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悯农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悯农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悯农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悯农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悯农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要 悯农诗在上古歌谣中已经出现萌芽,但由于文人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在先秦至初唐的诗歌中,大 都表现儒家的教化思想或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而直面现实的悯农诗在数量上极其有限。直到唐安史 之乱以后,由于社会的突变,文人才大量创作悯农诗。这些悯农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艰 难处境的同情,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然而,我们过去对悯农诗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实际上,大多数悯农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了文人的政治倾向,体现了文人参与政治的态度, 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积极入仕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作为同一类题材的诗歌,它 们在审美追求、表现手法、语言以及诗体选择方面都表现出相似的艺术取向。 a b s t r a c t p e a s a n t - c o m p a s s i o np o e m sw a si ng e r m i na n c i e n t s o n g s b u t b e c o u s eo ft h er e c o g n a t i o no ft h ep o e t s t op o e m sf u n c t i o n ,m o s tp o e m s b e t w e e np r e - 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t a n gw a su s e da st h et o o lt oe x p r e s s c o n f u c i o n sc i v i l i z ei d e a so rp r e s e n tp o e t si n n e rf e e l i n g s ,s ot h e r ew a s m i t e dn u m b e r so fp e a s a n t c o m p a s s i o np o e m sw h i c hc o u l df a c et h e r e a l i t y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c h a n g e da f t e rt h ea ns h i r e b e l l i o n b e c o u s eo ft h e s u d d e ns o c i a lr e b e l l i o n p o e tal a r g en u m b e ro fp e a s a n t - c o m p a s s i o n p o e m s i nav e r ys h o r tt i m e t h e s ep o e m se x p r e s s e dt h ep o e t s c o m p a s s i o nt op e a s a n t sw h oh a dt h e i rb a c k st ot h ew a l l ,a n dp r e s e n t e d c o n f u c i a n s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o ft h e “h u m a na st h ek e yf a c t o r ”h o w e v e r o u r j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p e a s a n t c o m p a s s i o np o e m sw a so n l ys t a y e di ns u c ha a y e ri nt h ep a s t i nf a c t ,m o s to ft h e s ep o e m sp r e s e n t e dp o e t sp o l i t i c a l n c l i n a t i o nw h e t h e rt h e yr e a l i z e di to rn o t ,a n di ta l s oi na c c o r dt o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p o e t s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i n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p o e m sw h i c h h a dt h es a m et h e m ee x p r e s s e dt h es a m ea r to r i e n t a t i o n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p u r s u i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s k i l l s ,l a n g u a g ea n ds t y l e 2 第一节、关于悯农诗及唐代悯农诗概况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工业,商业和手工业由 于多重原因不可能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这就使得农业的经济地位显得格外的重要。农业的成败, 农民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然而,由于农业天生的不稳定性,国家以其为 主要的财政来源,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在主观和客观上都给农民造成沉重的负担。晁错在论 贵粟疏中概括了农民时时面临的各种苦难: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 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可以说,古往今来,农民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分。