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 专业:中国哲学宋明理学 研究生:刘洪兵指导教师:蔡方鹿 摘要: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以理学开国,程朱之学成为官方哲学。与此同时,以 王守仁思想为代表的心学也盛行一时。明中叶逐渐形成理本论、心本论、气本 论三论并立的局面。吴廷翰是明中叶继罗钦顺、王廷相之后的气本论哲学家, 也是他们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吴廷翰以易论道,以孔子之言为准,指出气 “为天地万物之祖,以气言理,以气言性,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观、认识论、人 性论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论述。其学术思想长期不被学术界重视,而他的理论 却为日本古学派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明代理学吴廷翰气本论 w u t i n g h a n sp h i l os o p h y t h e o r i e sa n d i t ss t a t u s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uh o n g b i n g t u t o r :c a if a n g i u a b s t r a c t :z h uy u a n z h a n gf o u n d e dm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s t a r t e dt h ed y n a s t yb a s e do n t h e o r yo fl i t h e o r i e so fc h e n ga n dz h uh a db e e np h i l o s o p h yo fg o v e m m e n t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w a n gs h o u r e n st h e o r yo fx i nh a db e e np o p u l a r t h e r eh a db e e nk i n d so f 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i e si nt h em i d d l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鼢t i n g h a nw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 p h i l o s o p h e ra f t e rw a n gt i n g x i a n ga n dl u oq i n s h u n w ut i n g h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w a sb a s e d o nc h n ga n dc o n f u c i u s v i e w h et h o u g h tn l a to iw a st h es o u r c eo fu n i v e r s e h e e x p o u n d e dn a t u r e ,e p i s t e m o l o g ya n dt r e a t i s eo fh u m a nn a t u r e h i st h e o r yw a s n e g l e c t e di nc h i n at h e n b u ti n f l u e n c e ds o m ej a p a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e r s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o r yo fl i ,w ut i n g h a n ,t h e o r yo fq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蓥麦廛丝蕉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前言 吴廷翰是宋明理学思潮中明代气学流派的著名人物。他的气“为天地万物 之祖的思想是对张载气学的丰富发展,也是对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 无理 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挥,在明代气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末农民大起义,朱元璋从一个农民起义军战士成长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元 帅,最后带领义军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定都应天,建立了明王朝。朱元 璋夺取政权以后,他和他的后代君主都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以维护和巩固朱氏 江山。 在经济方面,朱元璋对民众采取“安养生息 的怀柔政策,严禁各级官吏 横征暴敛,肆意掠夺。他还准允农民开荒种地,并大兴水利,减免税收。他说: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 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 朱元璋执政三十年来,明朝的生产力得到了极 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到了明代后期,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初现资本主义经济雏形。 在政治方面,朱元璋总结了自汉以来历代统治阶级的衰亡教训,采用严刑 峻法大肆陷害、屠杀开国功臣或者他认为对他统治有威胁的文武官员,正可谓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其后代更是继承衣钵,大搞宦官干政,特务统治。明 黄宗后,明王朝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 在文化学术方面,为了加强对所选官员的精神奴役和思想控制,朱元璋大 力提倡程朱理学,把理学提高为官方哲学,即所谓“以理学开国”,书必读孔孟, 学必讲程朱。为了为明王朝国家机器培养后备干部,朱元璋通过两条途径来选 拔官员,即国子监和科举考试。