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_第1页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_第2页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_第3页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_第4页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摘 要 本研究采用就业压力测试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共160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1)受调查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较高;(2)不同群体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存在就业压力因子水平上的差异,在不同专业上存在缺少社会帮助的差异,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存在职业素质评价的差异,在年级上存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的差异;(3)师范学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主观支持上存在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差异,在客观支持上存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4)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5)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对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实行的是由国家统一分配。1989 年,国家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而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受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困难,这也加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 600 万,2010 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了 630万,2011 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了 670万,2012 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了 68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加之师范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变得更大。其一是由于师范学校的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专业限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其二是由于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上缺乏一定的技术能力,对于更多的岗位不能胜任。因此就业压力之大就不言而喻了。1.2 文献综述1.2.1 就业压力的文献综述“压力”在英语中为“stress”,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e”,原来的意思是“扩张、延伸、抽取”等。20 世纪中叶,加拿大生理学家Hans Selye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在他的研究中,“压力”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之后,Cannon 把压力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领域,但主要强调的仍是压力在生理上的反应。就业压力的研究是在最近十年兴起的,就业压力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指的是由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该压力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压力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人内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次,压力的起因既来自于外部环境刺激,也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在刺激,该内在刺激是个体在身体或心理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最后,这些生活事件或外部刺激及内部刺激被个体所感知到,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形成压力。我们从环境要求与个人反应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就业压力是人在就业情境中,由于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1.2.2 国内有关就业压力的研究概况对于大学生压力,国内外的研究有很多,国外研究的结果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都认为学业、社交、生活、经济因素及择业等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也基本一致,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可见,就业压力是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压力源。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我国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如路红、杨晓岚(1999)对广州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分析指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而且女生对就业前途的忧虑更甚于男性;学生就业压力的体验,尤其是心理体验非常严重,男生就业压力的生理体验的强度要高于女生;学生对求职困难的认知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素质欠佳,专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就业环境欠佳等;学生的择业观念呈现以下特点:个性化、自主化、保守化、功利化、务实化及片面地区性等。朱鲲鹏和陈孔祥(2006)以安徽高校大学生为对象,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对安徽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于就业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因素、就业去向因素、个人能力因素、专业因素及个人看重因素;重点院校学生与一般院校学生对就业的乐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对存在现状的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多数采取现有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进行的,缺少统一的精确的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工具,陈宇红和江光荣(2009)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理论维度构建的基础上,以广州地区 1048 名大学生为被试,编制了一套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该问卷由六个维度构成: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该问卷信效度较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情况的调查采用该问卷进行。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多以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的多是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与个性心理的其他方面的有关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就业压力源或就业压力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比年级、性别等方面人口统计信息方面的差异。缺少对师范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压力方面的实证研究。1.3 社会支持文献综述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之后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开始对社会支持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他人的支持在摆脱困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3.1 社会支持的界定社会支持提出以来,在各学科之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即使在心理学学科内部,这一概念也并未达成统一。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199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社会支持:1.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人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与帮助。因此,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项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2.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同时也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还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3. 