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华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_第1页
于福华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_第2页
于福华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_第3页
于福华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_第4页
于福华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新闻的写法与创新 于福华 模块式新闻 模块式新闻是近几年在国内新兴的一种引进“模块”概念进行采写的边缘型新闻报道形式。 说它是“模块式”,是因为它的结构类似计算机模块 ,通常由几部分构件组成:新闻事实+ 背景材 料+资料链接+专家评点,在写作时可依据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项,有机组装;说它是“边 缘型”,是因为它可以集纳纯新闻、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甚至现场短新闻等新闻体式的特 点于一身,使人很难从形式和内容上划分它属于哪种传统体裁形式。这种新兴的新闻报道形 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所接受和广泛使用,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到普遍关注。有人把模块 式新闻称做“新闻树”,认为这一形式中的主要新闻可以看作是一棵树的主干,而延伸出来 的树枝则是那些与主干相关联的信息;也有人将其称为“套餐” 式新闻,形似一份主新闻再 加上若干副新闻的新闻快餐;还有的叫它“母子体” 、“链接式”等等。实际上,这些不同的称 呼是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模块式新闻的某一方面特点。 模块式新闻与倒金字塔式新闻一样,借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者以头重脚轻之序 安排新闻事实,颇似倒立的埃及金字塔;前者的内容和结构则类似计算机模块,它的构件 通常包括:新闻叙述背景介绍资料链接编辑点评等等,操作时可依据新闻的具体情 况灵活分项和有机组装。 述评性新闻(略) 散文式新闻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 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 而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 ,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 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 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 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经能读到这方面的范例。 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 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飞驰而去 ”,“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等,这些散文笔 法的描写,句句映衬出横扫千军、气吞山河和势如破竹的文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视觉 感,可读性也很强。 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穆青同志就对新闻“ 散文式”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 1963 年第一期新闻业务中指出,“有的同志现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 求创新的一种努力。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 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 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 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 到了 1982 年,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四川分社 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的讲话中,再 次进一步对这一学术观点加以阐述:我们的时代,应当是新闻、速写、特写比较发达的时 代,但实际还不够发达。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在资产阶级世界,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 生很大的变化,在散文方向,在松散的、自由的、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现在,他们 中有些人主张,新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放在前面。他们说,我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 献给能忠实读完我的报道的读者。这个意见对不对还可以研究,但至少说明长期以来当作 新闻规范的“倒金字塔”的形式正在突破;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 我 认为,我们的闻报道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 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作为新华社的主要领导、名记者的穆青同志,在当时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 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 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这些观点犹如惊涛拍岸,掀起 阵阵波澜,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广泛注意,也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争论。 新闻写法借鉴散文笔法的确是一种全新有益的方法,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中的 死板套路,一扫枯燥乏味等弊端。如一些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现场感强或故事感较强的 新闻,用散文式笔法来写,就可突破五个 W 传统写法的束缚,依据实际素材的需要,写出 可读性和新闻性,把新闻写得更活、更出彩、更加吸引读者。但也有人不赞成这种“新闻散 文式”写法,认为新闻已经长期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风格,如果新闻都“ 散文化”了,那就抹 煞了新闻和散文的区别,从而取消了新闻的本身。 总之,不管是持哪种观点,对于“新闻散文式” 的改革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也一直未有 一个完整的定论。但是,这种新闻改革的写作方式却时时逼近我们的门槛。 二、新闻“散文式”写作具有显著的特点亲和力和可读性强。 纵观历史的发展,任何改革的出台,都与客观现实的需求分不开,与现实贴得越近, 改革就越迫切。新闻改革亦如此。 在 21 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和欣赏水准也就越来越高, 显然,长期以来新闻写作称之为“删繁就简三秋树” 的固定格式,已远远不适应现实受众的 需要和胃口。新闻“散文式”以它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被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有人给新闻“散文式”写作下了一个定义,即反映一个事实,没有框框,用自由、灵活的 手法,浑然天成,形散而神不散。 笔者认为,新闻写作方法向散文式的突破,之所以倍受新闻工作者的欢迎与青睐,最主 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文字优美轻松,吸引读者,可读性强。新闻的“散文式”写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 字优美,轻松活泼,很容易抓住读者,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让读者见了爱不 释手,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 1992 年新华社发的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 这篇消息,一开头就写道: “北京城 近来忽然流行一种灯,尽管它的名字叫串灯,然而人们却叫它招客灯 。夜幕一降,大街小 巷的沿街商业门脸,彩灯争辉,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激动人心的画面。”记者索性骑车把 北京城大致逛了个遍,发现这种“招客灯” 处处争辉,尤其是西单、王府井、前门大街等商 业区,毗邻商店的彩灯已相连成片,华光灿灿,宛如“银河” 。各家挂起的灯又各具匠心, 有的把项链似的串灯自门上垂下,如同藤萝蜿蜒;有的在门前精心编织,好像葡萄匝荫; 有的还加了电控装置,彩灯忽明忽灭,恰似海浪滔滔 这条消息就是散文式消息。记者运用了多种修辞和多种角度的手法,将北京“招客灯” 的景观描绘得色彩斑斓,使人如临其境。 2、结构多样化,自由活泼,写作手法新颖独特。