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_第1页
(论文)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_第2页
(论文)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_第3页
(论文)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_第4页
(论文)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9 卷第1 期 2 0 0 8 年2 月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H a n s h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娃2 9N o 1 F 出2 0 0 8 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 梅大圣,吴美卿 ( 韩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溺娟5 2 1 0 4 1 ) 摘要: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熏传。流观山海图”藤的心的感 话。缀诗层次分弱,善先怒赞美懿隐霞戆霉涯之篆、读书之蓉,是缀诲的慧廖;其次是遴过塑雅明媚豹铀 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臻;再次借助神 话,瓣穰襻粥锤豹遴德徐馕熬事美浮徐,表达慰涛歪豢裙豹技会空翳熬滠整。羯渊爨这耪富有深意豹謦粪棒 畅游,昭示着组诗的心灵律动,烧对过去仕宦生活的深刻反恩,是对归隐膳生命进入重火转折时期的人性 关怀、薪懿垒存空鬻熬剖构。维谚俸琨? 深厚懿久文耪棒。 关键词:陶渊明;读山海经;生命关怀;生存空间;人文精神 牵蛋分类号:l2 0 6 。2文藏稼识码:A文章壤号:1 0 0 7 - 6 8 8 3 ( 2 0 0 8 ) 0 1 - 0 0 2 7 - 0 7 陶渊明归田后所碍的组诗读山海经十三 首,一直为岗学家辫重视。读出海经十三首 是陶渊明归田之初以邀游仙界的形式写成的重要 组诗,集中抒写了他这一时期对过去岁月的人生 感慑、社会体验,以及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深层思 考。正是因为如此,读山海经组诗对于我仍 探讨晦渊明生命历程、生存状态的心理因素显得 很蘸要。 要解读组诗的诗旨,必须明其编年。正是由 于本组诗的作年难以确定,蔼命意又不短,敖历 来对其旨理解很不一致。关于这组诗的编年,龚 彬先生予陶渊明集校注做了考证: 关于此诗诈年,蔓瑶注谓第十一首“星 猾肆威暴”,显然是为刘裕弑逆而作。又据 第一黄“蟊夏草本长”句,谬本谤律于零凌 王被害的次年,即宋武帝永初基年簪戌 ( 4 2 2 ) 。运系年刚以为“读山海经是遇必前 作品”。即作于义熙四年戊申( 4 0 8 ) 之前。 按,速说散是。据第一首所写环境之美和幽 居自得之乐,与归园钟居、和郛主簿 很相近。而渊明晚年掌受饥寒之苦,自称 “值欢光复媛,每每多忧虑”,已不复再见此 诗中“欢然黼春酒,摘我霞中蔬”乏簌豫情 趣,故可确定此诗大概作于归田前 期。 1 潲3 5 3 辩 邓安生先生重订陶渊明年谱据陶渊明 读山海经第一首描写的住宅环境和所述情况, 与舞园瓣居耀近,以为诗终年与 氇星幽 居接近。龚彬先生同意邓安生先生意见,暂系 诧缀诗予义熙三年丁来( 4 0 7 ) ,与舞疆墨羼 作年义熙觅年乙巳( 4 0 5 ) 相隔二年。本文从龚 说。明其作年,对于我们蹴较客观地理解陶渊骥 写作此组诗的心态与诗旨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折。 这释归豫戆行为,是为自己疲惫之心找剃“托身 之所”。陶渊明文化性格的本质是“性本爱丘 由”,爱自然,追求思怨的囊虫与纵情。弛虽然 有“大济苍生”的理想、“猛志溢四海”的自信, 希冀宗族雄风再起的愿望,以及图谋解除家庭生 收稿豳期:2 0 0 7 一0 9 2 7 睾者楚奔:褥天圣( 1 9 4 7 一) ,男,澳北黉撩人,韩山糟范学珑孛文系教授。 2 7 万方数据 存危机的渴求,于是经过长期徘徊犹豫而走进了 官场。但是,在晋末遘德沦丧、玫伐不息静李圭会 里,是实现不了上述生存目标的。陶渊明不受精 神束缚豹文纯性格,与污秽不堪的官场文亿发生 了激烈的冲突、碰撞,而使他最终决定走进心向 往之田鬻境界。现在,陶渊鞲在田园中安顿了一 颡不受羁绊的心,过着自囊自在、和谐自然的生 活。同时,也有余闲反思过去,规划采来,也能 从容地读书,进毒亍更高层次的文学陶冶与人生艺 术的享受,更好地舒畅自己疲倦已极的心。读山 海经专三蓄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与背景下写成的。 山海经共十八卷,载海外绝域山川人物 之异,缣存了古代许多神话。陶渊赣读出海 经十兰首大量描写了缥缈奇幻的仙境。那么陶 渊明邀游仙界有没有深意呢? 其实,以“游仙” 题材寒实现诗人对象的审美价值可以上溯到战国 时期。清入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将早期的游 锤诗分为嚣类;“游俄诸诗嫌丸髑之麓促,葱缓 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 胸中之牢落,敖君子有取焉。若始垒使博圭为 仙真人诗,游于天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 之,惑之惑也。