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在这个视角下,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对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包括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的交换。1.3.2 社会支持的分类国外早期研究社会支持的研究者将社会支持看做是具有宽泛、统一的关系的整体。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其中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这种分法得到了国内许多社会支持的研究者的认同。1.3.3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虽然社会支持的分类方式有很多,但是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外学者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对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和假设模型:第一种理论假设模型是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的作用不仅在面对压力时才能产生,而且更在于平时帮助个体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无论个体目前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增加社会支持,就能导致个体健康状态提高。第二种理论假设模型是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ing model),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心理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存在,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第三种理论假设模型是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 model)。有研究者认为,已有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都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两者都界定社会支持与应激是相互独立的事情,两者都能被视为健康、疾病、心理困扰或症状的先决条件。所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应激、健康或心理困扰等建构在概念、方法学与实证上,应为复合性关系。虽然动态效应模型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还没有实证研究进行有力的佐证,目前得到研究者普遍承认的还是集中在主效应模式和缓冲器模式这两个方面,有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式,有的研究支持缓冲器模式,还有的研究两者都赞同。1.3.4 国内对大学生及师范学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概况在我国,当今大学生们都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包括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影响问题已被很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4 应对方式文献综述1.4.1 应对及应对方式的界定应对(coping),又名应付,由“cope”演变而来,原意为有能力或成功对付环境挑战、处理问题。它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从人类学、医学、生物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应对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在心理学上,目前关于应对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是一种适应过程。如:Eisenberg 等(1997)认为,应对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包括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由情绪驱动的行为调节,而且应对是有努力参与的过程,但这种努力过程并不一定总是有意志和意识参与。Campas 等(2001)认为,应对是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情境时,对情绪、认知和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调节而具备的意志努力,而这些调节过程又依存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并受个体生理、认知、情绪发展的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如 Billings(1983)认为应对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行为,这种活动或行为可以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环境、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而 Frydenberg 和 Lewis(1997)认为,应对是个体针对特别使个体担忧的反应的一系列认知性和情感性的行为,是个体回复平衡或消除混乱的一种尝试。据此,本研究将应对界定为:应对是个体在压力状态下,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调节,改变自我与压力环境的关系,从而控制、减轻或消除压力、达到自我的平衡与和谐。因此应对方式就是指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为减轻压力所采取的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与压力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它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4.2 应对方式的测量应对方式就是指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为减轻压力所采取的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目前,它的评定主要有三种途径:心理生理和表情测量、行为测量和自我报告测量。心理生理和表情测量法主是要在临床条件和医疗条件下进行,这种方法需要一些精密的仪器作为测量工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对应对方式进行测量的研究很少。行为测量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一个人在应激条件下的所作所为来推测他的在该种应激条件下的应对方式。自我报告法是指,由当事人来报告其对付应激及应激对其影响的方法。自我报告法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是开放式的、非结构式的评定方法,也就是让被试描述其在具体应激情境中的应对行为;另一种是问卷法,也就是利用事先编制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让被试回答。迄今为止,问卷法仍是评估应对方式最便利的工具。1.4.3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者们的研究,总结出影响应对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格因素,Glass等人的研究发现,当面对无法控制的应激时,A 型行为模式的人与 B 型行为模式的人相比,A 型行为模式的人应对行为显示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不良。陈红、黄希庭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应对风格与人格特质有密切的关系。(2)认知评价,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会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3)自我概念,在面对压力时,自我概念越积极的人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也越高,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导致成功,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反之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自我效能感也低,由于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较少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所以他们在面对压力时缺乏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倾向于采取发泄、幻想、忍耐这类情绪性应对方式。(4)情绪状态,情绪与应对的选择关系密切:正性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使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有更多可以利用的社会、智力、身体资源,而负性情绪往往会固化思维,缩小行为选择的范围。(5)年龄和性别,从年龄方面看,青少年的应对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趋成熟。从性别方面看,在一般应激和紧张情况下,男生更趋于采取直接行动进行主动应对,而女生则更多地听天由命,转移注意力或寻求他人安慰、理解或支持。1.4.4国内对大学生及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研究概况国内研究多数将压力与应对结合起来研究,以探讨不同应对方式对压力的作用。也有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以得出大学生群体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种趋势和特点。梁执群、卢莉(1999)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总分分别为 4.6902.017(MSD)和 4.2041.943(MSD),且应对方式在年级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男女生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女生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更习惯于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在不同学科间应对方式评分比较中发现医科学生积极应对评分低、消极应对的评分高的结果显得尤为突出。