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ppt课件_第1页
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ppt课件_第2页
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ppt课件_第3页
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ppt课件_第4页
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 n 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 共同调节下完成的。其中,神经调节是肌肉 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n 在肌肉活动完成各种动作时,人体的各种 感觉器官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系统 共同构成 了人体运动的调控体系。 2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3 一、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 神经组织 。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 神经元) 和 神经胶质细胞 组 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感 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冲 动 的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 神经 胶质 ,数量是神经元的十倍 ,种类众多,广泛分布于中 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对神 经元起 支持、营养、绝缘和 保护 作用。 第一节 总论 4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由 胞体 和 胞突 两部分组成。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细胞质中除一般细 胞其外,还含有 尼氏体 (粗面内质网),又称虎斑 ,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尼氏体 5 2.胞突:胞突是胞体向外突出的部分,分 树突 和 轴突 。 n 树突数量较多,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 冲动向胞体传递。 n 轴突只有一条,末端分支较多,称轴突末 梢。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胞体向外传 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 6 3.突触 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 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常见的有 轴 树突 触、轴 体突触 等类型。由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后膜 构成。 7 运动终板 8 4.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外面的 神经胶质细 胞 组成的结构称 神经纤维 。 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 成 髓鞘 ,可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 和 无髓神经纤维。 9 ( 1)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元长的突起 外包有一层由神 经胶质细胞膜构 成的髓鞘,髓鞘 具有绝缘作用。 相邻两个神经胶 质间的无髓鞘部 分称为 郎飞结 。 结间体 郎飞结 郎飞结 轴突 施万细胞核 10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 11 ( 2)无髓神经纤维 n 轴突细,外包连续施万细胞(或无施万细 胞),一个细胞可包多条轴突,有基膜,无 髓鞘,无郎飞结。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比有髓 神经纤维慢的多。 12 根据神经元胞 突数目分为 3种: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二)神经元的分类 13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 感觉神经元: 也称 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也称 传出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也称 中间神经元 14 神经元 突触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15 16 1.中枢神经系统 脑:位于颅腔内 脊髓:位于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对,连于脑 脊神经: 31对,连于脊髓 二 、 神经系统的组成 17 三、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 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的结构,在新鲜标本中 呈灰暗色,称为灰质。