo f a hq ”a n d “t h er e m o t et o w n ”,f r o mt h et h r e ev i e w p o i n t so ft e x t , 。 一 。 。一 一 一一 w r i t e r 。sl i v i n gi d e a , a n dl n d i v i d u a lr e c o g n i t i o nu n d e r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 :l ux u n ,s h e nc o n g w e n , “t h et r u es t o r yo f a h q , “t h er e m o t et o w n ,c o m p a r i s o n i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人承担。 冲年f 月2 驴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年月 日 日期:年 月 日 阿q 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引言 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 们先后作为2 0 世纪2 0 、3 0 年代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 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影响了一代代 青年作家。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秉承了中国士大夫 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精神传统,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坚持“为 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 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作中,他以强烈的 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充当一名伟大的启蒙者。在他看来,“改 造国民性 是改造社会人生的关键所在,民众的觉醒是民族解放的根 本前提,因此,他意在写出“国人的魂灵 。在阿q 正传中, 他重在“揭丑 ,将启蒙主义的核一t l , 命题“国民性批判 推到极致, 塑造了阿q 这个以精神胜利和奴隶意识为标志的经典形象。阿q ,承 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戕害下形成的病态人格和病态心理,成 为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以湘西之子的特殊身份,淋漓尽致地 展现了湘西边域秀美的山川风物、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淳厚的人性人 情。虽然他的作品在乡土抒情诗的气氛下始终沉潜流贯着一股“不易 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但他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却只信仰 生命的人。超拔淡泊的面世态度及其对纯艺术的枯守使他形成 了平和淡远,一切追求自然本色的道家范式的美学旨趣。他的作品着 意对生命神性的颂唱,重在“显美 ,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 统美德和自然人性,爱与美是其颂扬的永恒的生命主题。边城是 他精心构建的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的“希腊小庙 。他把故乡的青山秀水、奇风异俗、美好人性 留在了这个理想的建筑中,使边城继阿q 正传之后,成为中 国形象的代表。 。鲁迅( (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1 2 页 圆鲁迅俄文译本 序及著者自序传略( ( 鲁迅全集第7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 9 8 1 年版第8 1 页。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 第1 1 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8 5 页。 固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l o 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2 7 9 页。 。沈从文( ( 从文小说习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1 3 页。 l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当然,在对待人类的爱憎悲悯感情上,鲁迅显得冷峻泼辣,沈从 文则显得热忱温和;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上,沈从文避开了鲁迅那样 直面现实,正面交锋的投枪匕首式的巷战方式,而是通过真善美的正 面树立,以迂回的方式达到对假丑恶瓦解的目的;在对待国民性上, 鲁迅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则从“善”的角度进行诱 导,鲁迅重在对病态人格的否定,沈从文重在对完美人性的颂扬。这 样,对2 0 世纪2 0 、3 0 年代的中国形象阿q 正传和边城 进行比较,揭示它们背后的文化隐寓,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第一章民族寓言:揭示国民性美丑的镜子 2 0 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王纲解纽,新潮涌动的大变革时代。 锈迹斑斑,行驶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巨轮,无可避免地在时代 潮中经受着东西两种思想文化大潮的撞击。