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文字为研究对象( 包括卷首署名李 贽的忠义水浒传叙,署名“小沙弥怀林”的四篇文字,还有每回末的总 评以及分散于正文中的大量眉批、夹批和各种符号等等) ,力图揭示出它反 映的评点者的思想状况,总结其作出的理论贡献,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批评 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书评者是谁,亦即著作权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 意见,不过大多数都认为是叶昼假托李贽的名义进行评点,也有的认为就是 李贽本人所作,本文在仔细考察了各种资料和意见之后认为评点者是叶昼而 非李贽。 第二章:综论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的基本观点。评点者的观点涉及 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创作动机、立场、主题、社会批判以及对水浒人物的 评价等角度分析其观点并阐发其思想内涵。 第三章:综述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的理论贡献。评点者不仅对文本 进行了社会批评而且自觉地从艺术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在很多方面都提出 了开创性的意见,本文主要从他提出的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创作的内容以 及小说写作的技巧等方面条分缕析。 第四章:指出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的价值和意义。它对金圣叹的影 响巨大,不仅在思想方面而且在小说理论方面都直接影响了金圣叹对水浒 传的评点及修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容与堂本水浒传基本观点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e s s a yr e v i e w sa l lc o m m e n t so nt h er o n gy ut a n ge d i t i o no fs h u ih u z h u a n ( i n c l u d i n gt h ep r e f a c eo fl o y a ls h u ih u z h u a n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n a m ea s l iz h i ,t h ef o u ra r t i c l e s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n a m ea s “t h el i t t l em o n kh u a il i n ”, a l lt h ec r i t i c sa tt h ee n do f e v e r yc h a p t e r ,t h ei n t e r l i n e a rn o t e sa n d t h et o pn o t e sa n dt h e v a r i o u s m a r k s ,e t c ) ,t r y i n g t or e v e a lt h er e v i e w e r s c o n c e p t i o n s ,h i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t h e i rs t a t u si nc h i n e s e n o v e l c o m m e n t a r yh i s t o r y c h a p t e r o n e :t h i sc h a p t e ra n s w e r st h eq u e s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t h ec o p y r i g h to f t h ew o r k s u pt i l ln o wt h e r e r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 s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 s o m et h i n ki t sl iz h ih i m s e l fw h om a d et i l ec o m m e n t a r i e sa n da n n o t a t i o n s , w h i l em o s tp e o p l ec o n s i d e rt h a ti t sy ez h o uu n d e rl iz h i sn a m ed o i n gt h ej o b a f t e rs t u d y i n gv a r i o u s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e s s a yr e g a r d sy ez h o uo t h e rt h a nl iz h ia s t h er e v i e w e r c h a p t e rt w o :t h i sc h a p t e rg i v e sag e n e r a lp o i n to fv i e wo nt h ec o m m e n t s o nr o n gy ut a n ge d i t i o no fs h u ih uz h u a n t h em a i nq u e s t i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t h em o t i v eo ft h ew r i t i n g ,t h es t a n d p o i n t ,t h es u b j e c t ,t h es o c i a lc r i t i c i s m ,t h e a p p r a i s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i sc h a p t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t h e