( 皮质:位于大脑 和小脑表层的灰质。) 2.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许多功能 不同的有髓神经纤维束聚集而成的结构, 在新鲜标本中呈白色,称为白质 。(髓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深面的白质。) 18 脊髓 脑 19 3.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胞体聚集一起形成的灰质团块称为 神经核 。 4.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胞体聚集一起形成的灰质团块称为 神经节 。 20 5.神 经: 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 集合成束,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 神经 。 6.神经束: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许多起 止点、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 为神经束(或 纤维束、传导束 )。 21 施万细胞 神经纤维 由 神经纤维 和 结缔组织 构成。 神经外膜 神经束膜 神经内膜 22 7.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灰质和 白质相混杂,而白质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 ,灰质块散布在网眼中,故称为网状结构。 8.传导通路: 是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其 传入部分称为感觉传导通路,传出部分称为 运动传导通路。 23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 是指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机能的活 动中 , 对内 、 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适宜的 反应 。 反射弧 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 感受 器、感觉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元 和 效 应器 五部分。 24 25 26 脑: 位于颅腔内,下与脊髓相连 脑神经: 与脑相连的神经, 共十二对 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 27 一、脑 n 分部: 端脑、间脑、小脑、脑干(中脑、 脑桥、延髓) 28 29 (一)脑干 n 1、组成: 中脑、脑桥、延髓 n 2、外形: n 腹侧面 大脑脚、锥体 n 背侧观 上丘、下丘、小脑脚、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30 脑干外形 腹侧面 31 脑干外形 背侧面 32 3、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 灰质团块(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白质(上行、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组成 。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上丘核(视觉)、下丘核(听觉)、红核和黑质(调节运动 ) 脑桥核(传递大脑运动信息到小脑)、薄束核和楔束核(传 导运动觉和位置觉) 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 小脑后束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33 34 4、脑干的功能 n 传导功能: 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与脊髓 、小脑间联系的中介。 n 反射功能: 完成多项低级反射活动。 如血 管活动、呼吸、心跳和呕吐中枢等,所以延 髓有 “生命中枢 ”之称。 n 网状结构的机能: 维持醒觉、引起睡眠、 调节骨骼肌和某些内脏活动。 35 (二)小脑 n 1.位置:颅后窝内,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 ,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上面平坦,下面中部 凹陷,两侧隆凸,借三对 小脑脚 与脑干相连 ;分为 蚓部 和 小脑半球 。 36 2、外形: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脚 37 3、小脑的内部构造 皮质: 分布于小脑的表面,由大量的神经 元胞体构成。 髓质: 由白质和 小脑核 构成。 小脑核: 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 小脑核接受小脑皮质指令,发出纤维与其它 中枢进行联系。 38 齿状核 栓状核 顶核 球状核 小脑神经核 39 40 4、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人体运动调节中枢,主要机能是: 协调躯体运动 调节肌张力 维持身体平衡 41 (三)间脑 1、间脑的位置形态 间脑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中脑的前上方 ,大部分被大脑覆盖。