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宋代汤瓶造型_第1页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_第2页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_第3页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_第4页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公开 U D C : _ 编号:_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洪诗倩洪诗倩 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吴光荣(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学士学位 专业名称 陶瓷艺术设计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15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09 年 5 月 24 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9 年 5 月 13 日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 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 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3 刍议宋代汤瓶造型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1 - 目录 摘要摘要 2 2 关键词关键词 2 2 ABSTRACTABSTRACT 3 3 INDEXINDEX TERMTERM 3 3 引言引言 4 4 第一章第一章 汤瓶概述汤瓶概述 5 5 第一节 饮茶方式的改变 汤瓶的出现.5 第二节 汤瓶的形制 .6 第二章第二章 唐宋汤瓶造型变化唐宋汤瓶造型变化 7 7 第三章第三章 宋代各窑口汤瓶造型比较宋代各窑口汤瓶造型比较 8 8 结语结语 1414 致谢致谢 141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14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2 - 摘要 汤瓶这一器型是因点茶法的出现而出现的,点茶法 之前的煎茶法茶器中并无汤瓶。在茶事中,汤瓶扮演着 煮水器与注水器的角色。汤瓶早在中唐已有身影,但当 时因煎茶法仍是社会上饮茶方式主流,其形制仍是粗糙, 直至宋代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斗茶是 当时上至贵族文人,下至普通百姓都乐衷的活动。为了 迎合饮茶需要,汤瓶形制不断地改进,到宋代,汤瓶造 型与前朝已有明显的区别,流变的细长,壶重心往下, 便于控水。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瓜棱形汤瓶,情趣生动, 在当时各个窑口均有发现,但又各有不同。汤瓶往后便 是发展为今人常用饮茶方式冲泡法中的茶壶,研究汤瓶 对研究之后茶壶乃至整个饮茶史有着不可或缺承前启后 的意义。 关键词 宋 汤瓶 造型 窑口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3 -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oup bottle came along with the tea m ethod, before which it never showed up in the Fried tea metho d. In the tea things, soup bottle plays the role of water boiler a nd injector. It appeared as early as the Mid Tang Dynasty. Ho wever, the Fried tea method was still the mainstream way of t ea drinking, despite its shape was still rough. It was not until t he Song Dynasty that tea method took places of fired one as t he mainstream way of tea drinking, which was warmly