诗虽工,何取哉? ”朱乾认为前 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 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二句魑此类诗之 主旨。聪一类起于秦饯,史记秦鲶皇本纪: “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原诗融佚, 其内容姿本出求伯访药、遍求长生之类。圆此 后曹植有远游篇、仙人篇,郭璞有游仙 诗等。陶渊明继承靥原诗学精神,以一种摆脱 实用与理性束缚的感性审美态度,咏叹山海 经书中的奇幻的列神列仙之趣,来表达自己对 社会、人生的一静审美砍赏。这是符念孛匡的古 代文艺美学传统的。陶渊明欣赏仙界的幽雅环 境,铀入戆糖棒生活,以诲的语言与诗孛的残穰 列仙形象来诠释自己的心理世界。这是文学艺术 的入文精棒的体现。入文精神理念的本质是敝人 为本。文学艺术是要表达作者之“志”的,这个 “志”显现形态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志是动 态系统,在不同的作家、艺术家的刨佟中,志 的表现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都能满足并完善人 的生存状态”、“志在文学枣熬表理以讽喻、 颂美为情感两极,关涉的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 联系懿瑰实本身”、志也邻于理想。这种 理想近予西方的乌托邦,但对入的生存积极性有 彝激励。魏我子仁酝导致静世界大阕是历赣 历代都向往并追求的理想,恐怕这也是今后人们 所追求豹生存题标”。秘孓黝4 我们沿着这个瑾论思 路,来探讨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之“志”所 体现的入文精神。 读山海经十三首不是像归园田居等 其他田园诗那样,写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 欢夜饮等,蠢是写“泛览周王传,流溉虫海图” 后的审美感悟,是一次心游仙境的生命关怀,对 新豹生存甚标的追求,体现了深刻的入文耩神, 正如李剑锋先生所说:“陶渊明从神话中所接受 的最深刻的影响,不是诗文中出现的几个神话人 物形象,也不是神话带给他的邀游仙界的想象 力,而是物我一体的精神,是这种精神影响下, 崭新的物我关系。这深亥l 的关系表现在对拟人手 法的大量运用上,也裘现在化物以回归囱然 的生命实践上。城q 凹辐读出海经缀诗凭借 “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分三部分来结构全诗。 第一首为一个鄂分;第二蓠至第八首为第二部 分;第九首至第十三酋为第三部分。我们依次论 之。 首先,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第一部分中, 表达了落霾之乐、读书之乐豹情悔。诗云: 盏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跃有耗,吾露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率。 欢然酌春酒,摘我因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髑王传,漉观函海躐。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羯渊锈狰玻世俗鹩尘嬲,西嬲鑫然之初,有 一段极其平和乐观、闲适自由的心境。同时,我 们知道,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往往把函困景物作 为官场对应物来观察描写。归田之初,在他的笔 下,田园景物各得其所,井然有序,与官场腐朽 黑暗、颠倒是鼍# ,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可是到了 后期,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不再那么充满生 枧,富有勃致,露是枯败冷落懿。这既是当辩农 村破败的实境,又是陶渊明后期精神维活的孤 独,是心态辛毒现的迹落、穷途的痛苦嚣素。如 2 8 万方数据 咏贫士其二云: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无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仄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 赖古多此贤。 陶渊明后期,基于素抱未展,加上孤独、饥 寒,痛苦的元素在不断地增加,因而笔下的田园 是“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与早期的田园 风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第一首中以无比欣慰 之情着力描写了所居之境的幽静适意。