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12五规划_第1页
和县12五规划_第2页
和县12五规划_第3页
和县12五规划_第4页
和县12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18 更新时间: 2011-5-16 “十二五”时期(2011 年至 2015 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推进示范区建设和加快承接 产业转移的黄金期,是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将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地发展、跃入皖江现代化开发的新阶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回顾“十一五”:成就中有不足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 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有 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大力实施 “东向发展、工业强县和沿江开发”三大战略,强力推进“项目 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三个年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 著,“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为“十二五”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1 1、 、经济总经济总量快速增量快速增长长, ,产业结产业结构不断构不断优优化化 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5.2 亿元,年均 增长 12%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2940 元,均比“十五”末翻 一番。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3 亿元,年均增长 30%,连续 跨越 5 个亿元台阶,是“十五”末的 3 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31.5 亿元,超“十一五”目标 6.5 亿元,年均增长 18%。固定 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275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 4 倍,年 均增长 29.2%;盘景水泥、三联泵业、佳和电线电缆、AVK 阀门、雍 镇磁铁矿、华星 30 万吨离子膜烧碱等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项 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跻身全省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 域经济一类县,综合实力提升显著。 预计“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由 2005 年的 30.8:33.1:36.1 调整为 22.6:46.5:30.9,二、三产比重提升了 8.2 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二产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同推 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其中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县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 121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 19 家,分别比“十五”末 增加了 50 家和 14 家。预计“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达到 25.5 亿元,年均增长 36%,占 GDP 近 1/3,是“十五” 末的 5 倍多,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5.2%,形 成了泵阀、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预计“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 26.3 亿元,年均增长 10.9%。旅游业迅速发展,芜湖泰华、广东碧 桂园、广东天沐、南京宏图、上海绿庭等知名企业落户扎根。温泉 养生生态休闲旅游形成热潮,一批旅游项目建成营业,霸王祠、 鸡笼山被评为国家 3A 级旅游风景区,白果山庄被评为全省五星 级农家乐。商贸流通、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服务业发展 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向 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瓜 果、畜禽养殖、特色水产为主体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 品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达 35 亿元,年均增长 11.1%。农业产业 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家,被评为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全省唯一的省级蔬菜检测中心落 户和县,成功举办了第三、第四届蔬菜博览会,提升了和县知名 度。 2 2、基、基础设础设施建施建设设加快,加快,发发展后展后劲显劲显著增著增强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马 鞍山长江大桥顺利开工,郑蒲港经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巢马高 速、滁马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巢宁路改建加快,孙高路、高夹 路等县乡道改造和驷马山船闸扩建的完成等,我县内外部交通条 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各类园区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省直管 江北产业集中区成功落户和县,县经济开发区、省精细化工基地、 乌江工业园以及沈巷工业园都实现了“五通一平”,台湾农民创业 园完成总体规划,海峡大道等基础设施开始建设。全县建成园区 面积由“十五”末的 3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 平方公里,承接产业转 移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水利、电力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 成滁河除险应急加固、冯湾一站扩建、十四连圩大型排涝泵站更 新改造、隐驾尖站建设和戎桥、夹山关 2 座中型水库、23 座小型 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解决了农村 14.5 万人饮水安全。建成了 1 座 220 千伏变电所和 2 座 110 千伏变电所等,为今后跨越式大发 展奠定了基础。 3 3、改革开放有序推、改革开放有序推进进, ,创创新能力新能力稳稳步提升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县各项事业改革全面扎实推进,政府机 构改革稳步进行,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镇财县管镇用” 的镇级财政管理方式巩固发展,政府投融资、综合预算管理改革 扎实推行,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组建了城投公司、担保公司 和小额贷款公司,县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事业单 位全员聘用开始试行,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县、镇、村三级为 民服务全程代理网络、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不断推进。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预计“十一五” 末,进出口总额达到 1.58 亿美元,是“十五”末的 3 倍多。累计引进项目 612 个,引进内 资 261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2.66 亿美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 强,培育形成了华星、三联泵业、久工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共建有各类研发机构及企业技术中心 18 个,经认定的国家高新 技术企业 3 家、国家重点新产品 10 个,创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 示范单位 1 家。 