中国文人 士大夫,或出于对农民处境的同情,或出于对杜稷安危的忧虑,“三农”问题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 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写实的诗歌创作思潮兴起之后,文人就用诗歌来反映农民的各种苦难,这 就产生了悯农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农村生活进入诗歌题材领域往往表现为两类诗歌,一类写农村环境的静谧, 写农业劳动的欢乐以及农业丰收的喜悦,这一类诗歌属于田园诗:一类写农民劳动的艰辛,写农 民生活的困苦、赋税的繁重,写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给农民带来的苦难,这一类属于悯农诗。应 该说,田园诗和悯农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农村生活的正反两个方面,这是不可分割的两面,而诗人 往往是只触及其中一个,这就使得农村题材的诗歌在诗人的心中呈现两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即隐 逸和怜悯。而农事诗,即描写农业劳动场面、劳动过程的诗歌,它虽然以铺叙为主,但由于诗歌 的抒情性,农事诗也不可能成为“白开水”式的“农业劳动报告”,诗中也必然溶入情感成分。例 如诗经豳风七月,诗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一年四季的劳动场面,但也不是完全的纯客观的描 写,诗中还是通过“嗟我农夫”、“食我农夫”等诗句抒发劳动成果被占有的不满。从汉代开始, 自文人创作诗歌之后,作客观叙述的农事诗就更少了,都寄托情感于其中。其情感则集中表现为 两类,一类赞美劳动过程,充满祥和与欢乐,从而寄托文人们的隐逸之乐,成为文人心灵的港湾, 如陶渊明、王维;另一类抒发劳动之苦,包含着悲痛和艰辛,表现了文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其他因 素。所以,农事诗大致可以分成两类而归属于田园诗和悯农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悯农诗萌芽很早,如上古歌谣中的穗歌: 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风雨之弗杀也,太上之靡弊也。 再如岁莫歌 岁已莫矣,而禾不获,忽忽兮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慑慑兮咖之何? 。 前者表现了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破坏,后者除了表现这这一层意思之外还反映了对徭役无休止 的不满。这些歌谣的共同特点是都表现自然灾害给农业收成带来的破坏,带有明显的农业初期的 。晁错论贵粟疏,古文观止( 卷之六) 。 。逯钦立先纛汉魏晋南北朝诗) ( 先秦诗卷- - ) o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先秦诗卷一) 特征。而真正意义的悯农诗则出现在 。再如归园田居五首( 其四) :“久去山泽游, 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入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诗中写作者夕l - , l k 游玩看到村中一片狼藉、空无人烟的凄惨景象,但作者并没有把 诗的归宿放在现实问题,而是由所见引发的人生感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而南朝齐诗人鲍照的五言诗 拟古( 束薪幽篁里) 在悯农方面比陶诗要深刻得多: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洞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 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 今。 这首诗写到了劳动的辛苦,写到了赋税以及官吏的欺压,从客观上来说,这是一首悯农诗,但从 作者的主观倾向上来说,这不完全是一首悯农诗,因为作者是心理归宿不是悯农。鲍照出身微贱, 在当时重门阀的时代,想步入社会高层是极其艰难的。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古体借汉代的社会生 活来抒发作者沉伦下僚而怀才不遇之情。即使这样,能把农民受剥削和压迫的事实写入诗歌,这 在重个人内心情感抒发的南朝诗歌中也是难能可贵了。 然而,自此以后一直到唐代( 甚至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长达几百年的中国诗歌史上,特 别是东汉时期文人诗歌全面兴起到唐代这五百年左右的时候内,除了陶渊明和鲍照,再没有其他 文人创作悯农诗,悯农诗在中国文人诗歌史的前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是不 是在那个时期农业一直兴旺发达、农民一直安居乐业呢? 是不是文人不关心“三农”问题昵? 答 案都是否定的。前者自不必言,后者也不仅仅是否定。文人对农业是相当重视的,他们知道农业 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这在政论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文人对农业的重视,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 晁错的论贵粟疏等。在我看来,悯农题材没有进入大多数文人诗歌的主要原因是文人对诗歌 功用的认识。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洼析 ,第4 0 6 页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第4 0 6 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晋诗卷十七)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晋诗卷十七) o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宋诗卷九) 2 在先秦时期,有“诗言志”之说,如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闻一多认为,“诗”和“志”是同一个字,“志有三个意思: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 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朱自清在此基础上认为,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 志”,“志”的意思已经是“怀抱”了。“诗言志”达到这层意思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献诗陈志”, 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前三个阶段中的“诗”特指诗经,这时的 “志”是指诵诗者的思想,而不是诗歌创作者的思想。只有在最后一个阶段的“诗”和“志”才 统一起来,“志”所反映是诗作者的“抱负”。