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二零零九年项目名称: 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委托方(甲方): 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 家 事 业 法 人 代 码: 40001083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001)院 长: 李晓江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杨保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9年 10 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主管所长: 朱 波 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程师:林 纪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贵利 高级城市规划师 博士 李 宁 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 刘贵利 高级城市规划师 博士 李 宁 城市规划师晏 群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 铭 城市规划师 博士杨 杨 城市规划师 张连荣 城市规划师李 磊 城市规划师马文峰 高级工程师刘 杰 高级工程师专题研究人员: 侯 敏 博士生导师 教授笪晓军 硕士郭秀丽 硕士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领导小组:闫宏光 锡林浩特市政府市长革 命 锡林浩特市政府副市长史大金 锡林浩特市政协副主席贾乘麟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局长宋雪飞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副局长乌日根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副局长罗恩宝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祁雅琼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市政科科长韩金城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设计室主任牛拥军 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目 录一、现状概况1二、人口特征分析2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4(一)水资源的约束4(二)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4(三)锡林浩特产业升级的需要4(四)牧区生态移民4四、人口素质5五、城镇化水平预测9(一)市域总人口预测9(二)市域城镇人口预测10(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11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12(一)现状规模12(二)规划规模13七、用地规模预测17(一)建设用地增长情况17(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9(三)镇、苏木及牧场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21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面积的17.2。2007年人口总数97.69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至北京直线距离460公里。2007年锡林浩特市全市总人口16.6258万人,比1978年增长102.9%,其中非农业人口14.11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51.7%。一、 现状概况锡林浩特市下辖六个办事处,一个镇、两个苏木和三个牧场。在历年人口资料统计分析中,统计资料的机构不断变更,从派出所到办事处+苏木+区县直辖单位,再到办事处+镇+苏木+牧场的统计单元,难以从历年人口统计资料中比对同一单元的人口变动情况,只有2006年和2007年统计单元是相对应的,因此全市人口分析数据以2006-2007年统计为准。表1:对照2007年与2006年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表地区别年末总户数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2006年2007年2006年2007年2006年2007年2007-2006宝力根办事处653966001801618098179861805382杭盖办事处105491084427603284942754728422891楚古兰办事处 101491047628430294142833829338984希日塔拉办事处81588668233142476423274247241450额尔敦办事处 110571121432631330073255932897376南郊办事处23282346678168646771685083阿尔善宝力格镇 100210032934296123723727宝力根苏木156615854106417029829964毛登牧场 763791917929303612白音锡勒牧场 348635169856988511811529白银库伦牧场8088472078213981161朝克乌拉苏木94999429003068210207-3合计57354588841595661637931373761411894056通过2007年与2006年人口分析,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增长数量占总增长人口的95.3%,而苏木和牧场容纳的新增加人口不足5%。相对市域而言,中心城区人口高密度分布。在以下分析中由于中心城区人口的特征十分显现,在全市域极具代表性,因此,不单独分开分析。二、 人口特征分析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年龄划分人口的时候,大致上有三个模型,一种是成长型。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种类型的的社会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第二种是稳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大抵相当。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中等偏上。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口的数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第三种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于或等于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这种类型的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和减少。导致老龄化的城市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这将引起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等等。通过对2003年-2007年人口特征分析(表2),可以看出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5岁和35-60岁之间,并有日趋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体现在稳固型向衰老型转型的人口特征。人口结构中儿童、少年、青年人口比重小,生育和生育潜力较小,而老年人口比重大,死亡和死亡的潜力较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出生率难以补偿死亡率,其人口再生产的趋势是负增长,人口规模缩减。城市人口增长以区外迁入为主。