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发展概要_第1页
天津文化发展概要_第2页
天津文化发展概要_第3页
天津文化发展概要_第4页
天津文化发展概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文化发展概要 摘要: 关键词: 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北依燕山,西倚京城,东临渤海,海河流域几全 境。全域号称九河下梢,并存七十二沽。大运河流经此地穿海河上端,成三岔 河地貌,进而居航运枢纽,又因是京冀门户,终于促人口聚集,政治经济文化 地位日显 清人张焘在其所作的津门杂记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年,33 页)一 书中,对天津的气候及对城市的影响,有一段描述:“天津气侯,非冬即夏, 所求春秋佳日绝少。二三月间犹寒气不减,一如隆冬。每至首夏清和,今日体 著重绵,明日手则挥扇,其立见炎凉如此。且有干风吹扬尘土,其势甚狂,几 几乎无日无之,人目尽眯,禾苗枯萎,所以常苦早荒。夏秋之交,雨势稍大, 又防冲决,湿蒸炎热异常。中秋节后,人犹袒背以行,无几日,又行冬令,朔 风骤起,木叶尽脱,便觉寒威彻骨,溪水结冰矣。居人非卧暖炕,拥煤炉,不 足以过冬。 ” 在“天津平原”的成陆过程中,黄河的三次北迁天津附近入海,起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在张贵庄、巨葛庄、沙井子一线及白沙岭、泥沽一线一 线由于古黄河改道的淤泥作用和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与 今海岸线平行的三道贝壳堤中得到了证实。同时,腹地政治建制和管理的实施, 既带来中原主流文明,又使不同人文群落各有体现,各有发展。 在天津平原未适合人群生活之前,燕山一带因潮白、蓟运河水的滋润,使 远古人类生活繁筵。从而至今在考古中留有夏家店等等遗存。战国时期以及农 耕的需要,能够令人群离开山区河谷走向平坦的陆地。而天津的陆地平原和冲 积平原,甚至是海退之地得到了有规模的开发。张贵庄一带考古发现的墓葬中, ,燕国的货币“明刀”以及夹云母屑红陶三足器,鱼、鸟纹饰的陶壶等和铁制 的斧、凿,甚至鱼网坠等,都有所发现。这表明农业、渔业及商业在“天津地 区”已有了相当程度地发展。 秦的珺县制使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带动了周边,也就是燕蓟文化发挥出 明显影响。汉承秦制进一步使燕蓟文化下行南移进入冲积平原,与子牙、北运 河文化群落接瓤,渐成区别于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的子牙、北运河文化群落。 仅拿方言为例,蓟县和武清,宝坻的语音特色各不同,更不同于后来以城厢为 2 基础的“天津话方言岛” 。而武清等地内的汉代城址、幕葬,漕运文化的萌显, 较为清晰的说明这一区别。 天津文化如果按都市中心区来划分源流,城厢文化和潮白、蓟运河文化群 落,子牙、北运河文化群落,以至南边的大清、南运河文化群落,没有原点延 续关系。换句话说,天 津 城 区 和周边文化放到历史长河中,周边文化的发 源和特色呈现,不仅早于只有 600 余年的以建卫为起首的城区文化群落,而且 各具时空衍化通道。潮白、蓟运河文化是燕蓟文化,子牙、北运河的武清是古 代泉州文化的延续,大清、南运河畔边的静海是古章武文化的流布区。 至隋唐帝国时期,其行政建置,重点体现在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兼及子 牙、北运河文化群落和大清、南运河文化群落。随着征战用兵的需要,河道日 渐繁忙,而古泉州和古章武的结合部,成为永济渠、滹沱河、潞河的交汇处, 成为当时冲击平原上的政治、经济和边防中心。 “三会海口”之名出现,更应证 着这里的河海冲要地位,历史已赋予其物流和港口职能。 五代之后, “三会”之区的行政管理系统有所变化。宋辽时期,气候干冷游 牧民族南下,海河一带成为辽、宋边界区。宋辽在对峙中发展中,河畔经济活 动泛起,移民也从各地来此集聚。佛教、佛寺文化,以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 为依托在辽地广泛传播至武清宝坻,至今蓟县独乐寺、白塔,千像寺石刻造像, 宝坻广济寺,宝坻千佛顶铜器窖藏,武清大良塔等等,都彰显了当时的文化传 递轨迹与佛教信仰之盛。 金中都、元大都的建立使海河地区成为京畿重地,政治轴心由东西走向转 为南北走向。正基于此,就是“天津”盐业由煮盐到晒盐的转变,亦符合这一 趋势。海河更由于南北运河的穿过和大运河作为中央政权的漕运生命线,三岔 口和干流地区的囤积、转运与关卡职能凸显出来,于是有了金直沽寨和元海津 镇。 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机制、经济活动、民众生活信仰等等影响着又一个文化 群落“城厢文化群落”开始铺垫。在文学创作中,直沽的社会生活也有了 清楚体现,妈祖信仰也在此时初入,元政府曾先后在天津建起两座天妃宫,其 中以海河三岔口处的天妃宫最为繁盛,促使了三岔河口一带,特别是宫南、宫 北“大街”的空前繁荣。元朝张翥在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中记载了当时祭 祀活动的情景:“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 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妈祖信仰”北来至此凝聚 抬升,并成为各路移民共享的精神文化支柱,造成“先有妈祖庙,后有天津城” 的文化积淀。 明永乐二年,也就是 1404 年,朱棣下诣设“天津左卫”后又添“中卫” , 3 使天津有了左中右三卫,1406 年筑城。