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doc_第4页
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坊水库移民柏祥安置区后扶项目建议书柏祥镇人民政府二七年元月二十日柏政发2007 1号关于批准实施岳坊水库移民安置区后扶项目的请示县发改委:岳阳县柏祥镇耕地面积3.2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丘岗农业镇。上世纪70年代,为支援集体建设,全镇人民在移民安置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共安置岳坊水库移民565人。安置移民人数占总人口超过8%的有文付村和四知村。为有效改善移民安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党的移民安抚政策,请求批准实施文付村大坳渠道衬砌后扶项目和四知村村级公路砼路面后扶项目为祷!当否,请批示。 二七年元月二十日 目录第一章 安置区概况1.1 移民安置基本情况1.2 自然概况1.3 社会经济状况1.4 基础设施第二章 规划设计2.1 指导思想2.2 立项原则2.3 建设标准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安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第四章 项目确定和建设内容4.1 项目确定4.2 建设内容4.3 工程预算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5.1 经济效益5.2 社会效益第一章 安置区概况1.1移民安置基本情况岳坊水库移民原迁人口565人,安置在全镇15个村范围内,80年代因种种原因外迁君山农场、麻塘等地人口158人,移民现状人口499人,其中重点移民安置区现状人口:文付村109人,四知村73人,属于占总人口超过8%以上的后扶项目安置区。文付、四知两村在上世纪70年代属于土地宽裕、劳力短缺、思想觉悟较高的村,所以移民安置的重点落在这两个村内,两村人民从土地、山林、耕牛、农具等给予了移民安家落户大力支持,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为此,将文付、四知两个安置区率先纳入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开发。1.2 自然概况1.2.1 水文气象。安置区平均日照对数1814.9小时,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无霜期286天,平均降雨量1272毫米。1.2.2地形、地貌。文付村位于集镇东北面,四知村位于集镇南面,属于丘陵岗地,地形和缓起伏,海拔45-120米,区里平缓,平原占55%,森林覆盖率达30%。文付村水源紧缺,渠系复杂,受干旱威胁严重,四知村与汩罗市交界,地处偏辟,交通闭塞,信息不通。1.2.3耕地种类、数量及潜力。文付村耕地总面积2421亩,其中旱地104亩,水田2317亩。四知村耕地总面积1289亩,其中旱地50亩,水田1239亩。区内土壤肥沃,生产潜力较大,有明显开发优势。1.2.4自然灾害。威胁这两个安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为干旱,近十几年来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干旱的威胁,四知村处于提供农业灌溉水源的岳坊渠道最尾端,文付村处于大坳渠道最尾端,每逢干旱,水贵如油,2001年的大干旱,这两个安置区损失严重,减产粮食近10万公斤。1.3社会经济状况1.3.1人口及劳力。文付安置区有23个村民小组,504户,1842人,劳动力971个;四知安置区有13个村民小组,232户,944人,劳动力472个。1.3.2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处于一般水平状态,水田主要种植早、晚两季水稻,规模种植达95%,2006年水稻亩产平均700公斤;旱地以油料、薯类、豆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规模小零星分散。1.3.3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06年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970元。1.3.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健全,有建制的水利站、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农机站等,但因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科技人员不足,技术更新后劲不足,经营运转困难。1.4基础设施1.4.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文付安置区铁山分干渠傍境而过,见水易受益难,又处于大坳、岳坊渠系最尾端,上游水飘飘,下游干交交;四知安置区仅有一条岳坊南干渠,且处于水系最尾端,每年抗旱按水系依次调度,难得一次,可谓怀水车薪。1.4.2田间渠系工程现状。安置区内农渠和毛渠基本上均为土渠,渠系紊乱,串排串灌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数实测仅为0.4。1.4.3交通电力。安置区农户用电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村入组率达100%,交通基本畅通,但路面标准较低,晴通雨阻,年通车时间不足40%,骨干机耕路面宽度不足3米,村组机耕路不足2.5米。由于交通设施简易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安置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和产品流通效果。第二章 规划设计2.1指导思想移民后扶项目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特别是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为重点,以扶助贫困村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平衡发展为目的,按照移民安置分布状况,充分考虑其他建设项目的平衡关系,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注重效益,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党的称民政策安抚政策。2.2立项原则2.2.1按照移民人口状况、先多后少的原则。全镇原迁人口565人,文付村原迁人口90人,现状人口109人;四知村原迁人口53人,现状人口73人,无论是按原迁人口还是按现状人口,两村都是安置移民最多的重点村。确立两村为后扶项目建设开发,即合情合理,而且确立他们的项目,规模效益好,潜力大。2.2.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设施配套是重点。大坳水库疟疾灌溉我镇大姚、金咀、桂林、文付等4个村,受益面积5000余亩,处于下游尾端的文付村受益面积1500多亩。衬砌大坳渠道,是落实移民后扶政策项目建设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一项让农民直接增产增收的惠民工程。四知村地理位置偏僻,同样也是水利条件差劲,但从四知的实际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道路建设尤为重要。2.2.3规划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完成大坳渠道衬砌,可扩大晚稻栽种面积,同时提高面积单产50公斤。修建好四知村村级公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方的落后面貌,促进全镇经济发展。