城市规划中应重视公共设施用地的投放,建立社会养老信息系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表2:锡林浩特人口结构分析人口特征年代性别比例18岁以下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男女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2003年7538174522101/1003888426 4968833 4964433 132449 2004年7714175891102/1003634124 4791731 5501436 137609 2005年7844577456101/1003745924 4881231 5521035 144209 2006年8017179395101/1003336721 4852730 6135138 1632110 2007年8228081516101/1003180319 4936330 6524440 1738611 性别是另外一个影响人口特征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根据生物学的原理,人类生育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的机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各占50%。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也确实是如此。但是在少数地区,由于传统社会观念以及某些特殊原因会导致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失调。另外,某些外来原因也会导致人口比例失调,其它的分类方法虽然也存在,但是没有像前两种这么普遍和具有现实意义。从表2中可以看出锡林浩特的性别比例比较合理,并有日趋持平的趋势。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 水资源的约束锡林浩特市水资源贫乏,沙漠化特征日益显著,未来水源主要依靠外调水,成本较高。从集约利用水资源,减少饮水工程建设成本的角度而言,锡林浩特市应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二) 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锡林浩特市建市较晚,目前城市功能尚不完善。规划期内,随着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加强,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规模经济和城市效益效益进一步显现。锡林浩特市下辖镇、苏木和牧场的块状经济规模尚未形成,中心性仍在加剧。中心城区应加速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以及未来产业集群的升级所需要提供的物流、会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这些功能的培育和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随着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断转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同时,从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抓住机遇,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完善锡林浩特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投入力度。(三) 锡林浩特产业升级的需要资源型企业的不断落位,为产业链条的拉伸提供基础条件,锡林浩特城市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拉动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力量。(四) 牧区生态移民为保护草原环境,建立可持续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禁牧和生态移民成为当前保护草场的主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市民和牧民的生活水平。锡林浩特市自2002年至2007年间已经实现生态移民近7000人,其中2/5多已进入城区或城区周边奶牛村等(表3),促进了人口向城镇或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集中。表3 锡市20022007年生态移民去向 单位:人迁入地宝力根苏木阿尔善宝力格镇毛登牧场贝力克牧场白银锡勒牧场白银库伦牧场城区迁出地宝力根苏木1006(胜利、跃进)1048阿尔善宝力格镇699294朝克苏木609799毛登牧场60354贝力克牧场321白银锡勒牧场52942白银库伦牧场118其它646总计6768100669912123215291182883100%57.4%42.6注:根据市生态办资料加工整理四、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1.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两种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众所周知:贝利的儿子不一定是球王,刘易斯的儿子不一定是“飞人”,后天的环境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目前,影响人口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首先,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医疗技术改善,克隆、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口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寿命延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其次,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也有重要影响。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属于原生环境因素。锡林浩特的原生环境比较适宜居住。但是,次生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见表4。表4:次生环境的形成与影响分析污染物来源所含有害成分对人体危害物理电信业的发展微波辐射污染交通、工业、建筑业噪声污染听力、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化学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夹杂物黄曲霉素、亚硝基化合物、防腐剂、抗氧化剂致畸、致癌作用烟草(教材13页图1.8)上千种化学物质致病变、致癌变生物生活中的垃圾、污水和粪便,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教材13页图1.9)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污染水体、土壤、大气,通过饮食、呼吸等传播传染病。高温多雨季节生物污染物使蚊虫大量繁殖,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除了上述三方面外,工厂和车辆排出的有毒气体,破坏森林、土壤和农作物的酸雨等是次生环境因素。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生产类型的再分布。因此,在锡林浩特不断发展的资源型工业中应重视对次生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对策,避免造成对居民的各类伤害。