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鱼我所欲也》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鱼我所欲也》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鱼我所欲也》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十五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 2、3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导入导入 一、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交流、展示二、合作、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 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 “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 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 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 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 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 4、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 “所恶”可以指哪些 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 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 2 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 (2) 、 “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 “义”产 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 ,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 5、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 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 三、训练巩固三、训练巩固 1、文学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该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 之一。 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勿丧() ()苟得() 所恶()不屑()不为苟得()为宫室之美() 3、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通 4、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二者不可得兼()则弗得则死() 得之则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为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何不为也 ( ) 5、翻译句子 3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拓展提升四、拓展提升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 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 个人私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