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3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4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幼儿教育学教案 序:1第五章 幼儿与教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幼儿的内涵。2 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变。3 理解科学儿童观的内容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儿童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幼儿的内涵。教学准备:PPT VCR教学过程:回忆一下 一 幼儿 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回答:1 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2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观看视频:儿童搞笑片段通过视频思考:1什么是幼儿?2什么是年龄特点? 儿童的年龄特点含义: 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阅读P55归纳幼儿的年龄特点。 什么是幼儿?思考: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二)环境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起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 、政治 、文化、军事上的交往程度等。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圈、家庭、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区域等。教育领域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担任了儿童的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学制、环境安排、课堂组织、教师和教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和学校中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各自与周围的人和事的具体关系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地位也不同。儿童在环境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主动作用于环境,儿童有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对环境的作用有所选择,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儿童可产生不同的影响。(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对反应活动产生与否的决定性选择,是儿童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性质而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是帮助儿童作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因此,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儿童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参与。即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应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儿童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存在于儿童机体内等待发现和发掘的结构或功能,也不仅仅是完全由外在环境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反映模式。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四)教育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假若能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大致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物种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生存本性(human nature);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2.任何教育都是由人来执行,并受环境熏陶,但说到底,教育仍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是在“教”与“学”之间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inter-personalties)。 二 儿童观思考:什么是儿童观?(一)世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儿童是“小大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2、儿童是“有罪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3、儿童是“白板”“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5、儿童是“私有财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父让子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例“小祖宗”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如“伤仲永”等。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5、养子防老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6、性别歧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例:超生游击队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儿童观的演变(三)现代儿童观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地作用;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现在也逐渐在加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下面发布和签署的文件精神里面。儿童权利公约四大原则为: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到儿童的必须以儿童权利为重。 儿童严重原则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忽视 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儿童权利公约四大权利是: 生存权利为此有权接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保护权利防止儿童收到歧视、虐待及疏忽照顾,尤其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 发展权利每位儿童都有权接受一切形式教育,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及社交发展。参与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观看视频:你不了解的儿童世界作业:什么是幼儿?教学反思:儿童观是了解的,如何正确的看待儿童也是知道的,但是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影响,真正的转变未来幼师的儿童观绝不会像课堂上说说那么简单。序:2第五章 幼儿与教师(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幼儿教师的内涵2 理解幼儿教师的构成要素。3 明确幼儿教师的要求教学重难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内涵及建设要求,教师的专业构成及养成方法。教学准备:PPT VCR教学过程: 幼儿教师讨论回答:1 教师的称呼有哪些?2 你将来希望成为“她们”那样的老师吗?观看视频:河南幼师山东幼师思考: 这些视频内容仅仅是个案吗,全国其他地区有没有这样的幼师? 这些视频与我国幼教客观事实说明:我国的幼儿教师有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质量非常差的。 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如何:先看个招聘广告:说一说: 1 小学中学大学有这样招聘老师的吗?2比较这两个广告中你看出了什么?3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4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图说话:从两则招聘广告说开去 大学教师 中学教师 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 质量 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 二是群体中的个体自身表现。观看视频:温岭幼师 江苏幼师 山西幼师 另类幼师 连云港幼师 烟台幼师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因为什么?因为太多的人和幼儿教师本人把我们的教育幼儿当做是一种职业来做。那么,思考: 职业=专业,对吗,为什么?(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和主动性 2、工作任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思考: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职业道德和必备的技能能力。幼师职业道德的薄弱让幼师的社会地位不断不升反降。听一听人们是如何歌唱幼儿教师的?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构成有哪些?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于职守(事业心)2、热爱幼儿3、尊重与保护幼儿。4、以身作则。喜欢幼儿,将来有可能热爱幼儿“我”的教育观念: 敬畏儿童,与儿童一起快乐成长! 最新的幼儿园教师标准与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 艺术要求降低,专业要求加强。幼儿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1) 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具有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幼儿教师强调的专业技能: 1、观察能力 2、沟通的能力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5)幼儿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总之,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之情,只有具备对儿童的一颗爱心,教师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儿童,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热爱儿童,这不仅是老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首先要求,更是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对儿童的爱心,是老师事业的核心。几个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彼此有机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了老师不断发展变化的素质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构成老师素质的这些方面相互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层次。 幼儿教师的任职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职业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幼教工作者一要具备专业素质,使自己不可替代。什么样老师是好的幼儿教师?通俗的说,好的幼儿教师的教是引导幼儿做什么,让儿童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而忘记了引导幼儿该做些什么。(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拥有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形成并不断反思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支持性的社会生态环境 三、 师幼关系老师,我站在教室之外,站在通向世界的门口。我想看清一切,我想倾听,感知所有。老师,我站在这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心情。您能为我开启这扇门么? 珍妮特.格兰特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讨论:教师在视频中承担着哪些角色? 1、保姆阶段 2、教师阶段 3、幼儿教师角色多样化阶段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教师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幼儿教师肩负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托幼机构向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师幼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品质,它是美国全美幼教协会衡量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1、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与家庭教育相比,托幼机构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来说,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将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对新进入其班级的儿童担负的第一个责任是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教师与幼儿个性的发展引导个性发展的方法教师要接受并尊重每一个儿童教师要做儿童的榜样教师为儿童提供探索的环境教师为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提供完成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正面引导儿童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儿童对待失败与挫折二 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做到:信赖,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坦诚,公正,爱心,平等,细致,关怀。三 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 1、传统风俗文化:“娶了中国太太等于娶了她全家”中的教育文化 2、教育政策 3、教师人格特质:观看视频: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 4、教师教育能力 5、儿童个性特征讨论:幼儿质量有差异吗?