然而最初“志”的范围是狭窄的,毛诗序云:“诗,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又云:“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这就给“志”划了一个圈子,即礼,作诗要合乎礼仪规范。然而,西汉的诗歌一部分受到了楚 辞的影响( 被称为“骚体诗”) ,而楚辞的篇章,“虽也歌咏一己之志,却以一己的穷通出处为主, 因而“抒中情”的地方占了重要的地位”。“诗言志一语便也兼指一己的穷通出处”了。从此, 随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兴起,诗歌逐渐摆脱了“礼”束缚,抒发个人的感情志趣在“诗言志”中 便占居了主要的的位置,以人为中心的文学逐渐觉醒。西晋陆机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进一步强调了诗歌在抒发诗人感情的作用,并给诗歌定了基调“绮靡”,而后来南朝诗歌发展 的步伐,或偶然或必然,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诗歌成为文人抒发内心情感和表现审美情趣 的工具,而反映民生疾苦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则被他们排除在诗歌之外。陶渊明的诗歌即为佐证 在钟嵘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歌被列为下品,这正反映了当时人的诗歌审美特征。陶渊明反 映田园之乐的诗歌尚且受到这种待遇,悯农题材的诗歌就更不会入当时诗人的眼了。 文人大量创作悯农诗是从唐代开始的。笔者从全唐诗中析出的悯农诗近2 0 0 首,涉及到 6 0 多位诗人,从作品数量和作家人数来看,都是唐以前任何时期所不能相比的。然而研究者对这 一部分诗歌的关注甚少。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关于农村题材诗歌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田园诗的研究, 成果很多,论文论著大量出现,而关于悯农诗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查1 9 7 8 年以来的报刊索引,研 究古代悯农诗的论文只有一篇,即鞠志强、闫涛的谈中国古代的悯农诗( 刊登于文史哲1 9 9 2 年第6 期) ,此文由于篇幅不长,只是从内容上对悯农诗做了浅显的论述,论述过于平淡,角度也 没有创新。专门探讨唐代悯农诗的论文有两篇,分别是张浩逊的中晚唐悯农诗述评( 发表于商 丘师专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和徐祝林的中晚唐悯农诗艺术探幽( 载于辽宁商专学报1 9 8 8 年第3 期) 。前者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唐代的悯农诗,分别是中晚唐悯农诗的主要作者、中晚唐的 悯农诗、中晚唐悯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美学价值,此文对悯农诗的探讨要比谈中 国古代悯农诗要有深度和价值。但这些论文是总体上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视野还显得不够 开阔。 除了这三篇探讨古代悯农诗的论文和研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论文之外,更广义上的古代农 村题材诗歌的论文了了无几,只有几篇相关的论文如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杜甫为什么描写 劳动人民的疾苦? 、贾雄则农伤,浅谈白居易讽喻诗的人民性等文章。在论著方面除了上 世纪3 0 年代孙很工出版过一本唐代的劳动文艺以来,研究唐代农村农民生活的诗歌,甚至整 个吉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论著还没有看到。总之,对唐代悯农诗已有的研究 成果中,或是深度和广度不够,或是出现一定的空白,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闻一多歌与诗,神话与诗 第2 0 1 页 。详见朱自清诗言志辩。 3 第二节、唐代悯农诗的情感取向 唐代文人创作悯农诗,其怜悯同情农民的心态是放在第一位的,特别是那些出身贫贱和长期 在社会底层任职的文人,他们由于直接接触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就更容易了解到农民的苦难。概 括来说,唐代悯农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农民的怜悯同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 正如贾谊所说的那样,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虽然他的话夸张了一点,但 农业劳动的艰辛不可避免,这是不容置疑的。特别在当时劳动生产力还不发达,主要还是手工劳 作的情况下,农民就更辛苦了。唐代悯农诗中,有许多展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风坐男使女 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 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 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这是杜甫的负薪行o ,全诗描写了夔州妇女长期辛勤的劳作而导致未老先衰,最后两句“若道 巫山女租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可谓是发人深省,诗人虽然是在发问,但答案已在不言中:长期 辛苦的劳动,使得许多如昭君一样美貌的女子变得“粗丑”。 戴叔伦的女耕田行9 则读之使人不禁落泪。姐妹两个,由于母亲年迈,哥哥从军,而未娶 亲,只好自己下田耕种。而耕田必备之耕牛却因灾疫而亡,无奈何只好把未织成的绢卖掉买刀, 以刀代牛来耕种。毕竟是女儿家,下田羞怕别人看所以用头巾遮面,“不见路人唯见土”,身体苦 而心里更苦。然而,耕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心中无忧了,还要看天公是否掉下眼泪,以救秧苗之 饥渴。最后用比兴手法寄寓作者对此二女深深的同情,本当青春年华却只能劳苦如此,怎能不使 人感到痛心? 此诗虽特写此二女,但对农民劳作过程艰辛的描写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张籍的 江村行则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图,但这幅图画不是一般文人诗笔或画笔之下的诗 情画意,而是充满农民劳动的艰辛: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表半染芦中泥田头刈莎结为 屋,归来系牛还独宿。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飓飓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 田。