4 4、 、县县城面貌明城面貌明显显改改变变,城,城乡统乡统筹步伐加快筹步伐加快 和城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投入近 20 亿元,城区面积 向北扩展 10.8 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 12 万人。县行政中心、 公安大楼、劳动力实训基地建成使用,和谐广场、和州路、海峰西 路、滨河大道一期建成完工,镇淮古街、陋室公园扩建等项目顺 利推进,“两区”安置房建设速度加快。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 城市卫生整洁和安全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同 时,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不断推进,开展了四批示范工程,194 个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完成农村公路工程 686 公 里,解决了 30 万人出行难的问题。 5 5、社会事、社会事业业全面全面发发展,民生展,民生质质量量显显著改善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继续保 持全省领先地位,建立并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 理体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县一中搬迁和四中组建工 作,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了统筹发展,教师队伍素 质明显提高,被评为省首批教育强县。启动基层医药卫生改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达到 94.8%,完成 10 个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改建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站)6 个,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 72 个,县医院搬迁扩建 工程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互为补充的公共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建成沈巷、白桥、功桥、香泉等 8 个综合文化站和 59 个农家书屋,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完成广播电视“村 村通”工程,庐剧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桃花坞公 园、历阳公园等多个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和 46 个体育健身工程项 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十一五” 末,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30300 元和 6500 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 4%以内,城镇单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的参保率都在 95% 以上,新农保参保达 19 万人,列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城乡 低保进一步提标扩面,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 300 元/月,享受城市 低保 6030 人,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提高到 1350 元/ 年,享受农村低保 2.3 万人。改扩建敬老院 16 所,农村敬老院集 中供养率提高到 45%。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成效显著,被评为安徽 省“双拥模范县”。档案工作被授予“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和“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先进县”光荣称号。残疾人、妇女合法 权益得到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直稳定在全省一类县水平, 维稳、安全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6 6、 、节节能减排成效明能减排成效明显显,生,生态态建建设设不断不断强强化化 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用能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大 力推行节能产品。全县万元 GDP 综合能耗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 标以内。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和 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提高环保准 入门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先后关停选矿、轮窑厂、造纸、化工 企业 30 余家,整治环境违法企业 35 家。“十一五”确定的化学 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的污染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较快的五年, 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突出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立并不断完善了一条 符合和县县情、能够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思路。二是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 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三是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 略,实施大载体、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始 终坚持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档次。 和和县县“十一五十一五”经济经济和社会和社会发发展展评评估估 指指 标标 20062006 年年20072007 年年 20082008 年年 20092009 年年 20102010 年年 目目标标 评评估估 结结果果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3.752.564.772.785.2 100 (调整后 80) 达到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673380629871110591294015000 接近 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 70.772.375.276.277.482 未达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88.914.518.025.5 30 (调整后 24) 达到 财政收入(亿元) 2.43.55.36.07.37.5 接近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23.861.9115.4182.5275.0280 接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718.222.226.031.525 超过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641.312.341.381.58 2 (调整后 1.28) 达到 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元) 157752056824154271003030021320 超过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73543835331578065005260 超过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营造广大群众支 持发展的氛围,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和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世界 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县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受国家宏观调 控政策影响,特别是融资困难和土地供给限制,导致建设项目无 法及时落地和开工;流域限批使一些大中型项目推进受到影响; 节能减排导致部分生产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 二是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 水平较低,三产发展还相对滞后。 