c o m m e n t so nt h er o n gy ut a n ge d i t i o no fs h u ih uz h u a n ,w h i c hi n c l u d e dn o t o n l ys o c i a l b u ta l s oa r t c r i t i c i s m ,t h i se s s a y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 s ec o m m e n t sa s f o l l o w s :t h es o u r c e so f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t h ec o n t e n to fn o v e la n dt h ew r i t i n g s k i l l s c h a p t e r f o u r :t h i s c h a p t e rp o i n t s o u tt h e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 c o m m e n t so nt h er o n gy ut a n ge d i t i o no fs h u ih uz h u a n i th a sad i r e c ti n f l u e n c e n o to n l yo nt h et h o u g h tb u tt h en o v e lt h e o r yo ns h e n g t a nj i n ,w h ow a saf a m o u s c o m m e n t a t o ra n de d i t o ro fs h u i h uz h u a n i na d d i t i o n ,i tw a sr e g a r d e da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i nc h i n e s e n o v e l c o m m e n t a r y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t h ee d i t i o n o fr o n gy u t a n gs h u ih uz h u a n ,m a i n l yp o i n t , 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t r i b u “o n s 。h i s t o r i co r i e n t a t i o n 3 引言 引言 水浒传是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其价值自不待言。它的版本情况 相当复杂,依鲁迅先生的划分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而容与堂本是繁 本中的一个重要的版本,它的全称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共一 百卷一百回,卷芭有李贽的忠义水浒传叙,叙的旁边还有一行文字: “庚戌仲夏曰虎林孙朴书于三生石畔”,则可证明此本刊刻时间当为万历三十 八年( 1 6 1 0 年) 庚戌,是现存的繁本系统中最完备的一种。 容与堂本的批评文字,是现存繁本系统中最早最完整的关于水浒传 的评点,其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批评、美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小说理 论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容本批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各种 文学批评史上都曾提及它的成就,许多专著如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陈 洪中国小说理论史,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袁震宇、刘明今所著明 代文学批评史等大都单列章节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许多问题已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不少立论偏颇之处,有些 观点甚至针锋相对。同时,这些研究大多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将容本批评 作为小说批评史的一部分来研究,往往只注重评点中的序语以及回评而对散 落在文本中的眉批、夹批和大量符号研究得不够,因此或者语焉不详过于笼 统,或者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其它。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没 有一本系统地研究容与堂本水浒传的专著,细致而全面地探讨容本水 浒传。有鉴于此,笔者以容本水浒传为研究对象,从它的著作权到评 点者的思想状况,以及他做出的理论贡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力求给 以恰当的历史定位。 本文所研究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月出版的,它以1 9 7 3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杭州容与堂本为底本,对其中的缺页少 字,则据该书末所附据日本内阁文库藏容与堂本照片所作校补表补全,同时 参以一百二十回本及七十回本各繁本,择善而从并保留原文,因而较全面真 实地反映了本刻的原始面貌。该版本前有引言,共一百卷一百回,每回前各 以两句回目为题,配以两幅插图,正文中有夹批、眉批,每回末有回末总评; 此外,书末还附有原正文前署名“小沙弥怀林”的四篇文字及日本内阁文库 藏本书前署名为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论以容 本的评点文字为依据,通过对材料的深入挖掘,体会评点者的本真原意,尽 量做出客观的阐释。 