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在这首诗中,安静祥和的气氛没有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已在不言中,环境的恶劣( 疮伤、山虻、 酷热等) 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一句“一年耕种长苦辛”更是点到了所有耕种者的心理。 江村行中不但有稻田耕作,还有妇女的采桑养蚕。在以男耕女织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中国 小农经济中,织妇的痛苦并不比在外耕作的男子轻,而且也远非张籍诗中所表现得若隐若现那样。 o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一。 o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原诗为: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 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 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苫,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岗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 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演满衣 o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 4 在唐代诗歌中,表现织妇艰辛也成为悯农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王建的当窑织。写织女起早贪 黑,辛苦织布,但最终结果却是“姑未得衣身不著”。织布辛苦而不得衣,使她们有时也羡慕青楼 倡女,因为她们“十指不动”就可以“衣盈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自居易的缭绫诗更是对织女寄以深深的同情: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 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表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 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异彩奇文 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 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殷里 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9 诗歌通过对比来表现女工的辛苦,其副标题“念女工之劳也”即为此诗之主题。此外,牡苟鹤的 蚕妇一改前人用古体写悯农诗的方法,采用近体诗却突出了令人震撼的内容:“粉色全无饥色 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织妇和耕夫一起构成了农民劳动的 痛苦。 如果说仅仅有农业劳动中的辛苦,那么对于农民来说也许再幸福不过了,因为有收获就必须 付出劳动,甚至是艰辛的劳动。如果农民能自由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那么农民还夫复何求呢? 然而这基本是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对于农民来说,劳动的艰辛只是其苦难的一少部分,更多的苦 难则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或者说是人为因素) 造成农民苦难主要的原因。 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 旱灾、涝灾和蝗虫被称为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可以说,在自然状态下,农业的最大敌人也 就是自然灾害了,这就使得原本应该稳定的春种秋收的农业变得不稳定起来。灾害来l 临,庄稼轻 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农民的生活也就无从保障。于是,表现农民自然灾害时期的生活状态也 进入文人的诗歌之中。 在唐代,旱灾的发生甚是频繁,仅载于新唐书的大旱灾就近八十次,而有的时候竟是连 年大早,如唐太宗贞观元年到贞观四年,每年都有旱灾发生,也正如新唐书所说的那样:“自 太上皇传位至此,而比年水旱。”大早降临,天气酷热,人畜乞水,禾苗待雨,大干生灵,嗷嗷 待哺,也正如白居易夏旱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早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嗽嗷 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诊气, 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 此诗写于元和九年。,自居易居于华州下邦,当时华州大早,作者所记即为当时情景。天气酷热, 金石欲镕,而况禾苗乎。在这当中,农民是最苦的,因为他们辛苦耕种的庄稼即将枯死殆尽,这 o 全唐诗 卷二百九十八原诗为: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 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项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茇 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o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 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三。 9 新唐书卷三十五志五行二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四。 o 据朱金诚白居易集校笺 ,第6 2 页 5 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寄托啊! 他们没有国家的俸禄,一年不收就无法生活。作者的悲悯之心油然而 生,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更加心碎,只好叩问苍天,而苍天无语,酷旱依旧。 元稹的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写于任职同州时期,诗中“一早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可见旱灾之重。谚语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如今呢,“腊雪不满地,膏雨不 降春”,冬不雪,春不雨,禾苗还将若何? 晚唐诗人齐几作为一名僧人,本是四大皆空,但写农民 苦难的诗歌比比皆是,这实在是难得。其诗苦热行描写了在旱灾中农民盼雨的急切之情:“火 云峥嵘焚沆寥,东皋老农肠欲焦。何当一雨苏我苗,为君击壤歌帝尧。”