扶弱重视了,优秀的孩子重视了吗?没有,他们在幼儿园“混日子”。 古色古香是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教师的一种状态,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的一种操守,享受幸福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幸福,就是爱与被爱! 幸福就是理解、尊重! 作业: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学反思:儿童观的理解与社会传统性相关,可以多从中外文化传统方面入手教学。序:9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 1 掌握课程、学前教育课程等基本概念;2 了解课程的基本要素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依据;3 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演变和改革展望;4 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模式。教学重难点: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构成,组织,实施,演变及基本模式教学准备:PPT VCR教学过程:一、课程的定义 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一)课程对课程的词源作一追溯,可以发现中文中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运用课程一词,其课程的含义与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curriculum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跑道即学程(course of study),课程的含义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用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奔跑即学习的过程,课程的含义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二、课程类型(一)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多元化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多元文化的影响注入课程和活动设计之中,在批评一元化课程的基础上多元文化课程发展起来。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要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能够整合成一体。(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二者关系: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者各自的长处正是对方的弱点。(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二者关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从中外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既具有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相同特点,也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四)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四、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一)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或整合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如何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即使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学科(领域),也要提倡学科(领域)的综合化(整合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开发和实施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很困难,因此主张按学科(领域)方式开发和实施幼儿园课程。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明显地突出了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于是,对于什么是幼儿园中的儿童游戏,幼儿园中要不要教学,儿童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存在着争议。 (三)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如何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每个幼儿园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幼儿园都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工具,课程又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化而变化。例如现代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人们认识到,学校和幼儿园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而应当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其中更重要的是健康人格的塑造,因而对课程的认识就随着对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发展而发生变化。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一)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幼儿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纵向结构)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2、课程目标的结构(横向的角度)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原则指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3、可行性原则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班幼儿的实际。4、时代性原则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5、缺失优先原则即“补偿性原则”。指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园本课程时,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幼儿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6、辩证性原则指课程设计处处都应该体现辩证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制定尤其如此。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 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和组织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包含的基本方面: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认识经验;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1、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分类按学科结构分: 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按基本学习课程或问题领域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三)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1、合目的性原则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此基础性应体现在:它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3、价值性原则指课程内容选择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4、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5、兴趣性原则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6、直接经验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和体验,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四)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目标“流失”问题即,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即失去了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依托”。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七、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含义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1、组织方法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三)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1、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2、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八、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质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幼儿学的方式和特点:根据学习的目的性、意识性:有意学习 无意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认知学习 社会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根据获得经验的方式: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2、教师教的方式与策略直接教学 间接教学 支架式教学九、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它包括:为什么评价 (目的)评价什么 (内容)谁来评价 (主体、客体)以什么标准评价(标准与指标)怎样评价 (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目的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管理课程2、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效果评价3、课程评价的客体(1)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它包括:课程方案 实施过程 课程效果(2)课程评价的主体:它包括:管理人员 教师 幼儿 家长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类型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划分: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或终结性评价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上划分:内部评价 效果评价(2)课程评价的方法:(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评价中要发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应该科学、有效。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入手,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把握幼儿园课程的要领。序:10第七章幼儿园环境教学目标: 1 理解幼儿园环境的概念2 理解幼儿园环境的特点。3认识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4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教学重难点: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创设原则,环境创设原则教学准备:PPT VCR教学过程: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 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好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密切。正因为此,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果一个幼儿园缺乏起码的物质条件,让四五十名幼儿挤在一个小活动室里,又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玩具材料,不用说教育,就连幼儿的安全、健康也得不到保证。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使幼儿在操作和摆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社会行为,实现个人的发展。 虽然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但如果教师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儿童观及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话,再好的物质条件,其效益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盲目地追求幼儿园物质条件的高标准、超豪华,而不注意提高教师的水平的话,是难以发挥物质环境的教育效益的。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与利用各种有利的精神环境,控制各种不利因素保证幼儿顺利、健康地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一)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它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存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二)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幼儿园环境具有教育性与可控性。另外也不难看到,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三、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物质因素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二)精神要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