d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者 容与堂本水浒传是现存水浒评点中最早最完备的本子,是现存最早 的文人评点水浒传,因此弄清楚其评点者究竟是谁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版本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首有李贽的忠义水 浒传叙,该叙同时收于李贽的焚书,故作者为李贽无疑:叙之 后又有署名“小沙弥怀林”的批评水浒传述语、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 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又论水浒传文字等四篇文字,怀林实有其人, 是李贽的侍者,但他在李贽生前就已去世,不可能在李贽死后还为他的评点 作述语,因此有人就断定这四篇是伪作,从而证明李贽的评点亦属伪托2 , 但实际上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何况, 怀林死于1 5 9 8 年2 ,而李贽开始评点水浒传是在1 5 9 2 年3 ,若容本之评 点确是李贽所为,则附有怀林的几篇文字也并非不可能,怀林虽名为侍者, 实为李贽的忘年之交,二人交情深厚,这从焚书中的哭怀林四首4 即 可看出,如“年少才情亦可夸,暂时不见即天涯”,“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 安能写此中”等等,至于说述语中两次讲到此本文字一仍原本,完全是 刊行说明的口气,则不排除书商在原作基础上加以修改的可能性。那么,我 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评点者就是李贽呢? 不可以。因为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 样个事实,那就是容与堂本水浒评点的观点,与李贽的忠义水浒传叙 的观点大相径庭。李贽的忠义水浒传叙中说“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5 ,对梁 山好汉们推崇备至,然而容与堂本的评点,却口口声声骂他们为“强盗”、 “贼”;尤其是在对待宋江的态度上,二者更是针锋相对。忠义水浒传叙 中推宋江为梁山中第一人,赞其为“忠义之烈”,水浒之众“未有忠义如宋 公明者也”,是“忠于君,义于友”,再看看容本的评点,不但在梁山泊一 百单八人优劣中将宋江列为梁山中第三等人,“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 见人便哭,自称日小吏,小吏,或招日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 强盗也”,而且在书中批语里写宋江之恶比比皆是,如第十八回宋公明私放 晁天王,书中眉批日:“梁山泊祸苗,全在此处。宋江非罪之魁、盗之首而 何! 与盗私通,那里仁义了”,第三十五回“宋太公是大慈父,只是宋公 明不曾做得孝子”,第三十四回写宋江赚秦明入伙,眉批道:“这计忒恶了, 真强盗,真强盗! ”“宋公明此等事都恶毒,如何信得他是好人,只是多智耳”, 第二十三回“这十两银子又买了武松了,贼,贼! ”,第三十八回中“只这十 第一章 两银子,便买了李逵,真是大贼”,第六十八回写宋江让位给卢俊义,处处 揭出宋江之假:“都是假话”、“要知宋江之让,只为中心有愧于卢俊义耳, 非真让也”等等,哪里有丝毫的“忠于君,义于友”之处,简直就是个不忠 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这样的自相矛盾足以证明容本的批语绝不可能也出于李 贽之手。那么,它的著作权到底应该归谁呢? 1 6 13 年出版的钱希言的戏瑕卷三赝籍中说: 比来盛行温陵李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昼者,刻画摹仿,次第 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往袁小选中郎,尝为余称,李氏藏书、 焚书、初潭集、批点北西厢四部,即中郎所见者,亦止此而已。 数年前,温陵事败,当路命毁其籍,吴中锓藏书版并废,近年始复 大行。于是有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 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 顷又 有赝袁中郎书以趋时好,如狂言,杭人金生撰,而一时贵耳贱目之 徒,无复辨其是非,相率倾重资以购,秘诸帐中,等为楚璧,良可嗤哉! 昼,落魄不羁人也,家极贫,素嗜酒,时从文贷饮,醒来即著书,辄为 人持金鬻去,不责其值,即所著樗斋漫录者也。近又辑黑旋风集 行于世,以讽刺进贤,斯真滑稽之雄已。6 周亮工( 1 6 1 2 1 6 7 2 ) 的因树屋书影中说 叶文通,名蜃,无锡人,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 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或自称锦翁,或自称叶五叶,或称叶不 夜,最后名梁无知,谓梁溪无人知之也。当温陵焚藏书盛行时,坊 间种种借温陵之名以行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 ( 水浒传、 琵琶、拜月诸评,皆出文通手。7 盛于斯( 1 6 0 0 一约1 6 5 0 ) 的休庵影语中总批水浒传说 然更有一段苦心,惟叶文通略识其意 又西游记误中 又若四书眼、四书评、批点西游、水浒等书,皆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李卓吾,其实乃别人手笔也。9 陈继儒的国朝名公诗选卷六李贽道 以故坊间诸家文集,多假卓吾先生选集之名,下至传奇小说, 无不称为卓吾评阅也。惟坡仙集及水浒传叙属先生手笔,至于 水浒传中细评,亦属后人所托耳。” : 以上几位作者与容本的出版时间相去不远,特别是钱希言,几乎与其同 时,故他们的话应该是可信的,但他们所说的假托本是否就是容与堂本呢? 现存题为李卓吾批点的水浒传共有三个版本,除容本外,还有1 6 1 3 年 出版的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李贽评忠义水浒全传及明末清初芥子园于u 一 百回本李贽评忠义水浒全传。但严格说来,芥子园本实际上不能算一种 新的版本,因为它的眉批和夹批绝大部分都抄自袁无涯刊本,所不同的只是 把征田虎、征王庆及袁干0 本的回末评删去而已,所以实际上只能算是两种版 本。再来看批评水浒传述语中记有“特为手订寿张县令黑旋风集”, 后面又有“本衙已精刻黑旋风集、清风史将成矣,不日即公海内”之 附告,与戏瑕中说的叶昼除作水浒传评点外,又编了黑旋风集 的情况正好吻合,这也就证实了戏瑕所指的伪托本就是容与堂本。