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doc_第1页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doc_第2页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doc_第3页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doc_第4页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第一作者:陈卫华(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哮喘。E-mail:陈卫华 辛坤 蔡臣安 郝峰 曹勇(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合肥230038)【摘 要】目的:比较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三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穴取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对照组于同期采用针刺疗法,穴取中府、天突、膻中、定喘、丰隆;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三伏天中药贴敷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疗法。【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中药穴位帖敷 冬病夏治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50 Cases of Bronchial Asthma Treat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hen Weihua, Xinkun *,CaiChenan* , Hao Feng* , CaoYong*, (Dep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edics, Anhui College of TCM, Hefei 230038) Abstrac Purpose To Observation Point Application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bronchial asthma effectMethod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ppli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dog day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elect Acupoint: Dazhui, Feishu,Gaohuang, Danzhong, Qihai;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ame period the use of acupuncture, Select Acupoint: Zhongfu,Tiantu,Danzhong, Dingchuan, Fenglomg; observation of long-term effect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4 percent,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76 percent of total efficiency, the efficac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3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国家中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997)1。2 治疗方法2.1观察组中药制备:取白芥子40、细辛10、甘遂10、元胡30、法半夏10,上述药物研成细末(80目),取生姜汁和药末一起混合调成稠膏状,制成底面直径1cm、高1cm的圆锥状小药饼。取穴: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操作:先用姜汁在背部贴敷处来回涂擦35遍,在上述背部腧穴上拔小号火罐,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留罐时间一般为2分钟;再取上述药饼贴敷所有腧穴,用5cm5cm麝香止痛膏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做成锥状可以最大程度保存液体成分,锥状采用麝香止痛膏下端折叠固定,稳定性好)。成人每次贴24h,儿童每次贴0.52h,皮肤有异常不适者可减少贴敷时间。每年夏季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计3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3年统计疗效。2.2对照组取穴3:中府、天突、膻中、定喘、丰隆;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痰热壅肺加大椎、曲池、太白;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肺肾气虚加肾俞、关元、太溪等。操作:毫针刺,寒饮伏肺或痰热壅肺型患者用泻法,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型用补法。背部穴可艾灸或拔火罐,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每隔2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年夏季入伏日起,每隔2日治疗1次,共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年统计疗效。3 疗效观察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4拟定哮喘缓解期疗效标准。治愈:原为频繁发作,治疗后36个月未复发,治疗后次年同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36个月内发作次数减少 2/3,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治疗后次年同期发作次数减少2/3,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后36个月内发作次数减少1/3,发作程度有所减轻,治疗后次年同期发作次数减少1/3,发作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3.3治疗结果(见附表)表1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50 14 16 17 3 94.0对照组 50 9 16 13 12 76.0表2 两组患者年发作次数的比较(s, 次/年)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观察组 50 5.11.9 1.70.5 12.236 0.01对照组 50 4.82.0 3.11.1 5.2664 0.05 0.05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为76.0,两组总有效率85, 两组比较(使用x2检验),x2=6.35,0.01p0.05),治疗后观察组年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两组在远期疗效的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疗效,但观察组具有非常显著疗效(p0.01),提示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4 讨论中医学认为哮喘发作的主要内因是阳气虚弱,肺、脾、肾三脏不足;气道高反应的重要病理基础是痰饮内伏,遇外邪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挟结,阻塞气道,发生哮喘,而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哮喘的发作病机是寒邪引动体内伏痰,阻塞气道而致,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最具特色的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了夏月三伏以辛温之白芥子捣烂外搽治宿痰冷哮的方法5,这一方法已发展为现在的“冬病夏治”疗法。目前冬病夏治中以哮喘的应用最为广泛,多选择相关背俞穴,任、督脉穴位,大多采用固定的穴位和中药选择三伏天贴敷治疗。也有根据各伏选择不同腧穴6-8,或根据辨证分型选择不同腧穴治疗9。在疗效判定中,寒性及寒热夹杂型疗效显著9,脾肾痰喘型疗效不如其他型10。采用三伏穴位贴敷的方法,可使腠理开泄,药物吸收迅速,易于深达脏腑而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11。它一方面刺激穴位、发挥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和抗寒能力,达到抗御外邪侵袭以抑制哮喘发作的诱因;另一方面中药穴位透皮吸收,也发挥了其药理作用,达到温化体内伏痰以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腧穴方面的作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肺俞、膏肓为背俞穴,能宣肺理气、豁痰解痉;膻中、气海分别为吸气之所、纳气之根,能理气宽胸,除胸肺气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可通过对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调节气管、支气管、血管等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因此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显示出明显的防治作用,同时增强抗感染能力,减少反复急性发作12-13。中药外治作用,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细辛醇浸剂给兔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其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显著的松弛作用14;甘遂苦寒攻逐水饮利大肠,宣通肺气;元胡行气活血止痛,使气行而水行,能缓解皮肤刺激性反应延长治疗时间;半夏镇静咳嗽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能使唾液分泌增加减轻咽喉疼痛12;白芥子辛温,利气宽胸豁痰,芥子甙水解后对穴位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5;以鲜姜汁为引。白芥子、生姜性味辛温,归肺经,具有温肺散寒,利气豁痰,止咳平喘之功效16。中药与腧穴的联合作用,具有抗炎、止咳、祛痰、平喘及支气管性平滑肌松弛作用。从治疗结果来看,近期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后数天内多数患者出现轻度咳嗽,咳出冷黏痰,胸闷症状改善,达到温化体内伏痰以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远期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后3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感冒次数也较以前明显减少,冬天畏寒症状改善,达到抗御外邪侵袭以抑制哮喘发作的诱因。实践表明,三伏天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有效缓解病人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3王启才.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2.4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988修订)S.中国医药学报,1988,3(3):675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76张林昌,肖凯杰,王慧丽.三伏天穴位拔罐敷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112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24257陈豫. 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52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4484498赵欲晓.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0例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39苏玲,徐磊.分型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研究J.江苏中医,1999,20(7):363710齐瑞,田永萍,候春英,等.综合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99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5,18(3):4511魏福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哮病缓解期200例J.中国针灸,1998,18(7):44212冯学英.咳喘膏伏天贴穴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