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和《祭侄稿》比较.doc_第1页
《兰亭序》和《祭侄稿》比较.doc_第2页
《兰亭序》和《祭侄稿》比较.doc_第3页
《兰亭序》和《祭侄稿》比较.doc_第4页
《兰亭序》和《祭侄稿》比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洛君 11资环 兰亭序和祭侄稿书法比较与欣赏书法,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这表明书法作品美感是与书家情感紧密相联的。 书法鉴赏,是对书家名碑名帖的鉴别和欣赏。书法鉴赏,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书法名碑帖的鉴赏,认识其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借鉴其用笔技巧、结字方式、谋篇布局、墨色变化,提高书法写作能力,从而写对字、写好字、写美字,适应社会需要。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因兰亭序在先)。 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师范学生要“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楷书或行书的书写技能”。学习书法,鉴赏名碑帖,研究如何写好楷书或行书,实为重要。本文仅对兰亭序和祭侄稿作一赏析比较,从中体会书家情感与书法作品艺术美的统一。 二、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因兰亭序杰作,被后人尊奉为“书圣”。 (一)兰亭序写作背景及其总特点 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时为我们留下的行书佳作。王羲之49岁上任会稽内史,美丽富饶的浙江及其山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王羲之、谢安、支遁等41人聚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在弯弯曲曲的溪水边,他们列坐放言,让酒杯漂移于小溪,杯停下时离谁最近,谁就得饮酒赋诗。众人得诗37首,合为一集。王羲之被大家推举出来,为“流觞诗”作序。 当日天朗气清,名流云集,人们酒意微醺,抚今追昔,慷慨抒怀。此时王羲之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状态,他乘兴铺开蚕茧纸,拈起鼠须笔,思接千载,挥毫写下了兰亭序。兰亭序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信可乐也”,主要是写文人聚会时的情景,书家心情较为愉悦;后一部分从“夫人之相与”到最后,主要是他触景生情,平日所蓄积的骨肉生死之感,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发出感叹。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笔墨、疏朗雅静的字态,平和畅达的气息,无不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临流赋诗、聚会畅谈之景,还是“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之情,在王羲之的笔下都独具韵味。 (二)兰亭序内容艺术美赏析 从书法角度鉴赏兰亭序,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字形笔法美。兰亭序帖,全文324字,28行。王羲之在字形上随字的势和字本身灵活处理,字形该大时大,该小时小,该长时长,该短时短,该窄时窄,该宽时宽。其用笔中侧并重,藏锋露锋结合,方折圆转结合,向背携让,处理得当,从而把字形的大小、宽窄、开合、长短等不同形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势飞动,大小错综,生动自然。尤其在重字多变和偏旁变化上独具美感。在短短324字中,有136字(全文的三分之一多)为重复出现的字。王羲之对重复出现的字极具变化,例如:20个“之”字各不相同。对相同的偏旁部首,他分别安排,巧妙处之,例如:13个单人旁极富变化,或露锋,或藏锋,或映带,或分笔,各具形态。 2.谋篇布局美。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巧妙安排,随时而发,大小得体,长短适宜,阔窄有度,揖让顾盼,疏密得当,参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从分布看,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之间恰到好处,和谐统一;行距处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兄弟之情互不分开。 3.墨色变化美。兰亭序通篇书写用墨或浓或淡,或几个字稍淡,或几个字突然加重,用浓墨重写,或一个字左浓右淡,或下浓上淡,把墨色浓淡、干枯湿润、轻重徐疾、气势神韵、飞白枯笔都表现了出来,使墨韵生动而富有变化。 正是兰亭序这种天然意趣的自然美,使人感到美不胜收。千百年来,兰亭序给人的美感和其艺术特征,深深地打动着、影响着历代书家们,为后辈学习、品尝、研究的首选范本,对中国书法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鉴赏兰亭序书法艺术,首先要深刻理解该序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和文风。王羲之处在统治集团保守偏安、尚玄务虚的东晋时代,他抓住这一时代的弊端,在书法作品中宣传了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痛乐观”、“生死观”。有了这种思想和精神,作者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气氛环境中,必然文兴、笔兴大发,一气呵成,写下了这千古绝篇。 鉴赏兰亭序,需要注重思想内容。一幅字反映一种什么思想情感,用什么艺术的形式表现,都要符合时代气息,把形式技巧融进思想内容中,达到思想内容先进与艺术形式完美的有机统一,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兰亭序在本质上是悲剧情绪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平和掩盖不了骨子里的悲哀,王羲之一方面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返自然的出世思想;另一方面又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所以当他书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一段时,笔下错误渐多,字体越发草化,用笔顿挫越发有力,似乎急于将一腔热血倾注笔端,因此兰亭序的前后风格就有了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作者悲剧情绪的增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也掩盖不了山河破碎,人世沧桑,不免一死的悲凉。 三、颜真卿祭侄稿赏析 唐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五世祖颜之推迁居京兆长安万年县(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曾官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颜真卿少孤,母殷氏画荻而教,后蒙张旭亲授笔法。于政治、军事、法律、书法、声韵学、文字学等均具造诣。其在书法的成就行草书、楷书别具一格,被称为“颜体”。 (一)祭侄稿写作背景及其总特点 祭侄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稿,纸本横幅墨迹,凡25行,230字。是唐乾元元年(758年)9月3日,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祭侄稿是一曲高亢的悲怆交响乐。时年,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安史之乱”,叛军俘虏了杲卿、季明父子,并逼杲卿投降,否则当面杀死季明。杲卿不为所动,于是季明当场被杀,不久杲卿也被处死。后来颜真卿见到泉明带回的季明头骨,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稿。此稿前6行只用两笔,顿挫转折挥笔较慢,反映了作者处于虽然心情激动但尚能理智的情绪中。自第七行“惟尔”向后,字体越来越草,行笔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涩,悲恸的情绪逐渐向高峰发展,再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以后,作者的思路已不能连贯,仅5行40余字就涂改了六七处,其为悲恸的情感所驱使,几乎不能自持的创作情态,通过燥中见润,随手涂改的墨迹生动地展现在赏者眼前。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一原则就是一任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山判军的刻骨仇恨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临书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惊心动魄。 (二)祭侄稿内容艺术美赏析 祭侄稿本不为书法创作,重点在于作文。但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此稿多用枯笔,多处涂改,抑扬郁屈,墨色苍茫。 1从用笔看,疾速、急奋之线条跃然纸面,但又不失其健厚沉入,笔法圆转,力透纸背。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既有金石之效果,又有篆籀之韵味。 2从结体看,祭侄稿字字疏朗,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动。在体势上,大部分字左冲右突,忽正忽斜,变幻莫测,但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空泛。如“天不悔祸”四字,“天”字呈右上势,“不”字紧随其势,“悔”字上开下合,险绝至极,“祸”字右侧部件势耸,与上字紧密相连,四个字穿插呼应,敧侧相生,气势流动,显得动感十足。 3从章法上看,开张自然,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戛然而止,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具体讲,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情感与法度的斗争尤为激烈,其字形、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