再者, 戏瑕还曾指出,叶昼不仅借李贽之名评点了水浒,而且还借李贽之名 评点了三国志。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演义与容本 水浒传的评点,就会发现,它们不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语言风格都极为相 似,可以认定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既然目前已经可以确证李卓吾先生批 评三国志演义是出于叶昼的伪托,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推断,容本水浒 也就是戏瑕所指叶昼的伪托本。“ 另外,托名李贽评点的另一个本子,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其评 点的原作者不是叶昼而是出于李贽之手的可能性更大,只是进行了一些故事 情节的增改,评点文字可能也经过他人的加工。”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已 经作出论证,在此就不赘述了。 根据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者不 是李贽,而是叶昼。 7 第二章 第二章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的基本观点 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是沿着社会历史批评和理论批评的二元轨迹进 行的,本章将侧重其思想性方面,也就是社会历史批评,着重从几个方面来 勾勒出评者的思想,并力图将其放在晚明文人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去考察,得 出评者这种思想的渊源,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 卷首的忠义水浒传序既已确证是李贽所作,且学术界对这篇序文也 已解析备至,在此就不把它列为考察的范围之内,而是将书中的四篇文字及 文中的目末总评、眉批及夹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大概看来,述语等文 字各有侧重,但都是从整体上对水浒传进行评述,回末总评则是针对每 一回的具体内容进行评析,而眉批和夹批则往往是对作品的细微之处的评 价,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对作品的综合评价,既有概括性的总体批评, 又有密切结合本文的细致批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方式。这种批评 方式使评者对文本的把握无微不至,可以深入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而文体 的优势又使得评点者可以随时随处停下来品评一番。 据第一章的论述可以知道容本的评点者叶昼的生平,他是一个生活在下 层的落魄文人,穷愁潦倒,怀才不遇,嗜酒,为生计所迫,曾假托李贽为书 商作水浒传及其它几种书的评点,他与李贽差不多同时或稍晚,从评点 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或多或少地受了些李贽的影响,同时他又有自己的观点 和思想,而他的评点的价值也决不在真正的李评之下。我相信,容本水浒 传之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是因为叶昼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了 一个群体,一个像他一样穷困潦倒不得志的文人群体,写出了他们的精神诉 求,契合了至少是部分民众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只不过他的才情更 大,能够以他的笔写出他的心。限于材料的匮乏,叶昼究竟受过那些人以及 哪些思想的影响现在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思想必然同他的时代, 同他所处的具体环境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叶昼的思想做一下大体的勾勒。 一、立场闯题。 首先在述语中,叶昼就自己说明了评点的动机和原则:“和尚自入 龙湖以来,口不停诵,手不停批者三十年,而水浒传、西厢记尤所不 释手者也。盖和尚一肚子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为尤祥。”所谓“不合时宜”,就是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就是评者的思想 观念与一般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念不同甚至相矛盾因而在现实社会中处处 碰壁。而水浒传描写的故事、人物与评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相似之处, 故评者能够借评点水浒传发抒心中的郁结之气,所谓“借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心中块垒”是也。评点者就是要借评点水浒传,宣泄自己心中的 不满,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批判。既然如此,那么叶昼评点时所持的立场 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他对忠义的理解、对招安的看法以及对朝廷和官府的 态度上得出结论。 对忠义的理解。 本书以忠义水浒传名,评者在评点中也屡屡用到“忠义”一词, 但我们细细推敲,却能发现叶昼所指“忠义”与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 所指“忠义”的含义并不相同。后者说水浒“是发愤之作”,是“愤二帝 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而 代作者泄愤之人,就是啸聚水浒的“强人”,“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明明 白自指出水浒众人之为忠义,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而宋 公明之所以是“忠义之烈”,也是因为他“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 一意招安,专圈报国”,其所指“忠义”明显倾向于“忠”,“忠”的对象似 乎也并不仅仅是“君”,而更是“国”。