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监测与精明增长翻译_第1页
土地利用监测与精明增长翻译_第2页
土地利用监测与精明增长翻译_第3页
土地利用监测与精明增长翻译_第4页
土地利用监测与精明增长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美国各地的社区投入更多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来管理土地的使用以适 应不断扩大的人口或其他增长压力,许多人发现他们缺乏做的扎实的远景规划 的基本信息。大多数人认为增长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双刃剑:如果社区开放太多的土地 以供开发,由此产生的扩展可能是付出昂贵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上的代价。但 如果他们太严格限制土地可供开发,需求可能很快超过供应,迫使土地和住房 价格大幅上涨。 为平衡上述问题,在土地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是:社区需要一种方 法来监测当前土地的使用状况,评估未来的需求,并采取措施确保未来充足的 土地供应。幸运的是,现在有性价比高,可用于几乎任何社区实施土地监测的 方便的工具。这样做很快发现,这样的系统可以成为综合智慧增长规划的一个 重要工具。 平衡相互竞争的住房,商业和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给社区官员提出了困难的, 也是日常的挑战。在智慧增长语境下,解决这些相关问题使这些挑战变得更加 复杂。 近年来,众多的组织和学术界成员都阐述了实施精明增长的重要性如遵循 提供足量老百姓可以获得的房屋(经适房),保护自然资源和内涵城市增长 (containing urban growth)原则。美国环境保护局,城市土地研究所,全国住宅 建筑商协会,和美国规划协会等不同组织都声称支持这些观念。大多数社区普 遍认为精明增长目标值得称赞,但他们经常发现他们缺乏必要的工具来做出老 道明智的、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土地利用决策。 在许多社区依据“精明增长”形成了遏制城市增长的政策。如前面所指出的, 一个微妙的平衡,是要求这些政策取得成功。太少的容纳式城市增长原则是鼓 励城市蔓延的,并且太多容纳式(containment)增长引起了土地和房屋价格的 通胀。这一困境使得社区去规划满足未来的住房需求尤其困难,而这恰恰是社 区必须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 根据最近发布的报告表示,住房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的有形资产及以 以及房主 50%的净资产。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稳定社区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 完成学业,且有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较少的行为问题。因为住房显然对于社区 的可持续性的起着关键的作用,社区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维护和改善现有住房 存量、住房扩展和必要的住房的可选择性和可获得性。同时,然而,社区必须 尽其所能维持社区特色,保护绿色空间,和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支持 新的发展。 然而许多社区根据他们相应的需求采纳了城市增长边界(UGBs)方法而没有评估其 土地供应;其他人社区的财产缩水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这样的行为对城市开发容量产生的 影响。比如马里兰州,限制了大多数相关增长,用于在所谓的优先资助领域的界限内支出。 当开发强度被关注的时候,地方政府并不需要扩大这些地区。这种对城市土地和住房市场 不适当的关注,可能导致土地和房屋价格通胀,且通过转向非优先开发地区,加剧了城市 扩张。 为了制定一个更好的对于未来的住房规划,社区需要知道他们已经拥有住房, 以及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他们很可能需要什么。他们,因此,必 须实施一个存量住房状况的评估,然后尽他们所能为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然 而,拼凑这样智能化的规划,社区必须有能力去“看”到所有困难所在。这样做 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系统的方法去评估和连续监测的房屋容量和房屋需房屋容量和房屋需 求求。 本文提供了有关社区如何开发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告诉社区领导人更多 的有关当地的土地和住房市场的信息,通过这样做,能够提高他们城市增长管 理的实践能力。这方面的努力,被称为土地监测,可为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 个重要 的规划未来发展的工具。多年来,从业者已经认识到获得土地和住房市 场的准确信息的必要性,而且最新三个趋势表明,更好的信息可以而且应该保 持。 第一个问题是,哪种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开发过程的影响程度。在过去,许 多规划主要基本上是基于市场趋势,然后设计方案以适应市场的力量。然而, 最近的规划是明确地设计去改变市场的力量,并且采取常规的控制手段增强这 种约束力。因此,规划对土地供给和需求的潜在影响已增加。 第二个趋势的驱动力来自规划技术的提高。在过去,实施土地利用清查盘 点和评估是劳动密集型的,昂贵的,因此只能没 10 到 20 年实施一次。今天,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化的纳税评估记录,综合土地信息系统的 发展,它可以保持土地使用,土地的价值和基础设施能力的永续记录。因此, 使得用连续的方式监测土地供应和土地市场行为成为可能。 第三个趋势是由州政府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那些与现代增长管理计划。几个程序现在 要求地方政府监控可开发的土地供应,在某些情况下有特殊要求的关于什么必须监视和监 控是必须的。 申请书 参考文献 1彭颖,夏才初,王文杰,地下空间在我国城市立体开发中的发展J.地下空间 (UNDERGROUND SPACE)第23卷第2 期2003 年6 月P216-219. 2周玉清,肖勇,李静.关于加快重庆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城市勘测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2011年12月第6期P12-14 3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第29 卷第 5 期2010年05月。 4Paul W. Monitoring and simulating land capacity at the parcel level. In: Moudon V A, Hubner M. Monitoring land supply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practice and parcel-based approach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5 蓝丁丁, 韦素琼, 陈志强. 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 以福州市为 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25(2): 252-256. 6维基百科定义 /wiki。 7Ehrlich R L, Scott A E, Steele M S, et al. Maryland Department of Planning. Fin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task force. 2004-07-01 2009-05-10. http:/www.mdp.state.md.us/pdf/OurWork/dev_cap/DCTF-Final.pdf.) 8 Knaap G, Moore T. Land supply and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monitoring for smart urban growth.