在这儿,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 扶疏”,“众鸟欣有托”,“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俱”;在这儿,没有官场喧哗:“穷巷隔深辙,颇 回故人车”;在这儿,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 事:“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在这儿,更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心游仙境,神游古 今,感悟世事人生,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补偿 过去误人仕途的缺憾。 陶渊明过去哪有这等闲情逸致、清静自适地 读书的机会啊! 此前的几十年,是“羁鸟”、是 “池鱼”,在仕隐矛盾中痛苦煎熬,在“尘网”中 挣扎,心灵疲惫。只有到今天,他才有可能进入 一种瞬间永恒的平和自适的境界,才能在自己心 爱的田园中找到安置身心的一块净土与空间。陶 渊明这种回归田园的欣慰之情,早在归园田 居组诗中得到了表达:“户庭无杂尘,虚室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野外罕人 事,穷巷寡轮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这块土地上,陶渊明身心也自由了,他可 以读他想读的书。读书,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饮酒其十六说:“少年罕 人事,游好在六经”;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 行涂口言:“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读书 是陶渊明归田后的主要精神生活,他读书旨在明 道,即实践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至高无 上的,它超越了物质需求,以及功名利禄,甚至 超越了人的生命,即陶渊明所说的“朝与仁义 生,夕死复何求”。从羁绊压抑的官场超越到理 想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中去,应该是陶渊明读书 “会意”的主旨所在。 陶渊明在自适的环境中读山海经,“泛览 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其目的是“俯仰终宇 宙”,心游万仞,探宇宙之妙,得人生之趣,求 心境之适。这就是组诗第一部分的主旨。 其次,我们来探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 二部分的诗意。这一部分包括第二首至第八首的 七首诗。在讨论此部分命意之前,我们有必要回 顾陶学界对于读山海经命意的争论问题。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二谓读山海经: 此七章( 指“玉台凌霞秀”以下七首) 为上篇。前四章思盛世之难见,次三章思明 良之难遇也。此五章( 指“夸父诞宏 志”以下五首) 为下篇。 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四云: 首篇言兴会所至,览传观图,为十二首 之纲,直是一段小引。以下七首,竟是游仙 诗。夸父而后五首,杂引刑天、巨猾,以喻 共、鲧,言恃力为恶,不可入仙也。虽使 山海经事,恪舍首篇“俯仰宇宙”,为此 寓言。 清吴菘论陶说: 自第二首至第八首皆言仙事,欲求出 尘,遂我避世,正悲愤无聊之极,非真欲学 仙也。 与此相反者认为读山海经不过写其幽居 之乐,无甚深意。清张自烈笺注陶渊明集卷 四云:“予读咏山海经诗,颇类屈子天 问,词虽幽异离奇,似元深旨耳。”又云:“意 以古今志林多载异说,往往不衷于道,聊为咏 之,以明存而不论之意,如求其解,则凿矣。” 关于对陶渊明读山海经“忠晋感愤”的 解读,龙文玲1 9 9 5 年于陶渊明( 读山海经 的幽愤与娱情 5 ( P 4 1 - 4 7 一文中对此有较精切详尽 评论,在此不赘。至于清张自烈的“无深旨” 说,是不符合中国诗学传统的。诗歌依靠语言和 形象的媒介,诠释着诗人的心理世界,凸现文学 艺术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 审美升华。我们知道,远古神话传说,本身来说 就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远古神话传说形成于人 类的童年时代,“那时,在异己的、神秘的大自 2 9 万方数据 然面前,人们尚无力加以征服,只好借助于想象 将其人格化,以图企求或控驭它们。这种超现实 的想象,将真实认识与虚妄幻想融为一体,其物 化形态,就是谲怪奇幻的远古神话传说。在中国 诗学理论中,神话传说中神性因素是具有象征意 义的表层特质,那么人性因素则是体现情感内涵 的深层特质” 6 0 _ 8 1 。陶渊明组诗读山海经 十三首描写列神列仙之趣,是有其“深旨”在 的,这“深旨”是诗人现实的艺术想象相互交融 的结果。陶渊明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审美功能,是 非常自觉的。只不过,如同刘熙载艺概卷二 所说:“钟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 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读山 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 也。”因而关于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无 深旨”说是不成立的,陶渊明审美评价神话中的 人物形象,既包含着他的兴致和趣味的欣赏与玩 味,又寄寓着他归田初期对社会的思考的情感。 