我们再来看看叶昼对集中代表保家卫 国成果的征辽和征腊的评语。依李贽所言,这两段既是作者发愤的内涵,则 当以浓墨重彩描匣才是,然而叶昼对此的评论却是“村俗”、“儿戏”、“此等 处便不成材矣”、“文字至此,都是强弩之末了”等等,哪里有半分“发愤” 之意了? 评语中涉及“忠义”的内容也与李贽所指明显不同。如第八十五回 回评道:“欧阳侍郎不特忠于大辽郎主,抑且忠于宋公明兄弟”此处说欧阳 侍郎忠于宋公明兄弟,宋公明既非他的上司又非他的主人,如果宋江投降的 话充其量算作同僚,:所谓“忠”如果换成“义”似乎更为合适。 再者,叙中还把鲁智深、燕青等人与宋公明做了对比,进一步说明 宋江才是“忠义”而鲁、燕等人非忠义:“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 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 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以谓之忠义也。”这与叶昼 在评语中大赞鲁智深、燕青等人“真忠义”、“高”而痛斥宋江截然相反。如 第九十回写宋江朝见天子回来,面有愁颜赧色,“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年命 蹇滞。破辽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众弟兄。我自职小官微,因此愁闷”, 第二章 夹批毫不留情地批日:“作怪,作怪,忠义何在? ”书中还有一首诗写宋江 们的处境:“圣主为治本无差,胡越从来自一家。何事俭人行谬计,不容忠 义入京华”,叶昼对此的评论是“胡说”,不以宋江辈为忠义的意图再清楚不 过了。第九十二回写李逵为韩滔、彭圮报仇,先是请令:“着几个认得杀俺 兄弟的人,引我去杀那厮贼徒,替我两个哥哥报仇! ”夹批“真忠义”,后在 阵上,认出杀韩、彭之人,“李逵那里听了这说,也不打话,拿起两把板斧, 直抢过对阵去。”夹批“真忠义”,眉批又进一步发挥“如李大哥,才是言顾 行、行顾言底君子”,这里的“忠义”显然更加侧重于“义”,其含义当与“义 气”相同。或许有人会说,宋江被赐死之时,书中评语分明说他“真忠义” ( 第一百回夹批) ,却是为何? 要知叶昼之评点,经常反话正说”,他对宋江 的评价不能单看字面意思,而要结合全书,根据叶昼对他的一贯态度以及联 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方能得知评者的真正态度。叶昼从头到尾都没有对宋江 作过一次道德上的正面评价,怎么会在书的末尾忽然改变态度呢? 再看看上 下文的评语:写到寥儿洼的风水与梁山泊无异时,夹批道“像梁山泊了,何 不造反? ”;写宋江喝下药酒之后,叹日:“不幸失身子罪人,并不曾行 半点异心之事”夹批日:“未必”;又担心李逵在他死后再去啸聚山林,“把 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眉批道“到底为自家”,在宋江害死李遥后, 又加眉批道“李逵之死,不关朝廷,是宋公明。直是这般冤枉。”从以上所 日i 可以看出,叶昼说宋江“真忠义”不过是皮里阳秋之笔。 通观全书,除了上引几处“忠义”的批语之外,尚有第三回鲁达欲替 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时,眉批日“真忠义”;第七回鲁达为林冲打抱不平, “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眉批“真忠义”;第三十四回秦明拒降梁山 泊一节,夹批“是个忠义汉子”;第四十回梁山好汉劫法场尚未动手之际, 李逵独自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救援宋江时,叶昼情不自禁评道“真忠义,真好 汉。只消这一个,也自干得事来”;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写李逵之 言,李逵之气,李逵之老拳,均批之以“真忠义”;第五十三回李逵斧劈罗 真人,叶昼却原其初衷不过是怕“误了哥哥的大事”,因而夹批“真忠义”, 又为之辩解“无非是忠义所使”;第六十二回燕青在林中救得卢俊义,眉批 “如小乙者,真忠义也”;燕青被杨雄、石秀拿住时大叫:“我死不妨,着谁 上梁山泊报信? ”连批“真忠义”、“忠义”;第六十四回阮小七欲救张横, “我弟兄们同死同生,吉凶相救。你是他嫡亲兄弟,却怎地被人捉了,你不 去救? 怎见宋公明哥哥? 我弟兄三个自去救他。”夹批道“阮小七是佛。”眉 批又道:“张横、阮小七真是忠义。若定要计算利害,如何做得? 可恨俗人 专以成败论人也”:第七十一回李逵因反对招安被宋江关押,说道:“哥哥剐 1 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眉批“真忠义”:第七十四回燕 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因见他独自下来,放心不下,特去帮他,夹批“忠义” 等等。细细分析,不论是鲁达之路见不平,还是李逵等之舍己救人,其共同 的特点就是绝不瞻前顾后、算利计害,他们为了朋友兄弟一往无前,哪怕搭 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即如秦明之不降,叶昼评点的着眼点也在于他的讲义气 ( 尽管他义气的对象是朝廷) 以及硬骨头,而且从回评中评点者对忠义的具 体解释,我们更可以看出叶昼的“忠义”其实就是所谓“义气”。如第四十 回回评:“晁盖也须十七人才来干事,张顺亦是九人方来劫牢,那里如李大 哥,独自一个,两把板斧,便自救人,是如何胆略! 如何忠义! 或日:若无 晁盖、张顺等众人,终须丧了三人性命。卓吾日:如此一算,便无胆略,便 不是忠义了。若是真正忠义汉子,即事不济,亦不碍其为忠义也。此李大哥 之所以不可及也欤! 此李大哥之所以不可及也欤! ”;第七十三回回评也说: “李大哥真是忠义汉子,他听得宋公明做出这件事来,就要杀他,那里再问 仔细。此时若参些拟议进退,便不是李大哥了。所称畏友非耶? 交籍中何可 少此人! 交籍中何可少此人! ” 对招安的看法。 叶昼对招安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他也希望梁山泊这伙人能够改邪归正 重归王化,另一方面却又和宋室那班君君臣臣们的态度一样,始终对他们持 怀疑的看法。