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诗两首 大堰河我的保姆_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理解本诗主旨。2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对比手法。3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4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内涵。5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了解“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6体味诗歌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学习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7体味作者对那位旧时代无数农村妇女化身的大堰河的无比热爱与礼赞之情。沁园春长沙1.诗歌基本常识概念: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特点: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放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诗歌的形式上,不是与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类: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诗(臧克家有的人)、散文诗(高尔基海燕)。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和古典诗歌两大部分。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古典诗歌又有诗、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按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词又叫诗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词 由词牌和题目构成,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 、结构 、用韵、乐谱等形式,因此又叫倚声。 词的分类:按字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前阕,后阕;上片,下片;正式双调;换头,过片)、三叠、四叠;按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和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岳飞等)。曲可分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和戏剧(杂剧和传奇)2.鉴赏诗歌的方法A.从作者了解背景(包括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B.从字面读出感觉C.从意象掌握感情、洞察心胸D.从语言赏析技巧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1)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2)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雨巷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2.追溯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3.文体知识:古体诗 近体诗 新诗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相对而言的。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新诗中的自由体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大运河我的保姆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这首叙事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同情,对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旧社会的诅咒和揭露。全诗共13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我”和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两人间的特殊关系。第二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回到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的礼赞。全诗贯穿一个“情”字,在表达方式上。以“堆积”的句式,回环往复的结构表情达意,用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反复等句式表达幽深曲折的感情。段落内容感情形象修辞一(1、2)交代“我”和大堰河的不同阶级地位及特殊关系怀念与痛悼身世悲苦地位卑微二(311)集中刻画大堰河的形象眷恋与感激勤劳善良慈爱无私纯朴宽厚(3、4)“我”在大堰河家的情景(5、6)“我”回到家中的感受(7、8)大堰河的艰辛的生活命运悲惨(911)大堰河的悲剧结局同情与控诉三(12、13)交代写作目的,直抒胸臆讴歌与赞美高尚神圣例1(2019宜昌第一中学期中试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月派诗人提倡将新诗格律化,主张诗歌要讲求“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既重格律又不乏美感。代表诗人有徐志摩、戴望舒等。B.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其中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人记事生动形象。C.鲁迅,原名周树人,其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D.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书中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解析:(戴望舒不是新月派诗人)答案: A例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来源:(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4)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解析:上写句相对的背诵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浪遏飞舟(3)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4)揉碎在浮藻间例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答案】B【解析】A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C侣,伴侣,这里指革命战友。D击水,指游泳。基础演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荆棘( ) 虱子( ) 团箕( ) 叱骂( ) 凌侮( ) 忸怩( )答案: j sh j ch w ni n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答案: B解析: 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答案:D4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C漫江碧透D万类霜天竞自由答案:D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遍”的作用:_;“染”的作用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透”的作用_;“争”的作用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的作用_;“翔”原是描写_,这里用它来描写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的对象_,“主”的对象_,显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气魄。答案提示:“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争”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巩固提高1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答案: C解析: 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答案: B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答案: C解析: C项,应为象征派。4用自己的话描述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答案: 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4)题。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悲哀的种族我们必须战斗啊!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田野上,自由呵从血的那边,从兄弟尸骨的那边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A B C D(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A B C D答案:(1)B (2)B (3)D (4)B(2019年汇佳中学月考)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练习。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答案: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檐头(yn) 粗糙(co) 隽永(jun) 青苔(ti)B.溘死(k) 渗入(chn) 火钵(b) 踟蹰(ch)C.漫溯(s) 媛女(yun) 咒语(zhu) 颤动(zhn)D.忸怩(n) 模样(m) 叱骂(ch) 长篙(ho)答案: A解析: B渗shn入,C颤chn动,D模m样,长篙go。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D.优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答案: B解析: B中“暄响”应为“喧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_看不到国家利益。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_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_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A.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答案: A解析: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连接结果、目的等,意为“因此就”;“进而”意为“继续往前;进一步”;“一直”副词,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一贯”着重指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语气很重,多用于肯定句;“所以”可与“由于”呼应,而“因此”则与“由于”的意思发生部分重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答案: C 解析: A杂糅,B缺主语,去掉“通过”即可,D搭配不当。5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A B C D答案:A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艾青1938年11月17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答案: D_1.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B第三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的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C第四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中,离情缕缕,别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D从以上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答案: D(“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对,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回答24题。2下面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恋情。B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时的美好情景。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答案: D(诗第五节写诗人寻梦,找回当年美好生活的印记,回忆当年在康河的无比惬意与快乐。)3下面对诗歌写作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