我们试图对其二至其八的情感指向做些说明。 这第二部分的内容,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 “游仙诗”。在这一部分里,诗人主要是借助神话 中的幸福世界的描述,对仙境环境幽雅、精神自 由的审美评价,表达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构建自 然和谐的心灵空间的愿望。 在这生存空间里,仙居胜景,幽美飘忽,云 霞明媚,和谐自然: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其二)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 西南望毙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矸照,洛洛清瑶流。( 其三) 在这生存空间里,凤自歌,鸾自舞,怡然自 乐,自由纵情: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其五)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覆呖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其六)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 J r - 七) 在这生存空间里,仙果、赤泉、仙酒,取之 不尽,不死不老,万岁如常: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其- - ) 丹木生何许? 乃在密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其四) 陶渊明在极尽赞美仙境生存空问的同时,也 激起他无限神往之情: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其三)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需,惟酒与长年。( 其五)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其八) 山海经多次提到不死国、不死民和令人 不死的神异药物: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 考) 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海外南经。郭 璞注日:“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 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开明北有不死树。( 海内西经) 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 是食。( 大荒南经) 诗人高度赞赏仙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赞赏 仙人的生存空间,幻想食仙果、饮赤泉、喝美 酒,以求“不死不复老”。其情感价值取向是什 么呢? 如前所引,“志也邻于理想。这种 理想近于西方的乌托邦,但对人的生存积极性有 所激励。”通过赞美仙境,向往“王母”不仅长 生,而且有不死之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其情 感指向显然是对大自然和一切美好存在的热爱, 是对现实生存空间的关注,是对生命的礼赞,是 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解读。 一是陶渊明借神话天国中的幸福世界,表达 对现时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如清吴瞻泰辑陶 诗汇评评其五首云:“前者宁效俗中言,是 欲听王母之谣。此首在世无所须,是欲索王 母之食。总是眼前苦遭俗物聒,类为出世之想, 奇思异趣,超超玄著矣。”陶渊明诗中的神话人 物与仙果等已经转化为有意味的审美形式,“有 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它反映 着难以言表从而无法确认的感觉形式”【7 ”。神 话传说中的美好生活,使他向往、憧憬和谐美满 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民有衣食,而又和 谐相处。陶渊明这种理想社会蓝图的憧憬,在他 晚年创作的桃花园记并诗中得到了最为充分 万方数据 的描绘。陶渊明对眼前的现实是有清醒的认识 的,弛屡住的虽然是圃园,但毕竞是在现实的土 壤之上,面对的仍然是生存空间的困境与难堪。 诗人说:“高酣发薪谣,宁效裕审言”,实际上是 借王母为周穆王所作的新谣批判世俗之言,说明 陶渊明对伯境所持的态度怒涛醒的。特别是“恨 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一句,透露出诗人缀然 向往理想世界,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遗憾而又悲 凉的心理。 二是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成佛升仙,而是对 生恁闷题熬蜇学思考。