我们且来看看招安的过程: 先是第七十四回末,崔靖上奏徽宗欲行招安:“臣闻梁山泊上立一面大 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术( 夹批知己) ,民心既伏,不 可加兵。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 为不道。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假此以敌辽兵,公私两便。”叶昼在此 批道:“此人着实使得。”这里不难看出,叶昼与崔靖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 梁山泊之“替天行道”不过是收买人心的幌子,而朝廷可以招安他们,利用 他们的兵力来敌辽。随后梁山泊得知招安的消息后商量时,宋江欢喜不尽, 而吴用却道:“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 度。”眉批斥之曰:“叛贼可恶”“;头一回招安上山时,阮小七将村醪换了 御酒,眉批道“这必定是吴用主张,可恶,可恨i ”“,后梁山众人因此一齐 发作,眉批不满地说道:“就是村醪,也是圣泽,如何这样野,都是吴用主 意,可恨,可恨! ”叶昼其实很希望能够把梁山的这伙人重新纳入秩序的框 架内,因此对吴用设置障碍提高讨价还价的砝码的行为才如此指责。同理, 第二章 他对第二次招安时高俅及其手下的奸吏王瑾的“除宋江”这等馊主意也不屑 一顾,在第七十九回回末总评中写道:“从来小识见、歪肚肠,干得恁事? 适以自误误人耳! 彼以为张良、陈平不过是也,可发大笑,而王瑾者其榜样 乎? 戒之何如! ”另外,叶昼虽然希望梁山泊受招安,可是对他们为达目的 所采取的钻刺手段却颇有微词:“强盗也行钻刺关节,行钻刺关节,就是强 盗了。”经过许多的波折,招安终于成功了,进城之同,摆了许多排场,“” 前面打着两面红旗,一面上书顺天二字,一面上书护国二字”,叶 昼在这里批了“都停当”三个字,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他的心迹,希望他们 能够“改邪归正”,“顺天护国”,不再做那些违法乱纪的勾当。然而他毕竟 还是心存疑惑,所以当宋徽宗欲教宋江等“以临敌披挂,本身戎装服色,将 三五百步军马军进城”以便亲自观看时,叶昼批道:“此事亦危,吴用这班 人尚未可测。”“第九十回的回评更明确指出:“可笑禁京那班人不通世务, 把梁山这些人马放在京华,是分明移梁山泊到天子身边也。万一宋公明有以 收拾之,祸岂在江南方腊哉! ”对宋江他们的不信任溢于言表。而且,就算是 宋江他们征辽、征腊回来后,叶昼的这种疑惑仍未释怀,以至说出“人说宋 江人马到征方腊时,渐渐损折,不知正是一百单八人幸处。不但死于王事为 得死所,倘令既征方腊之后,一百单八人尚在,朝廷当何以处之? 即一百单 八人,亦何以自处? ”他认为宋江他们一旦做了强盗,就永远是强诲,永 远也摆不脱“贼”的骂名,用鲁智深的话来说,就是:“就比俺的直缀,染 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2 0 宋江他们最大的恶就在于当初不该造反,在这 个前提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徒劳,替天行道无非是收买人心,征辽、 征腊建立若许之功业也没有得到叶昼们的谅解,至于“生封侯而死庙食”更 是痴心妄想。最终他同宋室的君臣们一样如愿以偿了,梁山好汉们一个个走 的走,死的死,梁山泊也就星散了。 其实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他们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梁山好汉毕竟曾是 一班强盗,其心难测,而且手握重兵,战斗力又强,万一有所图,教他们如 何抵挡? 所以狡兔死,走狗就得被烹,飞鸟尽,怠弓还有什么用? 再者,时 逢乱世,假如宋江等人造反之后还能够得以招安,招安之后还能够得以高官 厚禄,则天下不法之徒群起而效之,那岂不是鼓励他们造反吗? 如果用鲁迅 先生的话来说,叶昼所处的时代虽然贪官横行乱象初萌,但毕竟还是“暂时 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远未到天崩地解的程度,并不需要一个什么大圣 人出来整顿一番,他对梁山好汉们的期望不过是借他们的手,铲尽世间不平 之事,杀尽天下滥污之吏,既然“王法”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用,那么就 由好汉们来担当审判者和执行者的角色,然而这仅只限于惩处那些本就已触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犯刑律的人们,一旦他们啸聚山林,就已经越过了“侠”而成为了“盗”, 这就不可容忍了,因为当他们越过这条界限之后,他们的身分就发生了改变 同样从秩序的维护者变成了秩序的破坏者,因此也就应当变成被审判者。 3 对朝廷和官府的态度。 叶昼作为一个下层文人,自然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他的理 想和天下所有的士子一样,是希望有一个能够明见万里的明君,有一班真正 为国分忧为民作主的贤臣,能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即所谓“治世”。 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如人意,皇帝似乎往往并不那么圣明,于是在他的评点中 对皇帝的失望就屡屡见诸笔端,又因为是评点前朝之事,所以笔下也就少了 许多顾忌,经常以“好货”、“好皇帝”加以讽刺。然而他的教育背景,他的 生长环境使他认识到,政治的清明最终还是得依靠皇帝的圣明,因此在字里 行间对皇帝也颇为回护,多次称其为“圣主”,尤其是第一百回,奸臣们诬 告卢俊义谋反,“上皇日:朕想宋江、卢俊义破大辽,收方腊,掌握十万兵 权,尚且不生歹心,今已去邪归正,焉肯背反? 寡人不曾亏负他,如何敢叛 逆朝廷? 其中有诈,未审虚实,难以准信。”叶昼批道:“圣主”,又在眉批 中补充了一句“明见万里”。 “明君”如此,“贤臣”何如呢? 叶昼认为,“明君”之所以有时候不那 么“明”,就是因为有一帮奸邪之辈蒙蔽圣聪,断绝贤达进身之路,所以他 对奸臣墨吏恨之入骨。纵观全书,大大小小的官吏无一不是贪墨之徒,高俅、 蔡京等不必说了,即如名将张叔夜,宋江送他金银,始则峻拒之,叶昼以为 找到了清官的典型,引为知己地在“太守可谓廉以律己者也”处批日:“似 卓老”,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张太守在推阻再三后毕竟还是收下了礼物,他 失望地批道:“张太守又不似卓老了”。