天津卫城富有特色,俗称“算盘城” 。 因临三岔河口,紧靠海河干流。经济活动多在城外河泮,形成了城内多衙门, 城外多店铺的格局。日益繁忙的槽运,又促使这一世相的发展,特别是“露囤” 的建立,多达千所,今北仓在当时就有“百万仓” ,可屯粮万担。而盐务管理机 构由沧州转至天津,长芦盐业的大量晒盐和引岸专商极大推动天津卫的政治、 经济、文化地位。盐文化有了相应的主导力量,给都市市井带来影响。农业文 化也有明显发展,屯田机制和袁黄劝农书 、徐光启的农业试验等等,都出现 在天津,生动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天津巡抚的设立,手工业的日盛,也使天津 被人刮目相看。 而九边之一的蓟镇,也就是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也继续巩固。戚继光修 长城,使明文化叠加该地,这使后来的蓟县地区成为天津一条自有梯次承递的 潮白、蓟运河文化带。 当天津卫城中心引力日渐强大,子牙、北运河文化群落、大清、南运河文 化群落和靠东边的汉沽文化群落,尽管历史比天津卫城久远,其置制隶属也有 自身层面,但都不同程度受到天津卫的影响。这一时期,城厢经济文化发展加 快,独具特色的教育(卫学、屯学、商学等)也令人称道。此时天津名曰为卫, “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 。 (张仲天津卫掌故 ,天津人民,1999 年,87 页) 清廷对天津的地位非常重视,从康熙到光绪,盛世时如此,衰落时也如此。 雍正时期改卫为州府,天津的统辖区域明显扩大。不仅钞关、御史署、运使署 迁入,而且辖制“六县一州(沧州) ”。行政体制的完善(附廓置县)使天津 “门户”作用极大强化。城区经济因漕运与海禁开放后,商贾更是纷纷放舟天 津。从而天津有了大型的货物交易,肉市、鱼市、菜市、牛市一应俱全。票号、 洋货街、各省会馆也一展风姿。有了特色独具的天津早期的“大家” , “商人的 活跃对天津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新夏语:天津近代史 ,南开 大学出版社,1987 年,56 页) 。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对各种户籍人口 的统计,彰显了天津的城市作用、城市面貌和城市分量。教育在天津城区多元 呈现。 津门杂记所记人物事迹,客居天津的名人,从另一方面表明着天津在 有清一朝的兴隆。 津城周边的经济文化,也在表现。而盘山的行宫和皇族陵寝的建立,乾隆 多次到此留下的诗,表明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又增加了“宫廷园、寝”文化 的层面。到现在,蓟县不仅是天津的后花园,还是悠久文脉、自然景观的极佳 展区。 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埠,以及甲午海战失败、不平等的马关条的约签定, 4 大沽口浴血,火烧大直沽,天津城墙被迫拆毁等等,使天津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而作为中国近代的前沿城市,京畿门户的天津,又成为极具思考、极具吸纳、 极具转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也在适应历史脚步, “洋务”和“新政” ,尽管是是 非非,却令天津成为改良变革的实验基地。首先是传统与改良在“西学为用” 和“以夷制夷”口号下所运行的“洋务”与“新政” 。种种实绩,尤其是军事工 业在天津的系列建构,代表近代金融的造币总厂的出现、铁路枢纽和城市规划 建设的问世,推动了城市变化的步履。其次,天津还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新教育的前沿。新兴的文化意识与新型的经济形态表现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农 耕手工业作坊也批量的转换为有所变革的铁工厂、铸造厂和机械厂。重点还体 现在近代的管理在天津城厢的广泛实施、交通的立体化转型、邮电邮政等等的 名列全国前茅,以及近代的设股合作之下的企业在鳞次栉比中扩大了民族资本 的鲜明影响。商贸、工矿、建筑、纺织、港口码头和金融等等几乎在天津城厢 和海河干流都有较大发展较为全面的发展。这些都使天津的社会状况有着领先 一步的文化意义,为全国所瞩目。天津的教育、天津的文艺更是吸引全国的目 光。这一切促使天津城市在近代化发展中有了虽系蹉跎但还快速前行的多面变 化。 以梁启超的饮冰室和严复的天演论为代表,天津的启蒙意识日隆。面 对朝廷的腐朽、列强的侵入。天津的舆论、天津的学界、天津的商界、天津的 城市风气等等,都在立志立人民族强盛上多有表现。求新和抗争,己成一种世 风。民族资本意识、工人意志、商人对世事的关注、市民心情等等,尤其学生 和知识才俊在天津的近代化中举足轻重。外资和“洋文化”在天津也驻足。其 表现也影响着社会,买办等等的出现,加重了天津近代化崎岖、多元、杂糅的 色彩。 天津清末民初的文化,是一种多样杂揉,力度方向交措的文化形态。但在 河海通津的环境下,交汇交流普遍存在。报刊众多、社团林立、新式学校文化 影响着社会。文艺也集聚、发展、提升,戏院、茶园凸显市民趣味。就是城市 建筑文化也展示出走向近代,走向海洋的特色,海河干流上的开合铁桥和海河 入海处的塘沽港口、大沽船坞的问世,就是明显的例证。 天津文化中的城市文化群落,到了清以后,中心作用极大体现,文化半径 延伸到华北、东北和西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潮白、蓟运河文化群落依然存 在,天津城市周边的各文化群落和天津卫的原有文化,形成互补,以一种带状 围绕的方式和城乡文化群落互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