welco med by the people range from noble to ordinary people at that time. To cater to the tea needs, the shape of soup bottle was c 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when it came to the Song Dynasty, it had a marked difference than that in the former dynasty by narrowing the stream and lowering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pot to have an easier control of water. At that time a melon pr ism soup bottle was also popular since it was quite vivid and i nteresting, which was found in each kiln but with totally diffe rent feature. Since the soup bottles today have become the tea pot commonly used in drinking tea brewing method, the resea rch of soup bottle has an indispensable meaning and 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on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eap ot and even the whole tea history. Index term Song dynasty; Soup bottle; Shape; Kiln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4 - 引言 汤瓶不是瓶,是从瓶型发展过来的一种茶具,虽只 是一壶,但在宋代茶事中是重要的角色,看它只是轻轻 巧巧地一提一倾,热腾汤水却也能按捺中心内热情细细 地注入盏中茶面,却是稳稳当当一滴不破。审安老人称 它是汤提点,一提一点,看似水流柔柔一线,其中含着 细劲,一点便入,即提即收,形象到位。汤瓶最初在中 唐的形制时并未有这般能耐,而至宋时,使用汤瓶而致 的斗茶技艺才显高超。通过研究产自宋代各窑口形形色 色的汤瓶造型对当时社会斗茶饮茶盛况可见一斑。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5 - 第一章 汤瓶概述 第一节 饮茶方式的改变 汤瓶的出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 着不能忽视的位置。在有药食同源之说的中国,茶甚至 还扮演过药物的角色。 “茶”字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 ,这也是最早的一部药书,记载着“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 1而解之。 ” 中国人开始饮茶,把茶作为一种饮品的现象在西汉 就已经出现。王褒的僮约2中记载:“脍鱼炮鳖,烹 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最早的关于饮茶 买茶的记载。此时已有可购茶的茶市说明茶叶有一定市 场,且饮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习 惯。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中的“盖人家每日不 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3”的现象在西汉已经初具雏形。 唐以前的饮茶方式大相雷同今命名为投茶法或煎茶法。 集历朝前人以及中唐当时经验大成的茶经中,陆羽 在“五之煮”中对这种煎茶法有具体描述,先是煮水, 至一沸加盐调味,二沸时分出一瓢水留待后用,随即竹 筴转圈搅水,量取茶末投入漩涡中心,待水开即倒入那 瓢水抑制沸腾而养其精华,之后便是将茶分入茶碗饮之 4。 唐人苏廙著了十六汤品 ,书中描述了一种点茶法,即 一种先煮水,将研好的茶末置于盏中调成膏状,再将沸 水注入盏中 5的饮茶方式。点茶法始于晚唐,而直至宋代 将煎茶法取而代之成为当时社会饮茶方式的主流。当时 流行的“斗茶”亦称“茗战” 、 “点茶” ,是上至宫廷贵族 士大夫,下至民间平民百姓,普遍盛行的一种评定茶质 优劣的技艺和风俗。