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0. 9刘志硕, 申金升, 张智文, 等.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的确 定方法及应用. 中国公路学报, 2004,17(1): 70-74. 10Landis, John. “Characterizing Urban Land Capacity: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Land Market Monitoring for Smart Urban Growth. Edited by Gerrit Knaap. Cambridge, MA: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2002. ISBN: 155844145X。引自: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 Gerit J. Knaap 编,国土资源部信息中 心译. 土地市场监控与城市理性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45.。 11孟旭光, 吕宾, 安翠娟. 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中国国土 资源经济, 2006(2): 38-40. 12徐琳瑜, 杨志峰, 李巍.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生态学 报, 2005, 25(4): 771-777. 13谢辉,晏克非,基于城市交通网络设施容量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交 通与运输,2010,7,P5-6 14王辉, 林建国, 周佳明.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6, 32(3):8-21. 15 许芗斌,戴志中.视域内景物密度分析在山地城市景观控制中的应用J. 重庆建筑,2005,26(4):21-26. 16 陈科,戴志中.基于道路交通的建设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J.城市 规划学刊,2010,187(2):41-48. 17 戴志中.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展望J.城市建筑,2008.4. 18Minghao Liu,Yaoxin Wang,Zhizhong Dai,Qiyuan Li. GIS-base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CI2012 Chengdu,China,October 2012 proceedings.(Adavances i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web mining 2012.2012 年10 月26.EI. 20124515642314) 19刘徐洪. 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刘彦随. 中国土 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70-74.) 20Waddell Paul. UrbanSim: Modeling urban development for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2, 68(3): 297. 21刘明皓,王耀兴可达性因子影响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以瑞典 Jnkping为例,经济地理,2012第32卷第12期P145-150) 22Minghao Liu,Zhizhong Dai,Yaoxin Wang,Qiyuan Li.Dynamic Simul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cenarios Mode, 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ICEMMS 2012).2012,August 10-12. 23Yu-e Shi,et al.,Simulating urban development scenarios for Wuhan,The World Bank Project: Wuhan urban accessibility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2nd International Urban China Cardiff conference,2012. 24Ehrlich R L, Scott A E, Steele M S, et al. Maryland Department of Planning. Fin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task force. 2004-07-01 2009-05-10. http:/www.mdp.state.md.us/pdf/OurWork/dev_cap/DCTF-Final.pdf. 25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ournal of Korea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2, 37(5): 7-26. 26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Determining development density using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 73(1): 1-15. 27周炳中,包浩生,彭补拙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研究, 地理科学第 20 卷第 3 期 2000 年 6 月,SCIENTIA GEOGR APHIC SINIC,Vol.20.No.3.June.2000)(ZHOU Bing-zhong,BAO Hao-sheng,PENG BuZhou. Evaluation on Exploitative Intens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28尧德明, 陈玉福,张富刚,王振伟,周文静. 海南省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2008, 12 (1): 8687, 90.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9 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与环 境学报.2006,28(1):107-109 30 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 理科学进展, 2008,27(3):68-74. 31赵鑫, 刘平, 曾灿. 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 安 徽农业科学, 2007, 35(22): 6837-6840. 32 赵淑芹, 王殿茹. 我国主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及评价. 中国国 土资源经济, 2006(12): 24-27. 33 吕宝, 王成端, 周亚红. 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0(4): 489-493. 34 汤日红, 安裕伦, 张美玲. 基于3S 技术和AHP 的贵阳市土地综合承载 力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增刊2): 158-163. 35 杜宇. 建设部: 城市规划要着重研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新华网北京, 2005-1-232009-05-15. /newscenter/2005- 01/23/content_2496558.htm. 36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2007. 