三是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和产品 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五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平衡,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繁重。 第二章 放眼“十二五”:机遇中迎挑战 “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将更为深入,新 产业的不断兴起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等将为区域发展带来新机 遇和新要求,这一时期既是和县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迈向全面 小康社会的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 战期。 一、机遇与优势 综观“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的宏观形势,新一轮科技革 命、全球产业调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四 大倒逼机制,形成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一是国一是国际际国内国内经济发经济发展的展的趋势总趋势总体上体上渐进渐进向好。向好。从世界经济增长 的周期波动规律看,外部冲击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 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低速增长阶段。“十二五”时期,世界 经济年增速预计在 3.8%左右。金融危机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美 国的“绿色经济复苏”、欧盟的“绿色技术”研发、日本的“数 字日本”等推动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为我县加快 崛起带来新机遇。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最大的追求目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 速推进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期,巨大的需求潜力为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同时,改善民生、调整优化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成为 “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必将提升有效需 求、倒逼产业转型、促进效益提升,从而推动我县经济加快进入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二是区域二是区域发发展展环环境境进进一步一步优优化。化。长三 角一体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程加快和江北 产业集中区时代、港桥时代、高速时代到来的叠加效应,将极大 地拓展我县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县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加快 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是我三是我县经济县经济增增长动长动力依力依 然然强劲强劲。 。“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 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乡统 筹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趋完善,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我县形成的一整套科 学高效的组织推进机制,锻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的 干部队伍,营造了一个开拓创新、超越争先的良好氛围,为“十 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挑战和压力 从国从国际环际环境看,境看,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 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 折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经济发展,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 外需减弱对我县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从国内从国内环环境看,境看, 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仍较突 出,需求结构中消费率偏低,要素结构中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贡 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中高新产业比 重偏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已成为制约 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县经 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我从我县发县发展存在的展存在的问题问题看,看,虽 然“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 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开放领域和层次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城 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这些问题都 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三章 谋划加速崛起的战略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升级转型、加速崛起、民生幸福、社会和谐 为主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 建设的重要机遇,明确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实现跨越这个主题, 紧紧围绕争当全省一类县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坚持“3456”“3456”发展 思路,即:实施“三沿三沿战战略略”(沿江工业物流、沿山休闲旅游、沿 路(西部)现代农业),建设“四园四园”(便捷高效的工业园、安全放 心的菜园、舒适宜居的家园和健康休闲的乐园),确保“五个翻番五个翻番”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番),促进“六大提升六大提升”(在经济总量、结 构优化、开放合作、民生幸福、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 与改善),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着力打造滨江和县、生态和县、魅力和县、和谐和县,成为皖江城 市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战略定位 承接承接产业转产业转移的移的“排排头头兵兵”。 。依托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 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通 过基础设施与各类园区建设与完善,不断提升要素吸引能力和载 体承载能力,以先进制造业项目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项目和高效 农业项目为补充,全方位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打造皖江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休 闲旅游度假基地,争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皖江北岸港口物流新枢皖江北岸港口物流新枢纽纽。 。通过港口及其集疏运通道的建设 完善,将郑蒲港建成合肥经济圈、皖西北乃至中西部地区通江达 海的便捷门户,以此为依托,以示范区产业发展为基础,发挥承 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 成集运输中转、信息服务、仓储交易、流通加工、公铁水联运于一 体的皖江北岸地区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皖江城市皖江城市带带建建设设的先行区。