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1)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对资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3)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即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对资源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这样维系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表5: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文化素质生态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环境之关系高正确重视多、广充分良性循环低不正确忽视依赖现有资源浪费恶性循环图1:人口素质与城市环境关系示意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1. 城市人口素质,尤其是城市管理者素质直接决定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2. 城市居民素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质量;3. 城市管理与决策者,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图2:人口素质决定下的城市环境由于缺乏锡林浩特关于人口素质的资料,只能从教育类用地上统计相关数据,在2008年锡林浩特用地比例中,教育科研类用地6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2%,人均4平方米,与同类城市相比用地比例偏低,人均比较较高,这点更体现出锡林浩特教育科研上的中心性特征。但是,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等城市教育科研设施用地比例应达到2.9-3.6%,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它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如下图所示:图3: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锡林浩特外来大型资源型企业日益增多,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人口技术水平较高,与地方社会和产业结构相互融合有时间过程,锡林浩特在提高自身人口素质的同时,应建立当地就业人员与新入住企业的适宜需求关系,实现良好的对接,避免出现社会生态问题。五、城镇化水平预测(一) 市域总人口预测(1)Y=A(1+R)NY:规划期末户籍总人口A: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63796人)R:户籍总人口增长速度(近5年为21.3,规划期内按22计)N:规划年限则Y2015=A2007(1+R)N=163796(1+0.022)8 =19.5万Y2020=A2007(1+R)N=163796(1+0.022)13 =21.7万(2)Y=A(1+S+Q)NY:规划期末户籍总人口A: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63796人)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2,规划期内按7计)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17.8,规划期内按20计)N:规划年限则Y2015=A2007(1+S+Q)N=163796(1+0.007+0.02)8=20.3万Y2020=A2007(1+S+Q)N=163796(1+0.007+0.02)13 =23.2万两种方法平均市域户籍总人口:2010年为19.9万人、2020年为22.5万人(注:为户籍人口口径)表6 锡市近年市域户籍总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年份总人口(人)平均人口(人)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人口数量(人)增长率数量(人)增长率全市2002年147414406097412003年150357148886182212.2399326.82004年1530321516959906.5177911.72005年1559011544676073.9213013.82006年1595661577348805.6294018.62007年16379616168112467.7291018.015489311097.2275017.8注:根据公安局历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加工整理(二) 市域城镇人口预测由于锡市城区(6个街道办事处)的户籍总人口数与户籍非农业人口数是基本一致的(2007年相似率99.79%),而且市域非农业人口又高度集中于城区(99.36%),城区与市域的非农业人口数相差无几,因此在锡市城区驻地人口即近乎等同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依据锡市的这种特殊性,所以我们既可以利用非农业人口数又可以利用城区驻地人口数来预测城镇化水平。(1)利用非农业人口Y=A(1+R)NY:规划期末市域户籍非农业人口A:市域基年户籍非农业人口(2007年141189人)R:市域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近5年为30.5,规划期内按31.5计)N:规划年限则Y2015=A2007(1+R)N=141189(1+0.0315)8 =18.1万Y2020=A2007(1+R)N=141189(1+0.0315)13 =21.1万(2)利用城区驻地人口Y=A(1+S+Q)NY:规划期末城区户籍总人口A:城区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40644人)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4,规划期内按7.0计)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20.4,规划期内按22计)N:规划年限Y2015=A2007(1+S+Q)N=140644(1+0.007+0.022)8 =17.7万Y2020=A2007(1+S+Q)N=140644(1+0.007+0.022)13 =20.4万两种方法平均市域城镇人口:2010年为17.9万人、2020年为20.7万人(注:为户籍人口口径)表7 锡市近年城区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年份总人口(人)平均人口(人)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人口数量(人)增长率数量(人)增长率城区2002年1245273659101322003年127494126011138011.0376029.82004年1305761290358826.8224117.42005年1333361319566374.8201615.32006年1367751350569146.8264319.62007年14064413871010707.7276820.01321549777.4268620.4注:根据公安局历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加工整理(三)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计算一般只能采用户籍人口口径,而不能包含外来人口。理由是:一为不同地域单元外来人口的内涵不同,而不同地域单元的外来人口不可累加;二为包含外来人口会产生重复计算;三为外来人口数据难以取得。人口城镇化水平=户籍城镇人口/户籍总人口因此,依据前述市域总人口与城镇人口预测结果可知:锡市 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90%202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92%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一) 现状规模1.户籍人口城区六个街道办事处(含41个社区居委会、8个居委会)2007年末户籍人口数为140644人(其中8个居委会人口估计在4000人左右、南郊办事处约7000人左右)。如果扣除南郊办事处及若干城市边缘居委会(奶牛村、蔬菜队等)人口,则约为13万人左右。2.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半年以上外来人口根据公安局近几年外来人口统计,全锡林浩特市外来人口年平均为18500人(近年呈下降趋势,见表6),其中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年平均为10000人。