隧撬云:“嗟人生之短期, 孰长年之能执? ”陶渊明对人的生死也是有焦虑 的,组诗其八说:“鑫吉皆有没,侮入得灵长? ” 他予义熙五年( 4 0 9 ) 作己酉岁九月九日也 说:“万亿相寻绎,人生岂不势。从古皆有没, 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 所知,聊以永今朝。”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是长 裳灏又是深思熟虑的。裤话窝宗教“凝然否定死 亡的真实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 被解释隽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焉顽强的否定”, “原始人在他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中都充满了 这种信念;入的生命在空闻和时闻中根本没有确 定灼界限,它扩展予自然的全部领域和人的全部 历史咂8 叫嘞。虽然陶渊明对神话中不死食物 产生深厚兴趣,也考拒死求生的强烈愿望,但总 起来说,陶渊明是怀疑神仙的存在,认为“帝乡 不霹裳”( 援去来兮辞) ,她对生死的思考最终 是归于自然的。这在义熙九年( 4 1 3 ) 于形影 棒三首孛褥弼了豳满的解决:“甚念伤器生, 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 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顺应自然、纵情于大 自然中的哲学恩考,才是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 达观看法。 壶上可知,晦渊骥在缓诗第= 部分高度赞赏 了仙境幽雅、愉悦、纵情的生活空间,这是对现 实生活巾希望出现光疆繁界韵呼唤,是对民有衣 食而又和睦相处的那种幸福和平的理想乐园的渴 鼙与谴僚。 最后,我们讨论读山海经第三部分的内 容。这部分是从第丸首至第十三营共五首诗。这 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后所产生的 另一层瑟戆对柱会现象的愚索。这一部分豹命 意,借助神话传说,着重于对神话人物道德价值 的事美评价,表达对瀵歪圣骥的社会政治空阅的 向往。这一命意,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 是耄第九与第十耀首诲组成,通过对英雄裤“夸 父”、“精卫”的正面评论,阐释自己的人生感 悟,及其功监未竞、牧志未黼的瘸苦心态。 关于这二首诗的诗旨,前人多从“夸父”、 “精卫”形象探讨诗人的政治寄托。对于第九首 命意,盟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谓陶渊明“胸 中饶有幽愤”,而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 卷熬刹称“陶公借以是况,欲诛讨刘裕,恢复罾 室,而不可得也”。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 卷隧云:“既盏笑寒武垂蕃举事,急委襻代,嚣 志欲无厌,究其统绪所贻,不过一隅_ 之荫而已。 乃魇言苦正也。”雨对于第十首的命意,前入也 有以晋宋易代一事探索此诗的“微旨”。如,清 孙入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云: “显悲异代,心事毕露。”滤邱嘉穗东山革堂陶 诗鲢更以此诗与上一首命意栩同,也是陶公 “喜况”,“欲诛讨刘裕,恢复晋室”。以上对号入 座式的凿实阐释,未必能与陶渊明读书“会意” 时的心情榴通。 夸父、精卫、刑天,是神话中的英雄神,而 且怒失败的英雄神,陶渊翻反复咏此失败的荑雄 神,是有其深旨的。诗人赞颂夸父、精卫、刑天 英雄神,匿然抗争失败,低仍以英勇顽强、坚忍 不拔、不怕牺牲、乐乎奉献的精神,造就了恩荫 于后世的“邓林”等功业,于心有感焉。这是符 合心理学逻辑的。我们知道,晦渊暖是在“大济 苍生”素抱未展的境遇中归隐田园的,功业来竞 身先遐,对于一个功名意识强烈的入来说,燕无 奈的,因而是极端痛苦的。归圈不久读山海 经,读到这些失败的英雄神的事迹时,必然弓l 起心灵的颤动。他此翦数次出仕,除家贫钤,更 主要的原因是他青少年时期受到儒家人世思想的 影响,有施展宏图,以济苍生的远大恚良。同 时,陶渊明出身大族的身世,也激起他的从政热 情糯建功立监的强烈意识。六朝最重门第,陶溅 明自然不会昕任陶氏家族在他这一代再衰败下 去,因此功业意识在漪渊畴的思想上是强烈她存 在蓉的。关于陶渊明的功业意识,集中反映在 命子诗里。在命子诗中,诗人怀着对祖 先敬怖的心情,追溯晦氏家族的瞧来,历述搬先 万方数据 卓越的功业,特别是津津乐道于曾祖陶侃的盛大 功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振兴家族,延续 晦家的荣耀。晦溅骥建功立泣麓宏愿也就更激荡 起来了。可是愿望难成,他f 是感慨地说:“嗟 余寡陋,瞻望弗及。”这样,陶渊明与其他普通 家长一榉,只能把这一番望鬻托子孩子身上,殷 切地期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继承并光大陶氏家 族的荣耀,完成自融的夙愿。大约在长予俨出生 豹当年或次年,陶渊骥初仕淡熊祭滔,开始了长 达十多年的时仕时遐的仕宦生涯。 可是,十几年的拼搏,陶渊明壮志未酬,功 照泰立,就鳃隐了,露莛链郡光宗耀褪酶夙愿也就 成了泡影。陶渊明这种情愫永远萦绕于怀,遇到 触发点,感慨良多,便借英雄神夸父与精卫的故 事,把这秣感情释放出来。