以清廉称的张叔夜尚且如此,更何 况那些根本不以国计民生为念的贪官污吏们呢! 叶昼认为正是他们瞒上欺下 堵塞贤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害人甚至出卖国家利益,才把整个朝廷弄得乌 烟瘴气,才使得民生凋敝,民乱纷起,他在评点中对这些蠹虫们表示了极大 的愤恨,对他们的批判也是不遗余力。如第七回高俅、陆谦、富安等商量如 何陷害林冲时,叶昼忍不住骂道:“如一伙不识道理,不知法度的畜生l , 而当林冲在草料场挖出陆谦的心肝时,他拍手称快道:“杀得快活! 杀得快 活! ”“;第二十二回宋江杀惜之后,知县因和宋江好,有心出脱他,就抓了 一个不相干的唐牛儿再三推问,想把罪名推到他身上,叶昼对此挖苦道:“好 知县,好一个明白公道底知县。”,后来朱仝、雷横放走宋江,叶昼又评论道: 第二章 “好个都头,只管做自家人情。都做了人情,如王法何! ”并在回评中进一步 说道:“朱仝、雷横、柴进,不顾王法,只顾人情,所以到底做了强盗。 或日:知县相公也做人情,如何不做强盗? 日:你道知县相公不是强盗么? ” 同时叶昼也认识到,贪官污吏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近来太守姓贺的最多”, “当时在朝强盗还多些! ”;叶昼还指出,官吏之滥,并不因其官大而有所 收敛:“今人只管说男盗女娼便不好了。童贯、高俅那厮非不做大官,燕青、 李师师都指为奸佞,是又强盗娼妇不如了。官大那里便算得人f ”这些本应 维护秩序的官僚们,竟然连强盗娼妇都不如,正是从上到下的这种腐败,才 逼得百姓们忍无可忍铤而走险,“若不是蔡京这个老贼,缘何引得这班小贼 出来? ”所以,他才会说出“从来捉贼做贼、捕盗做盗,的是不差。若要 真正除得盗贼,只须除了捕快为第一义。”这样愤激的话来。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叶昼的基本立场:他认为之所以有梁山泊众人的 啸聚,根源在于奸臣们蒙蔽圣听,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们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爿使得梁山诸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而终于做了“强盗”。然而其情可悯,其 罪却是不可饶恕,一日为盗,终身是盗,就算他们归顺朝廷,就算他们为国 拼杀,也依然不是同一阵营里的人了,也依然需要提防他们再次犯上作乱, 甚至应予彻底剿除。 二、人才问题 叶昼本人长期沉沦下僚,怀才不遇,因此他心中有一股郁勃之气,借对 人物的评点发泄出来。如第十七回回评“鲁智深、杨志却是两员上将,只为 当时无具眼者,使他流落不偶。若庙堂之上得有一曹正、张青其人者,亦何 至此哉! 李卓吾为之放笔大笑一场。”梁山诸盗原是有才之人,只是因为朝 廷中无人能识或者说无人愿识,才弄到落草为寇,所以他渴望得到知已,渴 望能有伯乐将其拔于岩穴之中,这种情绪充分表现在他对施恩和杨雄的评点 上。第二十八回,施恩对武松必恭必敬好酒好肉款待,叶昼即批道:“世上 有如是知己,何难杀身以报之乎! ”回评中也说:“士为知己者死。设令今日 有施恩者,一如待武= 郎者待卓吾老子,卓吾老子即手无缚鸡之力,亦当为 之夺快活林、打蒋门神也。不知者以为为口腹也,不知者以为为口腹也! ”“武 松固难得,而施恩尤不易得,盖有伯乐自有千里马也。故日:赏鉴有时有, 英雄无同无。”;第四十五回杨雄一见石秀,即以为英雄,认他为兄弟,叶昼 在回评中感慨地说道:“呜呼! 天下岂少有用之人哉,特无用之者耳! 如石 1 4 青岛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蔓郎,杨雄用之,便得他气力。且石秀为人,非一勇之夫,委婉详悉,矢 不妄发,发无不中,的的大有用人。呜呼! 今天下岂少石秀其人哉? 特无杨 雄耳! 可叹,可叹! ”不仅如此,叶昼在评点中还俨然以伯乐的身分为读者 也为他自己把“有用之人”一一拈出。叶昼取人,不拘男女,不限身份,甚 至也不注重他们的道德评价,哪怕只有一点可取之处,也一定特为揭出。如 鲁智深、杨志、武松、吴用、宋江甚至黄文炳、欧阳侍郎、何涛之妻等等诸 多人物皆经叶昼品题,皆许为国家有用之人,他的这种主张在第七十回宋江 收服张清时的眉批中集中体现出来:“宋公明最善用人,若有片长寸艺,无 不留心。所以一百单七人死心塌地,如七十子之服仲尼也。试想官天下者, 有如是之人,更当如何? ” 叶昼既如此爱惜人才,自然会对嫉贤妒能之辈痛恨万分。如第十二回杨 志为高俅所逼不得不沦落到变卖祖传宝刀的地步,他即加以评论:“杨志是 国家有用人,只为高俅不能用他,以致为宋公明用了。可见小人忌贤嫉能, 遗祸国家不小。”:但忌才的却不仅仅是高俅等赃官,而且“强盗也忌才,偏 是强盗要忌才”,第十一回林冲上梁山之时,王伦忌惮他武艺高强,因此 百般阻挠,叶昼评曰:“尝笑忌才之人,狗也不值。彼既有了才了,忌他何 益? 且他岂终为你忌了? 适以杀其身而已矣。何也? 有才者,定是恩怨分明: 既可明珠报德,亦能匕首杀仇。你若不信,王伦便是样子。”最后,王伦果 然被林冲杀了,叶昼快意之极,说道:“天下秀才,都会嫉贤妒能,安得林 教头一一杀之也! ”“ 三、真假问题 翻开一部容本水浒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叶昼对假道学的切齿 痛恨,如第六回回评;“如今世上都是瞎子,再无一个有眼的,看人只是皮 相。如鲁和尚,却是个活佛,倒叫他不似出家人模样。请问似出家人模样的, 毕竟济得恁事? 模样要他做恁? 假道学之所以可恶,可恨,可杀,可剐,正 为忒似圣人模样耳! ”;第五十回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攻破庄子之后,安抚百 姓道:“我连日在此搅扰你们百姓,今日打破了祝家庄,与你村中除害。所 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以表人心”叶昼批道:“干人情。各家赐米一石,余 粮尽数装载上山,这便是道学的衣钵。”大军回山之时,村民们扶老挈幼, 香花灯烛,于路拜谢,叶昼在此批道:“却被道学先生哄了”:第五十回 雷横因枷打白秀英而被判偿命,朱全悄悄放了雷横并说道:“贤弟t l 回,快 第二章 去家埋取了老母,星夜去别处逃难。这里我自替你吃官司”眉批道:“朱仝 真孝子,真圣人,真菩萨,真佛。道学先生那堪作仆。”第四十八回回评也 说:“王矮虎还是个性之的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拼之际, 只是率其性耳。若是道学先生,便有无数藏头盖尾的所在,口夷行跖的光景。 呜呼,毕竟何益哉! 