国子监设在应天,主要招收对象是各级官员的 子弟,这些人得先由地方学校推荐才能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所学内容,主 要的还是朱元璋亲自书写的御制大诰以及大明律令、“四书 、“五经” 等内容。御制大诰及其后的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其实就 是一种法律体例,通过对所惩杀官员和民众的罪状罗列,以此来警告官民不可 犯上作乱,轻举妄动,为官必效忠国君,为民必勤恳耕作、缴纳田赋、服从统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页。 e 王廷相:雅述上篇,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8 4 1 页。 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开国规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治。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今后科举岁贡生员,俱以大诰出题试之。 并朱元璋在和国子博士训示时强调“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确定儒家经 典“四书”、“五经 为生员必读书目。各级科举考试时,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 命题,而考生也必须用古人的语气根据指定的经书和注解的内容写文章。这种 命题答题方式逐渐形成固定格式,即为八股文。八股取试自唐宋发展、演变、 完善而成科目,是为官从政的不二途径,明朝沿用此法以选拔官员。不同的是, 取试所用教材已新增了理学内容。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受皇帝的指示,将宋元 儒学之说编集而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钦定考试内容。后又编撰性 理大全,集合宋儒学说约一百二十余家,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一卷,通 书二卷,张载的西铭一卷,正蒙二卷,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七卷, 朱熹的易学启蒙四卷,家礼四卷,蔡元定的律吕新书二卷、蔡沈的 洪范皇极内篇二卷等,另收录诸家言论,分为:理气、鬼神、性理、道统、 圣贤、诸儒、学、诸子、历代、君道、治道、诗、文等十三部分。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三十七, 赵傲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一、理学在明代发展状况 ( 一) 明代中后期社会政治危机 公元1 3 6 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朱元 璋及其子朱棣都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朱元璋父子执政的两个时期, 明朝经济有了较大恢复与发展。 到了明朝中叶,朱明王朝开始盛极而衰,各种矛盾尖锐,社会政治危机频 发。和以往历代封建政权相似,明代政治危机的根源也是土地,矛盾的对立方 仍是统治阶级与农民。皇亲国戚、大官僚都疯狂进行土地掠夺,明神宗万历年 间( 1 5 7 3 - - 1 6 2 0 ) 德王朱见磷曾侵夺山东白云湖等地方的大量农民土地,与此 同时,潞王庄园田地达四万倾;明熹宗朱由校时,桂王朱常瀛和惠王朱常润以 及瑞王朱常浩都占庄田两万倾,福王朱常洵在河南见藩时,由于河南土地不够 两万倾,便把湖广、山东等地的土地划归福王。据明史记载,明代中叶后, “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 与此同时,大官僚大地主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掠 夺和侵占。就这样,通过一系列土地兼并,绝大部分土地都从农民和小地主手 里集中在了皇亲国戚、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即所谓的“皇庄、“官庄。农民 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反抗,到了明中叶,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此起 彼伏。著名的有明英宗( 1 4 4 8 ) 时期,佃农邓茂七在福建沙县起义,以反对沉 重的苛捐杂税;明宪宗成化六年( 1 4 7 0 ) ,李原领导流民在湖北发起暴动,义军 一度发展到一百多万人。明武宗正德三年( 1 5 0 8 ) ,山东农民发动起义,次年, 王浩八在江西万年县姚源洞发动起义,同时,蓝廷瑞在四川率领农民起义。明 武宗正德五年( 1 5 1 0 ) ,京畿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战争爆发。此次农民起义迅 速发展到十几万人,历经三年,并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江西、 安徽、江苏八省展开斗争,并三次逼近北京。比较著名的还有:正德十一年 ( 1 5 1 6 ) ,谢志珊、蓝天凤等在赣南发动起义。明世宗嘉靖元年至嘉靖十二年, 先后有两广农民起义,山东青州矿工起义,湖广农民起义,山西、陕西农民起 义。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推翻明王朝统 治。明王朝由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最后又被强大的农民力量推翻。明朝残存 官僚、地主又联合清兵,一起镇压了起义,并在血泊中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 。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建政权:清朝。 可以看出,明朝统治到了中叶,政权由盛而衰,面临诸多危机。明初被朱 元璋定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更显僵化、教条之弊端。 ( 二) 明代程朱理学的没落 理学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和佛教思辨体 系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唐代统治阶级采取儒、释、道并用的政策,以为三教 可以相互补充,能够长久维持唐王朝的统治,但是三教并没有保住唐朝,也没 有能够抵挡住农民革命的风暴。相反,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被推翻了。