的先行区。以打造江北新城和滨江历史文化 名城为核心,通过历阳老城改造传承历史文化,凸显古和州文化 底蕴与人文精神,通过新城建设实现滨江发展,凸显滨江新城现 代文明与生态优势。以沈巷、白桥、姥桥、乌江镇城镇功能完善为 重点,紧抓产业承接、园区扩区升级的政策机遇,加强城镇与产 业的互促发展,建成皖江城市带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水平较高、 人居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确定“十二五” 期间以“五个翻番”目标为核心,促进六大方面的提升与改善。 经济总经济总量快速提升。量快速提升。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 “五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70 亿元,年均增长 14%以上, 人均 GDP 达到 26000 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0 亿元, 年均增长 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840 亿元,年均增长 25%; 财政收入达到 17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达到 70 亿元,年均增长 18%以上。 产业结产业结构明构明显优显优化。化。2015 年二、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 90%,工业化率达到 48%左右,服务业占比达到 35%以上。自主创 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经济比重达到 20%左右。 开放合作迅猛推开放合作迅猛推进进。 。对内经济合作全面加强,融入南京都市 圈、合肥经济圈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泛长三角经济圈中的重要 节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外经、外贸规模,经济外向 度稳步提高,到“十二五”末,力争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 5.6 亿美元,年均增长 16%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 3.2 亿美元,年均增 长 15%以上。 民生幸福民生幸福显显著改善。著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 均增长 14%以上,力争达到 5.83 万元和 1.25 万元左右,中等收 入群体进一步壮大,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城镇就 业 3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义务教育、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等初步实现均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 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 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率达到 99%以上。民主法制继续加强,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力争率先实现小康社会。 城城乡乡面貌面貌焕焕然一新。然一新。大力推进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十二 五”末滨江城镇建设初显成效,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25 万人,综合 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不断完善乌江、沈巷、香泉等扩权试点镇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城镇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力争 2015 年城镇化率达到 55%以上。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 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力争率先实现城乡一体 化发展。 生生态环态环境更加境更加优优美。美。资源能源消耗率持续下降,万元 GDP 能 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大气及水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争取达到 100%,城镇生 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均达到 90%。绿化工程有效推进,城 镇绿化覆盖率达到 50%。 和县和县“十二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指 标标 20102010 年年预预 计计 20152015 年目年目 标标 年均年均 增增长长 指指标标 属性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5.217014% 以上 预期 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294026000预期 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 元) 25.57030%预期 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 计(亿元) 27584025%预期 性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亿元) 7.31719% 以上 预期 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 元) 31.57018% 以上 预期 性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亿美 元) 2.665.616% 以上 预期 性 实际利用内资累计(亿元)26179625% 以上 预期 性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583.215% 以上 预期 性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303005830014% 以上 预期 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5001250014% 以上 预期 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3约束 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44预期 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万人)1225预期 性城镇化率(%)4655预期 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下降(%) 控制 在国 家 下达 指标 内 约束 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控制 在国 家 下达 指标 内 约束 性 第四章 构筑科学明晰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一、总体开发格局 按照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结果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形成“三核三三核三带带”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 空间格局。 “三核”分别为江北江北产业产业集中区核、和城集聚核、集中区核、和城集聚核、乌乌江集聚江集聚 核。核。 江北江北产业产业集中区核集中区核依托郑蒲港、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建设,加 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大企业和大项目引进,打造长江沿岸 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使之成为 安徽省直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推进安徽产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示范区;皖江下游沿江创业和人居环境俱佳的现代 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 和城集聚核和城集聚核应以便利的交通区位、良好的人居环境、日益增 长的服务需求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的人 口集聚。