处于战乱频仍、政治急剧 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生存大环境,面对着冷漠、愚昧而又麻木 的大众,是象鲁迅一般用“呐喊 来努力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着的 同胞,还是如沈从文一样期盼着人们继续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2 0 年代的鲁迅塑造了一个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自轻自贱、奴隶意识十 足的病态扭曲的灵魂,从而使阿q 的一生成为国人的人生,阿q 性格 也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在3 0 年代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有集 自然美、人性美与人情美于一身的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更有着体现 中华民族以诚待人、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传统美德的摆渡老人、船总 顺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寄托了作者 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这样,边城“示美”以激起人们对人性美的 渴望与追求,与阿q 正传“揭丑”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的方式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中体现出两代作家解剖国民性和“重造民族经 典”的殊途同归的理想。这极丑与极美的两厢比照,也现出中国形象 美丑的一体两面。 1 。1 阿q 与翠翠:中国人性丑与美的两极。 阿q 正传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 算。在阿q 的身上,几乎融会了中华民族病态国民性的全部要素。阿 q ,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住在未庄的土谷祠, 阿q 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平日 只要吃饱了肚子,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生 活满足得很。后来在他“中兴 之后,更是满足、神气非常:“满把 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 打酒来! 圆阿q 不仅在生 活上十分满足和得意,在精神上,也有其满足和沾沾自喜之处。他得 意于自己“先前阔 ,或者“我的儿子会阔多啦 ,加以他“进了几回 城 ,自恃“见识高”,便更自负。他讥笑未庄人是“多么可笑的乡下 人”,竟不知城里的煎鱼和条凳,打麻将的手艺也远不及城里人,“只 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然而一面又鄙薄城里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不用葱叶而 用葱丝,他认为“这是错的,可笑”这样,阿q 又在精神上获得 了满足。在这种卑琐陋劣的生活方式下,阿q 处于可怜的境地而不自 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下去。他身上最明显的国民劣根性便 是精神胜利法和奴隶根性。 在阿q 正传中,鲁迅用了两章的篇幅( “优胜记略 和“续 优胜记略”) 集中地表现了阿q 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而且,精神胜 利法贯穿他的一生,也贯穿了小说情节的始终。阿q 要被杀头了,也 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 呢 ,“过了二十年后又是一个 妙毫无疑问,精神胜利法是鲁迅 对“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最重大的感悟和发现之一。精神胜利法 的内含,我们可以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解释:“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 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白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 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 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精神胜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维 系奴隶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 。鲁迅( 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4 9 0 页。 。鲁迅呐喊阿q 正传( ( 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0 8 页。 。鲁迅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0 9 页。 鲁迅。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2 4 、 5 2 6 页。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4 0 页。 3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 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鲁迅对阿q 的精神胜 利法从多个角度反复地进行了渲染。例如,写别人打了他又不许他用 “儿子打老子”来自慰,他就干脆作践自己,说:“打虫豸,好不好? ” 不过他也并不为此而懊丧。他有自己别开生面的思路i 他觉得自己可 算得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 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阿q 又得意起来了。 阿q 好赌,但总是输,然而这一回却福星高照,终于赌赢了,而且不 是一般的赢,他居然“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 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可惜的是,在这当口,“不知道谁 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 ,他 也挨了几拳几脚,到头来“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很白很亮的一堆 洋钱! 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他怎能不懊恼! 这回的阿q 与 以往不大相同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 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然而阿q 毕竟是阿q ,他还是能拿出与众不同的解除痛苦的办法来。 他忽然“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 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 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又觉得“心满 意足的得胜 了。