考虑到公安局统计的外来人口数偏低的因素(申报暂住证的外来人口远远低于实际暂住数字),以及锡林浩特市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区的特点(外来人口同样高度集中于城区),本规划拟按城区实有半年以上外来人口3万人计算,则2007年末锡市城区现状常住人口应为1617万人。同样,如果扣除南郊办事处及若干城市边缘居委会(奶牛村、蔬菜队等)的常住人口,则大约为16万人左右。表6 锡市近年市域外来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人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平均全部外来人口数量2375819408168031425718557其中来自地区省内187641438913135959813972省外49945019366846594585来本地目的务工99409184803650648056经商53814964324813713741借读培训36962850247830643022投靠亲友1357596715-889一年以上外来人口数量1207087309714972010059注:根据公安局人口报表整理(二) 规划规模1.户籍人口锡林浩特市城区户籍人口近五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7.4;近五年包括干部调动、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转业军人安置、企事业招工、投资购房、投靠亲属等发生户籍迁移至城区变动的人口平均迁移增长率为20.4,并且表7显示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表7 锡市近年城区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年份总人口(人)平均人口(人)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人口数量(人)增长率数量(人)增长率城区2002年1245273659101322003年127494126011138011.0376029.82004年1305761290358826.8224117.42005年1333361319566374.8201615.32006年1367751350569146.8264319.62007年14064413871010707.7276820.0平均7.420.4注:根据公安局人口报表整理预计规划期内锡市城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会趋于稳定,而迁移人口因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大项目的上马等因素,则有提高的可能。本次规划拟按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迁移增长率22计。Y=A(1+S+Q)NY:规划期末城区户籍总人口A:基年城区户籍总人口(2007年140644人)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4,规划期内按7.0计)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20.4,规划期内按22计)N:规划年限Y2015=A2007(1+S+Q)N=140644(1+0.007+0.022)8 =17.7万Y2020=A2007 (1+S+Q)N=140644(1+0.007+0.022)13 =20.4万2.半年以上外来人口本规划所指外来人口,系指在锡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但并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来自规划建成区以外的人口,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来自市域内的“两转双赢”牧区转移人口锡市2007年牧区人口(一镇两苏木四农场)约为23000人左右。根据锡市加快推进牧区“两转双赢”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12年牧区人口降至10000人,因此需要向外转移13000人。这13000人一部分将转移至城区,一部分将转移至锡市安排的其它四个转移人口吸纳区(即迁入区)。即将转移至城区的牧区人口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整户迁出、退出了草场,并办理了户口变更的人口,亦即迁移增长人口,其已包含在前述预测的户籍人口规模内。另一部分为户口仍在原地、只是将草场流转或转租出去,暂时居住在城区的人口。只有这后一部分人口中的能在城区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才是真正意义的外来人口。表8显示20022007年锡市生态移民中的42.6%进入了城区。表8 锡市20022007年生态移民去向 单位:人迁入地宝力根苏木阿尔善宝力格镇毛登牧场贝力克牧场白银锡勒牧场白银库伦牧场城区迁出地宝力根苏木1006(胜利、跃进)1048阿尔善宝力格镇699294朝克苏木609799毛登牧场60354贝力克牧场321白银锡勒牧场52942白银库伦牧场118其它646总计6768100669912123215291182883100%57.4%42.6注:根据市生态办资料加工整理同时表9又显示,进入城区移民的48.8%进城后从事二三产业。可以认为从事二三产业的这一部分移民比较有能力在城市长久立足,假定这一部分移民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户籍也在城里的“城市人口”。而其它51.2%的移民因从事第一产业,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大,假定他们为城市的暂住人口。表9 生态移民迁入城区后从事职业分布 单位:人迁入后从事工作养殖业二三产业小计迁出地宝力根苏木6264221048阿尔善宝力格镇188106294朝克苏木334465799毛登牧场5454白银锡勒牧场4242其它32831864614761407288351.248.8100%注:根据市生态办资料加工整理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必须把已在户籍人口增长中计算过的部分剔除。根据锡市20022007年生态移民去向分析,假定本规划期内锡市“两转双赢”的牧区转移人口中有50%进入城区(另50%进入市域其它接纳区),而进入城区的转移人口中又有50%不办理“农(牧)转非”的户口迁移手续,因此:13000(1+0.007)130.50.53500人即预测规划期内将进入城区的转移牧民中有3500人为暂住人口,假定在城区居住时间均在半年以上。来自本市牧区的寄宿学生及其家长锡市学生都要到城区寄宿上学。同样为避免重复计算,这里只能计算规划期内未从牧区转移出来、仍然留在牧区的1万牧民及转移到市内其它四个吸纳区的转移牧民的子女上学进城人数。近几年锡市18岁以下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23%,姑且以23%计,同时假定这些学生的50%需要由一个家长进城陪读,因此:(10000+130000.5)(1+0.007)130.231.56200人即预测规划期内留在牧区的牧民及转移到其它吸纳区的牧民有约6200人需在城区念书或陪读,也假定在城区居住时间均为半年以上。来自市域以外的暂住人口一批重点项目的落户,为本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全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据市就业局介绍甚至目前已出现了就业岗位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随着能源企业“煤电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加速,能源企业的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向下游延伸,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本市既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又存在着结构性失业问题:一方面是有事无人做,一方面又有人无事做。现代化大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大量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由于没有什么技能或者技能不高只能从事公益性岗位。