“同物既无虑,讫去 不复悔”,又借对精卫虽死光悔的不屈精神的评 论,透露巡自己的壮志犹在,而“徒设在昔心, 良晨岂霹待”,剐更把鑫己功妲未成身先退那释 无限愤激与辛酸之情传递给我们。当然,这也有 另一层深意,夸父等是失败的英雄神,“陶渊明 对失败神话英雄的接受折射了陶渊鳃遴过任途建 功立业理想的失败和对失败抗争的心路历程”, “隐居也会有所成就,并非只有逐日宏志的 实现右熊建功立监,失效也霹以建功立妲,羯渊 明以此来向世俗宇土会抗争” 4 唧。通过归耕田 园,守志善道超越失败。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深 沉感疆嚼! 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是由第十一、十二、十兰 首,共三酋诗组成。其意在予通过对古代神话中 倒行逆施鹃神怪恶符的描述与评论,寄寓诗人对 现实政治的沉重的思考,以及表达其对清明政治 社会出现的愿望。 对这一层命意的理解,掰来也有争论。清邱 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评第十一首日: “此篇盖比刘裕篡弑之恶。”清马璞晦诗本义 卷溺爱l 说:“j 琏:读出海经十三首,十二首皆 出第一首内俯仰终宇宙一语,故十二首皆以 山经所载之事,慨慷后世之事,瑟器、宋之 事在其中,并不专裔晋、宋也,渊锈之诗岂易读 乎! ”马氏言之有理,能启发我们对陶渊明此层 意思的理解。在这层里,诗人着力描述贰受、臣 危、钦碡、寞窳、祖江、长秸等神怪,“违帝 旨”,互相残杀,最终落得“被帝刑”的结局。 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贰负之臣日危, 危与贰负杀寞窳。帝乃梏之流属之山,桎其右 足,爱缚诱手与发,系之出之本”;又,壅海经 西山经载,钦稿与葆江残杀,“乃戮之钟山 之东”。其他如寞窳、长枯皆因作恶终被帝刑。 诗入在其一酋星描述并评论这些一个个都没有 好下场的倒行逆施的神怪,云: 巨危肆威暴,钦鹆违帝旨。 寞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又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鹚鹗岂足恃! “瞬骧上灭鉴,为恶不可履”,是诗入对其 道德价值的评判。对此,诗人感触深切。有言诗 人在此是对刘裕篡位的批判,其实这种鳃读是小 视了岗诗文奉的意义。+ 梵年的佳寂经历,使陶 渊明肴到了整个社会进程中充满了“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的黑暗现实,在饮酒( 其三) 巾 深沉她感;叉;“道丧向手载,入人惜其情。”尽管 刘裕篡位手段阴毒,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以同样 的卑劣手段篡夺政权者并不少,仅就魏晋南北甥 蔫后3 7 1 年,有4 个君主,平均每入在位不怒9 年,而易位又以篡夺为多。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 嚷:“魏也看惯了,篡也器惯了,文章便更平翻 了。”蝣满埔那么如何来防范乱臣的叛逆昵? 第十 二首云; 鸱鹅见城邑,其瓣有放士。 念彼悔盖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富独见尔。 本秀逸孝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首说: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舞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觅猜。 临没告饥渴,当麓何及哉! 以上两首是陶渊明奉身隐立后,对政治文化 的思索与见解。如何使世邋清醒呢? 个国家豹 安危、繁荣与衰败,关键是君主政治上是否清醒 明智,是否任用赞才之入的闯题。陶澍注靖带 先生集卷滔评第十二首云:“诗意盖言届藏被 放,由怀王之迷;青丘奇鸟,本为迷者而生。何 僵见鸥耱,不霓此鸟,遂终迷不悟乎! 寄慨凭 穷。”怀王迷丽疏屈原,使小入得志,国家危殆。 诗人予此感叹深沉。欲立功名的士子,最先总是 3 2 万方数据 希望出仕能遇明君,盼望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 角色,在中华民族的生命群山里,耸起一座又一 座高峰中,有自己培筑的一峰;在广袤的神州大 地上,奔涌出的思想清泉中,有自己奉献的一 滴。所以当从政者的情感倾向与君主的志趣同步 时,他们可以在顺境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 扬的斗志,气宇轩昂地去做一番事业。可是,陶 渊明每次出仕,总是处在背逆之境,君主昏庸, 奸邪横行,忠良受屈,他只能为捍卫自己的理想 而超越现实,奉身隐立,当然这也是属于仁性关 怀,是仁的应有之义。因而,陶渊明呼唤明君的 出现,第十三首就是表达这样的一个强烈的愿 望:“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 重华为之来。”任用贤才,远奸邪小人,国家才 能出现理想清明的太平局面。这就是陶渊明透过 对古代神话传达出强烈的追求清正圣明的政治社 会空间的渴望。 