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点茶篇 对点茶技巧描述的详尽可见皇帝对此喜爱之深,也从中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6 - 反映当时的斗茶风尚。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相对应的 茶具也必然随之改变。宋代盛行的点茶法与前朝煎茶法 在茶具上明显的不同就是出现汤瓶。 第二节 汤瓶的形制 汤瓶又有称执壶,造型脱胎于瓶,因在茶事中扮演 着煮水器以及注水器的角色,所以在原有的瓶身上(图 1.2.1)加上流(图 1.2.2)便于使用。汤瓶早在中唐时已 有其身影,而随着点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的主导地位, 汤瓶形制不断发生着变化。 由(图 1.2.3)可知,唐至五代时期,汤瓶整体形 状较笨拙,大口径,粗颈,短流以及小弧度把柄。到了 宋由于斗茶这一风俗的盛行,对斗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注水器的汤瓶对其形制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蔡襄的 茶录下篇有汤瓶条说:“瓶要小者,易候汤, 又点茶注汤有准。6”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到汤瓶高度基 本以三十公分为限,超过者极少,多数汤瓶高度在十几 甚至几公分。低高度保证了低容积。蔡襄还认为“候汤 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7”低容积的水易开无 须点茶人为煮水这一工序等待过久,一久则注意力易不 集中,不容易掌握火候与烧水时间。再且不提建盏本身 呈斗笠型容积不大斗茶一次需水不多,耗时过久更是过 多占用点茶整个流程时间不宜。而因点茶须注水七回, 要求茶末与水完美交融,这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这意 味着对汤瓶的出水口要求严格收放自如,所以宋以后汤 瓶嘴流变长亦是适应点茶的需求。而宋时审美与唐时的 以肥为美已不相同,宋汤瓶则整体显得雅致得多(图 1.2.4) 。 图 1.2.4 宋代汤瓶 图 1.2.3 唐五代各式汤瓶 图 1.2.1 唐 高 33.3 公分 壶 瑞士包尔先生藏 图 1.2.2 唐高 15.1 公分 白瓷獣首执壶 美国弗瑞尔艺术陈列馆藏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7 - 第二章 唐宋汤瓶造型变化 唐时初始现汤瓶造型较笨拙,基本围绕一个形制, 类似(图 2.1):撇口,粗颈,圆腹,大圈足。因汤瓶 还有“候汤”的功能,水在饮茶中是很重要的工序,只 有把握火候,点茶才能最佳,而汤瓶有瓶盖时就看不见, 不容易掌握水沸时间,所以汤瓶有无盖的情况参半(汤 瓶又称为执壶,在已明确标注汤瓶的资料中,汤瓶通常 没有盖。而执壶又可称为注壶,造型与功能上有未能彻 底区分的界限) 。另一说有盖者是与汤瓶及其类似的酒 器注子,因温酒时防止酒精挥发所以覆盖,笔者尚 未考证。五代以后随着审美和实用双重标准的驱动下, 汤瓶瓶体大体造型开始倾向小巧,仍是撇口,但颈拉长, 肩部已不似唐时那么丰圆,圆腹,圈足小者居多。如北 宋的白釉龙流执壶(图 2.2) ,浅盘口,细束颈,溜肩, 圆曲腹,上腹略鼓,圈足小略外撇。浅黄白胎,胎质较 粗。釉白闪黄,釉面较光亮。除流根部模印龙头,壶身 并无其他装饰。但宋汤瓶瓶体造型还是很丰富的,瓶口 做动物式样(图 2. 3)以外,一种瓜棱型瓶体相当盛行。 如接近仿真的(图 2. 4) ,小单口,无颈,溜肩,深腹, 腹呈瓜棱形。瓶腹上下方向刻出六条凸起棱线,将瓶腹 均分六份,每份饰有刀刻单形花纹,线条写意。还有稍 加工的近似瓜棱瓶,如(图 2. 5)喇叭形侈口,西颈内 束,瓶身呈瓜棱状。 图 2.4 宋 高 16.5 公分 瓜棱形汤瓶 龙泉市博物馆藏 图 2.5 北宋 高 24.5 公分 青釉瓜棱形执壶 1986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工程 局 M29 出土 河南博物馆藏 图 2.2 北宋 高 29 公分 白釉龙流执壶 1996 年长治市郊区北石槽宋 墓出土 长治市博物馆藏 图 2. 3 宋青白釉凤首执壶 1992 年安徽省繁昌县新港窑 厂出土 繁昌县博物馆藏 图 2.1 唐 高 24.1 公分 黑釉单把壶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8 - 第三章 宋代各窑口汤瓶造型比较 窑口 时代 出土情况 所在地 名称 图片尺寸与造型资料出处 1973 年陕 西凤翔宋墓 出土。 现藏凤翔县 博物馆。 凤首壶 图 3.1 高 20.5 厘米 口径 8.5 厘米 腹径 11.5 厘米 喇叭口,竹节状高颈,丰 肩,瓜棱状腹刻有牡丹花 纹下腹斜收,圈足略向外 撇。