。 大旱时期最盼望的莫过于降雨了。农民欢喜其庄稼收成有望,生活有了依靠,这时农民的劳 动,即使很辛苦心里还是快乐的,读杜甫大雨诗即可知其中的心情: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执热乃沸鼎,纤缔成绲袍。风雷 飒万里,霈泽施蓬篙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流恶邑里清, 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鹌鹤,隐几望波涛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 毛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盛吾家操。 其实不只农民喜悦,文人们也欢喜异常,因为下雨不但可以减轻暑气,而且使他们的悯农之心稍 稍得到慰藉。下雨预示着丰收,农民的生活就将有所依靠了。所以,诗人对旱灾之后的降雨是异 常敏感的,写喜降甘霖的诗句在唐诗中也是俯拾皆是,如“川上风雨来,洒然涤烦襟。田家共欢 笑,沟浍亦已深”、“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9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o 等等。 久旱逢甘露确实让人感到喜悦,但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如下雨过多,便成为涝灾。洪 水过处,人畜、房屋、庄稼,皆遭严重破坏,其灾难程度与旱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唐代大 水之灾也是经年不断,即便是被称为唐代社会颠峰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大水之灾几乎年年皆有, 民众、农业受灾不计其数,高适的东平路中遇大水即记述天宝四载河南、睢阳等郡发生水灾 殃及东平郡的情景: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濒洞涵田畴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 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 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 忧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 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连绵秋雨,荡尽川原,放眼望去,一片狼藉。稼穑随水漂流,秋收已经无望,农民生活也已经无 望。作者心里郁气沉结,“纵怀济进策,谁肯论吾谋”。现在面对受灾沉重的农民,只能把希望寄 托在“圣主”身上:诏令开仓济民、田租罢收。 我们看下面两首诗: 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o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九 o 全屠诗 卷八百四十七 o 全唐诗卷二百十九。 o 戴叔伦喜雨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 o 白居易喜雨,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二 王驾夏雨,全唐诗卷六百九十 。李中喜春雨有寄)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七 。全唐诗 卷二百十二 6 来鹄云o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农家望睛o 这两首诗都是写农民翘首期盼、焦急万分的心情,但他们所盼望的内容却是截然相反的。第一首 写农民对降雨热切期盼,以浇灌枯死的秧苗;第二首写农夫对天睛望眼欲穿,以归仓麦场的粮食。 比较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为生计着想,可过程却正好相反。干旱时盼望下雨,下雨时又盼 望天睛,也许苍天就是这样的无情。在旱与涝的轮转中,农民始终摆脱不掉自然的锁链。 旱涝可以说是人类所不可避免的灾害,而蝗灾则属于突发性的灾害。蝗虫灾的发生往往是因 干旱天气而起,因蝗虫喜干旱酷热,在这种天气下繁殖异常迅速。蝗虫随处可见,然而一旦大面 积发作,遮天蔽日,草木尽毁,对农作物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大小 蝗灾共发生过三十多次,其中以贞元元年夏天为最,“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 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瑾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足见灾难危害 之重。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捕蝗前半部分所写即是这场灾害发生时的情景: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 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问,不见青苗空赤土。 “不见青苗空赤土”也许不是夸大之辞,旧唐书记载这次蝗灾说:“七月,关中蝗食草木都尽。 甲子,诏:一虫蝗继臻,弥亘千里。菽粟翔贵,稼穑枯瘁,嗷嗷蒸人,聚泣田亩。”。蝗 灾降临,其最大受害者当然还是辛苦的农民,戴叔伦的屯田词便记述了蝗灾中的农民境况: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 至,青苗食尽馀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 木驱牛驾车八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春天种下的禾苗,却受到干旱的侵袭,眼看收成无望,谁知又遇到蝗灾,青苗被食尽,而家无遗 一粟,衣食尽无,生活无望。“艰辛谁知”? 农民知! 诗人知! 读者也知! 而“望断天南泪如雨”, 谁之泪? 农民耶? ! 诗人耶? ! 读者耶? ! 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如果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这次灾害还是可以避免的, 而给农民生活带来苦难的人为因素,却是人类社会所永远不可避免的。何为人为因素? 兵也! 税 也! 吏也! 三、战争对农民造成的影响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战争似乎永远不可避免。战争,或主动、或被动,或对内、或对外, 一旦爆发,必然给国家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这必然殃及到农业,从而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和沉重的负担。 纵观唐代历史,可谓是内战外战,接连不断。安史之乱以前,其战争主要发生在大唐帝国与 周边民族之间,属于对外战争。这些战争,有的是被迫应战,有的是主动开边。