综上所述,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陶 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是其归隐后不久,“泛 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冷峻地思考着人生与 社会问题,借神话传说故事,做一次富有深意的 精神畅游,从中传达出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感 悟,以及对生活和谐自然、政治清正圣明的生存 空间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龚彬陶渊明集校注E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9 9 2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M 3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3 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E M 3 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2 0 0 6 E 4 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E M 3 济南:山 东大学出版社,2 0 0 5 i - 5 3 龙文玲陶渊明读山海经的幽愤与娱情E J 3 广西师院学报,1 9 9 5 ,( 3 ) E 6 3 郭杰屈原新论 M 3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0 0 6 E 7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 刘大基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E 8 3 卡西尔人论E M 3 甘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 9 9 8 E 9 3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酒之关系 A 鲁迅鲁 迅全集而已集 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5 6 O nt h e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o fM a k i n gS p i r i t u a lT o u r si nt h eF a i r y l a n d M a n i s f e s t e di n R e a d i n gt h eS h a nH a iJ i n g b yT a oY u a n m i n g M E ID a - s h e n g W UM e i - q 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H a n s h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o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5 2 1 0 4 1 ) A b s t r a c t :“R e a d i n gt h eS h a nH a iJi n g ”i sas e r i e so fp o e m sw h i c hT a oY u a n m i n gc o m p o s e da f t e rr e t u r n i n gt ot h e n a t i v el a n d ,r e v e a l i n gh i sp e r c e p t i o n I tp r e l u d e sw i t hp o e m si np r a i s eo ft h e p l e a s u r eo fr e t u r n i n gt ot h el a n da n dr e a d i n g N e x ta r ep o e m sg i v i n ga ne s t h e t i ca p p r a i s a lo ft h eq u i e t a n dp i c t u r e s q u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f a i r y l a n d ,e x p r e s s i n gac r a v i n gf o ran a t u r a la n dh a r m o n i o u se x i s t i n gs p a c e A l s oa r ep o e m sg i v i n ga na p p r a i s a lo ft h em o r a l i t yo fm y t h o l o g i c a ls a i n t s ,e x p r e s s i n ga l o n g i n gf o ra nu p r i g h ta n da u g u s ts o c i e t y T h r o u g hs p i r i t u a lt o u r si nt h ef a i r y l a n d ,t h ep o e ms e r i e s h a v em a n i f e s t e dp r o f u n d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 K e yw o r d g :T a oY u a n m i n g ;“R e a d i n gt h eS h a nH a iJ i n