沈晓红、黄丽等(2002)运用“应对方式问卷”、“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16PF”及“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对 182 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应对方式受父母养育方式、个性特征和心理控制源的影响。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2003)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及 C.S.Carver 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 660 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压力和应对方式在四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大学生之间总体压力和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李琦、潘芳等(2004)采用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问卷”(CSQ)、人格大五理论调查表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调查表,对山东大学的 12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特质应对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预测学生可能采用的应对方式而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王艳芝(200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消极应对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对积极应对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一、四年级高于二、三年级,文科高于理科,未恋爱学生高于恋爱学生),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对消极应对影响的差异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二、三年级消极应对得分高于一、四年级,理科高于文科,非独生高于独生学生)。郝红英(2008)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类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性为主,而且在地区和年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合理化因子上存在专业差异,在合理化和退避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王高洁和赵晓伟(2008)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 120 名应届本科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对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影响,择业期内大学生合理选择应对方式对保持心理健康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研究均为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应对方式方面,或应对方式与压力、心理健康等的相关调查研究,近两年也出现了以师范学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方面的研究。罗钟桓、关铁峰等(2008)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多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师范学校大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师范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为 18.95%,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自责、想)、自尊和对失败的归因是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邓雪梅(2009)以师范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心理的健康程度影响着师范学校学生对应对方式的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师范学校学生的应激强度,降低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从而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但消极的应对方式则相反。1.5 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文献综述1.5.1 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因生活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并增强个体的应对能力。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应对。本研究也认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起缓冲作用,即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降低师范学校大生的就业压力水平,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就业压力水平,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师范学校大学生会较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5.2 国内对大学生及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吕长超、周粉莉等(2008)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对 341 名公办与民办大学生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类学校学生的压力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因子上的差异较大。两类学校学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退避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接近显著,即两类学校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办学校学生的自就业压力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1.6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统观国内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多数以普通高校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师范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即使是对师范学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关注,也仅限于对师范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的提出。本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调查了西北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状况,探讨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为师范学校的就业指导以及心理辅导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本研究调查的是师范学校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可以丰富压力的理论,对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丰富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其次,本研究对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相关关系研究,可以揭示师范学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就业压力的缓冲作用,可以解释应对压力的心理策略。第三,以师范学校高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可以弥补在就业压力方面对师范学校学生研究的不足。2 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调查,探索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来源,探讨独立学院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其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支持。2.2 研究假设 假设1:不同年级就业压力水平存在差异,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较高。 假设2:不同子群体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明显增加积极应对方式的采用。2.3 研究方法2.3.1 被试选择 被试选取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大四本科生共计160人,其中文科类80人,理科类80人,男女生各半。2.3.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85.6%。2.3.3 研究工具 1、就业压力问卷采用陈宇红、江光荣 2008 年编制的就业压力状况测试表。