不管原因如何。 战争大都以胜利而告终,从而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个全盛的王朝。受此影响,这个时期战争题材 。全唐诗) 卷六百四十二 9 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一 o 新唐书卷三十六,志五行第三 ”全唐诗) 卷四百二十六 旧唐书德宗纪) 卷上。 全唐诗) 卷二百七十三 7 的诗歌( 即边塞诗) 大多蕴含着豪迈雄浑之气。虽然战争也给农民带来负担,但这一方面的悯农 诗却被扫出诗歌的领地。 安史之乱是唐代最长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深深震憾了文人 的心理。这时的战争诗失去了以前的豪迈,战争成为文人心头沉重的巨石。以战争给农民带来的 灾难和负担为主题的悯农诗也就从此开始。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周围少 数民族部落又开始不断骚扰边境,于是对外作战又重新成为国家的外患。然而更频繁的战乱则发 生在国内,许多地方的节度使有的背叛朝廷,有的互相攻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再加上“藩镇 割据”,到了唐代末期,中央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约束力,各节度使之间互相进攻和占领更 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加上黄巢张仙芝起义,国内一片混乱。内忧外患最终使辉煌的李唐王 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战乱频繁,殃及农民。战争对农业破坏和给农民带来的各种苦难,在张籍的西州诗中一 一表现出来: 羌胡据西州,近甸无边城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胡骑来无时,居人常震惊嗟我 五陵闽,农者罢耘耕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生男不能养, 惧身有姓名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战争增加了农民的租税负担,苦也;“嗟我五陵间,农者罢耘耕”, 战争对农业造成严重的破坏,二苦也;。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农民被迫服兵役,三苦也。 兵家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虽是军队短兵相接,但没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想打胜仗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也就有了富国强兵之说,富国在前而强兵在后。然而,长期的战争,军 费开支就成为国库支出的一个重大方面,而军费开支最终还要从农民的赋税中收取,这无疑更加 重了农民的负担。我们且看元稹的田家词( 一作田家行) :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蔟蔟,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剧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此诗的每一个字都可谓是农民滴滴辛苦泪。年年辛苦耕种之所得,却被送往军中作军粮,谁知连 送粮的耕牛也被士兵给吃了,来年送军粮只能挑担而去。辛苦最后,却倾家荡产。欲哭无泪,实 在是官命不可违啊。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寄托。官早胜仇早覆”,以此幻想能减轻他们本来就已经 十分沉重的负担。 老子说:“大兵过后,必有凶年。”战争,无论对内对外、正义非正义,都会影响到农业的生 产,有时甚至还会对农业造成极大的破坏。元结在酬孟武昌苦雪说:“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 忧。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长期的战争,征兵和徭役,使得耕 田者越来越少,耕牛有时也被充军旅之用。这样,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以致荒芜了,也如刘叉 诗冰柱中说:“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垄上无桑 麻。”。张继的送邹判官往陈留( 一作洪州送郄绍充河南租庸判官) 中云:。齐宋伤心地,频 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此诗中战争对农业的影响就不仅仅是男耕,而且也影响 到了女织。张祜的悲纳铁日:“长闻为政古诸侯,使佩刀人尽佩牛。谁谓今来正耕垦,却销农 。新唐书的各帝纪传中对每个时期节度使叛乱都有具体的记载,这里不再列举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三。 。全唐诗卷四百十八 。全唐诗) 卷二百四十一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 9 全唐诗) 卷二百四十二。 8 器作戈矛。”o 这里涉及到战争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即把农具铸造成兵器。工具已失,民何 以为农? 耕者、织者,耕牛、农具,生产力的三要素已失其二,即使面对劳动对象又有何用呢? 如此一来,农业不毁,未之有也。 在战争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中,最惨痛的莫过于服兵役了。战争是残酷的,“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上战场的第一天起,性命就已不在兵士自己的手中,而是把它交给了上帝。这不仅仅是一个人 的痛苦,而且也是一个家庭的痛苦,是社会的痛苦。所以,在服兵役者离家之时,其凄惨场面可 追逼白发人送黑发人。杜甫兵车行所写即是这样凄惨的场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 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牵衣顿足阑道 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去时里正与襄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 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 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 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队伍行处,尘埃冲天,而生离死别的哭声似乎比尘埃还要高。一旦离去,何日是归期,这是兵士 和亲人都不敢想像的,因为古来战场,白骨委地,生还希望,近似渺茫。虽一人离去,却祸及全 家,田地无人耕,遍地生荆杞,唯有女人下田地,只看禾苗不见粮,粮之不收,租将何出呢? 