推进经济开发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太阳河经济区的建 设,形成以商务、人居为重点,临港型产业为依托,现代高效农业 为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乌乌江集聚核江集聚核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与南京毗邻的特殊区 位,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为主导,加速乌江工业园区和精细化 工基地的功能整合,形成带动我县北部地区发展增长极。 “三带”分别为沿江工沿江工业业物流物流带带、沿路(西部)、沿路(西部)现现代代农业带农业带和和 沿北部山区休沿北部山区休闲闲旅游旅游带带。 。 沿江工沿江工业业物流物流带带包括和县的沿江地区,以江北产业集中区和 郑蒲港建设为先导,以历阳、乌江、姥桥、白桥、沈巷镇等为节点, 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公路为纽带,以临港型产业、精细化工、现 代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形 成园区依江布点、产业沿江集聚、城镇依江而兴的空间开发格局, 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便捷高效的工业物流园。 沿路(西部)沿路(西部)现现代代农业带农业带主要包括善厚、功桥以及沈巷、西埠 镇西部地区,以台创园建设为契机,以发展现代农业理念为引领, 以蔬菜、粮油、畜牧、水产、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打 造长三角地区最放心的菜园。 沿北部山区休沿北部山区休闲闲旅游旅游带带以北部山区丰富的温泉资源、良好的 自然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旅 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健康休 闲的乐园。 二、重点空间板块建设 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从 我县实际情况出发,将空间发展分为五大板块,即和城产业板块、 江北产业集中区板块、乌江产业板块、香石休闲旅游板块和西部 现代农业板块。 1 1、和城、和城产业产业板板块块 充分发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优势,明确和城板块的产业定位 和发展目标,促使产业集群式发展。 和和县经济县经济开开发发区。区。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契机,以东延西扩北拓为重点,以创建一流省级开发区为基本目 标,积极整合台湾农民创业园、历阳粮食加工园,形成和县产业 承接与集聚的主平台。重点发展以泵阀、铸锻件、汽车零部件为 核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光电(LED 节能照明、大型显示装置、 电子、风电)、保健电器(久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和以生物医 药、新能源为主的新型战略产业园区。推进开发区扩容,至 2015 年,建成区面积 12 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 100 家,实现销售收 入 100 亿元,实现财政收入 5 亿元。 台湾台湾农农民民创业创业园园。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 势,围绕“引领安徽农业、彰显台湾特色、促进皖台交流”的发 展目标,突出以“农”为主,以带动和县乃至安徽农业的全面升 级为任务,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做强做精现代农业,将台创园打造成两岸农业交 流合作的典范,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 2015 年,园区建成面积 5 平方公里,入园台资企业 20 家以上。 太阳河太阳河经济经济区区。紧抓江北产业集中区、马鞍山大桥以及郑蒲 港建设的契机,发挥深水岸线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太阳河经济区, 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承接产 业转移平台。依托郑蒲港港口优势,推进马钢跨江扩容,重点发 展临港产业、冶金、大型装备制造业。 2 2、江北、江北产业产业集中区板集中区板块块 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仓储物流、研发创意、 服务外包、批发市场、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出口加 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本地创业等为补充,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的最富生态竞争力的产业新城。 沈巷镇要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吸引外 来资本、技术,促进沈巷工业园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层次提升。 大力发展与江北产业集中区配套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姥 桥镇围绕郑蒲港建设,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基地,加速以港兴城步 伐。白桥镇要挖掘老工业基地潜力,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发挥岸 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船舶产业。 3 3、 、乌乌江江产业产业板板块块 充分利用与长三角地区的毗邻和岸线资源优势,按照“一园 两区”模式,加快整合省精细化工基地和乌江工业园升级为省级 园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 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仓储物流四大产业,建成以新兴 工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南京都市圈内综合性园区和特 色制造加工产业基地。至 2015 年,建成区面积 10 平方公里,入 园企业达 100 家,实现销售收入超 100 亿元,实现财政收入 6 亿 元。 省精省精细细化工基地化工基地。充分利用省级化工基地的集聚功能,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化工企业投资的“强磁场”。以华星化工为 龙头,立足于现有的农药、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和有机原料等产 业,以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成为皖江地区承接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乌乌江工江工业业园园。发挥园区区位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 善园区的产业支撑体系,引导周边地区相关行业向园区集中,注 重上下游产业关联,着力培育机械电子、新型材料、仓储物流等 特色产业。 4 4、香石休、香石休闲闲旅游板旅游板块块 充分利用临近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的地缘优 势,以温泉养生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结合自然与人文历史景观, 打造和县旅游新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香泉旅游综 合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半月湖、鸡笼山、龙潭洞猿人遗址开 发等项目前期工作;精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多层次、多 形式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探索现代旅游管理模式。 5 5、西部、西部现现代代农业农业板板块块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按照农业生产规模化、区 域化、集约化的要求,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农业基地。大力推 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推行农业 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第五章 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新高地 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以促进发展 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基 础巩固与创新引领并重,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 为支撑,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具有鲜明和县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 一、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 1、全力推、全力推进进示范区建示范区建设设 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着力推 进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打造高水平、大规模承 接产业转移平台。