该量表共 59 道选择题,包含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 6 个因子,采用 5 级计分原则,累计得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该问卷及其各维度的信度都在 0.70 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十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主观主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些维度的分数高,反映被试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好。社会支持量表计分方法是第 14,810 条:选择 1、2、3、4 项分别计 1、2、3、4 分;第 5条 A,B,C,D 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 14 分;第 6、7 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 0 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总分:10 个条目分之和;客观支持分:2、6、7 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1、3、4、5 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第 8,9,10 条之和。 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本次研究由于被试都为高年级学生,且同步施测三套问卷,考虑到答题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影响问卷的效度,因此决定采用题量较少的应对方式问卷。解亚宁(1995)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 20 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维度由 112 题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 1320 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问卷采用四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四种选择(相应评分为 1、2、3、4 分),被试选择一种作答。问卷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作者报告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8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且结构效度理想。2.3.4 施测程序 由本人及所选学校中相应专业的同学为主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强调该问卷是为了调查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问卷匿名施测,所得结果全部应用于研究,要求被试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填写。问卷大概 20 分钟完成,统一发放,统一收回。2.3.5 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采用 SPSS17.0 软件,统计方法采用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3 研究结果3.1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基本情况调查 采用的就业压力状况测试表采取 5 级评分(无压力计 1 分,压力较小计 2 分,压力中等计 3 分,压力较大计 4 分,压力很大计 5 分),共包含六个因子: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分数,得分越高表明就业压力越高。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表1 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分情况 N Min Max M Std 职业素质评价 137 20.00 73.00 44.77 9.80 就业竞争环境 136 21.00 81.00 41.17 8.19 自我认识定位 137 10.00 47.00 20.53 4.97 就业心理预期 137 13.00 40.00 25.50 5.43 缺少求职帮助 137 13.00 56.00 24.50 5.47 专业供求矛盾 137 6.00 25.00 14.95 3.4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就高,尤其是在职业素质评价和就业竞争环境这两个因素上,说明师范学校当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而且有必要积极寻求求职帮助。3.2 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群体差异比较3.2.1 不同专业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的差异检验 把不同专业(文科、理科)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各因子分进行 t 检验,具体情况见表2。表2 不同专业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t检验 文科 理科 M SD M SD t sig. 职业素质评价 45.353 9.666 45.250 9.554 0.657 0.850 就业竞争环境 41.461 7.719 40.915 8.658 0.387 0.699 自我认识定位 21.015 5.930 20.083 3.902 1.096 0.275 就业心理预期 25.384 5.578 25.597 5.330 - 0.228 0.820 缺少求职帮助 25.938 6.166 23.125 4.399 3.096 0.002* 专业供求矛盾 15.492 3.771 14.472 3.108 1.734 0.085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师范学校文科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普遍高于理科学生(就业心理预期除外)。在缺少求职帮助这个因子上,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和专业供求矛盾等因子上,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文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而且在求职帮助上存在较大偏差。3.2.2 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的差异检验 把是学生干部的和非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各因子分进行 t 检验,具体情况见表3。表3 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t检验 是 否 M SD M SD t sig. 职业素质评价 41.349 9.603 47.689 9.039 - 3.976 0.000* 就业竞争环境 41.193 9.232 41.162 7.273 0.022 0.982 自我认识定位 20.476 4.738 20.568 5.195 - 0.107 0.915 就业心理预期 25.476 5.009 25.514 5.799 - 0.040 0.968 缺少求职帮助 24.079 6.159 24.783 4.838 - 0.749 0.455 专业供求矛盾 14.762 3.564 15.122 3.392- 0.640 0.547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职业素质评价这个因子外,不是学生干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在其它因子上都要比是学生干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高,其中职业素质评价因子上两者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这说明不是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较高,是学生干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和学生干部的经历会帮助他们进行较准确的职业素质评价,从而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水平。3.2.3 不同年级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的差异检验 把大三年级的和大四年级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各因子分进行 t 检验,具体情况见表3。表4 不同年级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压力t检验 大三 大四 M SD M SD t sig. 职业素质评价 47.193 10.377 43.050 9.034 2.486 0.014* 就业竞争环境 42.857 7.151 40.000 8.700 2.024 0.045* 自我认识定位 21.719 6.129 19.675 3.764 2.414 0.017 就业心理预期 26.175 5.568 25.012 5.312 1.238 0.218 缺少求职帮助 25.404 4.601 23.788 5.960 0.591 0.089 专业供求矛盾 15.579 3.555 14.512 3.349 0.949 0.076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比大四年级的高,其中,在职业素质评价和就业竞争环境这两个因子上差异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5)。这说明大三年级比大四年级的就业压力大。3.3 师范学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群体差异比较3.3.1 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检验 把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分进行 t 检验,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社会支持t检验 是 否 M SD M SD t sig. 主观支持 20.079 3.858 18.770 3.142 2.189 0.030* 客观支持 9.111 2.783 8.257 3.311 1.618 0.108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观支持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5),而在客观支持上,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生干部能更多的获得主观的支持来面对就业压力,以找到满意的工作。