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倒 推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实施重点。本文的内容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 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区域非平衡发展的相关理论, 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中心一外围模型、点轴开发理论以及区域 创新网络等,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和评述,提出自己对经济中心的理解和 认识,并重点阐述了经济中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第三部分是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模式研究。该部分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大 河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上游地区现有的基础条件,找到 符合长江上游地区客观实际的开发模式,即在长江上游地区选择一个增长点 即经济中心,通过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四部分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该部分通过对长江上游经济 中心! 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功能定位的定性分析,锝出长江上游经济 中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五部分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现状分析。该部分是实证分析, 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出发,通过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对重庆距离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还相距甚远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 第六部分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机遇与挑战。该部分通过分析 新时期重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重庆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过程中 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第七部分是推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实施重点。该部分根据之 前的相关理论和重庆的内外环境和现实条件,对如何推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 经济中心进行探讨,主要提出了加快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努 力构建创新网络、建立健全经济网络等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平衡发展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b a s i n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c a u s e dt h e i m b a l a n c e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a ti st h en p p c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r e g i o nh a sl a g g e df a rb e h i n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 r e a c h e sr e g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t r a t e g yo fd e v e l o p i n g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b a s i nt o f o c u ss h i f t e dt o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r e g i o n , i n c r e a s ei n v e s t m e n t a n ds u p p o r to fi t se f f o r t st op r o m o t et h ee c o n o m i cs t r e n g t ho f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u p g r a d e 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r e g i o na l s oe x i s ti nt h ei n t e r n a l i m b a l a n c e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v i e wo f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r e g i o nf o rac e r t a i np e r i o do ft i m ed e v e l o p i n gf i n a n c i a la n dm a t e r i a l r e s o u r c e sa r el i m i t e d ,s ot of o c u s0 1 1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c e n t e r , t h r o u g h e c o n o m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f f u s i o n , t h eu l t i m a t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e n t i r e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r e g i o n s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o n g q i n g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s t r a t e g i cp o s i t i o ni n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u n i q u el o c a t i o na d v a n t a g e sa n dr e a l i s t i cb a s i ss ot h a tt h e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c h o n g q i n gh a v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c o n d i t i o n s c h o n g q i n gt op l a yt h e l e a da n do t h e rp a r t so f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t op r o m o t e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r o l e i nt h i sp a p e r , c h o n g q i n g b u i l d i n ge c o n o m i c c e n t e ri n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a s a ne x a m p l e ,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i n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w i t ht h el e a d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e n t i r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a r e a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e x p o s e d b yt h er e s p o n s ea n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 ,t op r o m o t et h eb u i l d i n g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 c m o n g q i n gi n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a j o r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 p a p e ra r e a sf o l l o w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t h e o r y a r e s e a r c ho l l t h e d c v e l o p m c a t o f e d m o m i c c 咖蛔也c u p p e r p d 鼍c b c s o f d s c y 岫咖f 砌咐 = 垒塑墅! ! 垫壁竺鲤! 