37张巍,曲巍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探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6期, P116-118。 38刘俊,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及指标相关性实证研究,清华大学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土木工程系,2009,5) 39 LEE Ka Lee Grace,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model for a high density city-Hong Kong, 2008,7.a thesis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参考文献 1彭颖,夏才初,王文杰.地下空间在我国城市立体开发中的发展J.地下空间, 2003,23(2):216-219. 2周玉清,肖勇,李静.关于加快重庆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J.城市勘测,2011,6:12-14. 3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 593-600。 4Paul W. Monitoring and simulating land capacity at the parcel level. In: Moudon V A, Hubner M. Monitoring land supply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practice and parcel-based approach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5 蓝丁丁,韦素琼,陈志强.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5(2):252-256. 6维基百科 /wiki.2013-04-24 7Ehrlich R L, Scott A E, Steele M S, et al. Maryland Department of Planning. Fin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task force. 2004-07-01 2009-05-10. http:/www.mdp.state.md.us/pdf/OurWork/dev_cap/DCTF-Final.pdf. 8 Knaap G, Moore T. Land supply and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monitoring for smart urban growth.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0. 9刘志硕,申金升,张智文,等.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的确定方 法及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4,17(1):70-74. 10Landis, John. “Characterizing Urban Land Capacity: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Land Market Monitoring for Smart Urban Growth. Edited by Gerrit Knaap. Cambridge, MA: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2002.ISBN: 155844145X.引自: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 Gerit J. Knaap 编,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译.土地市场监控与城市理性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45. 11孟旭光,吕宾,安翠娟.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 源经济,2006(2):38-40. 12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 2005,25(4):771-777. 13谢辉,晏克非,基于城市交通网络设施容量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交通与运 输,2010,7:5-6. 14王辉,林建国,周佳明.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2(3):8-21. 15 许芗斌,戴志中.视域内景物密度分析在山地城市景观控制中的应用J. 重庆建筑,2005,26(4):21-26. 16 陈科,戴志中.基于道路交通的建设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J.城市 规划学刊,2010,187(2):41-48. 17 戴志中.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展望J.城市建筑,2008.4. 18Minghao Liu,Yaoxin Wang,Zhizhong Dai,Qiyuan Li. GIS-base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CI2012 Chengdu,China,October 2012 proceedings.(Adavances i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web mining 2012.2012 年10 月26.EI. 20124515642314) 19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刘彦随.中国土地 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70-74. 20Waddell Paul. UrbanSim: Modeling urban development for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2, 68(3):297. 21刘明皓,王耀兴.可达性因子影响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以瑞典 Jnkping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45-150. 22Minghao Liu,Zhizhong Dai,Yaoxin Wang,Qiyuan Li.Dynamic Simul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cenarios Mode, 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ICEMMS 2012).2012,August 10-12. 23Yu-e Shi,et al.,Simulating urban development scenarios for Wuhan,The World Bank Project: Wuhan urban accessibility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2nd International Urban China Cardiff conference,2012. 24Ehrlich R L, Scott A E, Steele M S, et al. Maryland Department of Planning. Fin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task force. 2004-07-01 2009-05-10. http:/www.mdp.state.md.us/pdf/OurWork/dev_cap/DCTF-Final.pdf. 25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ournal of Korea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