完善软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 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在营造环境、构筑公共创新平台、完善科技 中介服务体系和发展投融资机构等方面,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 力支持,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建立完善项目进入与退出机制, 提高准入门槛,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创新园区建设投入机 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代建方式参与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 业的合作,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型管理 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 2 2、全面服、全面服务务集中区建集中区建设设 围绕集中区建设,加强我县在规划、项目、产业、资源等方面 的联动。从重点产业、城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 保护等专项规划方面与集中区有机衔接。全力做好资源供给、征 地拆迁、移民安置、职工培训、文化教育、社会稳定等地方服务工 作,实现集中区与县域经济的良性联动发展。积极探索与集中区 融入机制,合理共享发展成果。 3 3、促、促进产业结进产业结构升构升级级 树立高标杆,立足现有基础,坚持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 升,围绕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 要素集聚。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在承接转 移中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 代服务业基地。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注重发展现代农 业,积极引进“种子”企业,培育更多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产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二、重点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 发展潜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壮大先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着力打 造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副食品加工 3 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产业。 1 1、壮大先、壮大先导产业导产业 积极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壮大装备制造及精细化工两大先导产业。 装装备备制造。制造。积极发展泵阀、汽车零配件、船舶船配、电线电缆 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研发与创新,提升产业 总体竞争力。到 2015 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 泵阀产业泵阀产业。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实现泵阀产 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要大规模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 院校的智力资本,创立泵阀产业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促进泵阀产品结构升级,注重延伸产业链,积极扶持泵阀配套件 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高起点、高技术的铸造产业,重点 发展涡流泵、双吸泵、渣浆泵、多级泵、蝶形阀门、塑料阀门等高 新技术泵阀产品。到 2015 年,泵阀企业达 30 家,泵阀及配套产 业的销售收入达 30 亿元,培育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 2 家以上。 汽汽车车零配件。零配件。通过市场配置及政府引导,依托现有重点 企业,主动承接奇瑞汽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南京汽车集团、星 马汽车集团等周边整车龙头企业的辐射,以规模聚集的方式发展 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并积极推进与整车生产企业的联合开发, 加快汽车产品结构升级,开发差异化产品。重点发展车身、变速 箱、散热器、活塞、车身附件、轮胎等车辆零部件制造及专用车等, 积极引导和培育电子智能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高附加值、高技 术含量的零部件生产。 船舶船配。船舶船配。依托我县沿江岸线资源,促进现有企业增资 扩模,吸引更多的沿海和沿江大型船舶制造和船配生产企业入驻, 重点发展 3 万载重吨以下的三大常规船舶、长江航运标准化船舶、 特种船舶和工程船舶,着力培育游艇制造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 甲板机械产品、舱室机械产品、船舶钢结构、船舶电力设备和专 门工艺类产品(船用铸锻造类产品)等五个类别船配产品。到 2015 年,力争形成 100 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 精精细细化工。化工。以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为产业发展载体,吸引大 型化工及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切实提高项目投资强度,严把环保 和安全门槛。以新型农药为龙头,重点发展氯乙酸、甲醇、苯下游 产品和以氯碱、水合肼为原料的五大产品,积极发展高分子化工、 基础化工,大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的精细化工产品。强化生态 产业链设计,通过产业链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企业之间产品 的相互配套,提升产业总体竞争能力和园区的循环水平,促进与 周边地区进行上下游产业衔接。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培 育,通过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及产学研政合作体系的 完善等,不断提升行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加快消防和污水 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检测检验中心、金融融资担保中 心、化工物流中心、企业人才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 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到 2015 年,力争实现 销售收入 100 亿元。 专栏专栏 和和县县“ 十二五十二五”先先导产业导产业重点重点项项目目 产业分类重 点 项 目 泵阀制造AVK 大型阀门、久保田三联特种水泵生产、泵用电机生产项目 汽车零部件天利汽车零配件生产、奥尔民汽车零部件生产 装 备 制 造 船舶制造中润造船、中洋造船、鸿运造船、宏洋造船 农 药易凯化工、四达农药、华星农药开发项目、海顺化工农药 中间体化工 华建 10 万吨/年三氯化磷项目、太鑫化工支(直)链烷基苯磺酸和磺酸盐生 产项目、生源苯胺项目 精 细 化 工 其他精细化工 海德化工 20 万吨/年碳四深加工、华中化工季铵盐系列、3 万吨/年五氯化 磷项目、华星 30 万吨离子膜烧碱及配套、翔飞立派有机硅 2 2、提升、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 以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低碳化为导向,瞄准国内外产业 转移新趋势,突出新型工业特征,用现代技术与市场经济理念, 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工 艺优化。重点对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 升。 农农副食品加工副食品加工业业。 。发挥我县资源优势,以绿色休闲食品为突 破口,重点加快发展畜禽与水产品加工、蔬菜水果加工、粮油加 工等优势和特色食品行业,延长产业链,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提高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推动农副食品加工业向规模化、 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把握沿江港口建设契机,积极 谋求发展大运量粮食及食用油相关加工项目。