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八)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八)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八)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八)_第4页
古汉语通论(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通论(八)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 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例如: 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僖公三十年) 初,郑武公娶於申。 (左传隐公元年)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 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公二年) 虎求百兽而食之。 (战国策楚策) 在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句里,“公赐之食“ 是双宾语句。 “赐食“是一个动宾词组,“ 食“(食 物)是直接宾语;“之“ 指颍考叔,是 “赐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类似的例子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 语“告“ 等字,大 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 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於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 双宾语。例如: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紾“zh n,扭转。 ) 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 是一个动宾词组, “门“是直接宾语;“ 之“ 指贤人,是“闭门 “的对象,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 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 解为“作“ 做“造“治“处理“安排“ 等等。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 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 双宾语的。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左传宣公二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对於上面这类例句,最容易发生两种误 解:或则以为第一第二两个例子里的“为“ 字是介词(读 wi) ;或则以为第五个例子里的“为 之民“等於说“为其民“。这都是不对的。试就第三个例子来分析:“为箪食与肉“ 是一个动宾 词组,“箪食“与“肉“ 是动词“为“ 的直接宾语;“之“指灵辄,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我们还要注意宾语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的后面的;但是,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 字、 “实“字或“ 之“字复指。例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左传襄公三年)有时候还在提前的 宾语的前面用“惟“ (唯)字,构成 “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例 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 (荀子王霸)现代还说“唯你是问“ 、“唯利是图“, 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 字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 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用代词“是“ 字或“之“字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 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语法手段。但是, 现代汉语没有这种句法了,因此这类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是无需把这种“是“ 字或“之“字直 译出来的。 下面讨论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 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左传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 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 ,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 九“ 在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实数) ,不但用了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 从句子成份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假如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 个数词的前面用“者“ 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 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例如: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动量的数词从动词前 面的状语的位置上升到全句的谓语的位置,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和现代汉语比较,“ 鲁仲连辞让者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虽然可以译作“鲁仲连辞让了多次“ 、“把佩带的玉 玦举起多次来向他示意“,但是语法结构是大不相同的。 以上所讨论的叙述句,它们的主语都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但是,和现 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叙述句的主语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 谏行言听。 (孟子离娄下)就谓语动词来说,“蔓草“ 是被“除“的,“ 衮“是被“废“ 的, 等等。但是,这只能说是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上古汉语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 在先秦时代,真正的被动句所占的比重很小。当说话人有必要运用被动句时,一般在 动词后面用“於 “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 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孟子梁惠王上)这里要注意 的是:不是介词“於“ 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於被动的意义;但是,由於用“於“字 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还要注意古代这种用“於“ 字的被动句的 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被动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前面(大树被风吹倒 了)在上古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於“ 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 “东败於齐“) 。 有时候用“为“(wi)字表示被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 卒为天下笑。 (同上赵策) 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后来又有“为所“ 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这种结构形式在秦汉以后的古书中最 为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 表示被动的,除“为“ 字外,还有 “见“字和“被“ 字。例如: 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但是这不是上古汉语被动句的 主要形式,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古代汉语叙述句经常应用的语气词是“矣“ 字和“焉“字。 (一)“矣 “字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 字总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吾知所过矣。 (左传宣公二年) (原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 寝门辟矣。 (左传宣公二年) (原先是关着,现在开了。 ) 余病矣。 (左传成公二年) (本来是好好的,现在受重伤了。 ) 王无亲臣矣。 (孟子梁惠王下) (本来有亲臣,现在没有了。 ) 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时间的副词如“已“既“ 尝“ 等字,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如此或曾经有某 一情况;句尾用“矣“ 字,是说话人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战国策赵策) 郑既知亡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某一情况还没有出现,但是预料它将会出现,用“矣“ 字也是把它当作新的情 况告诉别人。例如: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虞不腊矣。 (左传僖公五年)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偏正复句,偏句表示一个假设, 正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后果。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战国策赵策)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无论表示已经如此或行将如此,“矣“ 字总是 报道一种新情况。 表示可能性的句子虽然也属於叙述句,但是并不表示一种过程。在这类句子里,“矣“ 字仍然报道一种新情况。例如: 公闻其期,曰:“可矣! “(左传隐公元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注意“可也 “和“可矣“ 的分别:“可也“ 是简单的判断,“可矣“ 则包含“以前未可而现在 可以“的意思。 )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 (孟子梁惠王下) 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同样可以用“矣“ 字,因为描写句同样可以报道新情况。例如: 国危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今老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有时候,描写句的谓语部分被提到前面去, 后面再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 “也“字的) ,这样就增加了夸张的语气。但是 “矣“字本身并 不表示夸张语气。例如: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祈使句用“矣“ 字,这是祈使者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例如: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总起来说,“矣“ 字的语法意义跟现代汉语语气词 “了“(啦)字的语法意义相当;绝大 多数的“矣“字都可以译成现代的 “了“字。 “矣“字又可以用於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 “矣“字仍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 於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矣“ 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例如: 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论语子路)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焉 “字 “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我们说它是指示代词,因为它常常指代某一范围或 方面;我们说它是语气词,因为它经常用於叙述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就一般情况说,它 的后面不再加别的语气词。 “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例如: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左传隐公元年) (虢叔死在那里。 ) 余收尔骨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孟子梁惠王下) (砍柴的,打猎的,都到那里去。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必有我师在此三人之中。 ) 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见贤则思齐於贤,即思与之齐。 ) 非曰能之,愿学焉。 (论语先进) (愿在这方面学习。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论语宪问) (我於此三者都无能。 )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於此得养生之道。 ) 这种用法的“焉“ 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晋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强大。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没有哪一种善事比这个更大。 ) 我们应该注意“之“ 和“焉“的区别:在和动词结合时, “之“字用在及物动词的后面,“焉“ 字用在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试看上文所举的例子:“非曰能之,愿学焉“ ,这里的“能“字在 古代是及物动词,“学“ 字用作不及物动词。同一动词,加“之“或加“ 焉“,词义不同:“死焉“ 的“ 死“ 是不及物动词,是一般的意义,如“虢叔死焉“;“死之“的“死“ 是及物动词,表示殉难, 如左传宣公二年“提弥明死之 “。 “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由於它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 性质。有时候,它和“於“ 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词性质 就更为突出了。例如: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焉“和“於国“ 同时出现。 )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焉“和“於我心“ 同时出现。 )有时候,“焉“ 字虽然没有和“於“ 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 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词性,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例如: 击之,必大捷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卫灵公)最后两个例子最富有 启发性,这两个例子都是平行的句法,第三个例子上文用“矣“ 下文用“焉“,第四个例子上 文用“焉“下文用“也“ ,试加比较,可以看出“焉“ 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