2.3建设标准2.3.1大坳渠道衬砌工程,充分发挥灌溉效益,按照水利行业标准,做到十年不大修,实行渠道三面砼护砌。2.3.2四知村级公路,要改变晴通雨阻,年通车时间少的局面,按通畅工程公路建设标准,实行水泥砼路面。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安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安置区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灌溉设施,严重滞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二是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产品流通信息闭塞,带来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人流物流受阻,很大程度上致使机耕面积发展不快,不说高产稳产,时年还有荒芜农田面积的现象。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配套完善大坳渠道护砌工程。大坳水库渠道灌溉文付安置区农田达15002亩,由于处于最尾端,无论从调度还是管理无人把文付村作为重点,安排供水时间短,渠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近几年来下游根本无法看到水,而且文付安置区的这1500余亩农田,铁山渠道比它走向低,岳坊渠道离它太远,除了依赖大坳渠道水系灌溉外别无选择和取代,单凭农民自身的能力来完善大坳渠道设施发挥其应有效益,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因此搞好大坳渠道护砌工程,是最大限度地解决文付安置区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3.2.2大坳水库渠道现有的灌溉状况,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处于下游最尾端的全塘、汉洋、余家、钟家四个组近几年来根本就冒受益过一滴水。农民花费了同样的劳动代价,同样耕种成本,得到的产量比别人少几成,在耕种上他们采取了下列办法。1、只栽早稻,丢掉晚稻;2、为躲避旱情,早稻只栽低产的早熟,不栽高产的迟熟。3、栽抗旱能力强的品种。4、由于缺水,农民不敢落水晒田,无效分蘖过多,产量偏低。5、只顾自己偷人家田里的水,为了自己坑害他人,造成打架相骂。6、破坏水系规律,没有水份的田强行提灌他人的水系。3.23受利益驱使,农民怨声载道,提起大坳渠道的灌溉农民就骂娘,向镇政府请愿告状,与村干部作对,抗交水费,其他任何公益事业不参与,行成恶性循环.3.24兴修四知村级机耕路。四知安置区与汩罗相邻,地理位置偏僻,距柏祥集镇15公里,加之交通不畅,对推进机械化进程、推销农产品、购进生产资料、促进人流物流畅通带来了及大的影响,修好四知村级路是加快该地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键一步。3.25四知安置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处偏僻是克观因素,但农民苦不堪言的还是主观原因,路不通是关键。难言之苦有下列现象:1、大车进不去,农民建房拖砖运瓦,大车卸后,小路用小车人力车转运;2、雨后三天不通车,由于路烂,凡是货运要莫提前要莫推后;3、下雨调车,运费涨价,司机不愿去;4、一样的产品两样价,是运杂费用带来的后果;5、干部下乡去的少,不是怪路远而是怪路烂;因此修好四知村级路是农民期盼。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安置区发展潜力巨大。安置区土地肥沃,土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光温条件好,降雨丰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实行项目建设改造基础设施,可以充分提高安置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产品增产增收幅度,壮大养殖业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3.2有得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两个安置区的村支部、村委会领导成员具有一定的创新求发展的能力,群众威望高,群众观念强,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带头人。3.3.3有良好的群众思想基础。当年岳坊水库移民迁入文付安置区,为了使移民早日摆脱思念家乡的思想,安居乐业,与文付村人民融为一体,文付村人民付出了真诚支持和厚爱,当时的村干部从全村各组中统一调出土地和山林,集中到全村中心地点,由移民组建一个“新建组”。四知村人民具有崇高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无论是在过去大集体的建设中,还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都能满腔热忱,积极参与。后扶项目建设进入这两个安置区,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334群众投工积极性高,这两个安置区的群众历来有优良传统,对上级下达的各项建设任务都能如期如数完成,如果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搞建设,他们将会有更大热忱和积极性。335群众要求迫切众望所归,搞好大坳渠道衬砌和四知村级路建设,即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了却了镇村干部多年以久的心愿,促进了全镇经济平衡发展。第四章 项目确定和建设内容4.1项目确定4.1.1文付安置区高标准完善护砌大坳水库渠道,7KM可以确保1500亩农田,从此高产稳产,旱涝保收。4.1.2兴修四知安置区标准村级路5KM,可以使这个偏僻的山村从此人通物畅,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4.2建设内容4.2.1水利项目。高标准衬砌大坳渠道7km,移动土方7350m3 ;衬砌砼2029 m3;附建物16处 ;各类涵管100m,预算需投入资金65.011万元。4.2.2公路项目。修好四知村级路5km,移动土方26000 m3 ; 硬化砼3519 m3;跨港桥3处;各类涵管112m,预算需投入资金105.774万元。(预算表附后)第四章 综合效益分析4.1经济效益后扶项目建设在安置区一旦启动,将会对安置区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为农民增产增收,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411文付安置区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后,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种田年年防灾,年年受灾的局面,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12每年可增加晚稻栽插面积100余亩,新增粮食5万公斤,提高单产每亩50公斤,新增粮食7万公斤,总共可增产粮食12万公斤。413由于水源得到保障。可以调整种植布局,选择高产品种,节省提灌费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在同样的劳动代价,同样的成本开支的基础上,每年人平可增加纯收入200元。414四知安置区是全镇最大的西瓜种植基地,每年几百亩西瓜要销往城内。生意老板调货最头痛的就是路不通大车进不去,老百姓的西瓜要用肩挑人力车拉集中装车,损伤严重,影响保鲜,老板降价,农民叫苦,就此举一例,能实施四知安置区村级路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