些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s t u d yo f *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 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o ft h eo p p e tr e a c h e s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o ft h es l a l l l sq u oo f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c h o n g q i n g t h es i x t hp a r ti s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c h a l l e n g e sa n d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o ft h e 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2 er i v e ri nc h o n g q i n g t h es e v e n t hp a r ti st op r o m o t et h eb u i l d i n g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 c h o n g q i n g i nt h e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a j o r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 k e yw o r d s :n o l l e q u i l i b r i u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 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 ;c h o n g q i n g 2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刨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申请人: 2 0 0 7 年1 1 月1 8 日 1 导论 t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导论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较为发达 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目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 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而且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 后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阔 的内河经济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替代的。 正是因为如此,中央相继做出开发浦东、开发开放沿江城市、兴建三峡工程、 重庆升为直辖市等重大举措,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发展。但是由于长 江流域地域广阔,其内部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差异相当大,目前以上海为 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国强大的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 济区也初具规模,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相对还比较落后。所以, 加速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而探讨如何推动社会、经济及 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于中下游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成为极具重要性 和必要性的一项研究课题。长江上游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江流域及我国 的资源富集地区,也是三线大规模建设时期我国重点投入建设的地区,加速 上游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经济发展 和迎接我国大西南及大西北的大规模经济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地区,资源丰富而人口 众多,经济地位重要但发展起步较迟,相对于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面临着若干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问题。长江上游地区 生产力的特点不仅在于水平低,而且还在于区域间极不平衡、层次多,即各 地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比较大。根据非平衡发展理论,区域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倒 的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首先会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 极上,然后通过其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 首先要在长江上游地区选择一个增长点即经济中心,通过强化该经济中心的 综合实力,使之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集聚点和辐射点,发挥其促进和带 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 发的进程,推动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 中心,位于西南之东,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 是连接东中西部的枢纽,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 递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利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重 庆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向其聚集,成为长江上游地 区的经济集聚点: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自身综合实力,辐射周边的广大地区, 重庆又发挥着带动和促进长江上游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辐射点。 ,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对重庆来说,既是一个新韵发展机遇,也是一 个巨大的挑战。那么,重庆又如何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中谋求自身 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带动和促进长江上游其他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发展呢? 这正是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 重庆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着重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兴衰成败,而且更关系 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成败,关系着整个长江流域开发的成败。 1 2 研究思路 本文是以非平衡增长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综合众多理论研究成果和方 法的基础之上,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问题为主线,以重庆建设长江上 游经济中心为例,贯穿全文、逐渐深入。首先,对非平衡增长的有关理论进 行评述,明确了经济中心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出自己对经济中心的理解和认 识;其次,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大河流域开发 经验的基础上,寻求适合长汀 j 游地区特点的开发模式,得出培育长江卜游 经济中心以带动整个长江上游地i 发展的结论:之后,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1 导论 的功能定位出发,分析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现状,发现重庆距离长 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最后,通过分析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 中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推动童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实施重点 1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1 ) 本文主要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 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并借鉴了国外的相关成功 经验,为在长江上游地区培育经济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2 ) 本文利用统计 学有关知识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分析,通过年度数据的纵向分析与 地区数据的横向分析,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 分析 1 4 创新与不足 1 4 1 创新之处 ( 1 ) 本文在评述有关经济中心理论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自己对经济中 心含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的理解和认识,为培育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提供 了理论依据;( 2 ) 从经济中心的主要功能出发,本文对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 功能定位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的分析,以确立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选择标 准;( 3 ) 本文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现状分析中做了年度数据的纵 向分析与地区数据的横向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明确重庆距离长江上游 经济中心的差距。 