作 者由此感慨,生女更比生男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这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伤心之 余无奈的想法。 战争给农民带来深重的苦难,然而在当时社会下,只要有战争存在,这些苦难不可能消失, 农民仍然会饱受战争之苦。张籍面对农民的苦难,无奈地吟出:“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所愿 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西州) 只要国难消除,天下太平,也许农民就不用受这些苦难困扰了 吧! 四、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古往今来,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并向政府交纳赋税是无可非议的义务,但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社会里,特别是在明清以前,工商业发展迟缓,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中央和地方政府 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税收。单一的经济结构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在大多数情 况下农民生活困苦的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少数太平的年代里,农民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 小康生活。 在唐代悯农诗中,反映赋税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的诗歌是最多的,因为赋税是造成农民困苦 最主要的人为因素。农民最大的希望无过于丰衣足食,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把自己辛苦劳动所得 成果大多数或全部输入官家以至于终年缺衣少食。白居易的观刈麦写一个妇人在麦子收获季 节刚过却携子来田里捡遗留的麦穗,这让人感到迷惑,为什么现在就没有粮食了呢? 原来,“家田 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税收变得近乎无情,这和强盗还有多少区别呢? 这边捡麦穗充饥,而另一 边却以拾橡子为食。张籍野老歌说:“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 儿登山收橡实。”o 仅有的一点粮食已经被收走,只得拾橡子以充粮食。农民一年辛勤劳动,到头 来自己却连充饥的东西也没有。这里还揭示了税收的不合理现象,一边是农民以橡实充饥,一边 是官仓中粮食化为土,夸张的语言中包含诗人和农民共同的愤怒。不合理现象还不止这些,自居 易的买花也从不合理的现实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京城之中,富豪之家,闻道花开,争相购 。全唐诗 卷五百十一 9 全唐诗,卷二百十六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 9 买,可是他们不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只有身体力行的田舍翁才知其中味,可他除了 唉叹又能做什么呢? 以橡子为食物的不只张籍诗中的父子两个,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橡媪叹中描写一位同样以 橡粟为过冬食物的老女人。新稻收获,用最精之米去交税,但又被官吏克扣殆尽,一个老妇人又 能怎么样呢? 看着空荡荡的家,只好去拾橡实来“诳饥肠”,一个“诳”字写不尽老人心中的酸咸 苦辣。和张籍的“野老”一样,同是拾橡子,同是为了充饥,其原因同是由于交税之后而家无余 粮,其结果也同是生活的困苦异常,这世间同样太多了。皮日休的另一首诗农父谣则写地域 税收的不平衡而造成部分地区农民租税的过分繁重: 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如何江淮粟,挽漕输成京黄河 水如电,一半沈与倾均输利其事,职司安敢评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奚不车其粟, 用以供天兵美哉农父言,何计速王程。 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制度的一个弊端就是造成全国税收不均。由于“量出制入”来确定 租税额,税额是由各地分摊征收而不是原来的全国一致的标准,由于人口的差别,各州的农民负 担的税率就轻重不一,于是就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慢慢形成全国各地租税额极其悬殊。再加上江 淮地区乃富庶之地,征收的税额要比其他地方繁重,就更使得那里的农民负担过重,所以就出现 了诗中农父的冤辞。此辞呈所含之“冤”为:一人税十人征,税额繁重也:运粮船翻入河,农民 心痛也;三川三辅却不运,乃征税不均也。诗人赞其言,却无力改变其命运,只有惋惜而已,只 有同情而己。 另两位晚唐诗人聂夷中和杜苟鹤在诗中对农民租税繁重的揭露也是不遗余力,聂夷中。二月 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等,杜苟鹤“任 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倒略安存”。、“官家不管蓬蒿地, 须勒王租出此中” 、“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等等。这些诗句用辛辣的语言抨击着 当时的社会,寄托了诗人的同情心理,也透露了他们心中的愤懑。 租税繁重,而农业经济的另一部分一织作,其负担也不比租税轻。农民除了交租税,还要 勤于织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丝织品或作为赋税的一部分直接上交政府,或作为商品换取银钱 以交纳赋税。所以写农民这一方面赋税繁重,也成为悯农诗的重要内容。 王建的簇蚕辞写农民举行仪式向蚕神祈祷,以求蚕茧丰收,这时农民心里也许是快乐的, 但实际上却是为了能顺利交税而祈祷,新茧采下来,首先要把最好的送往官府,因为早“已闻乡 里催织作”。唐彦谦采桑女中说:“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孟子梁惠王下 篇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养蚕也是如此。二月本非养蚕织锦的时 节,可官家却催逼农民交纳赋税,这已经夺其时了,圣人之言在利益面前又有何用呢? 这和聂夷 中的诗句“二月卖新丝”所揭示的问题是相同的。晚唐诗人司马扎的 蚕女则写一个在官府赋 税逼迫之下的悲苦织女: 齐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娄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呜梭 夜迭晓,犹恐不及时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o 全唐诗卷六百零八 o 咏田家( 一作伤田家) ,全唐诗 卷六百三十六 o 山中寡妇( 一作时世行 ) ,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o 乱生逢村曳( - - 作 时世行 ) 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o 伤硖石县病曳 ,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三。 