鲁迅用近乎漫画的夸张的手法,将精神胜利的荒 谬性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阿q 们的灵魂里有着四千多年积淀下来的沉重的奴隶意识,这 也是鲁迅对我们国人的灵魂的一个重大发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中国人,上自宰相、王公大臣,下至平 民百姓,一律都得跪下来称臣。王公贵族、大官小吏、乡绅地主,他 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皇帝的奴仆,又是他们以下的百姓、仆役的 主人。只有最下层的平民百姓,他们“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 像压在大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他们世世代代做奴 ( ( 鲁迅全集) ) 第1 卷爿 ( 鲁迅全集第1 卷j 鲁迅全集第1 卷j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版第4 9 2 1 9 8 1 年版第4 9 3 1 9 8 1 年版第2 4 0 传 传 看 正 正 眼 q q 7 0 阿 阿 睁 沦 喊 喊 呐 呐,坟 死 迅 迅舛迅 噜瓦峰叫峰瓦 阿q 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隶,受的封建文化奴役最深,灵魂里积淀的奴隶意识也最沉重。阿q 从来不把自己当人看,安于做奴隶,把做稳了奴隶视为最大的满足。 面对压迫,面对肉体和精神的凌辱,他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忍 受。阿q 精神的麻木,是因为做了几千年的奴隶习惯了。阿q 给赵太 爷打了一个巴掌,认为他不配姓赵,从此他就不敢说姓赵了,对假洋 鬼子打在他头上的哭丧棒,除了“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别 无他法,而且挨了一顿打,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了。 他闹了恋爱悲剧,挨了打,地保要他陪光全部家当,“自然都答应了 。 作者通过辫子这个意象,把阿q 灵魂里的奴隶意识揭示得淋漓尽致。 阿q 头上的辫子,是做稳了奴隶的象征;阿q 对辫子的感情变化,则 表现了阿q 无可救药的奴隶意识。假洋鬼子不知怎么跑到东洋去了半 年,回来就没有辫子了。虽然他母亲到处解释,说是被坏人灌醉了酒 剪去的,然而阿q 的警惕性极高,不仅不肯信,而且称他“假洋鬼子”, 对他的假辫子深恶痛绝,辫子而假,以为就是没做人的资格,所以一 见面,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奴隶意识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什么是造成阿q 们奴隶意识的根源呢? 是等级观念和等级心 态。鲁迅曾这样描述:“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僚臣仆,仆臣台。但是台 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 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如此连 环,各得其所”在等级制中,被强者欺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欺负弱者也似乎是理所应当的。鲁迅曾直截了当地说:,他们是羊, 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 羊时便显凶兽样 固阿q 头上的癞疮疤虽然是比他强的闲人们欺 侮和取乐的材料,然而,阿q 还有又癞又胡的王胡可以嘲笑取乐。打 不过王胡,还有更弱的小d 自认虫豸,向他求饶,他也得势不饶人。 鲁迅在阿q 们身上更触目惊心的发现是他们的所谓“革命 。干 百年的历史证明,阿q 们的革命不是什么绝望后的反抗,却是被逼无 奈下“彼可取而代之 的传统野心。自己取主子而代之,然后把自己 在做奴隶时所受的各种苦楚和凌辱变本加厉地加在前主子和同他一 。鲁迅坟- 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1 5 - - 2 1 6 页。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4 0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起受苦楚和凌辱的同伴身上。作者深入阿q 的潜意识,描述了阿q 的 革命梦幻和内心独自,沉重地揭示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中最 深处隐藏着的,也许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皇帝梦。阿q 是可笑 的,是可卑的,更是可怜的。他的“丑”活脱脱地现出了被几千年的 封建传统文化挤压扭曲变形了的我们现代的国人的灵魂,为我们国人 的自我反省提供了一面宝贵的“丑的镜子。 沈从文通过边城旨在“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 明。 因此,在女主人公翠翠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爱与美的最高 理想,也寄予了另一种生命形式:“它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热 情,信守着自己的本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 健康;它又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它有主心骨, 坚定地把住命运的航舵。翠翠“在风目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 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 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 了她壮健的躯体,碧溪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决不世故的赤心。翠 翠天真而善良,淳朴而活泼,处处体现着自然的活力与印记。自然赋 予翠翠人性美,而这种人性美又反作用于自然,使整个大自然都被人 格化了,边城的一草一木也因此融入了人的气息。作者在塑造这一形 象时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性美聚合在一起,将他对大自然的爱、对故 乡的爱、对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古朴人性的爱都承载到了翠翠身上。 翠翠是善良的,这不仅仅在于她对自然的友善,对物事的亲和。 翠翠对老船夫的爱淳朴、自然、真切,并且贯穿小说的始末。这种爱 绝非单纯的“孝顺”。