新闻“ 散文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结构 不受传统的“倒金字塔”、“ 三段式” 和“排浪式”消息写法的限制,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死板陈 旧的写作模式,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不拘一格写新闻,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 如新华社记者郭春玲以散文笔法的创新而轰动新闻界的佳品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是 这样写的:“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 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 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亡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 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这条消息,作者通篇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形式,突破追悼会传统写法的框框,别开生面, 文字自由活泼,手法新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直是改革会议消息写作的名篇大气 之作。 3、新闻“散文式 ”写作内容新、思想深,蕴含大意境。新闻“散文式” 第三个特点是优美 活泼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冗长赘述,句中蕴含大意境,追求大深度。 如解放军报某摩步师挺进太行山脉千里拉练磨砺精兵(魏厚敏):“ 记者跟随 着某摩步师强渡黄河之后,接着又跋涉至巍巍太行山腹地连绵群岭间,海拔千米的盘山道 上,罩着伪装网的运输车、火炮、坦克、牵引车、工程机械和装备有电子、通信、防化器 材的特种车辆,车队绵延数十公里。太行山上的十八盘成为磨砺官兵征服天然屏障的又一 演兵场。太行之脊、王屋山脉,峭壁耸崎,剑峰千仞。当地有民谣:山高鸟飞绝,风雨时 无常。车队行驶在崖间的盘山公路上,天公突降蒙蒙细雨,山高路滑,稍不留意,车辆就 会滑坠绝壁深谷。雨雾中,车队时而驶上山顶,时而绕过道道急弯。纷至沓来的敌情又接 连将险峻道路上开进的摩步师逼上绝路。指战员果敢应战,连破敌招” 这条散文式消息第二段简短的几笔散文式描写,一下子就写活了,写出了气势,写出了 灵性,真可谓独具匠心,意境深远。具体地说,一是把当时环境的险恶描绘得淋漓尽致, 扣人心弦;二是把某摩步师官兵不畏天候苦练精兵的实况映衬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整 篇消息的思想内涵也较深,句句刻画出部队官兵的豪迈士气,回答了部队能打敢打胜仗的 答案。如果这条消息按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三、新闻的“散文式”写作是新闻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新闻写作形式和手法的模式化,已经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限制了新闻工 作者才智的发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模式化,去掉了“八股味” ,让新闻可亲、可 读、可信,是当前新闻改革的大趋势。 历史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新闻改革层出不穷,与风云变幻的时代共舞的新闻以其直面 快捷、接连不断反映现实生活的优势,已获得并将继续获得长足发展。一些报刊早已在倡 导写特写性和解释性新闻,而这类新闻多是注重抓住某一个特定的场景,抓住一些衬托主 题的细节,用散文笔法描写,现场感强,文字清新活泼,也容易吸引读者。 如解放军报刊登的开江,为水兵送行(王文杰、李选清):“ 像鸟儿对春 天有了感应一样,记者见十里八村人无论男女老少皆向江岸奔来,黑压压的,来看这奇观 异景开江,为水兵送行!” 穆青同志也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说:“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 中,我们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一个是评价,另一个是注意抓细节。”实践也证明,有时一个 新闻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有力得多、深刻得多。 一位资深的新闻教授称,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是新时期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是一次 思想上的解放。一些西方国家的记者早已运用了这种写法向全世界发稿,也深受读者的欢 迎。 穆青同志在新闻改革中还谈到,“散文的写法是否是一条出路?现在还在试验,能不能 成功还很难说,但不妨试试看。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 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 当然,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还要注意新闻与散文本质上的区别。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概念。广义的散文,是相对韵文而言的。凡不押韵的,均称为散文;狭义的散文虽然范围 缩小了许多,其内容仍相当广,可远可近。新闻讲时效性、新闻性,它直接为当前的工作、 生活服务。散文是借题发挥,感悟世事,代表个人,突出个性,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 当进行艺术加工;而新闻是传播信息,说的是事实,是以事实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总 之,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散文笔法来写,但千万不能脱离事实的本身自由发挥,更不能 “散文化” ,就像自由不能自由化,“化” 了,就是散文了。 可见,采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内容具体对待。比如非事件性 新闻,就不能一概而论。有不少新闻,仍需用传统的新闻格式来写,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 最前面,讲究“五个 W”,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运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按 事实重要性的次序来安排。再者,要学会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还要具备一定的散文基础知 识和一定的散文功底,这样才能驾驭好这种形式的写法。 想在新闻的写法上有所突破创新,除了掌握上述写法之外,还要多掌握一些导语的写法。 教科书中介绍了许多,我在这里给大家重点推荐 10 种写法。 “立片言以居要”。撰写新闻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 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 、“抢眼” ,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 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 年 8 月 14 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 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 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 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 ”,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 “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 去。 “在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 救 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 鸳鸯?“救活” 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 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 之淋漓快感。 美联社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里根总统对全国说 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 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 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 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 性,引人入胜。 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 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 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 ,给人以亲切感。 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 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 嗨,下午好!我国第一 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 ”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么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 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 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 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 27 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 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光明日报曾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