肩一侧置凤首状流, 相对的另一侧与口沿侧置 有曲柄。 (宋代官窑 瓷器 ) 北 宋 1989 年陕 西耀县出土。 耀州窑博物 馆藏。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图 3.2 高 25.4 厘米 底径 8.8 厘米 喇叭口,口唇略外翻卷, 长颈,斜折肩,深圆腹, 圈足。在肩的一侧置有弯 曲形长流,相对的另一侧 有双泥条相连合的单柄把 手。在长流的把手和把手 两侧的中部,各置有一个 小系。 (陕西历史 博物馆珍藏 陶瓷卷 ) 山西省宝鸡 市出土,现 藏于陕西历 史博物馆。 青釉瓜棱执壶 图 3.3 高 20.5 厘米 口径 5.5 厘米 足径 6.7 厘米 侈口,长颈,平折肩,瓜 棱状腹,矮圈足,肩一侧 置有长曲流,相对应另一 侧置有宽带形把柄,肩两 侧饰对称的花瓣形系。 (陕西历史 博物馆珍藏 陶瓷卷 ) 耀 州 窑 宋 陕西咸阳市 出土。 青釉八棱执壶 图 3.4 高 14.6 厘米,口径 3 厘米 口微撇,唇微外翻卷,细 颈,八边形底足。肩两侧 置有对称的细长流和曲柄。 器身被八条凸棱划分,区 间内凹。器身部分形似玉 壶春瓶。 (陕西历史 博物馆珍藏 陶瓷卷 )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9 - 1984 年耀 州窑遗址出 土 山西省 考古研究所 藏 黑釉执壶 图 3.5 高 18.2 厘米 口径 5 厘米 足径 8.7 厘米 杯口,长颈,平折肩,鼓 腹,圈足微外撇。肩的一 侧置有下宽上窄弯曲形长 流,相对应另一侧有双泥 条并列相连而成的曲柄。 (陕西历史 博物馆珍藏 陶瓷卷 ) 1989 年山 西省耀县出 土,现藏于 耀州窑博物 馆。 青釉刻花执壶 图 3.6 高 25.4 厘米 口径 9.7 厘米 足径 8.8 厘米 喇叭口,翻卷唇,长颈, 折肩,深腹,圈足微外撇。 肩一侧长曲流,另一侧沿 与肩之间粘贴双泥条曲柄。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北 宋 浙江省宁波 市天一阁博 物馆藏 汤瓶 图 3.7 高 19.1 厘米 口径 10.6 厘 米 喇叭口,筒形颈,宽折肩, 圆腹,下腹斜收,圈足。 肩部一侧置有细管状形弯 曲长流,相对应另一侧置 有曲柄。 (茶具珍赏 ) 1986 年河 南省三门峡 市工程局 M29 出土, 现藏于河南 博物馆。 青釉 瓜棱 执壶 图 3.8 高 24.5 厘米 口径 8.5 厘米 足径 7.2 厘米 喇叭口,圆唇,细长颈, 圆折肩,肩附双系,系间 有一曲柄,对称处有一长 曲折流,瓜棱状深腹,浅 圈足。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越 窑 宋 浙江省慈溪 市明湖西 头出土,现 藏于慈溪市 博物馆。 青釉 瓜棱 执壶 图 3.9 高 18.2 厘米 口径 10.1 厘 米 足径 7.8 厘米 侈口,粗直颈,丰肩,鼓 腹,下腹斜曲内收,圈足。 肩一侧置有流,对应另一 侧置有曲柄。流与曲柄之 间对称粘贴有印花牌饰。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10 - 北 宋 龙泉市博物 馆藏 汤瓶 图 3.10 高 17.3 厘米口径 7 厘米 底 径 6.5 厘米 盘口,长颈,丰肩,瓜棱 形鼓腹,圈足外撇。肩一 侧置有管状弯曲长流,对 应另一侧置有颈部与肩相 连的双条形曲柄,在流与 曲柄的中间,装有对称的 圆条环形小系。 (茶具珍赏 ) 龙 泉 窑 南 宋 龙泉市博物 馆藏 瓜棱 形汤 瓶 图 3.11 高 16.5 厘米 宽 12.4 厘米 口径 3.5 厘米 底径 8 厘米 小单口,无颈,溜肩,瓜 棱形深腹。在腹部由上而 下刻出六条筋纹,将腹部 分为六等分。溜肩一侧置 有弯曲长流,对应的另一 侧置有双条并起环形曲柄。 曲柄与流嘴高出瓶口许多。 (茶具珍赏 ) 安徽省博物 馆藏 青白 釉蝴 蝶纹 汤瓶 图 3.12 高 18.8 厘米 口径 7 厘米 底径 6.9 厘米 钵形口,束颈,溜肩,长 圆形瓜棱腹,矮圈足。肩 一侧置有筒状弯曲短流, 对应另一侧置有扁宽曲柄, 流与柄之间装有对称环形 小系。 (茶具珍赏 ) 繁 昌 窑 北 宋 1992 年安 徽省繁昌县 新港窑厂出 土,现藏于 繁昌县博物 馆。 青白 釉凤 首执 壶 图 3.13 高 18.8 厘米 足径 8 厘米壶 四瓣花形口,下接具相凤 首,长颈,溜肩,球腹, 矮圈足。肩部刻两道凹棱, 一侧置中短流,对应另一 测置双泥条形把。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11 - 宋 2004 年安 徽省繁昌 县文德亭 宋墓出土, 现藏于繁昌 县博物馆。 青釉 瓜棱 执壶 图 3.14 高 24.2 厘米,口径 9.6 厘 米,足径 6.4 厘米 喇叭口,唇翻卷,溜肩, 瓜棱状鼓腹,矮圈足。肩 一侧置有长曲流,对应另 一侧置有片状柄,柄外略 饰有“上大”二字。