翠翠打懂事起,就一直为祖父分担着渡船的任 务,甚至抢在前头“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 路人渡过溪”固,无人过渡时,翠翠便同祖父用小竹作成竖笛,一吹一 唱,快乐的空气便在山溪两边回荡着。翠翠是自然之子,她日渐长成 的身体,少女初开的情窦,期待又含羞怯的情怀,都象拔节的翠竹一 样,合乎自然节律地萌动、滋生、长养。静静的河水清澈透明,两山 的篁竹翠色逼人,青山与绿水滋养了翠翠的灵性,自然与人融合,这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页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修订本)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第2 3 1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页。 西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5 页。 6 阿q 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不正是作者渴望复归的自然的人生形式吗? 翠翠又是淳朴、纯洁而又坚贞的,这主要是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 上体现出来的。阿q 的恋爱观是封建传统道德观挤压下的产物,是病 态畸形而又虚伪的。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 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 了。”在长期的道德压抑下,阿q 完全不懂得爱情,甚至连爱情这样 的意识也没有。他的爱情更多的是动物性的满足,是传宗接代的需要。 拥在自然怀抱中的翠翠则在自然的浸润下慢慢地生长、成熟着,她对 爱情的认识也一点一点地萌芽、发展、成熟。正如凌字老师所说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到的发展过 程 。小时的翠翠爱看新娘子的花轿,爱“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 独自装扮新娘子” ,这是她天真烂漫的少女天性的自然流露。但在 小说第一个端午节的叙述中,翠翠因天黑等爷爷而路遇正在捉鸭子的 傩送,“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 ,这句话使年轻的心灵开始有了撞 击,那种朦胧的爱的种子逐渐地埋在了她的心里,她开始有了自己的 心思、烦恼与忧愁,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 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 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后,她那少女的纯 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以至在划船时无意听到别人讨论傩送婚事 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慌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时,翠翠梦中的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 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j 又复飞 窜过悬崖半腰” 。梦里和现实中摘虎耳草便成了她爱的寄托。当她 知道傩送仍然惦念着自己时,她快乐,她幸福,她做着各种各样美丽 甜蜜的梦,“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隐秘 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 祖父死后,她才从杨马兵的嘴里 明白了一切,“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 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 。鲁迅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 ) 第l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4 9 9 页 。凌字从边城走向世界( 修订本)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第2 2 8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5 1 6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6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9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4 页 7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 在渡船,因此抖气下行”。翠翠悲痛祖父的遽然逝去,悔恨一系列 误解的产生,同时也更坚定了对傩送的爱恋。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明天的命运怎样谁也不知道, 但她仍然等着,等着。一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少女的心,将在时间的 流逝中永远跳动。 翠翠的“美 ,不仅是茶峒古朴民风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人的自 然欲求与社会道义的完美结合。她与傩送的爱情,既没有山盟海誓的 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无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淳厚 人性。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在自然之中却显示了淳朴人性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渴望一种淳朴而又美好的爱情 观。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 理想和幸福。爱情之花虽然会因人世生活风风雨雨而遭受挫折、摧残 以至最后枯萎,但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 的青年男女总是要赢得人们的赞美和一掬同情之泪。我们从翠翠身上 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人性美,这不仅是一种发自人性底色的“爱 之美, 而且有着一种人人相爱、人人互重的“善 之美。翠翠纯真、可爱, 她是“美 的。而这种美,正是作者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美好人性的范 式,一面宝贵的国人自我借鉴与提高的人性爱与美的镜子。 