3.3.2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方差分析 以人口统计学变量(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6。表6 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方差分析 年级 家庭经济情况 大三 大四 差 中 良 MSD MSD F MSD MSD MSD F主观支持 19.563.36 19.243.67 0.000 19.023.69 19.563.54 19.333.22 0.431客观支持 8.393.12 8.783.07 0.952 8.243.15 9.092.92 7.203.40 3.062*社会支持 35.406.81 35.706.09 0.486 34.527.09 36.375.86 34.266.75 1.779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从表6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情况在客观支持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经济情况不同的大学生所获得的客观支持也有所不同,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情况中等的学生所获得的客观支持最多。3.4 师范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群体差异比较 把不同性别(男、女)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各因子分进行 t 检验,具体情况见表7。表7 不同性别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t检验 男 女 M SD M SD t sig. 积极应对 33.571 6.137 35.025 10.188 - 0.954 0.342 消极应对 19.161 4.678 17.086 3.391 3.009 0.003*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01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师范学校女大学生在积极应对上的分数都要比男生的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消极应对上,男生的分数高于女生的,并且二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3.5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3.5.1 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以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以及就业压力量表总分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作相关。具体情况见表8。表8 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社会支持总分 职业素质评价 - 0.038 - 0.145 - 0.164 就业竞争环境 0.065 0.014 0.008 自我认识与定位 - 0.017 - 0.160 - 0.102 就业心理预期 - 0.157 - 0.142 - 0.197* 缺少求职帮助 0.016 0.071 0.053 专业供求矛盾 0.076 0.101 0.047 就业压力总分 - 0.014 - 0.075 - 0.093注:*代表 p0.05,*代表 p0.01从表8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中的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说明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很明显的缓冲作用。3.5.2 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以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以及就业压力量表总分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应对方式总分作相关。具体情况见表9。表9 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应对方式总分 职业素质评价 - 0.069 0.202* 0.023 就业竞争环境 0.046 0.136 0.102 自我认识与定位 - 0.069 0.131 - 0.007 就业心理预期 - 0.060 0.297* 0.073 缺少求职帮助 0.098 0.165 0.163 专业供求矛盾 0.156 0.047 0.166 就业压力总分 0.005 0.226* 0.103 注:*代表 p0.05,*代表 p0.01 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素质评价与消极应对的正相关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5);就业心理预期与消极应对之间的正相关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P0.01);就业压力总分与消极应对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说明应对方式对就业压力也有较明显的缓冲作用,即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就业压力水平,而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就业压力水平。3.5.3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以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应对方式总分做相关,具体情况见表10。表10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应对方式总分 主观支持 0.402* - 0.179* - 0.297* 客观支持 0.320* - 0.252* 0.174* 社会支持总分 0.447* - 0.260* 0.303*注:*代表 p0.05,*代表 p0.01从表10中我们可以看出,应对方式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P0.01),其中积极应对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消极应对同主观支持的负相关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1),与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之间达到了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说明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人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人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4 分析与讨论4.1 师范学校就业压力水平分析本研究假设不同群体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存在差异,但在结果中显示不同群体的师范学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各因子上差异情况有的达到了显著水平,有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有的接近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来看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差异,文科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与理科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师范学校中文理科专业的职业定位都比较明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而且就业时多数会从事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就业方向比较明确,二者的大体定位相似,所以没有差异。从是否为学生干部角度看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是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在每一个因子上都要比是学生干部的师范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高,其中职业素质评价因子上两者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都在做学生干部的经历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比较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加之他们在做学生干部期间可能会同社会上的部分用人单位发生接触,所以他们比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4.2 师范学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分析把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师范学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在客观支持上,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是因为学生干部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他们比非学生干部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以专业、性别、城乡来源、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为师范生、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中等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最高,这说明中等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比其它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客观的社会支持。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的总分之间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个结果表明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在客观条件下还是会有一定差距的。4.3 师范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