分为 上丘脑、 背侧 丘脑 、后丘脑、底丘脑和 下丘脑 。 42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上丘脑 43 1.背侧丘脑 l 是两个卵圆形的 灰质团块,是间脑 中最大的部分。 l功能:背侧丘脑 是 大脑皮质下感觉 的最后中继站 ,并 能粗略感知痛觉。 44 2.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包括 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柄、乳头体 等结构。 功能: 下丘脑是 神经 内分泌的中心 和 植物性神经 的皮质下中枢 ,对 体温、摄 食、生殖、水 盐平衡 和 内分 泌活动 等进行 广泛调解。 45 (四)端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两侧大脑半球之 间有大脑纵裂,借 胼胝体 相连。 46 1.外形和分叶 三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47 五叶: 大脑半球表面借三条沟分成 额叶、顶 叶、枕叶、颞叶、岛叶 五叶,每叶中又由沟 分成 回 。 l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48 49 2、大脑的构造 大脑由表层的 皮质 、深层的 髓质 和 基底核 构成。 ( 1)大脑皮质:是人体的最高级中枢,含大约 26 亿个神经元。不同皮质区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 具有一定功能的皮质区称为 “ 中枢 ” 。如: 躯体 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说话中枢、书写中枢、内脏中枢 等。 身体各部在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局部定为关系呈倒 置人形投影。 50 重 要 皮 质 机 能 中 枢 图 51 52 人 体 各 部 在 躯 体 运 动 中 枢 定 位 53 ( 2)大脑的髓质 由大量 有髓纤维 组成。纤维分三类: 连合纤维( 胼胝体)、联络纤维、投射纤维(内囊)。 连合纤维 : 连接左 右大脑半球皮质的 纤维。 联络纤维: 联系同 侧大脑半球各部分 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联系大 脑皮质和皮质下结 构的上、下行纤维 。 54 ( 3)大脑基底核 包埋于髓质内,靠近脑底。包括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 )、屏状核 和 杏仁体 。 纹状体有维持骨骼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的 功能。杏仁体与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 55 二、脑神经 共十二对, 按进出脑顺序依 次是: 嗅神经、 视神经、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展神 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舌 咽神经、迷走神 经、副神经、舌 下神经。 56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与延髓相连。脊 髓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组成每一对脊神经所 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人的脊髓 共 31个节段。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共 31对。包 括: 颈神经 8对 胸神经 12对 腰神经 5对 骶神经 5对 尾神经 1对 57 一、 脊髓 1.脊髓的外形 呈扁圆柱形, 成 人脊髓长约 40- 50cm,上端平齐 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约平 齐第 1腰椎下缘。 脊髓 全长粗细不 等,有 颈膨大、 腰骶膨大 , 末端 变细称 脊髓圆锥 , 延为无神经组 织的 终丝 。 58 n 脊髓表面有 6条纵贯全长的沟(裂)。 n 前正中裂 n 后正中沟 n 前外侧沟( 2条) n 后外侧沟( 2条) 59 前后外侧沟处分别有脊神经 前根、后根 出入, 同一节段前后根合成一条 脊神经 。后根上的膨大为 脊神经节 。 60 2.脊髓的内部结构 n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脊髓的中央有一 细管,称为 中央管 。周围的蝶形结构称为 脊 髓灰质 ,灰质周围为 脊髓白质 。 61 ( 1) 灰质 n 横切面上呈 “ H” 形。 n 前角 :含躯体运动 N元,发出纤维组成前 根,支配躯干、四肢的骨骼肌运动。 n 后角 :含中间 N元,传导躯干、四肢皮肤 肌肉的浅感觉。 n 中间带 :含交感、副交感 N元,发出纤维 加入前根,支配内脏器官活动。 62 ( 2)白质 n 由纵行的神经纤维组成包括 前索、外侧索、后索 , 内含 上 、下行传导束。 63 3.脊髓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 传导功能 和 反射功能 。 64 u 传导功能: 通过上、下行纤维束传导 N冲动。 u 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浅反射:刺激皮肤、粘膜引起骨骼肌的反射 深反射:刺激肌、腱引起骨骼肌的反射 (如膝跳反射) 内脏反射 脊髓有调节血管收缩、排尿、排便等低级 反射中枢。 