这就使 得后起的统治阶级不得不重新考虑,寻找新都思想统治的工具,来加强对农民 的思想统治。地主阶级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 统治思想的理学,便应运而生了。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独特的一个时期, 这时的封建社会已步入后期,明代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也最为典型,在科举考 试制度的推助下,理学自宋至明,已经发展到了成熟至极的地步。其深度和广 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着明代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程朱理学在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被定为官方哲学。学子读书,官员从政 都必须按照理学之标准行事,人们不敢反对理学。学生参加考试,只能在指定 的儒家经书范围内答题应试,宋儒剩饭被反复翻炒,大家高谈性理,故弄玄虚, 以此表明对朝廷之忠心。若有学者逆势而行,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惹怒朱元 璋,轻则杖刑,重则诛杀,并灭其九族。永乐二年( 1 4 0 4 ) ,江西饶州的朱季友 就因诋毁理学而被“发州决杖:“饶州儒士朱季友,诣阙上书,专诋周、程、 张、朱之说,上览而怒日:此德之贼也。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所著书, 日:无误后人。”铆 “这种尊崇程、朱,排斥他说的文化专制主义给封建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 一是思想僵化和学术停滞,二是道德虚伪和人才空乏。 “程朱理学独霸明代 论坛,使不少知识分子只知空谈心性之学,死背程朱之书,醉心于功名利禄,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2 页。 宝颜元:存学编卷一,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口陈鼎: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 固葛荣晋:王廷相与明代气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8 页。 4 对于经世致用的实学却一窍不通。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满口仁义 在现实问题面前,他们束手无策,是一批无用的迂腐之徒。 王守仁较早的认 识到了“笃信程朱的弊端,他认为,如果再继续墨守程朱一家之言,已经不 能挽救日益衰颓的社会、政治、文化危机。他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 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 他还说:“今天下之不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 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 王守仁把“天下之不治 归之于“学术之不明”,也 就是“笃信程朱 带来的结果。为了治天下、明学术、变士风,就必须有一种 新的学术理论来代替程朱理学,于是心学在明代中期以后找到了复兴的社会背 景和理论支撑。 ( 三) 明代心学的发展及其弊端 王守仁( 1 4 7 2 1 5 2 9 )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做过南京吏部尚书。王 守仁早年做过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远贬贵州,后被明统治者从新重 用。王守仁所在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明朝内外交困的时候,他在长 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得出了一条经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 所说的“山中贼”即是农民起义军;“心中贼”即是农民反抗地主和封建统治的 思想。于是,他一面残酷坚决镇压农民起义“破山中贼”;一面四处讲学,积极 宣扬他的心学以“破心中贼”,企图从思想上麻痹和控制人民,挽救明王朝的统 治。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他对佛教禅宗的理论加以吸收 利用,直接继承和发展陆九渊创立的心学,成为中国集“心学”之大成者。后 人将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合称“陆王心学”。 王守仁年青的时候,曾一度信奉朱熹之学,他虔诚地按照朱熹的“格物穷 理”的说教去做:“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 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 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其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 葛荣晋:王廷相与明代气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9 页。 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答储柴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二送别省吾林都宪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别录二奏疏扎卷四与杨士德薛尚谦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 守仁与朋友都面对竹子冥思苦想,妄图得出竹子之理,最后“劳思致疾也终 无所得。这在年轻的王守仁心里埋下了改造程朱理学的种子。后来王守仁官贬 贵州,龙场三载终悟出:“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 上做。 圆 王守仁自称自己的思想发端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他又继承陆 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的心学思想而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 的类似命题。