。田翁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三 。全唐诗) 卷六百七十一 全唐诗) 卷五百九十六 在官税逼迫之下,只能通宵达旦,辛勤织作,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桑叶在青黄中交替,蚕 丝在织机上装卸,可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忧蚕桑,实为苦赋税。结发期至,未敢奢想:邻居 嫁女,徒有羡慕。只有低头叹息,而这叹息声又淹没在机杼的鸣响之中,此中滋味,问谁领会得 来!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实际结果则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 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其一个原因便是农民赋税繁重所致。有的农民为了逃避赋税 而弃农从商、四海为家,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户籍也无从在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逃避繁重的 赋税,正如张籍在贾客乐中所说:“年年逐利复西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 业长为贩卖翁。”9 有些诗人就从商人的角度来入手作诗,侧面反映农民赋税的繁重,如姚合的庄 居野行: 客行野田闻,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 尽东西,道路侵垄亩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古来一人耕, 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罴 黎。 在这首诗中,作者怀着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有同情又有忧虑。农民赋税繁重,于是集体经商,因 为“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不税商”恐怕不是实际情况,但在作者看来,商人居无定所, 所以不会像农民那样每年定期交税。可是,人去村空,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何以为食? 民以食 为天,田不出粮,采玉探珠又有何用呢? 但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弃农从商是持否定态度 的,这也是传统思想在诗中的流露。 刘禹锡的贾客词。则是通过描写商贾的富庶来反衬农民的苦。首两句“贾客无定游,所游 惟利并”和张籍的“年年逐利复西东”反映的是相同的内容。中间则写商人经商的过程以及他们 的富有,而最后两句“农夫何为者,辛勤事寒耕”则是此诗的中心所在。农为本,民为本,可最 劳最苦的却还是农民。 农民最苦的是赋税,但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中,如果能在交完税后家中还有剩余,对农民来说 则是极为高兴的事,就如王建的田家行所写得那样:“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 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 得官家足。不望入1 :3 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农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可以说, 在直面农村现实的诗歌中,其他诗都是沉重的格调,惟有这一首显得轻松,可谓是悯农诗中唯一 一首“快诗”。 与赋税系在一起,便是沉重的徭役,它也成为农民负担的一部分。唐代的租庸调规定,每丁 每年必须服役二十日。应该说,徭役和赋税都是农民应尽的义务,但徭役又和赋税一样,在实际 中这些政策并不是合理地实施,而是多重原因造成农民徭役负担过重。有些时候,一项工程是泥 土混着农民的血、泪、汗筑造起来的,张籍的筑城词中所展示的就是这样凄惨的场面: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 短衣渴无水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来尽 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万人筑城,场面何其壮观,而场面又是何其悲惨,这是筑城劳工的血和泪。长年累月,却衣食无 。晁错论贵粟琉) ,古文观止 ( 卷之六) 。全唐诗卷三百八t 二。 。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八 9 全唐诗 卷三百五十四。 全唐诗 卷二百九十八 9 全屠诗 卷三百八十二 1 1 有;劳累无力,仍抛杵作工。前有筑城之重土,后有军吏之响鞭。无食无力加鞭子,城未成而人 皆死,可怜生当门户的男儿之躯现在却没入城墙的泥土当中。使人不由得想起张籍西州中的 诗句:“生男不能养。”一写筑城,一写战争,其悲惨又有何异? 男儿化作城下土,可服徭役并不只是男人,有时妇女也要为官家服役。据唐六典记载, 唐朝设少府监,专门掌管宫中百工技能的政务。此部门挑选有技能的工匠,在原住州县专立户籍, 轮流到少府监服役,也有在家为官府作工而不必到宫中的工匠。少府监虽为掌管百工,其最主要 的任务是织缍。如王建的织锦曲就写一个在家为官家织锦服役的女工辛苦的生活: 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回花侧叶与人 别,唯恐秋天丝线干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 卷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钒欲堕垂著肩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呜前一匹千金亦不 卖,限日未成宫里怪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 歌。 为自家织锦,虽辛劳但也有自由,而为官家织锦则更加辛苦,因为“限日未成宫里怪”,所以为了 完成任务,女工只能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做工,“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其辛苦 程度也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 赋税和徭役是农民应尽的义务,但是在实际中,农民的负担要远远超出应当承受的能力。其 原因有国家政策的失误,但更多情况下,则是在实行过程中政策操作者( 主要是奸官猾吏) 对农 民的欺负和压迫,这就造成农民苦难的另一个方面。 五、奸官猾吏对农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