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大阅读 答题技巧 能阅读 一般社会 科学类、 自然科学 类文章和 文学作品 理 解 B 鉴赏评价 E 分析综合 C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能力 理解 分析 鉴赏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试试卷分值值题题 目 全国卷22阳关古道苍苍凉美 全国卷II22马缨马缨 花 北京卷18碧云寺的秋色 天津卷18敦煌 上海卷22灯笼红笼红 重庆庆卷22时间时间 怎样样地行走 安徽卷22我与地坛坛 福建卷17吟 风风 广东东卷15河的第三条岸(小小说说) 绝绝妙的错误错误 宁夏卷25二十年以后(小小说说) 湖北卷18雾雾 湖南卷17谈谈静 江苏苏卷20(选选答18)侯银银匠(小小说说) 纯纯朴的嗜血者 晚清学人杨杨守敬(选选做) 江西卷21朦胧胧的敬慕悼念鲁鲁迅先生 辽辽宁卷22雨 韵 山东东卷18歌德之勺张炜张炜 我所认识认识 的梁漱溟 四川卷22我爱爱水 浙江卷18乌乌米 从命题材料看: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 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 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 、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 (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w 运用了手法(技巧) w 表达了(内容) w 的好处是什么? w 的作用是什么? w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 补叙; 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 、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 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 扬) 、虚实、象征、铺垫等 分类类散文 小小说说 记记叙 顺顺叙交待清楚明白在散文中,为为表 达主旨作铺垫铺垫 。 在小说说中,塑造 形象,表达主旨 。 倒叙引起悬悬念 插叙使叙述完整 补补叙对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补充解释释 抒情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开头头起定文章基调调的作用,在结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华 。 间间接抒情 描写 细细描、白描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 地表现现主旨。 2.在小说说中,主要是再现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 绘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动的环环境具 象化。 正面描写、 侧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 、心理、细节细节、 语语言、行为为) 议论议论 1.开头头或结结尾的议论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间的议论议论常起过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说明 作解释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给读者。 (3)布局谋篇的技巧 (4)修辞的技巧 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 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 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 主旨等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 、反问、设问共8种 三、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n 叙事抒情 n 定内容 写情抒情 n 说理议事 n 借物抒情 n粗读 n 散文 n 定文体 n 小说 n 定结构(线索、结构) n 定中心(文章主旨) n精读 n 写景抒情 n 定特点 借物抒情 n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 、借话题说理) n 审题干,定区位 n答题 抓语词,定重点 n 多联想,定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 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 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 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 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 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 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n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 处。 (碧云寺秋色) n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 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n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 处。(马缨花绵绵土) n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 理相通处。(谈静灯火的温情) n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 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 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 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 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 审哪些内容呢? 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 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 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 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 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 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n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 ,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 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 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 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n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 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 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 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 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 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n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 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 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 n四抓语词、定重点 n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 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 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n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n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 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n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线索,过渡。 n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 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n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 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 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n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n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 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 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n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 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 ,更好地表达主旨。 n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 用。 n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 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n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 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n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 体地说: n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 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n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 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 问题。 n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 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 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 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 题 示 例 2000年高考长城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 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 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 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 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 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 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 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 切感、亲切感。(3分) 05湖北卷土地 n 杨柳 n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 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 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n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 ,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 态度更为鲜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 恶之情。(2分) n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 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 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 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 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 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 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 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 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 ,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我不习惯这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 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 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 围着篝火歌舞。大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 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 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灵。自始自 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 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 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 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大树银花反 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考 题 示 例 05全国3张家界 n91全国高考世间最美的坟墓 n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 ”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n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 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n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 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n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 坟墓的朴素。 n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 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n(原文)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 木之间飒飒响着,和煦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在这片幽暗的土 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 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 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 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 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 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 念。 n08四川卷 我爱水 n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 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n概括(2分): n 冬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 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 秋荷摇曳。 n作用(4分) n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 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考 题 示 例 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 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 、衬托)的手法 答案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 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 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 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 、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05年湖北卷第20题: n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n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 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 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 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 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 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 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 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 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 结束。 【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 情。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 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 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 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对点明本 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n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 ,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 参考答案 1、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 是处暑便是 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 的怎么得了!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 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 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 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 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 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 ,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 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 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 柔的绿色。 参考答案 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 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05天津卷看树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 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有 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 间很好看。种了几 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 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 生长。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参考答案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 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 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 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 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 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 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 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 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 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 ,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 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与杜甫在世 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 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04江苏草堂诗魂 表现手法 n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 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 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n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 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n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n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 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 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 n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n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 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 凑,笔墨集中。 n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n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 ,更有震撼力。 n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 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 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 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 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 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 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 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 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n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 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 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05年高考一日的春光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 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 ,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08年福建吟风 n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n答: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 ,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08年福建吟风 n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 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n答: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 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 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 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 。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 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 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 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 n08年江西朦胧的敬意悼念鲁迅先生 n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 n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方式。 n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n段分写: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 的所见所感;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 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n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 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 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 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 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 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 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 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 情 04天津卷春从心出 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 分别起了什么作用?(6分)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 看待生活。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 发了议论。 参考答案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 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作用:第一层写修 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 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 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 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 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 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 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 度不大。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 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 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 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 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 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 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 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 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 日熔 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 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 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 ?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 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 ,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 、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 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1、借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 2、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 2000年全国长城 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参考答案 04年广东说树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题型示例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 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 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 ,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 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 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 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 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 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 界。 答案 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 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n07辽宁 炉火 n 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 ”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 n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 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 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 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n 07年江西泰山很大 n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5分) n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 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 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 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 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 禅的叙写。 n07年全国一卷 n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n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n 答: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 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 早日成熟。 n (此句是结论性句子,与前句是并列关系,可从 上文、前句和原因上分析) n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 n 答: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 北粗犷坚韧。 n (此句是领起性句子,用了对比手法,目的是突 出大西北粗犷坚韧。)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n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 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n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 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n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 文; n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n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 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n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n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 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答 题 技巧 n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 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 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 ,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 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 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 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 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 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忠实于语言规则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 省略句和问句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n选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 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 有效区域。 明确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 ,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 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 ,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 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 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 ,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 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 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 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 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 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 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 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答 题 注 意 点: 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 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 ,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 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 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 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 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 解 题 示 例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n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n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 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 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 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n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 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 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 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n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n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 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 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 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n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 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 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 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 文章的主旨。 n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 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n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n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 个字来概括,应是_ 。 n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 三自然段的最后。 n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 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 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 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n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 答案为:明朗。 n(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n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 ,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 “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nB抓语词,定特点。 n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 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 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n“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 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 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 ”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 ”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 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n“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 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 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 “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 n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 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 n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 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 :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n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n(1)这是采用了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第3课时教学设计(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防灾减灾日地震安全培训
- 三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天外来客-苏少版
- 对客服务用语规范性培训
-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法律中心法律顾问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表格教案及反思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3单元 推进政治文明 第6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2框 弘扬法治精神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化工腐蚀与防护》课程标准(煤化工技术)
- 2024中国华电集团限公司校招+社招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土方平衡工程施工方案样本
- 消防安全知识掌上手册APP开发指南
-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 高三二诊考试分析报告
- 2024年ISO14001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一览表
- DB37-T 4693.1-2024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地方标准
- 基于六轴工业机器人的焊接工作站设计-毕业论文
- 安全绳培训课件
- 户型与结构布置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