1 2 人际环境:国民劣根之丑与自然和谐之美。 未庄和茶峒是人物活动的社会舞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继续演绎 着人性的丑与美。无论在未庄还是在城里,阿q 都不是唯一的“愚弱 的国民,与他精神状态相仿佛的国人,不仅处处有,而且人数众多, 他们是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社会基础;而在边城,摆渡老人重义轻利、 古道柔肠,船总顺顺豪爽慷慨,杨马兵宽厚善良,这些共同构成了人 性美的画卷。 未庄无聊的闲人们对待社会最底层的阿q 极尽嘲笑之能事,他们 不断地拿阿q 的癞疮疤开玩笑、恶作剧,不断地变换方法愚弄阿q 。 在阿q 忍受不了嘲笑而骂或要打的时候,这些人就捏住阿q 的辫根, 在墙上碰响头,还非要阿q 承认这是“人打畜牲”不可,以污辱他的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l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2 页。 8 阿q 正传边城: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人格为乐;在阿q 与小d “龙虎斗”的时候,他们就在一旁叫好;在 阿q 欺负小尼姑的时候,这些人就在一旁“九分得意的笑 ;自然, 在阿q 被拉去游街、枪毙的时候,又是这些人“张着嘴”,“发出豺狼 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未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冷漠、无聊,没有 些许温暖、同情与爱的世界。在茶峒,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则 是那么自然和谐地相处着,“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 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 下耀目的紫花布衣祷,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 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 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 在非常愉快。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洋溢着一派勃勃的生机。 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等级观念浸染毒害下的势利。处于统 治地位的赵太爷不准阿q 姓赵,打阿q 的耳光那当然就是阿q 的错, “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阿q 恋爱的闹剧之后,不仅地保闻风而动, 要阿q 赔偿检讨,“酒店不肯赊欠了”,“管土谷祠的老头子”也“说 些废话,似乎叫他走 ,而且许多日,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 工”。未庄人的听招呼可见一斑。但当阿q 穿着“新夹袄 ,腰间“挂 着一个大搭连,“满把是银的和铜的”时候,人们对他给予了从未有 过的尊敬。“阿q 这时在未庄入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 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 不仅一般的未庄人这 样善变,就连赵太爷也是如此。当阿q 做了“革命党 ,最先向阿q 屈尊俯就的正是这个平日威风凛凛的赵太爷。他的声“老q ”,叫 得阿q 的脑子转了3 6 0 个圈也没能转过来。当然,不仅赵太爷一个人 对他恭敬有加,可以说,整个未庄,上至赵太爷,下至管土谷祠的老 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而且“请他喝茶 。这就是势利的未庄。边 城社会也有贫有富,却并不因贫富而分等级。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虽 有八只船,却是个“大方洒脱的人 ,虮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明白 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9 页。 。鲁迅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0 4 页。 。鲁迅妊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0 9 页 q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钱 财没有改变人的本色。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 和善良。“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 不精。年纪较长的,性情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 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即使他们在面对爱情的竞争 时,也没有失去追求平等这种本性,一个走车路,一个走马路。当大 老走车路不通时,二老主动提出两个人一同走马路,同在夜间到悬崖 上为翠翠唱情歌。大老失败后负气出走,却意外身亡,二老没有独自 享受自己的生活,而是远走他乡。更为感人的是老船夫的朋友杨马兵 本是翠翠母亲的追求者,在老船夫死后却担负起照顾这个“孤雏”的 任务,把日子一天天过下去。边城人少功利心,少势利,一切均那么 淳朴自然,体现着人性的美好。 未庄人又是吝啬与贪婪的,其中以赵太爷最为典型。他晚上不许 家人点灯,可见吝啬之一斑了。惩罚阿q 的条款中有这样一条:“阿 q 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 ,这与阿q 向吴妈求爱的事风马牛不 相及。且不说工钱没有理由不付,就说那件破布衫也是没有不准取还 的理由的,更何况对于家财殷富的赵太爷来说,取之何益? 贪婪到连 一件破布衫也不放过,实在出格得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赵太爷将阿q 的布衫攫为己有,也可算颇有“远见,因为几个月后,他就有了孙 子,破布衫的大半就做了小孙子的衬尿布,剩下的一小半过于破烂, 则给吴妈纳鞋底用了。赵太爷尽管曾经这样不择手段地压榨阿q ,但 阿q 中兴归来,在贪便宜的欲念的驱使下,他却又不顾身份向阿q 求 购价廉物美的赃物。为了迎接阿q 的到来,这晚上还“姑且特准点油 灯”。与之相对应,边城中的老船夫,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 刮风下雨,五十年如一日,认真地恪守着一个摆渡人应尽的义务和责 任,却从不抱怨什么,也不想求什么,一切出于自然本性。