1 4 2 不足之处 ( 1 ) 尽管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是以国外柑天成功经验为依据,侗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晨闫履研究 ;l 重庆为倒 是由于受本人水平的局限和棍关资料缺乏的影响,本文未能对一些结论和政 策提供实证方面的支持;( 2 ) 虽然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分析, 但是由于某些官方数据比较难收集,所以未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3 ) 由 于本文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广,有些地方甚至完全超出了本人的知识背景和能 力范围,因此在研究有关主题时尽管也提出了思路和观念,但是还很肤浅, 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4 2 t 理论综述 2 理论综述 纵观经济发展史,很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空间上都是不平 衡发展的,即有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而有些地区较晚地发展起来。因而, 区域不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缩小地 区间的差距,促进地区在不平衡发展中的稳定增长,就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 研究课题。西方的地区不平衡增长理论从实际出发,着重探讨了工业布局、 生产力分布、外部经济效益、资本与技术聚集、城市化等问题,并相应提出 了一些政策主张和调节机制。 2 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f p e r r o u r ) 在2 0 世纪5 0 年代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 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 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 一速度平衡增长的,而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 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佩鲁( f p e r r o u r ) 认为,增长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 区或大城市的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 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 恰似一个。磁场极”,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经济空间,对周围的地区发生支配 作用,或者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对其他 经济单位施加影响,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从 四个方面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牛蕈要的作用:一是创新和示范效应,创新企q k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取得高、卜均水平的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周围其他企业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阐愿研究以重庆为倒 的学习和模仿,达到向其他地区和部门推广创新成果的示范效应;二是规模 效应,对大规模创新企业进一步投资,可以获得有效组织生产、提高分工程 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好处;三是外在经济,地处增长极中心的企业,往往可以 不花成本或花很少成本获得新技术或进行有效革新;四是集聚经济,随着增 长极地区人口、生产、收入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得到更廉价的优质服务, 这比社会功能不健全、聚集效应不明显的其他地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6 0 年代,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 j r b o u d e v i l l e ) 把佩鲁( f p e r r o u r ) 的增长极概念扩展到内容更为广泛的区域范围,它不仅包括了与一定地理范 围相联系的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增长 极既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从而提出了区域增长极概念。瑞典经 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 g h y r d a l ) 也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他认为 增长极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 回流效应。另一种是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称 为扩散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 0 h i r s c h m a n ) 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 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性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随情况 和条件,一个经济要提高其国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发展其内部一个或几个 地区中心的经济力量,某一点的先进会给随后的其他点带来走向增长的压力、 拉力与强制力量,他还提出与缪尔达尔( g m y r d a l ) 相似的两种效应,即极 化效应和涓流效应。 许多欧美国家把增长极理论作为制订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并用该 理论来指导区域开发。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长极理论也已经被应用,其 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它现在已成为辐射能力较强的“增长 极”,有效地带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该理论的形成是有 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区位背景的,它是主要针对经济发展步入成长阶段或成熟 阶段的区域而言的,因此,应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前 提和适用范围的,一般来讲该理论不适合贫困落后地区,不能用来指导贫困 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更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6 2 理论综述 2 2 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简称,是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早在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汤普森 ( j h t h o m p s o n ) 、弗农( r v e r n o n ) 等人就已阐明了梯度理论的涵义。梯度 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第二,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 汤普森( j h t h o m p s o n ) 与弗农( 凡v e r n o n ) 等在分析经济梯度转移时 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经济学中,他们认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创新、 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各工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生命循环阶 段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总是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 每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 地区传递区域经济的发展兴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 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 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阶段,无论 在经济或技术上均属高梯度地区,因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生产部门适宜在 较发达地区布局,而传统的产业部门适宜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素质受到限 制的欠发达地区或低梯度地区布局。