他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意思是, 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整体。他还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这样,王守仁便把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 思想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造和发挥,他认为“人心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 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具体体现而已。于是,王守仁提出“心 外无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理”的中心意思是说,心是人的主宰, 心最主要的是道德理性。人最重要的是心,心是人的力量之所在,智慧之所在。 而他说的这个理就是儒家伦理的道德理性,以此宣扬这个“理 是人心固有而 不用外求的。“心即理 是对“心外无理的进一步说明和阐述,王守仁认为天 赋道德的个重要特征就是“善”也是“诚”。而“善 、“诚”都是心之未发状 态。区别于程朱理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程朱把儒家伦理之理捧到天上,而王 守仁把儒家伦理之理藏于心中。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即把儒家伦理思想固有化 和纲常化。 王守仁的心学是在明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程朱理学日益衰废的大背景下 发展起来的,是对儒家伦理学说的继承发挥,是以明王朝统治阶层的利益为出 发点的,主要目的是破除老百姓的“心中贼”。它的出现给教条、死板、僵化的 以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的社会注入了活力,王守仁的弟子,泰州学派的王艮曾 经将王守仁的思想广为传播。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得到部分底层 人民的追捧。但是,王守仁的思想最终也没有动摇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地位, 函王守仁撰: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传习录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守仁撰: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传习录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答聂文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国王守仁撰: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反而成了程朱理学的有益补充,因为此两种学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时代呼唤 新的理论的诞生。 ( 四) 罗钦顺、王廷相对气学的发展 罗钦顺( 1 4 6 5 - - 1 5 4 7 ) 是明中叶著名的气学家,他晚年从事著述长达二十 余年,和同时期的王守仁、湛若水、欧阳德等人都曾有书信辩论,早年深信佛 学,后笃信儒学。他先悟禅心,后得儒家性理,自认为“年垂六十才得见“心 性之真”。他的思想学说,主要的还是继承了程朱,对于理气、心性、格物穷 理、理一分殊等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明中期心学崛起之时,罗钦顺重视 经典,提出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的思想,批判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 ,轻视 经典的思想。以大学阐发格物说,并以此对同时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提出批评。他站在气学的立场,提出心本于气和性为阴阳之理的思想,否定佛 教之心和心学之心,把人欲纳入性的范畴,反对理学去人欲的观念。他说:“夫 佛氏之所谓性者,觉;吾儒之所谓性者,理。得失之际,无待言说。然人物之 生,莫不有此理,亦莫不有此觉。 哪他认为儒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性 这 一范畴的不同理解。佛教的性,内容即觉,觉就是能悟的本性,佛家所谓“人 与物皆具佛性”,是说人与物都有能觉悟的本性,性是佛家所谓人人都能成佛 的内在根据,是佛教的全部理论基础。罗钦顺认为,佛家之“性 ,没有儒家 仁的含义。罗钦顺对佛教的批判,有些地方甚至比张载、二程、朱熹更为深入、 细致, 他称自己是道学家,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不过他与程朱的思想 也有区别,他的理气论虽从朱熹之说,但是明显有张载思想之特点。在经学上, 罗钦顺重视经典,提出“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 的思想。以大学、虞书大 禹谟、论语、孟子等经书为依据,来论述其格物说和心性有别等思想, 并以此批评了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等心学家的心学观点及王阳明的“致良知 说,从中可以看出,相比较而言,罗钦顺在阐发自己的思想理论时,比心学家 更为重视儒家经典。他赞赏宋学之理学,认为濂、洛、关、闽之学超越了汉唐 诸儒,批评佛老乱孔孟之真及汉学学者的记诵词章之学。他继承了张载的气一 元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他说:“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 。罗钦顺:困知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3 3 页。 7 不是。此处间不容发,最难言,要在人善观而默识之。只就气认理与认气 为理,两言明有分别。若于此看不透,多说亦无用也。”气上认理,就是理是 气之条理。气之条理属于气的性质,气表示物,只有存在物上才能有理。理以 气为存在的根据,气的存在必定有理,二者不分先后,不能离气言理,也不能 认气为理。从以上可以看出,罗钦顺是宋明理学思潮中气学一派继张载之后的 代表人物。“理果何物也哉? 