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副本 ppt课件_第1页
发热副本 ppt课件_第2页
发热副本 ppt课件_第3页
发热副本 ppt课件_第4页
发热副本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发发 热热 vv概概 述述 vv第一节第一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原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vv第二节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的特点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的特点 vv第三节第三节 机体功能与代谢的改变机体功能与代谢的改变 vv第四节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概概 述述 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舌下 36.537.5 直肠 36.937.9 体温升高 生理性 剧烈运动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应 激 发热的概念 致 热 源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过过 热热 癫痫大发作,甲亢癫痫大发作,甲亢 中暑,汗腺缺乏症中暑,汗腺缺乏症 下丘脑损伤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体温 调定点调定点 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细胞 EPs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 凡能激活体内产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内生致热 原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 包括包括外致热原外致热原(exogenous exogenous pyrogen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exogenous pyrogen)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肽聚糖 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2 2)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淋球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 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T)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 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细菌 (3 3)分枝杆菌)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结核杆菌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种类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 来源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 稳定性稳定性差差、606080 3080 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好好、160 2160 24 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强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 同,引起休克,发热,同,引起休克,发热,DICDIC等等 抗原性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 病病 毒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流感病毒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麻疹病毒感染 真真 菌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 螺旋体螺旋体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疟原虫疟原虫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体内产物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3、尿酸盐结晶,石胆酸 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 vv胞壁酰二肽、松节油、植物血凝素、多核苷酸胞壁酰二肽、松节油、植物血凝素、多核苷酸 vv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 B和博来霉素和博来霉素 二二. .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ndogenous Pyrogen) 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的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具有致 热活性、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细胞因子。 发热激活物 IL-1 TNF INF MIP-1 IL-6 EPs 单核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肿瘤细胞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能分泌包括IL-1, TNF-在内的众多cytokine 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 内生致内生致 热源热源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生物学活性 白细胞 介素-1 多肽,分子量17KD, 有二型作用于同一 受体,受体分布于脑 内 IL-1导入大鼠POAH,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这些反应可 被水杨酸钠(解热药)阻断 肿瘤坏 死因子 多肽,有、二个 亚型分子量分别为 17KD、25KD 将其注入大鼠或家兔静脉,可引起明显发热, 该发热反应可被布洛芬阻断 干扰素分子量15-17KD, 、三种亚型 对人和动物都有一定的致热效应,该发热效应 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 白细胞 介素-6 分子量21-26KD 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 和TNF 巨噬细胞 分子量8KD 对人和动物都有一定的致热效应 炎症蛋白-1 EPEP的产生和释放的产生和释放 TollToll样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样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 T T细胞受体细胞受体(TCR)(TCR)介导的介导的T 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淋巴细胞活化途径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体温调节中枢 ( (二二) )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thermal afferent pathway)(thermal afferent pathway) 1. 1. 终板血管器的作用终板血管器的作用 2. 2. 通过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 3. 3. 通过迷走神经通过迷走神经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 (二二) )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thermal afferent pathway)(thermal afferent pathway) 1. 1. 终板血管器的作用终板血管器的作用 2. 2. 通过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 3. 3. 通过迷走神经通过迷走神经 ( (二二) )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thermal afferent pathway)(thermal afferent pathway) 1. 1. 终板血管器的作用终板血管器的作用 2. 2. 通过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 3. 3. 通过迷走神经通过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无论无论EPEP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 个潜伏期,提示个潜伏期,提示EPEP需要通过一定作用方式才能引起发热。需要通过一定作用方式才能引起发热。 EP 调定点上移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前列腺素E (PGE2) PGEPGE 2 2 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EP短短 EP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CSF中中PGEPGE 2 2 水平升高水平升高 PGE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CSF中中PGEPGE 2 2 水平水平 NaNa /Ca /Ca2 2 比值 比值 脑室内灌注脑室内灌注NaNa 升高体温, 升高体温, CaCa2 2 降低体温 降低体温 EP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Na /Ca /Ca2 2 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 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定点上移 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 (cAMP)(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CRH)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NO)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热限的存在 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为什么? 机体存在 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阻止体温无限上升。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解热介质, 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 (endogenous cryogen)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内生致冷原 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 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 末梢释放。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室旁 核分泌CRH a-MSH 发热激活物 单核细胞EP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Na+/Ca2+ cAMP PGE2 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产热 体温上升 AVP -MSH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 1 2 2 3 3 4 4 5 5 ? 发热的时相发热的时相 第二节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散热,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高峰期 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退热期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v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 v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v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v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v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高 热出现烦躁,谵忘,幻觉 小儿高热引起热惊厥 (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体温上升体温上升11,心率增加,心率增加1818次次/min/min 心率增加超过心率增加超过150150次次/min/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 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温持续期和退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温持续期和退 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三)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 中枢对CO2敏感性 代谢加强,促使呼吸加快加强 (四)消化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 低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发热也可以降低发热也可以降低NKNK细胞的活性细胞的活性 (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抑制或者杀灭肿瘤细胞抑制或者杀灭肿瘤细胞 红外线直接辐射红外线直接辐射 全身热水浴全身热水浴 体外热循环体外热循环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三)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白细胞计数 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