不若王矮虎实在,得这一丈青做个妻子,也到底还是至 诚之报。”假道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即所谓的“名为山人而心同商 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3 ,嘴里说的是仁义道德,干的却是卑鄙龌龊之 事,而那些本应是率性而行的“天民”,一讲礼义,甚至一读书识字,便入 了礼教的樊笼,便也成了假道学,如他在第四回回评中所说:“此回文字, 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班闭眼合掌的和尚,决无成佛之理。何也? 外面模样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 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来外面模样,看不得人,济不 得事。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欤? 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欤? ”第五回也说: “人说鲁智深桃花山上窃取了李忠、周通的酒器,以为不是丈夫所为。殊不 知智深后来作佛,正在此等处。何也? 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 根基。若瞻前顾后,算一计十,几何不向假道学门风去也? ”这样看起来假 道学的主体自然是那些“知礼”的舞文弄墨之徒,于是这些人便成了叶昼冷 嘲热讽的对象。如说“大抵通文墨的人少义气”“,“不读书史倒好”“昔 人云: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岂特造反,即做强盗也是不成底。尝思天下无 用可厌之物,第一是秀才了。”“,“如今读经书的,那一个不是阿谀谄佞之 徒! ”对所谓“大头巾”更是极尽嘲骂之能事,如第三十二回王英抓了文官 知寨刘高的妻子,想要她做压寨夫人,且说“况兼如今世上都是那大头巾弄 得歹了”,央批道:“好话。大头巾听之何如? ”而第三十四回燕顺极力劝说 秦明入伙,理由则是“权就此落草,论称分金银,整套穿衣服,不强似 受那大头巾的气? ”叶昼批道:“也是。大头巾为人所厌恶如此”等等。其 实,道学的初衷并不坏,是要人们做修身的功夫,只可惜它过于理想化的道 德标准与现实的人性状况实在差得太远,因此就变得遥不可及,到得后来,: 除了极少数真诚的信徒,绝大多数道学先生仅仅是把它作为捞取好处的手 段,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以致整个社会充斥着虚伪,终于到了无所不假的地 步”。正因为这样。叶昼在评点中抨击假道学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鼓吹真 率,推崇真人。在评点中,叶昼对李逵着墨最多,用力最勤,对他的评价也 最高,如“李大哥是个天民”,“李大哥真活佛”,“如李大哥,虽是卤莽, 不知礼数。却是情真意实,生死可托。”“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大 哥说话一毫不计较,所以为妙。都是天籁。”,“李大哥妙处,只在一言一 1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都不算计,只是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他在做出任何一项决定之前, 从不思前想后,算利计害,而只是听从内心的冲动,一如赤子,绝无遮掩, 也不去考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叶昼对李逵并非没有微 词“,但在整个社会都充满了虚假和伪善的情况下,李逵之“真”就显得多 么的可贵而难得。同样,王矮虎武艺低微,又专以好色为事,实在不算什么 英雄,可就是因为他不掩饰自己的本性,叶昼对他也大加赞赏:“王矮虎还 是个性之的圣人,实是好色,即在性命相拼之际,只是率其性耳。若是道学 先生,便有无数藏头盖尾的所在,口夷行跖的光景。呜呼,毕竟何益哉! 不 若王矮虎实在,得这一丈青做个妻子,也到底还是至诚之报。”4 6 四、人物品评 在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中,叶昼提出了他的人物总评 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为善为恶,彼俱无意。宋江用之 便知有宋江而已,无成心也,无执念也。籍使道君皇帝能用之,我知 其不为蔡京、高俅、童贯、扬戬矣。其次如石秀之为扬雄,鲁迭之为林 冲,武松之为施恩,俱是也。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 曰:“小吏,小吏”,或招日:“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 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休休一个 臣,亦必能以臣事君,有可观者矣。至于吴用,一味权谋,全身奸诈, 佛性到此,澌灭殆尽。倘能置之帷幄之中,似亦可与陈平诸人对垒。屈 指梁山,有如此者若其余诸人,不过梁山泊中一班强盗而已矣。何足 言哉? 何足言哉? 或目其中尽有事穷势迫,为宋公明勾引入伙,入秦明、 呼延灼等辈,岂可概以强盗目之? 予谓不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便是 强盗耳。独卢俊义、李应在诸人中稍可原耳,亦终不如祝氏三雄、曾氏 五虎之为得死所也,亦终不如祝氏三雄、曾氏五虎之为得死所也。“ 从上引文字并结合文中的批点可以看出,根据叶昼对人物点评的着眼点 的不同,他对人物的评价也不一样。我们首先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从 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叶昼把“真”看作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把“假” 作为道德的负面因素的结论”,因此他推李逵为梁山泊第一人,称其为第一 尊活佛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的理由是李逵“为善为恶,彼俱无意”,而且“无 第二章 成心,无执念”;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