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 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千条万绪,纷纭 胶葛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 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就是说,理并不是在气之外别为一物,故不能说理 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世界唯一的存在是气,理是气的运动的条理,气的 运动方式是理,而理却不是有意识的控制气使之运动,而是自然而然的。“理只 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往而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也。夫往而不 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 者,此理之所以名也。易有太极,此之谓也。 他修正理学流弊,批判存天 理j 灭人欲的观点,主张理欲统一,以理节欲。但他接受性即理的观点,承认 心中所具之理,也就是仁义礼智之性。 罗钦顺对心性问题十分重视,他自称其著作困知记“千万言,紧要是发 明心性二字 。其心性论在他的哲学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张载,以气论 心性,在气本论的前提下,提出心本于气和性为阴阳之理的思想,不仅在理气 问题上批评了程朱理学,而且在心性问题上批判了佛教和陆王心学。其对程朱 陆王的批评,成为理本论和心本论哲学解体的重要因素。其心性论比较独特, 虽有倾向于朱熹思想的一面,但从本原上讲,仍与朱熹思想有别。罗钦顺从心 本于气的思想出发,根本否定心学宇宙观。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心本论思想 遭到张载的批评,罗钦顺借此来批判以心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心学不识阴 阳之气,不懂心的来源,所以陷入以心为本的谬误。罗钦顺以气本论批驳了以 心为空寂,以心为物,以心为性的思想。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抽掉了心本论的 基础。罗钦顺的经学与其理学紧密结合,重视经典,批评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 。罗钦顺:困知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舨,第3 2 页。 o 罗钦顺:困知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4 页。 $ 罗钦顺:困知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鹤页。 8 的思想,这在经学史和理学史均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王廷相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针对程朱学派的理本论,提出 “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的观点。他认为,第一,元气是物质实体。道 家认为“无是宇宙本体,佛家则认为世界本来即“空”,有鉴于此,王廷相旗 帜鲜明的把气说成是一种物质实体。在他看来,元气与天地万物等相比,具有 五个特性:其一,天地万物皆是有形有象的,而元气无形无象。其二,天地万 物都是具体个体事物,而元气则是“混合之称 。其三,天地万物在时间和空间 上都是有限的,而元气在时间上无所始无所终,在空间上则茫茫无涯,都是无 限的。其四,天地万物有生有灭,元气则无生无灭。其五,元气无形无象,无 始无终,但却是实有之物。正因为元气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具备上述五个特性, 所以,在王廷相的理论体系里才能取代程朱之“理 和陆王之“心 而成为宇 宙本原。第二,“气者造化之本”。王廷相认为,“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 无间,造化之元机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日 月星辰、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所生。第三,元气是世界 本源,自本自根,“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此论一出,即对历史上一切 凌驾于元气之上另有实体的论调进行了彻底批判。 围绕理气关系问题,宋明哲学家曾展开激烈争论,南宋大儒朱熹承认理气 不相离,但是他认为“理为气本”。王廷相则针锋相对,提出“气为理之本”的 观点,他说:“夫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所谓有元气则有动静, 有天地则有化育,有父子则有慈孝,有耳目则有聪明也。非大观造化,默契道 体者,恶足以以识之。 是“理根于气还是“气根于理 ? 二程认为:“造化 者自是生气 ,即朱熹的“理生气 。王廷相针对“理生气的观点提出批判: “天内外皆气,非能生气也。理载于气,非能始气也。世儒谓理能生气, 即老氏道生天地矣 ,意思就是气作为“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只能是“理 根于气而不是“气根于理”;而“气根于理或者“理能生气”的观点实际上 哪王廷相:雅述上篇,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8 4 1 页。 。王廷相:慎言卷一,道体篇,王廷相集第7 5 5 页 。王廷相:慎言卷一,道体篇,王廷相集第7 5 1 页。 “王廷相:雅述上篇,王廷相集,第8 4 1 页。 辱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太极辩,王廷相集第5 9 6 页。 略王廷相:慎言卷一,道体篇,王廷相集第7 5 3 页。 9 是老子的“道生天地的翻版。 王廷相继承张载“太虚即气 的思想,将气分为两类:有利之气和无形之 气。他认为,宇宙万物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 太虚之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离开太虚之气,万物也就无从产生,不复存 在了:“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 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显也。