由科技进步引致的新产品、新技术、新 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 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和集中。区域梯度转移的快慢与各 个方向传播程度的强弱取决于计划效应、扩展效应与回流效应三种力量的综 合作用,极化效应会使生产向优势突出的高梯度地区集中,导致梯度差扩大: 扩展效应会促进低梯度地区发展,缩小梯度差;回流效应会遏制低梯度地区 的发展,从而扩大梯度差。 在上世纪8 0 年代,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因为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 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这一理论主张将投资重点放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带, 然后随着经济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依梯度逐步向“中间技术”的中部地带和 。传统技术”的西部地带转移,进而可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 区域芹距。但是,不能绝对地、机械地理解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的实现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倒 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不排除落后的低梯度地区直接采用新技术,发展高 科技产业,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也不排除低梯度地区在某些领域向高梯度地 区转移,实现反梯度转移的可能。一些学者认为梯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并提 出了。反梯度理论”,主张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可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 从国际上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必依赖国内高梯 度区域转移来的产业和技术 2 3 中心一外围模型 中心一外围模型的理论根基是拉美学派的依附理论,“中心”是指决定经 济体系发展路径的局部空间,因此这也决定了被称之为“外围”的依附的局 部空间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开始讨论中心一外围模型的是弗里德曼 ( j r p f r i e d m a n n ) ,他认为区域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累 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 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1 中心一外 围模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中心的创新聚集或扩散资源要素, 引导和支配外围区,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弗里德曼 ( j r p f r i e d m a n n ) 的观点,中心之所以能对外围区施加影响,除了它的创 新活动比较活跃,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源头之外,它还具有使外围区服从和 依附的权威和权力,基于不断进行的富有成果的创新,中心区域的权威施加 到外围地区。2 中心对于外围的这种权力被弗里德曼( j ,r p f r i e d m a n n ) 归结 为六种自身强化的反馈效应,即优势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 应、联动效应以及生产效应 近年来,以克鲁格曼( p a u lr k r u g m a n ) 为代表的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 的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区域产业聚集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规 律进行了新的探讨克鲁格曼( p a u l r k r u g m a n ) 的中心一外围模型是新经 济地理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该模型 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 。陈厅jj i 张口,厶:随域经济理论问符日j 书馆2 0 0 3 年,第2 0 8 。 2 降再i h 张可厶:l t 域纤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第2 0 9 2 o 虹 2 理论综述 酬递增、人1 3 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 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模型中 指出,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集聚。出现这种 情况是因为在运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最强:即一个 地区的市场需求越大,由于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价格指数效应以及累积循 环因果效应,该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越大,商品的价格指数也就越低,厂商 能够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越高,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区工人,这将促使 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变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越来越多的制造性 企业就会进入该地区。在此情况下,两地区的对称经济结构变得不可持续, 于是制造业就由世界经济中原来的均匀分布逐步演变成一种核心一外围的经 济结构。与此同时,核心地区的制造性份额也就大于外围地区的份额,从而 该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制成品的净出口地。3 一 该模型是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人1 3 流动和运输成本来对制造业区域 集聚的原因进行解释。但是,该模型却没有对为什么制造业选择某一地区而 不选择另外的地区实现产业聚集的原因进行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聚 集的“新产业区”。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的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 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中心一外围模型”的典型代表。我国自从改革开 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发展, 以聚集经济为代表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已经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2 4 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主要是从空间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开发战略的模 型,是在吸收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等基础上形成的:。点”指的是在一定区 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即各类“增长极”,而“轴”指的是连接各个“点”的 以交通运输线路或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所谓点轴歼发,就是把开发的重点 采得唠,胡宝珠:克鲁格曼新摔济地理模型计析绛济地理,2 5 年第2 5 卷第4 期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厝研究i :工重庆为例 放在由点和轴在一定区域内有机结合而成的核心区位上。 点轴开发中的“点”一般科技水平相对较高,与周围地区产业关联度大, 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因而在区域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轴”则实质上 是产业带,是资源开发、产品和劳务生产流通的基地,并且要有相对发达而 稠密的运输网。点轴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将区位条件好的重要 干线作为重点发展轴;第二,在发展轴内,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 即增 长极) 及其主要发展方向;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与网络 结构。4 在中国,。