g ”;l i f ec o n c e r n ;e x i s t i n gs p a c e ;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 责任编辑韩江 万方数据 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 作者:梅大圣, 吴美卿, MEI Da-sheng, WU Mei-qing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刊名: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9(1)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参考文献(9条) 1.龚彬 陶渊明集校注 1999 2.袁行霈.罗宗强 中国文学史 2004 3.胡经之.李健 中国古典文艺学 2006 4.李剑锋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 2005 5.龙文玲 陶渊明读山海经的幽愤与娱情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 6.郭杰 屈原新论 2006 7.苏珊朗格.刘大基 情感与形式 1987 8.卡西尔.甘阳 人论 1998 9.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及酒之关系 1956 相似文献(9条)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赵春蓉 从远古神话中回归的精神家园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2) 陶渊明建功立业和回归自然的思想是其思想的两个侧面.诗歌是表达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情感的,他的组诗借助了上古神话有效地表现 了其建功立业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其中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体现为功业未竟、壮志未酬和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关心;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体现为自我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化有限的生命为无穷.组诗展现了陶渊明从远古神话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2.期刊论文 孙国华 灵魂在“流观泛览“中诗意栖居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9(6) 是陶渊明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至“吾亦爱吾庐“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诗人的“归国田居之乐“;从“既耕亦已种“至结束是全 诗的主体部分,写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这首诗以“乐“字为核心,主要写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归园田居之乐、耕余读书之乐,从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格和 精神的不懈追求. 3.期刊论文 刘泰然 屋宇:一个敞开的空间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船山学刊2007(4) 陶渊明诗中的屋宇意象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观和对世界的诗意把握.屋宇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引发的空间,一个接引大千世界的场所 .通过屋字,个体契入无限的宇宙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4.期刊论文 李存霞 接受美学视角观照下的“读山海经十三首“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 对“读十三首“组诗的解读学术界存在着历史主义和接受美学两种倾向.历史主义者穿凿附会,旨在挖掘组诗的政治寓意,结果诸家解释互相矛 盾.而实际上,“读十三首“是接受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在阅读时,陶渊明的期待视野与的神话性质相契合.他以游仙娱 情,渲泄政治愤懑,从而获得了“俯仰终宇宙“的审美乐趣和人生自足. 5.期刊论文 王朝华 古诗别解二题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 “古诗十九首“中的一诗,抒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之感,颓放中有超迈之意,忧思感慨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