王廷相所 说的无形元气是指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太虚之气,有形生气是指运行于天地 万物之中的生物之气,不论在产生天地万物之先,还是在形成天地万物之中, 都是元气贯穿始终,元气是万物的唯一本原。 王廷相反“理为气本,而承“太虚即气 之思想,首发“气为理之本”论, 这给吴廷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王廷相的元气本原论;理是气 之具、气为理之体的理气统一论;太极即元气论;理者气之理,气变理亦变的 变化论,是上承张载,下启吴廷翰的中国唯物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环节,吴廷翰 在理气观上是对王廷相唯物主义理气观的继承和发挥。吴廷翰的气为天地万 物之祖,理即是气之条理以及对程朱、陆王等唯心主义的批判,都与王廷 相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刀 o 王廷相:慎占卷一,道体篇,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7 5 1 页。 。姜国柱:吴廷翰哲学思想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4 页。 1 0 二、吴廷翰的理学思想 ( 一) 吴廷翰生平及其著作 根据吴廷翰研究专家容肇祖先生的考证,吴廷翰大约出生于公元1 4 9 0 年, 卒于公元1 5 5 9 年,是我国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气本论理学家。他主要的继 承了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吴廷翰生 活的时代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虽占统治地位,但已处于日渐衰废的年代。吴 廷翰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以及佛教神学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在明代气 本论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吴廷翰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并未被正史 所收录,散见于无为州志、江南通志、庐江府志等地方志史之中。“其 中清乾隆八年( 1 7 4 3 ) 常廷璧修的无为州志卷十五仕绩吴廷翰传记 述详细,兹录如下:吴廷翰字嵩伯,别号苏原。生而颖异,十二受易,补予 子员。正德己卯( 1 5 1 9 ) 举应天第五。明年登进士,历兵户二部主事,转吏部 文选司。与当事争执选簿,忤其意,外补广东佥事。首平黄田之乱。督抚上其 功,赐银币。更巡芩南,兼督学政。弹治时贵,风裁矫峻,人不敢干。旋迁浙 江参议,苏驿均徭,又立社学、义仓等规约以便民。翰性疾恶尚严,而意 实仁恕。家居三十年,徜徉湖山之胜。事继母尽孝,至老不衰。平生综览 博洽,恶俗儒之支离。尝上书王阳明公,又与欧阳南野、余玉崖诸公往复辩论。 与人无贵贱大小,一于敬。 根据上述史料和其他方志可知:吴廷翰字嵩伯, 别号苏原,乃因其家乡遍种“紫苏”,此种植物“臭味芳烈 ,可入中药,吴廷 翰非常喜欢,“因取以号焉”。他是明朝直隶无为州( 今安徽省无为县) 人。吴 廷翰天资聪慧,十二岁就开始学习易,并得补县学生员。正德己卯年( 1 5 1 9 ) 中举,时年2 9 岁,两年以后中进士。吴廷翰先后做过兵部、户部主事,后改任 吏部文选司郎中。在户部任职时,和长官因荐举人才而发生争执,后远调广东 任佥事,转任芩南分巡道,兼督学政。吴廷翰为官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廉洁 奉公;待人品德仁厚、不分贵贱;治学“综览博洽 、“恶俗儒之支离”。 吴廷翰于正德十六年( 1 5 2 1 ,当时吴三十一岁) 开始做官,到“年四十余, 遂致仕 ,为官十余年,辞官后“家居三十年,徜徉湖山之胜”。由于家学渊源, 再加上年富力强之时归隐故里近三十年,有大把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所以,吴 g 姜国柱:吴廷翰哲学思想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8 页。 1 l 廷翰的著述还是比较丰富的。根据无为州志记载,吴廷翰著有漫录、从 言、椟记、志略考、湖山小稿、苏原全集若干卷,由其长子吴国宝 编定,少子吴国寅刊刻而成苏原先生全集。1 9 8 2 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 所研究员容肇祖先生,对吴廷翰的著作进行重新整理、校正、标点,1 9 8 4 年2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吴廷翰集。吴廷翰集收录吉斋漫录、瓮记、椟 记、湖山小稿、文集、诗集、洞云清响、吴廷翰传,是目前为止最 为全面收录吴廷翰著作的版本。吴廷翰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吉斋漫录 里。吉斋漫录分上下两卷。吴廷翰在嘉靖二十二年自序中说:“漫录 者,漫然而录之,非有先后次序,亦非有规仿摹拟,若立言者然也。天下 之理,日新无穷,圣贤相继发明,几无余蕴。翰愚无所知,其余是理盖尝 求之,亦惟取其不疑乎心,不戾乎胜任者,而以为是耳。故凡有所见,或 得于积思,或得于偶悟,在序言中,吴廷翰提到“学之为道 , 反对依凭雷同,揣摩疑拟,自是穿凿等主观求学方法。 ( 二) 吴廷翰以易论道 “吴廷翰经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以此对 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等易图加以辨析,批评朱熹等宋 儒的易学观点。并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来论道论气,提出“气即道, 道即气 的思想,道气一体,而以气为天地万物之本原。继承并发展了自张载、 王廷相以来的气学思想,批驳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提倡 气本论。 朱熹等宋儒多以“四书 为经典诠释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吴廷翰则 以“六经 之周易为其经学诠释的主要文本和依据。他以周易之易 传为依据来论道、求理,他认为系辞等系孔子之言,所以因以此为准, 来解经求道,把这个作为其学术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经典诠释的准则。 吴廷翰认为论道之书,应以易为宗,而言论应以孔子之说为准。他说: “夫论道之书,以易为宗,而言以孔子为准,反而求之以吾心自信者为实。 