点轴开发”是指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利于发展 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 予以重点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重心会转移至其他较 低级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不发达地区延伸 2 5 区域创新网络 简单地讲,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 企业、 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 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 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5 区 域创新网络的特征主要有: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非中心性、本地化等 五方面 从网络的角度讲,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区域 创新网络的主要形式是指区内正式的合作网络。主要是指区域内每一个企业 在其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等创造价值的活动中,选择性地与其 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长期的稳定关系,如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合资、分 包、战略联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等。还有企 业与研究机构或大学在共同参与技术合作、知识技术扩散等活动过程中而结 成研究开发合作网络或者技术交易网络等,以及企业与公共机构或中介服务 机构结成的教育、培训、公共政策扶持等服务网络。其二,区域创新网络还 4 瞄野山张町“:区域经济理论商j e 书馆2 0 0 3 年第3 7 7 j ! 。 5 f j i ;耵:刨新列络区域绎济发j i 芝斩思维,北京人学j f ;版利! i m j 2 年第4 8 页 i i l 2 理论综述 包括地方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 或非契约的) 关系。这种 非正式的网络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网络关系,包括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生产工人之间的交流, 企业主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与大学( 研究机构) 的人员、政府官员等非市场 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个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网络的形成 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 识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速率,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发展面临着外部市场和技术条件的迅 速变化,要求区域内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要素能够快速地流动。区域创新网 络因为其巨大的优势和灵活的特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 显,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创新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国内 的一些学者在总结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了自己的解释, 即各个行为主体(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 在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 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系统。同时,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政府应起主导 作用。提高区域创新网络意识,吸引和培养创新型的高技术人才,有意识地 发展多种知识产业,建立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多层次的网络交流机制,都 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2 6 经济中心的发展导向 从以上有关“增长中心”或“中心城市”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对“经济 中心”作这样一个界定:“经济中心”是相对于一定经济区域而言的,一般是 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具有较强吸 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具体来说,“经济中心”是指在特 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 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是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 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在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告居核心地位 并发挥主导作用。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 2 6 1 经济中心的基本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中心利用相对有利的条件和良 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才、 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其聚集,并通过扩散经济成果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相对一般城市而言,经济中心具有显著的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雄厚。表现在经济中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内占 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 心,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 第二,聚集程度高。表现为人口的聚集和经济活动的聚集,较多的就业 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大量人口,而优越的投资环境也吸 引了大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表现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从就业人数来看, 制造业就业人数相对下降,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 升,第三产业逐渐繁荣并成为主导产业。 第四,科技实力强。表现在智力资源的密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拥有相 当数量的高技术人才和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并且拥有完善、先 进的文化设施和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 第五,基础设施完善。表现为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的通讯网络和 优良的人居环境,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市政公用事业发达, 提供了与周边联系的高效率的畅通渠道。 第六,对外开放程度高。表现在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较高,通行国 际惯例和国际法规,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或国 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区域或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 2 6 2 经济中心的主要功能 经济中心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管理等多种功能,从本质上看,可 以将其概括为聚集和扩散两大功能,这是对经济中心与周边地区所有经济往 来的高度概括。 2 理论综述 ( 1 ) 经济中心的聚集功能 城市的聚集功能是指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的效能,是城市最基 本的经济功能。经济中心凭借其在区位条件、服务能力、交通运输、信息交 换、设施水平、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 信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这些生产要素向经济中心集中。 因此,经济中心的聚集功能较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经济中心的聚集 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设施效益等, 这些效益的吸引将区域内人口和各类要素聚集于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生规模聚集效益。规模效益主要在于经济中心市场的扩大促进 了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聚集效益是城市中各行业、企业的聚集 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强化了企业间的社会接触,通过竞争激发 起企业内在活力,促进社会分工、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由 于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的作用,又进一步吸引了许多贸易、金融、科研、教 育机构的形成,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 力和规模聚集效益。 