老船夫生 活十分清贫,每顿只吃“闷瓜菜 ,端午节连棕子都买不起,表现出 来的仍是重义轻利、助人为善的品格。老人的热诚和负责精神受到过 。沈从文( ( 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4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6 页。 鲁迅呐喊阿q 正传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0 3 页 1 0 阿q 正传边城:申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渡客人的由衷感激,由于“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 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 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 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 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 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入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垌出 产的上等草烟,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 慨奉赠。 他贫穷,却不因此失去善良的本性。在小小的边城,人们 的以诚相待总是相互的,水手、商人送他红枣、粽子,“作为对这个 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留,这时他知道多少总得领点情;但另 一时又非常固执,决不占别人的半点便宜,“他想买肉,人家却照例 不愿接钱。屠户若不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 宜。你不收钱他会把钱预先算好,猛的把钱掷到大而长的钱筒里 去,攫了肉就走去的。”这不是几个铜钱的问题,关键是这种边城人 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 重。老船夫对待钱财的态度也体现了沈从文对普通人性的理想:淳朴、 善良、优美而又自然。 1 ,3 民风习俗: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的不同展示。 7 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入门序中指出:“民俗,不管在 文明的或文化不发达的民族里都是人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 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或部落的社会生活里会没有什么民俗而能够兀 然生存的。”的确,民俗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是社会群体生活的规范,集中反映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人文观念。不同 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因此,作家在艺术创作中都 会不遗余力地对民俗世相、民俗心理加以描写,借以反映深刻的主题。 民俗描写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作用是巨大的。除社戏 故乡等少数小说外,鲁迅更多的是着眼于民族的糟粕,这与鲁迅 创作的宗旨揭露民族的劣根有关。鲁迅认为,中国的落后是“传 统和积习太多的古习惯“太多的坏经验”造成的,中国的落后“只 能全归旧道德旧习惯方法负责”,因为“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 o 沈从文边城出西:北岳文艺出版枉,2 0 0 2 年版第1 2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4 页。 。沈从文边城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4 页。 l l 高技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另外还有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 连社会都蒙着影响。”因此鲁迅往往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民俗现象进 行真切的描绘,并将犀和的笔触伸入国入的灵魂深处,刻画出国入的 众生相,把国人的种种精神病态揭示于人前,进行深入的透视分析, 进而对传统民俗的劣根性进行深刻的人文批评。鲁迅的笔下,描绘的 大多是一些具有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风习俗;森严的封建等级,传 统的封建礼仪,古老的迷信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他常以十分俭省 的写意笔法将对浙东乡镇习俗的描写非常自然地楔入作品叙写中,或 构成乡土气息浓郁的故事背景。或成为意蕴深刻的情节主干,或形成 发入深省的小说细节,从而展示出一个冷漠凉薄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 麻木愚昧的心态,使他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滞重的灰暗色彩。 沈从文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来自偏远的湘西,这里是苗族、土 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多民族居住,无论是交通、建 筑、饮食的物质民俗,还是婚丧嫁娶、家族乡村的社会民俗,抑或是 信仰禁忌等心意民俗都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沈从 文啻小耳闻目睹这些奇异的习俗,对此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因此,他 的笔下,湘西特有的世态人情、民俗风采“充满着原始神秘的恐怖, 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既有山寨神巫如痴如醉的跑神,青年男女对歌 相恋,用刀对付 丸敌联结鼹友。迎春节野宴饮滔狂欢的纯朴剽悍鹄民 风,也有宗教之间世代相争、流血械斗,女人无知受惑而被“沉潭”, 小男孩娶大媳妇等野蛮落后的风俗。这一切,笼罩着浓烈的楚文化遗 风。 阿q 正传中的阿q 之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透出耐人咀嚼的 艺术魅力,这与鲁迅善于运用独特的民俗来显现社会典型环境,展现 民俗与时代相统一的历史画面,以及从民俗信仰、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