地认为易传所载,即孔子之言,论道“以易为宗,而言以孔子为准, 函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页。 虚蔡方鹿:吴廷翰论道以 为宗的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 0 0 8 年第4 期。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 - 6 页。 1 2 因而根据对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解读,而得“气即道,道即气” 气本论思想。他认为气就是道,道就是气,气道一物。气先于天地万物之前而 存在,如果说还有道存在,那么道和气乃是一物,而不是并存二物。他说:“道 者,以此气之为天地人物所由以出而言也,非有二也。又说:“阴阳既分,两 仪、四象、五行、四时、万化、万事皆由此出,故谓之道。圆气既是产生万物 的基础又是产生万物的逻辑根源,他说:“天为阴阳,则地为刚柔,人为仁义, 本一气也。阴阳则得天之理,柔刚则得地之理,仁义则得人之理,故皆日道。 道者,理之可由者也:统而言之日气,分而言之日阴阳、柔刚、仁义。以得其 理谓之理,以由其理谓之道。” 此处“道 是一个万物“皆由此出”的总的法 则,但因化育物的不同,而产生“理”,“理 即“道所外化的形式与表现特 点,天道为阴阳,地道为刚柔,人道为仁义。如果说道是树干,那么理就是树 枝,而根据吴廷翰所说天地人之道“本一气也”,道本于气,道乃气之规律,是 气之客观属性,所以他所称的道,还具有“规律”的意思。 吴廷翰认为:“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 则谓之太极。 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所以气是天地万物之祖。接着,他还 详细的解释了气产生天地人物的过程:气分阴阳,而生天地,天地生四象,四 象又生四时,四时生成四物,乃至万物。他说:“盖太极始生阴阳,阳轻清而上 浮为天,阴重浊而下凝为地,是为两仪,盖一气之所分也 、“阴阳既分为天 地,天地又各自为阴阳。 阴阳又分为四象,四象生万物。其具体表现是:天 主阳,天之阳和地之阴,叫少阳;天之阳合地之阳,叫太阳;地主阴,地之阴 从附天之阳,叫少阴;地之阴从天之阴,叫太阴:这样就是所谓的四象,都是 由阴阳二气而来。四者流布,进退消长,温凉寒暑,以渐而变,是为四时。其 类则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乃其自然之序。四者变合交 感,凝聚极盛,乃成其类,则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乃 其自然之化。则此四物,是亦四象之所为,而与人物并生,同化于天地者。岂 有水火金木既生之后,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四时乃反待之以行,人物乃始感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吴廷翰集 吴廷翰集 吴廷翰集 吴廷翰集 吴廷翰集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页。 第5 页。 第1 7 页。 第5 页。 第9 页。 1 3 之以生乎? 无是理也。若日未有此质之先,原有此气,以致四物化生,其后生 人生物,亦借此气,故举而归之,非必待其质具而后气行也。然气未成质,不 过阴阳二者,名以四象,犹为指气而言。其日水、火、金、木,则皆物已成质 之名。乃复据质而追本其气乎? 窃谓圣人两仪四象之说,为得造化至理,不必 附以五行而后足也。所以,他对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对阴阳之后加入五行, 而不提四象提出质疑。他说:“若太极两仪之后,必待五行,乃成四时,而生人 物。厥惟妙理,则圣人作易,何不取象于五,而遂自四而八乎? 若以四象当 之,则缺其一;若以八卦当之,则余其三。太极图说本以明易,两仪之 后,辄入五行,而不言四象,何也? ”他认为圣人作易,并发明太极( 气) 、 两仪、四象、八卦之次序,周敦颐擅改二气五行之次序,是和圣人发明次序不 符合的。 ( 三) 气“为天地万物之祖”,道气一体之气本论思想 吴廷翰所在的明中叶,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还有罗钦顺、王廷相为代 表的气本论思想,各个学派都围绕什么是世界本原展开激烈争论。程朱认为“理 先气后 ,理为万物之本;陆王认为“心外无物9 9 “心外无理”,心是天地本原; 王廷相则提出“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的气本论思想。吴廷翰上承王廷 相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天地之间,无数混沌元气无间运动,产 生万物。吴廷翰说:“何谓道? l 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气? 一阴一阳之谓气。 然则阴阳何物乎? 日气。然则何以谓道? 日:气即道,道即气。天地之初,一 气而已矣,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乎其间也。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 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e o mo 阴阳既分,两仪、四象、 五行、四时、万化、万事皆由此出,故谓之道。 吴廷翰引用易系辞上 之“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论证自己的气本论思想,他的意思是,天地之初,只 有混沦不分的元气,元气轻重变化而得阴阳二气,然后化生两仪、四象、五行、 四时乃至万物。既然“天地万物之祖的元气是“至尊而无上”的,这就表示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9 页。 口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第l o 页。 王廷相:雅述上篇,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8 4 1 页。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6 页。 1 4 在它之上或之前再没有“道 或“理”等精神实体存在。 吴廷翰主张“理气为一物”,而坚决反对程朱“以理气为二物”的观点,他 认为理并不是超然一物立于天地之先的,非气之外别有理,理即是气之条理。 他说:“气之为理,殊无可疑。盖一气之始,混沌而己。无气之名,又安有理之 名乎? 及其分而为两仪,为四象,为五行、四时、人物、男女、古今,以至于 万变万化,秩然井然,各有条理,所谓脉络分明是已。此气之所以又名为理也。 