第二,提高经济效率。在经济中心,企业集中、门类齐全,科学技术水 平和管理经营水平较高,有利于合理组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在经济中心的聚集,共同使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城市设施的外部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另外,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买方迅速地寻找到所需 商品,使卖方能够随时了解市场信息、调整商品供给。 ( 2 ) 经济中心的扩散功能 城市的扩散功能是指个城市通过输出各类生产要素向其他地区扩散其 经济成果的功能,主要通过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溢 出对周边经济产生影响。经济中心在扩散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通过扩散效 应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要素的扩散。随着经济的发展、能量的聚集,经济中心的生 产成本、生活费用必然会提高,规模经济会有所削弱。为了追求更高的边际 收益,人才、资会、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丌始向周边地区转移。 第二,产业的扩散。经济中心与周边城1 1 r ,农村之间存在着上中下梯度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厝研究以重庆为例 产业链关系。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经济中心的某些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转 移和扩散,而周边城市的某些产业也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和扩散,实现了区 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精神文明成果的扩散。经济中心是所属区域内精神文明程度最高 的地区。通过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中心经济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会被传 递到周边的城市和农村。 综上所述,一个经济区域要实现整体的发展,首先走的是非平衡发展的 道路,着重培育一个增长极或经济中心,提升该极点或中心的区域竞争能力, 通过经济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其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最终提高整个区域 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战略中,培育一个经济中 心是极为重要而且必要的,通过强化该经济中心的综合实力,使之成为长江 上游地区的经济集聚点和辐射点,发挥其促进和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进程。 3 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横式研究 3 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模式研究 全面、科学的规划是实现区域性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前提,因此,选择 一个适合长江上游地区特点的开发模式,就成为实施长江上游地区开发战略 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 ( 尤其是国外大河流域开发) 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上游地 区现有的基础条件,对各种可能性方案进行论证和比较研究。最终选出更符 合长江上游地区客观实际的开发模式,从而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建设。 3 1 长江上游地区的空间范围 从地理角度来讲,长江上游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冬,东至湖北宜昌, 全长4 5 1 1i 【m 。该段的干支流流域覆盖面积宽,包含了西起青藏高原,东至湖 北宜昌,北到陕西南部,南至云南以及贵州北部的广大地区,涉及西藏、青 海、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从经济角度来讲,长江上游地区指在现代交通意义上建立起来的新的长 江上游经济带,不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产业带,还包括了沿公路和铁路分布 的城市群和产业带。这主要指的是沿长江干支流及其两侧区域分布的攀枝花、 昭通、宜宾、泸州、江津、合川、永y t f 、重庆( 主城) 、长寿、涪陵、丰都、 忠县、万县、云阳、奉节、巫山等沿江城市;沿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上海 国道主干线( 上游境内包括成都一遂宁一南充一梁平一万县一宜昌) ;成渝铁路、 遂渝怀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成都、乐山、绵阳、德阳、遂宁、南充、内江 等城市;沿渝( 川) 黔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分布的遵义、贵阳等城市:以及由 成昆、内昆、贵昆线连接的昆明等城市。其经济腹地主要包括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四省市,是跨越中国西南中南腹地的重要经济带,是整个长江综 合经济带不u 丁或缺的重型组成部分。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愿研究以重庆为倒 3 2 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地区,山地面积广大且 交通闭塞,资源丰富而人口众多,经济地位重要但发展起步较迟。全面深刻 地认识长江上游的经济态势,把握该区域的宏观特征和根本问题,才能为整 个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方向。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发展条件 和制约因素的剖析,我们才能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现状有一定的认 识,从而为长江上游地区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3 2 1 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基础条件 长江上游地区人口众多,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整, 经济实力强大,社会地位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开 发潜力的河段之一,在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 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地位。 ( 1 ) 区位条件优越 长江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已初步形成以重庆、成都 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皆有的立体交通网络框架,综合交 通网络初具形态。水路方面,基本形成以长江为主轴,嘉陵江、乌江、岷江、 赤水河等支流为次轴的江海直达的立体水运网络;公路方面,公路干线网络 已基本建成,目前有1 0 8 、2 1 0 、2 1 2 、2 1 3 、3 1 7 、3 1 8 、3 1 9 、3 2 1 、3 2 6 等9 条国道纵横交错:铁路方面,基本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主枢纽,达州等为重 要节点,由成渝、宝成、川黔、成昆、襄渝、内昆、达成、达万等8 条铁路 干线和若干支线构成的铁路网:航空方面,以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为枢纽的航空网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于支撑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战略,具有 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 2 ) 自然资源富集 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种类多样、储量巨大,尤其是水能、煤、天然气、铁、 钒、钛、锶及生物、旅游资源的丌发具有全国意义。长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级 的水能“富集区”,蕴臧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是我国东电西送的关键所在;还 3 长江上游地区开发的模式研究 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西气东送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我国特色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发展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 学工业和建材工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列入国家 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数量较多;同时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形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