65 二、脊神经 共 31对,均为混合性神经。借 前根、后根 与脊 髓相连。 前根属 运动性 ,由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 中间带)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后根属 感觉性 , 由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66 脊神经的分支 脊膜支 :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骨膜 前支 :分布于颈、胸、腹及四肢肌肉、皮肤 后支 :分布于颈、背、腰及骶部肌肉、皮肤 交通支 :连接脊髓与 交感干, 分 白交通支、灰交通支 67 脊神经前支 前支粗大,除胸神经保持明显节段性, 其余前支交织成丛,发出 肌支 和 皮支 ,分布 于相应区域的肌肉和皮肤。脊神经前支形成 的神经丛有: 颈丛、臂丛、腰丛 和 骶丛 。 68 (一)颈丛 Cervical plexus n 组成 :第 1 4颈神经 的前支 n 位置 : 胸锁乳突肌 上部的深方 ,中斜角肌和肩胛 提肌起端的前方 n 分支 : n 枕小神 经 n 耳大神 经 n 颈横神 经 n 锁骨上 神经 69 (二)臂丛 Brachial plexus n 组成 : C5-C8 , T1前支 n 位置 : n 在锁骨中点后方比较集中 ,位置浅表,容易摸到,常作为臂 丛阻滞麻醉的部位 。 70 (三) 胸神经前 支 n 肋间神经 (T1- T11) n 肋下神经 (T12) T2-胸骨角平面 T4-乳头平面 T6-剑突平面 T8-肋弓 T10-脐平面 T12-耻骨联合与脐连 线中点 71 (四) 腰丛 Lumbar plexus n T12前支的一部分 、 L1 3前支和 L4前支的一 部分。 n 分支 n 髂腹下 神经 n 髂腹股 沟神经 n 股外侧 皮神经 n 股神经 n 闭孔神 经 n 生殖股 神经 72 (五)骶丛 n 组成 :腰骶干以及全部 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 n 位置 :盆腔内,骶骨和 梨状肌前面,髂血管的后方 。 73 第四节 内脏神经概述 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 和腺体的神经,分内脏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 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亦称 自主神经,植物性 神经 ,可分为 交感神经 和 副交感神经 两种。 74 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交感神经低 级中枢位于 脊髓 T1L3侧角。 周 围部由交感神经 节(包括 椎前神 经节、椎旁神经 节)、节前纤维 和 节后纤维 构成 。每侧椎旁神经 节连成左、右两 条 交感干。 75 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副交感神经 的低级中枢位于 脑干副交感神经 核、脊髓骶部 24节段。 周围 部由副交感神经 节( 器官旁节 或 器官内节)、节 前纤维 和 节后纤 维 构成。 76 第五节 传导路 传导路即复杂反射弧的传入或传出 部分。包括 感觉传导路 和 运动传导路 。 感觉传导路 分本体感觉传导路、一般感觉 传导路和特殊感觉传导路。 运动传导路 包括躯体运动传导路和内脏运 动传导路。其中,躯体运动传导 路由 锥体系 和 锥体外系 两部分构 成。 77 第九章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是由 感 受器 及其 附属器官 构成。 感受器 是指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结 构。 感受器根据其特化的程度和所在部位可分 为 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和 特殊感受 器 四类。 78 外感受器: 又称一般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处,接受 来自外界的触、压、痛、温等刺激。 内感受器: 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接受来在体内的压 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刺激。 本体感受器: 分布于骨骼肌、关节等处,接受运动和平衡 中产生的刺激。 特殊感受器: 分布于头面部能产生嗅觉、视觉、听觉、味 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79 第一节 视 器 视器能感受光波刺激,经视神经传导 至中枢而产生视觉。视器由 眼球 和 眼副器 两 部分组成。 80 一、眼球 由 眼球壁 和 折光装置 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分为外层的 纤维膜(角膜、巩膜) 、中层的 血管膜(虹膜、睫状体 和 脉络膜) 和内层的 视网膜 。 折光装置包 括 角膜、房水 、晶状体 和 玻 璃体 。这些结 构透明无血管 ,具有折光作 用。 81 虹膜 圆盘状 颜色 瞳孔 对光反射 括约肌 开大肌 82 晶状体 83 视觉的产生 n 光线经眼球的折光装置,刺激视网膜上 的 视细胞 ,经与之形成突触的 双极细胞 将 神经冲动传至 节细胞 ,由其轴突形成 视神 经 ,传入中枢。 84 视部组织结构 神经层 色素上皮层 视部 组织结构 视 C 视锥 C 视杆 C 双极 C 节 C 85 86 正视 近视 远视 87 二、眼副器 即眼的辅助装置,包括 眉、眼睑、结膜、泪器 和 眼肌 ,对眼球起保护、支持和运动作用。 