若其杂揉不齐,纷纭桀错,为灾异,为妖渗,为浊乱,则诚若不得其理矣,然 亦理之所有也。安得以理之所有者而疑以为非理哉? ”叫他认为,理只是气之条 理,是使气“秩然井然 的脉络而己,离开气就不能谈理,理只是物质世界的 规律,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包括灾异、妖诊、浊乱等,皆为“理之所有也 ,而 且都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变化结果。 根据理气一物的观点,吴廷翰对程朱理学的“以理气为二物”以及“理先 气后”的理论,给予批判,他说:“朱子日: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有此理。 又日:当初元无一物,只是有此理。太极解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亦是此意。盖以上天之载指理,而造化、 品汇指气也。老子道生天地之说,意亦若此。此愚所以断然敢以理 气为一物,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必添注而自明也。不然,则夫子论道不若 老子之直截矣。吴廷翰认为,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圣人之 言,意思是理和气不相分离,理为气的动静变化,有关老子中“道生天地 之“道”,其意义历来许多学者都持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至今仍各说纷纭。但是, 吴廷翰在此指出程朱的“理在气先之理与道家“道生天地 之道意义一致, 即都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他通过对程朱离气谈理的批判,指出 视理气为二物,“理在气先的理论荒谬性,并在批判的同时进一步阐发自己的 气本论思想。 ( 四) “气以成性 和心生于性的心性论思想 关于人性问题,历来为中国的思想家所关注。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6 - - 7 页。 。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7 页。 1 5 老庄的性超越善恶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有“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另外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主张性恶论。后来扬雄提 出性善恶相混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此说也得到王充、韩愈等人的附和。 张载总结前辈思想家的观点,提出人性二元论,他认为,人性分为“天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 是指人具有先天的、至善的、体现天理的本性; “气质之性”是指后天的与生理条件、后天修养等结合的本性,这种性能善能 恶。先天之性是绝对的善,后天之性善恶相混,那恶只能根源于后天之性,为 了达到绝对的善,只能善返本然之先天之性,这就要去掉人欲,保存天理。后 来二程又对张载的性二元论进行了完善,朱熹认为这是张载、二程的一大发明 和贡献。他说:“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 未曾有人说到此。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i 、性成于气,“性即是气” 吴廷翰从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提出“性即是气的人性论。他认为,“气 作为人和天地万物产生的本体,人由气而生而后才有人性,讲人性不能离开气。 所谓人性只有气质之性,没有其他所谓的天地之性,因此也没有所谓的一人二 性。所以,他说:“盖性即是气。性之名生于人之有生也。人之未生,性不可名。 既名为性,即已是气,又焉有气质之名乎? 既无气质之性,又焉有天地之 性乎? 性一而已,而有二乎? 故风言性也者,即是气质。若说有 气质之。则性有不是气质者乎? 日: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 明,二之则不是盖未达之论。性即是气,论性即是论气;气即是性,论气即 是论性。而以为不明、不备,其失在于以性为理、气为气,而不肯以性为气, 故其言若是安在其不二之也? ”吴廷翰的意思是,性就是气,有了人才有性这 个名,所以有气才有人,有人才有性,更无“天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 的区 别;论性就是论气;他反对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离气谈性的人性二元 论。 。朱子语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7 0 页。 雪吉斋漫录卷上,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8 2 9 页。 一 1 6 2 、仁义、人欲皆为性 吴廷翰从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元气分为阴阳,阴阳化生万物,其中 也包括人,有人就有人性:“天之生人,以有此性也。 又说:“性之为气,则仁 义礼智之灵觉精纯者是已”。在吴廷翰的人性论中儒家伦理存在先天元气中, 元气化生万物,又将人性赋予人,所以,性既包括仁义礼智等儒家伦理,又含 人的物质欲望,性是仁义与人欲的统一。 吴廷翰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分属于气之阴阳:“仁礼为气之阳,义知为气之阴 ,与程朱类似,吴廷翰以道德理性作为性的内涵,但他以道德理性为内容的性, 作为气之条理,仍从属于气,就是说,道德理性产生于人产生这个前提,道德 理性仍属于自然界( 物质之气) 的一部分。蔡方鹿先生认为:“这与程朱陆王等把 道德理性提升为宇宙本体,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这个 问题上,程朱陆王等把自然界视为理性的产物,吴廷翰则把理性看作自然界的 一部分。这反映了宋明理学中气本论与理本论、心本论之间的原则区别。 以人欲为性是吴廷翰关于性的理论内涵之一,他说:“故日民生有欲。不 可以欲为非性,但流则有以害性耳。” 吴廷翰认为人欲即是性,反对把欲排除 在性外的观点,不过如果过分强调欲则会危害到性。他又说:“如以人欲之害性 为非性,则过于仁义者亦反害于仁义,而以仁义非性可乎? 他认为不能以过 分强调性中人欲部分,也不能过分强调仁义部分,性既包括仁义礼智,又包含 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