所以为适应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从市外,甚至盟外、自治区外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大型工矿企业的落户,还必然带动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的大发展,金融、信息、咨询、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都将随之扩大。做为全盟的教育中心,通过打造“名师兴校,名校兴教”工程,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外盟内的学生到锡市来就学。以上来自市外盟内、盟外区内,甚至来自自治区以外的外来人口拟按4万人计。因此预测到2020年来自城区以外的外来人口合计约5万人(3500+6200+40000),约占规划期末户籍人口的1/4。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半年以上外来人口预计本市城区2020年常住人口约25.4万人。(20.4+5.0=25.4)。考虑到未来不定因素太多,从为市政建设留有余地的角度出发,同时也鉴于锡林郭勒盟城镇体系等上位规划对锡市人口规模的确定(30万),因此本规划建议锡市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可按2530万人口预留。(33万人主要增加的将是来自市域以外的暂住人口,包括配套基地人口)。表10 锡林浩特市城区人口规模预测现状近期远期 年 限 2007年2015年2020年建成区常住总人口 (万人)17.0627.033.0其中户籍城镇人口(万人)14.0617.720.4暂住人口(万人)3.09.312.6自然增长率 ()77机械增长率 ()52.134.0综合增长率 ()59.141.0注:综合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含外来人口七、用地规模预测(一) 建设用地增长情况1.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构成2008年锡林浩特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34平方公里,人均200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最高,人均达到68.14平方米,占33.7%。其次为公共设施用地,比例为19.5%,再次为工业用地,比例为15%;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为11.3%;绿地比例较低,仅为3.8%。从用地构成比例看,居住用地比例较高,超过国家标准,绿地比例过低,距离国家标准差距很大。表11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2008年)用地代号用地分类用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m2/人)R 居住用地1158.3333.768.14 R2二类居住用地655.0819.038.53 R3三类居住用地503.2514.629.60 C 公共设施用地670.3719.539.43 C1行政办公用地194.385.611.43 C2商业金融业用地291.188.517.13 C3文化娱乐用地69.372.04.08 C4体育用地16.980.51.00 C5医疗卫生用地24.940.71.47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68.092.04.01 C7文物古迹用地5.430.20.32 M 工业用地516.1915.030.36 M1一类工业用地127.73.77.51 M2二类工业用地323.489.419.03 M3三类工业用地65.011.93.82 W 仓储用地229.126.713.48 T 对外交通用地43.61.32.56 S 道路广场用地390.5311.322.9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98.55.811.68 G 绿地130.93.87.70 其中公共绿地54.71.63.22 D 特殊用地62.711.83.69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3400.25100200.01 注:现状城市常住人口为17万人。2.建设用地增长特征描述(1)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通过对历年土地资源的分析,比较不同时期城镇用地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自1996年至200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为4.5%。表12 1996-2005年建设用地增长情况统计表年份199620002005城镇用地(km2)16.8422.8524.35农村居民点(km2)38.4541.1949.03其他建设用地(km2)01.181.18(2)建设用地总体增长速度略快于人口增速从建国后城区人口增长情况看,1996年2005年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98%,而同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为4.5%。反映了近年来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大型设施和重点项目占地多的问题。表13 建国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年 份非农业人口(人)年递增率(%)199695822020001048001.8720051339663.98(3)近年来城市建设以开发土地为主从规划部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发放情况看,近年来城市建设以开发土地为主,利用存量用地为辅。(4)近年来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草地比例较高。锡林浩特没有城乡结合部,城区外围就是草地,典型的草原城市,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要占用草地。(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Colours第3课时教学设计 牛津译林版
- 妇联禁毒培训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2 口语交际 做手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三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2 My favourite things Unit 4 Animals in the zoo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牛津沪教版(三起)
- 车间桥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培训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满分押题】夯实基础培优卷(轻松拿满分)(原卷版)
-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3健康生活每一天 苏教版
- 道路保洁技术培训
- 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中年级版)
- 中职语文 大国工匠——彭祥华
-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毕业设计)
- 喜达屋明星服务
-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3部分-考核评价准则和方法
-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610
- 电子显微分析试题集1
-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 服装面料采购合同
- 斯伦贝谢定向钻井和旋转导向
- 大学语文(高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徐中玉 44 论读书 第四十四课 论读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