88 泪腺 泪点 上泪小管 下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泪器 89 眼肌 90 第二节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 耳 ,包括感受 体位变化 的 前庭器 和感受 声波刺激 的 蜗器 。从结构上 分为 外耳、中耳 和 内耳 。 91 一、外耳 包括 耳廓、外耳道 和 鼓膜 三部分。有 收集和传导 声波 的作用。 92 二、中耳 以鼓膜与外耳道分隔,按结构分为 鼓室 、 咽鼓管 和 乳突小房 三部分。 鼓室内有 由 锤骨、砧骨 和 镫骨 组成的 听骨链 。中耳 的主要功能是 传导声波。 93 l 三块听 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94 咽鼓管 是连通鼻咽部 鼓室的管道 ,咽鼓管咽 口在吞咽或大张口时开放。长 3.5-4.0 cm 骨 部:后外侧 1/3 分两部 咽鼓管峡 软骨部:前内侧 2/3 95 乳突小房 96 三、内耳 由构造复杂的双层弯曲管腔组成,又称 迷路 。迷 路外层为 骨迷路 ,内层为 膜迷路 ,之间有 外淋巴 ,膜 迷路内有 内淋巴。 (一)骨迷路 骨迷路分 为 半规管 、 前 庭 和 耳蜗骨 三 部分。 耳蜗前庭半规管 97 1.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 为三个 C形的互相排列的小管,分别称 为前、后和外骨半规。 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壶腹脚 骨总脚 骨单脚 98 2.前庭 :是位居骨迷中部的空腔,内藏膜迷路的 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 后部 有五个小孔通三个半 规管 前部 有一大孔,通耳蜗。 99 (二)膜迷路: 为套于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 道其管径较小,借纤维束因定于骨迷路。可分为 三部: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蜗管。 椭圆囊 球囊 蜗管 膜半规管 100 膜半规管 椭圆囊球囊 蜗管 101 膜迷路 内充满 内淋巴 骨迷路 与 膜迷路 二 者之间的间隙充满 外淋巴。内、外淋 巴互不相通。 椭圆囊 位于前庭部的后上 方,后壁有五个开口,分 别通三个膜半规管;自前 壁发出椭圆囊球囊管与球 囊相连。 球囊 较小,靠前下 方,下端借连合管连 于蜗管。 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 内。在骨壶腹内的部分 膨大为膜壶腹。 蜗管 套在蜗螺旋 管内,尖端为盲 端,起端以连合 管连于球囊。 102 听觉的产生: 蜗管 下壁上皮局部增后 形成隆起,称 螺旋 器 ,是 听觉感受器 。声波传入时,内 淋巴振动,引起悬 浮其中的 盖膜 振动 ,使盖膜下方 毛细 胞 的 听毛 弯曲或位 移,时毛细胞兴奋 ,引起其基底部 蜗 神经末梢 的冲动, 经蜗神经传入中枢 。 螺旋膜又称 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 又称 Corti器,是听觉 感受器。 103 Corti器 模式图 104 声波 传导 105 106 107 位觉(前庭觉)的产生: 在膜迷路内,有位置觉 感受 器 ,分别位于椭圆囊、球囊和膜壶腹内。 椭圆囊斑 位于椭圆囊 内的底和前壁上; 球 囊斑 位于球囊内的前 壁上。能感受直线加 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壶腹嵴 位于膜壶 腹内,能感受旋 转运动的刺激。 108 第三节 本体感受器 l 分布于 肌腹、肌腱、关节 等处,接受机体运 动和平衡中产生的刺激。包括 肌梭 和 腱梭。 10 9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包括 内分泌腺 和 内分泌组织 ,其分泌的 物质为 激素 。 内分泌腺 又称无管腺,主要包括 甲状腺、甲状旁 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 等。 内分泌组织 包括 胰岛 、 睾丸间质细胞 、卵巢的 卵泡 和 黄体。 11 0 111 位置: 位于颈前正中 上达甲状软骨中 部,下抵第 6气 管软骨环。 甲状软骨 甲状腺 112 形态: 形如 “ H” 分左、右两个 侧叶,中间以 峡部相连。有 时自峡部向上 伸出一个锥状 叶。 113 甲状腺的功能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称甲状 腺素,可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 并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114 甲状旁 腺 扁椭圆形小体,色 棕黄,大小似黄豆表 面有光泽。常为上下 两对,上一对贴附于 甲状腺侧叶后面的中 上 1/3 交界处。下一 对常位于甲状腺下动 脉附近。 115 甲状旁腺 116 甲状旁腺的功能 分泌的激素能调节体内钙的代 谢,维持血钙平衡。分泌不足时(或 手术误切甲状旁腺后)导致低血钙, 手足搐搦症,甚至死亡。功能亢进时 则引起骨质过度吸收,易骨折。 117 左、右各一,位于腹膜 后间隙,肾的内上方, 由表层的皮质和内部的 髓质构成。 肾上腺 118 肾上腺的功能 C 皮质可分泌多种激素,根据其 作用可分为三类:盐皮质激素、糖皮 质激素、性激素。 C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 119 垂 体 位于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