到 2015 年,力争实 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 建材建材业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提升传统水泥建材产业,采 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重组老企业,淘汰落后水泥制造、粘土制 砖工艺;加快技术改造,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种水泥, 重点发展干粉砂浆、速凝水泥、弹性水泥等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水泥制品业,着重发展水泥排水管、水泥电杆、大型管 桩等水泥制品。依托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重点发展新 型墙体材料、陶瓷材料、卫生洁具等新型建材。 3 3、培育、培育战战略性新略性新兴产业兴产业 专栏专栏 和和县县“十二五十二五”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重点重点项项目目 产业分类 重 点 项 目 农副食品 加工 培林蔬菜汁加工、香泉湖禽业熟食及羽绒加工、宏海休闲食品、中和食品生猪屠宰项 目、华利食品蒸谷米生产项目、华兴油脂二期工程、华安食品麻油深加工项目、蔬菜加 工保鲜与罐装项目、金城米业日产 500 吨冷榨植物油项目、县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 建材 新明珠瓷业抛光砖生产、鸿业高档水泥彩瓦生产、卡利隆陶瓷内墙砖生产、利华陶瓷 扩建项目、楚江新型煤矸石烧结多孔砖生产、奥能煤矸石多孔砖项目、滨江尾矿烧结 多孔砖项目、柘中预制建筑管桩生产基地、裕川干粉砂浆生产项目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项 目为抓手,以基地和园区为载体,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依据国 家产业政策导向及发展前景,重点加大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形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节节能能环环保。保。以节能电力电子设备、污水处理及固体垃圾处理 等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建 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以高效节能、清洁环保、智能化为目标的 产业体系,重点促进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及其设备、高速 铁路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加强特高压输配电和智能电网建设,重 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分布式电网设备、智 能配电设备等。 生物生物产业产业。 。以生物医药为主导方向,近期积极引进生物药物 的委托加工项目和生物保健食品开发项目,培育生物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尽快形 成生产规模。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加大创新基金对生物企 业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新能源。根据未来发展需求,立足我县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风力发电站、太阳能光伏 发电站和核电站。 专栏专栏 和和县县“十二五十二五”战战略性新略性新兴产业发兴产业发展展导导向向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 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 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 洁利用。 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 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 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 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 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 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 三、加快形成以物流、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重点推动现代物流、咨询评估、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 力发展旅游休闲、商贸餐饮、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形成以公 共服务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 服务业格局。 1 1、建、建设设皖江北岸物流新枢皖江北岸物流新枢纽纽 郑蒲港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是安徽 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和建设皖江城市群的重要依托,是合肥经济 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圈对外物资交流的最快捷通道。以郑蒲、乌江、历阳等港区为依 托,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导、兼顾 大重件货物的通江达海、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内外贸结合的 多功能综合型港口。以江北产业集中区及和县未来产业发展为平 台,积极引入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体系,形成郑蒲综合性物流 中心和乌江、历阳、沈巷三个专业性物流中心,包括原材料、能源、 化工、农副产品等。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体系,打造皖江北岸 的物流新枢纽。 2 2、打造泛、打造泛长长三角休三角休闲闲旅游度假基地旅游度假基地 充分利用北部山区优良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温 泉疗养、度假休闲、农业体验、文化休闲、滨水休闲旅游为主要产 品体系,打造面向泛长三角以“三湖三山一泉”为特色的休闲度 假疗养基地。以香泉温泉开发为核心,以霸王祠、龙潭洞、天门山、 陋室为文化亮点,以农业体验为基础,依托北部山区特色旅游度 假区和沿江休闲观光带,通过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旅游品牌创建 与营销,构建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都市休闲旅游体系。重点建 设“一带一片”旅游区。“一带”即滨江旅游带,主要打造天门 山暨陈桥洲生态观光旅游区、和城历史文化休闲区、霸王祠楚汉 争雄主题公园三个节点,重点实施天门山景区、陈桥洲生态旅游 区、长江游轮码头(西梁山、金河口、乌江)、南滩湿地、镇淮古街 (由陋室、文庙、镇淮街、四牌坊、文昌塔等组成)、双桥河湿地、 台创园生态农业观光区、乌江古镇、霸王祠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 (景点)建设。“一片”即北部山区 180 平方公里生态休闲养生度 假区,主要打造香泉温泉养生、石杨运动休闲、半月湖休闲度假、 猿人遗址公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大板块,重点实施香泉湖、 如山湖、半月湖、龙潭洞、鸡笼山等旅游项目(景点)建设。特别要 围绕温泉旅游开发,进一步提炼温泉文化内涵,积极有力地推进 香泉温泉度假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打造成国家级 4A 景区。 3 3、 、稳稳妥妥发发展房地展房地产业产业 不断完善和健全房地产发展建设、服务和监管体系,促进房 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突 出房地产的消费属性,建立以公租房和限价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 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示范区建设,以和城滨江新城、香泉、石杨、乌江、沈巷等地 为重点,引进一批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新开发住宅的品位 和档次。积极推进新开发小区完善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 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依托江 北产业集中区建设和毗邻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以建成南京的 “后花园”和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