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江西博物馆 藏 青白 釉八 棱汤 瓶 图 3.15 高 18.5 厘米 口径 6 厘米 底径 8 厘米 直口,略高颈,颈至肩至 腹均为八棱方形组成,鼓 腹,下腹斜收,小圈足。 肩部一侧置有筒状弯曲流, 对应另一侧置有颈肩相连 扁平曲柄。 (茶具珍赏 ) 北 宋 江西博物馆 藏 青白 釉瓜 棱形 汤瓶 图 3.16 高 24.5 厘米 口径 6.2 厘米 足径 8.6 厘米 口微撇,盖为压盖,盖面 呈凹状,平沿盘状,中间 装的子。长直颈,八瓣瓜 棱状鼓腹,圈足微外撇。 一侧外口沿下与肩部连一 曲柄,对应另一侧置细长 微曲的壶流。 (两宋瓷器 ) 景 德 镇 宋 首都博物馆 藏 青白 釉瓜 棱形 汤瓶 图 3.17 高 23.5 厘米 口径 5.7 厘米 底径 9.5 厘米 口微敞,长颈,丰肩,瓜 棱形鼓腹。盖为压盖,盖 面呈凹状,平沿盘状,中 间装的子。肩部一侧置有 细长弯曲流,对应另一侧 置口与肩的扁平把柄,盖 沿与把柄顶端均有环系。 (茶具珍赏 )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12 - 钧 窑 北 宋 1979 年河 南临汝征集 现藏于开封 市文物商店 天蓝 釉执 壶 图 3.18 高 30.3 厘米 侈口,长颈,折肩,瓜棱 形鼓腹,圈足。肩部置有 管状细长弯曲流,对应另 一侧于颈、肩之间置有曲 柄。 (宋代官窑 瓷器 ) 湖南省衡州 窑窑址出土, 现藏于湖南 省博物馆。 青釉 双流 执壶 图 3.19 高 20.1 厘米 口径 9.9 厘米 足径 7 厘米 喇叭口,唇略翻卷,长颈, 丰肩,鼓腹,圈足。肩一 侧置有双联长曲流,对应 另一侧置曲柄。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衡 州 窑 宋 湖南省衡州 窑窑址出土, 现藏于湖南 省博物馆。 青釉 执壶 图 3.20 高 18.8 厘米 口径 8.1 厘米 足径 6.3 厘米 喇叭口,长颈,丰肩,椭 圆形腹,圈足。肩一侧置 有长曲流,对应另一侧置 曲柄。 (中国出土 瓷器全集 ) 以上图表资料表明,如果仅仅是通过各部位比较可 以发现不用说窑口之间,单是一个窑口内汤瓶的形状都 有明显的差异让人难以比较,譬如从口沿部分造型比较, 单耀州窑出产的汤瓶口沿就有喇叭口、侈口、直口,这 样按照部分单论各窑口造型是无从比较的。但从整体看, 汤瓶各部分口沿、颈、腹、底、鋬、流存在着一定的比 例,这比例影响了汤瓶的整体造型以及使用,同时可以 发现这种比例在不同窑口的汤瓶中有明显的区分。 此外通过图表资料也可以发现各窑口生产的汤瓶以一 种瓜棱形汤瓶居多,除去瓜棱形这一造型汤瓶以外的其 他汤瓶则是相对来说形制更加接近,笔者将后者命名为 一般汤瓶以示区分。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瓶造型 - 13 - 就以上两条线索来分析各窑口汤瓶的造型并对汤瓶形 制进行一些比较。 首先是瓜棱形汤瓶,图表中可以看到景德镇窑出产的 瓜棱形汤瓶(图 3.15 图 3.16 图 3.17)居多,以景德镇窑 汤瓶作为样本比较。景德镇窑汤瓶总体造型撇口,长直 颈,长圆瓜棱腹,嘴流细长,鋬呈宽带状且鋬口流几乎 在一条水平线上,显得汤瓶整体造型秀丽灵巧,各部位 比重均匀。与景德镇窑汤瓶形制接近的瓜棱状汤瓶有越 窑的青釉瓜棱执壶(图 3.8) ,但越窑出产的瓜棱形汤瓶 总体造型上线条更有曲线些,比之景德镇窑汤瓶挺拔不 足。另耀州窑的青釉瓜棱执壶(图 3.3)比之景德镇窑汤 瓶与越窑的青釉瓜棱执壶(图 3.8)造型更为接近些,主 要因素在于鋬流造型的类似。剩下的瓜棱形汤瓶则仿生 元素更重些,譬如耀州窑的青釉八棱执壶(图 3.4)和龙 泉窑的瓜棱形汤瓶(3.11)相比景德镇窑生产的瓜棱形汤 瓶更注重造型的趣味性一些,意趣可爱。 一般汤瓶相较瓜棱形汤瓶来说造型上缺少些清新趣 味,但从单纯的造型看也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其中鋬 流与瓶整体的比例关系影响甚多。当鋬流平行处于汤瓶 上部,即鋬流与口沿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样的情况 鋬流高度往往与瓶整体高度比为 1:2,耀州窑汤瓶便是这 样的情况,从而总体造型显得秀丽挺拔。当鋬流不平行, 鋬与口沿在一套水平线上,而流粗短些低于口沿许多, 相对鋬在瓶上部,流更接近位于瓶中心线的位置,这样 的造型重心偏中下出现在越窑繁昌窑龙泉窑,总体造型 显得沉稳朴实。不受上述范围限制的是钧窑的天蓝釉执 壶(3.18)因图表中钧窑汤瓶标本数只有一件便不对钧窑 汤瓶作评价,但论天蓝釉执壶可以看到鋬流保持平行且 两者都处于汤瓶中心线上,几乎平分汤瓶上下部,加之 瓶体纤长显得整体造型细巧别致。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洪诗倩-刍议宋代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